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讲解蒋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红楼梦讲解蒋勋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这套书的第一本,我已经读了几天。渐渐地,我已经喜欢上这套书,而且,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将《红楼梦》再读一读。

  之前讨厌的人物,由于知道了背景,我开始理解这个人物;之前喜欢的人物,也有她不完美的地方,我开始客观一些看这个人物。喜欢的,不喜欢的,都有曹雪芹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蒋勋的解读中,我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更深地去挖掘这本书体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有个习惯,就是把书中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一边摘抄的过程,我也在思考。其中,有一种不经历不能理解的观点,我十分认同。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当我经历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如坐针毡”,“心急如焚”,“兄弟情深”等等,即使是背过的成语,也有我于生活经历中慢慢感悟的过程。

  在蒋勋的解读中,我觉得曹雪芹的生活经历的变化,让他的人生感悟丰满起来,他创作的《红楼梦》展现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小说,也流露出许多。

  我感悟的很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慢慢地深化。

红楼梦讲解蒋勋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别样的思维,别样的解读。

  读完八辑《蒋勋说〈红楼梦〉》,脑海里蹦出“佛眼”“人性”两个词,以前也曾读过许多解读《红楼梦》的著作,但从来没有读出像蒋勋先生给我的感觉。

  蒋勋先生曾说过:“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是慈悲,也处处是觉悟。”也许这就是别样感觉的缘由。

  蒋勋先生是用佛眼来看人性,多了理性,多了平和,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对《红楼梦》里的每一个人物更多了一份包容和担待,所以不会简单地以好人或坏人来界定。而我们读《红楼梦》,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感情,总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来为里面的人物做标签,自然失之偏颇。比如薛蟠,没有几个读者会喜欢这样一个惹是生非、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但蒋勋先生却从人性的角度,直指心灵深处,对他进行了客观的解读。

  “佛眼”、“人性”,这是不是我们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缺少的

  记得2011年度中国十大正义人物——检察官杨斌,在获奖现场说过:“在我办案的后期,我经常会审视被告人的内心,来达到审视我自己的内心,其实我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觉得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向上的本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误,只是错误的大小程度不同,或者我们比他们更幸运一点,我们还没有被发现。”

  我们面对的群体大多是犯错误的,怎样去对待这个群体?杨斌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提升心理觉察能力,抛弃指责心理,用“佛眼”来看悟每一个犯错误的人。

  正如一位英国心理学家所说:人们对未知事物的主观臆断往往会引导他们走向错误的系统认知。其实我们在办案过程中也往往会犯先入为主的错误,从事办案时间长了,见过了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了一种的固定思维模式,面对犯罪嫌疑人,我们容易固守成见,少了感性,少了对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应有的敬畏和尊重,不再去过多的去关注和思考人性,不再用心地探询他们犯罪的心理路径,而是简单地标定他(她)是坏人。

  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你用什么态度去看待世界,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世界!苏东坡看到佛印,眼里是一堆牛粪;佛印看到苏东坡,眼里是一尊佛。一尊佛和一堆牛粪的差异仅在于:一个人心中有佛,用佛眼看,一个人心中无佛,用俗眼看。

  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生命都是完美的,当我们在用法律维护公平正义之时,绝不能漠视每一个生命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冰冷的法律,正因为有了执法者的爱和仁慈,才有其温情的一面。

  法律尊严,不仅需要我们严格依法办理案件来维护,更需要我们在公正办案的过程中,用“佛眼”来看悟“人性”,怀着宽容之心,扩展人性的空间,用敬畏理解生命之心,面对每一个鲜活生命个体,在守护法律底线的同时,完成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心灵救赎,这也许是每一个执法者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法律不仅仅要惩罚犯罪行为,更重要是挽救个体的心灵,尊重每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

  每一个执法者都应该铭记:法律的最高境界是爱和仁慈。

红楼梦讲解蒋勋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今日还应该加上一句——白领看到职场秘笈。

  而美学家蒋勋看到的是慈悲:“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蒋勋解读的《红楼梦》前80回计划出8本书,每本书讲解其中的10回。还有配套音频,整整160个小时。声音平和温柔,是失眠人士最佳伴侣。这是一个浸泡在《红楼梦》中的过程。一边听,我一边感叹:怎么可能有人想到要去一句一句地讲解一部长篇小说?真真不可思议,不是对《红楼梦》极其执着的人,不会这么做。如同蒋勋说,他不是研究《红楼梦》,“我是爱上了它。”

