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荟萃

  一、文史典籍: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唐尧、虞舜

  三、地理: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今山东省),西岳华山(今陕西省),南岳衡山(今湖南省衡阳市境内),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被誉为“塞外第一山”。恒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和旅游胜地。现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之一,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中岳嵩山(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北)。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悲。(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例如: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例:汉贾谊《过秦论》:

  1、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豕)、狗(犬)、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乡试第一名)、会元(会试第一名)、状元(殿试第一名)。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高鹗《红楼梦》(曹雪芹前八十回,高鹗后四十回)。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风、雅、颂”三大类。

  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27.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2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三宝”,拂教名词,指佛、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2.谥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ù)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

  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

  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例如: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轩辕:祖国。例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8.“三尺”:法律

  9.谦称:①自称:愚、鄙、敝、卑、窃、臣、仆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老衲)、拙荆等

  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②称太子、王子、公主:殿下③称将军:麾下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龄称谓:(代称)①垂髫(tiao)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②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③豆蔻指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少年。④束发:男子十五岁。⑤弱冠:男20岁,表示已成年。⑥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之志)⑦不惑:是男子四十岁。⑧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即知“天命”)⑨花甲:是六十岁。⑩古稀:是七十岁。(11)耄耋(é):指八九十岁。(12)期颐:是一百岁。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 《战国策》(国别体) 《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季氏》《荷》)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A、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垂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

  1、乐府民歌: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

  2、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A、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扬(yáng)刘桢。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③“竹林七贤”指嵇康、阮籍、向秀等七位作者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B、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小说的发展期)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四)、唐代文学

  1、唐诗

  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③“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

  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⑤“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⑥“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2、唐代散文

  ①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

  ②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3、唐人传奇(小说发展的成熟期)

  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五)、宋代文学

  1、宋词和宋诗

  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姜夔。

  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伶仃洋》。

  2、宋代散文①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

  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3、宋人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六)、元代文学

  1、元曲四大家

  ①关汉卿,号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

  ②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③白朴,名作有《墙头马上》

  ④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2、十大悲剧(主要是前六部)

  ①关汉卿的《窦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⑤洪升的《长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

  3、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王实甫,字德信。《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

  (七)、明清文学

  1、明清小说

  A、明代的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金瓶梅》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

  B、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作者曹雪芹,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

  C、此外还有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字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孽海花》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2、明清诗文

  A、明代。刘基字伯温,著有《诚意伯集》;宋濂,字景濂,著有《宋学士文集》;徐宏祖号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张溥,字天如,著有《七录斋集》

  B、清代。顾炎武,著有《日知录》;方苞,著《方望溪全集》是桐城派始祖;姚鼐,是桐城派大散文家。著《惜抱轩诗文集》;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中国文学类书籍读书笔记

  这个假期,我有幸从首都图书馆借阅了林庚老先生着的《中国文学简史》一书。此书近六百页,从史前的诗歌说起一直讲到近代新文学的曙光。伴随五千年的朝代更迭,战火不断,中国文学也走过了从最初的民歌到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布满荆棘,十分曲折甚至混乱。但是我从中似乎找到了一个隐含的规律:凡是国难当头或是官场不平的时候,文学创作往往会出现高潮,优秀作品批量问世;安定之时倾向于追求程式化写作,没有创新。逆境使人图强,顺境使人堕落。

  寒士文学中,屈原为后代文人树立了爱国、与封建贵族阶级坚决斗争的榜样。司马迁、陶渊明、阮籍、嵇康、左思、李白、杜甫、白居易、顾炎武等等……幸福的人大都相似,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他们遭遇了生活中种种的苦难,这些寒士为无法实现自己理想而在文学作品中长啸、感叹、抒怀、落泪。李白是其中最富有反抗性的,又是最乐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信念通过他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自由的诗歌中体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景恐怕也只有李白能想得出来吧!比如杜甫,在他沉郁顿挫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盛唐时期终结的惋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比如没落的世家后代曹雪芹写出了千古奇文,把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带到深刻的文学作品中,成为四大经典名著,为世人传诵。这些优秀作品无不在逆境中破壳而出,在沉寂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中劈过一声惊雷。

