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勤俭节约的名人名言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谈勤俭节约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建国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当时,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君不见,当前社会上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这些不良现象中,“大款”“公款”充当了主要角色。这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并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到“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要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克服“花公家钱不心疼”的不良心态,形成“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人名言

勤俭节约是良训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以他们的光辉榜样赋予了节俭更丰富、更深刻的意义。翻开厚重的华夏历史,由勤俭而成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文王成了圣人还亲自上朝,日影偏西还顾不上吃饭。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常坐以待旦。仲山甫昼夜从不懈怠,事无巨细,亲历亲为。陶侃综理密微,就是竹头木屑都储于有用之物。范仲淹划粥为食发奋攻读,粗茶淡饭砺大志,始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看我国近代,毛主席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着俭朴的本色。他在求学时就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从不与人谈论吃喝;在长征中,他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到延安去,他穿的军装补了又补,照相时没帽子戴还借别人帽子用。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

  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在生活上从来不搞特殊,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伏案工作多,衣服袖子破了,他就在肘部补个大圆补丁。为了保护袖子,他又做了袖套戴上。他的衬衣总是补了又补,最后补得连自己也看不出其本来面目了。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周总理开完会后留大家吃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他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邓小平厉行节俭伴随他三落三起的一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魅力无穷,再三回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把节俭看作小气抠门,把浪费当成促进消费。但是这些人完全忘记了我们资源匮乏的国情。我国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已有四百多个供水不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资源危机观。厉行节俭,是应对资源短缺的最重要的选择。今天,深感水荒、电荒、煤荒、油荒切肤之痛的我们,应比白居易更加具有节俭的紧迫感,深深感到领袖们厉行节俭的细节魅力的永存。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生逢盛世,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饥寒交迫的生活,只在文学作品或荧屏中才能一见,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一部分同学勤俭节约的意识却越来越淡漠了,忘记了“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镜头:饭口处,有些掉在地上完整的馒头、火腿、面包,无人问津;水管处,有些同学倒掉刚打的不合自己胃口的饭菜;甚至有个别同学趁别人不注意,随意拿走他人饭盆,到饭口打了稀饭、火腿、面包、牛奶等,然后连同饭盆一同扔掉;垃圾桶里经常有没有吃完的水果;水房里的自来水成了长流水;教室里无人却忘记关掉电灯;地面上扔着没有用完的笔芯和练习本;厕所里成卷的卫生纸只用一次,剩余的淌一地,挂满墙;校园里时常见到被丢弃的校服;在校外,放假开学的时候,总会有很多同学买小商贩的零食。

  也许有的人说:吃饭的钱我交了,学费我也交了,我浪费的是自己的,跟别人没有关系。从表面上看,浪费只是个人的消费方式,但从本质上讲,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家庭教养和道德品质。

  试想在我国,有多少人因没东西吃仍在忍饥挨饿,有多少孩子因贫穷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有多少病号因无钱治病而丧失生命……想想这些不幸的人,我们怎么忍心浪费?如果你有爱心,可以捐助一下贫困的、生病的、有需要的同学;或者,你可以少向父母要钱,让他们感觉轻松点,舒坦些。节约,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不尊重自然和他人劳动果实的可耻行为。即使在发达国家,节俭也被视为一种美德,这是对劳动的尊重,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节约与勤俭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题记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

  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有关勤俭节约

  节俭是勤劳和俭仆,指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珍惜劳动成果,用钱有节制,不铺张浪费;自己动手创造劳动财富。勤俭中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的优秀品质。

  1、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

  2、成由勤俭破由奢。

  3、勤俭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品德。

  4、勤能补拙,俭能养廉。

  5、个人应该勤俭,国家更是如此。

  6、节约是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

  【名言】

  1、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辛尼加

  2、节俭是你生中食用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3、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乐趣,而变成了人的真正的需要。——卢梭