  《红楼梦》对他来说,不是红学饭碗,不是研究对象,是心心相印,如遇故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带着深爱的情感反复读,这样读《红楼梦》,与考据家当然不同,更加有温度。与“野路子”的刘心武也不同。尤其是第5回中惊人的超现实描写——13岁的宝玉喝醉了犯困,进秦可卿卧室去午觉了一回。只见秦氏卧室内摆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这段描写,刘心武视为秦可卿有皇家背景的暗示,洋洋洒洒考证出一篇长文。蒋勋的看法是,曹雪芹在这里不是实笔,是虚笔,意在表现一个酒醉少年情欲的觉醒,而武则天、赵飞燕、杨贵妃、西施、红娘,都是古代青少年性幻想的对象。这解释显然更为合理,贴近文本,也贴近人物性灵。

  蒋勋回到文本本身,就把《红楼梦》当做一本小说来看,就把梦中人当做活泼泼的人来看,而不是去寻求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政治隐喻。不是一定要牵涉到宫廷政治、美人天下才有意义。《红楼梦》中,最好看的部分,不是故事情节跌宕,而是那些看似无所事事的下午,细节的生活点滴。高鹗的续40回为什么读起来没味道?其实故事大纲是没有大问题的,就是因为少了细节和闲笔,气韵没了,骨架虽在,血肉却不丰满。

  蒋勋的读法与众不同,他看到了我们熟悉的《红楼梦》,比如宝黛钗的爱情,比如一个大家族的衰落,比如大观园的青春王国……也看到了那个我们熟视无睹的《红楼梦》。

  他看出了秦可卿的可怜。她出身寒素,父亲是个小公务员,为了她弟弟秦钟上个义学的二十几两见面礼也有东拼西凑才行。嫁到贾家这样的豪门,对她是幸还是不幸呢?虽然上下都赞她做事大方周到,但她背后必定付出无数心血。她跟王熙凤是不同的,王是九省统制之女,豪门大户的诸多礼数,她自小熟悉,且天生的八面玲珑,嫁到贾家又有王夫人是她的亲姨妈罩着,但秦可卿是灰姑娘入豪门,其中经历多少委曲求全,隐忍克制,自有他的苦楚。

  这倒也罢了。蒋勋从《红楼梦》中,读出了作者对贾瑞、薛蟠、赵姨娘这样的人的同情,这便真真不容易了。

  年轻人看贾瑞,只觉得下流龌龊。50岁的蒋勋再看红楼,才被这个人绝望的爱感动。这个人自幼父母双亡,祖父又是个腐儒,一辈子也没考取科举,只能混在家塾中教书,一肚子的郁闷不得志都发泄到孙子身上,每天非打即骂。贾瑞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没有感受过爱和温暖,毫无自信,也毫无天分,家族中不到10岁的孩子都看不起他。对王熙凤的爱,是他人生中唯一的光亮。最后为了追逐这点光而死,他那种毁灭性的爱,必须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读得懂。

  蒋勋也看到了薛蟠的可怜。他强抢香菱、打死冯渊的时候,也就是16岁左右,相当于刚上高中的富二代,爸爸早死,妈妈疼爱这个独生子,家里有财有势,却又缺乏管教。打死冯渊这样大的事,他都不用做什么,自有旁人替他搞定。怎么可能不变得越来越放纵?“这就是他最可怜的地方:他根本没有机会反省自己。”只有在放纵、闯祸路上一路飞奔下去,直到无人可以替他收拾。

  “作者把自己隐藏起来了,他只是像镜子一样照给你看人生的现象。”如同佛经所说的“如实观照”,这正是《红楼梦》最了不起的地方。看似平静客观的文本背后,自有深深的慈悲,每个人他都看在眼里,平视过去,对微如草芥的卑微者,对锦绣之中的华贵者,在理解上有同样的深度。

  “十年增删”,这是纸上功夫,更是心头的功夫,放下我执,放下分别心,“落难之后人不会没有牢骚,没有怨恨。十年必须修行到把所有的牢骚去掉,把所有的爱恨都放平。”红楼写出滚滚红尘芸芸众生在情欲或物欲中煎熬的可怜,借“假语村言”传达深深的悲悯。

  这样的写作呈现出的复杂性,使得它完全可以被一读再读,从16岁读到60岁。甚至,从《红楼梦》还可以观照出当下,同样看得到有人像贾瑞,有人像薛蟠,有人像王熙凤,豪门女星之中,有秦可卿之苦的,也自有人在。

  所谓“红学家”若体会不到《红楼梦》对悲悯的看重,只去考证,只当做学问来研究,如同对着一个美好的女子,只研究其三围、身高、体重,家世背景。真真是可惜了。

蒋勋说红楼梦听后感

  有时候喜欢一本书,喜欢一个人,或喜欢某项运动等等,一定找到了某种认同,哪怕是初识,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正如最近听《蒋勋说红楼梦》,讲到中秋之夜,贾府举办盛大PARTY,众人逐步退去,贾母是否余兴未了姑且不论,单说她要听音乐而说,可谓品味极高。

