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智慧有多高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古人智慧的历史典故

  1、见微知著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厦。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以白玉为门的琼室,再搜罗珍宝和奇禽异兽充塞其中。同时在鹿台旁注酒为池悬肉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戏,以供纣王取乐。

  由于纣王的残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纷纷倒戈反商。众叛亲离的纣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2、病榻论人

  春秋时,齐桓公由于有贤相管仲的辅佐,曾称霸于中原。

  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看望他,说:“仲父您病了,有什么话教诲我吗?”管仲说:“我希望你能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这些人。”桓公说:“易牙用自己儿子的肉来孝敬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儿子。”

  管仲说:“如果他对自己儿子都很残忍,对君主怎么能好呢?”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预知人的死期,能治疗我的顽疾,难道不能信任他吗?”管仲说:“死生由命,顽疾是身体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数,守住自己的根本,却依靠常之巫维系健康,他将会因此而为所欲为了。”

  齐桓公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为了我,他父亲死了他都没去奔丧,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人最亲的莫过于父母,对父母尚且如此无情,又何况对他人呢。”桓公认为管仲话有理,便坚决地答应了。

  管仲死后,齐桓公便驱逐了这四个人。但四人走后,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寝,更没有心思上朝理政,且旧病复发,着实难受。但由于管仲当初有言在先,所以也就强忍煎熬坚持了下来。

  又过了三年,桓公实在忍不下去了,便说:“仲父的话也太过分了,此四人有益于我而无害于国。”

  就又把他们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造谣说:“桓公将在某日死去。”于是易牙、竖刁、常之巫勾结起来发动政变,把桓公的宫门堵塞住,不准任何人进出,并在宫外筑起三丈多高的围墙,且断绝了他的饮食,最后把桓公给活活饿死了。

  齐桓公临死时,流着泪叹息说:“唉!恨我当初没听仲父的话,以致落到今天这个下场,仲父真是圣人啊!”

  3、奸臣误国

  楚国太子建在郑国被杀,建的儿子叫胜,当时正在吴国。楚国的令尹子西想召他回国,沈诸梁闻讯,前来求见子西,问:“我听说您要召王孙胜回国,您是想要启用他吗?”

  子西答:“我听说胜这人刚直不阿,勇猛无比,我想让他戍边守疆。”

  沈诸梁说:“我听说此人心胸狭窄,狡猾诡诈,而且一心只记着要报父仇,就不会以善去恶,修其德行,仅想报私仇就无心为国事出力。若请他来而不宠信,会召来怨怒;若宠信,又会助其贪欲,假使国家边境遭到挑衅,他一定不会固守。我听说国家将败之时,朝廷内定有奸臣掌权。一个人谁没有毛病呢?是聪明的人能够及早地避免它,因个人旧怨而灭宗亡国的人,才是国家的真正隐患。关起门来尚且要警惕他来,假若去召他回来,则亡国之日不远了。”

  子西不听沈诸梁的劝告,固执地召胜回国,并命他戍守边境,尊称为白公。后来他打败了吴军,狂妄的要求以军事演习来祭功。此后又制造叛乱,劫走楚惠王,并公然在朝廷上杀死国家重臣子西、子期,夺得楚国政权。

  4、知子莫若父

  陶朱公范蠡还住在陶时,曾生了一个小儿子。等到长大成人后,陶朱公的二子因杀人,被楚国拘囚起来。陶朱公说:“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有千金之家财,其子可以不被处死于市中。

  于是准备齐千金,准备让小儿子前去探视。但大儿子也坚持要去,并说:“父亲不让大儿子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父亲认为我是不肖之子。”说着竟要自杀。

  夫人见此,再三强劝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让大儿子去,并附信一封,叫他交给自己过去的好友庄生。并对大儿子说:“到了以后,把礼金送上,然后一切客随主便,不要与他争辩。

  大儿子到后,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做了。庄生对他说:“你快走,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

  大儿子走后,并没有按庄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贵人那里。庄生虽穷,却以廉洁耿直为标榜,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把他师视之,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儿子所送千金之礼,庄生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朱公,以为信守之据,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个理由觐见楚王,说天上有星相显示,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钱之府,准备大赦天下。楚贵人欣喜地将此喜讯告诉了朱公长子。

  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千金企不白送庄生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朱公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

  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钱还给了他。

  庄生被陶公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就又觐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他们家里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陶朱公的儿子一人着想罢了。”

  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对陶朱公的儿子立即处斩,然后才下大赦令。

  当陶公子拿着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亲及乡亲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听说你的行动,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非是你不爱他,只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的艰辛,所以很看重钱财。

  至于你小弟,本来就生长在富裕的环境里,出门乘车、骑马,不知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最终是你杀了弟弟,不是见怪,我早就料想你会带丧报回来!”