  4、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蔷薇园》

  5、奢侈只是从他人的劳动中获得安乐而已。——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务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7、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论语卫灵公》

  8、财有限,费用无穷,当量入为出。——颜之推

  9、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10、常将有时思无时,莫把无时当有时。——《增唐贤文》

  11、静以养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12、侈将以其力毙。——先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13、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陆游

  14、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含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训俭示康》

  15、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16、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先秦《易传·否》

  17、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秦《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18、奢俭之节,必视世之丰约。——先秦《三国志·魏书·己凯传》

  19、囚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先秦《墨子·节用上》

  20、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先秦《左传·昭公十九年》

  【事例】

  身无长物

  东晋人王恭,是孝武帝王皇后的哥哥,虽然担任高官,生活却一直简朴。有一次,王忱来看他,朝他要一张竹席,王恭就把自己唯一的竹席送给王忱,自己坐草垫子,后来五恭得知真相极为惊讶,王恭说:“您还不熟悉我,我做人没有多余的东西。

  陶侃尚俭

  东晋名将征西大将军命人将碎竹料收集起来,到后来需要建造大批战船时,这些碎竹料正好做竹钉都派上了用场。一位下属想办法节省下船篙的铁头,他知道后十分赞赏,下令将此人提升了两级。

  断齑划粥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很贫苦,但是他坚持刻苦读书,为了节省时间和节约粮食,他每天早上熬一小锅粥,等到冷下来结成块,他就带到学校去当干粮,到吃饭时用刀划开,上午吃两块,下午吃两块。

  蒸葫芦

  有位叫郑庆余的人极为节俭,一天他请客,当着客人面他吩咐仆人说:“要蒸烂去毛,不要把脖子拗断了。”大家以为必定是蒸鹅鸭之类,等了很久,仆人端出了清香的调料,又在每位客人面前各放了一碗粟米饭,一枚蒸葫芦,客人们只好偷偷笑着勉强进餐。

  毛泽东生活俭朴

  毛泽东同志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着俭朴的本色。他在求学时就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从不与人谈论吃喝;在长征中,他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到延安去,他穿的军装补了又补,照相时没帽子戴还借别人帽子用,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和大家一起参加了大生产运动。

  总理艰苦朴素

  周总理在生活上从来不搞特殊,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伏案工作多,衣服袖子破了,他就在肘部补个大圆补丁。为了保护袖子,他又做了袖套戴上。他的衬衣总是补了又补,最后补得连自己也看不出其本来面目了。

  朱德一生尚俭

  朱德同志革命的一生,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一生。他在旧军队中官阶已经很高,与他职位相当的人都娶姨太太,抽鸦片,而他却不图安逸,宁愿到欧洲勤工俭学,过艰苦的生活。在井冈山,他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一起挑粮,留下了“朱德的扁担”的佳话。

  徐特立尚简朴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在延安时,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他虽然德高望重,但在物质享受方面一直坚持低标准,和两位青年教师合住一孔窑洞,盖一床旧被子,在大食堂里和大家吃同样的饭菜。

  邓小平开豆腐店

  邓小平留法期间,在巴黎开了一家“中华豆腐店”留学生们轮流推磨豆腐。中国豆腐这种新鲜的食品很快为巴黎人所接受,豆腐店生产的豆腐供不应求。就这样,留学生们解决了勤工俭学问题,也为中共旅欧支部提供了活动经费。