  众人退去,陪伴贾母的有贴身丫鬟以及探春几人,没有那般吵闹,贾母说叫人奏乐吧,但是乐队不要在跟前演奏,要到远处去演奏,要让音乐慢慢的从远处飘来,我不要见到演奏的人,我只要那种若隐若现的笛声,听至此处,忽然找到一种认同,老太太也太讲究了,估计没有比这更有味道的音乐了,月色、晚风、酒,意兴阑珊,醉眼朦胧,音乐悠扬而至,简直太享受了,我相信,即使你去国家大剧院,都找不到这样的感觉,或者在那里听到的不是这样的音乐,我想中秋,这便是最好的欣赏音乐的方式了。

  但这不够,一曲罢了,赐酒给乐队人员,让他们微微醉在去演奏,要知道,很到最美的东西都少不了酒的作用,譬如许多旷世的作品都是酒后产物,譬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以及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酒让人集中精神,产生不可以思议的效果,就自己而言,也深有体会,有时候写文字,酒后文字往往一气呵成,虽说错字很多,但意却一脉贯通。老太太赐酒,估计是深得酒的妙处。

  但仅此,也不足够体现老太太的品味之高,乐器乐曲之选,都要契合,我记不得她选的曲目了,但演奏的乐器是笛子,笛子,就我理解而言,是非常适合夜晚演奏的,悠扬,从远处传播过来,是极其享受,同时也是偏忧伤的,符合当时的心境,因为聚会中的人比较少了,老太太多少有些忧伤,而笛子并不是一个欢快的乐器,尽管也有《小放牛》等欢快的乐曲,但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忧伤的,我想不同的心情是需要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乐曲的,才有相得益彰之妙,关于这一点我也有一些体会。

  今晚回来略晚,因心情很好,放上CD,萨克斯之曲,我想萨克斯放到音乐厅演奏或白天听肯定都不是最好的欣赏方式,这种乐器应该就是美好的月夜、晚风、美好的自然环境才是最佳,美妙的萨克斯乐曲传来,仿佛乐手长发披肩,双眼沉醉的样子,远处的情侣在月色下,牵手散步,清风徐来的样子,我的意思,心情、环境、音乐要完美的结合才是最美的享受,只可惜我们少有这样的机会匹配,但未曾阻止我寻找的步伐,因为那的确太美妙了。

  有时,我去电影院,尽量提前入场,因为会有影院优选的背景音乐暖场,我会选前排,关上手机,闭上双眼,静静的欣赏15分钟音乐,要知道影院的音响效果是远远高于家里的音响以及耳机的,配合足够大空间回旋音乐,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譬如《大海我的故乡》的片首曲,海浪之声由远及近,一波又一波悠扬而来.

  此刻,如此安静,放上一曲音乐《the south 南方的风》,感觉很美好~

  2015-12-4 晚

蒋勋细说红楼梦160集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本书吧,是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

  在图书馆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这本书,认识了她——林黛玉,她最后可以说是患忧郁症死的,但他(她)给我留下了很深(深刻)的映像。她那张眉清目秀的面孔,天真的想法,还有和贾宝玉的那段悲惨(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

  上个星期,回头望瞭望图书角,又发现了《红楼梦》这本书,又(一时)心血来潮,借接回家看看,回顾回顾这本中国的经典名著。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

  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很漂亮,也就是那个令我映像最深的人物。做诗、画画样样精通。

  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但别人都说宝钗比林黛玉好,唉......不过,林黛玉不是很坚强,还有些疑心病。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最后他们贾府也是死的死,嫁的嫁。

  最后,还是以悲剧(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这段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绝后的爱情故事真是让人深思。想想红楼梦,真的想别人说的那样“红楼梦中梦难醒”,但林黛玉的知书达理还是我们女孩子要学习的哟。

  《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这本书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描述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淋漓尽致的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神地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情重多心的林黛玉,喜欢扎在女孩子堆里,不爱读书的贾宝玉,稳重老练,娴静可爱的薛宝钗,善于算计,媚上欺下的王熙凤。阅读红楼梦对提高我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咀嚼一生。书中栩栩如生的精美插图,让我对书中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还有每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绝美的爱情和深刻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读后感3

  寒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两本书。再任选其一,写一篇读后感。我读了一本郑渊洁写的《皮皮鲁保卫叛逆者》,一本四大名著中,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在这两本书里让我感触最多的是《红楼梦》。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里面描写的是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爱情故事。宝玉和黛玉原本是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人。但在那个封建制度下,不得不分开。宝玉屈从于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薛宝钗。结果却以林黛玉病死,贾宝玉出家,薛宝钗孤独终身而结束了这个爱情悲剧。

  其实《红楼梦》并不只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就如曹雪芹在书的卷首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它里面还隐藏着许多未解之谜,值得我们去探索。例如书的开始有一个叫“甄士隐”的人,他的真实含意就是:将真事隐瞒的意思。还有一个叫“贾雨村”含意是:假语村言,是借着老百姓的嘴去说,去流传…….

