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参考格式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文献综述

  一)选题

  选题是写好文献综述的首要条件。选题要从实际出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理论或实践上有一定意义。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有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某护理问题的研究今年来发展较快,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文献综述的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二)搜集资料

  文献资料是撰写文献综述的物质基础,选定综述的题材后要大量的搜集和阅读有关的中文和外文文献,文献越多,就越好些,综述的质量就越高。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在广泛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在深入复习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必须找到原文阅读,特别是有权威性的文章应细读。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应做好读书卡片或笔记,为撰写综述准备资料。

  (三)整理资料

  综述不是众多文献资料的堆积,而是作者在阅读了一定量的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资料的重要程度进行细读,抓住其主要观点和结论,对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先列出提纲,写出各级的大小标题,然后将观点相同的资料分别归入有关问题,并排好顺序。综述要如实反映原作者的观点,不能任意改动,但对引用的资料也要加以选择,不可能把搜集和阅读过的所有资料都写进去,应有所取舍。

  (四)写作

  根据写作提纲,逐项将内容展开,并注意观点与内容的一致。在写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调整结构和补充内容。论述观点时,作者可有倾向性,但不同观点也应列出。初稿写出后,要反复修改和补充,包括内容

  增减、结构统一、数据核对和文字润色,综述发表前,最好请有关专家和同行审阅,力求做到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字精练、表达准确。

文献参考格式

格式以及范文

  1、摘录式读书笔记

  摘录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二)》)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3、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也叫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3)综合读书笔记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上述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是都是为学习、工作、科学研究和写作服务。作笔记时开始可采用摘要式,以后读书多了,有了比较,产生了看法,就可以写译注式,至于心得式是更进一步了,它是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具体地说,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综述是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综合地介绍和评述某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对今后的发展进行预测,对有关问题提出中肯意见或建议的论文。

  所谓的文献综述即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即在对某一方面的专题、资料全面搜集、阅读大量与你所研究的课题有关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你所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学科或者是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它是一种学术论文,也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总之,文献综述就是对文献的综合与评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一、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那就是: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来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二、注意事项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读性和科学性。

  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读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读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文献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1文献综述的概念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与动物实验等科研论文不同。科研论文是作者亲自对某一具体课题进行研究后所做的总结。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内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技术的研究成果、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动态等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选择、提炼,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实用文体。

  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一篇综述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大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较好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

  2文献综述的特点及作用

  2.1 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向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更有逻辑性,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②评述性:是指专门、全面、深入、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有些学者认为科技文献综述应述而少评、述而不评,重点在“综”。只是浓缩性地介绍己经获得科技成果的信息,在文章中不加上编写者的见解和评论,但这不等于作者不能有自己的观点,作者的立场、观点、学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对原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即用别人的资料和观点来表明白己的想法。也就是说,要将自己的见解寓意其中,贯穿于内。如果文章中加上编写者的观点就变成了述评。述评的特点是“评”,即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为读者献计献策。述评也可以看作综述的一种。

  2.2 文献综述的作用

  ①在科研伊始阶段,综述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课题的历史现状、当前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的情报资料,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全面了解本领域的情况,从而选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②综述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进行知识更新。综述能让我们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对某种专题的内容、意义、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个较完整、系统、明确的认识。③在检索中的作用:综述,尤其是重磅级的综述(该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所写)文后所附的参考书目、文赋,是一种独特的“情报检索系统”。利用参考书目采用回溯检索和循环检索的方法,可获得成千上万篇文献资料,并可满足在检索工具缺乏情况下的族性检索。④写作综述不仅是积累科研资料的重要方法,也是了解有关专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锻炼组织材料,正确表达思想的有效途径。

  “

  3文献综述的结构

  文献综述主要由前言(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

  前言(引言):简要介绍所综述的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说明有关概念,规定综述范围,介绍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景和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正文:是综述的主体部分,对某专业、学科在某阶段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实际工作水平、成就,以及有关情况都应作较详细叙述,还要把同行的不同看法、观点也写进去,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结论:结论是综述的结束语。一般包括研究的结论、意义,存在的分歧,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

