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端午与伍子胥的故事

  中华传统节日的规律:因天人相应而立节成俗,对节候风俗人们总要作人文的解说。各地区的“解说”又往往与纪念乡土先贤挂上钩,形成民间故事传说,又借人物故事而传播成俗。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越人挂上孝女曹娥或越王勾践,湘西和桂林等地挂上伏波将军马援……总是传扬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而端午诸贤的故事多具有刚烈精神。精神文化不可偏于柔弱,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中富有刚健气息的节日,也是社会性较强的节日。

  端午诸贤的故事中,与水有关的乡贤较多,除了较为人知的屈原外,还有如伍子胥化为涛神、曹娥投水救父等,今天想谈谈伍子胥。

  伍子胥(伍员)生活的年代比屈原早200余年。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和《后汉书》等就记述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形象在《左传》中就已经出现过,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六、列传第六有《伍子胥列传》影响最大。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楚平王时的太子太傅,遭诬陷,楚平王召伍奢的两个儿子来欲一起诛灭。大儿子伍尚要去,次子伍子胥说:“楚王召我兄弟,我兄弟俩一到,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不如投奔别国,借力来雪父亲的耻辱。不能一起束手待毙。”伍尚束手就擒。使者来捕伍子胥,伍子胥挽弓搭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走了。伍尚到后,楚平王果然将伍奢伍尚父子一起杀死。

  伍子胥几经周折逃往吴国,途中过陈国欲出昭关,昭关守卫正在到处捉拿他(京剧《文昭关》就是演伍子胥此时愁得一夜之间须发全白的故事)。

  伍子胥出了昭关,后有追兵,前有大江。正着急时,江上有个老渔夫划着小船过来,把他渡了过去。伍子胥感激万分,解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夫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价值百金。”老渔夫回答说:“楚王捕你,出了五万石粮的赏,还加上大夫的爵位。我不贪图赏金、爵位,难道还会贪图你的宝剑?”

  伍子胥逃亡路上,贫病交加,拖着病躯,沿路乞讨,历尽磨难,时刻不忘父兄冤死郢都之恨。到了吴国,阖闾继王位后,就重用伍子胥。不久就攻入楚国的郢都。此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终于报了冤杀父兄之仇。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报仇。并托伍子胥辅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称相国公。伍子胥为姑苏城和吴国人做了很多好事。夫差继位后,为伯嚭所惑,不听伍子胥的主张。伯嚭受越国重贿又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赠剑赐死,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谗臣伯嚭为乱,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时,几位公子都争立,我为你向先王冒死力争。你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部分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伍子胥愤恨自刎之时,留下狠话,要身边人于他死后,“把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东城门上,我要亲眼见证吴国如何被越国所灭!”———死不瞑目,留下一双眼睛看报应!

  吴王夫差闻之大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皮革袋子裹着抛到钱塘江中。吴国人同情他,在江边为他修建了祠堂,把这个地方命名为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

  太史公司马迁总结曰:“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称赞伍子胥是“烈丈夫”。在司马迁影响下,后世多有诗赞之,如:“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如今我们有取于伍子胥者,不在复仇而在豪气,在血性:为伸张正义,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豪气不馁,血性不衰,刚烈不屈,如司马迁说的“烈丈夫”的意志和精神。

  相传当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姑苏古城,因而苏州又称胥城;在辅佐两代吴王中也做了许多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赢得吴人的感戴,他的被冤沉尸赢得吴人的同情,人们相继为他立祠于江边,在民间信仰中逐步奉其为江神、潮神、涛神,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相传他被沉尸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成为吴人纪念他的节日。王充《论衡》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钱塘江之怒潮也是因他之大怒,他正是“波涛之神”。而传说夫差在吴亡后,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习俗反映民情,在苏州人心中,对于伍子胥的推崇,早已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深深扎根在乡土人心深处。今天,行走苏州城西,沿着一条胥江,方圆数百里处的村落,都留下伍子胥的深深烙印。胥口,地名就因伍子胥而设,这是伍子胥被抛尸入江所在地,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建起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庙,并把伍子胥率领开挖的运河命名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为胥山,濒临的太湖命名为胥湖,城门有胥门,等等。

