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十大楷模人物及事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脱贫攻坚精神

  2020年是中国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战之年。脱贫攻坚是时代的使命,也是对时代的承诺。期间各劳动人民与工作者都如萤火一般,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最终凝聚成耀耀火聚,为打赢脱贫攻坚决战贡献力量,也折射出中国大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精神。

  上下一心攻坚克难,不言弃的团结与奋斗。

  “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习总书记如是说。脱贫之战已进入最关键,最激烈的尾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疫情来势汹汹,人心惶惶,经济停滞。可面临如此天灾,中华人民爆发了磅礴的力量。医务工作者全方位出动,83岁的钟南山院士重返战场,李兰娟院士主动请缨,志愿者汪勇号招大家献爱心……正是有了团结的精神与疫情抗争的勇气,才有了脱贫之战,得以继续实行。有了攻天灾之艰,克脱贫至难的底气与能力。艰苦奋斗,顽强不息,于是黄文秀用年轻的生命注释了责任,王红星用几十载的年华让青春不负使命。不同的战场,共同的战斗精神。

  “授之以渔”,扶智扶志共施行的创新与发展。

  既已有了前线战场的保障,那么“疫后战场”的脱贫攻坚,就应有精准实施的策略与方针,才能不辜负保为基础,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的英雄们的努力。

  好在我们有古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百年来积累的文明与智慧,使我们从中得到了启发,变“输血”为“造血”。悬崖村,顾名思义,陡崖中散落的小聚落,原始落后,有极富地方特色。脱贫干部们并未一昧资助,而是开展教育活动,激发村民脱贫的志气与商业头脑,使其积极主动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如今昔日冷清寥落的悬崖村,发展了旅游观光业,个别居民开起了小卖部,生活明显改善,更让人触动的是当中央以“奖励”方式为村民修葺新房年轻人们安置好父母,依旧选择回到土生土长的悬崖村,积极开发用心守护。这是扶贫工作政策上的创新,也是思想上的进步与发展,如我们所愿,也带来了更高层面的收获与惊喜。

  返乡助攻一腔赤诚守本心的梦想与热爱。

  清华选调生王忠伟,毕业后选择回到落后的家乡。有人问:“你是不是作秀啊?”王忠伟说:“我受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我的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帮助我摆脱贫困的家乡。”原来三十而立,是找到热爱,回到初心发心动愿的守护一个人,一件事,一座城。如今他成了一名村官,带着父老乡亲们反向小康,脸上总洋溢着笑容:“我想小时候的梦想,也就是如此吧!”

  诚然,返乡创业疑作秀,干部扶贫似炒作。“蜻蜓点水式”虚假扶贫事件也偶有发生。但我们有奋斗于战场的英雄,有创新的领导者,有梦想和本心的工作者,有年轻这的人,他们的精神都有一个共同核心,那是家国情怀。

  有了中国精神,有了民族脊梁,攻坚克难,脱贫有希望。

脱贫攻坚十大楷模人物及事迹

有关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做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是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省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夯实强有力的工作保障,强化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落实工作一鼓作气、一抓到底,为决胜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决胜脱贫攻坚,落实整改任务,就要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进一步压实责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我们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制定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强化成果运用,注重整改实效,确保改到位、改彻底。

  决胜脱贫攻坚,落实整改任务,就要完善制度保障,加大从严管理力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制度准则,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脱贫攻坚。要通过较真碰硬的考核问责,坚持以严实深细的工作作风谋划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树导向、言规矩、压责任,防止基层问责泛化、简单化,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做到全面整改、立行立改、即知即改、真改实改。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全力做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压在全省党员干部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党中央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凝心聚力、提振精神,着实深入推进整改工作,马不停蹄地把整改落实工作不断抓紧抓实,不断抓出成效,不折不扣完成任务,坚决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

脱贫攻坚战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同样也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张必须完成的答卷,这张答卷必须满分,没有任何折扣可打,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所以,这堂级别的“网课”要求我们必须抓紧再落实,压茬再推动,各负其责,直奔现场,把现场当考场,直奔乡村、直奔社区、直奔困难群众院里屋里、田间地头,拿出真招,付出真情,使出浑身解数干!干出党员干部的好样子,干出新时代中国的好样子!

  什么是干部?干部不是身份,是责任,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人。什么是党员?党员不是光环,党员是担当,党员就是走在前面的人。党员干部,就要用实干换来贫困群众的笑脸,带领困难群众一起干出自己的幸福生活,用全身心投入的现场感换来千家万户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考中,越到交卷时刻,越要保持定力,保持决断力,保持果敢的行动力,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既要统筹疫情防控,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也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千斤重担挑在肩,风雨无阻向前冲。

  赢得这场大考,困难群众在盼着,海内外人们在看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卷子答到现在,每一道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越是艰险越向前,惟有精准答好每一道题,抓紧抓实抓细,才能让每一户困难群众都满意。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答卷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是这一代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也是无上的光荣。

  我们要用意气风发的干劲,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的拼劲,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向世界看着这场大考的人们亮出中国之治的鲜明答案: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

脱贫攻坚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标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扶贫工作也面临着“一城一地”,甚至“一城一地”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复杂现实。因此,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尤为重要。这是转变传统扶贫方式、开展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意。

  然而也要看到,有的地方扶贫有了新思路,但是办法还是老办法。比如记者在基层调研中了解到,西部某贫困村,此前实施“一苗一子”产业到户,镇里免费给贫困户提供核桃苗、蔬菜种子。但村民对这种所谓的到户扶贫并不买账,“一苗一子”拿回家,大多扔在一旁。某县为帮助群众脱贫,一度兴起养兔热,政府整合资金强力补贴养兔子,但由于行情变化、产业规模萎缩,不少养殖户不但没富起来,还赔得血本无归。

  诸如此类的“扶贫”,既浪费了宝贵的扶贫经费,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又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从原因上分析,有的是大搞形式主义,看似扶贫资源均摊、落实到了人头,其实还是“假把式”;有的是拍脑袋决策、不懂得市场规律,最后做成“花架子”。究其根源,是没能从实际出发,没能真正尊重群众意愿。