  从另一方面看,文章憎命达,政治环境好转,好的文章就不多见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朝。宋朝为了抑制军阀势力滋长,广泛吸取文人参与政治,是历朝最重用文人的,寒士的政治抱负实现。整个封建社会乃日益表现为生活上的趋于暮气,文化阶层的走向因循保守,整个朝政笼罩在得过且过、苟且偷生的气氛中,艺术趣味崇尚枯槁老境。于是,韩柳的古文运动也就来得顺理成章,更讲求全面罗列、铺陈,让文章重回古时,文章的赋化趋势再现。顺境使人追求安逸从而堕落。

  中国历来就有居安思危的故事,《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勾践灭吴的故事成为经典。“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纵观文坛三千载,逆境使人图强,顺境使人堕落屡屡得到印证。如今,在现代社会中的安定也容易让我们在飞速增长的GDP中安乐而死,只有时刻保持危机感,能够自我发现危机和不足,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

中国古代散文史

  第一编 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概说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非常长远的。北京西南房山周口店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中国猿人骸骨化石,证明了大约五十万年以前我国已有人类居住。这些原始人类经过长期劳动,他们自身和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据文献记载,大概到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可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后期。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 社会更有了保护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国家组织也逐渐形成。我国古代文献多有夏禹“家天下”的传说,认为是“小康”时代的开始。按照这个传说看来,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推移的过渡状态,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这有许多文献及地下发掘材料可以确切证明。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奴隶社会才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由完成走向巩固。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是非常长远的。从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看,生产工具已相当进步,且有红色陶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们一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龙山文化”,这是山东济南的龙山镇发现的。其文化遗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文字的应用渐渐推广,史前时期流传的原始人民的口头创作如诗歌、神话故事等,有不少被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从文献中窥见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学艺术的萌芽。

  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还不难推测: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又由于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社会分工,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阶级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会还未分裂为两个对抗性阶级,所以那时的文学艺术没有阶级性。到了阶级社会形成以后,一切文学艺术就不可能不打下阶级的烙印,同时也揭开了两种文化斗争的序幕。

  夏代有无文字,不得而知。文献所载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其诗歌、谣谚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但其中如“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样的词句反映了尖锐的阶级斗争,即奴隶坚决反抗奴隶主的斗争,相传为夏桀时人民大众的呼声,却是比较可信的。(此据《尚书?汤誓》引,与《孟子》、《史记》稍异。俞樾谓二句是韵语,疑为夏民歌谣。)

  殷的先世本是游牧部族,向无定居生活。成汤以前就迁徙过八次,成汤至盘庚,又迁都五次。那时牧畜业异常发达,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祭祀时大量用牲的现象。中叶后由牧畜进入农业生产。《尚书?盘庚》屡次提到农事;甲骨文中有“禾”、“黍”、“稻”、“麦”、稷”、“粟”等字,证明殷代确有很多种类的农产品。由牧畜发展到农业生产是很自然的。游牧过程中,既易发现农作物,又能驯服牛马。文献中常有殷的先公服牛乘马的记载,不难设想,役使牲畜减轻人力,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关键。

