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提问十个问题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就业指导讲稿

  我们在招聘中经常发现一些应聘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不良习惯,直接导致落聘。这十个不良习惯是:

  1、不守时。

  招聘会一般都有明确的活动时间,给出的考试内容、考试时间、面试时间,都是经过斟酌确定的,但有些应聘大学生经常出现迟到、不缴试卷,引起工作人员的不满,取消参加应聘的资格,有的时候直接向招聘负责人反映情况,再取消应聘资格。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2、写字潦草。

  写字问题不直接成为招聘条件,但把简单的常用字写错并且写错的数量很大,就成为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还有把不多的几个字的笔顺都写错,非常明显。评委一般都把这样的表现视为平时学习的不严谨。少给分、给低分的结果是必然的。

  3、注意力不集中。

  我们也经常见到一些大学生眼神不定,四肢不稳,摇头晃脑,左顾右盼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我们知道这种表现不是情绪紧张造成的,而是平时养成的习惯。这种习惯被评为们一致认为是智力低的表现,不会有好的发展,一般不考虑录用。

  4、吹嘘。

  不能实事求是,爱吹牛,讲套话假话。经受不住评为的追问,经常被评为问得脸红脑涨,无地自容。比如:“我特别热爱教育事业,我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人生理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当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劝说我当教师委屈了我的才华,不能才尽其用,但是我反驳了他们的观点的诚意,我觉得教育事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这才是我的追求。”

  5、说话含混。

  含混表现为声音低、吐字不准。作为大学生,说话的能力应该是一个基本能力,没有这样的能力就不可能顺利通过招聘的程序。看起来是个能力问题,其实还是个习惯问题,说明平时没有这样的训练和有益的锻炼。

  6、随地吐痰。

  在面试现场、考场,经常有大学生随地吐痰,这是非常令人讨厌的。一般情况应该是拿出卫生纸,把痰吐在纸里,事后扔在垃圾箱。这种表现主要发生在男学生身上,我们判断这个学生一定是抽烟多的人。

  7、不离手机。

  在考试、面试等待中,许多大学生不断地打电话、发短信、玩微信、听音乐、看视频,更多地投入玩,而不是投入应聘。好像应聘不是自己的事,可有可无,给评委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更为离谱的是有的把手机带进考场,忘记了关机或者调整为振动,考场突然响起手机怪异的铃声。这是严重违反招聘纪律的,结果只能中途被退出。

  8、身体臃肿。

  身体臃肿的一定行动不便,一定贪食,一定思维缓慢。这是规律。一般情况下,招聘条件中“身体健康”这一条就否决了。

  9、不能亲笔书写自己的“自荐书”。

  电脑打印自荐书未尝不可,但我们一般视为写不了,不敢写。其实,严格地讲,自荐书应该亲笔书写,而不能电脑代劳。自荐书是送给评委希望得到评委赏识的个人材料,是招聘前与评委沟通的最佳方式。电脑打字带有伪装性质,不被评委认可,所以许多自荐书被丢弃就是这个原因。

  10、不调查研究。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大学生“打没把握之战”,对招聘单位不调查研究,什么也不知道,甚至招聘单位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纯属“瞎猫碰死老鼠”。结果可想而知。评委如果遇见这样的应聘者,会十分怀疑应聘者的诚意。

就业指导提问十个问题

大学就业采访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供需差别大,僧多饭少

  2.选才要求高,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4.薪酬逐年降低

  5.骗子、假招聘铺天盖地,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6.缺乏工作经验

  7.怕吃苦,爱面子

  8.频繁跳槽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2.就业渠道不畅

  3.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

  4.就业观亟待改变

  三、政府、学校努力方向

  1.加大就业宣传力度

  2.扩大就业渠道

  毕业生应当怎么做

  1.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基层去,到艰苦地区去

  2.面向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以及服务行业(人才需要量大)

  3.充实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到国外就学就业,鼓励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

  四、毕业生找工作方法:

  1.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供需见面会”

  2.参加网上招聘会活动

  3.毕业实习与就业结合,争取实习结束后为单位所聘用

  4.发挥家长和社会力量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针对大四或研究生(均未毕业)

  1.您攻读的专业类别是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是什么

  2.您觉得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如果难,难在哪儿?(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就业期望过高、供求不匹配)

  3.您愿意从事什么工作?(若工作与其专业无关,则请说明原因)

