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经济体制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改革

  孙晖史后擘孙建成王凌骁吴申昊

  薛超薛林伟杨志鹏张冬阳张雪寒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010级会计4班225300)

  [摘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历来备受瞩目。我们要正确地分析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状况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1引言

  1978午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宁江机械厂、四川化工厂、新都县氮肥厂和南充钢厂6户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由此启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走过34年的历程,在各种不同的观点碰撞中、在各种改革举措探索中前行。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倒在改革的路上,但毕竟也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突出重围”,开始步入市场经济之路。今天的国有企业已经不同于往昔的国有企业,这种变化使我们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一些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2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状况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国有企业能否增强活力,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企业经营机制健全了,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才会发生根本好转。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了三十几年的历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1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000年以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从来没有超过1000亿元。到了2000年,3年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结束,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上升到2390亿元,2002年是2630亿元,2003年达到4951.2亿元。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

  2.2国家财政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企业的亏损补贴曾经是我国财政的一个大问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财政收入中,对亏损的国有企的补贴首经达到了20%,即五分之一的财政收人要用来补贴企业。现在,2000年的企业亏损不到财政收入的2%,这部分亏损主要用于补贴军、工企业的生产。在地方企业中,对供水、供气、公共交通和地铁等类企业还有一定的分担补贴。在竞争性领域,不管是什么原因,财政已经没有责任再给国有企业补贴了。

  2.3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获得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国有企业以自主创新为基础,不断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运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品牌,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大型石油化工,先进运用运输设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备等领域实现突破,一些国有的高新技术产业,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了更多的新的增长点。

  2.4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由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换,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

  3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搞活了一大批国有的大中型企业,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必须对国有企业的现状有更加客观、清醒的认识,要看到国有企业原有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关系为彻底解决并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

  2003年我国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数控机床等分别为80%、80%、70%、70%依赖进口,存在着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高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小,但相当一部分是简单的材料加工或来件装配,附加值低,无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取决于科学和技术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不突破,难以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

  3.2国有企业中的政企关系不尽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又表现出新的问题,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存在着过多的行政干预。许多企业在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中带有很浓厚的政府行为色彩,导致企业仍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和投资主体。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和完善。

  3.3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尚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结构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不利于建立产权多元化结构,由于缺乏多元股东的产权结构,新建的公司制,在形式上是公司,但在实际上仍然是原来的经营者,在这种“翻牌公司”中,未能成现代企业的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传统体制的色彩仍然浓厚,就很难实现权责明确的科学管理。

  3.4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当前,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队伍总体是好的,为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确实也有不少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的思想因绪守旧、抱残守缺、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有些领导人甚至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严重违法乱纪,腐化蜕化,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

  4推进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对策

  4.1国有企业要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推进体制创新,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政府职能转变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处于重要位置,不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国有企业很难完全进入市场,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主体,就谈不}二市场经济体制其他要素的构建,只有实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要环节,也是真正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政府真正转变职能,使企业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经济规律来调节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应定位于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主要任务是规划、协调、监督、服务、扶持中介组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有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4.2努力改善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增强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重组。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主体,要保证国有企业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既要求国有企业在基础产业部门和非竞争性领域的一些垄断行业中起决定作用,也要求国有企业在机械、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竞争性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国有经济的作用范围,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要着眼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适当集中国有资产,重点加强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国有资产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利用效益。其次,国有企业之间通过兼并、联合以至破产等形式,围绕优势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以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再次,对小型国有企业放开搞活。采取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等形式,使大量的中、小企业获得生机和发展。这些措施都会提高国有资产整体素质。

  4.3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必须要结合国有企业的功能进行。国家所有的产权制度决定了国有企业更适合在公益性、政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关系国家和社会安全的部门存在和发展,国有企业从不具备优势的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对国有经济的“退”,不能理解为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恰恰相反,在可以存在于竞争领域当中的国有企业,必须增强其竞争力。也不能笼统地提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在公益性领域当中的国有企业,不能单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要提高服务质量,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抓大放小”是重要的一环工作。如果我国不着手实行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就很难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国有经济的作用范围,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切实解决分布点、重复建设等问题,培育新的、稳定的经济增长点,按市场需求提高有效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依靠企业兼并收购或破产重组,将一大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国有企业,改组为专为大企业进行配套服务,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的群体,实现国有企业向高效益领域转移。还要通过以国有企业为依托,有重点引导和促进企业实现联合,使一批具有相当规模企业,尽快形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国有企业集团。

  4.4强化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增强市场的竞争实力,必须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国家要通过制定有关激励、扶持政策,为制造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技术创新项目和产、学、研联合开发与联合引进消化项目,国家应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或贷款倾斜,对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应用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减、免、缓的不同优待。鼓励国有企业增加对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的投入,健全产、学、研的合作机制,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企业作为技术进步的主体,要健全不同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开发能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发展后劲。增强国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结束语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遍及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国有企业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目前,通过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我们已经看到国有企业的正在逐步好转,并涌现的一大批行业的龙头企业,部分国有大型企业甚至栖身世界500强的行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国有企业将顺利实现改革,进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付强.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

  [2]周玉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任重道远——西方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0).

