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ppt课件免费下载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食品安全课件ppt班会

  舌尖上的安全,一直是近两年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分享了食品安全班会课件给同学们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食品中毒事故案例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对食品能够进行选择和鉴别.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同学们,当你平时享受那些花样繁多、种类齐全的儿童食品时,你是否想到了安全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谈谈关于食品安全的这个话题。

  二、得到启迪

  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食品安全事故。

  分组汇报:主要是市场、超市、商场、饭店、街边小摊(学生谈到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烤羊肉串、烤肠的桌子又黑又脏,食品上叮着苍蝇,有沾满了灰尘。②制棉花糖的机器都是污垢,还不时会有脏东西掉进去,卖主自身也很脏,根本不讲卫生。③袋装食品没有明确的产地、商标,有的已过保质期。有的饭店厨房的卫生极差。

  三、了解食物中毒的特点

  1、中毒者在相近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相同的可疑中毒食物。

  2 、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较短。

  3、中毒者的一般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等。

  四、认识食物中毒的种类

  食物中毒主要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肉、鱼、蛋、乳类,凉菜、剩余饭菜等容易被细菌污染的食物以及霉变食物中毒。

  2、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中毒:如河豚、贝类及鱼类引起的有毒动物引起的中毒以及由毒蘑菇,豆角,毒蕈、含氰甙植物及棉子油的游离棉酚等有毒植物引起的中毒。

  3、化学性食物中毒:重金属、亚硝酸盐及农药中毒等。被农药污染的蔬菜、水果,受有毒藻类污染的海产贝类等。

  五、日常生活中如何加强食品安全意识

  看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国际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家请看。(给学生看图片并讲解,还可以出示相应的政策),那么我们在食品安全方面都应该注意什么呢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比如说,手上沾有致病菌,再去拿食物,污染了的食物就会进入消化道,就会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2、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

  3、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是否有变质。要查看其生产日期、保质期。不能买过期食品和没有厂名厂址的产品。

  4、食品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菜豆和豆浆含有皂甙等毒素,不彻底加热会引起中毒。

  5、尽量不吃剩饭菜。如需食用,应彻底加热。剩饭菜,剩的甜点心、牛奶等都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不彻底加热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6、不吃霉变的粮食、甘蔗、花生米(粒上有霉点),其中的霉菌毒素会引起中毒。

  7、警惕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中毒。装有消毒剂、杀虫剂或鼠药的容器用后一定要妥善处理,防止用来喝水或误用而引起中毒。

  8、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不喝生水或不洁净的水。最好是喝白开水。

  9、提倡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的侵袭。(转载自

  六、那么如果真的发生身体不适怎么办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饮水。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

  3、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4、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送医院检查,以便于诊断。

  5、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起皱、心率加快等),应尽快将国毒病人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七、教师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都懂得了乱吃不卫生的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的道理。同学们也都表达今后不再乱买零食的决心。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如何去选购安全的食品,并练习了怎样洗手。希望每位同学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大脑更聪明。

小学二年级ppt课件免费下载

凡卡的ppt课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通过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2、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体会课文意思。通过合作学习了解课文内容想象凡卡的遭遇,体会思想感情。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孩子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遇的苦难、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用具

  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凡卡》是以人名命题 ,主要人物是凡卡。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简要说出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体会到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当时社会是个怎样得社会

  (课文主要讲凡卡写信的事。凡卡是个孤儿,九岁去当学徒,学徒生活非常痛苦。当时社会非常不合理)

  你还懂得了什么

  (2)指名说说课文中那几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

  (3)把写信内容的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再认真读读课文,课文中除了写凡卡写信的内容外还写了什么。

  2、生按要求阅读思考,师辅导答疑。

  3、讨论交流。

  (1)课文除凡卡写信的内容,还写了什么

  (还写了凡卡怎样写信,怎样寄信,写了凡卡写信的时候和寄信的以后想到的事情。)

  (2)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本文是按照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4、给每部分加小标题。

  四、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学后讨论。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汇报学习情况。

  (知道凡才九岁,是三个月前来鞋匠这儿当学徒的,他写信的时间是圣诞节的前夜,他是背者老板偷偷的写信的。)

  凡卡偷偷地写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从“他担心的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可以看出,凡卡写信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被老板发现。)

  2、练习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

  鞋匠、学徒、立柜、生了锈、圣诞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凡卡在给爷爷写信中写了那些内容?根据信的内容说说凡卡受

  了那些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学生边读边勾画、分组讨论。提示:可根据“他写到”、“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到”“凡卡接着写到”把信的内容分四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写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写凡卡受尽折磨;第三层写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写凡卡没指望了。

  2、重点学习第二层。

  (1)指名读第八小节。作者从那几方面写凡卡生活的艰苦难熬

  (2)学生勾画、批注、准备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的

  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那皮带打;老板娘拿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 “从鱼尾上弄起”。