  4.您觉得在就业过程中,企业最看重的是什么

  5.您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最具竞争优势的是?(综合实力、专业技能、学习经历)

  6.您认为目前自己欠缺的素质主要是什么?(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与应对问题的能力、压力的耐受性在困难中重生的能力、工作经历与社会阅历、一定的外语电脑技能、就业技能与面试技能)

  7.您对行业的选择主要基于什么原因?(有发展前途、从事的工作有面子、收入高、与专业对口学有所用、能学到不少企业文化增长社会阅历、利于今后的创业、工作稳定福利好)

  8.您觉得自己参加工作后多少工资是您可以接受的最低底线

  9.您是否愿意到基层或艰苦地区去工作

  针对公司经理或在职

  上海东凌国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勤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

  记者:您认为大学生就业的障碍有哪些?最主要的是什么

  殷勤:最大的障碍是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往往与企业的实践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大学生实习制度很不规范,部分企业也不愿意为应届毕业生付出太大的培训成本;企业认为大学生工作不稳定,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两三年就跳槽了,这是企业的一大顾虑;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也很关键,许多学生认为读完大学就应该进入收获期了,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也阻碍了大学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记者:作为一家专业人力资源公司,你们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哪些服务

  殷勤:传统上,我们会举办一些针对大学生的委托招聘活动。本公司也会提供相关岗位供大学生实习,并参考实习情况把优秀人才提供给雇员单位;此外,我们联络了几家大型人力资源公司,对当前比较热门的岗位做了调研,并请雇员单位拿出一些有相当质量的岗位供大学生实习;我们还将请一些企业的总经理或者人力资源总监到大学里举办讲座,讲相关行业的市场信息带入校园。

  记者:您对大学生就业时的心态有什么建议

  殷勤:我建议大学生能现做一些心理测试或职业能力测评,这对他们的择业取向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希望大学生能处理好“融入加合作”与“个性加创新”之间的关系,始终抱有好学、谦虚的态度毕业不代表学习结束,从学校课堂到社会学堂,意味着新一轮学习的开始。

  记者:您认为当前怎样的大学生是用人单位最需要的

  殷勤:从我们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中发现企业最需要具备这三种品质的学生:脚踏实地,愿意从基础做起;善于合作,有团队精神;勤奋好学,谦虚谨慎,有钻研精神。

  1.您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如果难,难在哪儿

  2.您最看重应聘者的什么?项目经验还是人品性格

  3.您愿意聘用大学生吗?为什么?如果愿意,会聘用怎样的大学生

  4.您认为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缺陷是什么?对此您有什么建议或要求

  5.您觉得改善大学生就业形势你们公司会具体做些什么?是否会考虑增加岗位

  针对学校领导

  1.您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

  3.您对大学生有什么建议或要求,让他们更好的就业

  4.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形势

  (1)对于僧多饭少、热门专业人才过剩的状况,您是否会考虑减少或停止招生

  (2)针对大学生求职心切、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而容易被骗的状况,您是否觉得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加强指导、培训)?什么措施

  (3)许多企业单位认为当前的教育体制是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是否想过稍作改善

  针对本校牛人(已参加工作并有突出业绩)

  1.请给我们谈谈您进入大学后所得的经验。

  2.您当时是怎么平衡社团与学习的

  3.您觉得大学生若要经商应该注重哪些能力的培养

  4.您觉得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什么原因

  5.您怎么看待考研、双学位的问题?觉得这些会对就业有帮助吗

  6.您是否觉得大学生实习越早越好?如果是,这会不会暗示着我们大学生参与工作越早越好,导致一些极端的事情(辍学)发生

  7.您参加工作后是否有频繁跳槽的情况?这是企业单位最不愿意看到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8.您当时的就业观是什么?觉得怎样的就业观是对的

  10.您对大学生有什么建议或要求,能让他们更好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及对策

  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80万,加上历年囤积的未就业毕业生,保守估计将至千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些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不和谐和不稳定。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称

  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直接反映了该校服务社会的方向。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称,有些专业设置过时、过偏,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性较差,就业也相对困难。很多高校对本科生的培养只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毕业学生理论知识很强,专业技能不够,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不够

  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都一再强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由于缺乏合理的操作性,对申请单位和人员有较高的限制标准,各地出台的相应扶持政策也不够完善,大部分都还停留在政策层面,而很多大学生是初次创业,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使得许多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他们身上。

