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特征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重点整理

  23一国收入的衡量

  一、经济的收入和支出

  ·GDP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GDP衡量货币流量。

  ·两种计算GDP方法:加总家庭对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或加总企业支付工资、租金和利润的总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几点说明

  ·GDP使用市场价格。

  ·GDP不包括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和家庭内的生产和消费。

  ·GDP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

  ·GDP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劳务。

  ·GDP不包括过去(一年或一个季度之外)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用两种算法算出的GDP差额为统计误差。

  3、其他收入衡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所赚到的总收入。=GDP+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消耗)

  ·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NNP–间接的企业税+企业补贴

  ·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国民收入–留存收益(公司获得但未支付给其所有者的收入)-公司所得税–对社会保障的支付+家庭从其持有的政府债券中得到的利息收入+家庭从政府转移支付项目中得到的收入

  三、GDP组成部分

  ·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C+I+G+NX=Y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转移支付:改变家庭收入却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计入政府购买。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四、真实GDP与名义GDP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真实GDP的变动只反映生产产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GDP平减指数衡量相对于基年价格的现期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某个物价水平衡量指标变动的百分比。

  ·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五、GDP衡量经济福利

  ·对美好生活作出贡献的某些东西没有包括在GDP中,如:闲暇、在市场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等。

  ·就大多数情况,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24生活费用的衡量

  一、消费物价指数

  1、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用于衡量经济的物价总水平

  2、计算CPI需要五步

  ·固定篮子:确定哪些物价对普通消费者是最重要的。

  ·找出价格:找出每个时点上篮子中每种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计算一篮子费用:用价格数据计算不同时期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把同时发生的价格变动的影响与任何数量变动的影响区分开。

  ·计算基年并计算指数:CPI=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100%

  ·生产物价指数PPI: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预测CPI变动

  3、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偏向:一些物品的价格上升得比另一些快,消费者倾向于用那些变得不太昂贵的物品来替代。——忽略了消费者替代的可能性,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新产品的引进:引进一种新产品时,减少了维持相同经济福利水平的费用,消费者有更多选择,钱更值钱。——没有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物品如果质量逐年变差,钱则愈发不值钱。

  4、GDP平减指数与CPI

  ·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CPI比较固定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与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偶尔改变),GDP平减指数比较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与基年同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自动变动)。——不同物品与劳务价格变动量不同则会有差别。

  二、根据通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

  ·今天货币的数量=T年货币的数量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税法只是部分的对通胀实行了指数化。

  ·名义利率:未根据通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由于通胀是变动的,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并不总是同时变动。

  25生产与增长

  一、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由于增长率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按收入的排序会有很大的变动。导致人均GDP衡量的经济繁荣在世界各国差别很大。

  ·通胀率被高估暗含的是真实经济增长率被低估。

  二、生产率的作用和决定因素

  1、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

  ·生产率的增长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决定因素。

  ·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出大量物品和劳务,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2、决定因素有四点: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人均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

  ·人均物质资本。物质资本(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

  ·资本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各物品与劳务,包括更多资本的生产要素。

  ·人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人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种形式。

  ·自然资源的差别引起了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虽然很重要,但不是一个经济在生产物品与劳务方面具有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技术知识分为公共知识、私人拥有(秘方)和短期内私人拥有(专利)三种。

  ·技术知识指社会对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解,人力资本是指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劳动力的资源消耗。

  3、生产函数

  ·产量=生产技术变量F(劳动量,物质资本量,人力资本量,自然资源量)=AF(L,K,H,N)=Y

  ·生产函数规模不变:xY=AF(xL,xK,xH,xN)

  三、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1、储蓄与投资:

  ·提高未来生产率的一种方法是把更多的现期资源投资于资本的生产。

  ·储蓄与投资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

  ·资本要受到收益递减的制约: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由增加的一单位资本生产的额外产量减少。

  ·在长期中,高储蓄率引起高水平的生产率和收入,但在这些变量中并没有高增长。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3、来自国外的投资