  参考文献:注明作者所引用的资料,为人们核对或作进一步研究用,这些按引用顺序列出。参考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综述的深度和广度。

  “

  4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

  4.1 选题

  选题是文献综述写作的关键环节,选题要突出一个“新”选题新、资料新。综述只有选题新、资料新才具有参考价值,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般综述的选题都是近年来发展较快,进展较大而切合实际需要的课题。资料新是指引用的文献以近3-5年学术性期刊的论文为主,陈旧性的资料随时间的进展可能被新发表的资料所包含或超越、失去了被归纳综合的意义。研究生应该和导师好好讨论,选的题目要与将要做的课题相关。很多时候在开题之前写综述,就是为了较全面的了解你所要研究领域的知识背景和动态,因此即使不是为了发表也有必要写。如果要发表的话,就要注意一下有没有人做过,是否属于前沿性课题,以及要投稿的杂志的性质和风格。其次及时复习基础知识,使一些已模糊的概念、知识体系清晰起来,在后来的文献阅读中,这将大大提高效率。

  一般综述的定题有三种情况:①为科研做准备,所选题目是与自己科研有关的内容,即与自己的科研方向一致。因此,这种情况常先有一个初步的题目,然后广泛查阅文献再确定。②反映学科的新动态,结合自己较熟悉的专业,选择某一专题,收集最新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③在日积月累的文献阅读中,感到有些问题需要整理提高,这样在已掌握较多文献的前提下,从中选定题目。

  4.2 收集和阅读文献

  主题确定后,要有针对性地收集、阅读文献资料。先从中文的查起,中文资料同样的内容重复的很多,而且比较散和相对滞后,但通过查阅中文资料一是可以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历史背景有个了解,二是了解国内从事这个科研方向的“大腕”们的观点和对某些生辟词的中文译名(因为毕竟大多数人是写中文综述并要在国内期刊发表)。如果时间不是太紧,建议系统地翻阅一下近3-5年的与你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专业期刊和专著,还可以作为一种基础积累和专业素养培养,这对于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非常有帮助。三是可以加深综述的行文与结构的感性认识。重点是查英文资料。首先,在查找策略上,可以先大面积撒网,粗读后获得一个大体概念,形成思路后再划分为一些小目标,逐个查找。可以根据搜索结果的条数看出关键词设置的质量,粗查的时候我觉得一二百条左右比较合适,细查时最好就是十几篇,最多几十篇。根据需要和内容,决定材料的取舍。在平时在学习和工作中,最好养成收集、积累和整理资料的习惯,这样在写作时就会节省大量查阅资料的时间。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医学专业最常用的是Pub,其实google可查到的内容更多,但有点儿散,要自己去选择。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主要选用最近3-5年内的文献,这样才能体现出该研究方向课题的新观点、新水平。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课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

  对查到资料的处理,建议先是阅读题目,觉得合适再阅读摘要,阅读摘要时建议重点阅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第一句往往揭示研究的目的,最后一句往往就是结论。对觉得有用的资料就要保存,能提供全文的最好保存为PDF格式(便于打印),不提供全文的摘要可存为Word格式(利于阅读时标注),可以把研究主题相近的文献摘要存为一个文件,并以文献主题为文件名,以便于查找。

  4.3 拟写提纲

  文献综述涉及的内容多而广,所以在写作前应拟写一个写作提纲,以便将主题与材料加以安排和组织,这是写作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样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前后照应。拟提纲时要把各个研究结果放在一起,使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更清楚,不要只提供一段综合性的概要;围绕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关键点来组织文献综述,不要勉强地以年代顺序来组织,这样有可能会打乱综述核心内容的内在关联与统一。

