看透生死的哲理句子
生死论
生亦生,死亦死。
人生如梦,孰能无惘
生亦洒脱,死亦痛快。
人生无憾,岂求来世
生亦痛,死亦快。
凄凄惨惨,何需生也
痛痛快快,何惧死也
马革裹尸,死亦悲壮。
畏畏缩缩,生亦无意。
人生在世,唯求意义。
死里看人生
人活一世,草木一春。人生概括起来不过五个字:生、死、名、利、情。
生,为不可选择的,人不能选择出生的家庭、社会和时代环境等,于自己、于家人、与社会,一个人活着是义务,所以应该笑对人生。
死,是被动的,一般意义上说,人没有选择死亡的方式和权力,且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每时每刻都会有灾难和意外发生,随时都有拥抱死亡的机会。只不过是我们不曾查觉或者是没有在意罢了。与其逃避现实,不如勇敢的直面死亡。所以应该有勇气去拥抱死亡。
名,为过眼云烟。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史,青史留名都有几人?是非功过,只能是盖棺定论,任由后人评说。所以应该不为虚名所累。
利,乃身外之物,家有房屋千万间,睡觉只需三尺宽。人都是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赤条条离去,原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何必太执着。所以应该不为财利所诱。
情,人生之真性也,人生一世,唯一“情”字最值得珍惜。一个人怎样能达到永生?那就是活地别人的心里,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有朋友能为你落泪,能留给别人无限的回忆和思念,那么此生没有虚度。所以应该固守真情。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没有人可以超脱于自然规律之外。死是恐怖的,绝大多数人都惧怕死亡,甚至于在说话时,字里行间都极力避讳这个字。也许正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人在面临死亡时都会表现出极强的求生欲望;正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帝王或是寻仙访道,或是服气炼丹,妄图长生不老,但最终都没有能逃脱死亡的命运,就连传说中的彭祖也只不过活了800岁。面对死亡,人们感到无耐,于是便有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感慨。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因为那是所有生物最终共同的结局。死亡是人生舞台缓缓落下的帷幕,是一幕人生戏剧的结局,只有演出结束了,观众才能对演员的表演是精彩做出评价。于死亡处看人生,犹如导演审查自己拍的片子,会清楚的知道那里拍得精彩,那里不尽如人意,那里是败笔。人应该学会从死亡的角度审视自己,与其逃避现实,不如勇敢的直面死亡。透过死亡,可以化解许多困惑自己多年思想难题,了却诸多无端的烦恼,领悟到许多人生的真谛。然而真正能做到看破生死,泰然处之的,从古至今又能有几人
有朋友问我,你怕死吗?我笑着说,死有什么可怕的,人人都会死的,关键是以怎样的态度迎接死亡,在自己等待死亡女神到来的短短几十年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短暂的人生有质量、有价值。我真的不惧怕死亡,有时候甚至在想,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每时每刻都会有灾难和意外发生,自己其实随时都有拥抱死亡的机会。只不过是我们不曾查觉或者是没有在意罢了。我对朋友说,我平生最爱去两种地方,一个是寺院,另一个是火葬场。朋友们都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认为我的精神出了问题。在寺院里,那幽静的环境,伴着木鱼钟磬的僧侣们朗朗的诵经声,能使我的灵魂得到升华。在火葬场里,看着逝者安详熟睡般的面容,观察送葬的人们各异的表情,听着人们对逝者不同的品评,能让我的灵魂得到净化,那种感觉不是谁都能体会得到的。
生死断想
人生,紧握双拳而来,平摊两手而去。回头望,只剩下两个字:生,死。用生和死的端点连成的长线即是人生矣。
一个人生下来,注定要走向死之,这是作为世界上的每一个生灵都无法避及的事实。然而,有的人潇潇洒洒的活,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平平淡淡的过,悄无声息地走。每个走向死亡线的人都将会是两手空空,因为他带不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样东西,哪怕是金钱、亲人、知己。可是他能带走他的心情。最理想的生死是心情的满足。
回望历史,南山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老者,他不问世俗污浊,不满名利富贵,他退隐山林,躬耕田园,享受“人生得意须尽欢”。他回归自然,安贫乐道,自由自在。他的人生,在寻觅“世外桃源”中变得充实而超然物外,结交有道朋,撒放无心手。他在生命的旅途珍惜了他该珍惜的,抛弃了他该鄙弃的。这样的人生看似平淡,但内在的华彩又是怎样的一种洒脱?他过着那种心灵上的“世外桃源”,躯体上的自然满足。又有《陶渊明集》、“六一居士”、“五柳先生”流芳百世已是足矣,他还有什么可顾忧的呢?凛然迈向死亡,了无遗憾,了无牵葛……
