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介绍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客家人传统习俗

  大多数民众的观念都是过完元宵节,才算真正的过完年。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对农业社会的客家民族来说,一定要过完农历正月二十天穿日,才算过完农历年,农夫才会开始下田耕作。客家俗谚中有“有做没做,聊到天穿过”一说,意思是一定要玩到天穿日过后,才会开始工作。

  对人口比例高达八成的新竹县而言,天穿日除了举办山歌比赛之外,不少客家乡亲都会准备传统客家米食“甜粄”,或是以炸年糕来祭拜女娲。对于天穿日的由来,最普遍的说法是为纪念女娲炼石补天,也相传女娲是在元月二十才用最后一块石头把天空的破洞补完。老一辈的人们认为天穿日当天一定会下雨,不过以科学来解释,天穿日已接近春雨时节,所以下雨属正常现象。

  文史工作者表示,过完农历年天气还相当冷,因此干脆再多休五天的假期,不管是喝春酒或是和家人团聚,过完天穿日再工作也相当正常。不论如何,天穿日的习俗也和大多数的传统节日相同,随着工商社会的发达逐渐被人遗忘。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

客家文化介绍

客家民风民俗作文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客家的风俗习惯。

  客家人有个很特别的风俗叫"打吊聚〞,打吊聚的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客家还有一个显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风俗。旧社会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需要较多的钱开支时,国家银行一般是不贷款的。老百姓遇到娶媳妇、缴孩子读大学、建房屋、买田地、治丧等大事,只有靠民间的借贷来解决。其中有一种形式就是凑谷会。凑谷会首先由会首发起,一般凑十至十二人(户)左右参加。会首起会时,先得设盛宴招待会友。宴席请完后,每人担一石谷到会首家,这样会首就能一次得到十多石谷,要办一件大事就不成问题了。第二年夏收后,会首又设宴请会友。宴席后,除会首外,其他会友要得第二轮的,则用标的方法进行,以标得最高额的得第二轮谷会。如得标的为利三斗谷,除会首应交一石谷外,其他会友只交七斗谷给得会者,以后每年如此。但得过会的,每年都要交一石谷给得会者,十多年还清。得尾会的就可在最后一年得足十多石谷。

  参加凑谷会的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以支持的角度来凑会,大家都是守信誉的。又因时间长,缓解了还谷的压力。就是有人凑几份谷入会的,每年出三五石谷也不成问题。加上每年都是以实物来往,不怕什么贬值。但个别遇特殊情况的也有烂会现象出现。

  怎么样,你对客家的风俗是不是也很感兴趣呀,那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吧!

客家的民俗风情

  深圳是座移民城市,各地风俗习惯都有;如果一定要说本地原有的,有客家的民俗风情。中广网贵州6月16日消息被誉为贵州旅游金矿的三都水族风情与优美的自然风光风景,正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备受关注。

  6月14日,三都水族风情端午节在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拉开帷幕,特色鲜明的水族风情歌舞表演、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水书习俗、马尾绣展示、水族端节活动等让中外游客惊羡不已。在深圳这座繁华的城市里,有一个被人称作“天然氧吧”的世外桃源,那就是深圳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深圳市银湖旅游中心。

  她坐落在层峦起伏的笔架山麓,亚热带的翠绿山林,和岭南山水的秀美,构成了银湖“城市花园、天然氧吧”的美丽。

介绍客家过年习俗

  身为一个客家人,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客家过年的习俗。过年的时候,大家会聚在一个庙堂里,由村里最最年长的老人手握“头香(最大的香)”在众人前面“念念叨叨”,也就是念一些祈求众人平安的话语。

  在梅州过年,是我感到最好玩的时候了。看着大家团聚在一起,就觉得很安心,大家在烟雾环绕的庙堂里,听着爷爷的声音(我的爷爷就是那个念平安的长者啦!),看着庙堂的昏暗光线,有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感觉。可是最后有放鞭炮的节目,所以我赶紧撑起脑袋,上完香后,跟一群小孩跑出庙堂,准备看放鞭炮。大人们把鞭炮铺好后,大伯拿起火机,往点火线上一点,不一会,漫天都是一片红红的颜色,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慧慧姐也拿起手机在录音,似乎是要录下这喜庆的时刻。……

  鞭炮放完后,我们一些胆大的孩子,回家拿了香,等鞭炮上的烟散了,就在其中寻觅没有点完的鞭炮,拿着香触碰了引线,也来不及看到底有没有点着就跳开背过去,听着后面一声爆响,真是爽哉啊。过年时去别人家串门总是很让人高兴的,红包那个多呀,收的我那个心花怒放啊,还总结出来一些串门的经验咧。过年的放烟花也总是让人兴奋的,看着眼花在空中绽放,有种美梦成真的感觉。过年的饭菜丰盛得能让人口水流成河,桌上可谓是山珍海味样样俱全呢,五彩缤纷,色香味俱全,在这里呆上几天,吃上几天就胖了好几圈……关于客家过年的习俗气屎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出了,如果想了解,就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客家风俗作文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山里,有着许许多多的客家民居。

