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拼音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核舟记改写的作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态。他曾经把桃核刻成一艘小船赠送给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场景。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并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遮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庭坚一起看一幅画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抚摸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面比较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核舟记拼音版

模仿核舟记的作文

  象牙笑面佛

  两年前,妈妈从北京出差回来时买了一个小饰品送给我----象牙笑面佛。从第一眼见到他,我就被他雕刻精细的外表深深的吸引住了。

  象牙质地的佛面约有红枣那么大,长约2、8厘米,最宽处约有2、5厘米,其高1、3厘米,小巧玲珑。

  弥勒佛大大的脑门上有两道岁月的痕迹,而那普度众生的深刻哲理就蕴含其中。他眉毛与鼻梁连成了凸起的丁字形,宽阔而棱角分明。鼻梁两边的眼睛笑成了月牙型,上面可清楚的分辨出上眼皮和下眼皮,甚至可以看到眼睑的睫毛,和他眼睛两边笑出的细纹!弥勒的眼睛是微微凸起的,但没有眉毛高,符合我们的人体结构。弥勒的鼻子又大又圆,并且雕上了鼻孔,就连鼻下的仁忠也没落下。他的嘴笑得大大的,牙齿可历历数也。舌略微凸,嘴唇也刻得恰到好处。其两腮微鼓,圆润逼真,上面还有两个小酒窝。他的下颌饱满圆滑,脑袋两边的耳朵雕刻精细,耳廓,耳蜗,耳垂与寺中的大弥勒无异,甚至可爱。

  整个弥勒佛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层次分明。且手感圆润光滑。令我惊叹的是,如此精细光滑的佛像未经过任何机器的加工,完全纯手工制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啊

  在我家众多精美的工艺品中,出类拔萃的要算是爸爸从意大利带回来的一条威尼斯游艇模型了。这条游艇造型别致、结构精巧、古香古色,具有意大利威尼斯的民族风格。

  这条富丽堂皇的游艇是由塑料制成的,长40厘米,宽10厘米,高15厘米。由船身和底座两部分构成。底座呈圆锥状,红色,上面布有精美的花纹。上部与船底相接。船底为黑色,船身为金黄色,船头是尖的。在船舱和船头之间的部分有一个可以装卸的小灯。这个灯是夜晚照明用的。因为这是一件工艺品,所以灯内没有真的灯泡。在船舱前有个底托,底托上的小孔有一个跳舞的小人。这个小人别看样子小,可是制造精细,她上身穿一件银白色的短上衣,下身是一条红色的舞裙,腰上还系着一条蓝色腰带。她双手上举,呈跳舞姿势。她的上身与两腿是用两个铜环相连的。两腿直垂下来,悬空。船舱是船的主体部分,为立体梯形,顶篷呈半圆形,前后左右的墙壁都是空的,在棱架的部分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花纹。其中有的呈鱼形,有的像花朵……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就好像鱼儿在水中嬉戏,马儿在草原上奔腾,花儿在花丛中开放,这个玲珑的小船舱还可以打开呢!在后部两个棱架的基部各有一个活动的螺丝,能把船舱的整个盖子掀起。我想这就是船舱中门的装置吧。掀开盖后,可以看到内部有一个小盒了,盒内有一排排小椅子,这样游就可以坐在舱内来观赏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外貌了。在舱盖的背面还吊着八个小灯泡,就像一个个倒挂着的酒瓶子,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在船尾还有一位船夫站着,他头戴黄色小礼帽,身穿白色衣裤,领子上有蓝色飘带,腰间系一条红腰带,风度翩翩,双手拿着一个船桨,这就是威尼斯水手的特色,用一支桨划水,看起来,他划船的技术还十分高超呢。

  这条金碧辉煌的小船不但可以当工艺品还可以当玩具。在船的底座上连有插头,把船身、小人等装好后,接通电源,船就可以转起圈来,跳舞的小人也开始转着圈地跳起舞来。舱内壁灯也跟着亮起来了,随之又响起了优美的音乐。看着,听着,我好像真的到了威尼斯。作为一位贵宾坐在这富丽豪华的游艇上,有人在为我跳舞,船夫在为我划船,带我去游览威尼斯这神奇的水上世界;让我观赏碧波荡漾的水道,一座座古典式的石桥;让我领略威尼斯古老灿烂的文化……这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使人陶醉了,就像作梦一般。