  4.4 成文和修改

  拟好提纲后,在构思明确、材料齐全的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组织材料、撰写文章。同其它文章一样,对写好的文章草稿要进行多次修改,以期达到完美。准备工作完成后,一般应在短期内写出初稿,以免时间拖得太长可能造成的思路前后脱节、条理紊乱或文笔不畅等。一旦动笔,最好一气呵成,不必在写作过程中过分推敲用词,全文写毕后再逐段认真斟酌、推敲(主要是内容取舍是否合理、事实根据是否充分、),每次修改后最好放置2-3天后(冷冻!)再修改一遍,直至满意为止,必要时也可请指导教师或同行好友阅读提意见,力求完善。这里值得注意的三点是:一是各稿最好都保存下来,比如你对“修改稿”做了较大的手术后,可以存为“修改稿2”,这样就不会乱。二是对于引文,可以跟着原文走,不要事先就给它们编好号,等定稿时再编号,这样会省很多不必要麻烦;三是碰到疑难和矛盾的地方,要通过多方途径来解决,搜索、查书、询问等,有时可能是由于自己查的东西太少,有时的确是有不同观点,这时要仔细诊查他们主要的不同点,尽可能逐一做出解释。如果有意忽略这些不同点,或者对他们只是简单地折衷,将会遗漏信息,给读者和自己造成思维混乱,不利于认清问题。对于无关要害的内容,可以点到为止、灵活处理。接下来就是对细节的修饰了,包括逻辑、关联、表达方式、用词等等,这就是些相对简单的活儿了。

  “

  5写文献综述应注意的问题

  忌作重复综述。综述应从一、二次文献中归纳综合而成,不宜在别人的综述基础上再作相同范围内相同课题的综述。

  忌选题范围过于宽泛。综述虽然是综合论述某课题的文稿,但论述范围不能过于宽泛,否则篇幅过长,容易使论述主题不集中。选题要切合实际,简洁明了,能够概括全篇主题,且能引人注意。单纯追求选题的大而全,范围过于宽广,反而会出现选题过宽而内容过窄,文题不符的问题。

  忌生搬硬套,对知识进行再创造能力和概括性差。综述虽然是综合叙述.但它绝对不是一次性文献的叠加和堆积,必须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综述是综合与叙述相结合的产物,“综”是基础,是对前人发表的文献收集整理、综合的过程;“述”则是通过对材料的引用与观点的取舍,客观分析一次文献、数据和观点的过程。“综”和“述”两者缺一不可,只“综”不“述”,是一种单纯的资料堆砌;只“述”不“综”,写出来的综述形同“无源之水”,缺乏科学性。

  忌添枝加叶、各取所需。综述的基本原则是忠于原文、用事实说话。因而综述的内容一定要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科学性是综述写作的生命。综述中所引用的数据、结果、结论一定要符合科学性,不能主观判断,更不能凭空想象或推测、加工。如果仅通过阅读或摘录,在别人综述的基础上作第二手综述,则可能出现片面性、甚至以讹传讹。

  详略把握得当,重点突出。综述由于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所以在撰写时,涉及的一次性文献范围广、材料多,而且结构庞大,所以如果不注意详略得当,那么,重点就难以突出,就难以起到浓缩资料的作用。

  引文资料跨度不能太长。有的作者认为综述资料时间越长越好,因而,收集文献资料追求篇数多、时间长,其实,文献资料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时间跨度越长越好,具体的限度虽然难以规定,但原则上是参考文献的引用数目,期刊一般限定在20条以内,最多不能超过30条,时间上资料以近3-5年为宜。

  间接和转引文献资料不能过多。综述的文献资料必须是一次性文献资料,而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有的作者为了省事,甚至投机取巧,写作时直接把一次性文献资料中的参考文献一一列举出来,这不仅违反了综述参考文献引用的基本原则,而且对读者也是不负责的。

文献综述范文

  从历史考察、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等几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学者们虽然分析方法和角度各异,使用的数据也跨越不同的国家和省市,但是基本上都认为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给我国金融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有益启示是:不能单纯通过扩张金融******机构来促进金融发展;法律环境的完善有利于金融发展;政府的政策监管不可或缺.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金融体系;文献综述;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4)05-0028-06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历史考察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如果不存在任何交易成本,则金融机构的存在与否无关紧要.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市场通常是不完全的,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很高,高到一定程度时交易量会低至零.但是如果存在着金融机构等金融******,就能够减少市场的摩擦,使得交易成为可能.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防范和分担风险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并通过有效的支付系统使双方的交易成为可能.