  5、智伯之死

  战国时,赵国丞相张孟谈拜见晋国智伯后出来时,在军营门外遇见智过。智过入见智伯说:“韩、魏二国恐怕主意要变。”智伯问:“为什么?”智过说:“我在军营门外遇见孟谈,看他表情矜持,举止傲慢。”

  智伯自信的说:“不会这样,我与魏桓子和韩康子秘密约定攻下赵国后,三分赵国土地,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你可千万不要将此话说出”智过不放心,又去拜见韩、魏二主,回来后再次劝智伯说:“二主表情不对,心思变了,一定是背叛了您,不如立即杀掉他们,以绝后患。”

  智伯说:“他们的军队驻扎晋阳三年了,一朝行动,即能得利,那里会有别的企图,你切莫再提此事了。”智过说:“不杀二主,那就更亲近他们吧。”智伯问:“怎么亲近?”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吉,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此二人都是能改变他们君王主意的幸臣。您可以与这二位约定,攻下赵国,就给他们二位每人万户的封赏。若如此,韩、魏二主就不会变心,您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了。”

  智伯说:“攻下赵国后三分其地,现在再给这两个人各万户的封赏,那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了,这不行。”智过见晋君既不采纳他的计策,也不听从他的劝告,于是就离开军营,改姓辅氏,隐居不知去向了。

  张孟谈回去后,见赴襄子就说:“我在军营门外碰到智过,看来他怀疑我了,他从智伯那里出来后就改姓换名。今晚若不动手,必留后患。”

  于是赵襄子即派张孟谈去见韩、魏二主,约定夜晚动手,杀掉守堤的官吏,决堤淹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在水中一片混乱,韩、魏之军分从两翼攻击,赵襄子率军从正面进攻,大败智伯军。智伯被活捉后处死,国家被分,族人因受株连,全部被杀。

  6、甜酒不再

  汉高祖之弟刘交被封为楚元王后,对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设酒宴,都会专门为穆生准备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继位,开始还设甜米酒,到后来就渐渐忘了。

  穆生回到家说:“我该隐退了,不设甜酒,说明楚王对我已不在意了,我若还不离去,说不定有一天楚兵会把我抓住,腰斩于市呢。”于是就自称有病,闭门不出。申公与白生强拉他去参加酒宴,劝他说:“你难道忘记先王待我们的恩情了吗?如今楚王偶失小礼,你怎么能这样计较呢?”

  穆生说:“《周易》上说:知几是神人‘几’的意思是事物的细微变化,这是判断吉凶的先兆。君子见到‘几’,就应有行动,一天也不能拖延。先王礼遇我们三人是为了宏扬道义。如今楚王忽视我们,是因为他忘记了道义,忘记了道义的人,怎能与他久处呢?我哪里是为了一点点的小礼节?”于是借口有病而离去。

  申公、白生留了下来。后来,王戊逐渐骄横残暴。二十年后,因同薄太后私下勾结,被削去东海薛郡,后又图谋反叛,申公、白生二人进谏,楚王根本不听,二人失望地离开楚王,隐逸他地去了。

  7、出其不意

  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于)地方的行政事务。当时正赶上王僧粲阴谋反叛,湖南的一些郡县都起来响应王僧粲。前镇军钟玄绍潜伏在长沙,做王僧粲的内应,准备王打来时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刘坦察觉,但他佯装不知,一样理政判讼,谈笑如常。到了夜间,刘垣故意打开城门,以疑惑对方。钟玄绍惊疑有变,不敢贸然行动。第二天早晨,刘坦借故把钟玄绍叫来议事,并有意把谈话时间延长,同时派人到钟家去搜查。

  玄绍不知是计,应邀前来。在与刘坦谈兴正浓时,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获了玄绍和王僧粲来往的全部信件。刘坦拿出了这些书信讯问玄绍,铁证面前,钟玄绍只得低头认罪。刘坦就当场把玄绍处斩,并把他们的书信给烧了,以稳定他部下的人心。长沙局势也因此安定了。

  8、慧眼识人

  隋朝末年,战事频繁,魏先生隐居于梁、宋之间。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战败,只身逃到了雁门,换名换姓,扮成一教书先生,与魏先生认识且常来往。

  一次,魏先生半开玩笑地同他说:“我观察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言语支吾,现在朝廷正在抓捕山东的叛乱分子,难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细,还望先生救我。”

  魏先生说:“我看先生没有帝王气象,也不具将帅的谋略,仅一乱世英雄而已。”

  接着魏先生详细地向他分析了历代帝王将帅及乱世英雄成败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说:“我夜观天象,汾河晋地一带有帝王将出,如您能前去辅佐,则前途不可限量。”话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说:“腐儒之辈,不屑与图大事。”

  不久,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驻营作战,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投降了唐王朝。后又闹叛乱,终被全部消灭。

  9、不养食客

  唐朝中期,河西、陇右一带被吐蕃所占领。自玄宗天宝年间以后,安西、北庭一带向朝廷报告公事的路也被阻断了。西域在长安的使者无法返回,人马都由鸿胪寺(管礼宾的机构)代管,鸿胪寺又委托各州府县供养。政府开支经常超出预算,况且当时长安经济也非常萧条。

  德宗时,宰相李泌得知外国留在长安的使臣很多,有的已经住了四十多年,在长安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且大都购置了土地房产,收入颇丰,很是富有。李泌就命人调查在长安有田产的外国客人,结果共查出有四千余人。便命令国家全部停止对这些人的供养。

  这些外国人闻讯,都到政府去申诉,官吏们无奈,只得来找李泌。

  李泌说:“这都是我们过去工作的失误,哪有外国来朝贡的使者,留在京城数十年而不回国的呢?现在应该取道回纥或从海道把他们送回国去。有不愿回国者,命令他们到鸿胪寺去说明理由,然后授予他们官职,发给他们薪俸,使之成为唐朝的官吏。人的一生应当及时施展自己的才能,哪能终生做客呢?”