  扶贫工作事关亿万群众中国梦的实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容不得形式主义和作风漂浮。各地应该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照查找不足,需要改正的立即改正,需要完善的抓紧完善,真正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验扶贫工作的标尺。

  只有真正深入基层,从实际出发,因户施策,提供有针对性的扶贫解决方案,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只有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内生动力,才能大力推动扶贫工作从“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在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发起脱贫攻坚最后总攻还存在的短板不足和困难问题,这就是当前需要瞄准的靶心、必须攻克的堡垒。接下来,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着力抓重点,谋实干。

脱贫攻坚

  正月十五的烟花还没来得及欣赏,全县脱贫攻坚的战鼓就已擂响。正月十四,单位领导电话与我沟通选派干部到贫困村脱贫攻坚事宜,我欣然应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脱贫攻坚是为民之举,为善之劳,功在千秋。无论单位领导出于什么想法和理由找我,作为党员干部,有幸参加这次扶贫攻坚工作,是我的荣幸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有许多实际困难:老父亲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孩子不满四岁需人照顾、家在市区,往返会更加的麻烦和辛苦。

  初到村上十年前,我在乡镇工作时曾联点包抓这个村,现任村支书那时还是村里的民兵连长,村主任也是当年共事的老相识,这次相见也算是见了故人,心中难免有些庆幸。十年弹指一挥间,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全村还有着22.9%的贫困发生率,近五百人的脱贫任务依然艰巨。与以往扶贫不同的是,这次脱贫攻坚是层层立下军令状,倒排时间表,脱离原单位,全身心投入,全天候驻村,全面脱贫奔小康,任务更加艰巨。好在早我两年市里包扶单位选派了第一书记老周驻村搞扶贫。老周是市驻村工作队长,我是县驻村工作组长。老周是脱贫攻坚指挥部总指挥,我是副指挥。我们都是外地人,都来自县区部门。两个外乡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干着同一项工作,吃在一起,住在隔壁,从此命运有了交集。至此,村上也形成了第一书记、工作组、村组干部三方聚力抓脱贫之势。

  病中遐想进村时天还很冷,我很快感冒了,似乎还有些发烧,本想喝些冲剂就能撑将过去,可现实是不行的,我再也不是十年前的我,以至于头晕小睡竟将挂职副县长拒之门外。同学为给我改善伙食送来一个肉夹馍,因为好久没吃肉了,咬了一口居然没尝出那是肉。搅团是我喜爱的美食,尝了两口就没有了胃口。我在想,没病的时候中午在村上能这样吃一顿“心仪”的饭该多好,在不切实际的情况下,随心想象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走访老徐十年前,我无牵无挂,无亲无故来到这里,故能无私无畏。如今,当我再次走进这里,已然物是人非。不少人还向我热情地打招呼,有些直截了当的说我进城这些年,职务也没升上去,似乎很惋惜,我一笑了之,并不介意,知道他们内心是朴实的。那天,去见贫困户老徐,我就快把他家门砸烂了,才见他慢悠悠的来开门。老徐正给老伴熬草药敷腿,家徒四壁,又阴又暗,一个节能灯快吊在我鼻尖的位置。病痛已使他老伴双腿严重变形,可老太婆一听我说“老徐还挺疼你的”,笑得合不拢嘴。我脑海中闪过四个字“白头偕老”,用现在流行话说就是“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有些村干部抱有工作组不会长期扎下来的心理,为我们到来前的准备也不很充分。后来,慢慢的才明白这次要长期安营扎寨的。大家这样想也是正常的,驻村前有同事好心叮嘱我说这次也许是个机会。我想什么又是机会呢?这也许是全县历史上最后一次脱贫战役,也是我职业生涯最后一次在乡村工作了,不来也就赶不上了。

脱贫攻坚事迹材料

  48岁,年富力强,赤胆忠心,倾力为民。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川岩村原党支部书记张曙光,20年如一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攻坚克难,无怨无悔,直至付出宝贵的生命,他用生命诠释了怎样当一个好支书。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张曙光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的精神就如他的名字一样给我们带来信心——全面小康的曙光已经出现。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村干部,张曙光为农村脱贫事业兢兢业业、默默奉献近二十年,直到其生命永远定格在48岁的那一天。

  贫困户田儒芬丈夫早逝,住房破旧不堪,村两委为她申请到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田儒芬无力组织人员建房,张曙光主动为她家组织工人,并义务帮工。

  “不让公务在我这里延误,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工作在我这里中断,不让群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各种政策在我这里受到影响。”这些都是张曙光的工作态度和经验。他就像不知疲倦的老黄牛,认真践行共产党员的信念,面对种种困境,依旧不改初衷。

  张曙光一家共四口人,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均未成家,妻子十三年前年出车祸留下后遗症,去年又患上脑瘤,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家里洗衣做饭等琐事都得他干。既要照顾小家,更不能丢下全村这个“大家”。去年,县里举办村干部脱贫业务培训班,他背着妻子一起参加培训3天。

  自1996年以来,张曙光先后担任村计生专干、会计、村委会主任、支部书记。20年来,他任劳任怨为民办实事、全心全意为村谋发展,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进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他生前写下的诺言:人生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

  2016年9月4日,苍天含泪,大地呜咽。这一天,对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街道川岩村群众来说,是一个悲痛的日子——年仅4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曙光,在帮助精准扶贫对象户田儒芬家修建房屋时,不幸从楼梯上摔落,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他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就此定格。张曙光同志虽然走了,但他为我们的脱贫攻坚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张曙光的遗物里,珍藏得最好的是一摞厚厚的亲笔抄写的党章。面对困难和诱惑,张曙光都能勇于挑战、抵抗诱惑,带领全村百姓一步步迈向美好生活。

  川岩村老支书田儒祖回忆,张曙光在川岩村任会计期间,每笔账目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每笔开支都要经过老支书之手,是一个非常讲规矩、有纪律的人。