  殷代的主要生产者都是奴隶。甲骨文中有“奴”、“仆”、“臣”、“妾”、“臧”、“奚”等字,都是奴隶的名称。为了防止奴隶的怠工,镇压奴隶的反抗,统治者制定极为严酷的刑法来管制他们,所谓“商有乱政而作汤型”(《左传》昭公六年),其目的就是为此。据《韩非子?七术》,“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这固然表现统治者的残酷,同时也反映了那时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和文化艺术都有很大的进步。就拿工艺来说,殷代青铜器中有各种各样的祭器、食器和兵器,有的上面还有铭文。近年出土的“司母戊鼎”重一千七百市斤,花纹精美,可见殷代的冶炼工业技术已达到高度的成就。而那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祭祀和享乐,音乐歌舞也极为发达。文献所载汤时的乐歌乐舞如“大氵蒦”、“晨露”、“九招”、“六列”、“桑林”之类,或不可信。但“恒舞于宫,酣歌于室”的“巫风”早已普遍流行,以至悬为禁令(见《墨子?非乐》。“酣歌于室”四字据晚出古文《尚书?伊训》补。)。直至殷末纣王之时,还使乐师作新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周武王数其罪状,斥为“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史记?殷、周本纪》)。这些都证明殷代的音乐歌舞是十分发达的。不难想象,在此种情况下,必有不少诗歌配合演唱,但因年代久远,没有流传下来。

  殷代宗教迷信之风最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国王事无大小,必须请示鬼神,预测吉凶祸福,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从事这方面活动的有两种专职人员,那就是巫和史。他们通过卜筮方法代表鬼神发言,凡繇兆、祝辞、神告、占卜的记录以及国王的讲话等,无不写成书面语言,或刻于甲骨,或书于典册,这些就是殷墟中的甲骨卜辞,《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中的殷商文告等。

  巫史在当时都是为迷信服务的,巫能歌舞娱神,史掌文字记录,他们对后来的诗歌、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的祖先本是很早就散居在我国陕西泾、渭流域的一个部族。它最初的根据地是邰(今陕西武功),传到公刘时,人口渐渐繁衍,于是南渡渭水,北至于豳(今陕西橡邑)。这时周部族虽然一面仍在迁徙,一面已有定居,似乎正处在由游牧生活过渡到初期农业阶段。到了古公亶父的时候,为另一部族所逼,不得已放弃豳地,翻过梁山,迁到歧山下(今陕西歧山一带)居住。他们在迁徙中发现一块肥沃的土地,名曰周原,是一个理想的庄稼地,就在这里建起城邑和房屋来,督率人民继续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农业基础。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迅速地充实和加强了周部族的力量,到了殷末,逐渐沿着黄河向东扩张,成为威胁殷国的劲敌。文王时,黄河西岸一带的部族都归他控制,于是自歧迁都于丰(今陕西雩阝县),势力日益强大,不到十几年,文王之子武王遂一举灭殷,建立一个版图更大的王国,这是公元前十二世纪初期的事。

  武王死,子成王继立,年幼,武王弟周公摄政,平管蔡之乱,征伐奄国,镇压了殷人及其旧属的反抗。并制礼作乐,大兴文教,配合统治,使王朝政权日益巩固,为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础。大概周初鉴于殷纣的灭亡,对待奴隶稍宽,组织他们从事耕种,积极生产,因此人民生活比较好转,社会秩序相当安定,这是成康年代获致短期太平的主要原因。懿王以后,周室渐衰,外患渐起。传至厉王,贪财暴虐,禁止诽谤,被国人驱逐。宣王时,南征北伐,东平淮徐,号称中兴。及幽王立,荒淫错暴更甚于厉王,人民怨恨,贵族离心,后竟为犬戎所杀,西周遂亡。

  周既灭殷,政治经济等方面多所改革。从武王起,即分封宗室和功臣,立五等爵位,先后受封列为诸侯者,兄弟、同姓和异姓凡数十人,对保卫王室有很大作用。其后屡有封建,除土地外,还分给一部分劳动力,其实就是奴隶,帮助他们生产。例如分鲁公以殷民六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都是把殷商遗民和旧属当作奴隶来赏赐和使用。虽然如此,但一切土地人民仍归王室所有,而且从王公到仆台,把人分为十等,圉和牧还不在内。庶民或众人,实际上都是农民,更处于最下层,是最受压迫的阶级。所以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这就是西周时代政治社会组织的一个轮廓。