  3.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大学里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交际公关能力较差。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也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更谈不上获得具体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了。

  (2)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企业选择给的薪金是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去了大量的就业良机。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切实际地追求完美,不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也不愿意从薪金较低、工作较辛苦的基层做起,总想一步到位地就业,直接导致了个人职业规划设计过于“理想化”,从而导致了失业人员的增加。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高校应研究大学生就业

  为了切实解决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应转变办学观念,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高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将就业指导列为大学教育的必修课,根据毕业生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政策、求职心理、择业和应聘技巧等方面的辅导。

  2.加快大学生就业保障体制建设

  着力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性机制、就业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和搭建创业服务平台。政府应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让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较好衔接,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3.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首先,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增强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其次,充分认识自我,进行正确的就业决策。大学生在择业前对自己应有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适合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第三,正确就业定位。求职择业应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需要更新观念,转换思路,不要只想“我要干什么”,而应多思考“我能做什么”,找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第四,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应认识到,求职择业不可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总是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的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和能力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导致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严峻的情况。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而出现这两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党和政府也出台了许多解决政策,其中一项就是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服务基层。虽然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这个工作平台,但是在我们看来能够到基层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提升自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层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也可以为当地发展带来活力与生机。本文针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剖析

  我们通过对大连本地各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务实心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但是整体来说仍然缺乏积极性。

  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观念较为薄弱,急需拓宽就业视野。应届毕业生相对在校大学生,对基层就业了解较多,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就业态度更为务实。但是应届毕业生在基层就业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主动性,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相对较窄,87%以上都是通过学校、父母或熟人介绍而被动得知。而且即使是基层就业,还有一大部分的大学生希望去到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从这点上我们也能看出大学生仍然缺乏积极主动到基层就业的心理。有62%的毕业生把到基层就业作为自己刚刚毕业的一个过渡点,不会把基层就业作为自己长期的就业目标。这就说明了当前的基层就业政策对大学生还是缺乏吸引力的。

  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基层就业单位的影响因素

  基层的就业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各种福利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而且少有激励、优惠人才的措施,这些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信心和积极性,使得他们对基层不够热情,另谋他职。基层就业单位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待遇、人才政策、发展空间和工作情况。

  2、高等教育导向的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趋向于城市化,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在城市里才有用武之地,基层可能就会出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况。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体系和就业指导方面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3、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

  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都希望到经济发达的一线和二线城市,虽然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严峻。然而,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珍惜大学时光,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导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因此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从大学生自身归纳影响其基层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就业观念、情感认同和能力素质。

  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方面

  在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就业这个问题上,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到基层,服务于基层。各级政府也应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服务体系。依法加大对用人单位在签订合同,兑现劳动薪资和缴纳“五险一金”的监督和检查。能确保及时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基层的配套设施也应大幅度的提高,增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全社会也要唱响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各项优惠政策和毕业生扎根基层的模范事迹和先进典型,使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安心基层,服务基层,进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

  2、高等院校方面

  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人中龙凤”,大学生是新一代有知识有见解的青年,应当看清目前城市相较于基层人才已饱和,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做到求真务实、踏实肯干,勇于到基层去奉献我们的力量。而基层也逐渐成为了高校毕业生最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绝不是权宜之计。高校毕业生可以在进入基层后,积极工作,尽快成长,培养更多的能力来为基层服务。高等院校应熟知志愿到基层工作、参与“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的情况,以便为他们提供更为有效、即时的信息。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当对基层就业加大宣传力度,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对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认知和意愿。在高校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下,高校毕业生志愿投身基层的人数定会有所增长。

  3、大学生自身方面

  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大学生对于就业观念仍然相对陈旧。尽管调查结果显示,在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下,一些高校毕业生表示可以放弃对高职高薪的追求,对于就业单位的追求也逐渐从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国企逐步发展到民营企业,然而他们内心仍然对基层单位有抵触情绪。城市出身的大学生对于下基层后能否再回到城市表示担忧,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成本等;而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对回到家乡工作也不是很热衷,除了自身原因,他们的家人也都期盼他们有机会有能力在城市安身立命,从而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难以全面展开。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国家和高校的引导,还需要为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加需要大学生自身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首先应当了解自我并正确为自己定位;同时要相信,在基层就业同样可以得到尊重和认可,实现自身价值。