  近20年来,张曙光严格执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程序,坚决反对一言堂和家长制。每遇重大事情、重大决策,都要征求每个支委、群众代表的意见,确保决策科学、实效。

  打铁还需自身硬,张曙光同志是一个办事非常讲规矩、有纪律的典型。他在农村一线工作十几年来,严以律己、清正廉洁。“哪怕背负的压力再大,也从未听到他言苦叫累,工作从不拖后腿。”峨岭街道原党工委书记文明海说,去年,办事处民政股为其妻解决1000元解困资金,但张曙光坚拒不收:“收了这个钱,以后村里民生资金分配,我就说不起硬气话。”

  “乡亲失去了一位好支书,我却失去了一个好儿子啊!”76岁的张羽松回忆起张曙光生前的点点滴滴,不禁老泪纵横,他说:“当支书的儿子忙了一辈子,现在终于可以安息了。”

  兄弟张亮说:“我很少和哥聚在一起,有一回好不容易一起吃饭,可是,刚端起碗,他的电话就响了,那顿饭,他跑出去三趟。”不忙不行啊!村两委没有办公室,村学校破旧不堪随时可能倒塌,村里没有自来水,出行还是泥巴路,张曙光的忙换来了全村大变样,村活动室建起了,新学校亮堂了,自来水通了。压在他心头的就是4.7公里环村路硬化。

  如今,他走了,安息在环村公路旁的一座新坟里,他要亲见这条路硬化完工。“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这是张曙光工作笔记上的励志格言,他永葆党员先进本色,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五彩缤纷。

乡村教师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乡村教师的扶贫梦

  XX,男,现年40岁,XX村人。一九九八年毕业于蓬溪师校,被分配至蓬溪县鸣凤镇翔凤小学任教至今。近二十年来一直扎根基层教书育人,且默默地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XX出身于一个农村贫寒家庭,十多岁时父亲因一场意外事故逝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兄妹两人和疾病缠身的母亲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庭。这个苦难的少年从小就饱尝生活的艰辛,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XX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师范学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出山旮旯成为“金凤凰”的XX始终不忘初心,不忘艰苦岁月的磨练,不忘父老乡亲无私帮助的恩情……走上三尺讲台的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扎根家乡,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蓬溪县鸣凤镇山高沟夹,地势偏僻,交通闭塞,处于“蓬溪高原”地带,绝大多数农民长期靠着传统耕种生活,贫困面貌一直得不到改变。加之20xx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波及,使一些农房和庄稼受到损失,贫困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此时的XX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直在心里思忖怎样为父老乡亲奉献绵薄之力。如果单凭微薄的工资收入向受灾乡亲捐款捐物,也只能解决眼前暂时困难,且也是杯水车薪。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如从长远考虑,为乡亲们谋划一条增强造血功能的脱贫致富之路。

  说干就干!20xx年7月暑假期间,一直关注国家政策的XX决定带领乡亲一起发展脱贫产业发家致富。可当时苦于自身工资收入微薄、孩子尚幼、妻子无工作且乡亲“一穷二白”,咋办?于是XX就到当地信用社贷款三万元,购买了十头大长白母猪、三头土黑母猪和一头杜洛克公猪作为猪种进行养殖繁育,并将繁育的猪崽佘给贫困村民进行养殖。由于资金紧缺,无力新建专门的养殖场地,XX又决定租赁贫困村民闲置农房进行分散饲养。下寺村贫困户张宜生体弱多病,妻子又患肾结石;张晓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妻子风湿严重;王仁培一直是“老光棍”,生活困难……XX决定先租赁这三户贫困户房舍进行饲养,每年给予他们租金800元,且安排三户人员让他们在猪场打工,并给予每天三十元劳动报酬。为了解决养殖饲料及污染治理问题,次年春天,XX又以300元每亩的价格租赁了贫困户王仁培、冯菊成、张宜生、张晓、严泽淑的土地二十余亩种植南瓜、玉米、红薯等猪饲料,并利用猪排泄物培植庄稼,减少污染。

  在XX“寄养模式”带动下,贫困村民尝到甜头,也纷纷向他佘养猪只。目前,在XX的养殖基地,除赊销给贫困户的猪只外,养猪规模已达到150余头,还养殖了200余只土鸡。贫困村民养殖户也发展到20余家,其中李强、刘佳、冯志双、潘春楠等4户贫困户已成为养殖大户。李强还申报了“大桥村养殖专业合作社”。XX也联合五户养殖户成立了“蓬溪县碧海云天养殖专业合作社”。

  养殖行业也是一个风险行业。为了解决养猪后顾之忧,不让乡亲们脱贫后又返贫,身为“门外汉”的XX业余时间又不断地学习养殖专业技术,并拜师国家级兽医师冉瑞铭作为技术指导。在带领贫困乡亲发展养殖的10余年间,XX付出的是更多的呕心沥血。多少个日夜天还没亮就要早早起床,夜深人静还要继续忙碌本职工作。周末节假日在脑中已荡然无存,孩子的陪伴、妻子的埋怨换来的只是一脸的无奈!无偿的奉献历历在目:乡亲们来借公猪配种,从不收取一分钱。乡亲们叫在城里帮忙代购疫苗、保健药给钱时也只是一句话“等你以后赚了钱时,再给我”。20xx年暑假眼看收获在即,可是祸从天降,很多农户家的猪得了瘟疫。兽医们束手无策,乡亲们心急如焚。在国家级兽医师冉瑞铭老师的电话指导下,XX头顶炎炎烈日,忍受着痔疮的痛楚,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去给猪打针、配药。猪只康复了,自己却病倒了。乡亲们得知消息后纷纷前来医院探望。有的送水果、有的送蔬菜、有的热泪盈眶地说:“张老师啊!我们忘不了你!”乡亲们哭了,XX也流泪了。他说:“乡亲们,客气了。我十几岁失去父亲是乡亲们无数次的帮助,是国家的培养,才让我有了今天荣登三尺讲台。今天,我回到家乡,就会守护家乡。力争为乡亲们多做一些实事,相信在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迎来美好幸福的生活!”