  [3]刘八妹,张黎明.降低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途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0,(10).

  [4]王建新.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0,(6).

  [5]王妮.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0).

  [6]康耀辉.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6,(32).

  附录

  1.国企改革发展大事记

  2011年

  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核心目标,大力实施“一五三”战略

  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上市

  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施行

  2008年

  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2007年

  央企开始上缴“红利”

  2006年

  从2006年起,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兼并重组力度

  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造完成,各大银行相继上市

  中石油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

  2004年

  国资委选择宝钢等7家国有独资的中央企业进行董事会试点工作

  2003年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颁布实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央企高管职位开始面向全球公开招聘

  2002年

  十六大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000年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央企先后在纽约或香港上市

  1999年

  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998年

  国企改革转入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加速阶段

  1996年

  国家经贸委宣布“抓大放小”

  1994年

  《公司法》正式颁布

  1992年

  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1991年

  山东诸城市探索国企产权试验,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将国营或集体企业出售给个人

  1990年

  沪市、深市开市

  1989年

  国营企业遭遇“三角债”困扰

  1987年

  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成为改革典型,被称为“企业承包第一人”

  1985年

  《企业破产法》草案通过试行

  1984年

  福建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刊发

  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1983年

  国务院批转《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

  1982年

  中央作出《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

  1980年

  《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试行办法》发布

  1979年

  首钢等八家国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验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军号

  2.2011中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排行榜100强

  2011年排名2010年排名2009年排名证券代码证券简称证监会行业总得分111601857中国石油采掘业65.023263600028中国石化采掘业60.745322601398工商银行金融、保险业60.598434601939建设银行金融、保险业56.552555601988中国银行金融、保险业53.531646941中国移动电讯业51.0377——601288农业银行金融、保险业47.2568138601186中国铁建建筑业42.7969932601390中国中铁建筑业42.0281077601088中国神华采掘业40.074114260728中国电信电讯业39.525123312601600中国铝业制造业39.362136190883中海油采掘业38.671142715601166兴业银行金融、保险业38.226153259601601中国太保金融、保险业38.192161533600050中国联通信息技术业37.63317811601628中国人寿金融、保险业37.6251810497600528中铁二局建筑业37.5192534601328交通银行金融、保险业37.484201210601919中国远洋交通运输、仓储业37.174211001122万科A房地产业37.0752226—601299中国北车制造业37.013232935600030中信证券金融、保险业36.96524379600019宝钢股份制造业36.936259591600100同方股份信息技术业36.474262419600808马钢股份制造业36.428274921600104上海汽车制造业36.379282194601727上海电气制造业36.3382998113601991大唐发电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6.32306657600688S上石化制造业36.25311818600058五矿发展批发和零售贸易36.022328085600029南方航空交通运输、仓储业35.9333375—932华菱钢铁制造业35.87634137139601618中国中冶建筑业35.83354037601898中煤能源采掘业35.643365028600102莱钢股份制造业35.601374355959首钢股份制造业35.49738——858五粮液制造业34.821393917651格力电器制造业34.531405638600166福田汽车制造业34.506411914600005武钢股份制造业34.22242——709河北钢铁制造业33.8274383391800中国交通建设建筑业33.81442020601766中国南车制造业33.59845111—937冀中能源采掘业33.575465869600060海信电器制造业33.47447454839中集集团制造业33.35648102100983西山煤电采掘业33.29495193600068葛洲坝建筑业33.20750112121600153建发股份批发和零售贸易33.0155194—66长城电脑信息技术业32.86527174338潍柴动力制造业32.81353125137600875东方电气制造业32.7045410572600500中化国际批发和零售贸易32.70455143—600546山煤国际采掘业32.585564616898鞍钢股份制造业32.5815710177598中国外运交通运输、仓储业32.58582329878云南铜业制造业32.265595325601808中海油服采掘业32.253607447825太钢不锈制造业32.21261——600006东风汽车制造业31.95627992552中国通信服务电讯业31.6196388104600282南钢股份制造业31.607647875600018上港集团交通运输、仓储业31.501652223600011华能国际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0.9856610680600600青岛啤酒制造业30.948676867600048保利地产房地产业30.38681113600000浦发银行金融、保险业30.364691626600036招商银行金融、保险业30.1437096952626湖南有色金属采掘业30.025718231600188兖州煤业采掘业29.842727096600010包钢股份制造业29.721731181321133哈动力电力设备29.6217411081895双汇发展制造业29.5437513699600822上海物贸批发和零售贸易29.4017697107600126杭钢股份制造业29.3547786108601111中国国航交通运输、仓储业29.061783041600839四川长虹制造业28.985796764601699潞安环能采掘业28.79806027778新兴铸管制造业28.77817782630铜陵有色制造业28.75282132110600569安阳钢铁制造业28.67883108111601607上海医药制造业28.562841724600015华夏银行金融、保险业28.49852868601668中国建筑建筑业28.44786126138600547山东黄金采掘业28.34687——2110三钢闽光制造业28.24688——601992金隅股份制造业27.9689119122600150中国船舶制造业27.758905250601998中信银行金融、保险业27.64491121—600585海螺水泥制造业27.39392113124601006大秦铁路交通运输、仓储业27.16793117101600027华电国际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6.88494141—629攀钢钒钛制造业26.81795122141600694大商股份批发和零售贸易26.723968162488晨鸣纸业制造业26.688976486157中联重科制造业26.6059836—601818光大银行金融、保险业26.3769947103600170上海建工建筑业26.0291007378600795国电电力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5.979