  结果外国客人没有一人愿意回国的。李泌就把他们安排在保卫京城的神策军中,原先是王子的使者,让他们去当军官或官府的押衙,其余都当士兵,这样一来,不但加强了京城的警备力量,而且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开支五十余万。鸿胪寺所供养的外国客人,此时也只有十余人了。

  10、不信神灵

  唐朝贞元年间,咸阳有人向皇帝报告说,他见到了战国时的大将白起。这位白起大将军让他向皇帝报告说:“让他为国家捍卫西部边疆,因为到正月,吐蕃将要大举东下,进犯唐朝边境。”

  过了不久,吐蕃果真兴兵入侵。在守边将士的奋力抵御下,吐蕃败退。唐德宗李适因此对这个咸阳人神话般的传说信以为真,准备在京城长安为白起修庙,追封他为司徒。

  宰相李泌说:“据我所知,国家兴旺,都是因君主能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所致。现在守边的将帅立了功,而陛下却奖赏古人白起。这样做,恐怕会引起守边将士不满,从而瓦解了战斗士气。

  况且在京城修庙,大规模地进行祈祷活动,流传到四方,也会引起不好的巫术之风。听说在杜邮有一座旧的祠庙,陛下可命当地官吏修葺一下,以供奉白起,这样不至于惊动更多的人。”德宗皇帝觉得言之有理,便听从了李泌的建议。

  11、先见之明

  宋代河西赵元昊反叛,皇帝询问边疆防务情况,辅臣都答不上来。皇上大怒,当即罢了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四位枢密使的官。

  四枢密使中一位姓王的枢密使被贬到虢州。其好友翰林学士苏公仪到城外送他时,王对公仪说:“我这次去虢州,十年前已有人预言了。”公仪说:“那人一定是位占卜算卦的术士吧”王说:“不,是曹玮。”

  在我从前当三司盐铁副使时,一次到河北判决狱囚,那时曹玮从陕西刚被贬到河北做军师。我到定州办完公事后,曹玮对我说:‘公事办完,该回京城了,愿您明天暂留一日,我有话要对您说。’”我本来就爱慕他的雄材伟略,一听此话,就欣然留了下来。

  第二天中午,曹玮请我吃饭。饭后,他清退左右,对我说:“我观公满面是善变骨相,您将来不是做枢辅,就是做边帅,有人说你能做到宰相,我看不能。不到十年,你一定到这里当总管。那时西边常传警报,公应预先研究边防战备,搜罗人材,否则很难应付突发事件。

  我说:“边境的情况,只有您最熟悉,您有何见教?”

  曹玮说:“我在陕西时,河西的赵德明曾让人用战马到中原做交易。我当时一见这种贪利小人,就怒不可遏,便要杀他,谁求情也听不进去。赵德明有一小儿子,那年才十来岁,却勇敢地说:用战马资助邻国已经失算,现在又因商货小事而杀守边的将士,若如此,谁还肯为国效力呢

  看完谏帖,我心中暗想:这孩子是个可造之材,将来定会有一番作为。听说他常从集上路过,我一直想见见他,几次命手下人诱他来府上,都没成功。于是便使擅画者画下他的相貌。后来我终于见到了这个孩子,真有一股英雄气概。

  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边地的祸患,算一算他成人的日子,正是您在这儿掌政的时候,望公努力啊。”我当时听后,并不以为然,如今才知道被画的人就是赵元昊。”

  12、迫其自毙

  宋仁宗时,西部边疆发生了战事,大将刘平阵亡。朝野舆论认为,这是因为朝廷派宦官做监军,主帅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指挥才能,导致刘平失利。于是仁宗便下令诛杀刘平的监军宦官黄德和。

  有人请求仁宗把各路元帅的监军全部撤掉。仁宗征求宰相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说:“不必撤掉,只要选择为人忠厚谨慎的宦官去担任监军就可以了。”仁宗就委派吕夷简去办理此事。

  吕夷简说:“我只是一名待罪宰相,不曾和宦官交往,怎能知道他们是否贤良呢,希望皇上命都知押班去推举,为了能职得其人,当规定:如果他们所荐举的监军有不胜其职者,与监督同罪。”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

  第二天,都知押班在仁宗面前叩请撤掉各监军的宦官。朝中的士大夫无不称赞吕夷简的谋略。杀一个监军,其他的监军依然还在。全部撤掉他们,必生怨言,若军中再有过失时,他们就会为撤掉他们找口实,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请求撤掉。

  13、以诚相待

  北宋英宗赵曙初即位时,有一天,慈寿皇太后送一封密信给宰相韩琦,内称皇上和其生母高太后都对她不尊敬,还有“为孀妇作主”这样的话,并密令宦官伺机替她报仇。韩琦见信后,只淡淡地说:“领圣旨。”

  第二天,要上朝议事,韩琦借口家有急事,请求晚上朝。过后,韩琦上殿单独面见皇上,说:“我不敢惊动圣上,但有一封信必须请皇上过目,要当面说清楚,只是不能泄露出去。”

  韩琦接着说:“皇上能有今日,全赖慈寿太后之这个大恩不可忘记。虽然她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但要多尊重她,自然也就平安无事了”

  皇上说:“请相国明示。”韩琦说:“这封信上所说的话,我可是担当不起,希望皇上能把它秘密烧掉,如果泄露出去,挑拨离间的人就会乘机而入。”皇上颌首称是,依言而行。从此以后,两宫太后关系融洽,没有人看得出她们原先曾有过矛盾。

  宋朝兴盛的年代,贤德的宰相能够为国尽力者,都是能当面谈问题。因为宰相和皇上当面讨论问题,消除了畏忌,感情很融洽才能讲出肺腑之言,所以虽说是皇宫内部的一些不好公开的矛盾,也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14、不拒而绝