  不仅苏州,在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吴国故地,广有关于伍子胥的传说和遗迹。例如位于高淳的胥河,相传就因纪念率领开挖它的伍子胥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高淳人说高淳米糕也是起源于伍子胥筑城墙固城。投金濑也出于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由楚逃吴途中,于濑水向一位浣纱(击绵)的史姓姑娘乞食,食毕嘱对方为他的行踪保密。史女以伍见疑,即投水自尽以示贞信。伍子胥伤感不已,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报仇之后,果然不忘报恩,但苦于不知史姑娘家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投金濑”的由来。

伍子胥的故事

春秋名将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前484年),名员。襄樊谷城冷集沈湾(原光化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人。

  他有两件流传千古的故事:一个是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子胥乃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后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奢被杀。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子胥。子胥先奔宋国,因宋国有乱,又投奔吴国,路过陈国,东行数日,便到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北)。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过关真是难于上青天。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便是此地。由于名医扁鹊弟子东皋公的巧妙安排,更衣换装,伍子胥便混过了昭关,到了吴国。在吴国辅佐吴王阖闾,富国强兵。伐楚,攻破楚都郢(现湖北江陵纪南城),时平王已死,子胥掘其墓,鞭尸三百以泄其愤。吴王夫差即位之后,子胥为大将,又大败越军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建立不世之功。

  一个是伍子胥劝夫差停止伐齐。吴胜越败之后,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劝告,中勾践美人计,同意越国求和。子胥退而对人说:“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意即吴宫室将废毁为沼池,见《左传》)吴将伐齐,越王勾践率文武朝见夫差,并贿赂吴王及其左右,吴人皆大喜,惟子胥独惧,说:“豢(养)吴也!”并劝夫差停止伐齐,夫差不理,并听信谗言,赐子胥自尽。子胥死前对人说:“剜其眼,悬国东门(今江苏苏州城胥门),以观越灭吴。”后9年,果如子胥言,越灭吴。

伍子胥日暮途穷的成语故事

  释义:日暮途穷这则成语的暮是傍晚;穷是尽、尽头。天快黑了,路途还很遥远。比喻走投无路,束手无策。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故事:春秋后期,荒淫的楚平王无耻地霸占了自己的儿媳,又听信太子的师傅费无忌的诬告,一面派人去杀太子,一面把太子的另一位师傅伍奢及他的长子伍尚杀掉。伍奢的次子伍子胥逃往宋国。

  为了替父兄报仇,伍子胥历尽千辛万苦,从宋国逃奔到吴国。他决定借吴国的兵力去攻打楚国,同时帮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得王位。后来他同吴王率领大军进攻楚国,一直攻进楚国的都城郢(ying)。执政的楚昭王带着一部分大臣和将士,逃往随国(在今湖南随县南)去了。

  进郢都的第二天,伍子胥劝阖闾把楚国的宗庙拆了。阖闾贪图楚国的地盘,听了伍子胥的话,便把宗庙拆了。但伍子胥仍不满足,又请求阖闾让他去挖楚平王的坟。阖闾认为伍子胥帮他攻楚立了大功,便允许了他的请求。

  伍子胥打听出,楚平王的坟在东门外的谬台湖。但带军士到那里后,只见茫茫的湖面,不知道坟在哪里。后来在一个石工的指点下,才找到了坟地,挖出了棺材,把楚平王的尸体挖了出来。伍子胥一见这尸体,便怒气冲天,抄起铜鞭,一气打了300下,连骨头也打折了,最后把脑袋砍了下来。

  伍子胥鞭尸的事,被他先前的好朋友申包胥知道了。申包胥特地派人送了一封信给伍子胥。信中说:你这样做太过份了。你曾经是楚平王的臣下,可是为了报私仇,竟连死人也不放过,真是太残忍了!

  伍子胥读信后,对来人说:我因军务太忙,没有时间回信。请你代我谢谢申君,并告诉他:忠孝不能两全,我好比一个走远路的人,天快黑了,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只好做出这种违背常理的事!

