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时评文20篇
2015年时事评论类作文
一、“断臂钢琴师”刘伟夺得“中国达人秀”冠军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0年10月10日,历经三个月的角逐,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冠军终于诞生,来自北京的选手,有“断臂钢琴师”之称的刘伟几乎是无悬念夺冠。因为在整个参赛过程中,刘伟已经赢得了世界的关注,不仅这次来沪的英美“达人”都一致认为他最“令人震撼”,各国媒体也纷纷对他进行了报道,称他是“独一无二”的。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精神力量,他的人生故事也能承载起中国“达人”的梦想,即“小人物大情怀”。
请围绕“小人物大情怀”这个话题,联系历史、社会或自身作文,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小人物大情怀
那个下午,某个瞬间,我的眼光忽然死死盯在了电视屏幕上。你,一身白衣,袖管空空,黑色三脚架钢琴的琴键上,你的脚趾灵巧地游动,弹唱着《寂寞的季节》,你的声音具有十分特别的质感,就像是叶子轻微摩擦,微妙又动听。沉浸在音乐世界里的你,像极了落入凡间的折翼天使。而我,已完全被你创造出的旋律俘获,渐渐沉醉。最后一个音符完美谢幕,你优雅地起身,微笑。
你出现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千万人惊叹于你的不幸遭遇:8岁时由于意外失去双臂,被学校拒绝招收;学习游泳取得成绩却在冲击残奥会前夕染上过敏性紫癜,被迫放弃……
我清楚地看到你人生的坎坷,眼前浮现出你痛苦的泪水、咬牙坚持的面容、训练时身体上的伤痕……然而,它们都是模糊的,真正清晰的,只有你用脚趾演奏时身体的弧度,只有你面对观众、面对人生乐观微笑着的侧脸,只有评委高晓松说的“刘伟是真正的中国达人”,只有你说的那句“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你是中国的达人,是最好的榜样,在你身上,我看到了乐观的心态、坚定的意志,社会看到了你不畏艰难的勇气,中国看到了你追逐梦想的强大信念和你用汗水泪水缔造的闪闪发亮的人生。
你用优美的琴声告诉人们,纵使身体残缺也能用心灵飞翔!你用你的成绩宣告,小人物一样有着生命的尊严,一样精心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之歌,一样能够获得别人的尊敬。
在这世上有多少人因为生活中的小小不愉快就怨天尤人,有多少人在一点障碍面前退缩,有多少人被人生的坎坷吓倒,从此一蹶不振。然而,又有千千万万如刘伟一样的人,纵使被生活折磨得遍体鳞伤却毅然选择拖着残缺的身体继续前行。因为,他们的心是完整的,是坚强的,是乐观的,他们是不甘于被打倒的,是不惮于前驱的!
有人说,在你身上看到了“中国梦”,我理解为那是一种刚强的姿态--不会被困难打倒,在泥淖中前进,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道路。渺小的身躯中,跳动的是伟大而坚强的心,这就是刘伟,这就是小人物大情怀。
【点评】:
文章主题清新、明快,以“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作为切入点,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蓬勃向上的情怀,反映了当代中学生执著进取,激情昂扬的精神面貌。文笔细腻,情感内敛,使整篇文章读起来如汩汩泉水,清澈明净。文章叙述貌似平静,但情感却直抵人的内心深处。此外,文章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利于表情达意;语言优美而不浮华,准确恰当,值得大家借鉴。
二、新《红楼梦》“黛玉裸死”引争议
2010年6月,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在全国多家电视台热播,引起巨大争议,特别是剧中“黛玉裸死”的镜头,更是引发了诸多口水战。近年来,国内掀起一股对经典作品进行翻拍的风潮,《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四大名著无一幸免,原著中的很多内容被改得面目全非,有人称赞说这是在对经典进行创新,也有人批评说这是在糟蹋经典。
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将你的观点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和套作。
林黛玉是怎么“被娱乐”至裸死的
新《红楼梦》开播不久,便引起巨大争议,有网友认为,新《红楼梦》中,黛玉死时没有穿衣服,露出光光的肩膀,这种赤裸而死的处理,实在不符合一个大家闺秀的所为。但导演李少红明显偏爱这场戏,她反问记者:“你不觉得很震撼、很现代吗?那段写得太好了,我花了很大精力来拍这场戏。”
在大导演李少红看来,黛玉裸死让她很震撼,为什么?因为这场“裸戏”,是她“花了很大精力来拍的”,倾注了自己的心血。试想,自己的孩子谁不喜欢?因此,面对李少红“黛玉裸死很震撼”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然而,对于李少红的这一番解释,着实让人感到很“雷人”。作为大家闺秀的黛玉,虽然弱不禁风,体弱多病,但穿衣服的力气还是有的,脸面还是要的,怎么可能“赤裸”而死呢?让孱弱多病的黛玉裸死,可以说,这是对原著的一种误读,更是对黛玉的一种亵渎。因此,黛玉裸死,让人感到的不是震撼,而是震惊!
近年来,将古典名著拍成电影电视,在影视界正成为一种风气和潮流。在拍摄过程中,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根据剧情需要,对原著进行适当的修改,也不是什么稀奇事。稀奇的是,一些导演和编剧,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地“斧正”,将原著修改得面目全非,这就不是拍摄原著,而是篡改原著了。
虽然说一些古典名著并不是尽善尽美,也会存在一些瑕疵和错误,我们可以对这些谬误之处进行更正,但是,我们要尽量尊重原著,修改不能“伤筋动骨”。而流传下来的名著,几百年来因为一直深为人们所熟知,所以,稍有改动,读者就会“有感觉”,而修改一旦违背了名著的原意,读者肯定就会“有意见”!《西游记》如此,《赤壁》如此,《红楼梦》也是如此!
李少红让黛玉裸死,大概源于《红楼梦》原文中李纨的一段话,面对即将死去的黛玉,李纨说:“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其实,只要稍微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李纨的这段话的意思,是指为黛玉换上殓服,而并不是指黛玉真的就是“赤身裸体”。
2016届作文备考之“时评十篇”
01.坐动车到底该不该给老人让座
丁丁的博客
据 华西都市报 报道,5月3日中午,在从达州到成都东的D5185次动车上,四川达州石桥八旬老人李某,准备到华西医院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座位,后借座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年轻貌美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恳请能否挤一挤,被拒。老人挽扶着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也没有起身让座。大约5分钟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自己位置。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结果遭到美女反击,“坐自己位置错了吗?!”后感觉委屈的大学生流着泪给朋友打电话讲遭遇。
到底该不该给老人孩子孕妇残疾人让座的问题,其实争论很久了,但是,目前对于坐公车似乎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坐公车让座是美德,而且,一般的人也会让座,但别人不让座,也没有错,毕竟,有时年龄真不是决定让座的唯一标准,有疾病的,有体质甚至比老年人还弱的,有的确实辛苦了,需要坐一坐解乏。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愿意让座,毕竟,坐公交车的距离相对比较短,年轻人一般能够承受,而且公交车的座位有限,大部分人不会有座位,但即使如此,老年人也不该倚老卖老,不让座就骂就打那是不应该的,同样需要谴责,因为别人没有义务,何况,老年人应该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年轻人正是在老年人的示范下成长起来的。
但是,现在,坐动车或火车、高铁等长途交通工具,遇到老年人该不该让座呢?丁丁认为,对于这类现象,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几个方面的事情:
一是长途交通工具卖站票那是车站或车主的责任。对于火车、动车、高铁等长途交通工具,乘客一般都要坐几个小时的时间,每个乘客都应该有自己的座位,如果供应站票,那是车站和车主的责任,这也应该属于超载的行为,有关部门应该打击,因为一辆车应该有多少座位,那是经过有关部门核定的,这才是科学的,所以,车站和车主就不应该卖站票。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是车站的问题,应该找列车长或乘务人员,由他们负责解决,而不应该将责任推给乘客,正如坐飞机,上飞机的每一个人都有座位,没有座位的不能上飞机,或者由机务人员进行协调解决。
二是老人远行,家人应该早作准备。老人远行,无论是看病还是旅游或是什么原因,尤其是对于有病的老人,作为家人,应该早作准备,即使是节日期间乘客多,更应该有预见性,不应该奢望别人能够让座。所以,老人坐长途交通工具远行,买站票,家人有责任,无权责怪乘客,不要指望人人都是洗雷锋,何况,你自己是不是雷锋你自己清楚,以已量人,你就应该知道如何做,即使真的十万火急,真没有买到座位票,那家人也应该带一把小板凳让老人坐,不能光指望真正的座位乘客让你坐。
三是长途交通工具,任何乘客站几个小时都会累。坐长途交通工具,一般有几个小时甚至上十个小时的车程,如果你把座位让给别人,那就意味着你站几个小时甚至上十个小时,这不是坐公交,只有几站路,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这是几个小时甚至上十小时的车程,谁站着都会累,你累了别人会给你让座吗?我们虽然呼唤美德,但一个人献出爱心那必须不以伤害自己太多利益为前提,正如捐款,不可能要求别人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去捐助你。
四是让座是美德应该感谢,不让座是本分不应该指责。是的,我们都会老,但老更应该有道德有美德,应该是我们年轻人道德模范的榜样,因为我们就是在你们的示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有人让座,你应该心存感激,应该感谢别人,这确实是美德,甚至你也应该有所表示,如给予一定的奖励或一定的礼品,以对这种美德的肯定。但如果对方不让座,那是他的本分,无可指责,你可以期待下一位好心人,其实,这件事最后还是有人体现了美德,但是,在别人体现美德的同时,你不应该指责没有体现美德的美女,这只能体现你内心偏激,存心就要沾小便宜,而且还似乎很有理,那你的美德又体现在哪里呢
所以,在长途交通工具上,面对老人无座位时,作为年轻人一方面要有爱心,要体现美德,但是,如果自己承受不了,毕竟,距离太长,站的时间太久,这个时候,就应该联系工作人员,因为他们是交通工具的代表,是他们出售的无座位票,应该由他们出面解决,对于一列动车,调剂一个座位应该是能够的。另外,作为老人的家人,护送老人远行,无论是什么原因,都应该考虑老人的承受能力,不能老奢望别人体现美德,更不能通过责备别人来要求别人让座,即使真是十万火急,购不到座位票,那也要有辅助措施,如准备小马凳,以备需要时用,这样,也可能通过与有座位的人换一换,毕竟,你也要考虑别人,他们要站几个小时那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老人也要换位思考,毕竟,老人才是道德的模范,是年轻人的榜样,年轻人是在老年人的示范下成长起来的,不能要求年轻人成为你们的榜样。
02.让奖励让座也成为一种制度
作者系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 金泽刚
5月3日,四川一女大学生,在南充上动车后, 请坐在自己位置上的老人归还座位,并拒绝了老人女儿“挤着坐”的请求。该老人年过八旬,女儿带其到成都看病,只买到了达州至营山的站票,后一中年男子为老 人让座,女大学生因此受到老人的女儿讥讽。而女大学生委屈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5月4日 华西都市报 )这则“女子动车拒为站票老人让座”的新闻 很快引发媒体热议。
表面上看,无论是责备女大学生不让座,还是批评老人的女儿挥舞道德棒子打人都不甚恰当。因为,女子购买车票即享有座位权,坐“自己的”座位是理所当然的权利;另一方面,生病的八旬老人需要有人让个座,似乎也是道德的共识。
其实,近年来,因“让座”引发的纠纷并不少见,诸如之前就有“老人乘公交要求让座遭拒坐女子大腿”、“公交让座冲突老人打小伙四耳光后猝死”等报道。“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屡屡与个人权利发生冲突,二者的矛盾应当如何调和颇值得思考。
首先,对于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而言,公交地铁的座位更多是一种公共资源(享受政府补贴就是明显表现),需要进行便捷高效地分配,“先来后到”成为最合理的座位标准。但鉴于年轻人身强体健,站着也没什么,“礼让老弱”就成为原则之外的重要考量要素。座位使用权向老人弱者倾斜成为公交地铁上的普遍共识。
然而,作为长途旅行的动车有所不同,动车上的座位属于商务资源,其分配遵循商品交换的原则,乘客购票,即通过金钱交换的方式取得了座位的使用权,且座位的使 用权相对固定。因此,在法律上女大学生坐“自己的座位”,是饱满而正当的权利,该权利的让与和使用,都是其个人自由。女生不愿意让座,老人的女儿就对其指 责批评,缺乏法律依据。“动车坐票女生拒给站票老人让座获得九成网友支持”就是这个道理。
尽管如此,依法律来解决这个问题似乎并不 能令人满意。的确,在应然层面上,列车座位的使用权归属似乎是清晰可界定的。但是,现实的困境仍会出现。就像在这起事件中,老人确实没有座位的使用权,但 一个患病的八旬老人使用座位的需求十分急迫,尽管他不具有经济学意义或者法律意义上的座位使用权,但此情此景,法律不该无视,法律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正是 法律需和道德调剂的地方。
“让座”是一种美德,而非一种义务,我们的社会期望实现“尊老爱幼”的道德目标,但用道德的高大上标准去苛责每一个个体显然不可行。理性人的选择包含自然的利益衡量,即“让座人”让渡了座位使用权,可以获得什么呢?而这正是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实现的。
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说过,“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提供真正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关注那些天赋较低或者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们。”这就是说,弱 者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要么是国家拿出部分利益直接补助给弱者,要么是由社会提供一定的奖励作为为弱者提供帮助的交换。说到底,建立 社会奖励机制,进行利益平衡,通过使让座者获得一定“好处”,以引导公民的行为,从而调节权利与道德的冲突,这比单纯的道德呼吁或许更加有效。记得长沙市 公用事业管理局曾发放过“爱心让座卡”,驾驶员或乘务员发现市民为老弱人员让座,就可发放“爱心让座卡”,一张卡可以免费乘坐一次公交车。
在列车环境下,同样可以尝试创新一些保护老弱或鼓励让座的举措。比如,借鉴地铁的座位设计,将特殊位置保留为“老弱病残孕”特别座位,以此作为票务紧张等特 殊情形下的救济手段。购票者买到这样的座位也有让座的心理准备。此外,当老者弱者急需座位而无座时,应当由乘务员进行协调,公共道德的要求应当由全体乘客 共担,而不应该针对特定的个别乘客。还可以设立优秀乘客制度,对于让座的乘客,可以计入铁路“优良乘客”档案,记录以后就享有一定的乘车便利权。这种做法 与建立诚信档案和民航不良记录等制度本是一个道理,只不过后者多是反向的处罚性措施。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让座体现中华民族互爱互助的美德。但出于良善之心的权利让渡不应被“理所当然”地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公共空间的文明礼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体谅,亦需要良好有效的制度设计。
03.机器奴役人类的时代要开始了吗
新华网 蔡方华
李世石输了,输得非常干脆。一个刚出道、完全不知道门派和师承的毛孩子,用一把轻飘飘的竹剑,将当世顶尖高手挑落马下。千万不要用国人的鸡贼思维来看待这场巅峰之战。以韩国棋手的血性,李世石不可能配合谷歌演一场假戏。他不仅要捍卫自己的荣誉,还要捍卫人类的尊严和自信。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他输给了阿尔法狗,那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认真地把人机对弈的棋谱打了两遍,内心非常震撼。阿尔法狗的精妙计算能力就不说了,它在对弈中表现出的“个性”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它有着超凡的大局观,洞悉整个棋盘上的所有薄弱之处。对自己的弱点,它两度自补,显得很“猥琐”。但对李世石看似无懈可击的地盘则毫不犹豫地出击,近乎一剑封喉。它在“脱先”时的那种气定神闲,宛如成竹在胸的世外高人,带给对手凛然的压迫感。无论接下来胜负如何,有一点已经可以肯定,阿尔法狗已经是无可争议的顶尖围棋高手,没有任何人敢于小觑它的实力。至于未来,则必定属于它。
为什么人工智能与李世石的对弈如此牵动人心?如果对围棋缺乏了解,可能很难懂得个中奥妙。围棋是一种古老的策略游戏,胜负不仅取决于精妙的计算,还和棋手的个性修养、文化底蕴、临场状态等息息相关。从一个顶尖棋手的棋谱中,你几乎可以窥见他的小宇宙。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围棋的极度复杂性和深厚的文化秉性,人工智能几乎不可能战胜人类。但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而且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兀。