  ·外国直接投资:由外国实体拥有并经营的资本投资。

  ·外国有价证券投资:用外国货币筹资,但由国内居民经营的投资。

  ·利用来自国外的投资是一国增长的一种方法。

  ·鼓励资本流入穷国的组织是世界银行。

  4、教育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繁荣至少和物质资本投资同样重要。

  ·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有机会成本。

  ·人力资本带来外部性——一个人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人才外流:许多受过最高教育的人移民到富国。

  5、健康与营养

  ·健康与营养也是一类人力资本。

  ·引起更快经济增长的政策自然会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而这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6、产权和政治稳定

  ·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的核心问题:保护产权和促进政治稳定。

  ·价格制度发生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经济中广泛尊重产权。

  ·经济繁荣部分取决于政治繁荣。

  7、自由贸易

  ·内向型政策避免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互交易来提高国内生产了和生活水平。

  ·外向型政策的物品与劳务的国际贸易能改善一国公民的经济福利——贸易是一种技术。

  8、研究与开发:通过资助和专利制度的方式

  9、人口增长:

  ·人口多意味着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工人多。

  ·人口增长导致自然资源紧张、稀释了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最明显),但也促进了技术进步。

  26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一、金融机构

  1、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分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2、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目标:把储蓄者的资源送到借款者手中。

  ·证券市场。债券: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

  ·债券有三个不同特点:期限(决定利率部分)、信用风险和税收待遇。

  ·股票市场。股票:代表企业的所有权和企业所获得利润的索取权。

  ·出售股票来筹资成为股本筹资,出售债券筹资称为债务筹资。出现困境先支付债券持有者部分。

  ·股票交易价格由公司股票供求状况决定,需求反应了人们对公司未来赢利性的预期。

  ·股票指数:计算出来的一组股票价格的平均数。

  3、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银行:起着金融中介机构和通过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存款开支票使物品与劳务的购买变得便利的功能。——帮助创造出一种人们可以借以作为交换媒介的特殊资产。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

  ·共同基金的优点是:使钱不多的人进行多元化投资、使普通人获得专业资金管理这技能。

  ·指数基金:按一个既定股票指数购买所有股票。

  二、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1、GDP组成部分

  ·封闭经济既不进行物品与劳务的国际交易,也不进行国际借贷;现实经济是开放经济——与世界上其他经济相互交易。

  ·封闭经济中: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Y=C+I+G

  ·国民储蓄:用于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下的一个经济中的总收入。

  ·国民储蓄S=GDP–消费–政府购买=Y-C-G=I=投资

  ·私人储蓄: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来的收入。

  ·公共储蓄: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剩下的税收收入。

  ·国民储蓄S=GDP–消费–政府购买=Y-C-G=(Y-T-C)+(T-G)=私人储蓄+公共储蓄

  ·T=政府以税收的形式从家庭得到的数量–以转移支付形式返还给家庭的数量

  ·预算盈余: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的余额。(即TG时T-G的部分)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引起的税收收入短缺。(即TG时T-G的部分)

  2、储蓄与投资区别:投资指设备或建筑物一类的新资本的购买。

  三、封闭经济中的可贷资金市场:向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

  1、可贷资金的供需

  ·可贷资金:人们选择储蓄并贷出而不用于自己消费的所有收入以及投资者选择为新投资项目筹集资金要借的数量。

  ·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有额外收入并想储蓄和贷出的人。——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

  ·可贷资金的需求来自希望借款进行投资的家庭与企业。——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

  ·可贷资金市场图:可贷资金为x轴,利率为y轴,供给向右上方,需求向右下方。

  ·利率调整可使可贷资金供需达到均衡水平,利率由可贷资金供求决定。

  ·可贷资金的供求取决于真实利率。

  2、储蓄激励:

  ·由于既定利率,税收变动改变储蓄激励——影响可贷资金供给。

  ·储蓄征收税额减少,储蓄增加,可贷资金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

  ·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3、投资激励:

  ·由于减免税收,改变投资——影响可贷资金的需求。

  ·企业收到增加投资的激励,可贷资金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

  ·利率上升,储蓄增加。

  4、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

  ·政府预算余额变动代表可贷资金供给变动(不影响家庭企业投资数量——不影响需求)。

  ·公共储蓄为负,减少国民储蓄,减少可贷资金的供给。(供给曲线左移)

  ·挤出: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资减少。

  ·利率上升,投资减少。

  28失业

  一、失业的确认

  1、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尽管经济中总有某种失业,但自然失业率一直在变动。

  ·周期性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2、成人分为三类:就业者、失业者、非劳动力。

  ·劳动力=就业者+失业者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100%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成年人口100%

  3、区分失业者和非劳动力

  ·报告失业的人并未努力找工作。

  ·报告非劳动力的人实际上想工作——丧失信心的工人。

  ·大多数失业是短期的,而任何一个既定时间所观察到的大多数失业又是长期的。

  4、失业原因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由于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引起。

  二、寻找工作:在工人的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

  1、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

  ·部门转移:各行业或各地区之间的需求构成变动

  ·摩擦性失业因经济总在变动而不可避免。

  2、公共政策与寻找工作:

  ·摩擦性失业没有准确数量。

  ·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就业机构和公共培训计划促进寻找工作。

  3、失业保险: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政府计划。

  ·虽然减轻了失业的痛苦,也增加了失业量。(人们可能拒绝缺乏吸引力的工作)

  ·达到了降低工人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的主要目标。

  ·提高了一个经济使每个工人与其最适合的工作相匹配的能力。

  三、最低工资法

  ·劳动市场图:劳动量为x轴,工资为y轴,劳动供给向右上方,劳动需求向右下方

  ·工资由于任何一个原因高于均衡水平,就会导致失业。最低工资导致出现的劳动过剩即为失业量。

  ·产生于高于均衡工资的结构性失业不同于产生于寻找工作过程的摩擦性失业。需要寻找工作并不是因为工资不能使劳动的供求平衡。

  四、工会和集体谈判

  ·工会:与雇主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

  ·工会是一种卡特尔。

  ·集体谈判: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

  ·罢工:工会组织工人从企业撤出劳动。

  ·工会是引起从工会高工资中得到好处的人与没有得到工会工作岗位的人之间冲突的原因。

  ·经济中工会的作用部分取决于指导工会组织和集体谈判的法律。

  五、效率工资理论

  1、效率工资:企业为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企业保持高工资也是有利的,因为高工资可以提高企业工人的效率。

  2、工人健康——解释欠发达国家的失业。

  3、工人流动率——雇用并培训新工人需要成本。

  4、工人素质

  5、工人努力程度——激励工人不逃避责任。

  29货币制度

  ·货币指人们经常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的资产

  ·货币三种职能:交换媒介(提供用于进行交易的东西)、计价单位(提供记录价格和其他经济价值的手段)、价值储藏手段(提供把购买力从现在转移到未来的方式)

  ·有内在价值的货币不作为货币也有价值;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不作为货币就没有价值。

  ·货币以通货和其他各类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

  ·联邦储备(美国央行)负责管理美国货币制度。

  ·美联储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控制货币供给:购买政府债券增加供给,出售政府债券减少供给。还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或降低贴现率来扩大货币供给,也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或提高贴现率来减少货币供给。

  ·当银行贷出一些存款时,增加了经济中的货币量。由于银行以这种方式影响货币供给,美联储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不完全。

  ·联邦基金利率是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贷款的利率。当美联储要实现这个目标时,它调整货币供给。