  伍子胥最后的下场也很悲惨。吴越相争时,他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征伐齐国。夫差不听,最后赐剑命他自杀。

有关伍子胥过昭关的历史典故

  伍子胥过昭关:伍子胥因追杀到昭关,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为了过昭关伍子胥一夜愁白了头,后来由东皋公的巧妙安排,更衣换装,伍子胥便混过了昭关,到了吴国。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伍子胥过昭关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相传,春秋楚平王七年(前521),楚国太子建娶秦国绝色美女孟嬴为妻。他的父亲楚平王贪恋孟嬴的美貌,将她转纳为妃。当时,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太子之傅,性格刚强耿直,直言进谏,批评楚平王不该纳儿子之妻为妃。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楚平王听信奸臣费无极谗言,废除了太子建,残杀了太师伍奢及其儿子伍尚,并派人画了伍奢二儿子伍员的画像,挂在各关口,悬赏捉拿。

  伍员,字子胥,生得十分魁伟,有扛鼎拔山气概,能文能武,很有才气。当他获悉父亲和兄长遇难的消息后,知道楚平王决不会放过自己,于是便毅然逃往国外。他本想投奔吴国,向吴国借兵伐楚,可是在途中,听说太子建已经逃到宋国,便也往宋国而去。

  伍子胥见到了太子建,两人不由得抱头痛哭,各人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这时,宋国起了内乱,乱党向楚国借兵。伍子胥知道宋国不是久留之地,便与太子建偷偷地到了郑国。

  郑定公收留了太子建和伍子胥。尽管郑国脱离楚国,归顺了晋国,但郑国毕竟是小国,郑定公对太子建和伍子胥的遭遇只能报以同情,至于为他们伐楚复仇之事,只能劝他俩去跟晋侯商量。

  太子建觉得郑定公说得在理,就让伍子胥留在郑国,自己上晋国去见晋顷公。晋顷公听太子建哭诉了冤屈,便召集大臣们商量办法。大臣荀寅献计道:“郑国反复无常,一会儿归附楚国,一会儿又归附晋国,说不定哪天又会离开咱们,不如趁早把郑国灭掉。现在郑国收留着楚太子,我们可以与太子建约好,让他私下里去收买一帮勇士,在攻打郑国时,由他作为内应。

  如果攻下了郑国,就把郑国的国土封给太子建,然后再跟他一起去消灭楚国,这是以敌攻敌的好方法!”晋顷公和大臣们全都赞成荀寅的计策,并告诉了太子建。当下,太子建高兴地答应了。

  太子建回到郑国,便把晋国的计谋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一听,当即表示反对说:“这不行!郑国好心好意收留我们,我们怎么可以恩将仇报呢?我看你还是彻底打消这个念头吧!”仅管伍子胥坚决反对,但是太子建急着想要得到君位,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背地里就干起了收买勇士的勾当。他串通了一帮郑定公左右的人,叫他们再去勾结别人。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太子建的所作所为还是被郑定公发现了。一天,郑定公邀请太子建去后花园喝酒。太子建兴致勃勃,应约前往。可是到了那儿,却见一溜排20多个人被绑在那儿,仔细一看,都是那些自己收买的勇士。太子建知道大事不妙,刚想拔腿逃跑,早给守卫在两旁的武士们拿住。

  郑定公怒不可遏,指着太子建大声斥责说:“我好心好意收留了你,你却恩将仇报,跟晋国勾结起来要谋害我,我岂能容你!”说罢,不容太子建分辩,便吩咐左右武士将他连同勾结的一帮人,统统杀了。

  伍子胥听到太子建被杀的消息,急忙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出郑国。

  在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跑的一路上,他们白天躲起来,晚上赶路,历尽千辛万苦,才走到陈国。陈国是楚国的属国,他们只得继续东躲西藏,向东逃去,一直到临近昭关时才停下来。昭关是一个险要的关口。出了昭关,就能够照直上吴国去了。昭关本来就有重兵把守,楚平王和费无极料定伍子胥准上吴国搬兵,早就派了大将薳越带着军队守候在那儿。

  一天,伍子胥和公子胜来到离昭关不远的地方。他们正在林间小道上走着,刚想坐下来歇一会儿,前方拐弯处来了一个老头儿,突然走到近前开口问道:“伍将军,你上哪儿去?”伍子胥吃了一惊,连忙问答说:“老先生,你看错人了吧?我根本不姓伍!”老头儿笑着说:“我是东皋公,一辈子给人治病,在这儿多少有点小名望。前几天薳越将军身体不舒服,叫我去给他看病,我在昭关关口看见挂着缉拿伍子胥的告示和画像。今天一见你,就认出来了。你这样跑过去,不等于自投罗网吗?我家就在山背后,你还是跟我来吧!”