  挨饿:吃的“简直没有”菜、茶,“只有老板才大吃大喝”;

  挨冻:,而且睡不好,他睡在过道里,小崽子一哭就只好摇哪个摇篮。

  (4)出示投影,结合课文表述。

  (5)小结: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劳动,遭受这么多的痛苦,怎么忍受得了呢?所以他写信恳求爷爷带他回家。

  从中体会倒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3、凡卡给爷爷写信时的心情怎样?是怎样变化的

  (1)读作者叙述和信的内容部分。找出凡卡心情的语句。画“——”表示。

  (2)学生交流、引读文中句子教师点拨。

  (担心——抽噎——伤心——满意——希望)

  (3)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子。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的内心活动。

  凡卡撇撇嘴,那脏手背揉揉眼睛。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旧带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穿,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讨论后交流汇报:

  从第一句中体会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从第二句中“只穿着长衫,跑到街上去。”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早写接他回家,好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

  从第三句体会到信寄出后的轻松心情。

  4、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1)重点指导朗读凡卡写信时表达凡卡心情的句子。

  (2)指导读凡卡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要读悲痛的语气、哀求的语气。

  三、学习凡卡联想部分。

  (1)指名读4、5小节。思考: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想起这些

  联想起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冬夜景色。生:汇报。

  (2)凡卡又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联想到这些

  凡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这段回忆充满欢乐的情趣。

  四、研讨本文表达特点。

  (1)学生讨论,准备交流。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部分。这两段回忆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文章细节描写也很突出,更加突出中心。

  (3)文章还有那些特点?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五、总结扩展

  (1)有感情得分角色朗读。

  (2)小练笔。《我与凡卡比童年》

  板书设计:

  写信前(担心)——写信时(伤心)—— 写信后(希望)

  生活痛苦、命运悲惨、社会的因素

渔歌子ppt课件内容

  设计理念: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和捕鱼情景,生动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教学设计中,我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简简单单教语文,带领学生轻轻松松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古诗词三首》里的一首词,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这首词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代表作。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全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因此本课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受词人“词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诗词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了解学习诗词的方法,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诵读出诗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渔歌子)

  3.“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

  4.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每一行的字数,还限定了词的类型、种类,也限定了这首词的每一句的字数。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忆江南)

  5.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有的——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

  【设计意图:对“词牌”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它在一首词中的意义,更将先前学过或课外看到过的词牌也在课堂上作了交流,使学生对“词牌”的理解更真实贴切了。】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1.读一读这首词。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点词的味。大家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2.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西塞山白鹭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2)这首词中有两个词不太常见,你读得很准。一个是——(箬笠)请你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领着同学们读一遍。

  3.知道“箬笠”是什么吗?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

  4.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蓑衣)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5.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名读、齐读)

  6.大家把词读通顺了,古人读词还讲求节奏和韵味。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生接)缩短一些。试试看。

  7.“不——需——归——一”字音拉长一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8.把掌声送给她。一起来一遍,好不好?真好,词的节奏和韵味就这样被我们读出来了。

  【设计意图:三遍诗词的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所需而做到。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属于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事物所组构而成。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接下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赏析词句,感悟诗境。

  1.同学们,一首诗有一首诗的诗眼,一首词有一首词的词眼。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一个关键的词吗?(板书:不须归)

  2.“不须归”是什么意思?(不必回去,不愿意回去)

  3.张志和为什么不愿意回去

  4.拿出你的笔,找一找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来。圈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5.一共是九种景物。景物很美,你觉得哪个画面最美

  6.你有没有看到这画面里的人?画中是他的背影,想象一下此时他会是怎样的面部表情呢

  7.还有谁能发现这首词中优美的东西?(各种颜色)

  8.是呀,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多么清淡悠闲的画面呀!

  9.一首词走进去,你不仅会看到什么,还会听到什么,闻到什么?用心去听一听、闻一闻,还能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能听到白鹭的叫声,能闻到桃花淡淡清香)

  10.(出示渔翁垂钓图)这幅图送给同学们。简单的27个字、9个景物被同学们读成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幅画吗?(如诗如画,诗情画意,栩栩如生)请同学们在稿子上写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一切。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适时地提出练笔的要求,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既练习了写作,又将诗词的理解疏理清楚。】

  四、丰富资料,品味诗情。

  1.要学好一首词,不光要理解词的意思,还要了解作者写这一首词的背景,那有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情感。课前有没有收集关于张志和的资料?结合他的生平说一说。

  2.这位同学说了,他的诗多描写隐居生活,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张志和当过官,后来被朝廷贬官了。他无心朝政,也不贪图名利,一心一意当名老百姓,在太湖边隐居。)