高手对弈中,情感是一种强大的致胜因素。阿尔法狗的冷酷之处,是完全视人类情感如无物。它不屑于“试应手”之类试探人性的着法,而是表现出纯粹的理性,表现出一种奴役般的力量。或者换一种说法,在阿尔法狗那里,情感可以视为一种凭借“运算”就能准确把握的信息。倘若有一天它真的进化到这种程度,人性在它眼里很可能只是完美世界里的一种冗余程序,大可以一键删除。那不就是 黑客帝国 曾经展现给我们的未来景观吗?在电影中,墨菲斯对尼奥说:欢迎来到实在界废墟。
从一盘棋的较量中,就推断出人类将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奴役,可能太过于多愁善感。但从阿尔法狗的胜利中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工智能正在取得突破性进展。它正在大踏步走进人类曾经引以为傲的禁地,并表现出难以测度的潜能。谁知道它还能做些什么?谁能准确地预言它将给人类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甚至,谁知道由人类发明出来的所谓“智能”概念,将被它拓展到何种境地?当图灵测试被提出来的时候,计算机还只是庞大、笨拙而又孤零零的机器,现在,谁又好意思说阿尔法狗只是一台“机器”呢
如果把引力波的发现和阿尔法狗的取胜看作两个相关联的“征兆”,也许可以预言,人类正处于科技大爆炸的前夜。人工智能的突破,有可能在很多领域引发链式反应,让人类科技呈指数级发展。以前只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很多事物和场景,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现实。这是令人激动的,也是令人惶恐的。
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早晚会进化出自己的“思想”,这一点大概没有多少疑问。但是,它会进化出情感或者“超情感”吗?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大他者”,它会怎么看待人类的情感禀赋和伦理规范,无疑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哲学命题。你可以想象无数种答案,而每一个答案,都指向一个不同的未来。
有一天,当你在阳光中醒来,你的阿尔法管家已经给你端来了可口的早餐。这是惬意的清晨。当你在星光下春心萌动的时候,阿尔法管家又给你分配了一份适当的爱情。这是忐忑的夜晚。在你毫不知情的时候,阿尔法管家早已替你设计了一个绿色环保无污垢且不可替换的人生。这是什么?这是梦魇。
04.高考机器人成功就反证教育失败么
戴先任
2017年的文科高考生,即将迎来一位特殊的竞争对手——高考机器人。该款机器人包括三
个独立的人工智能程序,分别应考数学、语文和文综。研发团队立下目标,将在全封闭环境中、有监考老师和公证员的情况下,让它和全国文科高考生同时考试、同时交卷,并力争考上一本。(5月5日 华西都市报 )
出现高考机器人,并不值得太过大惊小怪,可以有会下围棋的“阿尔法狗”,也就可以有会答高考试卷的机器人。有人会觉得人工智能能通过高考考上大学,是现有高考体制的悲哀。这自有其道理,高考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往往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取较好的成绩,本应是文科所侧重的创造力、想象力,却在现有教育中,占的比重微乎其微,在应试教育主导下,人工智能就能发挥出其优长,这反过来也证实了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生不过是变成了学习机器,像没有感情,没有个性,没有自主思维的机器人一样,只需要有“储存”标准答案与知识的能力,就能考取高分。
研发团队很有信心高考机器人在2017年,与文科高考生同台竞技考上一本。据悉,“高考机器人”已被列入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又称“超脑计划”)的首要任务,根据“超脑计划”,我国的高考机器人将计划在2020年考上北大、清华,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高考,并不是中国的“专利”,如日本也提出在2020年,高考机器人考上东京大学。这能让人可喜地看到人类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成就。当然,高考机器人在高考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国内的高考机器人与日本的高考机器人,面对的是不同的试卷,面对的是不同的挑战。
高考机器人如能成功,并不就证明了教育的失败及高考制度就真的拿学生当成了学习机器,而可能是人工智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应该让高考变得更难被高考机器人攻破,如加大创造力、想象力在高考(尤其是文科考试)中的比重。高考是对学生十几年学习的检验,高考也是一种另类的“成人礼”,我们似乎更应该证实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智慧,而不是把人培养成“机器人模式”。
也要看到高考机器人的好处,它可以帮老师改卷,给学生讲题,让学生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获得便利,有利于学生学习。高考机器人拓展了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并不能对它予以排斥,还应该进行欢迎。
人们应该做的是,如何让教育不至于把学生变成学习机器。当高考机器人都能考上一本,这不是对学生的挑战,而是对教育的挑战,教育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教给学生以机器人所无法学会的知识;反过来说,也可以借助高考机器人找到教育的短板,高考机器人反倒能成教育体制的“啄木鸟”,发挥促进教育变革与进步的正向作用。
05.公益让综艺节目更具影响力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伴随着电视综艺节目的蓬勃发展,在节目中引入公益项目,以综艺节目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让明星与公益同行,唤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成了时下电视综艺节目的一大趋势。
公益是个人或组织自愿通过做好事、行善举而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公共产品,其行动的结果是向非特定的社会成员提供公益产品。目前,多家电视综艺节目将公益的目光投向了近年来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打工子弟与留守儿童。从东方卫视 极限挑战 走进打工子弟学校,到湖南卫视近期播出的 全民加速中 第二季走进云南西双版纳景洪特殊教育学校,无不向公众传递着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而大量随父母来到城市的打工子弟和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成为时下备受关注的群体。据一项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已超2000万人,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却是超过了6000万人。如此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关爱、教育以及资源都成了亟待全社会的共同力量来解决的问题。
相对城市里的孩子,超过6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学习生活压力明显要高出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资源贫乏的问题、经济负担问题层出不穷。由于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变得孤僻、冷漠甚至乖张,而如毕节留守儿童自杀等事件,更是令人感到触目惊心。
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开始致力于对这一群体的帮扶。但是由于受传播渠道的影响,这些公益组织的行动并不被大众所熟知。于是,综艺节目在结合了明星效应和广告资源的同时,通过其高收视率和高传播效果,并以大众传媒的方式向公众传递出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和青少年发展的公益计划。综艺节目不仅是打打闹闹,当明星们走进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弟学校,为孩子们建构起与明星互动的关爱平台,为他们带去更为优质化、体系化的教育和健康资源,还可以号召社会更广泛力量的参与。
公益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长期事业,而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有着更大的责任致力于这样一项光荣的事业。如 全员加速中 这样的公益类综艺节目,在多个城市的站点学校无偿搭建“加速成长”公益书屋,通过提供书籍及食品方式强化学生身心营养,以此致力促进中国教育的均衡发展。当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参与到公益事业中,为公益事业加速成长,也让社会正能量在广大观众中得以传递。
06.见义勇为的内涵不只是一纸凭证
如果悲剧已经发生,相关部门依然以“不鼓励”为理由,拒绝给其荣誉证书,也多少有些不尽人情。
因见义勇为而不幸亡故的少年及其家庭应得到何种补偿?每逢类似事件发生,这个话题就会引发舆论聚焦。近日,江苏句容后白镇的农民江志根的“心愿”引发热议。16年前,他12岁的独子江伟华为救人溺亡于水塘。江志根求助了很多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要为儿子拿到“见义勇为”荣誉证书。尽管政府已经为他陆续发放了十多万元的抚恤金、补助金,但因为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不颁发见义勇为证书,江志根对此并不满意。
理性分析江志根和政府双方的态度,似乎都颇有道理。丧失独子对农村家庭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另据了解,当年被救者及其家庭对江伟华的行为并不认同,家庭的破碎、旁人的冷漠和经济的贫困,让江志根的心结愈发严重,他说:“我的儿子救人死了,为什么没有表彰决定?为什么得不到见义勇为证书?”救人身亡和残酷现实密不可分,所以他的“偏执”言行也是应当被理解的。另一方面,官方不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也是合理的,少年连自己都无力保护的时候就去救人,最后救人不成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正因此,社会舆论和官方态度才从过去推崇少年舍己为人转向先自保再救人,这既符合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的现实,也是社会宽容度、开放度加强的体现。
但是,如果悲剧已经发生,相关部门依然以“不鼓励”为理由,拒绝给其荣誉证书,也多少有些不尽人情。江志根渴求的见义勇为证书绝不是其子荣誉的“一纸凭证”,而是对他十多年来心结的慰藉与破解。
在舆论关注中,不少人对江志根的不理解源自对概念的混淆,“抚恤补助”和“见义勇为荣誉”不是一回事,前者有物质但无“救人”之“名”,后者尽管无“实”却有“名”,只有荣誉到了,才算是“名至实归”,内心的“被冤枉”、得不到认可的痛苦才会逐渐消弭,这正是江志根的思维逻辑。如果不从这个立场上看,就很难理解他对见义勇为证书的痴狂追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不能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来化解江老汉和官方间的矛盾呢?不能给见义勇为荣誉证书,官方的理由是“不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和“事迹不突出”。前者“不提倡”不意味着“事实发生后不承认”。如果为救人而死都得不到一个“承认”,这会让当事人和认同舍己为人精神者心寒;至于后者,更是一个无法被量化的概念,如何断定事迹是否突出?是否只能是相关部门说了算?官方态度在网上引发了不少人质疑、批评甚至“水很深”的臆测,涉事部门及早清晰、诚恳地给予江志根积极回复也有助于澄清事实、消弭杂音。
07.“最好的学校”要由未来评价
“择优录取”的招生对遏制腐败、实现形式上的基本公平,有一定作用;但社会可能会忽略问题的另一面,即“掐尖”“争抢生源”从另一层面破坏教育平衡,败坏教育品质。
中国教育报 日前刊发了李镇西的 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 一文,引发热议。笔者觉得,这里“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学生”的提法从俗,含糊不清,时下“最好的学生”已由考分标志了,“最好的学校”则不知如何定义。简而言之,李镇西要抨击的是“名校掐尖现象”。
笔者之所以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源于9年前的经历。当年围绕名校能不能建“省招班”有过争论,省里明确规定不准“跨境招生”,但个别学校为追求清华北大录取数,巧立名目,搞“实验班”“强化班”等。有校长竟在大会上说“哈佛和牛津还在全世界招生呢”,愚妄至此,几近无药可救。
笔者认为,用省城名校招牌诱惑外地“尖子生”,导致学生对“教育”产生错误认识,也必然扰乱招生秩序。再说,把各市“尖子生”搜罗而来,以一校之力,真的能承担“培育创造型人才”的责任吗?笔者一直在这类学校工作,可能比很多局外人更加知道深浅,于是提出,如果我们的水平与能力绝伦逸群,是否可以在全省招一批“大家都不想要的学生”,成立这样的“省招班”“实验班”,经过三年教学,看看能有何“推进”,庶几衡量一下实力。尴尬之余,大家认为不能这样意气用事。其实,笔者的目的不过是“将一军”,堵教育界一些牛皮大王的嘴。名校在招生方面究竟应展示什么样的教育姿态?在教育发展不均衡、社会教育评价文化出现严重偏向的当今,李镇西老师认真严肃地将其当作问题公开提出以引发社会思考,也是有益的。
“择优录取”的招生对遏制腐败、实现形式上的基本公平,有一定作用;但社会可能会忽略问题的另一面,即“掐尖”“争抢生源”从另一层面破坏教育平衡,败坏教育品质。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名校都在“抢生源”,北大清华招生组都曾为争抢生源赤膊上阵,遑论基础教育的恶性竞争?这既说明体制机制和社会评价文化有问题,也说明所谓名校对自身教学质量缺乏自信。
人们同样应当关注,在一个地方,为什么学校之间会出现“档次”,而且距离拉大,愈演愈烈?除了体制问题,还有落后的社会教育文化,还有媒体的推波助澜。对“名校”的投入过多,“名校”无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大批教师因为在“普通”或薄弱学校工作而失去发展的机会,他们的辛勤工作无人知晓。在乡村学校,在聋人学校和工读学校,笔者见过很多兢兢业业的教师,他们的工作状态无人知晓,在教育界,他们也经常是被遗忘的群体。在一所启智学校,老师说,“1+1=2”,要教两个月,而有的老师已经在那里工作了22年!他们才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在教育中表现出的人道精神,会让“抢生源”的名校无地自容。
名校条件已经很好了,就不要再哄抢高分学生了;同理,学生已经很有实力了,是不是一定要选择牌子最响的学校?同理,李镇西如果在一所名校当上校长,他是不是仍然会坚持招收低分学生的主张?笔者不敢判断,因为不但他代表不了学校,政府可能也不准他这么干,“群众”也会轰他下台。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当然,这不意味着群众的意见就能代表教育方向,任何时代,都必须办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
很多城市为实现教育均衡,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南京规定名校必须招收百分之五十的“指标生”(郊县中学达到百分之七十),把这部分招生名额分配给普通初中,遏制名校“掐尖”。十年前笔者带高一,第一次测验结束,问班主任,同一个班,差异何以这么大。班主任说,全班50人,只有11个是“正取”,其余多是“指标生”。这个办法行之有效,它在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南京高中招生仍然在遵循这个制度。虽然这不过是一点点艰难的改革,也让我们看到,只要努力,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学校招生,是在展示教育姿态,“名校”是不是“最好的学校”,要由未来评价。
08.抑制“网语倒灌”更需社会价值引导
“网语倒灌”与低趣味的文化环境和时代精神粗鄙化有关,审美价值的偏离和社会价值观的异化,让粗鄙成为时尚,庸俗成为流行,语言、文化的格调品位自然会下滑跌落。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日前发布 2015年网络语象报告 指出,网络语言低俗化已向纸媒等传统媒体渗透,一些报刊为了吸引眼球,频频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为标题,失范之势不容小觑。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传统媒体三大关口的“失守”:标准打折,格调下降,把关缺失。
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具有严谨性和文化逻辑性。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语言的运用受到思维者文化因素的制约;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的表达又受到交际者群体心理和习俗的影响。因此,面对传统媒体“频频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为标题,失范之势不容小觑”的态势,有识之士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一是突破标准,冲击底线。二是定位媚俗,“拿来”取向。三是把关不严,生搬硬造等。有些专家还将此上升到“语言文字不仅承载历史文化,同时也承载民族的情感认同,反映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高度来批判之,也并不为过。不过在笔者看来,理论上的说教可能非常正确,但在所谓的网络语言“低俗”趋势面前,说教注定无济于事。因为,语言的被接受和接纳程度与空喊文明无关,而是与使用者的心态和社会环境有关。正如此前有些地方动用法律来禁止人们使用网络语言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样。