屈原、项羽。两位伟绝男儿,同在美丽的湖畔选择草草结束自己惨淡的人生。然而屈原的那一步成就了他爱国情怀的高峰,他的人生也因此被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一步踏上生死之德脚,将他的人生抒写的淋漓尽致。我认为他并没有怀着遗憾的心态投向死亡那波涛汹涌的河流,即使他悲壮的身影被许多后世的人描述,即使他形容枯槁,面色憔悴,在死前,他一定是满足的,他满足他的举动;他满足,他相信未来世界终有一天会国泰民安……而项羽,他却扬起了那双本该指向敌人的剑,刀光闪烁间,挥向自己的脖颈之间,一抹鲜艳,染红了汩罗江畔的芦苇,染红了江面微荡的涟漪,慢慢的运开去……痛苦随着这位霸王含恨离开了这个他所留恋的尘世,悲哀的高歌在江面吟起,他却庄严地倒下了,在那还在干段涌流的血泊中。一代枭雄,带着满心遗憾逝去,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惋惜而又无奈,留给了后世经典悲剧传奇。后世的人永远只会在“悲哀”和“遗憾”中为他挥笔。他饱尝了人间苦水,既没有享受到生的快乐,也没享受到死的淡然。我想到了李清照那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生,不过就是对“生死”的考验,活的满足,死的满足,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生,就要像史铁生那样,敢于同命运对峙的毅力,坚强的活下去。
生,就要像谭嗣同那样,“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死,就要像在地震中那些为救人而身先死的志愿义工们,他们在完善生命的价值中满足地死去。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早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就有对生命的唏嘘。“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生死一直备受古今人士的关注。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何不让我们看淡生死浮云,把握现在,追求现实,才能带着满足的心情,离开人世。
生·死
有人曾说过,生和死之间有段距离,叫做人生。然而,走过这段距离,就叫做生活。生活中什么事都会发生,没有一个人、一个家庭是永远一帆风顺的,所以才会有人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生命也如此,但我认为,一个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可以放弃生活,但生命决不可以放弃。
今天是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对生与死有了新的感悟。
细雨丝丝,柔柔和和地飘落在地下,霎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滩水,映着落日,反射着落日的阳光。此时的天地撒完了雨滴,为我们带来了明媚的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而紧跟着阳光后的是闪耀着光辉的生命。
我们的生命之河得经受许多考验,得穿越重重山崖的阻拦,绕过层层嶂峦的困扰;它得有跨越山涧的勇气,至死不回的豪情;它得有斩断柔情的气概,奔如走马的气势;它必须不畏悬崖断壁,不贪恋风花雪月。当风驶过心海之时,掀动了心潮的惊涛骇浪,生命如那潺潺流水,每一滴都是浪之魂,淋漓的释放后,心海便升起一支绿色的帆,生命便在这契而不舍的努力中升腾,那生命的沙滩上便开满了波光潋滟的生命之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可是,当你真正面对死亡时,你是否正确的看待他了呢
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从生到死的过程。生命的两端是出生和死亡,生命的部分是存活和死掉。一个生命经历了出生和存活,最终走向的定是死亡,故而死是一种必然。一个生命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死亡,无论他将存活多久,因此死是生的本质。生命存活的时间终究有限,而死后却不可能再现,所以存活是短暂的,死却是永恒的。
娇小的生命也有它独特的光辉,而这一种光辉是常见的,也是罕见的。我们只能在生命的身上找到这种闪烁动人的亮光,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阳光,是那样的温暖,温暖……
面对生命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让生命在苦难中起舞吧!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短暂的,也是漫长的,却都会有磨难。面对巨大的苦难,有的人消极等待,有的人自甘堕落,而有的人沉着面对。是的,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苦难与挫折又怎么能荒废整个人生呢?可曾看过乘风破浪的飞舟,故浪遏飞舟的豪情胜过风平浪静的等待。当苦难突然闯进我们的人生,难道我们真的就毫无选择?艺术大师韩美林进了监狱之后,仍能保持一颗追求艺术之心。他的灵魂,早已冲破那坚不可摧的牢门。筷子是他的画笔,裤子是他的画布,你能想象他是如何画出他的爱与恨吗?裤子破了,就剪衣服的布料补上。他的右手筋被挑断,我不知道他是如何用颤抖的右手拿起筷子的,我只知道,他不是囚犯,而是一个坚强的艺术家。那些囚犯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剪下布料支援韩美林。我能想象出,那是一个泪水交织的画面。
不知为何,我会感叹生命的差异。我常想,同样是哦人,同样有生命,为何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也许这就是生命吧!“三鹿奶粉”事件,刺痛了中国人的心,伤害了无数个无辜的幼嫩的生命。我非常痛恨那些是钱如命的人,更痛恨拿他人生命来索取经济利益的人。那些可恶的企业,竟把他人,甚至是小孩的生命,看成与金钱交换的“商品”写至此处,我感到手中的笔,在颤抖,在哭泣。此刻才发现,苦难不仅仅是个人的生命,还有这个社会。当我们以及社会面对这些苦难时,就只去伤感,而不努力的改变吗?哎,生命却总是被环境规定着。或许,我们有些无奈,又或许,生命就是没有完美的。请你告诉我,现在,你面对的是怎样的生命呢?让生命在苦难中起舞吧!