  伍子胥看出这位老头儿不是普通人,便跟着他到了家。东皋公请伍子胥坐上首,伍子胥指着公子胜说:“这是我的小主人,楚王的孙子,该由他坐上位。”于是东皋公和伍子胥坐在下首。伍子胥把楚平王杀害伍奢、伍尚,赶走太子建,太子建死在郑国的情况一一说了。东皋公劝慰道:“这儿没有人来往,将军只管放心住下,待我有了万全之策,再送你们君臣过关去。”伍子胥听了,十分激动,连忙跪下拜谢。

  东皋公每天以好酒好菜款待伍子胥,可是七天过去了,却不提过昭关的事。伍子胥再也忍耐不住了,便向东皋公央求道:“我大仇未报,天天这样混日子,心里似滚油煎熬一般,还是请老先生想办法早日送我出关才好!”东皋公说:“办法已经有了,但是必须有个帮手,待他一到,我就送你们过关。”伍子胥只得再住下去。可是他为难极了,害怕天长日久,也许会走漏风声。自己想闯过关去,却又怕被薳越拿住。他进退两难,愁得一连几夜睡不着觉。

  过了几天,东皋公带了一位朋友回家来,见了伍子胥,他大吃一惊说:“伍将军,你的胡子和两鬓怎么全白了?大概是发愁的缘故吧!”伍子胥还不敢相信,但取来铜镜一照,就失声大哭起来:“天哪,我大仇还未报,怎么已经衰老成这个样子了!”东皋公却拱手称贺道:“恭喜恭贺伍将军,你是交了好运了!”

  伍子胥不明白老先生的意思,擦擦眼泪问道:“怎么能说这是交了好运呢?”东皋公说:“你头发、胡子全白了,人家就不容易认出你来了,这不正好可以蒙混过关去吗?。”说着,他就把带来的老朋友皇甫讷介绍给伍子胥说:“他身材高大,容貌也与你相仿,我让他扮成你的摸样,你扮成他的家人出关去。倘若昭关的守兵将他误认出来,你趁此机会就可以夹在人群里混出关去。”伍子胥说:“办法倒是不错,只是连累朋友,我心里很是不安。”东皋公说:“请你放心,我们已经商量好了对策,即使他被抓住,我也有办法搭救。”

  接着,东皋公用汤药给伍子胥洗了脸,使脸色变了样。到了黄昏时分,让伍子胥脱下衣服给皇甫讷穿上,再给伍子胥换上仆人的衣服。一切准备停当,伍子胥向东皋公拜了四拜,便带着公子胜跟随皇甫讷连夜赶路。黎明时分,伍子胥一行到达了昭关,等待开关放行。楚将薳越严把着关门,早就下了命令:“凡是从北边来的人往东,一定要盘查明白,才能放行!”关门上高高挂着伍子胥的画像,守兵如临大敌,气氛十分紧张。

  不一会,关门打开了,守关的士兵们细细盘问着每一个过关的人。皇甫讷走到关口时,显得有点儿紧张,士兵们见了顿生疑心,仔细一瞧,见来人跟画像上的伍子胥相似,就把他逮住了,押到薳越跟前。薳越一见,认为十拿九稳是伍子胥,随即命令士兵们将他绑了起来,准备押解到郢都去。官兵们见拿住了伍子胥,立了大功,乱哄哄的非常高兴。

  关前关后的老百姓,听说捉住了那个久闻大名的逃犯,都跑上前来观看。这时候,扮着家人的伍子胥,却趁着关口大乱之机,混在老百姓中间,悄悄溜出关去。过了一会儿,东皋公故意来到了关下求见薳越说:“我老头儿想出关东游,听说将军把伍子胥逮住了,特来向你道喜祝贺。”薳越说:“士兵们拿住了一个人,外貌很象伍子胥,可是细听口音,觉得似乎不对!”