我国的经济体制

我国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一.概述

  又称“会计准则”。它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会计基础理论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会计原则对于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编辑本段]二.内容

  我国财政部在其首次拟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用明文分别规定为四个。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或称会计个体、会计实体,会计个体的说法往往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会计个体由某一个单位组成,会计实体的说法往往也不能与会计客体的说法相对应)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eg.它可以是独立的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内部的责任单位(如分厂),还可以是几个不同法律主体的企业(如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或集团公司)。

  •企业有独资、合伙和股份公司三种形式。

  •会计主体的三个条件:⑴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⑵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⑶实行独立决算。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前提条件,其持续经营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按既定目标正常地持续进行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企业将按原定的用途使用其现有的资产,同时也将按照原先承诺的条件清偿它的债务。一句话,会计的出发点是企业的经营现状,对经营状态的预测将不会改变。

  •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的前景,唯有两种可能,持续经营和停业清算。

  •有人认为:持续经营这一提法有片面性。只见到经营而见不到停业。

  •持续经营与下面阐述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有联系。eg.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一贯性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提供了条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也称会计期间假设,是指为及时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可以将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相等的期间(月、季、年)来反映。按年划分的称为会计年度,年度以内,还可分季、分月。要分别计算、报告各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便考核,进行对比,改善经营。会计年度可采用历年制,即与日历年度保持一致,如我国及法、德、俄、韩国,也可采用非历年制,如英、日为四月一日,澳、意为七月一日,美国为十月一日。会计年度的划分取决于国会、人大开会的时间。我国会计年度与财政年度一致,以自然公历年份为准。

  eg.运用:“应计”、“递延”、“预提”、“待摊”等几种会计程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转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运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与反映,且其币值不变。其中要用货币来计量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要求,但币值不变才是一种假定,所以,我们认为,货币计量前提最好改称为币值不变前提。一般在通货膨胀不大的情况下,货币计量实际上同时也假定币值不变。

  •货币计量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它把那些不能用货币去量度的因素,纵然它们能传输的信息很重要,很有用,除了象存货数量等一概排除在会计核算系统之外,如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这为确定历史成本原则、可比性原则提供了条件。

  三、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13条

  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是指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是对财务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将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归纳为:客观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项原则。

  1)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的意义。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的结果应当与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一致;可靠性是指对于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报告,应当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不受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左右,避免错误并减少偏差。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必须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和资料可靠。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真实反映其实质内容。为了使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依据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核算,而要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违背这一原则,可能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设备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就是这个原则的具体体现。

  3)相关性原则。亦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密切相关,表现在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把握可能的结果,从而改善当前的决策;同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能为决策者证实过去的决策产生的结果,从而修正或坚持原来的决策。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应坚持这一原则,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4)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在会计核算中,经常会出现相同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办法可供选择,例如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认定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也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企业可以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使用。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企业一经选定某一种方法,就不得随意变动,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将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不利于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当然也不是说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做任何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在会计核算中遵循一贯性原则,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可以防止某些企业和个人利用会计方法的变动,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粉饰财务会计报告。