  雷锋的节约精神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勤俭节约是美德

  勤俭就是勤劳和简朴,指厉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珍惜劳动成果,有钱有节制,不铺张浪费;要自己动手创造早财富。诸葛亮说过一句话:“静以修身,俭以美德。”这不是正体现出节俭对于提高中华民族自身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每一食,便念庄稼之艰难;每一衣,便思纺织之辛苦。”勤俭是一种远见,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美德!是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负责。让勤俭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避免生活中许多资源浪费的行为,其实只是举手之劳,生活告诉了我们:节约不是省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中国是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史倡导勤俭节约,孔夫子把“勤俭”和“温良恭让”一同列入基本的道德准则。周恩来和革命家们勤俭节约的故事众所周知,成为美谈,影响至今。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提高;许多人忘了优良美德。晴朗的日子,教室总开着灯;凉爽的天气,电扇竟还运转着;洗手间的水龙头滴滴答答的躺着水,来来往往的人视若无睹;饭盒还剩一大半饭菜。。。。。。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不愁吃穿,经济富裕了,科技发达了,难道那样就以熄灭“勤俭”明灯了吗?如果每天少开一个小时,日积月累可以生写多少电,供贫困孩子上学?如果我们伸手拧紧水龙头,日积月累可以省下多少吨水?可以让多少缺水地区输入多少水?如果我们“粒粒皆辛苦”,又有多少人吃上饭?……

  勤俭,是生命的呼唤。祖国未来的蓝图,需要我们描绘,民族的理想更需要我们实现,建设新时代过程中,更应该有我们的实际行动。

  我们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平时少用塑料袋,用过的水尽量保存下来利用……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抵不过高级饭店十分钟耗掉的资源。但只要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米做起,人人付出一点点、一举手、一投足,水滴也能汇成大海,不是吗

学会勤俭节约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会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穿了20年,补了73次。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水果、鱼、肉。上世纪60年代,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结束,他留大家吃中午饭,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吃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人们作出了表率。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向毛泽东一样勤俭节约呢!

  节约要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日常生活中时刻谨记勤俭、节约。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要将衣、食、住、行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不奢侈,奢侈就是浪费。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提到倡导,保持和发扬。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

  是啊!艰苦朴素的生活虽然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但我们仍应牢记:平日里节衣缩食,困难时才容易渡过难关;富足时将华奢侈,困难时将难以生存,所以说勤俭节约这一美德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杜绝浪费,坚持节约

  勤俭节约,一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字眼,但它却是高尚的品德,它对于我们十分重要。古往今来,有哪位浪费出来的天才?勤俭节约,既帮助我们成名,又锻炼我们的生活技能。

  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有许多勤俭节约的名人:

  雷锋,他不仅是一位助人为乐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也具备勤俭节约的美德,从不浪费一粒粮食、一滴水,更不放过路上的每一颗废弃的螺丝钉。并且,在他的努力下,他的一辆“耗油大王”变身为一辆“省油先驱”。

  范仲淹,虽然他有着“丹心”永照青史,却也不乏勤俭节约。他拒绝朋友带来的大鱼大肉,餐餐清粥素菜,当官后也不曾锦衣华服始终穿着朴素,而且也从不去应酬浪费。当然,不止这两位,还有孙中山、毛泽东等,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浪费的现象随处可见:

  有时饭吃了一半就倒,水喝了一半就倒,换做是你,都理所当然,因为我已经付了饭菜钱了。有时觉得节约又不是理所当然的,别人都不节约,那我为什么节约?由于从众心理,浪费,便泛滥了。

  但是你再想想这饭菜是如何辛苦耕种的、世界上还有人饱受饥渴,这样,勤俭节约就不再困难。勤俭节约不仅要你我做到,更要全民动员。见到浪费现象,要抨击。它的实现要靠大家,它所获得的利益还是大家的,勤俭节约要靠集体的力量。

  不知道你看到过这样的广告没有:"一人浪费一张纸,就会有大量树木被砍伐"这便是浪费导致的后果。相反,还要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人节约一滴水,就有无数的农田森林被灌溉。"节约十分重要它的责任重于泰山、力量重于泰山、利益重于泰山。只要我们杜绝浪费,坚持节约,就会对后代有益。

  勤俭节约我先行!