  东皋公说:“那人在哪里?让我对对画像,就看出来了!”薳越命令部下将那人拉出来。那人见了东皋公就嚷了起来说:“哼,你倒好,这时候才来,害得我莫名其妙地被抓了起来!”东皋公笑着对薳越说:“将军,你误会了,他是我的同乡好友皇甫讷,跟我约好在关前见面,一块儿出去游玩。怎么倒把他当成伍子胥逮捕了?”

  薳越连忙赔礼说:“这都是士兵们认错了,请别见怪!”东皋公说:“将军为朝廷捉拿逃犯,我怎么能怪您呢!”薳越当场命士兵放了皇甫讷,并取出一些银钱,资助他们东游去了。伍子胥逃出关后一路上要饭,投奔到了吴国。吴王很是欣赏伍子胥的才干,拜为相国,同时又担任军中主将。由于伍子胥对吴国水、陆各种战法及兵器使用技术都进行了改革,使吴国逐渐强大,最后终于打败了楚国,报了杀父兄之仇。

  当年,伍子胥所过的昭关在哪里?史学界有种种说法。一说昭关在安徽省含山县北约7.5公里的小岘山西。但也有另一说:伍子胥所过的昭关即是现在的镇江西津渡。

  明代万历十年,镇江官府在修缮西津渡过街石塔时,特意在过街石塔上镌刻了“昭关”两个大字。明代小说家丁耀亢(笔名梦笔生)曾在所著《金屋梦》(又名《续金瓶梅》)中作词描写金山和西津渡的美丽风景:“江间隐现,遥听两岸钟声;石势参差,依稀中流树影,郭璞墓前碑不没,伍胥关上月常圆。”丁耀亢说的“伍胥关”就是西津渡的“昭关”。

  另据《焦东阁日记补》记载:“昭关旧有小石,镌‘谗铦孝血’四字,为崇祯八年吴尔辰吊伍帅书。”清人王商霖也写有《昭关》诗道:

  “群山万壑合成围,仗剑东来愿已违。

  驱马关门悲故国,回头此垒隔斜晖。

  已看江上千帆过,莫讶芦中一叶飞。

  亦有鸡鸣方得度,秦关虽险竟能归。”

  这首诗被丹徒诗人、学者解为干收在《润州事迹诗抄》中。解为干还在王商霖《昭关》诗前特意加注云:昭关“在县(丹徒)西江口,内有子胥血泪石。《史记》云:‘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陵水即溧(溧阳)之平陵城,今之旧县也”。可见,古代有许多文人和学者都认为,镇江为古代吴头楚尾,西津渡为吴楚通津,伍子胥所过的昭关,就在今天的镇江西津渡。

乞丐的祖师伍子胥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的乞丐所敬奉的祖师爷是伍子胥。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因父亲被诬谋反,一家人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恰巧进山打猎方逃过大难。伍子胥欲出昭关逃向吴国,但昭关上挂有伍子胥画像的悬赏令,楚兵又严密盘查,伍子胥难以过关,一夜之间他愁得须发全白,面目全非,这才因祸得福混出了关。眼看来到吴国都城苏州,他早已身无分文,随身只带着一把箫。伍子胥只好席地而坐,吹箫乞食。恰巧吴国公子姬光经过,见一个鹤发童颜、气度不凡的异乡人竟然在闹市中行乞,心知此人来历不凡,于是便将伍子胥带进王府。二人交谈甚为投契,伍子胥详述冤仇,姬光大为震动,更赏识伍子胥的非凡才能,便留下来委以重任。在伍子胥的扶助下,姬光继位成为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带领吴兵大败楚国。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了大仇。