  5)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要具有横向的可比性,而且要求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要具有纵向的可比性。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不仅表现在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且表现在会计信息时效性上,过时的会计信息对决策者的使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效。在会计核算中,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及时传递会计信息,以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7)明晰性原则。亦称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首先要能弄懂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的信息内容,才能加以利用,并作为决策的依据,因此,明晰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要求。明晰性原则就是要求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简明、易懂,能简单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能为大多数使用者所理解。在会计核算中只有坚持明晰陛原则,才能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会计信息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利用。

  8)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取得和责任完成作为收入和费用发生的标志,有助于正确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方法被称之为收付实现制,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9)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根据收入与费用的联系方式,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直接配比,如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相配比,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相配比;二是根据收入与费用项目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将某些与特定的收入项目没有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的费用项目,如广告费、办公费和经理人员工资等,与发生在同一期间的收入相配比。在会计核算中遵循配比原则,就是要求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同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并登记入账,借以计算确定该期的损益。

  10)实际成本原则。亦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交易或事项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这主要是因为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便于查核;同时实际成本数据的取得和确定也比较容易。坚持实际成本原则能使会计核算资料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但是,如果企业的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其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其未来可收回金额,企业就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1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1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是指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应从当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而资本性支出是指为当期、主要是为以后会计期问收入的取得而发生,应由今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来补偿的支出。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区分开来,对于收益性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以正确计算当期经营成果;对于资本性支出应列入资产,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根据其与以后各期收益的关系,将其价值分摊到以后各会计期间,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企业将原本应计入资本性支出的计入了收益性支出,就会低估当期资产和收益;反之,则会高估当期资产和收益;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其正确决策的作出。

  12)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是指某些会计事项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致虚增账面利润、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为准的原则。

  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设置秘密准备。遵循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并处理会计事项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到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对于预计会发生的损失应计算入账,对于可能产生的收益则不预计入账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有多种表现,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物价上涨情况下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当然,遵循这一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本原则,应当按照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要求进行相应会计处理,加以纠正。

  13)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对于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会计核算中遵循重要性原则就是要考虑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问题,使得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避免出现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的情况出现,在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上,起到突出重点,简化核算,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会计核算中,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性质上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

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形成了两条明显不同的道路,即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向世人昭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而且还在于它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或改革方式,其主要特点是: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双轨过渡,增量先行,在保留计划协调的前提下,通过在新增资源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比重的办法来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整体协调,重点突破,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分部门、分企业、分地区各个突破,由点到面,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换。

  ——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先试验后推广,并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调整改革的思路。

  目标决定方法,方法内生于目标,不能脱离改革的性质和目标来抽象讨论改革的方式问题。中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目标的特殊性质决定的。这是因为: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改革的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改革的方式和过程必然具有温和渐进的特点。在这里,新旧体制之间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对立的,而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第二,中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化与工业化、体制模式的转型与发展模式的转型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第三,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并不是先验的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市场经济形态,其成熟和完善以及对它的科学认识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实践证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一种成功的改革方式。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不是还需要采取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决定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些基本条件如改革的性质、目标和具体的国情等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与改革初期相比,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渐进式改革方式的具体特点必然也会有所不同:一是随着经济体制日渐成熟,人们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这就有可能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整体设计,统筹安排,系统推进。二是随着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人们对改革的认识也会产生明显的分歧,这就需要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民主决策,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逐步成熟,增量与存量、新体质与旧体制长期并存的双轨制过渡方式的空间越来越小。四是整体配套和重点突出的领域和环节发生了变化,国有企业作为经济改革中心环节和价格改革作为经济成败关键的特殊地位不复存在,社会领域、民生领域和保障公平的改革日益重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汇报人:

  2019.07.15

中国经济演讲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定下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这已是中央连续第四年将经济工作定调为"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是创造稳定宏观环境、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记者表示,"稳"就是要保持经济运行平稳,而"进"是要进一步促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其中,提高质量效益是"稳中求进"的中心。

  会议总结了20xx年经济工作,提出"全年主要目标和任务可望较好完成,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并对备受关注的明年经济增速目标做了定调:"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保持区间调控弹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区间调控的思路将在20xx年更加明郎和清晰,预计明年的GDP等目标不会与今年有很大变化,这有利于合理引导和稳定社会预期。"赵锡军说。