  身为一名乡村教师,教书育人为祖国下一代培养栋梁之才而尽职尽责。XX时刻牢记自身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深知以身作则带领贫困乡亲发展脱贫产业只是自己的一份业余“副业”,更大的“主业”还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光荣事业。要使家乡面貌发生彻底改变,扶贫还得通过扶志、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让贫困村民的孩子放飞理想、健康快乐地成长。

  近年来,广大农村群众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状况,掀起了外出打工热潮,由此也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现象。XX所在学校也涌现出了不少贫困留守儿童。一些贫困留守儿童精神世界荒芜、行为习惯不良、学习生活困难,使作为班主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XX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辛驱使他有责任、有义务去关怀帮助一批批身处困境的留守儿童。

  在未发展养殖前,XX的工资收入十分有限,加之妻子无工作,工资收入只能养家糊口。为了改善家庭面貌,妻子也只能外出打工。亲戚朋友也多次劝他申请调到条件更好的学校任教,但他一次次都放弃掉调动的机会。他实在舍不得离开这方生养他的故土,以及每每听闻他将要离开的消息时孩子们泪眼婆娑的样子,他更坚定了坚守的信念!

  现在,通过发展养殖,贫困村民们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XX也有了帮扶贫困留守儿童的“底气”。虽然产业规模不是很大,但每年都有七八万元的额外收入,使他投入爱心帮扶的力度更大。大桥村留守儿童潘春兰,三四岁时其母离家出走,父亲备受打击一蹶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孩子也缺乏管教。成为XX学生后,XX对该生给予父爱关怀,时常进行心理辅导,并一直给予小学、初中、高中学费、生活费帮助。下寺村留守儿童张婷上学时成绩较差,学习无目标,留级到XX班上后,XX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提升了学习成绩,并培养了艺术爱好,使其树立了远大理想,目前已考取研究生。

  二十年光阴荏苒,一批又一批贫困留守儿童在XX的关心帮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为贫困学生购买书包、文具、衣服,贴补生活费不计其数。虽然有太多的疲倦,太多的辛酸……但看到孩子们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饭菜,穿上一身崭新的衣服,能在笑容和歌声中健康成长,他所有的苦与累顿时烟消云散。大爱无声,涓流成河。不知不觉二十年间,XX帮扶的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已达两百余人次,帮扶资金达到二十万元!

  辛勤的园丁收获的总是一片春光。任教以来,XX4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然而在XX坚守扶贫梦的路上也“失去”了很多。这么多年,由于一心奉献爱心、致力扶贫,XX把所有身家都投入了他的事业,如今教书20年,他连一套住房都还没买,依然过着租房居住的日子……记得有一次他和儿子聊天时的话语。“儿子,爸爸选择了贫困学生,选择了坚守,注定会平淡,至今一无所有,你会怪爸爸吗?”儿子回答:“爸爸,你有,你精神富有。每当春节,你的学生都会回来看望你或给你打电话向你问候。爸爸,我理解你,也支持你!我会尽最大努力考取奖学金,减轻你的负担,让你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你的事情。”

  XX的儿子今年在安居育才中学4600多人参加的小升初考试中,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摘得“天才奖”的殊荣。儿子笑着说:“爸爸,有梦想就有希望。”XX也笑了,眼里却泛出了泪花……

脱贫攻坚事迹材料

  从小在毛井镇大山里长大的他,深知群众脱贫的强烈愿望,他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乡亲们的厚望,始终坚持“扶智、造血”的帮扶理念,坚守在基层一线,是乡亲们致富脱贫的“贴心人”。他就是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李海瑞。

  从小在毛井镇大山里长大的他,深知群众脱贫的强烈愿望,他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乡亲们的厚望,始终坚持“扶智、造血”的帮扶理念,坚守在基层一线,是乡亲们致富脱贫的“贴心人”。他就是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李海瑞。

  毛井镇高家洼村自然条件艰苦、贫困面广。2015年人均收入4897元,尚有贫困户104户433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5年7月,李海瑞被委派到毛井镇高家洼村担任精准扶贫驻村队长。作为该村的一名驻村干部,李海瑞深知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多次带领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开展调研帮扶,结合该村实际,他发现全村经济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务工信息闭塞,这些都制约这高家洼村的发展,针对贫困现状,他提出“摸底子、找路子、强基础、办实事”的扶贫工作思路,联合镇包村干部和村组干部共同研究制定帮扶措施,扶真贫、真扶贫。

  村民朱志安家有六口人,父亲患肠癌,5岁女儿患有癫痫病,家庭情况困难,庄院崖面破烂不堪,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李海瑞多方努力和倾力帮扶下彻底解决了他家住房不安全问题。

  2016年7月,李海瑞在入户调研时,得知村民冯伟强在服刑期,妻子患肝癌去世,家里庄院败落,窑洞破旧,四个孩子仍然跻身在破窑里,而且饮水很不安全。

  李海瑞:我们及时同村两委会商议,决定解决住房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在8月份我们赊材料、做规划,叫工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解决了住房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作为我们驻村工作队,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也感觉到心里踏实了。

  刑满回家的冯伟强看到家里的新房子和水窖后,满是感激地说:现在我的住房安全也有了保障,今后我过日子也有了信心。感谢我们李主任,还有我们村支书,真心感谢。

  在驻村的这两年时间里,他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一名工作人员,李海瑞早在驻村开展工作始伊,就利用工作便利,将高家洼村全体村民的贷款情况进行了摸底,谁家贷了多少钱,贷款什么时候到期,他都一一记录在记事本上。