史记读书笔记

  历史是一面镜子,观照祖国璀璨的古代文明,学好历史,擦亮智慧的眼睛,我们永远不迷蒙。今年暑假就好好地看了一回《史记》。

  《史记》整理和保存了从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历史资料,全面而系统地记叙了我国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残暴的商纣王,有礼贤下士的齐桓公,有大义灭亲的陈桓公,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机智勇敢的甘罗,有公正无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仪休……都有十分深刻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

  《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写此书经受的磨难同样也打动了我。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这不仅催残了他的ròutǐ,而且在精神上给了他极大的打击。开头他简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当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使命犹在,他不能轻易毁灭自己的生命,多少个寒暑过去了,司马迁殚精竭虑,耗尽心血,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内容浩繁的巨着。

  从司马迁写《史记》中使我体会到: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

史记读书笔记

  对于我们这种学文学的孩子来说,《史记》无疑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史家名著。它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它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是与《资治通鉴》齐名的史家名书,与《资治通鉴》联合,链接上了中国的千年历史。

  因为《史记》不以地理国家和统一纪年撰写,而是以各家之传记集合形势呈现,故《史记》中不以地理位置和时间发生顺序为线索,而且,它的特点在于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它采取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来阐释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及见解,运用矛盾的手法让不同地位的人能得出适合自己立场的属于自己的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史记》这本书中,作者司马迁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将不同人的见解如身临其境的展现在了所有读者的眼前。

  《史记》起初是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而被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的便是这八书,并不是整本的《史记》。也正是因为这八本,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在中学课本中见过的《项羽本纪》节选,及《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这是让人能够深思的名篇啊。

  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鲁莽,后悔,他的无颜见江东父老早在他年少的时候就看出了,不学兵法,只知光凭武力取胜,典型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型。而在最后,他终于看清了自己,可是大势已去,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他注定遗憾千年。

  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坦诚,负荆请罪,都让我们学到不少道德方面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就在其中。

  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些人遗憾千年,也有些人畅快淋漓,有很多都流失在岁月的洗礼中,但是这些纷纷琳琳的事迹,在史学家的笔中,总有一些是留下来的,总有一些是值得留下来的。《史记》中有很多遗憾,不过留下更多的是给后人的反思与考量。

史记的读书笔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史记》的最高评价。《史记》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和列传70篇,记叙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之初年间大约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

  阅读《史记》,我们可以在作文中旁征博引,因为《史记》中的典故、成语、人物、史实能使我们妙笔生花,使文章生动,具有深度和广度。记得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鉴“,这在我阅读《史记》的过程中心领其会。

  司马迁在遭遇腐刑的不幸之后,并没有气馁,而是立志”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历经20余年的专心著述,他终于完成了”穷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由此,我深深地被司马迁这种发愤著书,且不畏人生险阻的精神所感动。自我反思:现在的我成长在日趋小康的幸福生活里,还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去气恼?人生坎坷,我应用心去面对每一天的新鲜,健康,快乐!

  阅读了《史记》,再加上听了古代文学老师的讲解,我对其中项羽这一历史人物,颇感兴趣。项羽不再是自己心里原先所认识的那个人物,而是对其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认识。《史记》中主要描写了项羽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充分显示了其骁勇善战的军事才能,进而为其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鸿门宴里,又由于他的不善于考虑后果,没有听顺其谋士范增的计策,而使得刘邦顺利脱逃。这也就预示了他会因此次的疏忽(即没有为后来的统一大业扫除障碍),而不能坚固其西楚霸王的地位。因而,在垓下之围的兵败情形下,他落得个自刎的悲惨结果。其中也充分表现了一代英雄在面对爱姬时,不忍分离而又不得不离别的儿女情长,和那种不服输的倔强性格。我认为项羽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英雄,只是他的勇大于他的谋。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评价项羽,更不能仅仅从他的失败中而否认他也是一个有谋略的人。

史记读书笔记

  它是由一位两千多年前生在黄河龙门的“倜傥非常之人”写就的;它记叙了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的三分之二;它使一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它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它以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源泉滋养着中华的沃野旷畴……它,就是我国古代的“史圣”司马迁穷极心血写成的不朽巨著——《史记》。