  最早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进行讨论的是Schu(1912),他指出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体,为了进行更好的创新,就必须进行借贷.在这个过程中,功能健全的银行会向最有可能在创新产品和生产过程中取得成功的企业提供融资并进而促进技术创新.即金融体系通过促进技术创新进而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1969)从经济史的角度指出,金融的发展(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通过促进大规模投资的资本流动对英国工业革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英格兰的金融体系通过巨大的资本集聚推动了经济增长进而促使工业革命的诞生.

  Rousseau&Sylla(1999)从1790~1840年间美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史中发现,尽管实体经济部门在美国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金融方面的变化才是美国现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为棉花的种植、运河的开凿、工厂的建立、铁路的建设、蒸汽动力机器的广泛使用都需要新的融资方式的支持,而在这些激发美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事件发生之前,美国的金融系统就已经发生了革新和扩展,形成了现代金融基本体系,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对美国经济的早期增长和现代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述学者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他们根据对历史事实的考察,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条件,即金融发展导致了经济的增长.当然,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切关系,我们依然需要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加以证实.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一)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

  Sha)和Mackinnon(1973)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进行研究,二者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出发,认为金融抑制大大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而提出了必须进行金融深化的政策主张.

  Sha)不同意传统的货币财富观念,他强调对于私人部门而言,货币是财富,但是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而言,货币却是金融******.货币的运行体系通过发行供给者愿意持有的真实货币和其他非货币金融债券,同时购买投资者愿意发行的初级债券,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整合,从而有助于动员储蓄,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提高投资回报率,因而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Sha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快速发展,首先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通过市场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以实现利率、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消除金融抑制.他指出,发展中国家金融结构的扭曲和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是由政府的干预扭曲造成的,要想使金融得到深化,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就必须消除政府的干预,并使利率自由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只有这样,有组织的金融市场才会得到发展,体制以外的资金才会回流到体制以内,金融就会得到深化.该理论更加强调价格变量是同经济增长更有关联的金融因素,相应地认为以实际利率和汇率表现的金融自由化将推动经济增长;而金融抑制,特别是以低于均衡水平的实际利率和高估国内币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就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Mackinnon(1973)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割裂的,大量的经济单位由于其所处的技术条件大不一样,因而资产的回报率也不一样;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是不完善的,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其稀缺资本流向了一些拥有特权而又没有良好投资机会的阶层,导致资本与投资机会失之交臂.一方面,急需资金进行投资的个人得不到足够的资金进行发展;另一方面,资金又在特权阶层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由于资本市场严重分割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内源融资型资本积累变得非常重要,这意味着货币成为储蓄者进行资本积累的金融管道.私人储蓄对于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及其稳定性相当敏感,因而高利率能够提高投资和资本存量的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尤其是人为地压低名义利率,造成真实利率不能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扭曲了资源配置,同时导致银行和货币体系的规模很小,加剧了银行信贷配给的不足.因此,他主张要获得金融发展,就必须消除金融抑制,实行各种以促进金融深化为目标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和政策调整,尤其是放松利率管制,推行利率市场化.同时要放松金融体系的进入限制,减少行政干预.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并没有确定金融结构的问题,它强调的是市场化的形成和完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深化其实也意味着金融结构的进步,所以是与金融发展并行不悖的该理论的主要政策含义是政府金融部门的规制(高额储备金的要求、利率上限等)阻碍了金融的发展,并最终使经济增长率下降.金融深化理论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20世纪70年代拉美很多国家实行的金融改革基本上是以放松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直接管制为核心展开的,具体措施包括废除政府对贷款的直接管制、取消利率上限、允许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创新,鼓励对国有金融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革,借此改变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拉美和亚洲掀起的更大范围的金融改革和金融自由化浪潮,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了金融深化的进程.