  四、结语

  基层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着我们广大有志青年学生去精心雕琢和大胆创造。当基层状况改善的时候,也正是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们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和观念,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己任,并以此为契机响应党和国家到基层去的号召,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实现抱负。

  【

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一,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新时期,为达到理想的就业指导目标,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其中“第三屏”就业指导方法称为正确之选。“第三屏”与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有区别的,将手机作为主要代表的“第三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第三屏”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第三屏”的积极作用,将就业指导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确性的指导。同时将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就业指导中进行“第三屏”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微信、微博等软件平台的建设,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会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关数据等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能够对就业理性地对待,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就业做好准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实现“第三屏”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使就业指导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新形势下,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这是需要做的首要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更加青睐于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愿意从手机中获得丰富、趣味性的信息,喜欢碎片式的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不能只是单纯的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现状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学横村官的考试流程等进行讲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高校对于未来就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第三,重视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强化其能力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水平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能力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使其更好的了解、参与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他们使用微信、微博,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就业指导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以及线下的求职招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高效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移动互联时代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此高校应明确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点,加强“第三屏”信息化建设,丰富和更新就业指导的方式与内容,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使得传统的就业指导不足得到弥补,使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失业情况等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增加的同时,其就业困难已是我们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原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

  1.高校扩招影响

  2008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大学生就业日益走向“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同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仍将呈增强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走向“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层次、专业相似但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导致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

  2.经济过渡时期

  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专业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大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从专业的设置、教材的更新、师资的培训,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二)学校方面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特别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由于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而是立足于学校师资条件,在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上不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不是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本,结果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

  2.缺乏正确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以便给学生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三)个人方面

  1.择业预期的落差

  相当比例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巨大落差,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内因。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仍然停留在不切实际的旧思维中,跟不上现实环境的变化,导致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这种不恰当的自我定位,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就业不难择业难”的普遍现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待业也不愿“屈就”。

  2.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缺乏

  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缺乏是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又一个重要内因。由于缺乏这两种意识,许多大学生上大学后失去了目标与追求,缺乏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不能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就业求职时个人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学习成绩、岗位资格要求等方面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造成就业困难。

  3.自我能力的欠缺,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有资料表明,一些高级技工的薪水甚至可以超过研究生。可见,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其招聘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大大提高。而这样一种环境,无疑将给专科生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当中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将来会加入“未来的高级技师”这一行列。

  二、对策探究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充分发挥政府就业方面的职能外,我们更要注重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

  1.学校教育

  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应力求合理配置。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

  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2.增强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同时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要通过制度建设将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都动员起来,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得到及时全面的收集整理、发布、传播和利用,在信息的指导下逐步实现供需平衡和供需衔接,并使学生得到职业规划的指导、培训和服务,从而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措施。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

  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认真抓好培养人才的质量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下,高校就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以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为目标所向,变重成绩为重综合素质,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课堂式教育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分阶段,分对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又要抓好专业教育;既要抓好理论教育又要抓好实践教育;既要引导学生会思考又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各个教育环节都统一到为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上来。此外,专业知识是一个知识结构的主干,是知识体系的主体,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适用范围。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密切关注市场未来的“动向”,建立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开展毕业生就业率的收集与反馈、专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把握、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与数量的预测等,然后通过学科的进化、专业的调整和课程的整合来实现,平衡各类专业人才结构。本文来自织梦

  (3)培养目标事关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层各类人才,只能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根据学校的特色,不要盲目地参考别人,忽视了自身的办学条件。特色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所以确定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应因校而异,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要有所不同,同一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应各有特点,同一高校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4)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

  高校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职业、人生、未来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找准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的大学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和理想目标的缺失是挫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结合各年级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实施循序渐进的就业教育。

  4、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2)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首先,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针对各专业特点,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就业范围、职业发展趋势等,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了解就业环境,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3)引导学生确立目标、规划未来。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

  制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步骤和措施方法,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4)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较强的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用人单位择用人才的依据。

  5,、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

  环境适应能力占

  65.9%,人际交往能力占

  56.8%,自我表达能力占

  54.5%,专业能力占

  47.7%,外语能力占

  47.7%。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不仅限于专业能力,而是能体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综合能力。很多用人组织的择才标准还显示,品格已成为社会选择人才的核心要素。品格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诚信,中外合资用人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把道德和诚信作为选择人才的核心标准。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再强,如果品格不好,用人单位是不会录用的。良好品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开发新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4)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5)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总之,解决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紧密配合,主要是作为人才供应方的高校、作为人才消费方的用人单位和作为宏观调控方的政府这三个方面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毕业生个人也要加强自我完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又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地积极采取措施,以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自我定位是关键