  虽然我老家不在那里,但自认还是客家人的一份子。我的老家在河源,那里大多数都是客家人。

  我家在河源的北边,在那里几乎天天都可以听到山那边传来的客家山歌。家里面大多数都是圆形的家具。连吃的东西有一些都要弄成圆形的来吃。

  我的老家就在一座山下面。虽然不是按习俗做成圆的,而是像普通楼一样。但是也很特别。房子破损了,用鸡蛋清加糯米饭黏上去的,如果想要不同的颜色,就要等鸡蛋清快干的时候加上一点自已喜欢的颜色,过一些日子那些鸡蛋清会变成不同颜色的。

  有钱人家为了能供小孩读书,在家乡中部盖起几层楼的圆形的房屋或土楼。还在村民傍边建一两栋围屋。从侧面看起来像一瓣瓣花朵从中开放。如果从高处往下看,按地形环起八个小的围屋土楼和一个大的围屋土楼,被人民称为“八菜一汤”。表示家家户户的人只要有八个菜和一个汤吃喝。大家就满足高兴了。

  中部树立着一个孙中山的塑像,在围屋里,中部有一个大池塘可以养鱼养虾等等,

  因为是圆形的土楼都不用怕外来的小盗小偷了。晚上,只要去喂鱼的时候,从窗户一看整个村历历在目,有什么事都可以看见看得清清楚楚。

  要看谁住在哪个房间好一点,是要按每个人的八卦的定位还有生辰八字来弄的。

  这就是客家民居,很特别吧。

客家过年风俗作文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永定土楼,客家文化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是,我却觉得永定人杰地灵,并不比“苏杭”逊色。在闽西的龙岩永定县,有一群群形状各异的建筑“怪物”,人们从飞机上俯瞰,这些奇特的建筑物像地下冒出来的巨大蘑菇,又好像是天上掉下的飞碟。这就是被国外专家誉为“世界第一流生土建筑”、“世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的永定客家土楼群。永定县列入世界遗产的有: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这五座土楼。

  永定县境内有近千座土楼。它们遍布于高北、洪坑、下洋等乡镇。素有“土楼之乡”之称的,总共有920多座土楼呢。

  土楼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造型奇特,永定客家土楼建筑闪耀着客家人的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防御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而且冬暖夏凉。它的结构还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试想几百人住在同一幢大屋内朝夕相处,和睦共居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客家人淳朴敦厚的秉性于此也可见一斑。一进入土楼里面,你立即就能感觉到那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温馨的那种气氛。

  从外面看土楼,其形状有方形、扇形、曲尺形等不同形状,然而,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大致相同。土楼一般是四层的,中间是开阔的天井,一楼是厨房,二楼是贮藏粮食的房间(粮仓),三楼以上才是卧室。

  土楼建筑是我们客家人建造的,1000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从黄河流域迁移到南方的偏僻山区,为了预防那些野兽和盗匪一家当地人的侵拢,他们建筑了这种可以集中居住的、易于防守的城堡式的土楼。

  近年来,已有数以万计的中外专家和游客慕名前来考察、观光永定土楼。他们无不称赞客家土楼是“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世界建筑的瑰宝”。而我,与此同时,也被家乡有这样的土楼群深深地陶醉了。

  “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农历大年三十,胡锦涛总书记冒着绵绵的春雨走进永定客家土楼,考察土楼旅游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的称赞与期许远播海内外,让世遗永定客家土楼再次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们的的瞩目!

  美啊!美啊!永定的奇丽土楼,您是我们永定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也是龙岩人民的骄傲,我们为有了您而深感分外的自豪和荣幸!

  是呀,是呀,龙岩的风光名胜,奇山秀水,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您有机会能来美丽富饶的龙岩细细地品味那些风景名胜!可是,不管怎样,品味龙岩风光的第一站,可一定要到永定的客家土楼群来玩呀!

  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但我更爱我这美丽富饶的家园——龙岩永定!