文献综述写作要求及样本

  许多同学对于“文献综述”的写法不甚了了,现试作简单说明。

  所谓“文献综述”,包含以下意义:

  1.文献:天下文章多如牛毛,一旦其中若干篇被选中作为参考,它们就称作文献。

  2.综述:你对自己所阅读的文献进行综合叙述,而不是你对自己论文的综合叙述。

  3.文献综述的第一部分要介绍你所读的文章,如作者,文章名,发表处等等。第二部分,即“主体”,是你把所看的文章内容进行综合,分类。要说清楚,张三怎么说,张三和李四怎么说,王五和李四怎么说等等。总之,是介绍别人的观点。而绝不是自己论文的内容或结构。

  4.文献综述最后的参考书目,要按论文格式要求。

  下面附上一篇“文献综述”,其基本结构是正确的,但主体部分稍嫌罗列、综合不够,文本结构也有进一步规范的余地,仅供参考。

关于文献综述写作格式与方法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

  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文献格式

  读书笔记的要求:

  1、Topic 主题是什么(重要吗?)

  2、Theory 理论背景是什么(充分吗?)

  3、Issue 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有趣吗?/有意义吗?)

  4、Hypothesis 研究假设是什么,推导的逻辑是什么(合理吗?)

  5、Study 求证的方法是什么(科学吗?)

  6、Result 主要的结果是什么(令人惊奇吗?surprise?)

  7、Explanation 结果的意料/意外是什么,基于文献如何解释,有什么意义和启示,存在的问题(有价值/不足吗?)

  8、I 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什么启发,对你的研究有什么借鉴(有实用/收获吗?)

  9、如果让你来做这样一个研究,你会这么做吗?你还能怎么做

  一篇文献阅读笔记都要对以上问题给予回答,从读每一篇文献开始积累idea,为今后的 study 积累素材。

  上一个读书笔记的要求是把具体细节都给说清楚了,下面是关于读书笔记写法。

  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 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 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 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 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 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以上只是简单的对网络上关于读书笔记写法的一个汇总。有点乱,但是还比较全。等自己写出一篇像样的读书笔记后,再结合自己的写作过程好好修改整理下该日志。

  做好读书笔记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基本工具, 一篇好的读书笔记要让自己几乎不用阅读原文就可以掌握大致内容。所以读书笔记的结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提供一个直观的理解。以本人阅读经济管理类外文的经验,做这类读书笔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简介

  要简要说明作者的学术和工作背景,主要成就、主要书籍、论文和研究方向。

  二、当前学习的动机

  读书笔记开头就应该明确地交代本文的写作背景或者写作目的,即本文是为了解决什么理论问题或解释现实问题的。通常的做法,就是简要交代一下文章所追叙的理论线索。这部分的内容单单依靠原文的综述怕是不够,需要作者自己整理。

  三、主要观点( argu)

  最好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一下原文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一般体现为核心命题,通常在introduction或concluding re中就有。

  四、主要模型或分析框架(fra)

  可以包括两部分:对模型基本假设的介绍,以及基本模型以及相应命题。因为每一个观点的得出,都离不开具体的环境,所以需要了解最重要的几个假设。为了加深理解,了解模型的基本框架也是很重要的。

  五、评论(argu)

  从学术理论的发展和管理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对论文的价值进行评价,也可以指出论文的应用之处。

  六、思考或扩展或者表达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地方(further research)

  这是读书笔记的实质性部分,可以总结一下原文可能的扩展方向,或者展望一下未来可能的研究课题。如果对文章理解较深刻,最好自己能对文章提出一些批评,或者指出其瑕疵。实际上,这才是写读书笔记最重要的目的或收获。

  七、参考文献

  可以列出与主题有关的主要参考文献,以便今后查询,也方便别人“按图索骥”。

  如何选择和阅读文献

  1. 阅读文献,要力求对一个方面或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都要搞清楚,清楚来龙去脉。文献有新有旧,有些学科或专题文献的半衰期很长,经典文献的阅读是很重要的,只下载几篇新文献是很难理解全貌的。

  2. 要有意识阅读大家的文献,阅读某个领域或专题中程碑式的文献或文献综述。这些文献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很有帮助,对于某个阶段的重要文献提供了一个查找的捷径。从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和学说、重要结果的进展。