  《红楼梦》里隐藏的秘密,读一次是看不出什么的。它需要你去反复的去研读、去探索。如果一下能看懂,那还要“红学家”干嘛呢!

  曹雪芹真是厉害,我一定要把《红楼梦》研读下去,把里面的秘密挖掘出来!

  《红楼梦》读后感4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红楼梦》,让我欲罢不能。每每读到佳句,欢喜的紧,读到伤心处,泪眼连连。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而我又觉得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啊!

  《红楼梦》读后感5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题记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传唱着。这句诗出自于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了《红楼梦》的悲惨结局和它之中蕴含着的作者对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与无奈。

  前几天,我刚读完《红楼梦》。第一次读时,那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清高,宝钗的大方,凤姐的见风使舵、心狠手辣……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就是这样理解的

  但当我再一次细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识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俗气的故事了,他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回想的黛玉初进荣国府,府中上上下下,都一片欢迎。然而,当她父亲死后,那曾经对她嘘寒问暖的人,便一点点冷淡下来。而当她在生命最后的时候,又有谁管过她的死活

  她的一生,正如她当年所吟唱的诗句一样: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掉陷渠沟。

  玉黛林中柱,金簪雪里埋。——后记

蒋勋细说红楼梦

  引言:作为一个红楼迷,除了看红楼梦之外,对于红楼梦衍生出来的东西我都很喜欢看,听蒋勋也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蒋勋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反复阅读《红楼梦》三十多遍后的系列讲座录音集,蒋勋从美的角度,从情感出发梳理《红楼梦》文本中渗透出的细微感觉。蒋老师完全超越了考据,满足的不是人们的好奇心,而是与你生命的对接。走进蒋勋老师的《红楼梦》私家讲堂,细细品味,会感觉正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蒋勋老师曾获台湾广播界主持人最高奖——“金钟奖”,他的声音具有宗教般的感染力量,难怪曾有陌生人对他说:“你前世在庙里捐过一口钟,所以这一世会有很好的声音。”一度吸引林青霞每周一次飞到台北,只为了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1.蒋勋的角度很新颖,有点台湾人小清新的感觉。以前看大陆人研究红楼的资料,都很严肃,用成年人的视角研究红楼诸人。蒋勋完全把他们视作十几岁的小孩看待,是非对错和善恶评价较少。比如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蒋勋的理解是袭人一直像妈妈或者姐姐那样照顾宝玉,宝玉也很依恋袭人,可是有一天宝玉不需要她照顾,跑去找湘云黛玉梳洗,袭人就很受伤。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比袭人想控制宝玉啦、袭人不喜欢黛玉所以不愿意他们接近啦这类的观点更能引起我的认同。其实我听到这一段的时候顺便琢磨了一下婆媳关系^_^

  2.蒋勋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其他答主都有提到蒋勋的错漏之处,我不重复了,基本上熟读红楼的人一听就能听出来。我个人感觉蒋勋对诗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比如蒋勋解释宝玉在搬入大观园之后写的诗“梨花满地不闻莺“时,说这事描写秋天过了梨花落满地的景象。我当时听到这里是简直想抓住蒋勋的衣领把他摇醒:秋天哪里有梨花!!!这分明是写冬天下雪了,落在地上的雪花洁白如梨花。宝玉这句应该是化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蒋勋有书画功底,又游学中外,在讲红楼中加入了个人阅历,听听很长见闻。

  4.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喜欢红楼能在一起深聊的人,听蒋勋就像和老友闲聊,还是很开心的。每一个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红楼梦,蒋勋也不例外。大家不要纠结他对红楼诸人的喜恶了,我想没有人能碰到事事都和自己观点一模一样的人啦。

  总结:《红楼梦》里描写的宝黛爱情,并不是什么抽象的异性吸引,而是在他们叛逆思想的发展中描写他们的爱情。叛逆思想、爱情、家族命运这三方面有机组织于《红楼梦》的艺术情节之中,这是《红楼梦》爱情描写的一个突出特点,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那种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老套子,其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

