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代表人物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屈原

  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楚人,他热爱祖国,主张改革朝弊,明法治国,但他振兴楚国的梦想和主张触犯了楚国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以楚怀玉为首的腐朽势力的排斥,不久被放逐到汉水以北,后来,他又因主张联齐抗秦,第二次被放逐到更远的地方。

  五月初五他骑上一匹白马,沿江堤缓步徐行,他来到汩罗江时,站在江边,于是便纵身跳入滚滚江涛,只听扑通一声巨响,满江雪浪排空。

楚辞代表人物

屈原简介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最长的抒情诗。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闻一多《端午考》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另则传说屈原死后,人们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龙抢走了。而蛟龙却忌惮楝树叶和五色丝线,所以人们就把米包成棕子来祭祀屈原;赛龙舟则相传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虽然这些传说都不可靠(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但却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也说明了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楚辞读书笔记

  离骚,犹离忧也。我看离骚,通篇“寻求”二字。屈原实已看破,但不罢休,看破之后,还要寻求,上天入地,求不得,死。屈原是中国的浮士德。浮士德临死之前,说:美!得其善终了。离骚末段,屈原写“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居”。屈原到底看破之后,没有看破这个看破。这是老子的境界。唯有如此,天地之间,才能相安无事。

  屈原是很有姿态的,他哭,不是胡乱大哭,要拿柔软蕙草,才掩面大哭。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他手持兰草,菱叶为衣,莲花为裙,帽子高耸,佩剑奇诡,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极其讲究,做足悲哀的姿态,有趣,如同电影画面。屈原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诗人形象。中国第一个诗人就是如此器宇不凡。“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制支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各的乐事啊,我偏好美洁已成自然。)中国最早的唯美主义宣言。

  骚体,浓醉之体。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实为不然,屈原是浓醉之后说醉话,酣畅淋漓,反反复复,老子是酒后吐真言,说一是一,不肯多说。

  愈是古代的人,与神的关系愈近。抛去“生产力不先进”不说,我认为彼时的人,更有神性兽性。现在的人,只剩下了被教化了的“人性”。屈原笔下天地、日月、山川、鬼神,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诗经是穿着粗葛布,风中沁着汗水味的,最常见的植物是篙和艾草、葛叶,间或提到桃花、杨梅。离骚,九歌,熙熙攘攘地涨满蕙草、灵芝、椒树、莲花、荷花、兰草、木兰、秋菊、辟芷、江离的香气。“芳芳菲兮袭予”“芳芳菲兮其弥章”。时人著有一本《夏木簌石的百合》,也可写一本《屈原笔下的植物》。

  “余处幽篁兮不见天,路险难兮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兮神灵雨。”54字,幽篁道险山巅云朵黑夜东风。汉语的浓度。屈原是造境的大师。屈原幽昧之境,后世李长吉得其真味。

  屈原字灵均,灵,神也,均,调也。“灵”与“天”结合,“均”与“地”对照。上可安天,下可安地。忠君为地,忠君不得,飞天。

  宋玉的悲哀是天高气清的悲哀。木心说屈原是瓦格纳交响曲。那么宋玉就是肖邦小夜曲。

  宋玉的写法有现代因子。他写:凄凉,若人在远行,又像登山临水送人踏上归程。“憭溧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读楚辞,陌生化的观感,经验之外的诗性。古文,陌生的兴奋。

  读书是自我流放的教育。

  现代人,比以前可怜的,要被迫接受更多的试探。

  越思索,越茫然,于是,便把茫然写下来,这就有了文学。看书,和看画一样,看不出真理,而是一团茫然,一片美感,是一阵钟声,消失在云里。

楚辞的读后感:《楚辞》

  《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在我国诗歌中是一颗彪炳千古的闪亮的明星。

  看屈原,诗人的形象深入读者心中。屈原依照前贤坚持正道,可叹历尽磨难令人心寒,却遭怀王疏远,不为世人理解,他只有“长太息以掩涕”。虽然遭受排挤,遭到冷落,虽然不被理解,回想初志他仍不后悔。