  3. 要善于分析自己研究领域中一些国内外代表性实验室的论文,通过分析一个实验室的论文目录,可以了解这个实验室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兴趣的发展、拓展。

  4. 要善于分析本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引领学科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的论文目录,同样可以看到他(她)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生涯的发展,以及他(她)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的发展过程。

  如何做阅读笔记呢

  5.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善于总结和整合,类似Minirevie的方式。如果能将类似相近的一些重要文献(如10-20篇),进行整合和归纳,理出最新的几个专题的进展,无疑会加深对所阅读的文献的理解。那么笔记记什么?记录新进展。哪些是新进展?需要广泛阅读才能知晓。

  6. 阅读任何文献或专著,一定要记录清楚文献题目、出处、作者、发表年代、期卷、页码等等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后引文时必须的,不要嫌麻烦,如作者栏目是需要将所有作者都要记录全的。

  7. 有些重要文献需要精读,读几遍是不行的,要很熟悉。这类文献在不同时期读有不同时期的理解,如开题阶段,可能比较注重某个方向或领域的理论和观点、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实验阶段,可能比较注意进行结果之间的比较,根据文献结果和变化规律,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一些趋势预测;在论文写作阶段,可能会比较关注结果分析、理论学说的验证等等。与之相应,多数文献是需要泛读的,可能只需要读读题目,可能只看看摘要,也可能只浏览一下图表等等。

  8. 要重视论文的题目和摘要,这是很重要和简洁、精炼的信息。一篇论文的精华部分都在这里了。同样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如生态生理学特别关注物种对环境的适应,那么环境条件就是很重要的信息了,如物种的分类地位、生物学习性、地理分布,以及分布区的海拔、气候和植被等等。

  9. 阅读文献和专著是需要积累的,要坚持不懈,多研究和教学工作恐怕一生都要坚持阅读新文献和著作。读文献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阅读量大了,积累多了,需要总结的方面就多了。这样日久天长,通过知识的整合,知识框架会逐渐完善,自己肚子里的“货”就会感觉逐渐充实起来了,用和取的时候就会很自如。

  10. 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转变,只要有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信息就是资源,知识就是信息的积累和过滤、整合。无论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讨论会,有些人说了很多,占用很多时间,但你会感觉没有多少新的信息或知识,但有些人一开口,话不多,你马上就会感觉到人家肚子里知识的储存量,激烈争论的氛围,会立即安静下来,听众会被吸引,这就是所谓的专家了。专家不是万金油。博士毕业后,都应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再磨练积累几年,就一定会是名副其实的专家了。

会议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1)期刊

  [序号]主要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1]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2)专著

  [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2]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3)论文集

  [序号]著者.文献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3]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如:[4]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5)报告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例如:[5]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6)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例如:[6]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7)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7]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8)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1998-12-25(10).

  (9)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的期/引用日期(任选).

  例如:[9]王明亮.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EB/OL].

  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三、举例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DobbsJM,WongJM.Modificationofsupercriticalfluidphasebehaviorusingpolorcoselvent〔J〕.IndEngChe,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MesquitaAC,MoriMN,VieiraJM,etal.Vinylacetatepoly〔J〕.RadiationPhysicsandChe,2002,63: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G.ReflectanceSpectroscopy〔M〕.Ne-Verlag,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

  〔2〕EibenAE,vanderHau-SAT〔C〕.//Proc4thIEEEConfEvolutionaryCo,1997.81-86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2〕ChrisstoffelsLAJ.Carrier-facilitatedtransportasa〔D〕.TheNetherland:T

  5、专利文献

  〔1〕Hasega,Toshiyuki,Yoshida,etal.PaperCoatingco〔P〕.EP0634524.1995-01-18

  〔2〕仲前昌夫,佐藤寿昭.感光性树脂〔P〕.日本,特开平09-26667.1997-01-28

  〔3〕Ya,HayashiA.Plantgro〔P〕.Jpn,Jp1290606.1999-11-22

  〔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

  6、技术标准文献

  〔1〕ISO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GB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8、报告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9、电子文献

  〔1〕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企业swot分析

课间十分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