  林黛玉比她同时代的一般贵族妇女的思想要高出一筹。她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规范,喜欢读书写诗,表现了出众的才华。她跟贾宝玉一样,最爱读《西厢记》《牡丹亭》等统治者不许看的“邪书”,从中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以致一些曲词烂熟于心,说话时竟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她爱贾宝玉,从不劝贾宝玉去读书应举、立身扬名。在她身上闻不到一般贵族妇女常有的那种夫贵妻荣的庸俗气味。思想上的一致,对于人生道路的共同的认识和选择,是他们爱情的坚实基础,因此就具有了新的、更加深刻和进步的时代内容。

  建立在叛逆思想基础上的宝黛爱情,必然与家族利益发生尖锐的对立,因而为家族统治者所不容。宝黛爱情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曲曲折折地发展,最后遭到毁灭。曹雪芹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在前八十回已经清清楚楚地预示了这个悲剧结局必将到来,现今在市面上流通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无名氏所续的后四十回虽然将各个人物的性别描写得与原著大相径庭,结局也不尽符合曹雪芹在前80回的隐射,但至少保留了这个结局悲剧。

蒋勋细说红楼梦简介

  《蒋勋细说红楼梦》是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蒋勋 。

  内容简介

  这是蒋勋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反复阅读《红楼梦》三十多遍后的系列讲座录音集,蒋勋从美的角度,从情感出发梳理《红楼梦》文本中渗透出的细微感觉。蒋老师完全超越了考据,满足的不是人们的好奇心,而是与你生命的对接。走进蒋勋老师的《红楼梦》私家讲堂,细细品味,会感觉正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蒋勋老师曾获台湾广播界主持人最高奖——“金钟奖”,他的声音具有宗教般的感染力量,难怪曾有陌生人对他说:“你前世在庙里捐过一口钟,所以这一世会有很好的声音。”一度吸引林青霞每周一次飞到台北,只为了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

  作者简介

  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赴法国留学,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蒋勋先生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林青霞曾经每周一次飞到台湾,只为了听他讲《红楼梦》。

  一本青春之书

  首先要声明,我不会碰太多的红学。因为我觉得红学简直像大海一样,你掉进去就再也爬不出来了。我的很多学生现在还在修研究所的《红楼梦》,他们到最后都碰不到任何跟小说有关的东西,全是在外围打转,比如作者是谁,家世如何,这个叫做红学考证。我觉得考证不是不重要,可是当胡适之这些人做了红学考证以后,也使这里面产生了一个矛盾。我相信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它就是小说,它读起来很好看。我们要读进去,它跟我们人生之间有一种对话,不一定非要把它当成研究工作来做。可在中国过去的文化道统当中,一般人觉得,任何一本书如果能够流传,一定有文以载道的意义。文是文章,道是道统。可以承载一个道德的意义,一本书才有流传的价值,像《四书》、《五经》,后来发展出所谓的《十三经》,都有一个很重大的文化使命。可是小说这样的东西只是茶余饭后消遣用的,从来没人把它当成重要的东西。可是《红楼梦》又太好看了,文以载道的文人读到这样一个茶余饭后的小说,他体会不到在酒楼茶室里听人说书的快乐,就要给它找到另一个理由。

  我看到几个很有趣的版本对《红楼梦》的考证,他们牵强附会地说,《红楼梦》是讲反清复明的故事。有一个学者,就专门说里面哪个人的原型是明朝末年反清的哪一个人。《红楼梦》变得很奇怪,有点像一个公式,每个人都可以套用自己所要的东西。譬如说那个学者,他们家族里面世世代代大概以反清为理想,他就在这里面寻找所有反清复明的东西,讲得头头是道,而且自圆其说。另外一个人说,这个小说是讲清朝的顺治皇帝跟董小宛的故事。因为顺治皇帝爱上了董小宛,后来出家在五台山做了和尚。民间一直有这个传说,可在清朝历史里面找不到史实考证。很多人说这个小说就是写这件事,然后就讲哪一个人是谁,又头头是道,而且似乎完全能自圆其说。

  我读了这几个版本的考证后,觉得非常有趣。我想《红楼梦》这本小说在历史上最特别的东西,就是任何的一个个案套用进去它都可以合理。那么,到底这个小说包含了一些什么东西呢?后来我因为读了一些跟红学考证有关的书籍,慢慢觉得它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作品。我想,古代喜欢看《红楼梦》抄本的人,根本不在意它是不是文学,它会不会被放到文学系作为研究的对象,而重要的是它这么好看,好看到你十二岁看它,三十岁又看它,四十岁还看它。在不同的年龄去看《红楼梦》,竟然会得到不同的感觉。