  吴王阖闾去世后,儿子夫差继位,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伍子胥临死前告诉部下:“我死后若国家遭了饥荒,你们就把城墙扒掉,百姓便可以得救了。”伍子胥自杀后,吴国日渐衰落。邻近的越国乘机进攻,兵临苏州城,城中粮食眼看着快要吃完了。这时,部下想起伍子胥留下的话,于是扒了城墙,掘地三尺,发现那城墙底下的砖竟是糯米做成的,因为经过蒸熟和压制,所以十分坚硬,长年不变质。原来,这是当年伍子胥修筑城墙时故意做了手脚,乃所谓“积粮防急”之计。这下子有救了!苏州人奔走相告,纷纷前来捡“砖”,一人抱几个,回家煮熟充饥。就这样,苏州的老百姓才渡过了饥荒。人们都说,伍子胥在苏州要过饭,这是报苏州人的恩呢。后来苏州一带的花子(乞丐)便把伍子胥的像供奉起来,称他为祖师爷。

  再后来流传到全国,所有的乞丐都知道这一传奇故事,因此大凡乞丐都敬奉伍子胥。

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和楚平王的太子一起逃楚国之后,由于楚王的大规模搜捕,使得他不得不东躲西藏,好不容易逃到楚国的边境昭关边。

  出了昭关就是一条直通吴国的大河,但是昭关的镇守者是楚国著名大将,而且由于是边境重关,戒备非常的森严。伍子胥只好和太子躲进旁边的山林之内,恰巧碰到了传说中的扁鹊的弟子东皋公。

  东皋公认出了被通缉的伍子胥,但是他非常同情伍子胥的遭遇,不但没有向官府举报,还非常热情的招待伍子胥他们,东皋公还向伍子胥保证会帮助他们通过昭关的。

  可是,一连七天过去了,东皋公丝毫不提过关的事情,伍子胥心中非常的焦急,急切的问东皋公说:“父兄大仇不能得报,我被困在此地实在是度日如年,您想到了什么妙计来帮我?”。东皋公回答说:“办法我已经有了,现在就差一个重要的人物了,他马上就来了,你安心等待即可”。

  伍子胥听到此话,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东皋公,毕竟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交情,他也不是太了解东皋公这个人。晚上就寝的时候,伍子胥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在纠结着到底该怎样做。如果自己离开东皋公,独自一人想办法出关,这和送死没区别,如果在这边继续等的话,又不知道还要等多久,心中焦急万分的伍子胥一夜未睡。

  第二天早上,东皋公看到伍子胥,非常的惊讶的说:“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伍子胥拿过铜镜一看,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雪白如雪,而旁边的东皋公却拍手称好,连声说“这是上天的安排啊!”

  原来,东皋公找到一个和伍子胥长的非常相像的朋友,准备让他装扮伍子胥,然后让伍子胥和太子装做那个人的仆人,当官兵捉拿他的朋友的时候,白发的伍子胥和太子可以乘机出关。事后,士兵发现抓错人了,也不会想到伍子胥已经逃出关外去了。

  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的,伍子胥逃出了昭关,最后来到了吴国,帮助吴王破灭大楚,得报父兄之仇。

  点击展开全文#art_sho;z-index:900;botto;;padding:0;%;height:50px;border-botto solid #f9f9f9;background-i-gradient(hsla(0,0%,100%,0),#f9f9f9);color:#1c6bcc;text-align:center;line-height:170px}#art_sho{position:relative;font-size:14px}#art_sho,#art_sho{position:absolute;top:-20px;left:50%;display:inline-block;-left:-4px;;height:8px;border-botto solid #1c6bcc;border-left:1px solid #1c6bcc;content:' ';transfor(-45deg)}#art_sho{top:-15px}

关于伍子胥感恩图报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

  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

  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

  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

  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父亲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

  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父亲救了我,我才能?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

  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父亲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历史典故大全:伍子胥过昭关

  在诸侯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柄,扩张了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势力大了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大国国内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音shù)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做调停人。

  鲍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议”(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战争)。在这次会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了和,订了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柄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后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

  到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

  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饼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现在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音liáo),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音hélǘ)。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将军孙武,是个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整顿兵马,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柄。

  鲍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

  吴军占领了郢都。楚国人申包胥逃到秦国,向秦国求救。秦哀公没同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说:“楚国虽然暴虐无道,但是有这样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们亡国!”

  秦哀公派兵救楚国,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才撤兵回国。

  吴王阖闾回到吴国都城,把第一大功归给孙武。孙武不愿意做官,回乡隐居去了。他留下的一部《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军事著作。

伍子胥过昭关的历史故事

  正当齐国逐渐强大的时候,楚国走下坡路了.公元前529年,楚灵王的兄弟公子弃疾乘灵王率兵伐徐的机会夺取了王位,这就是楚平王.