调查显示,根据检索中文报刊媒体发现,媒体在标题中使用最多的三个用词是“屌丝”“逗比”和“叫兽”。而根据网民检索情况分析,网络低俗用词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尼玛”“你妹”“蛋疼”有明显的网民搜索相关。语言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异之中,在网络时代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承认了规范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认同了规范本身就是不断演变和完善的结果,那么,在认识网络用语的时候,就能多一份理性和清醒。因此,在看到“三大关口失守”的同时,更要正视语言生态受到污染背后的精神底色消退和气候问题。
“网语倒灌”与低趣味的文化环境和时代精神粗鄙化有关,在一定意义上,“网语倒灌”并不仅仅是个语言低俗的问题,相反,是一个与时代精神症候和文化气度密切相关的课题。仅仅就网络语言的低俗谈问题是个死结。审美价值的偏离和社会价值观的异化,让粗鄙成为时尚,庸俗成为流行,语言、文化的格调品位自然会下滑跌落。网络语言的粗鄙化、庸俗化与暴力化正是时下文化品位在网络社会的折射。
语言学家约翰·塞尔在 心灵、语言和社会 一书中指出,“生活形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游戏的不同。任何语言游戏只能在它所在的那个生活形式中去理解。不懂一种生活形式,就不懂它所决定的语言游戏。”可以说,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的多样性和人们追求快捷的要求,决定着语言运用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粗俗的、不得体的网络语言必然得到淘汰,那些不文明的词汇也必然消失。但这要建立在整个社会的精神和文化追求上。而在此过程中,价值引导的作品相比规范使用同样重要。
09.我们需要怎样的天才
我国自古以来似乎就对于绝顶于群众的天才不太待见,古语里尽是“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的苦口婆心,历史上的天才最终下场似乎也多半不大好,方仲永很快就“泯然众人矣”,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样千古绝句的王勃也英年早逝。我们的文化传统似乎喜欢勤勤恳恳、循序渐进的努力之人,而对于天赋较差的笨鸟先飞故事则更加推崇,直到近代才稍有改观,开始呼唤天才的出现,但由于文化积习太深,这气象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以至于鲁迅先生上世纪20年代关于在 未有天才之前 里对于“民众成为培育天才的泥土”的呼吁到今天仍然可以听见回响。
但无论如何,我们培育天才的土壤还是越来越肥沃,人们对于天才的态度由以前的敬畏、嫉妒到现在欣赏和乐见其成。在这样的转变下,各个领域不断涌现出天才就不足为奇了。
都说“高手在民间”,但高手也好,天才也罢,想被世界认识,是需要舞台的。前些年的 中国达人秀 无疑是一个开端,在这个舞台上,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开始崭露头角,吸引着曾经对他们不屑一顾的人的目光。但将天才推得最不遗余力、也拥有最大社会影响力的,则是江苏卫视从两年前开始播出的 最强大脑 。经过两年的积淀, 最强大脑 第三季在近期捧出的天才,其网络上的人气甚至力压大热韩剧 太阳的后裔 里的男主角宋仲基。
这位天才就是王昱珩。他的出现,颠覆了国人相当长一段时间对于天才的刻板认知,此前,一提到我们自己的天才,人们想到的首先便是不食人间烟火,只知道求解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或者义无反顾冲破阻挠回国创立两弹一星彪炳功勋的钱学森,或者是所向披靡的乒乓女神张怡宁。不是说这样的印象不对,而是,这样的印象太单调。
天才不应该仅仅包括天赋异禀、在各自领域取得绝顶成就的人,还应该包括在某些细分领域拥有超出常人能力的那些“普通人”。
王昱珩是立体的、血肉丰盈的。在成名的“微观辨水”那期节目当中,他从520杯来自同一水源地,同质同量的水中(装水的杯子也是一模一样的)成功找到被嘉宾随意选择的那一杯水。甚至还指出那杯水被放回去之后与他看的时候相比,“旋转了15度”。紧接着,他在中日最强大脑对抗赛上的惊艳发挥更是彻底征服所有的评委和观众,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与领悟力让旁观者只能感叹自己是木头人。
除了这些“超能力”之外,王昱珩还是清华美院的高材生,身材修长,面容俊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颇具灵气。让人心碎的是,他在对女儿倾注无限父爱的同时,却要随时准备接受上天剥夺他仅存一眼视力的残酷现实,仿佛这种天才能力连上帝都心怀嫉妒一般。
当然,王昱珩的“超能力”并非无穷无尽的。在一篇关于他协助警方破案的热炒报道之后,山东警方官方表示,他提供的线索与民警此前已掌握的一致,并未发生太大作用。如此一来,一个真实的”人“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过去,我们在过分关注天才的“天分”和“才智”这两个特性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他们最根本、也是无异于我们的属性——人。是的,天才也是活生生的人,并非AlphaGo那样的人工智能。所以,当我们可以看到如同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有缺陷遗憾的天才时,可以更加以平常心看待他们,也更能体会他们的世界。他们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有他们自己的局限和无奈,我们需要更多的王昱珩。
还需指出的是, 最强大脑 与国内的众多综艺节目一样,并非原创品牌,是从德国引进的版权。毫无疑问,在综艺这个领域,我们对于原创天才的需要从未像今天那样迫切。
10.勿以同情弱者之名无视契约精神
最近有这样两则新闻,标题分别是 乘客在温州机场坐头等舱摆渡车,300米收费398元 和 国务院扶贫办回应“手机话费判定贫困生”:不全面 。前者说的是,一位坐经济舱的乘客,因为帮领导拿行李坐了头等舱摆渡车,结果300米左右的距离被收费398元。后者说的是,江苏大学对月平均手机消费100元-150元的学生降低贫困等级;对月平均消费超过150元的学生取消贫困生资格。记者就此询问扶贫办,官员回应“不能说不好,但不一定全面”。
最近,天价虾、天价鱼都成了热门新闻,如今又来了个“天价服务”。不过,之前的天价鱼虾都在一个关键环节上模糊不清,那就是“是否涉嫌价格欺诈与强买强卖”。如果单纯只是市场行为的“天价”,可以惊叹一声却无可厚非。但是,在300米路程收费398元的“天价服务”事件中,此关键环节却是清楚明白的——工作人员明确告知了要收费,乘客同意了并且开具了发票,怎么还能叫“被宰”呢
当事人放着大摆渡车不坐,为了帮坐头等舱的领导拿行李,非要跟着坐头等舱摆渡车,人家明确告知要收费,交了钱开了发票,完全不涉及“宰客”。如果当事人觉得价格高,就应该当场拒绝,去坐普通摆渡车。更何况,398元包括了贵宾室使用费,单纯突出“300米收费398元”也不客观。头等舱和经济舱同样都是坐一趟飞机,价格相差那么多,你觉得这样收费不公平,可如果让你免费坐,头等舱的旅客岂不是更要喊不公平了
这个话题涉及的一个关键点是契约精神。乘客没有被强买强卖,也没有遇到价格欺诈,交易完成后又声称“被宰”,实际上是不诚信的表现。如果这种不诚信行为,都可以在保护弱者的名义下得到声援,那还谈什么契约精神?没有契约精神,又哪来的市场经济?并非所有类似事件,都适合用“天价”套之,若觉得凡事都要政府定价才合理,这是过时的计划经济思维。
相比之下,江苏大学通过手机话费大数据寻找“装穷贫困生”有其合理性,贫困生手机消费高,本身就不正常。最重要的,这种识别方法成本低廉,尽管“不全面”但是有效而且可操作。如果要突出“全面性”,识别贫困生将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成本必然不菲——这笔钱,本可以用来资助更多贫困生,而不是用于“全面”地识别贫困生。
那些一边接受资助一边乱花钱的贫困生,无论当初是否“装穷”,事实上都已经违反了契约,让资助贫困生变得低效而错配。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手机消费,并不是生活必须开支,你愿意如何分配你的生活费固然是你的自由,但资助者也有权拒绝那些在非必要开支上大笔花钱的学生。生活得像个“隐形富二代”却去申请贫困生补贴,本就是不诚信的表现。
“天价服务”也好,“手机话费判定贫困生”也罢,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都是因为我们以同情弱者的名义无视了契约精神。这种泛滥的同情,我们貌似无须支付任何代价;殊不知,无视契约精神的后果,必然由我们每个人来承担。
附1: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两种基本方法
注:本文适合初学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同学借鉴,结构明显,思路清晰,以明显的结构体现清晰的思路,适合考场作文。本文来自语文月刊,更多详情请关注语文月刊微信公众号。
方法之一:条陈理由,彻解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基本框架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多
了。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
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实例品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教书育人也应有“新招”(标题简洁、响亮)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师生认可,又在社会上引发了争议,还有家长认为这样会使教育变味。我认为,焦老师是个敢于创新的老师。在如此沉闷的教育背景下,教书育人也的确应该有新招,才能激活教育的正能量。(引述+态度+观点)
首先,传统的育人方式是以班级集体授课制为主,以灌输为主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们抵触厌烦,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一些新的顺应时代的招数,本是理所应当的,只有不断更新方法,才能不断激活学习的动力。
其次,微信发红包的新招效果明显。大焦老师的课没有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很好。暂且不论其效果的持久性,但就这点,已经证明新招的可行性。
其三,如果能把“发红包”这种新事物与传统的教书育人方法有机整合起来,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教育理念。如在互联网时代,用好移动技术,对学生进行时时处处地引导与教育,定能激发出无数的能量。因此,焦老师的新招肯定能在教育界激发波波涟漪。(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的确,现代学生本就生长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一味用钱去引导学习,极有可能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但是,教育不能因存在某种风险而畏首畏尾或举步不前。只要是“在课后”,“用小钱”,方式恰当,不变本加厉,在红包激励的同时仍以精神感化、正面教育为主线,发红包这样的新举动一定能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激活辅助作用。(预设反方,简易批驳)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发红包能让学生更亲近其师,“信其道”就不言而喻了。又云: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热情因红包而唤起,那么,学生的热情必然会影响老师的激情,终将达到“相长”的目的。教师的魅力关键在于学术与人格。一个教师若能紧紧依靠自身的学术与人格魅力,辅以新巧的方法,定能让各种因素相得益彰,形成合力,促进教书育人功能的巨大提高。(横向拓展)
如今,我国的教育因各种原因而困难重重,多几个像焦老师那样不甘平庸、敢于创新的老师,拿出更多的新招,必然能冲破重重阴霾,走向教育强国的康庄大道。(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点评】
这一篇习作基本按照五部分基本框架来写,说理清晰,有条理,有深度,也有广度,适度的引用名言,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是一篇难得的考生值得参照的优秀作文。
方法之二:依事设问,分层论述
面对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许多同学不知所措,莫衷一是。在此,介绍一种十分基本实用的方法,即“依事设问,分层论述”,它既能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又可以凭此提升深入阐述事理的能力。
【方法指导】
1.依据任务梳理材料,选定角度,表明你的态度,发表你的看法或观点。
2.从材料出发,引述材料,分析并提出新颖、与众不同的中心论点(标题)。
3.依事设问,列好提纲,分层论述。
【实例解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上海地铁上,一男子因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指责他的乘客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
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分角色梳理:
人物:吐痰男
所做的事: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遭责后与乘客对骂,被踢一脚,安静、一言不发。
我的态度:恶其陋行,幸遇强人。
我的看法:文明拒绝粗鄙;社会秩序,人人有责
人物:黑衣男
所做的事:忍不住,拨开,踢,制止了对骂与吵闹。
我的态度:扬其勇气,短其不足。
我的看法:以黑制黑,行不行?文明创建需有法制的保障;以错治错,并非正义。
人物:乘客
所做的事:少数指责黑衣男,多数认可,更多议论。
我的态度:赞少贬多
我的看法:法制意识淡薄是不文明的根;当局者往往易迷;狭隘的英雄主义要不得。
1.选择角度,确定主旨
如选定“吐痰男”,确定“可怕的不文明”为主旨。
2.依事设问,列好提纲
提纲
(1)吐痰男行为的性质与危害性
(2)吐痰男行为产生的根源
(3)遇上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该如何对待
(4)怎样解决这种社会问题
(5)假设反方,适度批驳
依提纲写作示范文章
可怕的不文明
地铁上,一男子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还不停地用污言秽语跟乘客们对骂,直到被另一黑衣男踢了一脚才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我对吐痰男的这种言行举止深恶痛绝,他的这种非一般的不文明是十分可怕的,它映射出国人的劣根。
吐痰男的言行是怎样的行为?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实是不卫生不文明之举,遭到指责后竟与人们恶语相加,这就不是一般的不文明,而是素质极差,性格有缺陷。这种知错还不改的偏执的人,只能算是人渣或是问题青年。一个人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也许是平时卫生习惯不好所致,纯属个人习惯问题。但被人指出来后仍不知悔改,还口出秽语,想为自己辩护,连最起码的“羞耻心”也荡然无存,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轻则说明他品行缺失,重则说明他心灵扭曲。要知道:一个连最起码的羞耻感都没有的人,肯定不成其为人;一个连羞耻感也没有的民族也肯定是个没希望的民族。
吐痰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也许跟他成长的环境有关,子不教,父母之过;也许跟学校教育有关,如今学校教育重成绩、重智育,轻德育、轻做人。培养出不少外表有模样,内在缺素养的青年。也许是一个个案,但它至少是我们社会的一份子,他的言行举止跟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不管是什么原因,一个孩子的不良和失足肯定与教育缺失大大关联的。
遇上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我们该如何对待?一味地当众指责,恐伤其脸面,就是损伤了年轻人的自尊,才导致本就素质不高的吐痰男与乘客对骂。黑衣男的一脚,虽暂时让吐痰男心火熄灭,但是否从心里服气,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感到愧疚呢?不得而知。这种“以黑制黑”的方式,不一定能达到“以黑治黑”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我认为,对这种不良的行为,最好是善意的劝说,既维护了当事者的面子,又悄无声息地让他反省;其次是制定强有力的处罚制度,加上不折不扣的执法;其三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让“社会秩序,人人有责”“文明拒绝粗鄙”等成为公众的意识。只要有健康的土壤,文明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有人说,不就随地吐一口痰吗?至于如此大做文章吗?固然,一口痰是小事,很快就随风蒸发。然而,如果这个人的痰里携带病毒呢?如果人人都这么认为呢?那公共场所的环境文明有谁来维护?我们将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社会中
我们的国家人特别多,尤其是公共场合。如果没有良好的秩序与环境,如果没有正确的公共卫生意识,文明从何谈起?如今,我们的国家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已成为中国人的追求与梦想。而文明需要从我做起,精心培育出健康的土壤。那就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创建美丽的家园吧!