  这艘金光灿烂的游艇小巧玲珑,别具一格,是我家的珍品之一。

核舟记的读后感

  读了《核舟记》,我不得不赞叹古人能工巧匠,技艺之高超。同时也佩服明末魏学洢精妙绝伦的描写功力。

  我们平常所见的桃核竟然可以被雕刻成一个如此精致细巧的船,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从这句话可以初步了解到王叔远的高超技艺。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核舟,船内有窗,共八扇。一个小小的只有八分多一点的桃核竟然有八扇窗,可以想见那窗有多么小巧。窗两旁有字,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字的凹处被青翠色的颜料涂抹。窗子是可以打开的,再次感叹船的细巧精致,窗外是精致的雕栏。

  船头坐了三个人:东坡、佛印、鲁直。三人的动作、神态、衣貌清晰可观,尤其佛印手中的串珠,“可粒粒数也”,可见王叔远技艺之高超,雕刻之细致。

  舟尾还有两个童仆。神态、动作也是清晰可观。

  船背较平,又刻着字,“细若蚊足,勾画了了”。蚊子的足,不用说,都知道有多么细小,再次可见王叔远技艺之高超。

  文章以空间顺序、总分总结构进行描写,条理分明,历历在目,如在眼前。“高可二黍许”“为人五,为窗八”“为字共三十有四”等句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神情与苏黄不属”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佛印绝类弥勒”“细若蚊足”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写人物的精巧,详细刻画了细节,字词准确,使人读来,如在眼前。

  王叔远的技艺实在精妙绝伦,“灵怪矣哉”。魏学洢的描写功力也形象生动,文采斐然。

核舟记翻译

  1、译:明朝有个有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2、译:核舟首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厘米高,中间高起而敞开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3、译: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着,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即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也就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

  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关联。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4、译:舟尾横放着一只船桨。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锥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5、译: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方篆刻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的。

  6、译: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蓬、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嘻,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核舟记读后感

  上周学完了《核舟记》,我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技艺高超。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平时我们吃的那一个个跟乒乓球差不多大的核桃上,竟然能雕刻出来如此精致细巧的船。

  这个核舟,船内有窗,共八扇。一个小小的只有八分多一点的桃核竟然有八扇窗,可以想见那窗有多么小巧。窗两旁有字,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右刻"山高月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字的凹处被青翠色的颜料凃抹。窗子竟然是可以打开的,窗外还有精致的雕栏。这样精巧的雕刻令人由衷赞一声“技亦灵怪矣哉!”这样细致入微的雕刻品绝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无数次的精雕细刻。面对这些一成不变的重复动作,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是绝对不能完成的。

  奇巧人高超的雕刻技术无疑离不开耐心。其实,不唯雕刻,任何领域,想要达到较高的水平,都离不开耐心。

  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拥有这样的态度。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耐心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非常难做到的。重复的读一篇课文直到背下来是枯燥无味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背下来,而有的同学不可以呢?这就体现了耐心的重要性。有耐心的同学经过多次的朗读把文章从结结巴巴慢慢的背成倒背如流的水平。面对一道不会的数学题在日常生活里拿出空闲时间刷题,日积月累,在考试中难题就能迎然而解。这就是耐心的威力。我们要养成面对困难不骄不躁,一点点的克服的习惯,在一点点的磨砺中变成一个有耐心的人。

《核舟记》重点知识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新课讲解]

  1.作家作品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2.重点字注音:

  yīǎngyíyòujīxuānruòsǎnrán

  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

  zhětǎnjiǎozhǔqūjìrénxūyúfǔ

  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

  3.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1)实词:

  为:做

  罔不:无不,都

  尝:曾经

  贻:赠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

  启窗:打开

  比:靠近

  不属(zhǔ):不相关连

  了了:清清楚楚

  为人五:刻成

  曾:尚,还

  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灵怪:奇妙

  (2)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4.重点句子翻译: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5)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6)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5.文章分析:

  (1)整体感知:

  ①结构层次: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

  第一部分(1):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第一层(2——4):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5):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6):对“核舟”总结、评价。