  当前,社会舆论几乎一致预期明年GDP增长目标将进行下调,认为增速目标的下调将给全面改革和调结构提供更大空间。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对记者表示,明年下调明年经济增长目标是大概率事件,增速可能定为"7%-7.5%"区间,明年增速将稳定在这一区间之内。

  中金债券的分析报告也认为,中国或下调明年经济增长目标。"由于房地产市场从高速发展期逐步过渡到平稳增长期,叠加外需持续弱势,需求低迷继续制约经济,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并不意味着稳增长压力减小。"

  首次全面阐释九大"新常态"提出八个"更加注重"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是今年5月提出"新常态"之后召开的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而"新常态"也不出意料成为会议的最大关键词。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会议要求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并首次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资源环境约束等九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根据此次全新的阐述,在新常态下,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此次阐述不乏亮点,有很多的新的表述和论断。譬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等。

  "这九大特征精准的概括了当前新常态下经济的趋势性变化,对于做好经济工作、对于如何稳中求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赵锡军指出,例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就是一个新颖的概括,它是指过去那种大家一哄而上、攀比模仿、你有我也要有的集中式消费阶段,这种阶段基本结束意味着生产流通企业必须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定制、个性和质量,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谈中国经济的发展作文

  政治、经济、文化,勾勒出一个强国发达的轮廓。展望未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如何从“大”变“强”,主要依靠经济的增长与军事实力。在改变自身的同时,要借助外来优秀的力量,吸取超级大国——美国,势力背后的支持与发展之道。

  中国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合资企业,我们应当考虑,韩国有sa,现代汽车,起亚汽车在街上随意驰骋;德国有adidas,宝马或奥迪汽车让你不惜重金购买;日本有panasonic,街上来十辆汽车有五辆准是日本汽车。而我们中国有什么呢?无非是外资或合资的企业,才使中国的gop拥有2万亿元。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能看到多少家自主企业

  在广告中,外国进口,xx公司打造的商品让大多数消费者疯狂抢购,但是那些国产的商品还静静的在货架上了望,为什么我们对国货产生了坏印象?因为我们应改变消费观念,那些进口商品中,价格高不代表什么,我们要找到自己中意的优质商品,支持国货,才能让国家更富强!

长春市满分作文-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群众呼声最强烈的问题,已成为全国普通存在的热点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综合性、体制性的社会问题。重点阐述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而且也详述了它的成因及揭示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对策。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医疗保险

  1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看病难看病贵的显现越来越凸显了。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从病人的方面来剖析。中国病人中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当中绝大多数是农民,约占37%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他们缺乏有关医疗保险的法律和法规,没有对医疗保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预见,所以一去到医院,就总觉得看病难看病贵,那些病人就被这样一个事实所吓倒,同时心理为这笔昂贵的医药费用而产生崩溃。所以像这种情况也就犹然而产生了。

  其次,从国家的方面来看,不但有政策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严格和财政投入不足的原因。政策方面,我国关于医疗立法还存在很多的缺陷,立法还很不健全,法律监测也很不完善,所以当病人在上医院看病接受治疗时只能是心理感觉价格高而无法用法律来得到根本的保障,况且,医院以及一些卫生院或诊所是属于事业单位,也是具有赢利性质的,所以患者就更加受蒙蔽了。同时,国家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严,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人,所以这就大大地主张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不良状况。至于财政投入方面,在2007年我国用于医疗救助的各级财政投入达71.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3.4亿元,比2006年的14.3亿元增长了13.3%,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7.8亿元,较2006年27亿元增长了40%。其中江西、上海、辽宁、浙江、江苏等地的地方各级财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投入超过2亿元,江西、上海和河南等地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广西、安徽、重庆等地今年财政投入比2006年增长了2倍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这还是很不足,这么大一个国家投入这么的少,不仅让我们老百姓看病难,同时也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此外,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只占世界的2%,但是我国的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左右,用2%的医疗费用去解决22%的人口健康问题肯定会觉得看病难,看病贵。据前几年统计部门称,中国有病而不去就诊的老百姓约占49.2%,这一数字看了的确令人吃惊啊。面对这种压力,我觉得国家和政府应该要高度的重视,不要让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