【点评】
这篇习作很适合于刚开始写作任务型作文的同学,当你不知从何说起时,先依事设问,列好提纲,然后在行文中,分层进行论述,也能完成一篇不错的考场作文。
附2:构建评论的基本结构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常用结构模式
(1)引材料 ,明角度 (2)析材料,提观点 (3)挖根源,论危害 (4)联现实,深剖析 (5)提办法,作升华 (6)下结论,作呼告。
就目前呈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来看主要有综合评论(如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卷)和比较评价(如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两种。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结构,在此仅以这两类尝试其基本结构。
【综合评论】
首先,引述材料相关部分(评价对象)。
其次,评析对象,呈现评价标准,并依据标准评价,得出评价结论。
再次,挖掘原因,深挖宽拓。肯定则追溯成功原因、积极影响;否定则探究错误所在,挖掘危害。并联系相关材料作评论,由个案到类案的深入评析。
最后,回应评价结论,联系现实生活,倡扬评价标准。
【示例】
“一元奖学金”实为舍本逐末的跑偏举措
王舒颖 高三1班
学校取消历来的奖学金制度,改为“一元奖学金”,校方称把取消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账户上。(引述材料相关部分,明确评价对象——学校)这样做实在有欠妥当。(表明态度)
首先,奖学金是对表现优秀、学习成绩突出的拔尖学生的奖励措施,是对名列前茅者的褒奖,对后劲勃发者的鼓舞,其作为一种必要的鼓励机制,有重要的意义所在。诚然,只看奖学金而学习并非正确之举,奖学金的数目也不应成为努力与否的“决策书”,但在这个利益正当性早已“除魅”的年代,学生有权利追求利益,也值得获取应有奖赏以作为前进之“助推器”。(欠妥当的理由一:奖学金是必要的鼓励机制)
奖学金降为一元钱,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此举是对出类拔萃者的敷衍与不尊重,同时给予奋发图强渴望爬坡上位者当头一棒,从某种程度上否定了优秀的意义,助长了逃课挂科现象的流行。在高校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奖学金也常常被认为是能力出众的有力证明。一元钱奖学金不具有沉甸甸的象征性,一纸荣誉证书换不来满当当的成就感。我认为,这样的举措实为教育之跑偏,不是督促学生“抛弃名利,返璞归真,潜心学习”的良药,反而是变相的“热情灭火器”,是脱于“利益正当”时代的辛辣讽刺。(分析奖学金降为一元钱的危害:不具有沉甸甸的象征性,荣誉证书换不来满当当的成就感,是变相的热情灭火器。)
其次,将奖学金额转到“扶贫助学基金账户”,看似理由充分内涵深刻,实则反映了学校在助学项目上的又一漏洞。扶贫助学,学校应当投入一定资金,而此资金组成应来源学校财务处固定 的教育拨款,政府教育部门的援助补贴,社会有关人士的爱心捐款及学生群体自发且自愿的资金募集。然而学校此番不由分说直接将奖学金款项转移到另一机制下的助学款项下,不仅侵犯了部分学生利益,还缺乏自愿性和民主性,不科学且不理性,乃本质扭曲。(对校方将奖学金额转到“扶贫助学基金账户”这一举措的评价)
对此,学校应当给予广大在校学生更加公正合理的解释,可征求学生意见并完善本身存在漏洞的原始奖学金机制,而非草草打包一棍打死。“一元奖学金”出发点虽好,实施效果却值得商榷。其舍本逐末的变味本质使我们的内心充塞无奈与不解。我们希望获得肯定,渴望看到同学们为了那不算多也不算少,却可以证明所有努力当得回报的奖学金而更加勤奋刻苦的倔强身影。我们并非执着于名利与金钱,我们只是在充满竞争与合作的社会中以悦己方式鞭策和提高,在学校的殷切期盼与支持嘉奖下,最终也成为一个无愧的奉献者。(提办法,明态度,做呼告)
【比较评价】
首先设置“比较”的情境,引述材料(各比较评价对象)。
其次,逐一评析对象,呈现评价标准,并依据标准评价,分别得出评价结论,并做出比较结论。
再次,呈现比较(选择)的标准,展示在比较中依据标准做选择的过程。
然后,针对所选择结果,挖掘原因,深挖宽拓,阐明积极影响或者意义所在;并联系相关材料作评论,由个案到类案的深入评析。
最后,回应比较评价结论,联系现实生活,倡扬比较评价的标准。
时评作文
网络文艺之所以受众广泛、社会影响力大,究其根源还在分众化的传播方式上。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很难想象通过纸质书、有线电视或电影院线、舞台等形式,能将文艺如此迅捷、大量而又鲜活地
提供给读者或观众。而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网络文艺的发布、传播和接受变得触手可及,并聚拢起大量的受众和粉丝。
显然,网络所提供的通道是双向的,既满足了受众对文艺的不同需求,也激发了个体参与大众文艺活动和创作的热情。而正是这种特性,对网络文艺提出了要求。
网络文艺应做文艺的时代“先锋”。网络文艺深受大众喜爱,如何在娱乐的同时达到审美教育,是网络文艺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一方面,要丰富文艺资源库,创作不同类型、不同题材和形式的文艺作品供观众选择,像手游《夸父追日》《奔跑吧兄弟》和被称作“超级网剧”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要在技术和形式上不断提高文艺作品网络传播和接受的效能,比如网络小说要适当控制长度,防止“注水”稀释情节;竞技型的小说和网游,应当避免过多的重复等。
网络文艺不仅要当时代的“先锋”,还要重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做优良文艺传统的“卫士”。我们看到,网络文艺并非无源之水,尽管它的传播和接受过程充满了划时代的新意,但大众文艺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价值传导,有着发达的历史传统。要防止网络文艺的“荒谬化”和“庸俗化”,在内容上,要重视对大众能够理解的人类基本情感、知识经验和价值体系的艺术再现;在形式上,要大力弘扬那些从传统中来、与传统接轨同时又发展了传统的作品。比如,热门电视剧《琅琊榜》改编自网络小说,后者传达了正向的传统价值观念,又使用了架空历史这样拓展表现空间的手法,而两者结合后的推陈出新,必然会被观众所喜爱。
时事评论作文
12月24、25日是西方平安夜、圣诞节。不难预期,在中国各大城市,以青年为主体的集体狂欢又将上演。一些城市也提前发布出行安全提示,不少学校也禁止学生参与狂欢。 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无可厚非,但如果对洋节“赶尽杀绝”亦大可不必,还是应该取其糟粕、学其精华。
对于圣诞节这个“洋和尚”,现今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无非就是“狂欢”,没有思想内涵,而只是学到了怎么娱乐,是一个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的改良版。年轻人把此当作交往聚会的好理由,商家把此当作牟利营销的新平台,两者一拍即合,引爆“圣诞狂热”。
不仅如此,面对商家愈来愈火爆的圣诞促销,面对年轻人愈加青睐的圣诞情节,我们需要的不是压制而是引导。一方面,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振文化自信,过好自己的“中国节”;另一方面,也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洋节,引导年轻人购物有度、狂欢有度,更多的是学习,圣诞节的宗教、历史与传统意义,合家团聚。让自己在中式圣诞节里“玩”出自己的特色和风采。
时评类作文
时评即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如何写好一篇时评类作文呢?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时评类的作文。
时评作文范文1:迎“春风”,入北大
娱乐圈明星李宇春到北京大学作演讲。一首歌,几句话竟然引起强烈的反响以致场面失控,人群骚动。不少人认为,大学的讲堂只能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然而,在我看来,文化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分庭抗礼的。大学讲堂是传播文化的地方,自然应该海纳百川,切不可以有色的眼光去看待文化。
(从北大办学历史与办学宗旨看,)北大从来就是一座包容各种“偏才怪才”的学府。蔡元培老校长以审美的眼光发现了行伍的沈从文,包容了批评他的鲁迅,接纳了低学历的陈独秀直至梅兰芳走进北大讲堂,金庸、周星驰纷至沓来,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蔡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什么当李宇春接踵而至时,却遭来如此非议?况且,北大讲堂毕竟不是茶馆,北大校长不会是不假思索心血来潮就作出这样的决定的。所以说,李宇春走进北大,并不是伤学堂大雅的事,恰恰体现了大学对文化一视同仁的原则。
而从文化本身的角度来看,“文学”与“艺术”,亦或是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从来就没有什么贵贱高低的区别。大学培养出的不仅仅是文化方面的专家。如果单从知识来取人而顺理成章地认为“文学”即“最高层次的文化”,显然让莘莘学子贻笑大方。艺术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传播。李宇春的艺术表演,也是对文化的传播,有何不可
如果从明星的角度去看,他们带给大众娱乐,带来了欢声笑语。如果说大学讲堂是严肃的,是容不得任何通俗文化的深不可测的学府,那倒不如说那是监狱。专家、教授在讲堂上只要严谨、求实,那就是对学子负责。一个明星用歌声带给他人慰藉,让他们领悟到平时学不到的东西,不也是对学子负责吗?不能硬为“学术”与“娱乐”强制划清界线,更不能因为人的身份而将其拒之门外。
一件平常的事情竟然可以炒得如此沸沸扬扬,可见社会上对“大学”的理解迥异的大有人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讲堂不是旧时的金銮殿,本身没有那么神圣。文化是与时俱进,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只要是对学子负责的演讲者,大学讲堂的门都会为之敞开。
时评作文范文2:北大,你也信春哥
“信春哥”这个词语自2009年起从网络兴起,至今已流行了一年多,李宇春等人所刮起的“超女风暴”使全国无数群众疯狂,但是,这充其量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然而,“李宇春上北大讲坛,师生追
星近2小时”这条新闻使我一时语塞、惊讶、乃至愤怒,北大,作为全国最好的学府,你没有理由去“信春哥”。
首先,我想问,李宇春何德何能,居然能登上北大讲坛?北大的百年讲坛,理应是研讨学术的圣地。不可否认,娱乐也算是一种文化,但登台讲演的必是大师。北大百年讲坛以前也的确出现过不少娱乐界“玩家”,诸如梅兰芳、周星驰等,但是他们不同,他们有自己的成就,自己的人生观、艺术观,他们在讲演时已被人们认为是“大师”。而李宇春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只会唱几首歌、扭两下屁股,离大师还远着,她没有资格上北大讲坛。
其次,我想问,北大是拥有严谨学风的学术圣地,还是供娱乐明星开演唱会的地方?喜欢或崇拜一个人,对于任何个人来说,永远无可厚非,但北大讲坛作为一个学术天地,却为了眼前的经济目的,而不惜糟蹋自己,实在让人悲哀。远在大洋彼岸,有一个叫常春藤的学术联盟。LadyGaga红了与他们无关,他们不管;MJ死了,全美乃至全世界为之一动,他们却纹丝不动。没错,他们需要钱、需要社会的捐赠来维持学校的日常运作,但是,他们没有靠娱乐明星来吸引眼球,他们的科研成果、严谨学风已赢来无数口碑。
看到没有?这就是世界名校与中国名校的区别!面对如此大的差距,我们更要脚踏实地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这靠的是真材实料,不是明星效应。 一级几尺见方的讲台上,在这里,曾站着将北大变为新文化中心的蔡元培,他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这里,曾站着主张启蒙中国人民思想的陈独秀,他说:“觉悟吧,中国人。”在这里,曾站着中国的马列主义先行者李大钊,他说:“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没有他们,中国的历史将改写,但李宇春呢
她对于历史的作用,犹如灯塔射往大海的一束光一般,偶尔会泛起一片波光,但顷刻便会消逝,仅此而已,那么现在,北大,你还信春哥吗
时评作文范文3:讲堂≠舞台
据报道,超女总冠军李宇春为某品牌电脑代言出现在北京大学讲堂。唱了一首歌,说了几十句话,就让在场一千多名大学生为之疯狂和尖叫。此事引发了一场争议,北大讲堂是否可以成为“李宇春们”的舞台呢
我认为,不是任何文化都能登上讲堂。娱乐大众的舞台归舞台,李宇春的舞台不在北大讲堂,她不应该来此作秀。
把讲堂当成流行文化的舞台,是对北大学术圣地形象的冲击。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学术,思想,文化交流的平台,应该始终坚持其优良严谨的学术之风,传承其优秀积极的文化积淀,作全国各地其他学府的榜样。可是如今,在北大的大讲坛,一个学术交流的神圣之地,竟允许上演大学生们追星的狂热之态,这是一种亵渎,谈和榜样呢?如果连最高学府都不能坚守一个纯净之地,何况是其他社会上纷繁复杂的地方呢?毋庸置疑,李宇春此次“北大讲坛之行“动摇了北大学术圣地的形象,动摇了我们对北大的崇敬与自豪之情。这样的事情决不能够再次上演! 包容不等于接受。这样娱乐、充斥着商业目的的活动会莘莘学子的价值观念受到不良影响。李宇春来北大演出,纯粹是商业目的,娱乐大众。不是说北大学子就不能够喜欢明星,也不是说李宇春的演出不精彩。大学应该包容文化,但决不是全盘接受,这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价值取向。或许大学生有这样的判断力,但是中学生呢?小学生呢?他们会觉得连北大的哥哥
姐姐都追星!所以我这样做一定没错。这时,他们的价值观念就发生变化,容易造成盲目追星,忽视学业,影响终生,说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不为过。 综上所述,北大此次允许李宇春在讲坛演出是错误之举。应当引起强烈重视与警示。望今后不要再出现这样有损学术之风的事情。
讲坛不等于舞台。明星可以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高校学子可以欣赏流行文化。但是,请分清场合,坚守讲坛的庄重与尊严,固守学术文化的纯净!
2015年时事评论类作文
然而,李少红却“将错就错”,设计了一场“裸戏”,原来在李少红看来,“《红楼梦》的娱乐性也是很强的”,所以,李大导演就“囊括了现在很多娱乐手段,给观众很多理解空间”。不得不佩服李大导演的“娱乐至死”的精神!我们终于知道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原来是被现代人娱乐至死的!
如果说《西游记》让孙悟空爱上唐僧是“恶搞”,《赤壁》让曹操、周瑜玩起“三角恋”是“无厘头”,那么,《红楼梦》让黛玉“裸死”则是一种“娱乐至死”,这些,既是影视圈的不良风气,也是文化艺术的悲哀!
【点评】:
本文作者没有纠缠于新《红楼梦》让黛玉“裸死”这一事件本身,而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对时下影视圈将古典名著“娱乐至死”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批判,而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正是成就一篇有深度的议论文佳作的前提。此外,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并没有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理性分析,深入探究黛玉“裸死”的深层次原因,使得全文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十分难得。
三、“80后”宣扬“父母皆祸害”事件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0年7月,一个拥有两万多名成员的网络讨论小组被网友和媒体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这个讨论小组全名是“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这个被评价为“惊悚、大逆不道”的名字,以极强的号召力,在很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成员。成员们基本是“80后”,大多是被家长忽视或者伤害过的孩子,或者是“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他们在小组宣言里写道:“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的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对于这个组织,许多人表示了愤慨:爱怎么就成了“祸害”?父母给了自己生命,这已经是最大的恩赐,懂感恩的人才是真正有良知的人。也有人表示理解: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不同时代,思想上存在代沟,要相互理解,很多时候父母确实应该转变观念,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还有人评论说,受过父母伤害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不能当成主流来评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将你的观点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和套作。
孝·顺·敬
人们看《二十四孝图》时,常常为其中如郭巨埋儿、卧冰求鲤之类的故事而感到震撼,进而倒吸一口冷气,暗自窃喜自己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算得上美好的时代。这种极端的孝,在千年的口口相传中成了耸人听闻的美德--而这种美德又的确是狭小整洁的传统美德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说“孝”吧,原来是一个铁铮铮的银亮光洁的汉字,挂在无数爹娘无理取闹似的嘴唇上,也便在呼出的水蒸气里生了锈,被蚀成一堆三氧化二铁。
我们说“孝”吧,可绝非“孝顺”。
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而言之,父母喜欢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一个触手可及的笼子里,任何逃离这“安全”的笼子的企图都将被冠上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是不孝顺的名号。然而孩子并不喜欢父母将意志凌驾于他们身上,所以常常宁愿被笼子撞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追求独立自由。这便形成一对矛盾。孩子们不是不愿意去“孝敬”父母,只是要让他们百般“顺从”,他们就有话要说了:子女没有义务承担父母对生活的期待,因为子女并不是父母的复制品或派生物。
受够了父母“迫害”的孩子们在豆瓣网上组成了一个名叫“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讨论小组的成员大都是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且见惯了父母种种“恶行”的“80后”,在网络这个“兵荒马乱”的世界,他们大可无所顾忌地将现实中人们所信仰的金科玉律使劲地推搡一下。小组成员讨论着如何用合理的方式在与父母的战争中占领自由的高地,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可一向被孩子们漠视惯了的家长,突然一下子被自己的孩子如此关注起来--虽然这种性质的关注并不大讨人喜欢--难免有些不自在。于是家长开始自卫性地向孩子反击,要么大张旗鼓地讨伐,要么义愤填膺地指责,要么摆出一副绝望的脸孔仰天长啸,感叹“垮掉的一代”。可是家长们,你们想过没有,究竟是孩子们不“孝顺”,还是你们被“孝顺”惯了
其实你们不知道,诸如假日里奔走于各类特长班之类的爱好,都是孩子们为了讨你们欢心,对你们百般顺从的表现。而你们,却只是高高在上地以过来人的姿态指责孩子的自私与放纵。
其实你们不知道,每个孩子都曾在学校组织观看亲情教育的讲座中哭过,那些“心灵鸡汤”般温馨美好的故事的确也曾深深触动他们的心灵,只是现实中的家庭氛围却迅速地将那些悸动着的情感冷却下来,亲情的光环被打破。最后,连这些最炽热的情感也融化不了他们内心的铜墙铁壁了。
孩子们Anti-Parents,并不是去否定孝道,而是需要摒弃“孝顺”,提倡“孝敬”。“相敬如宾”,用在这里多少有些不合适,但却最能说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理想状态--双方站在对等的平面上,多一些尊重和谅解,多一些空间与和谐。
本文以议论见长,能紧扣材料进行分析。文章开篇先宕开一笔,从传统美德中的“孝”之极端表现说起,这样既扣题点题,也为下文的议论张本。然后顺势表明自己的看法--“孝,绝非孝顺”,进而从“顺”的角度加以论述,这样就使自己的观点具有启发性与合理性。在扣紧材料从“孩子”和“家长”两方面进行分析之后,作者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需要摒弃‘孝顺’,提倡‘孝敬’”的观点,这样就使全文浑然一体,富于说服力。另外,简洁精警的标题,层层深入的论证,深入透彻的说理,亦为本文增色不少。
2021高中“时评类”作文
写作时评首先要明白的是: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充满激情就是时评的写作要如同天然气和石油的井喷一样,一冲九天,富于理性就是要以事实出发,理性对待,不能平空幻想。我们写文章,尤其是写时评类的文章,总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不吐不快的人、事、物、矛盾、问题、现象等等,没激情,无理性是写不出更写不好时评的。其实写作就是内心的释放,写时评更是如此,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还有除激情之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这是非常必要的。
一、引述事件,简明扼要——扣材是第一要点
时评类文章,在开端处必先引述新闻事件,这是写作的根源所在,立论所在。相当于材料作文的引述材料,在材料作文中,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它属于“引论”的部分。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异: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作简洁介绍和扼要阐述。对时评而言,引述的事件应该有出处和来源。
引,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要求从事件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句话: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引出论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又如从中学生早恋现象引出论点“早恋,成功的绊脚石”。
一件事情: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生命价更高”。 当然,近年的高考,几乎都是材料作文。而材料本身就写了一种现象或一件事情。尤其要认真读懂材料,深刻领悟材料。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
二、分析原因,透析根源——围绕材料议论的手法
探因分析法,也叫因果分析法。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如为证明“人要立志”这一论点,叙述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牛顿小的时候并不聪明,有一次,父亲叫他在门上打个洞,让大猫和小猫出去方便些,他却打了两个大洞,说是因为有两只小动物。尽管如此,牛顿立志探索科学的奥秘过程中,因刻苦钻研取得累累硕果。接着用探因分析法就是:一个人立了志,就像机器上按了发动机,就有了使不完的劲。牛顿正是因为在这种“使不完的劲”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的科学家。
这正是在举出事例之后,沿着牛顿为什么会成为科学家的思路,探究其根源,从而证明了“人要立志”这一论点。
此类分析法常常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
探因分析法的好处是,一可以紧紧围绕材料进行议论,绝不会发生越扯越远的偏离题意现象,二是完全符合“不偏离材料的中心”这个高考作文的考点;第三,增强了材料作文的思辨性。
三、探源本质,哲理思辨延伸拓展议论空间
从根本上说,议论文的主体就是在回答 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当我们在论证某个论点时,应该开动思维,多追问几个 “为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由于因果联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因此,运用“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法切分分论点也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
缘其事,析其理,可明得失,辨真伪。例: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附: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在这一段落中,考生可以引经据典,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知识面,深挖根源,以及社会影响,对材料和观点进行拓展延伸,使观点深化。
四、联系现实,旗帜鲜明——以小见大,广泛涉猎
(一)联系现实部分在全文中出现的位置
联系现实部分往往在文章的中间或后半部分;也可用于全篇。我们中学生写的议论文,也可以在全篇都联系现实中鲜活的事例,而不涉及历史,这种情况很少;多数都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即在旁征博引古代的一些典型事例或名人名句之后,又联系到当今社会中鲜活的事例;还有的仅仅在文章的结尾之前,联系当前现实情况或自己的实际情况,论证中心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时代感。
部分联系现实,出现于文章的中间或后半部分
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
(09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闻名,被称为“板桥体”,是因为他的作品有它自身的特色,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设想郑板桥当初如果只是用隶书或行楷,即使模仿名人的笔迹再出色,也不会在书法界有如此大的成就吧!