  宋高宗时,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叛乱,胁迫高宗答应隆太后垂帘听政。各路兵马闻讯,齐奔京师,意欲勤王救驾。大臣朱胜非为防苗、刘狗急跳墙,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便让皇帝答应封苗、刘为淮南两路制置使,给他们统帅军队权力,然后说服苗、刘投降。

  苗、刘降后,朝廷希望他们快去赴任,苗、刘的部属张逵却为他们谋划道:要皇帝给他们立铁契为证,以防日后有变。

  退朝后,他们带着书信到朱胜非府上,要求办理此事。朱胜非叫他的秘书拿笔来,奏请皇上允许赐给铁契,并命令他属下的官吏详细查一下过去有关此事的典故,以便照例办理。苗刘二人听后,都非常高兴。

  第二天临上朝时,苗傅的待卫傅宿求见朱胜非说:“昨天呢皇上批准要赐给苗、刘二位将军以铁契,今天能举行赐契大典吗?”朱胜非默思良久,忽然环顾左右诸官,问道:“叫你们查找过去的做法,都查到了吗?”

  诸官回答说:“没有先例可查。”又问:“按照过去的方法制造铁契,你们知道怎么做了吗?”回答说:“不知道。”朱胜非说:“这样的话怎么给他们铁契呢?”官吏们都笑了,傅宿自知理亏,便解嘲的说:“已经得到了。”

  于是就灰溜溜地回去了。此事妙在不拒绝他们而让他自己放弃。假如给一般迂腐之人处理此事,必会想出一番大道理来与他们辩论,这不但会激怒小人而危及自身,也会使对方志在必得,使局面无任何回旋的余地。

  15、欲抑先扬

  明朝庄浪地方部落拭挫鲁麟,本为守甘肃的副将,他向朝廷要求当大将而没被获准。便依仗自己部落强大,向朝廷示,以孩子幼小为由而擅离职守,自行回庄浪部落。

  面对这种情况,朝中有人主张封他为大将,有的主张把他召到京城,给他封地。惟有尚书刘大夏说:“鲁麟为人暴虐,且不善于管理部众,他不会有什么作为的。然而他又没有犯罪。现在如果授他大将军印,不合朝廷的法规;召他到京城,他如果不来,则有损于朝庭的威严。”

  此时上策是暂时搁置,不去理他,听任他在家赋闲。而另外表彰他先世对朝廷的忠贞。表彰鲁麟先辈的功绩,使他内心愧惭,而怨恨朝廷不封他大将军的事又不能说出来。这样事情的趋势才能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发展。

  不久,鲁麟自觉没趣,便心情抑郁而死。

  16、以退为进

  明武宗时,宸濠叛乱,后被王守仁平定,捕获了宸濠,把他囚禁在浙江。当时适逢武宗南巡,驻跸留都。中官便让王守仁放宸濠回江西,等武宗亲征时再把他擒获,并私派两名宦官到浙省传达命令。

  王守仁闻讯大怒,严辞厉责中官的这种荒唐想法。中官自知理亏,此事也就作罢了。但王守仁的部下江彬等人,因妒忌王守仁的功劳,便散布谣言,说王守仁开始时与宸濠同谋,后听说朝廷的大军亲征,才把宸濠逮捕以开脱自己的罪责。意想乘机诬陷王守仁,以使平叛大功据为己有。

  王守仁与张勇商量决定:先把宸濠交给了张勇,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劳归于总督军门,请求皇上不要再到江西去了,王守仁自己也称病在净慈寺修养。

  张勇回到京城,在武宗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忠诚,以及他让功避祸的做法。武宗恍悟,于是就制止了对王守仁的指控。

  17、速遣皇舟

  明朝武宗年间,汪应轸出任泗州太守。武宗决定到南方巡视,驿站的使者骑马沿途报告皇帝即将到达的消息,其他州府都惶恐不安,强索民财以为迎接皇上的费用。

  独有汪应轸沉着冷静,他托说:“皇帝巡视没有准确的日子,匆匆忙忙作准备,官差役吏四处搜掠,很容易作弊欺压百姓。倘若费用都收集齐了,而皇帝不来,怎么办呢?”

  在皇帝巡视的路上,宫廷使者络绎不绝,对沿途任意敲诈勒索。皇帝到达泗州时,汪应轸率领百余名壮士,排列在龙船旁边,大声欢呼。宫廷使者正为不能下水勒船而颓丧,汪应轸便指挥人们急速拉船前行,倾刻之间,行出百里,出了泗州境界。

  自此以后,凡有到泗州的使者,都敛迹速去,绝无人敢肆意横行了。泗州大治,官民皆颂其德。

  18、两手准备

  明世宗皇帝准备巡检楚地,如果走水路去,则南京就得准备楼船供皇帝使用。准备了楼船,要是皇上改变了路线,就白白浪费了官府的银钱。如果不准备,而皇上突然到了南京,那就犯了大罪。

  尚书周用问工部沈主事有什么好办法,沈主事说:“把船商们召集来,让他们准备好木材在龙江关等候,派快驿使侦察皇上所行的路线,算出到达的日子来,到时候把船造好。如果乘船,那么造船的钱归官府出,如果不乘船,就不造船了,把木材退给商人,这事不难办。

  后来,皇上果然走陆路,南京的船也就没有造。

  19、行善忍小

  长州尤翁开了三家当铺。年底某天,忽听门外一片喧闹声,出门一看,是位邻舍。站柜台的伙计上前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了钱,今天空手来取,不给他就破口大骂,哪有这样不讲理?”而那人仍气势汹汹,不依不饶。