  关于医疗保险方面,目前中国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特别的窄。从结构上看,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还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农民、城镇非正式就业人员、弱势群体(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还没有被保险制度所覆盖,医疗保险制度应有的公平性和优越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有的农村,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非常的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没充分凸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经常从电机屏幕中看到农民工因工伤或意外伤害而没有钱治病,就算给农民保险,但仍还是不够充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不足。随着基层社区集体经济力量的下降向农民集资成为建立合作医疗资金的重要来源,但向农民投资的难度,重要取于农民对医疗的满意程度。但是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甚少。然后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不稳定。因为国家对医疗合作大多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但是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为了各自的利益,使得他们对执行政策的主动性大大降低,没有足够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落实。此外,近期国家实行一些惠民政策而取消了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支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发展国家医疗政策的难度。接着是农村卫生体制难以适应农民从享有卫生保健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区域内部因乡村劳动力的急剧分化和大规模的非农化、职工化,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要求也不相同,这给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即农村保障的主体、方向、管理方法方面都构成了障碍。最后就是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一是农村的行政区域设置的卫生医疗网点业务不足。不少地方的农民基本可以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直接去县或乡级医院。因此县或乡的医疗布局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二是卫生机构重叠,人员臃肿,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还有卫生人员的分布非常不协调。总之这些都是产生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不足之后自然就产生病人看病难看病贵。

  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有所淡化对病人看病产生了麻烦。首先医疗机构没有充分保障每一个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就是县域经济困难,特别是很多西部的一些县域非常贫因,所以这有可能导致公立医疗的公益性有所淡化。然后,很多不发达地区财力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到医疗卫生及药品上去,这样一些公立医疗机构(大型医院或地市级医院)就只重视经济效益来使自己继续发展下去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从而导致公立医疗的公益性有可能淡化。最后就是对卫生投入普遍不足,我刚在说财力有限时,与这是一回事。因为投入卫生的不足,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没有足够人力那也就没有专业人才来做先导,没有充分物力证明医疗机构没有足够的设备仪器、床位、常用药品或者急救药品等等,没有充分的财务也就说医疗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新的医药设备,药品以及吸引一些特别有名的专家,所以,对卫生投入不足。对卫生投入不足,一些医疗机构为了使自己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那些医院的工作人员故意抬高药价和医疗费用,使得患者觉得看病越来越难,甚至出现有病不去医的现象。因此,公立医疗的公益性质有所淡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缘由。 最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进行分析。一提到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我们可以引用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一概念。同时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体现了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该项指标越高,反映医院的经济效益越好。它的公式就是: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额/成本费用总额×100%,比如一家医院的就诊人数是300人,平均每人就珍的费用是400元,而医院为每个人就诊的实际成本是150元,但它提高医疗价格时说受益得就越大。再者还可以用成本效益法来阐明它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说,政府投资的项目投资要持续许多年,发生效益和成本必须加总的效益流和成本流,计算公式如下:NSB=PV(B-C),我们可以把NSB看成是经济效益,从这公式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如果它通过提高B的价格是B的数量远远超过C,那么医院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所以医院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比如看大处方或给病人提供不必要的检查等,这只会更加增大病人看病的负担,从而造成病人看病难看病贵。

  2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途径 对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尤为严重,但是近几年我们国家正逐步实施了一些政策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1)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使东部和西部的卫生资源以及城镇之间的更加的合理。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 (2)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根据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更大程度地承担起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责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超收倾向。关键是明确政府责任,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对公立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片面创收的机制。 (3)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坚持教育与监管有机结合,完善监管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督促医疗机构坚持合理检查,严格执行疾病诊疗规范,明确基本检查和基本用药,防止因常规药物滥用和不合理检查而增加病人负担。物价部门应加大医药价格的专项监管力度,从源头上防止乱设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多收费现象发生,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医药负担。 (4)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老百姓的用药需求。根据国家、社会、个人承受能力和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药品价格监管和听证,严禁任何单位以任何名义把药品的价格太高。 (5)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一定要加强人员的培训,让医务工作者真正的明白群众看病的需求,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 (6)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辅助弱势群体。由政府领导,民政、红十字会等社救部门积极落实,结合社会救济体系建设,多方面筹集资金,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基金,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病人员及“三无”病人得到及时救治。同时明确指定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好的卫生医疗机构,对下岗失业人员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员免收挂号费和诊查费、减收床位费。切实降低弱势群体的用药负担,加大投入举办惠民医院、惠民门诊、平价医院等,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群众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医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7)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卫生服务体系。当前要建立医务人员定期到基层的制度,推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建立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巡回医疗制度。同时,借鉴国外做法,制定政策,要求医学毕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工作3到5年,充实乡镇医院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益性质的原则,对社区卫生资源重新布局,积极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卫生服务网络。