  30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一、古典通胀理论

  1、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

  ·通胀是关于货币价值的,而不是关于物品价值的。

  ·通胀涉及的首要并且最重要的是经济中交换媒介的价值。

  ·当物价总水平上升时,货币价值下降。

  2、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

  ·前提:不考虑银行体系引起的复杂性,把货币供给量当做由美联储控制的政策变量。

  ·物价水平图:货币量为x轴,货币价值(1/p)与物价水平(p)为y轴,货币供给垂直,货币需求向右下方

  ·货币需求反映了人们想以流动性形式持有的财富量,取决于人们能够从债券中赚取的利率。

  ·物价水平上升增加了货币需求量。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3、货币注入

  ·货币注入使货币供给增加,结果使货币价值下降,均衡物价水平上升

  ·货币供给增加更多货币时,物价水平上升,钱不值钱。

  ·货币数量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胀率的理论。

  ·超额的货币供给使人们购买物品与劳务、购买债券、把货币存入银行储蓄账户——增加了人们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但经济中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没有变。(25章5点决定物品与劳务产量)

  4、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相对价格不用货币衡量,相对价格是真实变量。

  ·名义变量受经济中货币制度发展的影响,而货币对于解释真实变量基本无关。

  ·货币中性: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5、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

  ·货币流通速度V=(GDP平减指数(物价水平)真实GDP(产量))/货币量=(PY)/M

  ·数量方程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产量=MV=PY

  ·货币流通速度一直较为稳定;当央行改变货币量时,名与产出价值(PY)的同比例变动;产量Y主要由要素供给和可得到的生产技术决定(货币为中性,不影响产量);央行改变货币供给,引起名义产出价值(PY)的同比例变动,反映在物价水平变动上——当央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时,引起高速通货膨胀。

  6、通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政府可以简单的通过印发货币来为自己的一些支出付款。

  ·当国家主要依靠这种通胀税时,结果为超速通胀。

  7、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胀率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当提高货币增长率时,长期的结果是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名义利率。

  ·费雪效应表明名义利率是根据预期的通胀进行调整的。长期中随实际通胀变动,短期则不定。

  二、通胀的成本

  1、撇清谬误:通货膨胀本身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2、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为使手头的钱少于没有通胀时的数量,必须牺牲的时间与便利。

  3、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4、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不当:由于一段时间内价格只变动一次,所以通胀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比没有通胀时大。——通胀扭曲了相对价格时,消费者的决策也被扭曲了,市场也就不能把资源配置到其最好的用途中。

  5、通胀引起的税收扭曲:

  ·税收对资本收益(以高于购买价格出售一种资产所得到的利润)的处理——通胀增大了资本收益规模,增加了收入税收负担。

  ·税收对利息收入的处理。——税后真实利率提供了对储蓄的激励,在存在通胀的经济中,储蓄的吸引力比在价格稳定的经济中小得多。

  ·经济中的储蓄提供了投资资源,而投资优势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当通胀增加了储蓄的税收负担时,通胀倾向于抑制经济长期增长率。

  6、混乱与不便

  ·增加货币供给并引起通胀时,侵蚀了计价单位的真实价值。

  ·通胀使不同时期的货币有不同真实价值,在存在通胀的经济中计算企业利润要更复杂。

  ·通胀抑制了金融市场把经济中的储蓄配置到不同类型投资中的作用。

  7、任意的财富再分配

  ·未预期到的通胀以一种既与才能无关又与需要无关的方式在人们中重新分配财富。——经济中许多贷款是按货币来规定贷款条件的。

  ·未预期到的物价变动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进行财富再分配。

  ·平均通胀率低的国家,往往有稳定的通胀;平均通胀率高的国家,往往有不稳定的通胀。

  31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物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

  1、开放经济与其他经济相互交易的两种方式:

  ·在世界产品市场上购买并出售物品与劳务。

  ·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购买并出售股票和债券这类资本资产。

  2、出口与进口

  ·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净出口(贸易余额)=出口值–进口值

经济法的特征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刍

  一、虚拟经济的特征和它的作用、影响

  虚拟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和企业并购等多种运作方式,虚拟经济可以为企业扩大规模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以资金为纽带的诸如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等类似形式的企业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促使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促进社会经济协调、有序、高效地发展。第二,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资源的配置。比如,通过虚拟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发行、交易,可以调节社会资金流向,进而能够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能够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第三,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各种高效能的投融资方式,对于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第四,充分发挥货币数字化的作用,节省了交易时间,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摆脱了现金形式对于巨额交易造成的不便。第五,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直接增加了GDP的规模,同时也能够产生财富效应,促进消费,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可见,它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经济形式。