  3.从他的生平中,我们又读到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张志和。

  4.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词中渔翁的形象。

  5.反复复读了好多遍,能背诵了吗?师生共同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对学生强调学习诗词不但要思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主要分三个环节:

  一、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

  三、品析“渔翁”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首词浅显易懂,学生的理解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在想象画面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写景的词语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如诗如画的春景图。美丽的西塞山、展翅飞翔的白鹭、艳丽的桃花、清澈的流水、肥美的鳜鱼、微风拂面、春雨如丝……清新宜人的画卷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陶醉的表情——他们显然已经享受到文字带来的美感。接着,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画面中的“人”。学生抓住“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到他的悠闲自在,联系“白鹭飞”理解他渔夫生活的无忧无虑。我还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时局动荡、官场黑暗、退隐江湖、寄情山水,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思想。学生的朗读与背诵明显更有感情了。

数学运算定律的优秀PPT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 你能列式计算吗?40+56=96 或 56+40=96

  2.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 ... ...

  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一)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1. 40+56和56+40这两种列式都对吗

  2. 这两个算式相等吗

  (二)枚举中验证规律

  问题: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问题:1. 像这样的算式你写的完么

  2. 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

  ... ... ...

  三、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一)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二)迁移学习经验,概括规律

  问题:1.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

  2. 整体观察,为什么这些算式都相等?(都是相同的三个数求和。)

  3. 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 ... ...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 应用加法交换律,用线连一连。

  2. 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300+600=600+( ) ( )+65=65+35

  3. 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25+68)+32=25+( + )

  130+(70+4)=(130+ )+( )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19页练习五,第2题。

出塞PPT课件

  静静的月夜,守卫边关的战士们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

  想象:久未回家的边关战士,面对明月会想些什么

  (战士对战争的怨恨,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期待。)这两句诗句反映了作者对守卫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能回家的无比哀叹和同情。

《做个小开关》PPT课件

  科学概念: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过程与方法: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教学难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手电筒和相应的干电池,软木块(橡皮)一块、图钉两个、曲别针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一个、电池一节,导线若干,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

  讨论:在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

  思考: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手电筒内部构造的电路图,图中表示的是电路断开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手电筒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回到电池另一端的。)

  二、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

  重点讨论: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活动目的: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4、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方法: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5、交流汇报: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2)解决了哪些问题

  (3)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4)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

  (5)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三、延伸与拓展:

  1、介绍几种不同的开关,如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2、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板书设计:

  6 、做个小开关

  开关 连接或断开电路

  导体绝缘体

  做个小开关

  控制红绿灯

  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教学后记:

布丰《松鼠》ppt课件

  1、 了解松鼠特征,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学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4、 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1、分析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2、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质疑法 练习法

  【学法指导】

  1、诵读课文,读懂课文并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2、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展示点评,交流并强化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物世界》吗?(生答)通过这个节目,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动物?(生答)不错,了解了的凶猛的老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那你们对松鼠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布丰的科学小品文《松鼠》,来对松鼠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吧。(板书课题)

  二、 自学设问

  (一) 作者简介。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课文根据《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编。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 、了解松鼠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4、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 出示预设问题

  1、本文说明了松鼠的什么特征?结合课文说说这些特征具体体现哪里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3、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两例并分析作用。 4、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试举例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四)学生对照预设问题自学。 三、合学解问

  (一)学生将自学成果在组内展示,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达成共识。

  (二)各小组以抢答的形式口头展示答案。

  明确:

  1、本文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第2自然段分别从面容和肢体,好看的尾, 吃食的样子来说明“漂亮” ;第3段分别从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常吃食物几方面说明“驯良”;第4、5段又从动作警觉 、轻快敏捷和 搭窝环境选择 、方法 、窝口的特点 来说明“乖巧” 。

  2、 本文以逻辑顺序为主 ,时间顺序为辅。

  第一与第二部分之间,是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第一段介绍松鼠的三个特点,是从外表到内部的逻辑顺序。

  第五段介绍松鼠搭窝,是以时间为顺序。

  3、(1).“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巴”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松鼠尾巴漂亮的样子,既写出了其特征,又给人以美感。

  (2).“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说明了松鼠叫声响亮的特点,给人以鲜明印象。 、、、、、、

  4、如:准确性:

  (1)、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

  (2)、有人说,松鼠松过水的候

  (3)、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

  、、、、、、

  生动性:

  (1).描写松鼠的漂亮---“面容清秀” “玲珑的小面孔” “美丽的尾巴”

  (2).描写松鼠的活动---“歇凉”“练跑”“玩耍”

  (3).突出松鼠的灵性---“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

  (4).用动作说明松鼠的精明能干--- “搬” “编扎” “挤紧” “踏平”

  (5).写松鼠生活 居住情况---“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四、拓学再问

  1、你能仿照课文,运用一组动词、形容词,写一种小动物讨人喜欢的体态或动作吗

  2.请拟写一则保护动物的宣传语。

  明确:

  例:

  1、:因为小鸭的脖子长,吃食时先埋头嚼两口食物,然后再高高地仰起头将食物咬碎,接着 ,再慢慢地把嘴里东西咽到胃里。

  2、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

  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共存。 不要让人类成为地球上最后一种动物!