  小时候我妈妈一方面禁止我看《红楼梦》,一方面又说这本书真好看。大人的世界其实非常矛盾。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好奇怪,你不准我看,可是你自己又说好看得不得了,所以,那时候躲在棉被里用手电筒照着看《红楼梦》的经验,我相信母亲说不定也有。

  《红楼梦》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是青少年的禁书。我特别讲青少年,是我希望大家了解到,这本书其实是写青少年的一本书,可它一直被误解。尤其是今天变成古典文学之后,每个人都觉得它大概是老人读的书。最可怕的是,因为它的伟大,所以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连续剧以及各种现代传播形式。记得我们那时候看的是一个叫高宝树的演员演王熙凤,她已经四十几岁了。可是,在这个小说里面,王熙凤只有十七岁。林黛玉十二岁,贾宝玉十三岁。所以我第一个要讲的就是《红楼梦》的年龄问题。这些人全是小孩子。你想想看,你家里十二岁的女孩子、十三岁的男孩子,他们在做什么事?他们就是《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果超过十五岁,他们大概就不会这么呆的,整天没事在那边哭,完全忧郁症的一种情况。那个林黛玉,你不知道为什么她没事就生气了,然后在那边计较宝玉对别人好一点,没有对她那么好,其实完全是少女情态。我的意思是说,超过十五岁大概都不会有这种的表情,可她就是十二岁,十二岁小女儿情态的东西。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教养,所显露出来的成熟使我们今天一直把他们的年龄加高。我们也觉得贾母大概七八十岁了,可我想贾母大概就是五六十岁而已。所以,第一个要做的事情,是把《红楼梦》整个还原到青少年的描述上。

  被忽略了的青春王国

  大观园里,薛宝钗大概十三岁半,比贾宝玉大一点点,史湘云十二岁左右。更小的惜春,小说开始时她大概只有八九岁。这样一群小男孩小女孩住在大观园里面,所以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王国。

  在封建社会里,人是没有青春可言的。我们没有西方文化里那个叫做青春的东西,像希腊文化被歌颂的青春。我小时候读的唐诗宋词,或者被父亲逼着背的朱子治家格言,其实都是非常历史的东西。我不明白,在我们的文化里面为什么要给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加上这么沉重的东西?现在回想我在国中时读到的东西,比如岳飞的《满江红》、韩愈的《师说》等,其实都是非常沉重的道统文化的东西。

  什么叫青春?青春其实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它有一种浪漫。它刚刚对于人世间的情感有萌芽的时候那种梦幻的、幻想性的世界,那个部分在中国完全被压抑了。其实,在那个年龄应该读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可是我记得,当时家里觉得我可以去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完全是搞政治的东西,那种心机跟谋略的东西,我想比我们现在搞政治的人还要深沉厉害。可是十二三岁怎么会懂这个东西?《西游记》好读,里有很多超现实、好玩的东西。《水浒传》呢,你读了之后大概就只好去混帮派,因为里面全是逼上梁山的人,全是打抱不平的东西。每一本小说其实都有它的偶像性,当时的男孩子如果读了《水浒传》,他心目里的偶像就是宋江、鲁智深——那种喝醉了酒就一只手把柳树连根拔起或者醉打山门的鲁智深,或者夜奔的林冲,全都是帮派里面的人。

  其实我们少掉一个东西,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红楼梦》里的青春之歌。这样一个对于刚刚发育、生理上刚刚萌芽,对性别刚刚有认识的青春梦幻的东西,我们的文化里面始终没有鼓励过。《红楼梦》之前其实是有的,比如像《西厢记》。可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记得吧,有一次贾宝玉和林黛玉偷偷躲在一个花树底下,读的就是《西厢记》。可后来两个人不是闹翻了吗?然后林黛玉就吓唬贾宝玉,说我去跟舅舅(就是贾宝玉的爸爸贾政)讲,看不把你打死。因为《西厢记》是那个年龄的禁书。可是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禁书,家里却都有。其实大家都是在读的,只是不谁小孩子读。因为里面有很多私奔或者为了恋爱就跳墙去跟情人私会的情节,在道统文化里觉得这个是年轻人不可以知道的,可年轻人不却都在做。在青春王国里,对情欲、对性已经懂了。今天也是一样,小孩子在网络世界看到什么东西,父母和老师永远都不知道。《红楼梦》里面私密的青春王国是非常迷人的。

  到现在为止,我很少看到我们的文化当中有描写青少年的作品,包括性觉醒,可以写到这么真实。在《红楼梦》第五回里,能看到对贾宝玉第一次性体验的描绘,而现在的文学里都没有那么真实。所有学校课程都回避谈这个问题,而这小说几乎全部谈到了。我一直有一个很大的愿望,《红楼梦》应该是在年轻的世界里面重新活过来的一个文化。