  二、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也不同。实体经济基本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虚拟经济则主要是信息时代的宠儿;实体经济的主角大都置身于传统工业行业,虚拟经济的表现舞台主要是现代金融领域。两种经济形态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们之间又具有着难以完全隔断的内在联系,即虚拟经济助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则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我们先来看前一个方面,虚拟经济如何助推实体经济。首先,虚拟经济的波动会大大改变宏观经济的形势,进而影响到虚拟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如前所述,虚拟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状况能够对于宏观的走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不可避免地会作用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借助于虚拟经济营造一个适宜自身发展的环境氛围,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动力。实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资金方面的支持,无论是从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或是通过金融中介进行间接融资,都是虚拟经济大展身手的天地。另外,虚拟经济的发达程度支撑或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纵览国内外的实业发展史和金融发展史可以发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并不总是同步的,但从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来看,两者不会脱离太远,越是接近现代社会越是这样。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虚拟经济就愈加发达,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愈大。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一看后一个方面,实体经济怎样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起初,虚拟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与支撑,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基础。然后,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对虚拟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是要求金融市场更加发达和国际化水平更高,从而推动虚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不然虚拟经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最后,虚拟经济的作用效果如何,也必须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考察。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其动机是为推进实体经济服务。因此,虚拟经济贡献于实体经济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程度,自然就成了检验虚拟经济成效大小的最终尺度。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机理,可以得出结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二者各有其长,唯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使其相得益彰,各尽其职,从而全面地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虚拟经济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它对经济运行机制具有一种“放大器”的作用,既可以大量地为实体经济补充能量,助推实体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放大外来冲击和经济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危及实体经济的发展。故而在充分运用其特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可能会产生的负面作用。

  其一,虚拟经济很容易导致经济体系运行产生波动甚至酿成危机。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里,虚拟资本逐渐地脱离实体经济,融通周转的速度愈来愈快、范围愈来愈广,一旦产生波动,就会给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其二,虚拟经济能够导致银行信用扩张,为大规模通货膨胀推波助澜。其三,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虚拟经济既能够起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也可能会对其起破坏作用。其内在机理是: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使投资于资本资产的收益大大高于投资于实体经济的收益,会导致社会资金大量流入虚拟经济领域,从而使实体经济患上“资金贫血症”,从而大幅度提高融资成本进而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四,虚拟经济发展失控会直接冲击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诱发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必然会导致资金借贷的成本升高,进而抑制正当的资金需求并且造成大量呆账坏账,干扰商业银行正常信贷业务的进行,使其陷入面临破产的窘境。其五,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也能误导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还会传至外贸领域,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及其带来的财富效应,会使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状况产生过分乐观的预期,使消费水平超过应有的程度,并通过大量进口来满足;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过分膨胀会造成资产价格上升,导致融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进而降低国产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样一进一出的双向变化,会减少贸易顺差或增加贸易逆差,致使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其六,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容易危及财政安全。这是因为,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会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空间,从而导致产业发展的空心化。如果老产业衰弱了而新兴产业不能及时形成、跟上,最终将会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减少税收收入来源,同时造成就业机会减少。而在现实情形下,财政支出项目具有很强的刚性,在增收与节支两方面都受限的情况下,出路就只有扩大赤字,从而造成财政风险的积累。债务过高还会危及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经济发展停滞。其七,虚拟经济增长过快会使虚拟资本持有者获得大量的资产溢价收益,比起实体经济更容易产生分配问题上的“马太效应”,造成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使得国民收入分配趋于不均等,加剧贫富对立,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总结