  我并没有读完这部巨著的每一个章节,也不敢说自己能全部读懂。但仅从自己细心阅读的部分,我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博大的心跳动的节律,瞻仰到一位古代“良史”的伟大人格,可以感受司马迁那天资横溢的语言艺术。我深知,《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著,字里行间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汇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每一位当代大学生都应该舒展宏伟的历史画卷,拜读这部不朽的经典作品。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读完《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可见司马迁的伟大志向、坎坷经历和执着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体例一应俱全,内容更是恣肆汪洋,横向囊括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学术思想、典章文化等方面,纵向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之间三千多年的历史,贯穿着史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求索精神。

  司马迁是一个很不幸的史学家,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以客观公允的笔调冷静地记录人世间的真相,寄寓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了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史记》通篇洋溢着“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当时的一些大人物如汉高祖刘邦,在司马迁笔下也被擦掉了神圣的光环,还原为普通人的面目。《史记》一书还清晰地刻画了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格,其中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种种表现,有“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美好品格,有上下求索、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一部《史记》,记载下了上自帝王将相、国戚朝臣,下至游侠刺客、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人物的真实生活,震撼了多少后来人。读《史记》,使我感到历史固然重要,但更能打动我们心灵、激励我们前进、使我荡气回肠却又渗透在文字中的那些高尚、高贵的灵魂,渗透着作者司马迁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阅读《史记》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领悟人生的奥秘和哲理,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当在司马迁构建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中徜徉漫步时,我们应该用清醒智慧的眼光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贯通古今,给自己一个与历史面对面的机会,在激活历史的同时也激活我们自己。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之所以长传不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史记》又何尝不是呢

中国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神话的定义: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的化身”

  通常以神为主人公,情节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故事)、始祖神话(女娲)、洪水神话(鲧禹父子)、

  战争神话(炎黄二帝)(黄帝战蚩尤)、发明创造神话(后稷仓颉后羿神农夸父,女娃——讴歌人类生命力之顽强)

  神话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反抗精神

  中国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山海经》: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有神话学价值,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

  汉代初年之间,由巫觋、方士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

  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五卷,内容驳杂。

  《山海经》的神话虽是片段,但故事已有轮廓。

  上古神话的思维:(象征性、隐喻性)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具体形象的思维

  ☆浓烈的情感体验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志怪小说的直接源头和神魔小说的渊薮。

  2为叙事文学叙述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

  3给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

  6篇笙诗,有目无词。收集周至春秋中叶的五百年的作品,最后成书大约在公元

  前6世纪。

  “献诗”、“采诗”、“删诗”透露《诗经》的来源和编定。

  《诗经》分类:风、雅、颂,十五国风(地方土乐)160篇。

  “雅”即正,指的是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作者

  多是上层贵族)31篇是西周的作品,小雅(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地位低微者)

  74篇。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多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鲁颂4篇,商

  颂5篇。

  《诗经》的作用:其中作品最初主要是用于典礼、讽谏、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工具。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

  韩三家诗。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盛行一时。鲁人毛

  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盛行于世,压倒三家诗,今本《诗经》就是

  “毛诗”。

  《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

  情,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代表篇目:古老的民族史诗(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

  《大明》

  1概念:“五四”以来,愈来愈多的学者一致认为《诗经》至少存在五大史诗:即《大

  雅》中的《生民》《绵》《公刘》《皇矣》和《大明》,它们反映了周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的

  伟大业绩,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历程,他们发展壮大并进而推翻商人统治的历史,简

  明而有条理,具有一定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对后世的叙事诗和其他文学产生

  了很大影响。

  2标准:按马克思的标准,即具备歌谣、传说、神话、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

  情节、叙述七个要素的即应该是史诗。

  3具体诗篇内容:《生民》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诗篇,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

  和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开创祭礼的历史;诗中姜嫄无夫而孕说明是母系向父系过渡。《公

  刘》记述了周人酋长公刘率领周人于夏末商初自邰迁至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记录了

  周代统治者阶级的开国历史,是周人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阶级开始分化的阶段。《绵》写古