评价《蒋勋细说红楼梦》

  知乎:

  作为一个红楼迷,除了看红楼梦之外,对于红楼梦衍生出来的东西我都很喜欢看,听蒋勋也听得津津有味。个人感受如下:

  1.蒋勋的角度很新颖,有点台湾人小清新的感觉。以前看大陆人研究红楼的资料,都很严肃,用成年人的视角研究红楼诸人。蒋勋完全把他们视作十几岁的小孩看待,是非对错和善恶评价较少。比如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蒋勋的理解是袭人一直像妈妈或者姐姐那样照顾宝玉,宝玉也很依恋袭人,可是有一天宝玉不需要她照顾,跑去找湘云黛玉梳洗,袭人就很受伤。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比袭人想控制宝玉啦、袭人不喜欢黛玉所以不愿意他们接近啦这类的观点更能引起我的认同。其实我听到这一段的时候顺便琢磨了一下婆媳关系^_^

  2.蒋勋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其他答主都有提到蒋勋的错漏之处,我不重复了,基本上熟读红楼的人一听就能听出来。我个人感觉蒋勋对诗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比如蒋勋解释宝玉在搬入大观园之后写的诗“梨花满地不闻莺“时,说这事描写秋天过了梨花落满地的景象。我当时听到这里是简直想抓住蒋勋的衣领把他摇醒:秋天哪里有梨花!!!这分明是写冬天下雪了,落在地上的雪花洁白如梨花。宝玉这句应该是化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蒋勋有书画功底,又游学中外,在讲红楼中加入了个人阅历,听听很长见闻。

  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喜欢红楼能在一起深聊的人,听蒋勋就像和老友闲聊,还是很开心的。每一个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红楼梦,蒋勋也不例外。大家不要纠结他对红楼诸人的喜恶了,我想没有人能碰到事事都和自己观点一模一样的人啦。

  豆瓣:

  我在好多好多场合都推荐过《蒋勋细说红楼梦》,在微博上也反复推荐,今天也想再推荐一次。

  我是在五月份的时候开始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它。

  蒋勋在最开头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会在高雄这边开讲《红楼梦》,然后他叹了一口气,接着说,他不想开的原因是这是一本他12、13岁的时候开始读的书,那时候功课搞得一塌糊涂,家里面有一段时间是禁止读《红楼梦》的,他就晚上躲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看《红楼梦》,所以《红楼梦》对他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记忆,是他度过青少年时期很私密的记忆。

  我听完这段话,就知道蒋勋对《红楼梦》是有真正的领悟的,他有一段生命在里面,他的所有“细说”都要面对他自己,面对他最干净的青春、最初的感动和生命的领悟。他是无法作假的,因如此,他会付出他所有的真诚。就像九把刀拍《那些年》一定会好看,因为他有一段青春在里面,他必须无限真诚的去面对,因为他的青春不打折扣。

  《蒋勋细说红楼梦》真的很细,非常细,一句话、一句话的解读文本,每一回都要讲大概3个小时,80回就是240个小时,他在高雄讲了4年才讲完。

  蒋勋说,很多人讲《红楼梦》都是在讲考证,这个版本、那个版本,秦可卿在历史上是谁,薛宝钗又是谁,很多考证,一学期都在讲考证的部分,但是唯独没有碰小说本身,没有碰触文本。他就来讲一讲文本。

  很多人听《红楼梦》都喜欢听刘心武,我听完蒋勋之后再听刘心武,根本没法听,根本没法听,我不在意每个人到底是谁,那其实根本没有意义,知道了怎么样,不知道又怎么样,无甚了了。我在意的是,你从这本小说中读到了什么,对生命有什么样的感悟,这些感悟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底,更真诚的面对自己,更真诚的面对生活。

  就像蒋勋说,这本书都是在讲“痴”与“还”。“痴”是一种用情至深、至真的状态,贾宝玉就是一种“痴”,他对大观园里的生命有最大的深情,他对这些姐姐妹妹们有最深的疼惜。另一面就是“还”,是黛玉,“一生的眼泪还他了”。“痴”与“还”是一种因果,整本小说都是在讲生命的因果。

  然后他一回一回的讲下去,讲他对红楼梦的领悟,而这里面全都是他对生活、对生命的领悟。因如此,《红楼梦》是一本写给“有故事的人”的小说,深者读深,浅者读浅,这或许就是经典的意义,每读一遍都有新的领悟,永远都读不完,因为你在面对一个不断变化、不断领悟的自己。《红楼梦》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你自己的生命。《蒋勋细说红楼梦》有几次把我讲哭了,是因为他点破你心中已有的东西,让你去赤裸裸的面对了,反倒平静了。我很感谢蒋勋,他让我对《红楼梦》有了一次开启,对生活有了许多领悟。