  一般而言,影响毕业生自我定位有如下因素:其一是职业定位模糊。由于是初次择业,多自考毕业生大都抱着“边走边瞧,边走边跳,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没有认真想一想自己的职业定位问题,也没有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其二是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总是过高地估价自己,自我定位过高——工资看外企、职位看白领、单位看名气、环境看气派,因此总是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到最后反而“嫁不出去”。其三是社会因素的干扰。—些毕业生往往受亲朋好友的影响较大,自己明明已看好某个职位,该职业也较符合自己的综合能力,可周围的亲友一有反对之声,自己就开始动摇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职位竞争的不公平、操作的不规范现象,也常常使自考毕业生感到很迷茫,找不准位置,看不清方向。其四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一些毕业生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革,在职业定位时往往为心理因素左右,因此很准做出理性的选择,在择业中或盲目从众,或消极逆反;不是过于自尊,就是过于自卑,凡此种种,都会对自考毕业生顺利就业形成巨大的障碍。

  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另外,毕业生还要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如果自己和用人单位彼此都很满意,就应该早做决断。尽快签订就业协议;再者,就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自考毕业生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迎接选择未来生活的种种挑战。

  二、准确把握自身优势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客观的原因,三类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职业的选择上却常常处于劣势。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对其抱有偏见,甚至明确宣布“只要211工程学校”,从而给广大“三流学生”择业就业带来了很大困难。事实上,无论专业知识积累还是动手能力,我们往往都名校生毫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比其还更胜一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清楚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

  如果你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较强,在语法、造句、阅读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色,可以从事文字整理、编辑、翻译、播音员以及教育、接待洽谈等工作。如果你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具有优势,可以去做形象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如果你知识较全面,并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又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你可以从事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如果你习惯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耐心持久,态度认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你可以在资料整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等工作中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努力克服心理弱点

  对于面临职业选择的毕业生来说.能否战胜自身心理弱点,直接影响到其择业的成败。一是自愧不如的心理。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不少毕业生容易在“本科生择业难”的影响下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我能竞争过研究生,名校生吗?”“要是碰钉子多丢人!”“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种自我设置的心理障碍,往往使自考毕业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

  的信心。二是依赖心理。一些毕业生平时养成了对父母亲友的依赖心理,面临职业选择,也容易产生“反正父母会给我想办法”的依赖思想。试想。一个缺乏自立、自主、自强意识的毕业生,怎么能做出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选择呢?三是犹豫不决的心理。求职择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面对这一‘转折,毕业生既应做到知己知彼、权衡利弊,又要不失时机,抓住转折机遇,当机立断。而毕业生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心理弱点往往会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与迷茫,以致白白失去择业的良机。四是自视过高心理。—些毕业生因自己的学习成绩好、家庭条件优越,或者因自己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或者因自己容貌出众、多才多艺等,产生一种自命不凡的优越感,一种自视过高的心理。在求职时,过高地估计自己,这个单位瞧不上,那个单位也不遂心,而用人单位对这种缺乏自矢口之明、自视清高毕业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增强心理的承受力,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要知道,在择业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应该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机会,放下思想包袱,认真找寻失败的原因。求职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过程,必须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勇气。作为一名毕业生,要坚持自尊、自信、自立。在心理亡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和名校生一样有实力,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不良心理状态。

  客观分析职业冷热在同一社会时期,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要求和劳动报酬,劳动者对职业的追求程度也不同,这就形成所谓热门职业和冷门职业。在—定条件下,热门职业会转变为冷门职业,冷门职业也会转变成热门职业。

  求职时应客观分析和把握职业冷热,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一要实事求是地选多种职业组成的,不同的职业都需要适合的劳动力及人才。在市场经济中,求职者要选择职业,用人单位也要选择求职者,是双向选择。这就要求求职者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评估自己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性别特点、身体条件以及各类职业固有的标准、条件、要求,实事求是地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合适职业,并且选择的职业要有利于自己潜能的发挥和事业的发展。不要被一时、一地的热门职业所迷惑,盲日地去追求、高攀或低就热门职业,进而影响自己才能的发挥,影响自己的美好前程。