  尤翁从容地对他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过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命店伙计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帐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

  又指着棉袍说:“这件算我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可以暂留在这儿。”那人拿到衣服,自觉理亏,只得灰溜溜的离去。

  当天夜里,那位邻人竟死在了别人家里。他的亲属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来此人因负债过多,已服毒,知道尤家富有,想敲笔钱,结果一无所获,才转到另外一家。

  有人问尤翁为什么能预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无理来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先忍耐,那就会大难临头。”

圣人智慧有多高

明智的人

  话说公元前,许许多多的末代君王都因为当时的某种政治制度和帝王的思想,许多明智的人都被磨灭了。我们随意翻开一本历史手册,就可以看见种种的这样的事情。尤其是他——商鞅。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人(今河南安阳内黄梁庄镇一带)。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以国为姓,商鞅之“商”即以封地为姓或以官职为姓)。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死后被车裂。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谈到这一段历史,有的人会为之动容。不过,我这个人,生下来,对所有事物从来都不抱任何不好的心态,即使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也会假想一下未发生前的状态。我曾经这样想:如果商鞅不死……哦哦哦!天哪!这又是另一回事了。如果商鞅不死,那么秦国也不会只持续15年,也不会有后面的农民大起义的,陈胜,吴广也不会带头死,然后后面的什么汉高祖的,不能说不会存在,但是起码也要几百年以后啊。

  如果商鞅不死,如果当初旧贵族的感情再温暖一点的话……如果,旧贵族能为国家着想一点的话……那么,中国,哦,不,如果最好的话,商鞅的变法现在依然延续的,现在……啊!有没有可能还是秦国

  想象归想象,还得接受现实啊:商鞅惨遭车裂而死……听起来心里都感到不顺畅!不过,如果这个历史一变,不仅仅是后面的历史,连着前面的历史都得发生变迁!所以,好好面对吧!想象只是一种好的思想!

  不过话又说回来,谁不是真心希望商鞅不死呢

古代人的智慧

  我们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尽情享受科技所带来的各种便利。可是在古代,没有这些高科技,古人是如何满足生活的需要呢?这真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首先我们现代有一个特别方便的东西就是下水管道的设计,随时可以用到水。可是古人也有自己的办法,用水车的方式来打水,那精妙的设计,独特的外观,放在今天都有实有性和观赏性。还有我们现在制造出来的洗衣粉其实也是有原型的,古人是用一种果子里的汁液来洗衣服,这些汁液是泡沫状的,有利于衣服的清洁。还有就是古人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是如何知道时间呢?他们有沙漏,日冕等装备来看时间,特别是日冕可以利用太阳照射的角度判断时间,真是好高级。

  我们现在很多的先进的东西都是以古人的思想为基础创造的,人类文明是不断进步的人,但我们一定要尊重古人的智慧,才能不断进步。

名人智慧故事

  清初计六奇所著《明季南略》,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清兵大举攻打扬州,眼看破城在即,全城百姓人人自危,却无处可逃。扬州城内有个叫程伯麟的商人,平日虔诚拜佛,乐善好施。这天晚上,程伯麟忽然梦见菩萨显灵:“你家共17口人,其余16人均可保平安无事,惟独你劫数难逃,因为你前世杀了王麻子26刀,今世须偿还。”程伯麟大惊,慌忙跪求破解之法。菩萨道:“破城之时,你千万不能逃走,否则将连累全家遭殃。”

  五天后,守将史可法战死,扬州城破,城内兵荒马乱,尸横遍野。程伯麟安排家人全部躲进厢房,自己则独坐堂屋,坦然等死。当夜,果然有清兵来敲门,程伯麟镇定自若,大声问道:“来者不过王麻子?我在这里已等候你多时,即使进来杀我26刀吧。”门外的清兵大惊:“我就是王麻子,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程伯麟打开大门,将梦中所见如实相告。王麻子听后,百感交集,叹息道:“你前世杀我26刀,所以才招致我今世找你报仇,如果我今世再杀你26刀,来世你岂不是又要找我偿还,冤冤相报何时了?”说罢,王麻子抽出佩刀,用刀背在程伯麟身上敲了26下,随即骑上战马,疾驰而去。程伯麟由此躲过大劫,后来举家迁往南京定居。

  《明季南略》所记,大多为明末清初史实,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不过,因为见识所限,古人写书,大多喜欢添加一些神怪志异,用以教化世人,计六奇也不能免俗。故事的真实性大可不必深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处世哲学,倒是挺耐人寻味——宽恕别人,其实也是宽恕了自己。

  悬疑电影《恐怖游轮》,表达的是另一种宽恕。洁西是个脾气暴躁的母亲,动不动就对儿子发怒,非打即骂。一天,洁西带儿子去海上游玩,在前往码头的路上,她一边开车一边训斥儿子,结果与一辆大卡车迎面相撞,母子俩死于非命。洁西死后,灵魂不得安宁,总认为是自己亲手杀死了儿子,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于是,她的灵魂穿越时空,回到了车祸发生之前。为了改变事件原来的进程,阻止车祸发生,她潜入自己家中,杀死了以前的“自己”,试图以此来挽救儿子。

  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无论洁西怎么努力,都不能阻止那场车祸。她不甘心,一次又一次穿越时空,回到从前,杀死了无数个“自己”,却无法改变结局。她无意中闯入了一个可怕的怪圈,持续地从终点回到起点,在两个时空循环穿梭,永无休止。于是,心酸的悲剧再三重演,故事的结尾又变成了开头,永远没有结局。