  五、固学运用

  1、老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做总结。

  2、知识检测

  阅读课文完成下题。

  1、第一段中最能概括松鼠特点的三个词是:( )( )( ),这三个词分别从( )( )两方面做了概括。

  2、“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 ”句中的“好像”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

  1、漂亮、驯良、乖巧 外形 习性

  2、“经常”说明松鼠“在高处活动”比较频繁,但不是一直在高处活动;如果删去,就会让读者以为偶尔在高处活动,或者一直在高处活动,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老师结语

  正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并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才使得这只可爱的松鼠以文学有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能从本文中学到知识,掌握解题的方法,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对野生动物加以关爱和保护。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松鼠的外形、特点、习性等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2.摘抄课文中你认为描写生动的句子,并反复阅读。

  板书设计:

  一、(1)总括松鼠三个特点:漂亮 、驯良、 乖巧。 (总说)

  松鼠二、(2-5)具体说明松鼠漂亮、 驯良、乖巧的特点。 (分说)

  三、(6)补充说明松鼠的其他特征及它的用途。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张岱

  白描手法: 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的文人雅士,

  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 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

  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淡淡的愁绪。

小学体育知识ppt课件

  一、课的指导思想:

  1、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协调发展。

  2、在课的活动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在教学中力求使课堂形成“健身娱乐、创新教育”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4、以生活化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课的设计:

  1、教材设计:

  本节教材是根据《体育与健康标准》水平一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扬创新精神,通过学生的想象和模仿,利用简单的教具(板凳)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的设计:

  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手段,将“健身娱乐”和“创新教学”贯穿课的全过程,主要现为以下两种方法:

  创新教学法:创新教育是课改的核心思想,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本课力图通过学生将一条板凳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事物,并对其加以模仿来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把板凳变成“马”、变成“花轿”等。

  游戏练习法: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本课通过多种多样的板凳游戏,达到激发参与的目的。通过游戏实现“健身娱乐”的教学思想。

  3、课的密度与强度的设计:

  本节课是以“板凳”为手段,学生始终在想象和模仿中进行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因此心理活动密度较高。同时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以愉快教学为主,淡化动作强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4、场地器材的设计

  本节课的场地器材设计是以农村小学情况为背景,从城乡兼宜着眼,以自主学习为原则的设计思路。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只要是学校就会有板凳,充分利用板凳解决器材不足的情况。无论场地大小,只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就有最“广阔”游戏空间。因此本节课不对场地做更多要求,只是在相应的环节上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则可。

小学琵琶行ppt课件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文分享了小学琵琶行的ppt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白居易、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 赏析本诗结构艺术。

  3、 学习描绘音乐的方法。

  4、 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是谁? 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白居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琵琶行》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行: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

  【简析小序】

  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内容感知】

  1、 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3、 学生再读诗歌,并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翻译每一段,讲析一段,叫学生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怜感慨多(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卧病浔阳城)、重闻琵琶青衫湿。

  4、 请同学们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两者有没有共同点。

  诗人:当年在京城曾位居高位,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过着凄凉的生活。

  共同点: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有深深的忧虑。因此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5、 作者在听琵琶女弹奏时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孤寂落寞、凄清感伤的。诗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处即是这种心情的印证。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从她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其中哀怨凄凉的感情,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伤身世。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结构艺术】

  文中有几次写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从详略布置上来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场,是诗人和朋友偶然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声,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壮的。因为①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②它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心,加重了离愁,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属于暗写。再闻琵琶诉沦落,是明写、详写。三闻琵琶青衫湿,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么》(详写)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照应)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第二段边疏通字词边讲解此部分内容)

  分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细柔温婉)、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急促 愉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难(清冷阻塞)、冰泉冷涩弦凝绝(低沉凝滞) 轻快 停顿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奔涌)、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雄壮) 爆发 高昂

  四弦一声如裂帛(短促凄厉) 戛然而止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 曲中带情

  点拨: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

  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诗人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结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叠词和“间关”“幽咽”等连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还从侧面通过对听者的反应的描写,表现出琵琶曲的艺术魅力。当然,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写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写作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反思:

  《琵琶行》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两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对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

  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习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但毕竟破坏了诗意。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片面强调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结合运用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大学学生会面试自我介绍模板

新老生交流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