生死感想
生死随想生死随想二年三班谢宏宇荣誉:“双十”之星格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处:司马迁《报任安书》释义:人都会要死的,但要看是怎么死法,为国事而死,那重于泰山;无辜丢掉生命的死,那就比鸿毛还轻。
生于死,多么熟悉的话题,平常又凝重。这让我想到我最喜欢的美德格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在写给好友任安的信中的话。他把那些“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的英雄的死,视为重如泰山。是的,一个人总要面对死亡,但有种种不同的死,表明了种种不同的生命意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忠守臣节吗,誓不投降,为南宋撒下赤诚的鲜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笑赴刑场,为维新变法献出了生命的热血;“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笑对机枪为抗日战争流出了最后一滴鲜血……他们的死,是无怨无悔的,是重于泰山的,是流芳万世的。精忠报国的岳飞,死得无怨,大宋子民永远记着他,决不投降的李大钊死得无悔,中国的百姓永远记着他。他们用自己的气节证明了自己无怨无悔的死的价值。是的,面对历史上持节的英雄们,我们感慨,和平的年代里哪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事,让我们的死重于泰山。为什么我们只去单纯的想怎么壮烈的死国呢?是的,从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起,每过一天就是不断地向死亡靠近。固然最后的死无法抗拒,也无从更改,但在这赤裸裸的来取之间,我们完全可以选择生的姿态和意义。司马迁惨遭宫刑忍辱苟活,为的是完成自己的理想,写一部《史记》。鲁迅称他为“无韵之《离骚》”可见,司马迁生命虽然痛苦,但却书写了大写的生命,他活得挺拔有力,姿态傲世。
虽然他死得平凡,但也重于泰山。我们在这匆匆的生死之间,要好好珍惜活着的这一刻,并让生命光彩动人,这也算是选择了重于泰山的死法吧。生命之火的熄灭,并不意味着灵魂的黯然消沉。再读司马迁的这句话,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人只要活得有气节,有尊严,有意义,即便淹没于人类生命的长河中,没有名垂青史,那也是死得其所,是重于泰山的死。
选择有价值的生的姿态,死就会无怨无悔亦重于泰山。
论生死
生,多么美好的一个字眼。
死,多么可怕的一种诅咒。
生与死之间,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深渊,而是那难以名状的无形的墙,可以轻易得穿越。
死易生难。用这句话来概括生与死之间的关系是在恰当不过了。我虽不曾体验过死的感觉,但我知道,在将要死掉的那一瞬间,所有的事都已不重要,一切都会烟消云散,成为过眼云烟,或许还会有一种思想、情感升华的感觉。这世间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都变得与自己无关。但是,你喜欢那种比鸿毛还轻的感觉吗
死,是一种逃避现实、不负责任的做法(这里所说的死,当然是非自然死亡)。
不管你多么的不幸,多么的悲惨,这世间总会有一条路是属于你的。也许上帝关上了一道门,但却会为你开一扇窗——没有人是上帝的弃儿。爱的阳光会温暖均匀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不必担心,不必失落,该来的总是会来,该得到的也总是会得到。
生,蕴藏着千事万物。
试想一下,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孕育了生命。从冰封的北极雪原到炎热的赤道丛林,从喜马拉雅山之巅到大西洋的深层海底,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神秘之感。地球上到处充满着生命,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展示着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
生命,它虽然很脆弱,但却是宇宙间最美妙的东西。它需要我们的用心呵护。
不管是生还是死,它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生,固然是好的。自然死亡,我们也要坦然面对。
生与死之间的关系,永远是那么的神秘,发人深省……
谈生死
一个人的生与死应当震撼世界的某一处乃至整个世界。要让其生成为世之荣幸,其死亦成为世之悲哀。要让世界永远的记住他,永远知道其生对与世界的可贵,其死对于世界的损失,因而也不枉此生。
一个人既然能够有幸降生在这个世界,就应当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弥补自己的空缺,永不言弃的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锲而不舍的奋斗下去。这样才能达到为世界而生,为繁荣富强而活。既而到了自己的垂暮之年,自己的死也犹如余音,绕梁不绝,响世不息。
其实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一丝不挂,一无所有的悄悄的来到世间。生,固然对世界似乎没有什么可贵之处,然而一旦这个生者在有生之年能够做一件让世人为之震惊的事,那他的平凡生将为世人所知。也因此对一处或许整个世界有所震撼。因而平凡生也就特殊化了。