  楚平王开始时改变了灵王的一些做法,还颇得人心.但不久,他也骄奢淫逸起来,而且宠信一个专门会拍马屁的大臣费无极,将国家越搞越乱.

  当时,楚、秦两国联姻.秦哀公将自己的妹子孟嬴嫁给楚平王的长子太子建.费无极奉命去秦国迎亲,回来的路上,他发现孟嬴十分漂亮,为了讨好平王,他用了个掉包计:在随同陪嫁的侍女中选了一个女子冒充孟嬴,送到太子建那里去成婚,而将真孟嬴偷偷送给了平王.当然,平王这件抢儿媳为己有的丑事不可能一直隐瞒下去的当它终于被太子建知道以后,费无极又给平王出主意设计废掉太子.他让平王先召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到郢都,要他承认与太子建合谋造反.伍奢是个耿直的人,他坚决拒绝了.平王就想杀掉伍奢,然后再杀太子.费无极怕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不服,留下后患,就又出主意让平王命伍奢写信将他们骗到郢都来一起杀掉.

  再说伍奢不得已只得写信叫两个儿子去郢都.大儿子伍尚是个书呆子,明知此去凶多吉少,认为父命不能违抗,还是去了;小儿子伍员,字子胥,生得人高膀粗,具有过人的文才武略,他马上识破了平王的阴谋,连夜出走了.伍尚一到郢都,就被平王将他连同父亲伍奢一起杀害了.怕伍子胥将来会替父兄报仇,平王又下令在全国悬挂榜文和伍子胥的图像捉拿他.榜文上说:“凡能捕获伍子胥献给楚王的,赏粟米五万石,让他当上大夫的官;凡窝藏、收留、放跑伍子胥的,全家处斩!”楚王还命令全国各处关津渡口,对来往行人,严加盘查.

  再说伍子胥离家后,与太子建逃到了宋国.但不久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同太子建一起跑到郑国.郑定公很客气地将他们留了下来.但太子建却私下与晋顷公联络,企图联晋灭郑.不久,事情败露,太子建被郑国所杀.于是,伍子胥只好带了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离郑国投奔吴国.一路上,他背着公子胜,历尽千辛万苦,一直向东走了数天,来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附近.这里是楚国的东部边界,出了昭关,就是大江,江那边就是吴国的地面了.

  这天,伍子胥带着公子胜,正躲在离昭关六十里左右的一片森林里,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中医.东皋公同情伍子胥的不幸遭遇,将他带到了自己家里,要他不要擅自行动,待他连夜出去找个朋友想办法.

  老中医走后,伍子胥在茅屋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这里呆下去,也不知道老人是否真有办法,多呆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如果贸然出走,人生地不熟,万一碰到盘查,就更危险.他在茅屋里辗转反侧,又恐又愁;天微明时分,那老中医推门进来,不由得吃了一惊.他只见伍子胥的鬓发胡髭,一夜之间全部变白了.

  那老人拿出一面镜子,让伍子胥一照,连他自己也吃了一惊:“我怎么变得这样苍老了?!”突然间,他放声哭了起来,“天啊,我大仇未报,难道就这样一事无成地完了吗?!”

  东皋公安慰他说:“不要悲伤.这是件好事呢.你的鬓发变白了,就不易被人辨认出来了.我已找到了一个与你的相貌十分相像的朋友皇甫讷,让他扮作你,你扮作仆人,明天你就可以过昭关了.”

  第二天,皇甫讷来了.东皋公让皇甫讷穿上伍子胥的衣服,让伍子胥换上仆人的衣服,并用中药汤将他的脸洗黑,同时也给公子胜换上农村小孩的服装.一切装束停当后,三人就连夜出发,待到天蒙蒙亮时,他们刚好赶到昭关.而这里关上的守军,也刚刚开关.

  这时,只见守关士兵果然拿着伍子胥的画像在排队过关的人中一个个核对……忽然间,一个士兵叫了起来:“伍子胥!”于是,一伙士兵一拥而上,将皇甫讷捉住了.