  既然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那我们就要正确地认识它、运用它,趋利避害,使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适度合理,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一是要确保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同实体经济的需求相适应;二是要强化对虚拟经济的风险管理;三是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使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沿着有序可控的轨道进行;四是要积极营造适合于虚拟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为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土壤。从具体政策来说,要加大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的力度,着力培育能够促进虚拟经济健康发展的完善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改进和完善监管方式,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创新,大力完善金融市场中的交易规则,认真限定虚拟资本交易媒介机构的准入条件,同时认真发挥好金融机构的相互监督作用;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当积极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组织,切实履行好它们的行业自律作用。力争经由完善可行的制度安排,发挥好金融手段调配社会资源的导向作用,为虚拟经济在我们国家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虚拟经济的良性发展,最终助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经济发展中

  人世轮回,不同角色,不同的责任,使我们无法选择,只得承担,我们生来就享有做人的基本社会地位,也赋予了做人的基本道德。而在生活中,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又与做人基本道德,相互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既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又促进了经济产业的发展。从它本质来讲,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对于不同人,是有不同的看法与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中讲求信誉观念。其中,有一种叫做义利观,是道德伦理中的主要核心,有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上,写到“不同的义利观,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并对经济建设起着促进或促退的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建立在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重义轻利”。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几千年来,孔孟被尊为“圣人”,被奉为神明,他们的话也就成了代代相传的道德训条。而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又无不采取“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政策,使商贾成为屡遭歧视、贬抑甚至价格侮辱和人身迫害的对象。这样,就导致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长期停止不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缓慢的局面。今天,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破除“重义轻利”的传统道德观念。”

  由此可见,道德对整个经济的前景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懵懂的岁月里,就耳闻目睹一些,由于为谋小利,而滥竽充数,最后导致整个工厂倒闭,而致使自己成为“过街老鼠”,人人谴责。

  虽有无数的例子警示启明着人们,但如今仍有“瘦肉精”“舒化剂”沉浮于市场中。因此,作为消费者应提高警惕,作为生产商应柄守道德,这样双方才能互利,促进再生产的发展。

  在社会进步里,经济发展中,我们仍很茫然,我们遨游着,探索着,脚踏实地的进取,为了前方更美的风景,我们大步向前迈着……

论据:经济

  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经济体制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管理形式、管理方法的总称。从宏观上讲,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从微观上讲,指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

  1经济是国家的命脉。21世纪中国将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2经济建设需要以人为本,有精英人才,有高科技技术。

  3经济建设决策者要有长远的目光、开拓精神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4经济建设中,商品经营中,要有诚心,要保证质量,讲究信誉。

  5经营过程中,要加强合作精神,提高服务质量,讲究经营技巧。

  6把知识作为资本发展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已来临。

  1朱?基谈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

  1999年11月30日,正在新加坡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朱?基30日下午在发表题为《迈向新世纪的中国与亚洲》的重要演讲时,阐述了中国在21世纪发展经济的战略部署。朱?基说,中国经济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增大。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并着眼下个世纪的长远发展,我们已决定实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部署:第一,坚持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第二,对国民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2新疆对区外投资者实行新优惠政策

  从新疆自治区经协办获悉,2001年起,凡在新疆投资的区外企业,可在各项税收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区外投资者在新疆兴办生产性企业,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车船使用税和房产税,期满后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建设期内免征土地使用税,其中对在贫困县投资的,可免征企业所得税8年。兴办非生产性企业,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再减半征收所得税3年。在新疆兴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高新技术项目的,8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车船所得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期满后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西藏致力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营造投资环境,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目前全区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一百一十五家,合同利用外资一点六亿美元。

  自治区主席列确日前提出,“十五”期间,西藏将适应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区域和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电信、医药、内外贸、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利用外资有大的突破;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企业、客商前来开发资源、改造、兼并、收购区内企业。(新华社2001-05-29)

  4外商直言重庆投资环境

  前段时间,重庆市人大民宗侨台外委组织部分外商就改善投资环境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外商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重庆市投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规划滞后。2、优惠政策落实难,主动服务意识差。不少外商反映,现在到部门办事比以前“门好进”、“脸好看”,但仍“事难办”。3、部门利益色彩浓厚,搭车转负现象多。有些部门总是有意无意利用手中权力,设置种种名目收费,甚至明目张胆地向外商企业转嫁负担。4、重引进,轻管理,企业生存困难。市里对已引进的外商企业,关心不够,政策措施不多,造成不少外资企业在渝落户后生存困难。

