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公司员工职业健康检查制度

  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有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

  第三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保证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落实。

  第四条、公司应当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员工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应当视同正常出勤。

  第五条、公司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第六条、公司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第七条、公司应当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

  发现职业禁忌或者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员工,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第八条、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的费用,由公司承担。

  第九条、本公司定期职业健康检查的周期一般为一年。

  第十条、公司应当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员工。

  第十一条、公司应当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第十二条、公司当按规定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第十三条、员工有权查阅、复印其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2职业健康管理规章制度

  一、目的

  1.1 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保护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1.2 职业卫生管理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

  1.3 凡在公司区域内的部门以及全体员工,应严格遵守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职业健康管理制度适用于某有限公司。

  三、术语及定义

  3.1 职业健康:是预防因工作导致的疾病,防止原有疾病的恶化。主要表现为工作中因环境及接触有害因素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

  3.2 职业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有害因素。

  3.3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因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属于国家公布的职业病范围的疾病。

  四、职责和管理要求

  4.1 职业病防治委员会

  公司成立职业病防治委员会,总经理任主任,公司常务副总为副主任,各部门及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安全环保办公室为职业健康的日常管理机构。

  4.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健康管理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并将此工作列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4.1.2审定职业健康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并定期监督检查方案的落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关系协调、所需资金落实等问题。

  4.2 安全环保办公室职责

  4.2.1宣传、贯彻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

  4.2.2确定公司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点,协助卫生部门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点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公示;对超标场所,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案,监督整改。

  4.2.3负责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申报的主要内容有:用人部门的基本情况;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产生职业危害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

  4.2.4负责组织进行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4.2.5负责公司员工职业健康档案的建立及归档工作。

  4.2.6会同行政人事部联合开展职业卫生教育工作,普及和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卫生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4.2.7对从事有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以及在岗期间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并负责对其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告知本人。

  4.2.8开展职业病防治卫生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动者自我防护能力。并按规定发给劳动者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督促、指导其正确使用。

  4.2.9负责对在工作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治措施和待遇告知员工,员工岗位变动时,及时向员工依照前款规定,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

  4.2.10对有害作业场所应采取隔离等防护措施,设置警示标识,配备必要的卫生防护设施。

  4.2.11发生职业性中毒事故时,作业部门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职业病防治监测。

  4.2.12被诊断为患有职业病的劳动者,积极与行政人事部协调,按规定安排治疗或调换工作岗位。职业病患者的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4.3 各职能部室职责

  4.3.1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卫生标准,并认真执行。

  4.3.2监督有害作业并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部门目标管理。

  4.3.3参与本公司重大职业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

  4.3.4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按规定进行监测。

  4.3.5组织员工对职业病防治情况实施监督。

  4.3.6教育督促员工遵守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

  4.3.7对有害作业场所进行监督,并向公司提出职业病防治建议。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一、 目的与依据

  为预防、控制和降低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保护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健康管理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蓄电池制造企业的生产作业场所大量存在铅尘、铅烟、酸雾、噪音、高温等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健康防护工作难度较大等特点,要做好蓄电池制造企业职业健康防护工作,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企业应从工程性预防控制、管理性预防控制、个人保护性预防控制等三个方面的开展职业危害防护工作。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

  二、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各工厂、集团各部门全体员工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三、 定义

  职业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有害因素。

  职业病: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并列入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名单的疾病。

  四、 机构设置

  公司成立职业健康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 担任,各车间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各车间行政人事经理为领导小组检查执行机关。

  五、 领导小组职责

  (一)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防治法律法规、监督本管理制度的执行;

  (二)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六、 执行机关职责

  宣传、贯彻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

  确定公司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点,协助卫生部门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点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公示;对超标场所,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案,监督整改;

  负责在职员工职业病档案的归档工作;

  会同人力资源部门联合开展职业卫生教育工作,普及和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卫生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七、 人力资源部

  (一)负责新入厂员工上岗前的健康查体和员工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查体工作;

  (二)负责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八、 预防措施

  (一)做好工程性预防控制

  1、完善通风系统

  厂区周围应完善通风系统,为密闭的厂房提供新鲜空气,为了保证空气的新鲜,进风口周围均要有绿化。定期对通风系统进行保养,每年要更换进风口的过滤袋。为保证有效过滤,最好使用双层过滤袋,调整过滤袋的更换频率。

  2、完善除尘系统

  为避免铅尘或铅烟在生产过程中散发到工作环境中,所有可能产生铅尘或铅烟的设备上都应安装吸尘装置,不管是可能产生烟气的炉子上,还是员工的操作平台上,甚至在丢弃废料的回收桶上,都应安装有吸尘管道或吸尘罩,降低潜在的环境铅污染。

  3、完善酸雾收集系统

  蓄电池生产的另外一种重要原料是浓硫酸,浓硫酸稀释后作为电解液被注入电池,然后进行充电。充电过程会产生酸雾,酸雾不仅会导致设备老化,还会对人体造成诸如牙齿酸蚀症、鼻粘膜萎缩、支气管炎等健康危害。应在充电工作台下方密布无数洞眼,使酸雾通过这无数的洞眼,经过地下管道被吸收到酸雾收集装置中,这样大大降低了对员工健康的危害和对设备的腐蚀,又可回收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4、引进机械手操作

  蓄电池制造企业绝大多数的岗位还是机械加人工进行操作,为了减少员工接触相关的职业危害因素,各种岗位应推行机械手操作,在流水线上,极板入槽工序很容易引起铅尘扬起,机械手代替人工操作避免了员工的铅接触。环氧乙烷也被认为是一种对健康有影响的危害因素,历来由人工进行的上热溶胶工序,应改由机械手操作,避免员工与环氧乙烷的接触。

  5、设立员工休息室

  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禁止员工在工作区域吸烟、进食、饮水、咀嚼口香糖等等。在每个区域为员工建造有员工休息室,休息室内配备有空调、饮水设施,休息室附近还有洗手设施。为防范氧化制粉区设备可能产生的铅粉泄漏,在厂房设计时应将该区域设计为整个厂区的负压中心。为确保该区域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应为该区域的休息室安装了送新风装置,将厂房外的新鲜空气直接送进该休息室,使休息室成为正压,从而保证了铅粉不会进入员工休息室。

  九、管理性预防与控制力度

  (1)加大经费投入。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相对事故处理和疾病治疗是投入少产出多,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做好企业职业健康工作的保障。

  (2)职业危害因素评估。每个生产区域相应工作岗位均可能有其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因素,每个岗位可能会导致职业健康安全危害的危害源,应由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小组对相关危害源进行评估,对企业所有岗位的危害因素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危害程度进行相应分类标识,从而为采取进一步对策和整改措施奠定了基础。

  (3)标识和告知。在可能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场所和岗位设立警示标识牌,随时提醒员工注意预防;在醒目位置公示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在员工的劳动合同文本中告知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新进员工培训告知有关职业危害因素以及预防控制措施;血铅监护结果及时书面告知员工并签字认可。

  (4)设立限制性区域。由于氧化制粉区的特点,为确保铅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外泄,我们将氧化制粉区设定为限制性区域,非经许可不得进入该区域,并关闭制粉区大门,依托通风—吸尘系统,使制粉区处于负压状态,从而保证了整个厂区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对于在该区域工作的员工或者经批准同意进入该区域的员工,应入口处都设置了专用箱,放置防尘口罩和耳塞,要求每位进入制粉区的员工或外来人员都必须使用,以确保身体健康。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医生自我评价

人事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