例如现在经营餐饮业,竞争很激烈,随时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性,据网上统计,业绩好、受顾客欢迎的,大多数是主题餐厅。有在一片黑暗中进食的餐厅,有专门以白领女性为顾客的餐厅,考虑到白领女性的烦恼,特地提供免费营养减肥套餐,并提供一次性拖鞋,除去她们穿高跟鞋的不适。这些餐厅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保持较好的业绩,因为他们的主管经营有道,知道如何突出店中的特色,迎合顾客的需要。
又如英国十六、七世纪的画家乔治·摩兰,他的油画作品起初被当做贡品运往中国的时候,人们以为远看还行,可近看一无是处,只看得见一片片的颜料。正是因为这种特色,他的油画作品还是渐渐别国人所接受了,甚至以有他的作品收藏为荣。
其实,我们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由于现在上海着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因此今年财经大学、海事大学、海洋大学都非常热门,许多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即使自己的孩子不喜欢,也硬逼着他们填上这所学校。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自身的特色和别人的特色一样时,那也就不可称其为“特色”。反之,只要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来填报学校,即使这门专业是冷门,只要自己有兴趣,就可以学得很好,说不定毕业后会成为各公司争夺的人才呢!(联系生活现实,加入个人见解,使文章既有了“我”的存在,又增强了时代感)
做人也是如此,有谚语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值得去做的事,那就放手一搏,努力去做吧,又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呢!活出自己的特色就好。
但特色并不等于个性,在做任何事之前,要考虑是否侵犯了别人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我相信可以活得更精彩,生活也会充满乐趣。
(二)整篇联系现实,可以用多个时事热点组织文章,也可以用一个时事热点贯穿全文。
他 们
(08年上海市满分作文)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xx,也是我们的20xx!”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三)联系现实的种类
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个例”,二是“泛例”
(1) “个例”就是具体的事例,就是紧扣中心观点,选择一个典型事例,详细地叙述下来。
变味的善良
(20xx年云南满分作文)
我们总站在富足的地方悯惜贫穷,总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恶,总在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唤远离冷漠,总在血痕淡去后才忙着计算生命的价值。
于是,我们俯身怜悯的姿态伤害了别人的自尊。
每次灾难过后,都有太多的人争先领养孤儿,当这片热潮过去,又有太多的孤儿陷入苦难。据心理学家分析,领养孤儿要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家庭氛围要同孩子原先家庭相似,教育方式、家长性格都要与孤儿相适宜。但是,太多的人仅凭自己一腔热血。热心却唤回了家庭的分裂,孩子们再次面临家园破碎的痛苦,伤害再次打击无辜孩子柔软的心灵。善良由甜蜜变为苦涩。
我们用沸腾的热血烫伤了他人的肉体。
20xx年奥运会是我们中国人的奥运,举国欢庆,气氛火热,圣火传递,同一世界,同一梦想。但是,不和谐的色彩也玷污了奥运火红的火炬、绿色的橄榄枝。据报道,8岁孩童用55天时间完成抵京“马拉松式”赛跑;10岁孩子捆绑双臂在激流中前行;8岁女孩在父亲陪同下步行3000多千米到达首都北京……这些行为引起中国甚至世界媒体的关注,其中不乏外国媒体以此对中国奥运的诋毁。不实评论需全力抵制,但也不可否认,这是“畸形奥运热”。我们举办一个理性的奥运,就需要理性的行为作支撑。热情由火热的激情变为疯狂。
我们在用热血烫伤他人肉体时,也烫伤他人的心灵。
20xx年5月21日的汶川大地震,我们以最迅速最团结的行动援救了太多的生命,我们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无数的闪光灯聚焦四川,闪烁着无数动人感人的故事,但也刺伤了灾区人们的瞳眸。
被成功救援的孩子本是幸运的,但有记者为了采访一遍一遍唤起他们沉痛的回忆,孩子失声痛哭,大人也泣不成声;有热心的志愿者无救灾意识,却前往灾区,虽一颗炽热之心却给灾区添乱。不正确的救援动作,不完善的服务行为,不合理的安慰帮助,给灾区人民“二次伤害”。善良由本意的抚慰变成了利剑。
中华民族是坚毅、热心、善良的民族。当我们挺过洪水、挺过非典,挺过不法分子对祖国的分裂和对奥运的亵渎,我们也必将挺过惨烈的汶川大地震,成功地举办奥运。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动,站在别人的角度,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
“爱人之心”深入我们的血液,永葆善良甜蜜,为善良保鲜,让它不褪色,不变质,不变味。
当然,这种具体叙述是相对于概括性的事例来说的,不可像写记叙文那样过于详细,只要把事情说清楚即可,因为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
(2) “泛例”就是概括性的社会现象,它舍弃了具体人物、时间、地点等因素,加以概括归纳出来的一类一类的“泛指“事物”
品味时尚
(09江苏高考优秀作文)
当人们的血脉中奔流着各色汽水饮料时,似乎再有哦没有一杯香茗高山流水般诗意地流淌的踪迹。
当人们恣意地将头发烫染得卷曲蓬松,五彩斑斓时,似乎大家忘记了自己原本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的秀发。
当人们开始将衣服穿薄,甚至“衣不蔽体”、奇形怪状时,似乎特立独行成了时代的标签。老祖宗的含蓄之美渐渐让步于时尚装扮。
当人们以车代步,进入了电动马达四轮的新纪元,似乎很少有人在月亮下闲庭信步,边走边欣赏,感受城市霓虹下最温存的拥揽。似乎没有人用脚步去丈量脚下的土地,感知生命的重量与自然的厚实。
当人们用电邮、用短讯、用视频支起了整个地球村,网住了这个偌大的城市,似乎人们丢失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期待与盼望。鸿雁飞过,丝毫没有等待的不安与渴望。咫尺与天涯丢失了那份如同生死别离般的重量。
当人们开始流行在饭店吃年夜饭,一家人聚在喧闹的酒店大厅时,人们似乎没有发现少了一份紧密,少了一份拥挤的温馨。没有了忙忙碌碌的筹备,便少了互相帮上一手的暖暖之语。没有了锅碗瓢盆的铿锵交响,便听了过年的“滋味”。只是吃顿饭,那还何需在外远游的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吗
当人们在电视前津津有味地观看着“快女”、“快男”等一系列选秀节目时,时尚的魔力将戏曲民乐从人们的耳朵里驱逐出境。
当人们的手中只剩下一些浮夸虚假的“青春文学”时,海子的眼泪便成为他们炫耀自己“博学”的家珍。而那些关于生命与爱的性灵,便被巨大的商业浪潮湮没在泛黄的纸上。
当人们再也没有阅读经典的习惯之时,这个由时尚照亮的世界是否会透彻明亮
我们,义无反顾地沉浸在时尚的大潮中。
我们,也在义无反顾地远离经典传统之美为我们铺设的沙岸。我们,只能无助地挣扎。
品味时尚,却有一丝苦涩,我不知道,那是否是我们日渐空虚的心灵,在未来流下的一滴泪水。
(四)、联系现实的一般思路
一般分三小步:立、摆、析。立,是确立本层小论点,如果没有分论点,可以直接从摆事实开始;摆,是摆事实;析,是分析现象,使现象与论点粘合上。这三小步其实就是起始、展开、终结三部分。(同学们可以结合背诵的经典语段模式,特别是在“析”这一环节结合我们曾经讲过的假设、因果、意义分析法)
熟 悉
(09四川高考优秀作文)
生活如美人的脸,总是半遮半掩。没有人生来就对生活熟悉。我们在生活的小路上对事物总是由不熟悉继而变为熟悉。人们常说,熟能生巧,我们就应该只掌握熟悉的,放弃一切新的事物而止步不前
答案是否定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新鲜的,熟悉的事物只会让生活变得单调乏味。因此,让我们果断地放下熟悉的事,去挑战新的事物,去迎接新的自己。
以前的生活对于伊辛巴耶娃来说,可能再熟悉不过了。从小,这位俄罗斯女孩一心为了金牌,为了这梦想坚持不懈地去练体操,就在自己技艺很好的时候,一个残酷的现实等待着她接受——身高已不适合体操锻炼了。可她不放弃,从此改为撑杆跳运动员。时间一天天过去,原本对她很陌生的项目如今已是她的骄傲,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世界记录,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摆)试想,如果她固执于自己已经熟悉的项目,而没有挑战自己,她又怎会有如今的成功?(析)
又如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他之前,美国总统一向都是白色人种的领地,黑人总统别说没有,就是想也不敢想。这对于世人也许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吧。可是,这位年轻的黑人小伙子偏偏不会就此罢休。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位,为将来竞选总统做了准备。生活总是爱喜欢挑战的人,他终于如愿,成为美国历目前的一位黑人总统,为了打破这“熟悉”的社会现状,他终于成功了。
又如在早年时的孔子,一心从政,可是他却处处碰壁,终于没有成功。于是,孔子毅然地放弃从政的初衷,开始整理和收集古时名作佳篇,自己从中吸取知识。皇天不负有心人,因为孔子毅然放弃自己熟悉的从政之路,挑选了适合自己的文学大道。终于,孔子成为了一代宗师,成为了古今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给中国乃至世界不小的影响。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对生活熟悉。渐渐地,我们所熟悉的事物越来越多。此时,不妨放下熟悉的事情,去挑战新的事物,让自己的人生不在熟悉而无味中度过,而描绘出自己不一样的多彩人生!