  5经济学家福格尔预测中国经济发展

  罗伯特·福格尔先生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并获“en美国杰出教授”称号,曾荣获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中国经济发展做了预测。他说:我对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的发展非常吃惊,我自己的预测是在以后的一些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会持续保持8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这是非常高的增长率,意味着不到10年中国的经济将会翻番。我还预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2030年,中国的市场要比美国加上欧洲5个最富有的国家还要大。我认为届时中国的人均收入将会增加,导致国民消费总额会大大的增加,中国的经济实力会很强大。在不远的将来,主要的跨国公司都会计划在中国销售商品或是规划在中国市场销售商品的策略。

经济法学习的心得体会

  我在某某某企业工作,经济学的知识对我的工作极大的影响,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我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的工作也得到领导与同事的一致好评。经济法是平衡协调之法,经济法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统一性,经济法可以在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和社会保障法等方面,发挥其他部门法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它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协调了市场运行管理关系、宏观经济管理关系等。

  我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学习经济法最大的体会是使自己懂得了在以后和生活和工作中好好利用各种法律来好好为企业工作,也使自己少犯或者不犯错误。通过经济法的学习,使我了解学习法律的重要性,也提高了我对法律的认识,也知道怎样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学习公司法之前,我一直错误地认为公司与企业是并列关系的,都是营利性经济组织,只是在规模上不同而已,现在我明白原来两者存在包含关系—凡是公司必然是企业,但企业不一定是公司。之前,我对公司的分类也很模糊,只是知道有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但不知道它们具体的区别,现在我才豁然开朗了,并且知道了另外两种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我们将来都要面临同样一件事—找工作,而工作与公司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认真学好公司的相关法学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就学习经济法中几点启发较大的法律条款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知识产权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对我个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最大

  知识产权即法律赋予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智力创造成果所依法享有的权利,产权内容是指民事权利主题基于创造性劳动产生的对其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一种民事权利。这对我以后更加有意识的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提供了依据,会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给予积极的保护,被侵犯的时候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从主体上看,具有平等性,隶属性。从内容上看,具有补偿性社会性,从性质上看设计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公民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的原则、按劳动分配的原则、男女平等原则、劳动者民主管理原则。劳动法从法律角度保护了一个公民的劳动权利,我们不仅享有劳动的权利,也享有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当自己劳动的权利和老公成果被侵犯时,可是运用法律来保护。

  “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产、交换、分配的目的与归宿。消费者是各国的消费者保护法的最重要主体,也是经济法的重要主体。而作为个人,我们在社会上扮演最频繁、最主要的角色正是消费者。因此,不管是从个人还是社会角度出发,我们都很有必要去学习和了解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和经营者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国家、社会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具体办法。比如,去年的奶粉事件中,经营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权,这时,消费者就可以自己或求助相关政府部门依法向销售商或生产厂家求的赔偿。但是,有部分消费者却宁可“省事”,自己承担后果,也不向相关部门举报或投诉。还有好多生产厂家完全不顾消费者的利益和国家及社会的制止,照常违法生产,最终以宣告破产并被判刑而告终,这些都是遵法的表现。所以当我们了解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后,就要拿起法律来维护自己和孩子、全家人的利益不受侵犯。

  20xx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国人关注的焦点。这部法律对用人单位实施就业歧视的行为来了个明确否定,用人单位违反就业促进法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新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之下,企业面临着该如何进行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用工招聘管理,以减少劳动争议纠纷或其他纠纷,减轻企业管理成本的抉择。

  我仍相信,《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更好地维护劳资双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侧重于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利于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动合同法》在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侧重于维护处于弱势一方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双发利益的相对平衡,从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劳动合同法》明确了企业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它是劳动者捍卫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完善劳动规章制度的基本依据。因此,签订《劳动合同法》、明确劳企关系不仅有利于个人、组织,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新时期经济全球下经济学的影响使我站在国际的角度认识世界经济发展