  李正仁是高家洼村有名的养猪户,三年前,他从银行贷了五万元贴息款,2016年2月到期。可他早已忘了此事。

  发现李正仁的贷款即将到期,李海瑞就上门“家访”,提醒李正仁尽快还款,以免在银行留下不良记录,影响以后的信贷。

  李海瑞不仅给他偿还了贷款,还为他出谋划策又续贷了贴息款,扩大养殖规模,还注册成立了环县宏渊养猪专业合作社。现在,他的养殖厂年纯收入10余万元,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李海瑞始终把“办实事、谋发展”作为自己的帮扶准则,他认为“输血”虽然也是办实事,但“造血”才是“谋发展”2016年积极与镇政府协调,打造杂粮示范基地,扩充了养殖规模,先后发放地膜7.3吨,种植玉米、杂粮、薯类等农作物7120亩,养羊4560只,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通过金桥贷款、互助资金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放出扶贫贷款共计150户455万元,融资渠道逐步拓宽。

  李海瑞: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我担任了高家洼驻村工作队长,我深感责任大,担子重,我也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通过我们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会的共同努力,该村贫困村退出21项指标,贫困户的7项指标,均达到了上级规定要求,只要群众满意了,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

  李海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2016年12月,高家洼村顺利通过脱贫验收。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真正价值。

2016年脱贫攻坚模范姜仕坤先进事迹材料

  “我的心头凝结着一份庄严的使命,肩上挑起一份重大的责任,我将继续为晴隆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自己全部的热情、智慧和汗水。”

  这是一个县委书记在就任时的誓词。

  2014年8月23日上午,在晴隆县领导干部会议上作了这番表态后,姜仕坤搬进了县委大楼最西边的那间十来平米的县委书记办公室,开始为这誓言而奋斗。在此后的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这个县委书记为当地的建设与发展,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热情、智慧和汗水。

  甚至,他付出了生命。2016年4月12日,因为长期积劳成疾,姜仕坤在广州出差期间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6岁。

  “郡县治,天下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强调了县委书记这个“一线总指挥”的重要责任。

  作为贵州88个区县书记中的“88分之一”,姜仕坤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党员干部的担当。

  近日,贵州都市报记者深入晴隆,走访姜仕坤的家人、同事、下属以及当地百姓,还原这个被晴隆人称为“领头羊”的县委书记轨迹。

  共事二载三季

  山绿了,羊多了,民富了,你不见了;路修好,水供好,电通好,君且走好。

  在姜仕坤的葬礼上,黔西南州委常委、兴义市委书记许风伦为这位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送上这副挽联。

  2011年10月,许风伦作为人才引进,从山东远调至晴隆任县委书记。彼时,姜仕坤已在晴隆工作两年,任县长。

  “热心、直爽、勤快!”初来乍到,这个山东汉子对贵州人的印象就是从姜仕坤开始的。让许风伦感动的是,尽管姜仕坤的普通话很蹩脚,但是为了更好的配合许风伦的工作,姜仕坤特意练起了普通话。

  只要在县委常委会定下的事,姜仕坤出门就去落实;一旦两人在工作中产生意见分歧时,只要姜仕坤觉得自己理由证据充分,就会直接找到许风伦谏言:书记,我还是觉得我的想法是对的。

  不卑不亢,让人钦佩。

  晴隆的冬天天气阴冷,许风伦开始不太适应。有次出席一个开工仪式,他放在衣柜衣服都潮湿发霉得没法穿了,姜仕坤知道后,赶紧把自己的西装给他送去,“这贵州汉子是个暖男。”

  刚到晴隆时,许风伦发现当地的一些干部不在状态,心思未完全放在工作上,春节期间有的人提着大包小包来敲门,甚至有的还带着信封。

  “你们这是瞧不起我,因为你们的工资都没我高!”把这些人打发走后,姜仕坤帮许风伦出了个主意,说:你收下以后,就交给我,我来严肃处理。

  后来,再没人私下找过许风伦。

  “书记,你头发都白了。”一次,姜仕坤对许风伦连日工作不休表示“抗议”,许风伦打趣道:“我头发白了算啥,你头都秃了!”

  原来,姜仕坤总在兜里揣一把小梳子,休息的时候就拿出来梳头醒脑提神。为此,许风伦时常逗他:“你看你这脑袋,都成葛优了,还臭美呢!”

  “他是积劳成疾。”回忆起两人趣事,许风伦笑中带泪。姜仕坤一直患有心肌炎,长期服药,每天都在脱发,以致中年谢顶。

  许姜二人共事两年零九个月,晴隆县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脱胎换骨。这个长期位于经济洼地的贫困县,定下了“工业强县、生态重县、旅游名县”的发展战略,把桎梏发展的山地劣势发展为山地农业经济,紧紧围绕“羊、茶、果、蔬、烟、薏”六大特色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产业优势凸显。

  到2016年1月,全县拥有省级龙头企业7家、州级龙头企业14家、县级以上农业企业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4家。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15.59亿元,粮经比调整到35:65。

  “你当书记时,我得跟着你一块累。现在我当书记了,没想到当书记那么难。”从晴隆调任州委常委、兴义市委书记后,每次姜仕坤到州里开会,都会到许风伦的办公室坐一会儿,两人说说心里话,互相勉励。

  他是车轮上的书记

  “小朱,把音乐关了。”“书记,听听音乐放松下吧。”“我不喜欢听音乐”“这个书记真土。”

  后来,朱黎家才明白,书记不是不喜欢听音乐,而是没有时间听音乐。

  朱黎家给姜仕坤当了6年的驾驶员。

  给姜仕坤开车的第一年,那辆越野车就跑了8万公里。朱黎家把车开去保养时,汽修店工人对汽车的损耗速度之快表示无法理解。

  45万公里,是朱黎家负责的3辆车,6年来载着姜仕坤共同走过的里程。

  这意味着,姜仕坤的日均行车距离是205公里。

  “书记,我不想给您开车了。”因为无法适应姜仕坤的工作节奏,朱黎家曾经向他提出过辞职。

  因为姜仕坤经常加班到凌晨,驾驶员也得跟着加班到凌晨。“我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小伙,才给他开了一年车,看上去比他年轻不了几岁!”