至于死,诸如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之说;有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之志;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死;更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福。对于死每个人都有所感悟,就我个人而言:死其实就是自然的归宿,是一个人乃至每一个生物的结束。是每个生命所面临的遗憾。看似有意义,一旦人各项器官即将枯竭或者面临着非死不可之势并必然将结束生命。可是死有时通过世人鄙弃的苟且偷生能够转化为生,那它的生也将为世人所唾弃,他的生对于这个世界简直是一件累赘,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简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因而一个人的生与死看似相反却有着重大的内在联系。与上述相反的则诸如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等等。
然而生活在当今和平社会,生与死慢慢的趋向于等同。悄悄地生静静地死。这种平静的生与死,本人并不十分推崇,尽管每个人都是悄悄来到世界的,为何不在有生之年,有所伟大事件,有所贡献,能够对世界有所震撼呢?茫茫人海,要做到鹤立鸡群,人中龙凤为世人所知之人,唯独依靠自己生命中的时间去努力创造自己应有的价值,这样他的死也就轰轰烈烈风风光光了。
生与死,归根到底就是:
生,为死而生,为世界而生。
死,为生而死,为世界而死。
生或许由命,然而死却并不都由命,人定胜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论生死
“死有重于泰山,也有轻如鸿毛,”生死即是一对矛盾,也是一对患难兄弟,有生必有死,有死偏有生,所以生死福祸不要看得太重。
一日不知有多少婴儿要生,一日又不知有多少老人要死,生与死的不断交替,成就了我们的人类社会,人不可无死,所以人一次生命的机会十分宝贵。古人云:“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革命伟人周恩来死时,感天地泣鬼神,全市上百万人前来哀悼,为周总理送行。周总理生的光明正大,一心为国,死也死得轰轰烈烈,感天动地,他的死重于泰山。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岁出山,为先主出谋划策,又为后主辅佐,在五丈原前操劳而死,享年53岁。诸葛亮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抗战英雄邱少云,烈火上身,却纹丝不动,灾难降临却临危不惧,却不为生命而反叛祖国,死得重于泰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对祖国之情是多么的深厚。
比其他们,有的人死得连猪狗都不如,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尽向慈禧太后进供谗言,让主张维新的光绪帝活活关在大牢中十年。清朝末年,八国联军纷纷入京抢掠,大清之主咸丰帝,竟不顾众人指责,不顾江山之难,百姓之危,带着戏班几百,宫女上千逃亡热河,最后病死在那里。他们生时遭人谴责,死时受人唾骂,李莲英最后竟然成了一具无头之尸。他们死如鸿毛,死得一文不值,他们是千古罪人。
人固有一死,也必有一生,不可苟生而背叛正义。生死这对患难兄弟一生陪伴着我们,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也能为国家带来贡献!
淡看死亡
“死”是人类最畏惧的字,它一向都是代表生命的结束,一种晦气的东西。
生生死死,本是自然循环,又何需畏惧与恐慌。话虽这么说,但能有几个人不怕死。
人死了,就会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人死了,一切不会再知道了
人死了,神经麻木,再也体会不到喜怒哀乐;悲伤痛苦。一切的一切将香消玉损。
可谁还记得那些为之而痛苦的亲人呢
死亡就是最静谧的黑衣使者,若隐若现,似乎一个流浪的生灵,在寻找着什么。生命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在顷刻间便将倒下。
你该问了,为何人要死?可以不死么?也许你正这么想着,当你真的不可以死的时候,你又会问“:为什么我不可以死?”
真的,不死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正如“:活着,不是一种负担;死,也并非是一种解脱”。这句话说的太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时,你才会深有此感。
人生犹如一段旅程。从起点到终点,又从终点回到起点。时间在流逝,再美的故事也会结束。来了,是一件欢喜的事;走了,并非是一件悲伤的事。会体验生活的人都知道,快乐一转身后就是痛苦。过去我也一直这么觉得:快乐时,时光飞逝。悲伤时,却怎么也熬不过,日子像是变长了。可是那有,只是个人的心理作用罢了!
也许就这样看淡了,看淡了悲伤痛苦;看淡了人情世故,一致看淡了死亡。
不想看破了红尘,不要看淡了生命,我只要看淡了死亡,因为人类始终还在畏惧这个简单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