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主人公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凿壁偷光的故事及释义

  【释义】凿开墙壁借来光亮。

  形容人刻苦好学。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

  西汉时的丞相,著名文学家匡衡,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来供他晚上读书。

  勤奋好学的匡衡不想虚度了晚上的时光。

  匡衡的邻居家里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

  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

  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亮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本对着这光,读起来也挺方便。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有钱去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县里有一个财主,家里堆放了许多书,他就去帮助财主家干活,不要工钱。

  财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啥白白给我家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给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里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财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全都借给他。

  后来,匡衡终于成就了学业,并被汉文帝拜为丞相。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

  凿壁偷光:照亮求知路的“小桔灯”

  《西京杂记·卷二》。

  【释义】

  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指勤奋学习。

  【历史典故】

  西汉时候,东海郡有一个大学者,叫匡衡。他读了很多书,学识非常渊博。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天才,而是因为他的执著与勤奋。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就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但是当时的书价都很高,家里根本买不起,那些家中有书的富人们又不肯轻易地把书借给别人。于是,匡衡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那些有钱人自然是乐意之至。这样,匡衡便可以读很多书。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点不起油灯,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他站起身,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烛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在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在邻居家掌灯的时候,烛光从小洞中透过来,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书得来不易,烛光也得来不易,因此匡衡非常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他以惊人的毅力博览群书,终于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

  任何外在条件都无法阻挡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匡衡便是最好的例证。当然不只是匡衡,历史上有成就、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刻苦的精神,而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不言放弃,总会获得成功。贫穷的出身,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但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却在我们自己手中。贫穷使我们受到了许多的限制,但正如匡衡克服重重困难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或工具,来取代我们无法获得的东西。灯泡在黑夜中可以给人以光明,同样的冰心笔下简易的“小桔灯”也一样可以照亮求知之路。

凿壁偷光的故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讲的是汉朝的匡衡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只能在墙上凿个小洞,用邻居家的光来学习。匡衡的刻苦好学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时代的变迁的注定思想观念的革新。用现在发展的眼光来看,匡衡如果在当今社会,恐怕会成为第二个“北大肉贩”。

  一、偷光不如借光

  邻居家的灯火照得通明,难道就没有多余的蜡烛,哪怕是小小的蜡烛头也好。可是胆怯的匡衡始终不敢去邻居家“借光”,甚至连走出家门的勇气也没有,只会蜷缩在自己凿的那个小洞旁,那个自己的小圈子里,坐井观天。

  这是为什么呢?他走不出去,没有和人沟通的能力,羞于和别人交流即使是不太陌生的邻居。这和北大那位学子不能与上司、同事交流,自我封闭有什么用呢?有人说:“交流也是一种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不是要中国改革开放、“走出去”吗?苟且地“偷”来学习的机会,心里总会忐忑不安而心思不能专一,与其如此,不如去借光,邻居总该不会拒绝,即使拒绝,还是因为匡衡不能处好邻里关系。这分明是那个把同事关系搞得臭不可闻的北大学子嘛!

  二、偷光不如挣光

  为什么要到晚上才开始读书呢?也许白天需要干活,没有时间,但晚上和早上的时间有什么区别呢、要是晚上早些睡,早上早点起,不同样是学?但有人说匡衡早上或许已经起得很早了,那怎么办呢?这就应该是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的问题了。早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安排一些背诵内容最好不过,傍晚天色不明,可以多安排思考任务。这就有点运用华罗庚大师的统筹方法了。用烧水的时间洗菜,用煮饭的时间炒菜,将工作合理穿插起来完成,既节约时间又减少等待的空虚。但匡衡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就如同那位北大学生工作时不能合理排整工作而造成任务完成不了而被炒鱿鱼,这是一样的。

  三、偷光不如寻光

  读书的确需要光源,但对于光源的种类,限制就没有那么多了。蜡烛可以,柴草同样可以,但是匡衡没有相到一个绝顶聪明的方法——囊萤映雪。准确地说这是两种方法,暖天囊萤寒天映雪车胤和孙康就成功地既不受时间限制,又不受空间限制地满足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匡衡的方法完全受邻居掌控,换个位置就没有光线了,更何况凿穿别人的墙壁是不道德的事。不知思考的学习是没有成就的,不知思索的工作也是毫无作用的。“北大肉贩”在不能和交流合作,不能高效工作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花时间想想自己的技能在哪方面可得以最大的发挥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总会找到能让自己至少是秀才的工作,可他偏偏选择了买猪肉这个不需要太多技能的行业。这样浪费国家教育资源的行为不也不道德吗?像比尔·盖茨,如果他不思考自己的兴趣何在而继续呆在哈佛,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微软了。

  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效仿匡衡,孰不知是在效尤,那位北大学子应该就是“现代版的匡衡”。他不知求学不须凿壁,只要走出去、挣回来、思出去,眼前都是光明一片!

凿壁偷光的主角及故事简介

  匡衡

  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文学典故:

  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大学问家。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一件事。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论文格式字体

关于亲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