  姜仕坤驳回了朱黎家的辞职请求,说:“年轻人,要吃得苦!”

  “这个书记节约得抠门!”每次出差在外,姜仕坤都不会在饭店正儿八经的吃一顿,他只吃粉和面。甚至不准朱黎家在晴隆洗车,理由是“我们晴隆缺水,老百姓的水是五级加压抽上来的,水太贵了,洗不起!”

  看文件、打电话、写材料,除此之外,姜仕坤在车上唯一的娱乐就是看书,姜仕坤去世后,朱黎家去打扫他的宿舍,各类书籍就整理了七个编织袋。

  偶尔,姜仕坤会听听音乐广播,但这些时候都是屈指可数。有时候,一个工作电话可以从晴隆打到贵阳。作为领导,姜仕坤对包括朱黎家在内的所有下属的教诲是:无论再忙,都要抽空回家陪陪家人,只要情况属实,我都准假!

  朱黎家的父亲患有癌症,姜仕坤曾多次到他家去探望,每次出差回来,都让朱黎家去把自己的出差补助领去补贴家用。

  作为县委书记身边最亲近的人,自然有人巴结朱黎家。

  2013年春节,有人找到朱黎家,说给书记带了点东西,请他去取一下。

  “书记没通知我,我不能来。”平时姜仕坤对朱黎家千叮万嘱,他自然不肯答应,谁知对方居然找到朱黎家当面威胁。

  给姜仕坤汇报后,姜仕坤很高兴,说:“我的驾驶员就要这么不近人情。”

  6年时间,朱黎家已经把这个农村出身,至今保留着农民般节俭、务实且善良、热情的书记,当做自己的兄长。

  你太累了,该歇歇了

  企业壮大了,农民富裕了,书记也累垮了。

  海权肉业董事长托尼和姜仕坤相识6年。他认为,姜仕坤是活活累死的。

  就在姜仕坤去世前三天,他还在和托尼彻夜研究晴隆羊的深加工问题。其实,两人还是师生关系——托尼是姜仕坤在养羊方面的老师。

  2010年,托尼到晴隆投产肉羊加工厂。对于正在大力发展羊产业的晴隆来说,这个加工厂的建成,具有标志性意义。

  连续18个月,姜仕坤时常蹲守在项目点。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迁坟70座,协调修建了一个30千伏的变电站,还建了一个污水处理厂。经过6年发展,海权已发展为当前贵州最具规模的羊养殖和经营公司,托尼也被称为“贵州羊王”。

  “他是我见过的最会搞农业产业,对羊最在行的县委书记。”姜仕坤时常请教托尼这个养羊专家,即便是凌晨,只要姜仕坤看到托尼还在发微信朋友圈,就会立即打电话向他请教,一次彻夜长谈下来,两人手机打得发烫。

  “这些年不晓得和他吵了多少架。”交流中,两人时常产生分歧,托尼是东北人,是个直肠子,丝毫不让着这个县委书记。

  “兄弟,我是农民出身,农民太不容易了,我这个当县长的,替农民给你赔礼道歉了。”有一次,因为和当地一些养殖户产生误会而引发冲突,托尼被打伤了。

  当天晚上九点多,姜仕坤把托尼请进一家羊肉馆里,点了一桌菜,两人埋头吃饭不语。半晌,姜仕坤忽然站起来,端着一杯茶,欠身向托尼道歉。

  请中科院的专家来指导,举办羊产业论坛,不断加强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合作。短短几年,晴隆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成功道路,“晴隆羊”跻身全国三大名羊之列。

  这一切,姜仕坤居功至伟。

  “今后你不是死在肾衰竭上,就是死在心脏病上。”这是一个著名中医对姜仕坤的警告,没想到却成了真。

  姜仕坤在北京学习期间,白天培训,晚上回到房间办公,导致痛风复发,疼痛难忍,托尼请了这位中医来给他扎针。见多识广的医生被姜仕坤的病情吓到了:你是不是缺心眼?再不休息你要出大事!

  接到姜仕坤死讯那天,托尼正在上海谈生意,挂掉电话后,他连夜赶到兴义,送这位和他亦师亦友的县委书记最后一程。

  “好好睡吧,兄弟,你多久没这样舒坦的躺着了。”殡仪馆里,托尼俯身看着躺在冰棺里老友,泣不成声。

  未尽的遗愿

  脱贫攻坚任务未完成,二十四道拐景区未成体系,基础设施还有短板,老百姓看病难还未解决。

  尽管临终前未留下任何遗言,但晴隆现任领导班子还是给他们的“领头羊”、“班长”姜仕坤总结出了他未尽的遗愿。

  “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走了;未尽的遗愿,我们来完成。”晴隆县委副书记、县长查世海说,面对贫困与石漠化严重的双重挑战,目前全县还有7.91万人没有脱贫,这个数据是姜仕坤长期以来挂在嘴边的心病。

  为了推进精准扶贫,姜仕坤自己结对了两个帮扶对象。

  王东是马场乡马场村村民,因精神病导致智力障碍,家徒四壁。

  “你还会养猪?”有次姜仕坤去王东家看望,发现他家有一只母猪和六只小猪仔,一下子来了兴趣。

  “我是讨来喂的。”除了农民出身的姜仕坤听懂了“讨来喂”是什么意思,在场的人一头雾水。

  原来,王东虽然精神有问题,但是喜欢养猪,因为买不起猪,就帮别人家代养。

  “既然你有这样的特长和爱好,我就给你弄一头猪来。”姜仕坤当即自掏腰包1800元,给王东买了一头猪送去。回去后又从工资卡取了一万元,给村里买了两头牛,并安排技术人员指导养殖。

  前阵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让晴隆一夜成名。

  “姜书记说要在晴隆搞旅游,没人相信会成功。”晴隆县委常委、副县长付明勇回忆,过去世人只知二十四道拐,却不知晴隆,这是晴隆人的尴尬。

  2015年,晴隆县承办黔西南州首届旅发大会,并将2015年定位为活动年、宣传年、提升年,希望借此契机,将晴隆旅游发展起来。

  姜仕坤四处奔走招商引资,谈了七家投资商才敲定下来。随之,二十四道拐、观景台、安南古镇、史迪威小镇、马帮山寨、美军加油站和普晴林场汽车运动基地等一批旅游产品迅速开工建设。