  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冷门职业,不要轻易放弃冷门。有的职业,现在看起来属于冷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很可能转变为热门。例如,教师职业就是山冷门变为了热门,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相对较为稳定,工资待遇也较高。又如,由于前些年许多学生都想到企业当白领、搞管理,而轻视技工、技师等蓝领业,造成现如今蓝领职业人才的供不应求,以及其千资待遇的提高,技术蓝领职业也会成为热门职业。因此毕业生对冷门职业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要轻易放弃,在许多求职者都在热衷丁追求热门职业的时候,不妨选择有发展前景的暂时处于冷门的职业就业,这样当然也容易获得求职的成功。

  三要注意把握职业的冷热变化,适时调整自己从事的职业。职业的冷热变化,决定了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的发展前景。有的旧职业会逐步被社会所淘汰,有些新职位则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劳动者选择从事某一职业,不论是热门的还是冷门的,只要是向衰退的甚全会被淘汰的方向发展,就要注意把握其变化,尽可能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不必从一而终、死守到底

  。例如,专职打字员这一职业,在前些年还属于热门厂作,可如今电脑普及厂,这一职业将会被逐渐淘汰,原来从事专职打字员职业的人就应尽早改行。另外,为了适应未来职业的变化,毕业生还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职业淘汰。

  四、精心打造个性品牌

  毕业生要打造个性品牌,必须进行个性品牌设计,也就是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在树立个性品牌上的盲目性。自我认识包括:我想成为类型的职员?个人特长在哪儿?我的个性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这样了作是否有价值?等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自我认识。因此,找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点,也即找到自己在就业市场存在的独特价值,这是个性品牌设计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产品品牌定位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个性品牌定位,即别人认为我最大的长处是什么,最值得别人注意的个人特点是什么,如何使自己的技能和下作风格形成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自考毕业生还必须有一技之长,并能保证自己的丁作质量——精湛的专业技能是个性品牌建立的要素。只有个人技术专而精,自己个性品牌才有价值,个人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加广阔。

  当然,打造个性品牌还必须强调个人的学习能力。要知道打造个性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已经形成了个性品牌,要保持也须不断学习新知识、补充新内容。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但不要盲日跟风,而应学习那些对自己职业有用的东西。要学会包装、推销自己。包装就是要成功地展现品牌的个性和特色,让他人充分地认识到你的价值,但同时得注意包装要讲究适度,因为过分的包装会对个性品牌产生负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由过去的“统包统分”,逐步过渡到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棘手问题,并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美国和欧洲各国企业纷纷裁员,预计明年全世界有2000万个岗位流失。在这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环境中,中国就业者的生存环境同样遭遇大挑战。作为我国就业的主要群体,2009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种就业困境主要表现在各行业签约率不平衡,就业岗位需求有限,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逐渐提高,毕业生择业存在区域偏见和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等方面。

  1.各行业签约率不平衡。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就业岗位需求变得不平衡。据调查,制造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等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比其他行业高,占据着签约率的前五位,但水产、畜牧和地质等学科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大。

  2.就业岗位需求有限。

  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待业人数与市场提供就业岗位的矛盾日益激烈。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大学生择业受时间相对集中和选择职业周期较短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毕业生的数量增长迅速。据统计,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约611万,比2008年增加了52万人,毕业生数量创新高。而就业需求在短期内提高不大,就业岗位有限,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3.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逐渐提高。

  今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企业倒闭或裁员,用人单位在选择人员方面余地较大,因此高筑门槛,不断提高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许多用人单位将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占优势,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相反,综合素质低者过剩,被列入“就业困难户”。

  4.毕业生择业存在地域偏见。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考虑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而冷落中西部地区。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差异,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突出现象。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和基层就业,但自愿参加服务工作的大学生人数不多。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数量剧增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全国高校扩招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快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战略,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历程。(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4年到2009年迅速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了新的社会问题。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突破了611万的新高峰,加上以往积压的待业毕业生人数,今年准备参与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达850万之多。

  2.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许多高校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对社会紧缺、急需的专业很少设置;第二,专业和课程设置盲目性及趋同现象严重,供给结构严重失衡;第三,人才观及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发展,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相称;第四,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