  如何才能解开这个死循环?影片并无交待。其实很简单,只要她肯原谅自己,立马就能跳出轮回的怪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些东西既成事实,就必须平静地接受。否则,就变成了那位可怜的母亲,困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炼狱中,无止境地循环往复。她迷失在过去,同时也失去了未来。

  我一个朋友,报考公务员,笔试成绩名列前茅。前期优势明显,接下来的面试,只要正常发挥,就能轻松过关。前途一片光明,偏偏出了意外,一个很简单的常识问题,她居然从没听过,答不上来。前功尽弃,名落孙山,她再也不肯原谅自己,每天都在后悔自责,逢人就说:“实在不应该啊,那么简单的题目……”她也在不停地穿越,陷在那次失败中出不来了。

  宽容是的救赎,人有时得学会超脱。就像前面那个清兵,将刀刃换成刀背,顷刻斩断了复仇的循环链,所有难题迎刃而解。得饶人处且饶人,我们都认为对别人应该宽容,为什么不能够宽恕自己一回

江苏高考作文真题:凡人智慧

  “智慧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智慧同大自然一样,也有它自己的本色。自拟题目,文体自选。”

  【满分作文】

  凡人智慧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教师。

  他老人家的语文教得极好,常有些朋友托他教自己的子女作文。爷爷再三推辞,却终究敌不过大家的邀请,开了个小小作文班。

  一日,我前去瞧瞧。但见他带着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念着古诗。稚嫩的童声响彻整个小院。我不禁哑然失笑:“爷爷,他们懂这些诗的意思吗?您就兴抖抖地带着他们读!”爷爷依然摇头晃脑:“这你就不懂了。他们这年纪,正是培养兴趣的时候。幼学如漆,兴趣成才,暂时读不懂,又何妨?”我只得笑笑,似乎领悟到其中的某些奥妙。

  爷爷爱出去遛弯,天天不落。这一日,外面的天气有些阴,怕是要下雨,我却看到爷爷穿上鞋准备出门。

  “外面要下雨啦,您就别再遛了。”爷爷充耳不闻,神神秘秘地掏出一把雨伞和一本书。我定睛一看,竟是一本《红楼梦》。“难道您准备打着伞,在雨中会林妹妹吗?”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文人意趣,在斜风细雨中才能抒发得淋漓尽致。这红楼可是女性悲歌,若晴空丽日,何来哀愁?”话音未落,爷爷便推门而去。我望着爷爷的背影,暗暗嘘唏。

  爷爷有四个子女,虽不出类拔萃,却个个都挺直腰杆做人,办事极认真,经商的诚信,行医的仁义。

  别人问爷爷怎么调教的,爷爷只是呵呵一笑,道:“笨人自有笨办法……”竟丢下众人,抱起一本书,遛弯去了。

  我太过好奇,终于从奶奶那里得知爷爷的“教育妙法”。原来,爷爷在子女成人后,并未太多过问,也不给任何一个特殊的照顾和帮助。于是,四个子女只得咬紧牙关,自立更生,去闯各自的天地。这么做,倒成全了他们的性格,一个个磨砺得坚强勇敢,不惧艰难。

  爷爷只不过是个普通人。他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难登大雅。然而,街坊们总觉得他有某种境界。

  凡人智慧,不可奢求,罢了,罢了……

古人的智慧

  相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古人的心灵非常发达,而头脑就简单得多。也许很多人会说,古人的头脑简单,但古人不是很有智慧么?那是因为他们有探索精神。

  在远古时代,人们茹毛饮血,过着蛮荒的生活,那时候,语言还没有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完全出自心灵的感受力。远古时代的人们,心灵是极度发达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不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你想要倾诉什么,只要一个眼神,对方就能明白你的意思;你想要表达什么,只要一个动作,对方就能知道你的需要。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完全需要用心灵来感应,那是人们最质朴,最原始的状态,想想看,那也是最美妙最自然的一种交流啊。

  在古希腊神话中,赫耳墨斯是宙斯和迈亚的儿子,奥林波斯神们的信使,道路与边界之神,睡眠与梦想之神,死者的向导,演说者、商人、小偷、旅者和牧人的保护神——解释学一词便来自赫耳墨斯之笔。 敬畏是从一个伟大的心灵所写下的伟大作品中学到教益的必备条件,推进对西方思想大传统的深度理解,向有解释深度的细读方面发展,使哲学重新成为生活方式的事情,笃行纯学的思想史家对经典的解读……

  上古时代的智慧要么伟大要么幸运。创作人若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且创作的目的在于掩饰,那么就伟大;他们若漫无目的,只是无意碰到了某种素材,激发了这些卓越的思想,那么就幸运。我想,自己的辛劳若有助于他们,也将会集中在某一方面:要么揭示古代,要么揭示自然。 古人小心谨慎……创作所用的方法不会合乎所有人的口味和能力,而是要挑选自己的读者。这种谨慎不能丢掉,既是为了不伤害排除在外的人,也是为了能够增强选中之人的天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灵的感受力逐渐退化了,要了解对方,要理解对方,就需要靠语言来进行了。其实,语言的产生并不是人类的进步,而是人类心灵退化的一个标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了,人们所表达的内容也许并不是内心所想。心灵退化了,感受力弱了,无法知道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在告诉自己什么意思。就只能靠语言来沟通,来表达。