  ②主体段的说明顺序:

  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正面,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2)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奇巧。

  2.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

  1.第二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2.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3.第三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4.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6.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7.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8.第四段文字的说明结构是什么

  总分结构。先总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9.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10.第五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11.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12.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第三部分:

  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所通的字和它的意思:

  (l)左手倚一衡木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

  A.尝贻余核舟一:B.能以径寸之木: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如有所语:

  E.矫首昂视:F.罔不因势象形:

  G.神情与苏黄不属:H.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I.珠可历历数也:J.其船背稍夷:

  K.钩画了了:L.其两膝相比者:

  3.结合全文,指出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A.《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技艺高超。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D.“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

  4.找出译文没有错误的一项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译文: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约有两粒黄米粒那么高。

  B.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译文:在右边的一个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握住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是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两膝互相比着,隐藏在画幅下边的衣服折纹中。

  D.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译文:字迹细得像蚊子脚,是用刀钩画出来的。

  5.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A.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无不是按照所用材料的样子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B.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这是由简短而窄长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D.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笔画)细得像蚊子的脚,但一笔一画却清清楚楚。

  6.选出理解句意正确的一项

  A.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开窗观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互相可以看得见。

  B.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靠近苏东坡两膝盖的地方,都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C.佛印绝类弥勒。

  佛印同弥勒完全不同。

  D.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上面又盖了一个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四个字,它的颜色是红的。

  7.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约八分多一点。

  C.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具、人物。

  (二)阅读:

  文段一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①”,左刻“②,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把选文中横线上应填的文字写在下面。

  ①②____。

  2.如下图所示,根据文意,指出图中的字母所指的人物。

  A:B:C:

  D:E:

  3.王叔远雕刻的核舟是微雕艺术的杰作。选段的内容体现了他刻画人物时力求“各具情态”的特点。请分别找出文中描述人物神态的语句,并指出是描述谁的神态。

  4.翻译句子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请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

  文段二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戍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核舟记》)

  1.下面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左手倚一衡木B.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C.便要还家D.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下面画线加粗的实词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一虚皆惊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下面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核舟”的雕刻者是王叔远和初平山人。

  B.“核舟”雕刻的内容取材于苏东坡游赤壁的故事。

  C.苏东坡等人兴致勃勃地饱览赤壁风光,舟子奋力划船。

  D.苏东坡、黄鲁直与佛印和尚情投意合,他们在共赏一幅手卷。

  4.翻译下面句子。

  ①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黄鲁直”________,“佛印”__________,居左舟子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文段三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ǔ)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②一:③识: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试题答案】

  (一)基础:

  1.(1)衡——横,与“竖”相对(2)诎——屈,弯曲(3)简——拣,挑选

  2.A、赠B、直径C、奇妙精巧D、好像E、抬F、无不G、相类H、满I、分明的样子J、平K、清清楚楚L、靠近

  3.D4.A5.C6.D7.C

  (二)阅读:

  文段一

  1.水落石出清风徐来

  2.A、执扇舟子B、椎髻舟子C、鲁直D、东坡E、佛印

  3.如有所语——鲁直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佛印

  若啸呼状——右边的舟子

  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左边的舟子

  4.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文段二

  1.B2.C3.B

  4.①文字的笔画细得像蚊子的脚,但一勾一画都是清清楚楚

  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5.如有所语矫首昂视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文段三

  1.时/邕/才学显著

  2.①以……为奇②全(满)③记

  3.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

  4.强记默识;善算;善属文

  5.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

  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

核舟记课件

  1.词类活用

  箬蓬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长长的胡须。)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倒装句表强调。

  3.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4.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没有;无。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5.句式1、判断句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泛赤壁”是主谓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说核舟刻的是什么,主语承上一分句宾语省略:核舟。“盖”,副词,相当于“大概”。)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以上两句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2、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3、省略句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各隐卷底衣褶中居右者椎髻仰面居左者执蒲葵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4、固定结构如有所语(“有所”,固定格式,意思是“有……的人,或东西,或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整体把握