  通过拍电视剧并在央视播出、搞山地旅游分会场、搞汽车拉力赛等一系列大动作,晴隆的知名度迅速上升。

  2015年国庆黄金周,每天进出晴隆县城的自驾游车辆达到五千辆,县城的道路、停车场满是车流,宾馆酒店和饭馆全部爆满。

  接待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旅游发展需要,晴隆首次尝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幸福的烦恼。

  “遗憾的是,我们的‘领头羊’姜书记看不到了。”站在几乎是一夜之间建成的安南古镇中心大街上,耳畔响着咖啡店里播放着的歌曲《干杯,朋友》,晴隆县委副书记王琴眼睛红了。

  下辈子我们还是一家人

  鸽子鸽子,你什么时候还会回来。

  告诉我,失去的他现在是什么样子。

  回来吧,远行的人。

  快回来讲完,还没结尾的故事。

  这是姜仕坤的女儿姗灵最新的一条微信朋友圈。

  文字来自于姗灵最喜欢的民谣歌手尧十三的一首歌,文字最后,她加上了一个父亲模样的微信表情。

  “完了,以后没人和我说心里话了,没人给我梳头发了。”接到姜仕坤的病故消息时,姗灵正在深圳大学的宿舍里休息。

  噙着泪,捂着嘴,姗灵光着脚丫从床上跳下,在旁人诧异的注目下,穿着睡衣奔跑出宿舍楼,脚被石子划破了也没发觉。

  深圳到广州相隔百里,不到两小时车程,这对父女却是一个蹲在宿舍楼一角放声大哭,一个躺在冰冷的病床,生死两茫茫。

  电话那头,亲友不住的叮嘱、安慰、担心,对于这个19岁的女孩来说,都映照出一个现实:从此以后,我就是个没爹的孩子了。

  父亲是姗灵最好的朋友。

  姗灵也曾有过叛逆期,对学习产生抵触。彼时,已是县长的姜仕坤会抽时间陪女儿,结束工作后,立即从晴隆赶回兴义,陪她几个小时,然后又赶回晴隆。

  最后一次见到父亲还是在几个月前的春节,这些年来,姗灵已经习惯通过搜索网上的新闻来了解父亲的行踪,印象中的父亲,永远都是出现在田间、工地和会议室。

  “你看,中专学历。”姜仕坤没读多少书,除了工作后在省委党校进修,只读到中专,每每说到这里,姜仕坤都是一脸遗憾,他时常指着自己的简历学历一栏给姗灵看,告诉女儿:我现在当了领导都还要抽空读书,而读书是你目前的职业,你有什么理由不干好

  和媒体打交道已是家常便饭的姜仕坤,自然深知记者这个行业的艰辛,但是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却给女儿填报了深圳大学新闻专业。父亲说,新闻行业很锻炼人,很适合你。

  姗灵到学校报到时,姜仕坤破天荒的请了一天假,和妻子送女儿去深圳。这是这个家庭屈指可数的一次旅行,也是全家最后一次旅行。

  尽管心疼宝贝女儿,但是姜仕坤从不准妻女坐单位的公车。为了接送女儿上下学方便,姜仕坤给妻子买了一辆大众车,首付4万,贷款10万。

  “每个月4000多的车贷还完,就剩500块钱了。”彼时,姜仕坤任晴隆县长,堂堂一县之长,买辆经济紧凑型小车还要贷款,亲友时常将这件事拿出来摆谈。

  “工作干到这个份上,我就不是你们的了,我是大家的。等我们退休了,就回老家去,每天躺在竹椅上,我泡茶给你喝。”十多年来,夫妻俩都是两地分居,每当妻子王作艳抱怨时,姜仕坤就会将这个说了无数次的承诺再拿出来说。

  “他是农民出身,最向往的就是田园生活。”翻着手机里一张张姜仕坤回老家探望父母,挽着裤腿在田里劳作的照片,母女俩相拥而泣,“下辈子还做一家人,亏欠我们的,你下辈子再还吧。”

  更多相关材料推荐: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姜仕坤的先进事迹材料

  4月12日6时40分,年仅46岁的姜仕坤在广州突发心脏病去世。在此之前将近600天的时间里,姜仕坤担任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县委书记。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面积80%以上都是山地,石漠化严重。而地处滇黔桂石漠化区域的晴隆县,则是贵州石漠化程度最重、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

  人均耕地不足0.77亩的晴隆曾被称为全国最贫困的县之一。2015年,在全国向贫困发起决战冲刺之时,有32万人口的晴隆,尚有近8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010年年初,40岁的姜仕坤调任晴隆县县长,4年后升任县委书记。深度贫困的农村和急需脱贫的农民,让这位长期在黔西南州贫困地区工作的干部感到肩上的担子不轻。如何让农民快速脱贫致富,成了姜仕坤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

  穿一双褪色的运动鞋,身着一件旧夹克,提一个又旧又重的帆布包——这是这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县领导下乡调研时最常见的装扮。在姜仕坤眼里,没有时髦不时髦、好看不好看,只有能不能用。

  “他就是一个农民书记。”在晴隆县茶马镇董箐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安珍的印象中,“他穿的像农民,说话像农民,没有一点官架子,很朴实。”

  李安珍所在的董箐村麻山箐村民组在乌蒙山脉的群山之中,大山阻隔了村民和外界的联系。上世纪90年代初,麻山箐村民组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确定为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建议搬迁。

  “搬?往哪里搬啊?搬不出去,就得想办法活下去。”在李安珍的记忆中,山地养羊是县里在2000年给村民们规划的路子。

  不敢冒险的麻山箐村民在观望了6年之后,终于有3家愿意一试。然而,他们养的羊没能熬过那年的冬天。从那以后,麻山箐人谈羊色变,家家户户又回到了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种地喂猪的状态。