对中国经济的看法

  首先,我来提一个问题:中国经济靠什么来发展?相信我们都会这么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靠的是现代化技术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技术的发展靠什么?最根本是靠人。

  目前,最盛行的就是各种现代化工业产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都成为每家每户的必须品,就是私家车,多得数也数不过来。各类电脑,价格便宜,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但是,可给人们食用的食品类的价格却一直暴涨,确实让人头疼。

  中国的经济虽然处于上升状态,人均生活水平提高,那也只不过体现在:1。买到房子;2。可以供孩子读书;3。买到电脑等电子产品。事实上随着食品价格上升,实际生活水平并为得到真正提升,个人认为,现在的食品价格与十年前的电子类产品价格互换了。

  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成一条食物链,那么,人类就在最上层,食品比重必须高于现代化工业产品,一旦现代化工业产品高于食品,那么地球就要面临饥荒。处于最低层的就是植物,无论在什么时候,植物是人类的重要依靠,他为人类及地球制造氧气,阻挡风沙,是人类及地球不可缺少的精灵。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经济体系中,食品类集团公司占1/5,并且有一大半为加工食品集团公司。其他集团公司多为商业公司。在各个大学里,只要是本科的,其专业多为商业与工业类的,少数农业与林业大学有农业和林业类的,沿海及内陆城市的毕业生,很少会去那里读农业和林业类专业的,他们大都喜欢商业或工业类就读。大概是很多人都认为商业读出的前景好,致使农业没有人才,得不到发展。当农业得不到发展,食品紧张,价格就暴涨。

  因为商业与工业吸引很多人,环境污染;农业人员不够,环境污染严重致使农业产品紧张,食品价格一上再上,就如现在的猪肉每斤也要12元。如今,一头猪相当于一台电脑,也许将来,一头牛抵得上一幢大厦。

  中国的经济已陷入危机,必须处理好农业的良好发展,把食品价格回落,那就是全中国人民的期待!

中国经济

  一组数据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6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77倍,人均超过3000美元;财政收入增长约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达7。9%。

  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伟大跨越。洋油、洋火、洋碗等名称曾经深深刺伤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改革开放以来,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目前,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部门中国都有,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工厂”。

  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5。29亿吨,粮食自给率高达95%。

  经过60年的努力,神州大地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6年6月,毛泽东畅游长江时曾写下“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雄奇诗篇。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2309米巍巍大坝横江而起。

  经过60年的努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回头来看,2009年我国经济实现回升向好的成绩来之十分不易。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世界经济险象环生,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到2009年一季度,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GDP环比增速纷纷继续大幅下降,其中,美国GDP环比折年率下降6.4%,比2008年四季度多下降1.0个百分点;日本GDP环比下降3.2%,多下降0.2个百分点;欧盟下降2.4%,多下降0.5个百分点。受此影响,我国经济从2008年四季度到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由7.6%继续回落到6.2%,为连续第7个季度下滑,创造了1997年以来的季度最低增速。2009年1—2月份工业增速大幅回落到3.8%,2月份出口下降25.8%。部分行业、部分企业经营困难,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大幅下降37.3%,大批企业出现了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的情况,大量农民工返乡回家,国内经济面临严重困难。

  当诸多害了消费者的“黑心企业”原形毕露后,我们不得不深思他们为何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和诱惑力。有人为了300%的利润,真的铤而走险直至走向穷途末路,等待他们的只有后悔和死亡,而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则更在痛苦中呻吟……

  在国外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工业——食品工业,在中国却被认为是最危险的。就拿三聚氰胺事件来说吧,众所周知,在中国,三鹿、蒙牛、伊利、光明四大名牌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奶制品行业的大半个江山,消费者一直对这几个名牌厂家的产品情有独钟,而诸如此类一些名牌企业反而利用起消费者对他们的信任,干起危害国人健康与国家声誉的卑劣勾当。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诚信乃立企之本。

  反思一下,中国的经济又该如何调控使其运作和发展呢

  处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的中国,发展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追求的发展,是在不损害其他条件(如环境、国民素质等)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国家应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以保证经济稳步增长;且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保护粮食价格,保证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还需要时刻关心三农问题,我们中国8亿多农民,只要农民增收了,我们这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就会上升。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式下更需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继续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才能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成为一个永远具有创新动力的国家。中国虽然经济总量达到全球第二,但无论是人民的生活质量还是在科技、环保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社会领域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应此我们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企业而言,如今已进入全球化竞争时代,竞争激烈的程度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没有的,并且还在不段深化,形势日益严峻。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制定职业道德行为准则,通过开展全面、持久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提升职业素质;通过规范商业行为,遵守商业道德,依法经营,信守合同、公平竞争、友好合作,切实做到文明经商、诚信经营、规范运作,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应该做到的;企业还应该积极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做损害、侵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坚决抵制弄虚作假、相互欺诈、行贿受贿等不道德的和非法的商业行为,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做“阳光”型的企业。