  3.政府就业政策壁垒。

  一是政府监督与管理脱节,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阻碍毕业生就业;二是户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三是“就业保护主义”阻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在就业保护主义政策下,外地生源很难跨地区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就业岗位。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实践能力弱,缺乏工作技巧、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尤其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企业录用后需要进行再培训,客观上增加了用人单位和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加大了就业难度。第二,升学时定位模糊,升学后专业不专。第三,就业定位不切实际。主要表现在:个人期望值过高;眼光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待遇高不高,用人单位是不是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很少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能力的发挥空间;“先择业,后就业”的观念严重,没有跳出自己所设置的有限的择业空间;不愿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建议

  1.社会层面,有效促进就业。

  从社会层面上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政府在就业政策上、用人单位在用人理念上、家庭在物质与精神支持上必须做到政策行之有效、理念与时俱进和支持切实到位。

  (1)政府。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加大力度促进就业;加强就业市场引导,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经济,据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情况调整招生人数;完善管理模式,破除就业壁垒;改变人事管理体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或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大学生参加“三支一扶”或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

  (2)企业。企业应进行战略性的“人才储备”;尽量摒弃各种求高、求奇和性别歧视等错误的用人观念,合理招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做到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就业。

  (3)家庭。家长应安抚子女在就业中不可避免的焦虑情绪;帮助子女消除就业压力和困扰;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动用相关社会人际关系有效帮助子女就业。

  2.高校层面,突出人才培养位置。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培养目标。高校应引进双师型教师,以培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为发展方向,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了适应知识和市场经济,应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不只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答案,更要鼓励学生寻找新的思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第二,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以人才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目标体系。找准高校在社会中的定位和教育目标,树立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充分认识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式变化,及时宣传,教育大学生积极调整就业预期目标。

  第三,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建立起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实现高等人才的终身教育,不断升值。形成政府政策引导、企业积极投入和个人自觉追求三者统一,在此基础上由高等教育成功向终身教育转型。

  3.大学生层面,全面服务就业。

  大学生要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在正常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要多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不但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增强自身的技能水平。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大学生才会受到企业的青睐。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为自己制定比较明确的就业生涯计划。

  (2)消除焦虑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难的局面时,不能过于急躁,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认清社会形势,不但要就业,还要力求就好业。

  (3)找准定位,积极自主创业。大学生应该清楚,就业不是唯一出路,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自己也可以创业。大学生要积极寻求各种机会为自主创业准备,如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创业设计大赛,参加成功人士创业交流会等。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在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难之后,高校必须对大学生就业前进行全面指导,及时解决就业问题;制定有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得到长期有效的顺利发展。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其个人前途和成长成材,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全社会的通力协作和努力,更需要毕业生自身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全面提升就业能力。

  对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根据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不同原因和类型,分类指导,提高针对性。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仅从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角度提出若干指导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度过就业寒流。

  1.对综合素质优秀,能力突出的毕业生,应重点对其进行择业观教育和择业道德教育。这类学生往往因自身条件比较优秀,会产生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常常在多个选择机会面前摇摆不定,使一些原本乐于接受他们的用人单位望而却步,错失就业机会。因此要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分析,认真做好职业规划,减少求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降低违约率。

  2.对学业优秀但就业能力不足的学生,对其应重点加强求职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疏导。这类学生由于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专业学习上,往往造成社交能力和社会经验的欠缺。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毕业生单凭学习成绩优异来谋求一份理想工作的优势已不复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更容易使他们陷入迷茫与困惑,也成为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之一。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当对其给予特别的关注。

  3.对综合实力一般,各方面表现中等的毕业生,应重点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合理定位,引导他们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做到先就业后择业。鼓励他们到基层、中小企业、农村等人才相对匮乏的地方建功立业。进行有关优惠政策的介绍,使他们打消后顾之忧,明白到基层就业大有作为。例如,广东省正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战略,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步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从2008年至2012年,省政府将拿出400多亿元扶持欠发达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园、发展重点产业等。[4]这一举措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4.对思维活跃,乐于挑战,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重点帮助他们了解有关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注意事项,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分析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5.对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如身体缺陷、人际障碍,家境贫困的学生,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长处,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和敢于竞争的意识。这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遇到较多的歧视和失败,比较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受挫感。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坚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自立自强,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竞争。

  作为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要理性辨证地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一方面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另一方面要看到有利因素,坚定信念,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科学作品手工制作

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大清理大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