  2011年3月,李安珍当选为董箐村的副主任。在李安珍的游说下,又有几户胆子大的村民养起了山羊,这一次,长得肥壮的山羊卖出了高价。一时间李安珍带领村民养羊挣钱的故事开始在大山中传播,也传到了姜仕坤的耳朵里。

  没过多久,由于缺乏专业养殖技术,加上市面上的羊价一路走低,挣不到钱的村民把矛头指向李安珍。受了不少委屈的李安珍几度想举家搬到县城,躲避村民们的指责。

  就在李安珍快要绝望时,姜仕坤出现在了她家羊圈旁。“我当时觉得他是一名很专业的兽医。”李安珍清楚地记得和姜仕坤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穿着灰色衬衣的姜仕坤一头钻进了臭烘烘的羊圈,挽起袖子去感受羊身上的体温,抬起羊头观察其口腔和鼻子周边的黏液……姜仕坤一边说着羊可能患了什么疾病,一边叮嘱李安珍该用什么药去治疗。这一系列的“专业”动作,让李安珍误把姜仕坤当成县城里来的兽医。

  同一天,姜仕坤还在李安珍家的院坝里现场给村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买一只25斤的羊羔需要500元,出栏时不会低于100斤,按照市场价值1200元左右。和养猪相比,养一只羊需要的粮食只是猪的十分之一,换句话说,养一头猪的成本可以养10只羊,一头猪养到300斤也只值3000元,而十只羊最少值1.2万元。

  “这样算来,养羊确实不错。” 这笔经济账揭开了困扰在很多村民心中的疑惑。“你要坚持下去,带领村民继续养羊,你走了,村民看不到希望,村子又会回到以前的样子。”在姜仕坤的劝说下,李安珍选择继续留下来。

  家住大田乡兰蛇村的李国和姜仕坤的第一次见面并不愉快。“这位干部一来就径直钻进了我家猪圈,还问东问西的。”李国显得有些不高兴。

  李国所在的大田是晴隆最贫困的乡,海拔超过1900米的苗族山村兰蛇村又是大田乡最贫困的村。山路像丝带一样环绕在大山深处,驾车从乡政府出发到兰蛇村,15公里的山路需要用1个小时;下山时,轮胎时常因为刹车时间长而冒出青烟。

  当姜仕坤第一次踏上兰蛇村的土地时,看到大部分村民还住在茅草屋里,稀稀落落的玉米地里高大的玉米杆上挂着瘦小的玉米棒子,他一下皱起了眉头。

  “怎么这里的村民还在种80年代的老品种?”姜仕坤随手撕开路边地里的一个玉米棒子。他意识到,要想让这个没有任何产业支撑的贫困山村脱贫,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变村民的思想,引导他们发展多种经营,盘活仅有的土地。

  同样是一亩山地,种玉米需要多少化肥,最后能收入多少钱;种烤烟要投入多少劳力,一年能有多少收入;种草养羊,政府有哪些扶持政策,一年能出栏多少只羊,能有多少纯收入……姜仕坤在田间地头与群众细算经济账,发动村民种植新品种玉米、种烤烟、种草养羊。

  “你说的养羊政策算不算数?”在外务工多年的李国自认为见过世面,他打心眼里认为这个挽着裤腿、一副随时要下乡或者刚下乡回来模样的干部顶多是个科长,说的话不见得管用。

  第一个质疑种草养羊的李国却成为了兰蛇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2012年开始,李国依靠山地上丰富的草资源养起了山羊,年均存栏八九十只,年均出售四五十只,收入5万元左右,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也成了大田乡远近闻名的养羊能手。

  作为姜仕坤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家住大田乡的肖长青还记得这位“县里最大的官”第一次来到自己家时,一屁股坐到了有些灰尘的板凳上。姜仕坤曾告诫县里的领导干部:“下乡调研时,不要嫌老乡家的凳子脏而做出擦拭的举动,我们脏的只是裤子,老百姓伤的可是心啊。”

  45万公里,是姜仕坤主政晴隆县6年来走过的路程。这意味着,姜仕坤每天的行车路程达200多公里。

  姜仕坤的足迹遍布晴隆县的每一个乡镇甚至行政村,下乡调研时姜仕坤往往第一时间直奔羊圈。哪个乡镇有多少羊存栏,哪个养殖大户发展存在困难,哪个山头的饲草长势最好,哪个季节羊群最易发病,他都了如指掌。

  话不多的姜仕坤在晴隆县是出了名的“抠”。“堂堂一个县委书记,经常会为了几十块钱跟我较真儿”。晴隆县住建局局长姜文新记得,有一次陪着姜仕坤到贵阳出差,为了方便开展工作,提前预定了一间180元一晚的宾馆客房;姜仕坤觉得有点贵,最后大家在几公里外找了一家100元一晚的招待所住下。

  对于给姜仕坤当了6年驾驶员的朱黎家来说,姜仕坤甚至“抠”得有点过分。晴隆缺水,姜仕坤基本都是利用在外出差的时候洗澡,他还叮嘱朱黎家,尽量出差时洗车。而出差过程中,到了饭点,他们经常一碗米粉就给对付了。

  有人不解,一个县委书记,至于这样吗?姜仕坤回答:“晴隆很穷,用钱的地方很多,不节省不行。我是书记,就是表率!”

  6年来,姜仕坤在田间地头、村民家中、羊圈里一笔一划地描绘出晴隆的发展蓝图。6年间,晴隆在姜仕坤带领下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2012年年初至2015年年底,晴隆县的贫困人口从16.19万人减少到7.91万人,贫困乡(镇)从12个减少到4个,贫困村从56个减少到52个,贫困发生率从52.2%降至25.1%。

  就在晴隆人攒足劲儿准备开始崭新的生活时,他们的“带头大哥”姜仕坤却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电话销售话术与技巧

成长类记叙文600字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