总之,同学们在写作中,要使自己的文章新颖而充满活力,就不要忘记联系现实生活材料,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日要不断积累材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可以找一本本子,建立“素材库”,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等,每天往“素材库”里记录一件新鲜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久而久之就会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让自己的作文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让自己的作文写出新意,富有现实意义。
这一部分的写作,字数不要太多,以上只是给大家一个联系现实的方法,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议论时时时扣住材料,与材料进行对照,才能更好地做到不偏离材料。
五、提出办法,解决问题——假设分析法见真功
假设分析法即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经典实例——《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假设分析法可以多用几个“试问”“试想”的问句,并且注意多角度阐述材料,紧密联系中心论点,就可以使分析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假设分析法是专门针对材料作文的提出解决办法而设定的,在行文过程中特别受到阅卷者的亲睐。
六、归纳总结,发人深省——三言两语简捷有力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掌握,不在作详细的分析。
附:典型时评类文章经典分析
“没时间想未来”的人生如何出彩
杨朝清
“现在的学生压力太大,某些重点中学进行全封闭式管理,每天中午只给学生半小时午餐时间。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当然更没有时间思考人生和未来的方向。”近日,北大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在广州演讲时告诉在座家长。(5月19日《广州日报》)
(引述材料,直接引用材料的关键句)
“没时间想未来”之所以引发关注,就在于他指出了一些当下看似成功的教育模式中潜在的教育危机——只关心知识学习,却忽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只注重培养考试能手,却忽视生活技能的习得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只活在当下,却不着眼未来。
(对材料中心进行议论,从而引出自己观点)
紧张的学习节奏,沉重的学习压力,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学习的枯燥和乏味,还有精神世界的单薄与苍白。生活犹如上紧了的发条,让中学生缺乏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思考人生和未来的方向更是一种奢望。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旦学习过度挤占,难免会导致学生“没时间想未来”。
(这一节,是从材料的结果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揭示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许多人缺乏安顿期许的空间;时间就像一个紧箍咒,裹挟了太多人的喜怒哀乐。“没有时间想未来”不仅是中学生面临的困境,也是许多成年人面临的瓶颈。
(延伸议论,引用法国社会学家的话,分析这样的一种现象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以小见大,是这一节典型写法,延伸开去,达到了层层深入、步步拓展的良好效果。这一节,如果材料是一种好的结果,那么就要分析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面将可以带来怎样良好的社会效果,否则,如这篇文章一样相反。)
当高考成为不可绕行的“独木桥”,自主选择在许多人看来或许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更为关键的是,习惯替孩子做主的家长,通常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是俯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真诚对话,倾听孩子的“沉没的声音”。
(继续联系现实拓展开去,更加深入剖析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一节尽量例举现实生活的种种典型事例,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孩子的成长道路更加平稳、顺畅,许多家长从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出发,替孩子制定人生规划。殊不知,这种忽视孩子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的“包办”做法,看似是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实质上却缺乏社会基础,很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没时间想未来”的孩子如何经营人生?这个沉重的话题,考验着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在现实的阻碍短时间难以根本消除的情况下,家长和老师应给孩子多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多一些时间来思考人生和未来的自由。
(设身处地,最后收缩全文的时候,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方法概说】
如何让你的分析更深刻、透彻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深刻、透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务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假设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因果分析法——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归纳分析法——是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
列数字、作对比、设问、反问、归谬等也可以灵活运用。
【解读特点】
“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要求考生贴紧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写作上,往往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说理性。
高考作文题,之所以都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说到底,就是这种“国考”本身,既是一种人才选拔的工具,更应该是一种体现特定时代社会文化品格的表征。看这些年轻的中国公民是否心智成熟,在特定时代的社会洪流下,能否有着自己的独立价值与责任使命,拷问我们的教育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会不会陷于过度工具化与技术化的误区,是否能为这个时代培养出具有健康的文化价值观的现代公民。
例如高考江西卷的“圆明园兽首拍卖”、辽宁卷的“明星代言”两道作文就属于“时评类”作文。以及近期的游客在故宫文物上刻字、流行的头上长草、中国大妈广场舞等新闻,把时评的热点题目,重新拿来作为作文题,就是期望唤起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正是期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一个对社会并不关心的人,很难写出让人叫好的时评文章;
◆ 时评的基本特征
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
关于时评。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时评的几种形式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
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
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
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写作指导】
◆时评写作四要求:
1.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话题鲜) 2.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观点辣)
3.搜集典型有力的论据(论据杂) 4.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语言趣)
◆“时评类”文章应尽量体现“五味”:
(1)鲜味。讲究时效性,细心触摸社会的潮流,寻找新颖的题材。
(2)杂味。以事实说话,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材料可以信手拈来。
(3)辣味。思想深刻,讴歌时让读者喜,抨击时让读者怒,具有立场鲜明的战斗性。
(4)趣味。语言议论机智、幽默风趣、寓庄于谐,选择让读者感兴趣的题材。
(5)诗味。语言简短铿锵而又含义深刻,富于哲理,让读者读罢掩卷而长思。
◆技法点击
(1)要学会就事论事。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实话实说
评“事”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 游离于“事”高谈阔论。
(2)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
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评者,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可以嬉笑怒骂,甚至可以作楚狂之歌。
①叙事议论不蔓不枝。举例新颖,最后一句分析回扣中心。确定一个中心句,并阐明确定中心句的依据。
②论点方面。要做到论点明确,一般有两种方式:a开门见山,开宗明义。b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只有做到论点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③论据方面。
不去关注身边最新的时事要闻,热点的科技动态等等,论据就不新颖,就做不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时代性(时代精神)和历史性(有新因素的历史素材)相结合,点(详写事例)和面(略写事例)相结合,叙议相结合,论据就不能为论点服务。
④论证方面,论证时必须叙议结合,即结合事例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做到叙议结合的论证才是有力的论证。
⑤语言方面。中学生议论语言处于一种“失语”状态,没有属于自己的真的语言。真的语言,应该能让人感觉到一个“鲜活”生命体存在。作为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要有一种青春的气势,褒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审题立意
1、时事新闻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
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材料示例】
【审准题意】
批评游客行为,要尊重保护文物(就事论事)
根源在于文明素质低下、公德心缺失、(就事论理)
体现盲目浮躁的旅游观,进而分析整个社会的盲目浮躁(就事论理)
中国式旅游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标签,直接影响国家形象。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物理和材料学家)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的仪式上尴尬了一把,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的书法作品是用篆体所书写的黄遵宪送梁启超诗《赠任父同年》,顾校长读到诗中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字时卡了壳。这事引起许多人指责,有人认为“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甚至有人提出顾校长应引咎辞职。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顾秉林校长“卡壳之失”
2、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
1)为顾校长辩护:不能求全责备
2)批评顾校长:
①为何不未雨绸缪-——就事论事
②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借题发挥和联想(就是论理)
3.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在京举行
来自四川和黑龙江等多所高校的10名大学生在北京的中国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上亮相。经过两个小时的竞拍,6名大学生获得了保姆工作,年薪为4•15万元。
【素材点拨】
面对“就业难”的困境,只要大学生们放下架子,适应社会,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找一份工作并不是梦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生从事保姆工作,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知识和人才的浪费。
【构思方向】
适应;(2)解放思想;(3)勇于尝试;(4)珍惜知识和人才。
4.请以下面的新闻为素材,写一篇短评。
《新京报》 2月3日报道,北京731路公交车上,一名外国乘客因其提出违规停车的要求遭到拒绝而对该车的司机与售票员破口大骂为“中国猪” 司机和售票员笑脸相迎,他们严格遵守公交公司的《员工守则》,做到了“打不还 手,骂不还口”。
一、选取角度: 1、司机和售票员的忍让态度,你持何态度
2、对外国乘客的无理取闹,你有什么感想
第一步:吃透材料,选取角度(选角度)(对于司机和乘务员的忍让,你持何态度?)
(一) 反对忍让
1.触及到了人格及民族尊严 触及到了人格及民族尊严。 1.触及到了人格及民族尊严。
2.纵恶消弭了正气,助长了邪恶。
3.《员工守则》漠视了员工的名誉权、生命健康权等基本权利。
(二)赞成忍让
1.表现了一个大国公民的气度和修养。2.他们的行为既无损 国格”也无损人格。
3.以暴治暴不利于构筑和谐的社会环境
◆选材:要求选用富于时代性、思想性的典型素材,凸显出其鲜明的时效特征,选用与所给材料相似或相对的素材来分析:
如20xx年高考辽宁卷的写作,就应围绕“明星代言”的相关的现象案例、前因后果来选材。、
如天一联考二故宫大缸遭刻字的新闻类似材料:承德避暑山庄石碑遭“泼墨”、博物馆大殿门扇 、楠木雕饰被割掉古床博物馆遭参观者“砸场”、 埃及神庙 惊现“到此一游”、北京西便门城墙四处“海誓山盟卢浮宫名画被游客“个性签名”无心之失 故宫文物被科研工作者“误伤” 耶稣画像惨遭“毒手”变猴子达·芬奇名作失色成“LED屏幕”圆明园文物 误变“土豪金”唐代石佛被重塑成水泥佛。
◆结构:
“时评类”作文从本质上说,属于议论文体。在写法上应遵循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精炼的语言、合理的论证及严密的逻辑性。
注意:(即使是时评类作文,也要有规范和清晰美观的结构,除非你对的的字体卷面及语言有着绝对的信心,或者作文能保证一定的高度与深度。否则就规规矩矩地写作)
◆写作模式:
“时评”也属于议论文,那么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就和一般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它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 (怎样做)
1、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引)【略】
2、对报道内容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渡。(点)【略】
3、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议)【详】
4、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联)【详】
5、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结)【详】
即:引——点——议——联——结
除了“联”,驳论与归谬也是时评中运用比较多的技巧。这种时评作文,往往在材料中有针锋相对的观点,这时采用的结构就稍有变化:先破后立。
所谓“先破”,即批驳对方错误码,可以驳观点、驳论扰、驳论证。尤其以驳对方论据的虚假、论证的可笑用得最多。所谓“后立”,指批驳对方错误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
▲标题
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如高考辽宁卷题目《都是明星代言惹的祸》《责任是成功的阶梯》《明星不应负根本责任》等;江西卷题目《为蔡先生鼓掌》《人间处处蔡铭超》《蔡先生所为得不偿失》等。
再如一些报纸的时评标题:《银行总是对的,是谁惯坏的?》《今天,我们怎样向雷锋同志学习》《究竟是谁宠坏了“跳水皇后”郭晶晶?》《全国每人拉1000元,我看行》《郭敬明当官戳痛了谁》等都直指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再看下面三个标题:
(1)原题:20xx年税收监控,稽查重点将是谁
(2)原题:利息税征收何时能遏制
(3)原题:春季出游,爱惜花草
有人经过改写,变成了下面的文字:
(1)20xx年度,谁将被税局重点“照顾”
(2)利息税何时能止痒
(3)春季出游别“拈花惹草”
▲拟题方法:
提问法:把人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为读者设置悬念。如《安排就业能不能“优先下一代”?》
数字法:用数字突显出问题的严重性或复杂性,使读者一目了然。如《二十六个百姓摊一个“仆人”》
判断法:用一个表判断的短语点明中心论点,如《恶搞是对批评的滥用》
反问法:用反诘的语气将批驳的事实或要评论的问题提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格言能 “震撼”贪官?》
引用法:直接引用要批驳的观点,并给予否定,这样态度鲜明。如《不可盲目“先就业后择业”》
▲开头
适度描述事件主体,但切忌花大篇幅回顾。应找出事件的主题,针对主题,应用言简意赅、掷地有声的语言亮出自己观点。即迅捷入题,耀人眼球,方能吸引读者,震撼人心。
例如:
蔡铭超先生拍而不买,致使天价兽首流拍,本人认为这一行为得不偿失。(20xx年高考辽宁一考生《蔡先生所为得不偿失》——明确提出自已的观点)
在法国举行的拍卖会上,蔡铭超先生以天价拍下圆明园文物——兔首、鼠首,但拒绝付款。有人认为这是一出闹剧,但我要为蔡先生鼓掌。
蔡先生的这一行为无疑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体现。(20xx年高考辽宁一考生《为蔡先生鼓掌》——适度描述事件主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于观点,一定要掷地有声,拒绝平庸。一个平庸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观点,是没有太大价值的。相反,如果我们从一些常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提出新颖的观点,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观点。
▲主体部分
则应结合观点,剖析事件,开掘本质,辩证分析:
(1)可适当解释事件的关键词,解决“是什么”问题。但不能泛泛而谈,尽量通过具体的实例剖析出事件的本质。
(2)分析问题。(为什么)
A. 要紧紧扣住论题本身。如:赞扬蔡铭超的做法,从头到尾都应该围绕赞扬这一行为而展开论述。做到中心明确,否则就会有偏题或离题之嫌。。
B. 要研究问题本身。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单一现象后面的本质、形成的原因、现阶段的影响、今后发展的结果、自己内心的感受。
C. 在文章的行文组织上,要做到思路清晰,尽量将论据、论点等分项列出,让人一看就能理清头绪。
(3)怎样做:如:对于在文物上刻字现象,要保护文物,提升国民素质,法律规范等
▲结尾
要呼应形头,收束总结,这样才能保证论述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时评类”文章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的议论文,主要是针对新闻或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它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嬉笑怒骂、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时评类”作文模拟演练
文题设计1
最近,“成都名片”评选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20xx年“超女”冠军李宇春获近1500票,超过武侯祠、春熙路等代表成都文化特色的景点,暂列第一名。这引起了很多专家的质疑。你对此有何看法
构思提示:“名片”是代表一个地方形象、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标志。任何地方都有值得本区域人民耳熟能详、引以为傲、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的文化符号和名片。就本题而言,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立意:
1. 赞成李宇春作为成都的名片。李宇春是成都走出去的魅力女孩,作为中国当代的大众偶像,李宇春的影响力早已走出了娱乐圈的范畴。出道4年,她多次登上《环球》《人民画报》《Ti》《Gla》等杂志封面,更是分别登上亚洲版和美国版的《时代周刊》。当然,除了事业上的成功,她还热衷于公益事业:“玉米爱心基金”是中国第一个以歌迷命名的零资源启动基金,但至今捐款已突破500万元……
2. 否认李宇春作为成都名片。名片主要内涵应该是文化,要有历史的厚重感,要承载人们对其的厚望等等。
当然,不管从哪种角度写作,时评体的标志一定要明显,符合我们上文讲的一些特征。
文题设计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河南省新密市工人张海超,20xx年6月到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班,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工作3年多后,他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企业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投诉后他得以被鉴定,郑州职业病防治所却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为寻求真相,这位28岁的年轻人只好跑到郑州大学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铁心“开胸验肺”,以此悲壮之举揭穿了谎言。
要求:请对上述材料进行评论。
构思提示:这个真实的故事令人心碎。张海超的被迫自救,更像在拿健康甚至生命冒险,赌自己没病(肺结核),而是社会(郑州职防所)有病(“误诊”)。张海超自知面对的是一家大企业,“我这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也深信在那个企业里与他有相同遭遇的工友,还另有其人。这种“一个人在战斗”的公民形象,其痛感之深,情何以堪。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类似个案时有发生?为什么自救者时常走投无路,不得不采取极端方式?为什么原本由全社会担负的自救成本,却要由一位孤苦无告的农民承担?在人类还没有完全放弃“以暴易暴”的思维前,人们在张海超身上也看到了一种“让人含泪的暴力”,一种并不施害于他人,而是加诸自身的暴力。为证明自身清白而“开胸验肺”,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残”?无论如何,如果恶意“误诊”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如果法律正义能得到有效伸张,如果相关维权制度健全、维权途径通畅,张海超绝不至于要如此与“误诊”对赌,“一个人在战斗”。
★ 范文赏析
范文赏析
材料“中国大妈的广场舞”优秀作文 (高20xx届“绵阳一诊”作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近几年,广场舞已成为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国大妈甚至“舞出”了世界影响。
一位外国大妈说:“很佩服中国大妈的自信和勇气,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不过伴奏声音太大,会影响别人。在我们国家,建筑工地都要测量噪音,违规是要受处罚的。”
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股民族风
中国者,大国也。大妈者,年岁辈分类于妈妈者也。广场舞者,公共场地民间集体舞蹈也。中国大妈广场舞,因莫斯科红场、法兰西卢浮宫“被占领”而具有了世界影响,世人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我以为政府引导、舞者自律,方能消除其负面影响,使这股“民族风”成为新时代中国资深女性最炫的形象之风。(开篇选用长短句整散句结合,有气势有力度,观点鲜明,高屋建瓴,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的大妈们,心灵中有千百年妇女隐忍奉献的精神皈依;身体上有操劳家务、相夫教子甚至抚养孙辈的劳苦印迹;现实里有儿女奔波前程老来孤独无人陪伴的人生缺憾。她们体形要么肥胖要么瘦弱且绝不婀娜;她们步态要么生硬要么僵直且绝不轻捷;她们动作要么迟缓要么笨拙且难以准确。如果你要以专业的眼光、挑剔的心态来看待她们的话,那她们中的相当多一部分人表演的是无任何美感的走样错位的舞蹈。
但是,她们冲破了心灵的禁锢和身体的限制,凭着年轻时的激情和夕阳红的梦想,以无比的自信和勇气,舞出了火的热情,风的张扬,水的淡定,太阳的开朗。这是新时代中国资深女性掀起的民族广场舞之风。
然而,广场舞的音响实在太具有穿透力了。它单调,它冗长,它反反复复,它喋喋不休绵绵不绝。它撩起了夜班族难以补眠的怒火;它打破了莘莘学子闭门苦读急需的宁静;它让身体抱恙需要静养的那类人发狂;它让年纪尚小需要安眠的婴儿啼哭不止;它让不需要单调乏味声音打扰的人忍无可忍。它,太坏了。但是,坏的也只是那音响,而非我们中国的大妈。
要解决这个“太坏了”的音响影响,首先需要政府引导和规范。譬如避开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众聚集之地,另择场所;譬如规范跳舞时间,避开人们休息高峰时段;譬如规定限制音响分贝,使其达不到噪音的标准;譬如鼓励发明同频同步同听一首歌的范围式无线耳麦,给中国大妈们增加一个广场舞必备的装备,这装备又炫又亮不扰人,又轻又巧真方便。
总之,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政府有义务“护航”广场舞,不能只限制、只通融而不加以引导。政府的引导会使这股“民族风”更和谐。
其次,为了不使音响“太坏了”被非理性地理解为中国大妈“太坏了”,“舞者”,我们中国的大妈们应该要严格自律。起舞之时那伴奏的声音不可旁若无人,要顾及他人。老话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大妈们,广场舞的直接目的是舒活筋骨、锻炼身体,最终目的是陶冶性情。如若我们自律地控制伴音,既跳舞锻炼了自己,又不扰民方便了他人,那才是既修了身,又养了性,实现了跳广场舞的最终目的。
政府引导、舞者自律,彻底解决广场舞伴音扰民问题,就能使中国大妈广场舞这股“民族风”越跳越炫,成为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热情开朗能歌善舞的中国公民新名片。
顾念说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 卢捷
但凡天下之大成者,必然顾己身,念他人。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每个生命之成长,皆由少及长,由小而大;每段事件之升华,皆由浅入深,自粗而精;每项功绩之落定,莫不既顾己之长成,亦念其繁荫!