勤俭节约的谚语

  珍惜每滴清水,拥有美好明天。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一星半星,聚两成斤。

  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生产好比摇钱树,节约好比聚宝盆。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黎明便出勤,三朝当一工。

  欲求温饱,勤俭为要。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以俭德辟难。

  紧紧手,年年有

  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钢用刀口上,钱用必需时。

  今日省把米,明日省滴油,来年买条大黄牛。

  从简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粗茶淡饭,细水长流。

  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

  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

  粮食是用来满足温饱的不是用来浪费的。

  君子以俭德辟难。

  请记住:粮食来得不容易。

  节约粮食是美德,浪费粮食是犯罪。

  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一文不费。

  黎明便出勤,三朝当一工。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盘中粒粒皆辛苦。

  爱惜粮食,从娃娃抓起。

  节约水资源,责任人人有。

  节约粮食,造福人类。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家有万担,不脱补衣,不丢剩饭。

  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输人不输阵,勤俭做赢人。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节约比赚钱更有意义。

  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一两煤,一块炭,积少成多煮熟饭。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一粥一饭汗珠换。

  管家靠节俭,细水靠长流。

  俭可以助廉。

  一米一谷,都是春夏秋冬滴汗水的收获,请珍惜。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

  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一天省一两粮,十年用用仓来装。

  丰收当歉年过。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文明礼貌,秩序井然。

  树立节粮意识,珍惜劳动成果。

  成由勤俭破由奢。

  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

  每天节约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自备碗筷,保护环境。

  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

  粮食是血汗换来的。

  浪费无底洞,坐吃山要空。

  生产勤在前,开支俭在先。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精打细算半年粮。

  三年烂饭砌高楼,三年稀粥买条牛。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细雨落成河,粒米凑成箩。

  吃饭穿衣看家底。

  爱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勤俭节约

  生活贫困要勤俭节约,生活富裕也要勤俭节约。俗话说:坐吃山空。历史上“今日花天酒地,明日乞讨过街头”的例子屡见不鲜。我国五代时期有李存审“赠簇教子”的故事,李存审出身贫困,40年为国征战,100多次被敌箭射中骨头,后来他做了大官,看到孩子们整日吃喝玩乐,从小娇生惯养很不放心,他就把过去从骨头中拔出的箭头送给孩子,告戒他们不要忘记勤俭节约,并说“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所以今天,我们应该大声倡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节俭意识,“让节俭成为习惯”、“让节俭成为生活方式”,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天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节俭,我们才能节约资源,也只有时时处处从我做起,这样我们的地球家园才会永远美丽富饶!

勤俭节约,拒绝奢靡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提醒人们,应该时时刻刻努力勤奋,不要有丝毫的颓废腐败,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上无数的有识之士,他们的成功跟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勤奋、节俭紧密相关,当他们奢侈腐败的时候,就是他们破败没落的时候。

  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而在我们每天生活的校园中,却有许多浪费的现象。在食堂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堆积的剩饭剩菜;在寝室楼的放垃圾区域,随处可见未吃完的水果和小食品;新买的笔不等到用尽,只是到了不喜欢的时候就扔掉。这些行为似乎已成为普遍存在,并且少人问津的问题。反而一些勤俭节约的人遭人鄙夷,被人认为是在做作,可见当今的世风在日下。学校里也不乏一些榜样人物,他们天天举行“光盘”行动,一旦看见未关闭的水龙头立即关掉,就好像滴落的不是水,而是他自己的心血一样;有的同学用的草纸,先是用蓝笔草算,再拿红笔覆盖第二层,最后还用黑笔做有一次的“节约”并且正都不放过。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拒绝奢靡,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传家宝。无论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优良传统都不可丢。

  节俭是一种行为,更展现一种精神力量;节俭是一种观念,更体现一种民族品格;节俭是优良传统,更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越是文明进步,越是崇尚节俭。我们作为文明的中学生应当带头做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让勤俭节约的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见诸实际行动,成为时代的新风尚!

  亲,你今天节俭了吗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职工安全教育培训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