  语言属于头脑的范畴,当人们学会用语言表达意思的时候,人们就不再试着用心灵去体会对方的心意。人们的头脑是在进化,头脑发达了,心灵的感受力却弱了。

  语言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也无法进行彻底的沟通和表达了,随之产生的就是文字。人们发明使用文字,这同样属于头脑的范畴。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可是心灵却更加退化。当你用语言进行沟通的时候,尚且需要用心去体会对方一句话中的语气,去体会他真实的想法。可是到了文字,就完完全全是用头脑在思考问题了。

  要知道,一个人的生命的能量是均衡的,头脑越发达就意味着你的心灵越萎缩。曾经有很多人说,语言文字标志着人类的进步。这个概念错了,这并不是全面的。正确的定义应该是——语言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心灵退化、头脑进化的标志。所以说,差异就在这里。心灵的感受力和头脑的发达程度是此消彼长的。

  我们当代的人,头脑的发达已经到了一个极致,对于文字的使用同样也是达到了一个极致。先进的科学技术,网络的大量使用,使我们都能够更快速、更便捷地获取海量的知识,各种资讯从四面八方涌来,武装了我们的头脑,填充了我们的头脑,我们习惯了用头脑来判断,用电脑来工作。看看我们周围,人们都是用什么来交流的呢?手机、网络。我们不再是面对面地感受对方的心灵,而是面对着冰冷的屏幕,用手指和键盘说话。有很多人都有一种症状,就是在网络上能够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可是在生活中,当他正面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时候,却语无伦次,甚至说不出话来,语言有了障碍。这是很应该警醒的啊。为什么我们的心灵感受力竟然会退化到如此地步

  难道说科学的进步是人类的喜剧吗?不,人类如果再无休止地破坏地球,那么人类终将毁灭在自己手中。

经典名人故事:垫高自己的智慧

  孟非高考落榜后,先是南下淘金,结果四处碰壁,一个多月后才谋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差事。之后为谋生计,孟非回到南京做了报社印刷小工,随后又做过送水工、保安。开过超市。后来,江苏电视台招工,孟非前去应聘,一下被聘上了。台里分配给他的工作是电视台群工部接待员,专门负责端茶倒水接电话。孟非开始还很有信心,做得很专心很努力,可是渐渐地懈怠了,当看到那些主持人风风光光地在电视上露面时,孟非感觉到自己太低人一等了,天天做伺候人的工作没有什么出息。

  这天孟非回家向父亲倾诉了自己的郁闷心情,并问父亲:“我该怎么办?是继续做下去还是辞职不干?”父亲没有马上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把他带到书房,指着墙上的一只日光灯说:“这只灯只有30瓦,不亮,我想请你帮我换一只60瓦的。”随后父亲拿来一只60瓦的灯管,递到了孟非手上。

  孟非拿眼一瞧,灯管离地3米多高,够不着。孟非问父亲:“家里有梯子没有?”父亲说:“没有。”孟非说:“这么高,我怎么换灯管?”父亲说:“事情交给你做,怎么做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孟非看了一下房内,没有找到垫脚的东西,就来到客厅,看到客厅里有一个大木箱,那里面装的是父亲买回的一块镇宅的大石头。孟非使劲地把箱子搬到了书房。孟非站到箱子上,发现高度还是不够,手指勉强能够碰到灯管,但卸换灯管还是不行。于是孟非又来到储藏室找来一个小板凳放在箱子上,这才可以换灯管了。孟非换上了60瓦的灯管,室内一下明亮了许多。

  这时,一旁的父亲说话了,他问孟非:“没有这两样垫脚的东西,你能换灯管吗?”

  孟非摇了摇头说:“高度不够,无法换。”

  父亲看着孟非,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把墙上的灯比作是人生的目标的话,要想让灯变得更亮,我们可以先准备好一些垫脚的东西,虽然在准备这些垫脚的东西时要付出一些辛劳和汗水,但它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标呀!”

  孟非咀嚼着父亲的话,感觉心中一亮,他说:“谢谢老爸,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孟非回到电视台后,一边照样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一边看书学习,充实自己。后来得到了台领导的赏识,调任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担任摄像,开始了新闻工作生涯。随后担任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直至主持《非诚勿扰》而名满天下,最终一举摘得第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主持人奖,成为中国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

  孟非的成功启示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当我们还不具备足够的高度时,不妨多为自己找几块垫脚的东西——知识与智慧,垫高自己,这样我们的人生之灯就会更加明亮和辉煌。

人类的“大智慧”

  上帝能制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吗

  答案是:上帝不“能”。

  既然上帝有所不“能”,怎能说上帝“无所不能”呢

  如果像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样,上帝“无所不能”就是指上帝必须“能”做“一切”事情的话,那么上帝的确是“有所不能”的。

  也许某些人听了这个解释会有些吃惊(或会暗自庆幸?):上帝竟然也有“不能”的时候!

