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词的用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对关联词的理解

  开学的新课“关联词”这一说头,我总对某种事物有着不同的感想,而我对关联词产生了一种跨越的情感。

  转折关系。我对它有嫉妒厌恶之心。像虽然我马不停蹄地奔跑,但还是排不上号;尽管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阅读,写作,还始终要比别人低下一等。本身是让人们大汗淋漓,拼了命去争取的事,但最后还是不会有好结果。

  并列关系。我对它的好感度低至零下。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的存在。像我一边要照顾家里的小妹妹一边还要洗衣买菜。我出生的家庭并不富裕,学习又不是很好老是爱拖人后腿。这个关联词赤裸裸的展现出了现实并不像童话一样又完美又幸福。

  假设关系。它在我心里还不算太差,像是上天在捉弄我一样。像如果我的脾气行云如水的话就会受到大家的赞捧。要是我的厨艺不错,还不算让人吃坏肚子就会收到家人的赞赏。这个关联词是一种希望般的存在。

  条件关系。它像是再对我下的一个“军令状”我由内到外都不喜欢它。像只要这朵棉花开得纯净,手感舒适,它就会被重用。只要你早晚像机器一样不停的刷题,才会有好成绩。每一件事不是绝对的,他们都有一处闪光点。

  因果关系。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它却是有一个大靠山才可以繁衍。像因为我想要成功,所以我要经过“千刀万剐”才可以成为自己理想的模样。之所以我会骑成人版的自行车了,是因为我历经无数的坎坷才成功。这是一种考验,它会让你体会人生的真谛!

  关联词。形形色色,有令我爱慕的,有令我厌恶的,它们好似整个社会的现状,因为它们是来教育我们的另一种方式。

关联词的用法

如何在议论文中巧用关联词

  在议论文写作中,也许我们的老师大多强调素材的积累,语句的渲染、排比、铺陈,而忽略了逻辑思维的训练,所以很多同学写出来的议论文站不住脚跟,只能“踮起脚尖”主观臆断自话自说。如果在议论文写作中经常运用“关联词语”就可以让自己的文章多一点思辨,少一点臆断。

  我们说的“关联词语”主要包括:

  (一)表并列

  ……又……又……,……一面……一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既……又……

  (二)表承接:

  ……一……就……,……首先……然后……,……便……,……于是……,……才……,……接着……

  (三)表递进

  ……不仅……而且……,……不但……还……,……不但不……反而……,……连……也……,……何况……,……甚至……

  (四)表选择

  ……不是……就是……,……或是……或是……,……宁可……也不……,……还是……

  (五)表转折

  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

  (六)表假设

  如果……就……,假使……便……,要是……那么……

  (七)表条件

  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

  (八)表因果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接下来请欣赏《六国论》中一段精彩论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此段论述,作者仅仅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故”却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让人无懈可击。作者开头就指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但也有几个国家并非如此,于是作者就退一步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分论点,最后用一“故”字做出因果判断,让人信服。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运用关联词语的本身就是在说理,而此种说理不是材料的简单罗列堆砌,而是通过严密逻辑思维或假设、或因果推断、或条件推断来阐述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极富逻辑思辨的,《灯下漫笔》可见一斑: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区区几段文字,却连用了好几个关联词语,并列、转折、因果,说理层层递进,不乏辛辣讽刺。

  在平时训练的时候,我们不妨多多开动脑筋,不要简单去思考问题,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想想前因后果,懂得迂回曲折,思维的成熟是离不开思考的。记得,一次作文课上我要学生用关联词词语写一段有关“弯曲”的语句,一位女生写道:

  人生当中,比我们强大的对手不胜枚举,所以适当的弯曲有时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弯曲不是耻辱和无能,不是阿谀逢迎、摧眉折腰,而是让我们了悟身后还有另一条路可以选择,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此段话,貌似简短,其实却包涵了思辨色彩,读来令人深思。

  最后请欣赏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大隐隐于市》:

  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是仙人道士必傍山而居,不闻世事。蔡志忠曾以漫画对此作了解释:仙,“人”在“山”旁则为仙;“山”中之“人”真仙也。看来,

  古时造字便点明了其中真意。

  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练就一身道行,渗透了无尽禅意,方才以道入土,归隐于山。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对此动了凡心。其中,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当他一篇《桃花源记》出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想要的是归隐,是闲适,是宁静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场失意,怀才不遇,桃花源这么一个避难所就要永远与他绝缘,并远离世俗而绝迹于他未来纯朴的生活。

议论文的关联词使用方法

  运用关联词,让议论文深刻起来

  当前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文章材料很多,但给人零碎、堆积之感,思想浮于表面。抽象的让中心深刻的写作理论又很难操作,这使一部分学生想让作文深刻起来而不能。我想,不妨引导学生学习中心深刻的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从而使学生的议论文深刻起来。这里我只谈谈通过关联词让议论文更加深刻的方法。

  运用关联词分析事例,不停留于对材料表面的叙述,而是展开逻辑推理,从而使议论文深刻起来,下面我举些议论文运用关联词让文章深刻的例子。

  如果不用关联词推理,是这样:“‘抢’字背后,是中国人发自灵魂的不安全感。一个多月前的日本地震引发核恐慌,有人谣传盐可以防辐射,只是一时间,超市中的盐脱销,商家趁机涨价,人们掀起了一股‘抢盐潮’,有人甚至调侃,‘日本实是大和民族,中国原为盐黄子孙’。诚然,‘抢盐’所暴露的除了在灾难发生时人求生的本能,更多的,还是国民性。??雨果曾说:‘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被抢走的国民素养也需要完善的法制来挽救。”(《被抢走的国民素养》)文章例子很新鲜,但总让人感觉没有思想,很肤浅,用上关联词推理就不一样,如:“‘抢’字背后,是中国人发自灵魂的不安全感。一个多月前的日本地震引发核恐慌,有人谣传盐可以防辐射,只是一时间,超市中的盐脱销,商家趁机涨价,人们掀起了一股‘抢盐潮’,有人甚至调侃,‘日本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

欢欢喜喜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