  尽管路途坎坷艰辛,处境油皮孤独,但诗人愤世宁折不弯的意志不变,坚持正道的决心和忠信的崇高情操不变;拳拳的爱国之心不变。虽然遭到流放,虽然明知楚国奸臣当权,虽让国将不国,屈原始终不愿意离开楚国,游宦他乡。

  屈原遭到放逐时,曾形容枯槁,颜色憔悴地行吟在湘江边上。渔夫问他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他说,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屈原的一生是忧愁抑郁的,他忧虑的是国,忧虑是民,他可以为他的国家和人民而死,毫无悔恨地死。《除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史的又一次顶峰之作,对于千多年后的我们,它的价值依然重大。让我们永远铭记屈原这样一位伟人吧。

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汉成帝时,刘向整理西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效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楚辞集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教材认为屈原曾两次被放逐,第一次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地点是汉北一带;第二次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地点在江南一带。

  、屈原的作品存在真伪之争,一般认定是屈原所作的是《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的大部分诗篇。

  、《九歌》之名来源很古,《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它是夏禹王的儿子夏后启从天上偷下来的,这是古代关于文艺起源的神话。

  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出现很早的古曲。

  、对楚辞体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地的巫歌。

  特别是《九歌》的写作同楚国的巫风有密切关系。

  、《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除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外,其余各有不同内容,也就是以祭歌的形式各写一神:《东皇太一》写天之尊神,《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写湘水配偶神,《河伯》写河神,《山鬼》写山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只有《国殇》是写人鬼的,为悼念楚国阵亡将士而作。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篇幅之宏阔,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少有的。

  诗题《离骚》二字,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九章》共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其中除《桔颂》一篇大约是诗人屈原早年作品外,其他各篇均是屈原两次流放时所作。

  最晚的是他在死前所写的绝命词《怀沙》。

  、《天问》是一首非常奇特的长诗,天问二字,据王逸解释就是问天的意思,这篇作品以诗歌的形式,从头至尾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招魂》的写作目的,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教材中认为是屈原自己招自己的魂。

  、屈原之后楚国的楚辞作家,按《史记·屈原列传》所说有宋玉、唐勒、景差,但只有宋玉有作品流传,其代表作品是《九辩》,文学史上屈、宋并称。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

  作品简介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为什么叫“离骚”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曹忧作辞也。”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的创作年代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写作背景

  《离骚》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楚辞读书笔记

  在《楚辞》诸章中,无时无处,都洋溢着屈原爱德胜过爱身的情怀。用大量的丽花香草来借喻自己高洁的品德,江蓠、芷、秋兰、木兰、宿莽、留夷、揭车、杜衡、菌桂、薜荔、芰荷、芙蓉等等。不仅自己,对于自己担任三闾大夫时培养出来的楚地人才,也是一样的期望。“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也就是宁可看到他们因故萎绝而不愿看见他们被污秽直道德败坏。因直谏而遭到如此待遇,却不随流俗而改志。在《离骚》一文中,借女媭之言责备曰:“鲧婞直以亡身兮。。夫何茕茕独而不予听”。又借厉神之口劝之曰:“君可思而不可恃兮。何不变此志也?”。可是在诸多文章中,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申明:“亦余心之所善牺,虽九死其尤未悔!”、“宁溘死已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罚!”。

  他放弃苟且钻营,随俗流变,坚持己志,最后以自己的躯体的陨落为修德作最后的殉葬,为他的一生画上史诗般的悲剧结尾。这样沉重的爱有多少人能够拥有

  有多少人在历史的流沙中来了又走了,连淡淡印痕都未曾留下。

  有多少事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又谢幕,连隐隐的歌声都未留下。

  有多少爱在历史的舞台上如流星般划过,又被夜幕淹没。

  可是屈原带给我们的爱却是如此的厚重,如此的感人。这就是他的痕迹,他的歌声,他的那道永恒的光。

楚辞

  二,《离骚》的题义、主题、成就。

  1,题义:“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王逸释为: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经,以风谏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说法主要是这两种。其中以马、班之说最为可信。还有游国恩《离骚纂义》的“音乐名称”说,且有牢骚不平之意。