顾念自身,成长自己的生命,丰润自己的德行,完美自己的情操。人生的终极目标在于回馈社会,而若然本身之力量穷乏,仁德疲累,顾己尚且无暇,谈何念及他人?太白少年磨砺,羲之墨染鹅池,树人刻“早”自省,润之勤学书楼,嘉诚板车拖煤,马云深宵击键,是皆顾一己成长成熟而为后之念及他人之典范,己不长,无以念人也。而项籍自大,不书不剑,妄言万人敌,致其翼不丰,根不厚,垓下欲念及他人,已无能为也已。纵然,顾己之所成,绝非一时一日可成,甚或需毕其一生而为之,若东坡之树己,自京都而黄州,自惠州而儋州,一路风尘,一世艰辛,可见顾己成长之不易。然而万般艰难,其可止顾己成长之步履乎
己已立,更需念及他人,方可彰显生命之美感,是为爱与责任。古仁人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美志,今人有“先富带动后富”之宏图,于家,于国,于天下,无乃吾辈之警语乎!斯若盖茨之伦,于半百之年,往返奔走而创裸捐之壮举,为福利事业邀天下同道中人,共谋善举。亦若屠呦呦之属,头顶花发依旧沉浸古籍今器,钻研深究,解千人于苦痛之际,除万民于病症之中。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若只单纯顾及自己贪图,无休止享乐,追逐于穷奢极欲而无视他人利害,则又在庸碌凡人下矣。身居高位而无所作为,手持万金而横行霸道,满腹诗书而浮夸虚谈,身怀绝技而束之高阁,如此之徒,貌似君子闲雅,实则祸国殃民!
或言:观吾今世今生,已无大立大达之可能,便无念及他人之责任,故而随吾性情,为吾欲为,旁人休言也。此言差矣!为长者爱幼,为幼者岂不互爱而尊长者乎?位有高下之分,心无宏隘之别,爱与责任,更关乎每个公民。况天地万物,实为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若人人皆惟己是顾,不念及旁人之心,终将危及自身,而使顾己之万一而不得。简单如候绿灯、排长队,诸多日常所为,切不可顾一己之私,而不念旁人之权,一言一行,不可大意苟且。亦如当下风行于国的广场舞,大妈于喑哑节奏间翩然蹈足舞手,欢娱顾己于强筋悦情之时,亦可调低音量,念及他人之闲雅身心。如此大国自有风范,民生和谐而可善可亲。
由是观之,人皆需顾己,人亦皆需念人,无顾己则无以为立,无念人则无所谓真,无所谓善,无所谓美。顾念之间,垂拱而治,民生福泽。
时评+美文+满分作文
一、时事评论
1.教师猝死考场无人问,无知还是冷血
照理说,呻吟声和打呼噜声完全不同,并不难区分。就此而言,学生非但缺乏救助常识,还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那名家长感慨,今天的教育体制“教出了一班生活中的小傻瓜”,可不就是这样吗
近日,网上一则 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 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该文称,学生在目睹老师最后挣扎呻吟时,仍平静地做完题。17日,事发学校泰兴市济川中学校长回应,事实与传闻有出入:学生第一时间发现了老师生病,并通知了隔壁班的老师。
按照校方的说法,这只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不该责备谁。但恰是校长的自述,证明了微信文章描述的事实不虚。36岁的吴老师发病是何时被学生发现的呢?校长说,是在当天11点20分考试结束,学生发现监考老师没有站起来收卷子,便通知了隔壁班上的老师。这说明,吴老师发病是在考试结束前,而学生报告情况却是在考试结束后。换言之,校长所谓的“第一时间”,根本不是指老师发病的时间,而只能是指学生报告情况的时间。
那么,学生在这之前是否就已发现异常情况?这里的关键在于,吴老师在发病时是否发出声音。按校长所说,当时吴老师坐在教室最后面,所有学生背对着她,“没有发出任何声响”。这里的“当时”,指的是交卷的时候。问题是,这时候校长尚未赶到,如何得知?当校长赶到时,吴老师已经不行了(“没有任何反应”),又如何发出“声响”?除非校长已询问过考试学生,否则这么下结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据微信文章转述学生家长的话,吴老师发病时不仅发出了呻吟声,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只不过,听到老师的呻吟声,学生以为老师是睡着了“打呼噜”。交卷时,几个孩子还看到“老师是睁着眼睛,嘴角有白色泡沫”。这名家长是以反思自己孩子做错事的口吻讲述事情过程的,除非冒充家长身份,否则不可能故意说这种对自己孩子不利的话。另外,吴老师丈夫也表示,有考场学生回忆,确实听到老师呻吟,但根本没往严重的方向想。这恐怕才是事情的真相。
这么来看,这桩不幸事情的发生,确有学生缺乏紧急救助常识的成因。但如果说学生未及时报告是出于无知,校方事后刻意掩饰事实,却可说是一种冷血了。医院方面称,吴老师死于心脏骤停。心脏骤停若不及时抢救,就可能导致猝死。按照当时情况,哪怕学生及时发现和报告,能否挽救吴老师的生命仍很难说。但校方为避免“引火烧身”不惜掩盖吴老师病发过程的情形,不可谅解。
本来人们或只是感慨生命的脆弱,以及学生未能及时主动地做点什么,但这样一来,反倒暴露出校方的冷漠无情。尤其是,这名校长还强调吴老师去年体检发现“偶尔早搏”,今年体检发现“心律不齐”,但她本人“也没有重视”。这时候说这些话,意图再明显不过。在这件事情上,学校未必真的需要承担什么责任,但说谎者或应扪心自问:对于一位不幸猝死的教职工,这样做真的好吗
至于现场的学生,缺乏救助常识尚可理解,让人耿耿于怀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站起来询问或查看老师是否有恙。照理说,呻吟声和打呼噜声完全不同,并不难区分。就此而言,学生非但缺乏救助常识,还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那名家长感慨,今天的教育体制“教出了一班生活中的小傻瓜”,可不就是这样吗
二、优美散文
自信自信——导读
自信好。“自信是从事大事业所须具备的素质”(塞·约翰逊语),“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语),因为“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信赖的是你自己”(盖伊语),因为“充分自信、完全自给的人是最幸福的”(西塞罗语)。但要建立自信,又不是那么容易,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奖赏自己,珍惜自己,安慰自己,问候自己,体恤自己,摆渡自己。
1.让青春发言
赵功强
青春,人生必然的喧闹季节,青春风采的辞典拒绝收录沉寂喑哑的词条。
步入有声有色的年华,理性开始拔节,情感悄然蘖变,思想的汪洋中激情也在掀起一次次海啸。这时刻,所有故旧开始脱胎为新异,逐渐化蛹为蝶,谁还会无趣到对年轻的话语煞有介事地进行机械的逻辑解读?心扉洞开之际,心声如首次离巢的雏鸟,扑棱棱展翅飞去,星散了,自由了。往往这时,它们姿态是否优雅,羽色是否斑斓都无关宏旨,要紧的是它们啁瞅着,顾盼普,弹跳着,鲜活而灵动。它们是我们尚显浅陋的思想的孵化物,虽难免稚拙孱弱,却绝不可斥之为残缺。即便暂时不够体面,风范还不足以让人崇奉,但人生历练无时不乐意且热切地助它日臻完美。所以,别把青春调教成花草,沉寂着美丽,徒增缺憾。
当一颗年轻的心开始为多姿多彩的世界而驿动时,话语常常是切入社会生活的一种利器。扔掉那些面目可憎心怀鬼胎的所谓忌讳,放言指点世相人情,激扬挥洒少年意气,评判、责难、质询、赞咏,无不拂去种种粉饰以及彩晕,率性而任情,那该是怎样一种动人的洒脱,那是任何煞费苦心的排练都难以企及的。一切宣言和誓言都无需提供底本,那份晓风般清新阳光般健康的感觉就是最佳文本。气盛甚或莽撞制造出的喧闹,或许正是成就我们中年的宽厚睿智老年的旷达超逸的原材料。
其实,让青春发言,是年轻心灵审视世界、社会、人生并与之交流的方式与结果。
不要拿缄默代表思想来作你畏首畏尾拙于启齿的挡箭牌,因为缄默对应思想是在一个人拥有丰厚的阅历之后。罗丹刻刀下的思想者就是一个湮没在岁月风尘中很有些年头的男人。不要过于在意你的音质是否有启人心智的冲击力穿透力,是否有润泽庸常鄙俗之心的感召力。生活是个大讲坛,听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相信其中不乏热心者宽容者。那么,就以每一个语音引爆一串思想火花吧!就像石头与石头的敲击终能擦出一星火花,并且点燃一片篝火那样,让你的青春亮一回,火一回。
悄然无声的青春是对生命最低级的敷衍和搪塞。
四平八稳或者沧桑的青春之声是滑稽和可怕的。
青春的你,如果听任那些奇思妙想甚至古怪莫名的念头蛰伏在心隅,除了说明你思维锈蚀;灵性犯困,口齿老化,还有什么可惜的解释?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天生的演说家。没有涧流潺潺的轻吟,就没有江涛的阵阵轰鸣,更没有海浪豪气干霄的怒号。青春的发言,表达求圆熟,措辞亦难免生涩,但绝不可哑口禁声,绝不要让顾虑遮翳了你的才情。况且,那些生命力持久的名言佳句有许多当初就诞生在名人尚未成名的人生的青涩期。看好自己的未来,看重你话语的分量,别再对自己的默无声息心安理得。
留待且珍视生命赐予我们的这份特权吧。痛快响亮地释放你的自信,执著明朗地张扬你的胆识!
——让青春发言。
2.从春天出发
许文舟
罡风携去旧岁的失意,金鸡啼来诗意的新绿。微落的雪花还在怀旧地言说,泥香的轻风已逗妍桃花的笑脸。纵然寒冷的节令还需要再撕几页日历,终究有解冻的清溪唱起春天的故事,终究有燃烧的云霓献给新年。
此刻啊,种子走出丰实的仓廪,纤指在茶芽上蹁跹……
都留在过去时态吧,不论是肆虐的洪峰,还是张扬的旱魃,不论是磅礴的憧憬,还是葱茏的希冀。不论是成功的微笑,还是失败的泪滴;不论是道路上的蒺藜,还是命运里的难题;不论是轻风点燃的几瓣花香,还是鸟语唤醒的几缕泥味。
好一只雄鸡,扑打五千年文明的毛羽,唱出沉寂在心灵的音乐。让人们搭乘飞翔的翅膀,听到了迎春花瞳孔里不屈的生命力,阅览不老的青草爆裂的哲理。风虽轻,却引领訇然的旋律,追赶着父亲手里的种子,让新年的梦在大地找到温暖的胎土。
归来的紫燕衔着一万个秘密,用乖巧的喙点破四季卷首。一贴炊烟缭绕在花窗里面,让系着绣花围腰村姑涨潮着心的泉溪。而母亲,正在给出嫁前的谷粒喂水,给出发前的玉米鼓劲,犁头上的锈迹很快被父亲的牛曲打磨干净。
谁擂响千年的铜鼓,让村庄驻足一千年不变的喜庆?谁揭开万年的佳酿,让刚睡醒的阳光有气无力。依旧是老椿树枝头的朵朵鸟巢,溅起孩子们眼里的神奇。浣衣的少女捕捉着心上的波浪,为去年的忧郁寻找着针眼。
牛蹄是农业的印章,一枚枚盖在纵横的阡陌,为春天放行。父亲背起山货到很远的集市,购买以粒论价的种子,与河水一起上涨的是工业的化肥和农药。母亲给老牛添着草料,然后坐在阳光薄薄的地方,数着她-心里的清明谷雨。
春天得从泥土里出发,它永远是一张单程的车票。空洞无物的形容,虚拟无比的礼赞,无关痛痒的忧戚,都不能破译要到春天天籁般的音符,都不能诠释出一年卷首的厚度和意蕴。寻常的叶片,既是春天落脚的码头,又是春天出发的港口。此刻,顺着一片树叶的脉络,我们找到春天婴孩一样的容颜,已长出日月如梭的鬓须。
时不我待。时光虽不会给真理立下字据,收获能给付出道歉赔礼。播种的季节,洒下汗水会收获珍珠;稼穑的时日,辛苦耕耘能采摘幸福。
春天只会迟到,永远不会缺勤。当梨花携着白居易的青衫,桃红氤氲着崔护的思绪,农人正弯腰把自己插进苏醒的泥土,那是大地上最抗灾情的庄稼。种子在牛鞭里抽穗,梦想在阳光中灌浆。匆匆细雨,缝纫着种子与泥土的陌生,忙碌的唢呐走村串寨,为一对对新人深情祝福。柳枝摇曳着往事,但不是陷入固步自封的樊篱;雪花温暖着紫燕的呢喃,并非重复去岁的景象。雄鸡一唱,远征就会数落一分一秒的倒计时,而迎春花笑容可掬地站在垄田,锋利的犁头却掀动了层层泥浪。
春天,是出发的时刻,就像夜露喜欢在阳光的爱抚里回归种子的根部,就像沉重的霜雪乐意在轻风中变成唱歌的清溪,就像璀璨的花朵温情脉脉地被秋实替代,就像柔嫩的芽蓦然成熟为庇护果子的荫凉。有一干种理由让你在纯金的阳光里踌躇,也会有一千种理由让你在滚雪与闪电里跋涉。
让我们迈开脚,与种子一起上路。也让我们放开思想,跟着使命一道出发。
3.珍惜你的财富
洁 音
1860年,林肯参加了总统竞选。林肯的对手道格拉斯是一位大富翁,他租用了当时最豪华的竞选列车到全国各地发表演说,而且每到一站都要奏乐呜炮以造声势。他得意洋洋地宣称:“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儿。”
林肯没有专车,他买票乘车。每到一站,朋友们为他准备一辆耕田用的马拉车。林肯发表竞选演说讲道:“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位妻子和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大书架一个,架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林肯用这段简短的演讲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财富观:和谐的家庭是财富;博学、睿智的头脑是财富;群众的支持更是宝贵的财富。相比之下,道格拉斯极尽奢华也只是展示了财富的一种——物质财富罢了。
遗憾的是,我们在计算自己的财富时常常会忽视那些林肯式的财富,而一味执著于道格拉斯式的财富。
实际上,人生中的财富有许多种:
亲人的关爱是财富。下雨时父亲送来的一把雨伞;天冷时母亲织就的一件毛衣;挑灯夜读时妻子端上的一杯香茶;卧病在床时亲戚送来的一碗热汤。这些东西看似平常,实则珍贵。它帮我们驱散着冬的寒冷与夜的寂寞,让我们的人生一路有温暖相伴。
友人的情谊是财富。危难时朋友的扶助;困惑时师长的点拨;失意时同事一个鼓励的眼神;得意时老友一句善意的提醒。这种无形的财富同样弥足珍贵,它帮我们迈过了人生中的一道道沟沟坎坎,让我们前行的脚步更加从容、稳健。
宽容的胸怀是财富。它可以使我们远离世间的纷争与扰攘。有了这笔财富,我们就不必斤斤计较于自己所受的伤害、喋喋不休于他人所犯的过失。我们会拥有宁静的心境和安然的梦境,拥有善于发现自然与人性之美的眼睛。
独立的人格也是财富。它可以使我们远离卑琐与懦弱,不随波逐流、不盲从。有了这笔财富,我们就不必为一个职称去与人勾心斗角,也不必为一套住房去向人胁肩谄笑,我们会过得轻松自然。坦坦荡荡。
好书是财富。它引领着我们穿越重重时空,来到东晋,在东篱下看菊花绽放;来到晚唐,在杜甫的茅屋里听秋风高唱;来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在莎士比亚的指点下拜晤年迈的李尔王;来到1 9世纪的法国,在雨果的介绍下结识勇于自新的冉·阿让。于是我们的心灵不再贫瘠狭窄,它在阅读中不断丰盈、成长。
经典音乐也是财富。它用最生动的语言诉说着人生中的欢乐与美好、痛苦与忧伤。它让我们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让喜怒哀乐的情感得以抒发,让心灵中的杂质在乐声中渐渐融化。于是我们的心灵不再浮躁不安,它在聆听中渐渐变得沉静、优雅。
年轻是财富;智慧是财富;健康是财富}诚信也是财富。就像你不会轻易丢弃存折与现钞,而是小心地把它们保存起来一样,也请你好好珍惜、用心守护人生中的各种财富,让它们不断地积累、增长。也许有一天,当你拥有了和谐的生活和充实的心灵时,你会发现自己也成了一位富翁,当然,不是道格拉斯式的,是林肯式的。
4.常常爱惜
毕淑敏
拾起一穗遗落在秋天原野上钓麦芒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当水龙头正酝酿着滴落一颗椭圆形的水珠,一只手紧紧拧住闸门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当凝望宝蓝的天空因为浓雾而浑浑噩噩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当注视到一个正义的人无力捍卫自己的尊严,孤苦无助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人类将这种痛而波动的感觉命名为——爱惜。
我们读这两个字的时候,通常要放低了声音,徐徐地从肺腑最柔软的孔腔吐出,怕惊碎了这薄而透明的温情。
爱惜的大前提是,爱。爱是人类一种最珍贵的体验,它发源于深刻的本能和绵绵的眷恋。爱先于任何其他情感,轻轻沁入婴儿小而玲珑的心灵。爱那给予生命的母亲,爱那清冷的空气和滑润的乳汁,爱温暖的太阳和柔和的抚爱,爱飞舞的光影和若隐若现酌乐声……
爱惜的土壤是喜欢。当我们喜欢某种东西的时候,就希冀它的长久和广大,忧郁它的衰减和短暂。当我们对喜爱之物,怀有难以把握的忧虑时,吝啬是一个常会首选的对策。我们会俭省珍贵的资源,我们会珍爱不可重复的时光,我们会制造机会以期重享愉悦,我们会细水长流反复咀嚼快乐。