  另外,政治环境也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回顾过去,我们能很好地立足现在;分析现在,我们将强大于未来。

  以往的种种表明:中国,绝对是一个勇于捍卫主权的国家;她以她的发展向世界宣告,我们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且会干得十分出色。

说说中国的经济

  是什么使中国的经济文化后退了10年?这应该从公元220年说起。从秦朝到明朝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始终处于繁盛的时期。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派鉴真到日本去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派玄奘去天竺讲学。明朝时期,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使中国逐步走入鼎盛时期。

  可到了清朝时,清朝统治者认为清朝是一个物产丰富,无所不有的地方,根本用不着与外国进行交易;还有就是他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于是就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一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根本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没有学习到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清朝后期,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列强经常侵犯我国,经过一次次的侵略,终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幸亏有许多正义人士,比如孙中山,周恩来,毛泽东。曾经一次次的拯救中国,推翻清朝政府,才能使中国不算太“悲惨”。

  可是现在我们中国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近几年来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强国,使我们中国不再受其他列强的侵略。

  我希望我的祖国永远美丽富饶,永远光辉灿烂!!!

中国的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越几个主要的西方国家,如今稳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仿佛中华民族崛起之势已成定局。

  目前,支撑中国崛起现象的主要依据是中国GDP的攀升。但是把GDP攀升与国家崛起简单的画等号显然是盲目和不负责任的,关于这一点,近来国内许多专家已做出了中肯的评估。

  2010年3月6日,《解放日报》发表石良来教授访谈,给出了让国人清醒的数据:

  ——1894年,即甲午战争爆发那年,中国的GDP攀升是日本的两倍多;

  ——1936年,即抗日战争爆发前一年,中国的GDP攀升是日本的两倍多。

  石教授介绍最近十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是组装件,成熟件,而尖端的精密仪器、工作母机等还需要进口。这与其说是制造,还不如说是加工。

  尽管中国的GDP总值位据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排名落在百名这外。而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据某国际知名机构评估居世界26名,落后于美国、瑞典和瑞士等西方国家。目前我国在高端产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尽管“中国制造”远销海外,但却少有“中国制造”,我们只不过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在付出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之后我们只获得了少量的加工费。而那些西方的大公司尽管不做什么但凭借科技优势从我们这儿拿走了大笔的专利费。旧中国作为落后的农业国,过去长期处于积贫积弱地位,新中国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基本完成工业化,然而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仍落后于西方国家,弥补这一差距恐怕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也不必急于争最前列位次,只要事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提升上去,就能真正由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

  目前,许多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办厂,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有促进作用。但是,他们为什么来中国投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吗?不是,资本家向来趋利避害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获利的机会。他们看中的是中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宽松的政策以及广阔的市场,可以说他们的基本目的和当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一旦他日中国劳动力价格上涨、政策改变、大量资源消殆尽和市场饱和之后,外国资本家获利大幅下降之时,他们势必从中国大量撤资转向别处,所以,对待外国投资只可利用,不可依赖,只有通过与外资合作吸取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尖端的科学技术以及创新理念,才能便中国的经济实力更上一层楼。

  依我个人看法,我们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目前一时的经济繁荣只不过为我国的崛起提供了一个机遇,只在抓住这个机遇凭借现有的经济实力和资源引进、吸取外国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体系和制度,深化民主改革,才有机会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脚步,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的崛起。但是,如果没有抓住这次机遇,仅仅根据目前的经济繁荣情况抱有盲目乐观态度,抱着过去成功的经验不放,没有意识到世界的变化,不但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崛起,反而会便国家和民族再一次走向衰败,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二十一世纪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且是世界走向一体化的重要时期,在这场大风暴面前一个衰败的民族只会被击得粉碎只留下点点残迹于历史的尘埃之下。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全党同志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因此,面对GDP的攀升我们应抱冷静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它,不要因一时成就就沾沾自喜,而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去进行提升国家软国际竞争力的事业。我们要牢记,尽管我们有61年的外交史、30多年的对外开放史,但全面走向世界实现国家崛起我们才刚刚起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教师法律法规

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