  2,思想内容:《离骚》是原屈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表现了他为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3,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2)运用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以驰骋想象,把现实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构成变幻多彩的情节和诡奇的意境,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众多比喻构成一连串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一种寄托遥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表现手法。

  (4)形式、语言的创新

  从体式上看,《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骚体”。

  就语言来说,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

  多用“兮”字,置于句尾或句中,隔句一用,促成句式的变化,切合感叹抒愤的语气,极富抒情意味和感染力。

  《离骚》中的“求女”有什么喻意

  《离骚》中有著名的“三求女”情节。一是求宓妃(神话传说中称洛水女神),二是求娀氏之佚女(神话传说中为帝喾之妃,即简狄),三是求虞氏之二姚(神话传说中为夏侯少康之妃),古今关于“三求女”喻意的解说多种多样,似成一个难解之谜。综括可分为十类。

  1、以求女比喻追求贤臣。2、以求女比喻追求贤君。

  3、以求女比喻追求美政。4、以求女比喻追求淑女。

  5、以求女比喻追求理想。6、以求女比喻追求爱情。7、以求女比喻追求知音。8、以求女暗斥郑袖。

  9、以求女比喻追求贤后妃。10、以求女比喻追求通君侧之人。褚斌杰《楚辞要论》亦认为是寻求可通君侧的人。

  汉乐府

  1,乐府的含义

  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殷商设瞽宗,周设大司乐,秦有太乐令,皆掌管音乐。西汉时的“乐府令”掌管俗乐(太乐令掌管雅乐。东汉时更名太予乐署和黄门鼓吹署)。据记载,汉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六朝时,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至建安,有古题乐府;至唐,又有新题乐府。

  2、乐府诗的分类:

  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生动。

  汉乐府民歌最主要的特色是长于叙事。汉乐府民歌叙事生动活泼,善于铺陈、渲染气氛,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2).人物形象鲜明。

  汉乐府民歌善于运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陌上桑》中罗敷与使君的对话,表现了罗敷的聪慧、机智、勇敢、高傲和自尊的性格。

  (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4).语言朴实凝练,长于叙事言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饱含感情。

  4、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特别是对后代诗歌产生着巨大影响。

  首先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建安作家“借古题写时事”的古题乐府;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白居易“诗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都是对这一创作精神的继承。

  其次,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体与五言体,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表现力。特别是五言体诗对末建安五言诗的产生,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借鉴。

  重点:

  正始至东晋诗歌

  1,正始

  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2,正始文学的总体特征:

  (1)在整体风貌上,建安文学中那种高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已基本消失,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以及浓烈的对人生的忧虑嗟叹成为作品的主调。

  (2)在艺术上,正始作家不再效法建安诗人用模仿乐府叙事体的方式揭露时事,而是将抨击时事与抒写感愤融为一体,使五言诗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诗歌在艺术进一步文人化。

  (3)在风格上,正始诗人创造了曲折隐晦、清隽艰深的风格,并开创了把多首托喻寄兴的诗歌集合成五古咏怀组诗的体例。集中反映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感怀。

  3,西晋文学特点

  两晋文学最为繁荣的时期是太康(280~289)、元康(291—299)年间。即诗歌创作多追求形式华美,而内容则比建安、正始时期较为贫弱。最能代表西晋文学风貌的作家是陆机和潘岳。

  陶渊明

  1,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125首,文7篇,辞赋2篇。他的辞赋与散文均写得很出色,《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桃花园记》均是其中的代表作。他的《归去来兮辞》,欧阳修曾称道说:“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他的赋中还有一篇,有些争议,这就是《闲情赋》。

  2,诗歌分类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是他的诗歌。他的125首诗,按照题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法,如有的分为二类者,田园诗、咏怀诗,有的分为三类田园诗、咏怀诗、哲理诗,或者如教科书,分为五类,田园、咏怀、咏史、行役、赠答。

  3,陶诗的艺术特点,大致可有以下几方面:

  (1)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的统一

  (2)情、景、理的统一

  (3)豪迈雄健:诗风的另一侧面

  南朝诗歌

  一、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1、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精工富艳的风格。

  (2)细腻的景物刻划。

  (3)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

  2,陶谢比较: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清新,天然浑成,深得后人激赏。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二、永明体

  1,概念: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

  3,永明体的意义:

  由于讲求了诗歌的韵律美,这就矫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深沉重的弊病,而转向清新通畅。

  由于新体诗的篇幅有一定的限制,不容许过去那样肆意铺排,一味卖弄才华学问的写法,这样明净、凝练的作品开始多起来,这在诗歌史上是一个意味深远的变化,对后来梁陈乃至唐诗语言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谢脁

  2,诗歌特点。

  第一,他的诗大体上承大谢,结构为写景加抒情与说理,

  第二,他的诗风清新明丽,格调明净潇散,

  第三,他的诗在语言上音律谐适,流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第四,他的诗歌与谢灵运一样,也存在着“有句无篇”的缺点。

  散文

  从公共记忆到个人记录

楚辞的创始人屈原

  浩瀚历史长河中,英雄名流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不为人所知,更有甚者被历史淹没,能以节日相经念,并且千百年相传的人自然是凤毛麟角。有一个人,他不仅是这凤毛麟角之一,更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他就是楚辞的创始人屈原。

  弱冠之年,他被宣进宫,与楚怀王畅谈大事,由此展开他传奇的一生。建设国家,他兴起吟诗《橘颂》,被了陷害,他悲愤发《天问》;国家伤亡,他挥泪作《国殇》,祭奠怀王,他伤感写《招魂》;心系祖国,他久酿著《离骚》;投江殉国,他留下绝笔《怀沙》。这就是他的一生,曲折悲惨的一生,然而即使被陷害,被放逐,他那颗爱国心始终没有动摇。命运是不公的,他不允许屈原那种正直爱国的人存在。于是那纵身一跃,汩罗江里又一英魂。无疑,那个时代,屈原是无奈的,他渴望报效祖国,却被小人陷害,他拟立宪法,却不得实施。他唯有以诗言志,以文抒情。从他的诗歌里,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愤慨与无奈,也能感觉到他那颗忠贞不渝的爱国心。

  他是后人的榜样,却是时代的悲剧。我很难理解屈原的那种忠贞,那种正直,那种以死报国的精神。他并没有遇上明君,他的国家更不值得他付出,他完全有机会另寻明主,开辟一番辉煌事业,但他还是留下,义无反顾地为他的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坚定执着于楚国。这就是屈原,宁死不屈,永远心系国家的屈原,也只有这样的屈原才能在历史长河中被人们永久纪念。他如一道白光照进那个黑暗的时代,尽管这白光最终在浊流中愤然逝去,但它所留下的光辉却照耀千古。

  屈原,我欣赏你洁身自好,欣赏你高洁情操,你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却是后世人们的榜样和骄傲。如今,每年五月五日,那飘香的粽子代表人们对你的思念,你不应该为一个国家的衰亡而悲哀,因为你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我看到了你的付出。

  汩罗畔,花草依旧,一种精神正在一代代传承,我们永远记得两千年之前,那伟大的一跃,汩罗江里一个伟大的灵魂永远被人铭记。

楚辞·屈原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你站在汨罗江澄澄清水边,仰天长啸。萧瑟的秋风象一只发怒的野兽,卷走它能带走的一切,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氛。你任秋风横扫你的脸颊,那深邃的目光望向遥远的暮空……

  你感叹命运不济,一腔爱国的情怀却报国无门。“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齋,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你感伤国家,怜惜百姓们流离失所,厌恶那些一手遮天的小人们。你有心报国,却无法力挽狂澜,只能心一横,纵身一跃跳进汨罗江……

  生前,一渔民见到一位“颜色枯槁,形容憔悴”的男人,了解身份后,他反问“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醯?”你不屑沦为这种人,“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蠖乎!”

  无需多言,你的《楚辞》乃是诗作中最璀璨的明珠。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给老人生日祝福语

压岁钱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