于是,爱惜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当我们爱惜的时候,保护的勇气和奋斗的果敢也同时滋生,真爱,需用生命护卫,真爱,就会义无反顾。没有保护的爱惜,是一朵无蕊的鲜花,可以艳丽,却断无果实。没有爱惜的保护,是粗粝和逼人的威迫,是强权而不是心心相印。
爱惜常常发生。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打湿眼帘。
爱惜好比一只竹篮,随着人生的进步,它越编越大了,盛着人自身,盛着绿色,盛着地球上所有的物种,盛着天空和海洋。
三、高考优秀作文
【原题回放】2014年全国卷新课标II
材料: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只野生动物的自述
和煦的阳光照暖了人间大地,铁网外面有的人来去匆匆;有的人充当摄影师,不停的对铁网内的“我” 或其他小伙伴拍照;有的人摆着不同姿势等待同行人的拍照。如此场景日复一日,渐渐是去新鲜感,我也在日复一日,感叹为何“我”如今的生活变得如此安逸, “我”却觉得别样的狼狈不堪。懒洋洋的躺在铁网中,沐浴阳光,回想起祖辈对对“我”讲诉了那些“我”遥不可及的生活经历。
自有记忆起,“我”便生活在铁笼之中,如井底之蛙一般,未知外面的天空,而且外面的天空看起来并不如祖辈讲诉的那般广阔无边,在这铁笼里“我”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野生动物的秉性逐渐被消磨,原本的“森林之王”也蜕变为“摆设之王”在铁笼里人人摆设。
奋斗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打破原有的生活习性规律,就是扼杀的生命力。远离森林,被关在露天的铁笼子中,任由他人观赏,这简直就是断送了我们的余生。
在铁笼里,有人专门给我们准备食物,无须外出觅食,还有些名为游客的群众会向铁笼子投掷食物,就这样“我”的野生动物的觅食技能就没有学习起来。而 且据“我”所知,祖祖辈辈的觅食技能是在森林里,通过捕食获得的,而“我”在铁笼里的觅食技能根本就不是野生动物的觅食本领。野生动物真正的觅食生存能力不是在铁笼子里训练而获得的。
管理“我”的人美曰其名说是为了“我”的生存觅食技能,禁止游客向我投掷食物,否则将依法惩处。知晓这个消息后,“我”一直在想这游客向我投掷食物 的行为与管理“我”的人的行为毫无差别,为何他们要以这种借口竖立警示牌呢?他们所竖立的法又是什么法呢?这些“我”不得而知。
“我”早已接受这种安逸的生活,在铁笼子里的余生丧失的不仅仅是捕食技能,更多的野生能力技能也丧失了。野生动物不需要被圈养的生活,放置到野外便是最好的培养“我们”觅食技能最好的方法。
至今“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们的背道而驰做法,让我们失去原本的觅食技能捕食他们的初衷,可他们的作法确实已经伤害到“我们”的觅食技能了。 “我”原本就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整日与伙伴穿梭在森林的每一个角落,学习祖传的各种野外生存技能,防身健体,而不是在铁笼子度过我的一生。
世间有很多事情就如这般,以为野生动物拥有野生觅食技能初衷,禁止或不允许其他人投掷食物,俗不知将野生动物圈养在铁笼子之中,是对野生动物生存觅食技能最大的伤害。
授之以渔摆脱依赖
人活世上,总有自己的追求。总有自己的理想,想做大事业,想登上顶峰。然而,人性的深处,总有那么一丝慵懒。明知守株待不来兔,却总想天上掉馅饼。于是,长辈怜悯后辈奋斗不易者,总是千方百计给自己的后辈开辟前路,寻求捷径,殊不知,捷径尽头,总有一头猛虎,要你付出更大的代价。
捷径易走,人生难求,滚滚红尘之间。许多人摆脱了对上辈的依赖,不懈地摸爬打滚,努力接近人生的巅峰。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汗水,却阅尽了世间沧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他们走过了崎岖艰险的人生之路,却览遍了大好河山,鸟语花香。一路的美好,皆尽收眼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在告诫为师者。引导学生前行时,要点到即止,指示一条明路,却要学生独自前行和摸索。最后得到属于自己的成果。
为师者如此,为人父母者又何尝不是此道?母鹰总是毫不留情地将小鹰抛出巢外,老虎在年幼时便要惨遭父母遗弃。引到适宜处即放手。这是大爱,是情至深处似无情的大智慧。
倘若为人父母者毫无原则的溺爱,为子女亲手铺平开道。规划人生,子女一直活在父母的庇佑之下。又怎能一展翅膀,搏击社会的风风雨雨,领略世道的苦辣酸甜?倘若为师者一路带领学生前行,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学生又怎能独立思考。独立去解决困难,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创新之路
更甚者,就如那古代故事所说的饭来张口的儿子,母亲出远门前做一张饼挂在儿子的脖子上,儿子不会做饭,甚至不会用手举起饼来吃,只会啃到嘴边的食物,最后落得了个凄惨死去的下场。活在父母庇佑下的子女,倘若有一天,父母离去,无非就是坐吃山空,败光家业,落了个穷困潦倒干干净净。这并非耸人听闻,而确确实实是许多富二代的最终结局。一直走在老师的老路上的学生,最终不过是师长的一个复制品。没有自己的成就,那就只能活在老师的阴影下碌碌无为了。
捷径易走,而代价如此惨重,不如自己动手,求一场丰衣足食的人生。与其将后辈护在身后,亲历亲为地为他们开辟前路,不如放手,远观他们披荆斩棘,并在山穷水尽时给予明示。与其守着父母的丰厚家产,不如自己另立门户。享受一场属于自己的成功。比尔盖茨早早就散了自己的万贯家财,而儿女们无一垂涎这唾手可得的财富。都已经寻到了自己的路途。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前辈不留财富,因为授之以渔。他们不接受前辈的馈赠。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人生。
授之以渔,为后辈指示一条明路。放手任其经受风雨的洗礼。摆脱依赖。独自行走。让一路的经验累积成看破红尘的睿智。一路艰辛铸就了风雨不惊的平稳。最后,站在路的尽头,即使没有轰轰烈烈。也能笑对命运。不留遗憾。
【王嫣雪老师点评】授之以渔是方法,摆脱依赖是结果,授之以渔是条件,摆脱依赖是必然,生存能力需要长辈授之以渔,也需要晚辈自强不息,摆脱依赖。
文章思维缜密严谨,能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所在,并提出解决办法,较之泛泛而谈就进了一步,何况反面事例警人,结尾处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林翠薇老师点评】“授之以渔摆脱依赖”的观点颇有新意,论述的展开也显得自然流畅。长短句的运用和贴切的比喻,为论述增强了说服力,是一篇好文章。
对生命更完美的诠释
动物与生俱来具有生存能力,生存需要食物,于是它们捕食;生存需要空间,于是它们竞争和攻击,如果不再让动物去捕食去竞争,那么它们会逐渐地丧失生存的能力,无法独立,任何需要不靠自身的努力就可得来,这样的不劳而获久而久之会使之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当它们再次失去这种依靠时,那么面对丧失生存能力的动物的,就是死亡和毁灭。
曾在假期看电视时看过这样的一篇报导,人工饲养的老虎狮子,在放生前,必须经受残酷的训练,重新培养它们的生存能力,因为对于这样的肉食动物来说,没有捕食能力它们就会饿死;这样的事实是残酷的。可这样的实例在大千社会中应有尽有,曾经在网络上流行的言论:对于长期人工养殖的动物,“放生就等于放死”。道理是同样的,在对待如此宝贵的生命时,也许培养它们的生存能力 和独立性,是珍爱生命最好的方法。
而这也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界,对于我们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和独立性更为关键。
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许多的父母就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这使孩子产生了过分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甚至到了小升初时还不懂得自理生活。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吸取任何的生活经验,这就为长大成人后的他布下了绊脚石,离开父母后,也许生活对他们来说,举步维艰。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许多的父母就是在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中失了职,但这其中并不包括我的父母,从小到现在,我的父母虽然解决我的温饱但同时也在培养我的生活能力,或是说让我尝试着去一个人独立完成所有的事,我知道这对我来说是种锻炼,失去依赖性,也就是对我的未来有个保障,能让我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如今我能够在学校里和谐融洽地与同学交往,能够独自充实地生活,离不开生活环境对我的影响。
对生命对教育更完美的诠释,在于能力的培养,而溺爱和依赖则是对未来最大的阻挠。
【王嫣雪老师点评】标题虽长,但是观点一目了然,行文过渡自然,语言平中见奇,用法国教育家卢梭的话一针见血,自身的事例富有说服力,表达凝练,情理俱佳,成就了对生命的诠释就在于能力的培养的论点。
时评作文优秀例文
今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开始热衷西方的文化,特别是一些在西方才有的节日,在我们这里也被隆重地庆祝着。为此,中国人民大学扬名、武汉大学陈乔见等十位名校博士生联署发表文章抵制过圣诞节。无独有偶,成都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学校严禁学生在12月10日——28日期间上街参加圣诞节群体聚集活动。
看了这些材料后,你有何想法?请针对上述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例文4】论文化战
近年来国内文化界掀起一阵反西化的热潮,央视国学系列一出,百姓不分男女无论老少纷纷群起而响应,声讨笔伐,很是热闹。今又闻大学名校博士生联署抵制圣诞节、当局禁圣之举,又是一番手笔。笔者感慨之余,带点无奈;欣慰之中,略有疑惑,一时百感,今便趁此机会一并谈谈。(1、引述材料)
究其圣诞节在我华夏土地上如此猖獗,也不过是商品经济的效应罢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秉承开门迎宾,和气生财的原则,迎来各路商家。在这商品进门之时,自然也带着
他人文化的风尘。当初我国因为国力尚不足与西方相抗,自己的产品在西方成熟工艺下相形见绌,西方商品大行其道,这商品上附着的文化效应也四处横行,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因部分商品的难看而贬值。圣诞节说白了也就是搭乘了圣诞器物及西方商品而来的乘客罢了。每次过圣诞,谁最开心?非过节的人,而确乎是那赚得金银满盆的商家。现在政令“血书”并下,先不说单薄强硬的禁止能否阻挡经济全球化后商品侵入的潮流,就是每年为了给国内国外带来几个亿收益的圣诞器物,商家们也不会眼睁睁让你断了财路。更别说那被完全西化的年轻“哈”族了。所以,单纯的“公车上书”与政令严禁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发动民众可以,但如今对抗的是金币与贸易潮流,应和者注定是无法成什么气候的。 (2、分析原因)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我国举目尽赤,满地节假洋鬼子么?不。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故一味蛮干是不行的。清朝的悲剧也说明了仅仅筑一堵高墙不仅堵住别人也堵死了自己。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文化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要战胜之,必先找出症结所在,再批亢捣虚,一举擒敌。 (3、提出观点)
一、文化战。要对抗大胡子圣诞老人,必先树立自己的小两口牛郎织女。五千年的文化中,有价值何仅知识技艺?我们的传统节日一向很丰富,只是不知为何如今在法定节日中通通“不合法”了,重拾传统节日,国家包装一下宣传一下便能上战杀贼了,如日本,传统节日“秋祭”是法定放假的。有了法律做后盾,大胡子公公也闹不出大场面。文化最终也只能由文化来战胜。 (4、解决问题)
二、经济战。文化入侵实质上就是经济入侵,大胡子们都是乘着商品来的。没有那些影片商品,大胡子们就形如残废。一段时间内,韩国也是遭受了美国“和平演变”的商品文化冲击,但韩国人不傻,迅速在自身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商品包装后扔掷过去,一声爆响,连着亚洲满地都是 大长今 海神号 。这还是我们应效法的,单纯学术上的弘扬文化是不够的,还可以商品化文化。迅速在传统文化上找到自己的品牌,商品化后便可攻可守,无往不利。如今中国经济实力已成熟,缺乏的仅是国民对国家文化商品的信任。找准一个传统节日,商品包装后打入市场,断大胡子们的臂助,用兵之道也。 西游记 、功夫,在世界各国民众心中扎的根便是范例。 (4、解决问题)
学者们与成都政府其心可嘉,但行事未免稍有毛躁。文化之战并不是刹时能解决的,而须持久战之。巨龙正在腾飞,观夫现在中国传统的热潮形势,相信中华文化耀目于世界文化之林也是指日可待的。 ( 5、发出号召)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近年来,一些中小型实体书店纷纷倒闭。据统计,伦敦、纽约、东京每平方公里拥有实体书店数分别为1.08、9.30、2.16个,北京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实体书店数仅为0.11个。
就此,某网站聊天室展开讨论:
甲:都是网络书店惹的祸!低折扣对实体书店冲击太大。
乙:不能责怪网络书店,存在即合理。再说了,现在都进入数字阅读时代了,还有多少人看纸质书啊。
丙:对好东西,政府得大力扶植。
丁:关键还是书店自己。我家对面的那个中国第一家本土绘本书店就很火啊,每天大人小孩人来人往的。
乙:时代发展,很多事物都在经受挑战,何止书店业呀!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新闻时评作文
院士带头,全国齐心
李金V
10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第三届中国医师公益大会上表示,当前处于新冠病毒的活跃期,虽然我国局部地区出现小规模聚集性疫情与零星散发病例,但相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
回忆2020年伊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全国人民英勇抗疫,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感动着我们。1月23日,武汉封城,封城第七天,记者采访了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钟南山院士说:“潜伏期已经过去,发病的及时治疗,没发病的也没病,所以不会因春运返程出现大感染。”这句话让所有人添了不少信心。在采访的最后,提起武汉,这个84岁,为国家操劳了一辈子,和病毒战斗了一辈子的国士却哽咽了:“大家帮忙,武汉是能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他的眼里分明能看见泪光。疫情当前,武汉人民难!全国人民难!因此我们要拧成一股绳,共渡难关!
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他的话就是全国人民的定海神针,而且我们不仅有钟南山,更有雷神山,火神山!
全国人民克疫难,齐心协力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