  公亶父率周人自豳迁至歧山之南的周原,营建政治机构,创业兴国以及文王姬昌的开国历史,

  周人此时进入奴隶制。《皇矣》首先歌颂文王之祖,其伯太伯,其父王季的美德,然后重点

  叙述文王伐崇、密,并克敌制胜的历史。《大明》记叙文王、武王从开国到灭商的历史,对

  武王[由姜尚辅佐]与商的牧野之战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皇矣》、《大明》分别写周人奴

  隶制国家不断壮大和灭商经过。

  4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其他史诗: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大雅中的《崧高》、

  《烝民》、《韩奕》、《江汉》、《常武》也是周的史诗;高亨《诗经今注》认为《商颂·玄鸟》

  也是史诗;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大雅·文王》与《商颂》五篇也是史诗。

  5《诗经》史诗概念产生及研究兴起的背景:主要是针对黑格尔《美学》中“中国没

  有史诗”的论点而发起的。在黑格尔看来,中国“观照方式基本是散文性的”,“他们的宗教

  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个大障碍”。赵洪林在1984年《中国古

  典文学年鉴》“中国古代史诗考索”条中指出,黑格尔所以有这种看法,与他接触中国古代

  典籍十分有限有关。《诗经》的最早德译本是1833年即黑格尔谢世后的第二年才转译出版。

  事实上,保存在《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诸诗,就是

  反映中国古代的史诗作品,它们虽与荷马史诗大别,但比起黑格尔在《美学》中论述的雏形

  史诗—篇铭、格言、教科诗来却成熟丰满得多,即使用黑格尔提出的正式史诗的标准衡量,

  它们也基本具备史诗特点。

  农事诗——《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

  燕飨诗——《小雅.鹿鸣》、《相鼠》《桑柔》《硕鼠》《正月》《南风》政治讽刺诗——《节南山》《北山》

  《诗经》中政治讽刺诗,主要内容是揭露当时政治的腐朽与黑暗,

  讽刺统治者生活中的丑行,可以称作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现最早的暴露文学。其中有两类,一

  类是出自于劳动人民之口的讽刺性民歌,一类是出于贵族文人的讽喻统治者的作品。前者的

  作品,多用尖锐辛辣的笔触揭露统治者的种种丑行,有的是暴露统治者的淫秽丑行,如《邶

  风·新台》、《陈风·株林》、《鄘风·相鼠》和《鄘风·墙有茨》等,有的是揭露统治者的贪婪无厌,

  如《魏风》中的《硕鼠》和《伐檀》等。后者则是对社会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贵族人物,

  对本阶级掌权者的昏庸误国表示不满,从维护其本阶级利益出发,暴露当时政治弊端,反映

  社会丧乱,劝谕当政者任用贤良、刷新政治。这些诗对现实的反映有一定深度,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朝政日非、世衰人乱的社会现实中的哀怨、迷惘、悲愤和恐惧的情感。在艺术上也表现出较高造诣,规模较大,叙事抒情条理井然,语言生动。它开创了中国政治诗的传统。诗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绪,以及总是首先要站在“正确”的也就是社会公认的道德立场上批评而避免张扬个人的传统对后世政治诗影响较大,有名的代表作品有《北山》、《板》、《正月》、《节南山》、《十月之交》等。

  反映战争与徭役诗歌——《采薇》《东风》《鸨羽》

  婚姻爱情诗——《关雎》《静女》《子衿》《谷风》《氓》

  ☆《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运用是其重要标志,也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但是赋是基础。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

  ☆《诗经》的句式: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夹杂二言至八言不等,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双声叠韵。

  《诗经》的地位:

  ☆风雅精神:《诗经》中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曹操、嵇康、陶渊明四言的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型。后世的箴、铭、颂、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作品精读:《关雎》《蒹葭》《氓》《采薇》《芣苢》