  蒋勋是一个美学大家了,蒋勋说,他讲《红楼梦》就是在讲美学。这是有很深的传统与血脉的。就像特别好的一本书,朱良志老师的《中国美学十五讲》开篇说到,“中国哲人长于证会,西方贤哲长于思辨。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蒋勋的《红楼梦》就是在讲这样一种生命美学,这种美学追求的是身心的安顿,它并不在意一般的审美快感,而是力图超越一般意义的悲喜,获得深层的生命安慰。这是我喜欢《蒋勋细说红楼梦》最深的原因。

  《蒋勋细说红楼梦》陪了我足足半年,走着坐着都在听,好像哪里都有蒋勋那么好听的声音,那么温柔的声音。听到第80回,我多么希望这不是最后一回啊。但是它总会到来,这一回不是结束,却是最好的收尾。

  到最后一回,蒋勋说,他选择了80回本,而不是120回本,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蒋勋说,“我们一般在文学的阅读里,总觉得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结局,所谓的结局是什么?有点像我们在看电影或者连续剧的时候,谁最后嫁谁了,谁最后没有嫁谁了,我们叫做结局。可是从比较贴近生命的角度来看,我想我们自己的人生,其实很难说什么是结局,它只是一个不断在流动,不断在变化的过程,结局到底是什么?”

  讲到最后,突然就结束了,蒋勋跟大家说谢谢,谢谢大家的4年,再没有多说什么,就结束了,就结束了。我心里却有莫大的安静。因为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本质在于流淌,无所谓什么开始,亦无所谓什么结束。

  似乎我们很习惯一个盛大的开幕,一个重大的告别,但哪里有什么开幕?哪里有什么挥别?我们哪里会因为一次毕业就与好朋友失去了联系,今天刚哭过,刚喝完酒,刚毕业,明天早上仍然会互发短信,仍然会时常遇见。我们想与一个过去的自己彻底告别,我们去换发型,换新衣服,彻底的改头换面,但怎么会呢?明天,我们不过是今天的自己的一个延续。生命的本质在于流淌。

  《蒋勋细说红楼梦》也就像一个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故事,太阳超常升起,而这中间,我们收获的是生命的喜乐与平静。因如此,我再次把《蒋勋细说红楼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

  新浪博客:

  从昨天开始阅读《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三辑。“我知道,一旦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一个人的心上,这个人一离开,你就会跨掉。”这是作者在评价袭人对宝玉的感情。在《红楼梦》中,袭人是宝玉的贴身丫环,她生命的重心和所有的爱都在宝玉身上,看到宝玉跟别的女孩亲近,内心极度痛苦,所以作者这样说。

  人的感情是一种很复杂的生理现象,也是最难琢磨的。我们常说:人心难测。知人知面不知心。也是在讲这个道理。有时心里明明喜欢一人,可是表面非要做出拒人千里的之外举动。最典型的语言就是“讨厌”,就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现在,大多女孩的思想开放,在追自己心上人时的大胆、奇葩是你无法想象的。她们很少把重心放在一个人身上。

  我身边就有这样以为一女孩,正在谈恋爱 ,不知道的同事给她介绍男友,她照样去见面。“我再见最后一个,不合适我就死心踏地跟他(现任男友)了。”女孩的举动似乎没有不合适,可是我们这些六零后的人,总感到有些别扭。

  如今的男男女女,大都不会把感情专一在某个人身上(当然是有底线的),这样看似有些轻佻,实质削弱了感情上的伤害。

蒋勋细说红楼梦

  图书信息

  版 次:1

  页 数:

  字 数:

  印刷时间:2011-5-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900209702

  包 装:盒装

  21083898

  内容简介

  这是蒋勋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反复阅读《红楼梦》三十多遍后的系列讲座录音集,蒋勋从美的角度,从情感出发梳理《红楼梦》文本中渗透出的细微感觉。蒋老师完全超越了考据,满足的不是人们的好奇心,而是与你生命的对接。走进蒋勋老师的《红楼梦》私家讲堂,细细品味,会感觉正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蒋勋老师曾获台湾广播界主持人最高奖——“金钟奖”,他的声音具有宗教般的感染力量,难怪曾有陌生人对他说:“你前世在庙里捐过一口钟,所以这一世会有很好的声音。”一度吸引林青霞每周一次飞到台北,只为了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

  作者简介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蒋勋细说红楼梦160集免费听书

《红楼梦》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