  伍子胥乘士兵们围住皇甫讷、关口混乱无人照管的机会,赶紧拉着公子胜随人群出了昭关……

  再说皇甫讷被士兵捉住,解到守将越那里,他却大声申辩说:“我不是伍子胥.我是本地龙洞山下隐士皇甫讷,今天与老朋友东皋公约好出关去游玩的,为什么要抓我?”

  东皋公经常给越看病,是越的朋友.于是,越就让士兵把东皋公请来.

  东皋公一看,连忙笑着对越说:“将军搞错了.这个人不是伍子胥,是我的朋友.今天我们约好去关外玩的我们还办好了过关文牒,您看……”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了文牒.越接过来一看,上面确实写着东皋公和皇甫讷的名字.他只好下令放了皇甫讷,并向他们两人道歉.

  伍子胥投奔吴国后,帮助吴王阖闾夺得了政权,又协助他发展生产,建造姑苏城,冶炼兵器,训练军队.吴国从此强大起来了.

伍子胥带来端午节的故事

  在江浙一带,端午节的起源倾向于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

  吴王阖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便命人把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伍子胥的死,也预示着吴国灭亡不远了。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悔之晚矣。死前唯一的请求,是以三寸布帛盖住双目,以示自己死后无面目去见伍子胥。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伍子胥的故事,《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都有书写。司马迁对伍子胥推崇有加,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称他为“烈丈夫”。

  吴越之战,在江南一带留下了许多遗迹,也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千百年常说常新。传说,伍子胥死后,尸体浮到太湖,当地百姓怜惜他,把他的尸体打捞起来安葬。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挂过他头的城门叫“胥门”,把投他尸体的河叫“胥江”,把湖口称为“胥口”。胥口附近的一座山也命名为“胥山”。胥口太湖边上有一座胥王庙,庙内有伍子胥的衣冠墓,墓碑上写着:“吴相国伍公之墓”,还封他为镇湖的湖神。

  《越绝书》记载,吴王派勇士把伍子胥尸体抛向江心,只听见阵阵巨响,气若奔马,威凌万物,过了很久,尸体才随着潮流归入大海。过后,那声音还响个不绝,仿佛水仙也。最神奇是《吴越春秋》:“越王葬种于国之西山,楼船之卒三千余人,造鼎足之羡,或入三峰之下。葬七年,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候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在江浙一带民间向有传说:潮头坐有潮神,来潮是伍子胥,回潮是文种。这都是老百姓为纪念伍子胥和文种这两位冤死的忠臣,因同情而敬重为神灵。故事是虚,思想是实。

  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伍君”便是伍子胥。

  浙江两岸“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 东汉王充《论衡 书虚篇》)。许多临江的山被命名为胥山,最为著名的是杭州胥山(就是现在的吴山,当时吴山濒临钱塘江),在山上建有子胥庙。

  说到胥山,嘉兴也有一处。嘉兴的胥山,位于城东三十里外的大桥。因相传春秋时,吴国大将伍子胥在此练兵,死后葬于此而得名胥山。元代大画家吴镇绘《嘉禾八景图》,其七“胥山松涛”,写的即是此地风光。另一位大画家、清末海上画派的先驱之一蒲作英,别号“胥山野史”,曾独自一人踏雪上胥山探梅。胥山旧有伍子胥的墓、祠、磨剑石、石龟……俨然成为一个纪念忠良伍子胥的专门的场所。可惜这么一座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胥山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采石。

  嘉兴的胥山不在了,在嘉兴一带,因纪念伍子胥而生成的端午节,千百年来却不曾间断。

  2006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胥门是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至今仍保存完好。

  端午的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竞渡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已在太湖流域盛行,是“龙图腾祭”的一种表现。自伍子胥被谗杀后,龙舟竞渡被赋予人物纪念意义和节日的固定化,这在《曹娥碑》、《荆楚岁时纪》、《清嘉录》等古人著作中都有明确的说明,伍子胥是春秋时人,早于屈原二百多年,而且端午的其他习俗如“斗百草”、“吃粽子”等均来源于吴地。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西红柿的营养

小小竹排画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