  3.《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叙事文学的传统。

  ☆散文的萌芽:甲骨文卜辞和铜器铭文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尚书》又名《书》是商周记事史料的汇编,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成语:“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也”“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春秋》是“礼仪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的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中主要的思想倾向。主要通过史诗的简略的记述排比和一字寓褒贬来体现的。

  ☆《左传》是《左氏春秋》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转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订者是一位儒家学者,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它是先秦散文“叙述之最”,标志

  着我国叙述散文的成熟。

  《左传》的叙事特征:

  1.《左传》的情节的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倒叙、预叙使用的相当成熟,插叙和补叙也有运用。

  (赞)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于事件相关的背景。(赞)预叙: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情,或预见事件的结果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出现过众多璀璨的文明,比如文学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学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部非常厚重的中国文学史。

  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一直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你细细地去剖析中国文学史,它就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许多朝代的盛衰兴亡都能在里面找出蛛丝马迹。因此在阅读和学习中国文学史时,不能抛开历史的层面,否则犹如纸上谈兵。

  就像钱穆老先生在本书中所说的那般,讲文学应先明白历史,并非就文学讲文学,文学只是抽出来的,并非单独孤立的。明白了这样的关系以后,再去理解与实践,就可以更快地摸出门道了。

  说到钱穆老先生的这部《中国文学史》,它比较特别,因为它并不是钱穆老先生本人所撰写的,而是由他的学生叶龙,根据当年的听课笔记,整理校订之后出版的。也就是说,这本《中国文学史》的原型是来自于钱穆老先生开授的一门课,至今它已经沉睡了60年之久。

  钱穆老先生是众所周知的一位国学大师,一代通儒巨匠,他不仅博学,同样著作等身,开课无数。按照叶龙的回忆,钱穆老先生在当年的新亚就开课有:中国通史、中国的秦汉史、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学史,以及社会经济史、《论语》、孟子和庄子等,其他还有韩(愈)文与《诗经》。而这些,并不能称之为全部,可见钱穆老先生的博古通今不是过誉。

  这本《中国文学史》共分为31章,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把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学完整的串到了一起,整体脉络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尽管是完全口语化的讲述,但不少句子堪称神来之笔,而为了活跃当时的课堂气氛,钱穆老先生还不时穿插些逸闻趣事,钱师的幽默感也是别有特色。

  钱穆老先生在讲课时多次提到今日青年人的国文根基已经很差了,他老人家所说的今日是指当时的1955年,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现在的年青人不说保持当初的水准了,能有当时一半的水平就算不错了。提及经、史、子、集,恐怕能够完整说出它们所指为何作品的人都寥寥可数,更别说熟读和通晓了。

  因此也难怪,当年的钱穆老先生在讲授这门课时,是以死者的心情讲述死去的中国文学。在20世纪50年代,白话文已经成为主流,而经典文学的地位不仅日落西山,更是遭到了很多人的舍弃,作为一名国学大师,那种悲壮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书中,叶龙也多次提到钱穆老先生开课时说过的一句话:时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这句看似得罪前人的话,其实说的并不为过,因为事实就在眼前,有还是没有很容易分辨出来。

  这本书在未面世之前,叶龙先生曾在《深圳商报》上做了连载,当时还请了很多位文教界学者一起讨论,不少人对钱穆老先生的这本书持以赞赏和肯定的态度,钱穆老先生一生以治史闻名,终于能在今天看到他老人家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大作,这种心情不言而喻。而大家也都认同,文学史应该是个性化的,它应当有独特的理论对话,对文学史的发展有独到的描述,这些部分,钱师的《中国文学史》都完整的呈现了出来。

  当我读完这本厚重的《中国文学史》时,我仿佛看到了六十多年前的钱穆老先生,他的音容面貌丝毫未改。他穿着蓝布罩衫,脚蹬布鞋,操着一口无锡话站在讲台上对着我们说道:时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

  但是从此刻起,钱穆老先生的这部中国文学史讲稿,注定会载入史册。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初中语文笔记整理

大学英语笔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