  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的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舟上五人,须眉比见,其他如箬篷、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真可谓巧夺天工。本文就是对这件艺术品的文字说明。阅读时,要善于运用想象力再造出这件艺术品的形象,并仔细品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描写了船的4个部分,分别为,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分段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

  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第五段总述。“灵巧”照应“奇巧”,核舟体积小,内容丰富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王叔远的精湛技术,构思巧妙)。

  译文

  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雕刻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及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原来是苏轼泛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的两旁开有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就(看到)右边(窗门)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门)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他的右边,黄鲁直位于他的左边。苏东坡和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左手轻按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略微侧斜,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隐蔽在手卷子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露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黄二人不相类似。他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子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面,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扶着火炉,火炉上有把茶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的声音似的。

  那只船的顶部稍平,就在船背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狭的桃核雕刻制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核舟记的读书笔记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的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舟上五人,须眉比见,其他如箬篷、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真可谓巧夺天工。本文就是对这件艺术品的文字说明。阅读时,要善于运用想象力再造出这件艺术品的形象,并仔细品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描写了船的4个部分,分别为,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核舟记读书笔记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译: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推开窗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以下三句为倒装句

  6、其两膝相比者—其相比者两膝(定语后置)

  他们两个紧挨着的膝盖。

  7、简桃核修狭者—简修狭者桃核(定语后置)

  挑选细长的桃核。

  8、何陋之有—有何陋(宾语前置)

  有什么简陋的呢

  9、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鉴赏

  《核舟记》所描述的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无疑,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是文章成功的基础。核舟的“灵怪”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它在微小的物体上因势象形地雕刻出众多的人和物,刀法精细,布局巧妙,人物情态生动逼真,固然足以证明其“灵怪”,但这还只是外在的表象,一般人容易把握。核舟的“灵怪”主要表现在它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用雕塑语言表现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从而给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在距作者王叔远五百多年前的壬戌秋冬,北宋文学大师苏轼曾两度与客泛舟夜游赤壁,为后世留下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在名人和名篇早巳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再来反映这一题材难度很大。然而正是在这点上,表现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首先,雕刻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苏轼与黄鲁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个创举,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赋》的“有客”、“与客”的闪烁其词来,更觉真切动人。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巧妙地把读者引进《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灵气。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有主从,有呼应,无不与“泛赤壁”的主题契合。复次,“壬戌秋日”的题款,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前代风流的仰慕之情。文章的作者准确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使文章有灵秀隽永之致。

  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进行分说:先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次写船头三人的状貌神情,再写船尾舟子的神态,最后写船背的题款印章。文章的内部结构很严谨。第三部分又是总说,以一连串的数字作综合统计,加深了说明效果。这种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发端,以“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作结,前后呼应,又使全文首尾贯通,浑然一体。

  观察细致,描写详尽而又简洁,是本文又一特点。如船的中间是轩敞的船舱,启闭自由的船窗,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窗上的联语,窗子的数目,船背细如蚊足的题款,题字篆章的颜色,无不记得十分详尽,而文字简洁,使读者不但不嫌烦琐,只觉得这只核舟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对雕像的描写,船头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表现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首先,雕刻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苏轼与黄鲁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个创举,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赋》的“有客”、“与客”的闪烁其词来,更觉真切动人。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巧妙地把读者引进《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灵气。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有主从,有呼应,无不与“泛赤壁”的主题契合。复次,“壬戌秋日”的题款,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前代风流的仰慕之情。文章的作者准确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使文章有灵秀隽永之致。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进行分说:先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次写船头三人的状貌神情,再写船尾舟子的神态,最后写船背的题款印章。文章的内部结构很严谨。第三部分又是总说,以一连串的数字作综合统计,加深了说明效果。这种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发端,以“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作结,前后呼应,又使全文首尾贯通,浑然一体。

  观察细致,描写详尽而又简洁,是本文又一特点。如船的中间是轩敞的船舱,启闭自由的船窗,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窗上的联语,窗子的数目,船背细如蚊足的题款,题字篆章的颜色,无不记得十分详尽,而文字简洁,使读者不但不嫌烦琐,只觉得这只核舟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对雕像的描写,船头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且各有姿态,各具神情。这是雕刻艺术的传神,也是作者文字技巧的传神。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节约用水手抄报文字

罗小黑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