客家的饮食文化

  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广东三大菜。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在探究客家饮食文化的成因时,人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客家人遍布海内外,都讲客家话,即便是侨居海外,家庭日常用语仍以客家话为主,但是,在众多的客家人居住区域中,只有广东的东江流域客家人在保留客家方言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州饮食特色,并且自成一派,而其它地区的客家人饮食习俗都被当地饮食文化同化了。这一现象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

  在广东菜的三人流派中,广州菜、潮州菜都曾经历过秦代以后的“汉越融合”阶段,而东江菜则否。这是因为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历尽艰难险阻,多群体有组织而迁,整村整族而徙,迁至广东东江流域后,成片聚居,地域宽广,其范围包括今河源、惠州、梅州等市大部分地区以及东莞、清远、英德、曲江等小部地区。在这样一个相对而言的广阔地区内,客家人比例大,反其客为主,自然其生活习俗就不易被当地土著同化,反而同化了当地生活习俗,包括不少不同地区迁至此地的人的不同生活习俗。因此,作为古中原特色的菜肴风味自然也保留下来。第二个原因是,就地理条件和物产而言,东江地区与客家人祖籍中原较为接近,两者都属内陆腹地,远离海边,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客菜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续,此外,还与东江封闭的交通环境有关,粤东属山区,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响,从而使客家菜在较长的时间里自我成型,自我演变而自成一家。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双鸽。其法是,将双鸽宰净,抹干,覆摊于瓦钵内,鸽下横放竹筷两根,使鸽身与钵底有一点距离,以畅热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此法仅见于客家菜谱,现时农家为更省时简便,在此基础上创出“三杯鸡”作法,更是简单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混置锅内,锅半腰用几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鸡一只,加盖旺火烧半小时开锅,即可食其甜香滑软的美味鸡肉。另外,现今客家烹饪技艺中,有许多做法,溯本追源,极其古老,在现代菜谱中独具特色,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金榜VIP已享免费阅读及下载

客家习俗-家乡的习俗作文

  我母亲是个客家人,回老家过年,总会感受到浓浓的客家味。家家户户都对春节很重视:一来是亲人们的团聚,二来是对辛勤劳作的奖赏。

  进入腊月,集市上已经热热闹闹、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有卖春联的、卖鞭炮的、卖中国结的、卖灯笼的、卖花的、卖食品的等。卖的人很开心,趁着过年多赚些钱;买的人也很开心,平时舍不得买的,过年都必须买了,过个丰年。真是多多益善。

  年三十的早晨,我跟舅舅早早地起了床,我和舅舅从一堆鸡里精心挑选了五六只又肥又壮,羽毛光泽漂亮,神气威猛的大公鸡。杀鸡先祭祖,希望下一年风调雨顺,家族兴旺。我们把上好的茶、酒、食品奉上祭祖台。我们一群小孩跟着大人们虔诚的跪拜,这仪式完了之后,就把杀好的鸡交给了外婆,都说“无鸡不成宴”。只见外婆开始展示她的十八般武艺。她拿着锋利的菜刀快速的上下切动,只见刀光剑影,一整只鸡被切成整齐的一块一块的鸡肉了。外婆接着添油加醋地烹炒一番鸡就被端上了餐桌。做好鸡也成了一门祖上传下来的一门手艺。过年的鸡必须是家养的,只喂谷米虫子,饲料也不能喂。做的时候火候要恰到好处,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

  大年三十晚上,也就是除夕夜,人们都会做很多五花八门的美味佳肴,从而犒劳自己。餐桌上大家其乐融融、和睦相处、讨论着目标与奖励。杀鸡吃还被当成富裕的象征,餐桌上的鸡越多,表示这家人那一年劳动的就越多。

  第二天,我穿着新衣服去长辈家里拜年,我对他们说了一些吉祥的话语,他们给我了红包还说祝我学习快乐。我非常开心,说了声谢谢爷爷。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过完春节我又要好好学习,为明年过个好年而继续努力。

客家人的饮食文化

  客家菜系是广东三大菜系之一,自成一派,以咸、香、浓著称。

  客家最有名的三大菜是:红烧肉、酿豆腐和盐焗鸡。

  由于客家人居住于山区,每天都要进行开荒、种植、打谷、织布等体力消耗大的劳作,这时肥而腻的食物对人体的补充就很有帮助了,所以客家人就制作出了红烧肉。

  红烧肉常用青壮年时期的猪身上最肥的五花肉制成。先将五花肉放内锅中,倒入足以淹没肉的油,以保持五花肉的油性,再加入花生米、糖、酱油等,这样做出来的红烧肉:气香、味甜、色亮。不管是看、闻还是吃,都令人食欲大开。

  同时,由于客家人的工作地点常在山间,路途遥远,甚至可能在工地上待上几天几夜,这时,易于保存的食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盐焗鸡就诞生了。

  盐焗鸡一般是用准备下蛋的小母鸡做成的,用客家古法焗成,它在很大程度上锁住了鸡肉中的水分,同时还可以为人体补充流失的盐分。具体做法是:杀一只活鸡,用海盐水腌制三天三夜,换一盆盐水,如此三次,最后将鸡用纸包好,埋入盐堆蒸熟,切开鸡那饱满的肉体,鲜香的肉汁就会流出来,吮吸一口,咬一口,那味道啊,可真鲜美啊,什么琼浆玉液都比不上它。

  总之,客家的饮食文化,使我为自己是一个客家人而自豪和骄傲。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给自己的生日寄语

老舍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