  是的,上帝的确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例如:

  上帝是圣洁的上帝,他不能犯罪;

  上帝是真理的上帝,他不能说谎;

  上帝不能说方的是圆的,也不能说圆的是方的(上帝不能画一个方形的圆或圆形的方)——因为方和圆的规矩是他定下的;

  上帝不能让信耶稣的人下地狱,因为他说过凡信耶稣的人有永生;

  上帝也不能让不信耶稣的人上天堂,因为他说过若非借着耶稣人就不能得救;

  上帝不能否定自己的神性,他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自己不是上帝;

  上帝不能否定人是有罪的,虽然他可以叫罪人因信称义。

  当一个人提出“有没有比无限大更大的东西”时,你会发现他提出了一个无意义的问题。

  为什么无意义?因为从逻辑上讲不可能有任何东西会超越无限大。

  同样,“上帝能制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吗?”的问题和“有没有比无限大更大的东西”一样无意义。

  上帝能造出任何石头,上帝也能举起他所造的任何石头。但当上帝去造一块他无法举起的石头时,他就是自己和自己

  有了矛盾,他就有悖于自己至真、至善、至美、至和谐的本性,因此他就不再是上帝——而前面已经说过,在上帝的“不能”做

  的事情中,就包括了他“不能”使自己“不是”上帝。

  最后,对某些常以这类问题挑战基督教信仰的朋友来说,弄明白基督教神学对神的“无所不能”的定义是十分重要的,否

  则你拿自己的“无所不能”套上帝会套出许多笑话。

  上帝的无所不能的意思是:

  上帝能够按照他至真、至善、至美、至圣洁、至和谐的本性,并照着他的旨意,做任何他想做的事。神的全能也包括:

  他“能”不做任何违背他本性的事。

  上帝的“能”是道德意义上的大能,上帝的“德”是借他的大能而彰显的大德。所以《诗篇》第150篇说,我们“要因他大能

  的作为赞美他,按着他极美的大德赞美他”。上帝的无所不能,是他的“大德”与“大能”的平衡运用。

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大家一定都知道:《三国演义》一书中智慧的化身是诸葛亮,他上晓天文,下通地理,古今中外智者虽然多,独此一人极为深入人心。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成了棘手的问题。就看一看诸葛亮在这方面的解决之方吧!

  就此事一例:刘备如西川时,诸葛亮出奇计降来马超令刘璋出城受降;黄忠,魏延,张飞,严颜等人更是战功赫赫。可是在大宴群臣,封官受爵之时,有两个数字不得不提:一是八十,二十六十。为什么要提到这两个数字呢?这就是我们的诸葛军师管理人员的妙计了。八十是在这大宴上受封之人有近八十个,而六十是受封之人中,有六十是刘璋部下降将。

  正常的思维一定会想:先封降将,那战将一定有意见。这非但没有起到拉拢人心的作用,反而还为将来这些将军“跳槽”埋下种子吗?其实不然,先封毫无战功的降将,就会嚷大将心理不平衡些。为什么呢?先听我举个例子:幼儿园里,老师要分苹果,大家都蜂拥而至,不讲秩序,为是为了让大家排好队,心里就想了一计:她走道一个蓬头垢面,衣服破破烂啦的独自坐在教室的角落,老师当即给了他一个最大的苹果,并对其余人说:听话就有苹果吃,不然就没有苹果吃。

  这样就在人们心里埋下了这样一个想法:我自认为我最差,也要强过他,既然他得到了一个苹果,我也一定可以,只是时间问题。反过去,如果老师先把苹果分给表现好的,长的最漂亮的小朋友,大家心里就会想:只有张的像“苹果”一样的才有机会拿到苹果,我们这些我认为长的像“土豆”“椰子”的又如何能拿到苹果呢?所以出于嫉妒自然就会有事故了。

  同样,如果刘备先封功臣,不用记先移住人心,自然就会在没站住脚之前被残余势力推翻统治。可见诸葛亮超人的智慧。但人不可能无过,不过诸葛亮的过错有点特殊,他最大的过错亦是他就大的成就。诸葛亮的智慧虽然让蜀掘起,但让大部分蜀将失去了提升空间,以至于蜀后期唯有姜维领导,蜀国最后成为了三国中最先灭之的一国。蜀的掘起与灭亡都是因为诸葛亮之才能,所以事情往往有两面性,同一件事可能功过于参半,所以做事要权衡利弊,去其大者结果可能会更好。

智者—大智

  从《隆中对》我们看到诸葛亮有智藏于一生。在刘备还未知道他的时候,他只是一介平民。可他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事情了如指掌,也许他对自己终究有一天会被“挖掘”而出早有预料,也许他不得而知。看天时,看地利,王朝兴旺与衰败,他不希望为了一些“庸碌”的人为他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出谋划策的赢得江山。于是隐藏深山当中,像一条卧龙,不跃则已,一跃则飞出千丈。如果他没有志向,没有希望为王朝兴衰做一份努力,也不会当刘备“三顾茅庐”,为他肯放下身份屈求时而答应出山助刘备一臂之力。他从分析时局当前形势来分析刘备出军的赢率,然后综观全局,由曹操到孙权,次及荆州、益州。确定策略,先建立根据地,再谋北划策。诸葛亮的卓越见识深得可叹。在刘备去世之后他助位刘禅在北取中原之时,一封《出师表》看到了他的忠诚,在这封信中他向后主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全篇贯于“情”于“理”,以情而感人,以理而让人信服。他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后汉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息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理说得明,语不用重,既偱偱诱导,又没有失君臣的尊卑。所以以形势使对方震撼,又以情感使人感人,并以教之。他的智慧何人能及。他,是智中的大智者。

  一千五百多年的沉默;一千五百多年的时光流逝;一千五百多年的时代变迁,可他的智慧却一直让人们“臣服”。因为他的智慧像远山的星光,如此的灿烂,却又触摸不到。

  流年的岁月磨不去他在世的功绩,那个智慧聚于一生的人,那个智慧超群的人。不管是曾经还是今天再往末世,改不了的事实:人们永远敬重他的满腹经文,崇拜他的大智大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直接从私人手上买二手车

最新情侣网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