  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本国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封闭经济由于缺少外部资源、信息与竞争,而呈现出经济发展的静止状态。计划经济体制则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对称和激励不足等问题,而导致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时期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竞争是发展的动力源泉,竞争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消费者和全社会引致空前的财富和极大的福利。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有着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这就是代表当代最新科技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企业的远距离控制成本。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其经济的活跃程度,表现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半径,是与其所有权控制的成本呈负相关关系的。远距离控制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因特网的诞生,使这种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至于从理论上来讲,对于任何有能力进行全球扩张的企业,它的活动范围都可以达到全球各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还须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规则,真正实行政府与企业职责分开,政府只负责保证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的布局与协调,以及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要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富有生机、活力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创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定与否,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还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充满了变数。

学习经济法的心得体会

  国际经济法的概念、调整范围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也就是调整国际经济交往中商品、技术、资本、服务的跨国交易流通中形成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总和。国际经济法调整的经济活动范围包括国际货物贸易及其相关的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服务贸易;国际金融业务及间接投资活动,涉及货币、有价证券的跨国流通、交易;国际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由这些活动引起的跨国收费问题,和国际争议解决问题。 在以上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从而形成了国际经济法律规范和制度:1、 有关国际货物贸易法律制度;2、 有关国际投资的法律制度;3、有关国际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的法律制度;4、有关国际货币金融的法律制度;5、有关国际税收的法律制度;6、有关国际争议解决法律制度;这法律规范和制度是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内容和范围,他们构成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的对象。以上是按照国际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活动的不同领域对这一法律制度的范围进行界定和分类;从法律规范自身的特点看,还可以把国际经济法分为2类:微观的交易法,调整横向的经济关系,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当事人之间地位平等,实行意思自治,这类法律例如国际货物贸易领域中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英国1893年货物买卖法》,属于私法或曰任意法。第2类是宏观经济管理法,是政府对国际经济领域活动进行管理与宏观调控过程中形成的法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就是纵向的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体现国家对国际经济经济活动的干预。这类法律例如,货物贸易领域中的世界贸易法律制度,各国国内贸易管理法,它们是公法,是强制法。 微观的交易法--调整横向的经济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行意思自治--私法或曰任意法宏观经济管理法--纵向的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平等--政府进行管理与宏观调控、干预--公法,是强制法。国际经济法是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的法律部门,在内容上它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商法,各国国内经济法。说它有边缘性是指它仅涉及有关法律部门中的一部分内容,不是全部内容。国际经济法在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调整对象、法律渊源等方面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内经济法、国际商法有联系、有区别。参加农场经济将发展。

  国家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及法律渊源。先说主体问题。国际经济法的主体是指国际经济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主体,是国际经济法律关系和法律行为的实际参与人和实施者。不是指立法主体,也不是执法主体。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包括:个人:个人作为一般民事关系主体,有权从事国际经济活动,在国际货物卖、国际知识产权交易、国际税收征管方面,在国际争议解决中,个人的可以成为特定的法律关系主体,不过,个人受财力物力的局限,他们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不是主要的主体。法人:包括公司、跨国公司与其他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这是国际经济交往中最重要的主体。法人可以参与所有领域的经济活动。 国际组织:是国家直接提供条约、公约、协议建立起来的法律实体,根据建立该组织的条约、章程行使权力和义务。国际组织有自己的资产和资金来源,具有参与特定的经济和民事活动的能力,例如,联合国下属机构就从事某些采购活动。此外,国际组织制定的某些规范对国家实施的经济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关系主体。国家从事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行为,通常由其授权的政府机构实施。国家可以参加2类经济关系:作为管理者,依据国际经济管理法对跨国经济活动实施宏观调控和管制;作为一般民事主体,可以参加各种民事活动,受国际经济交易法调整。在法律关系主体和法律调整对象方面,国家经济法与国际公法有所不同,国际公法的主体只是国家和国际组织,它主要调整国家之间在政治、外交、军事、领土方面的关系,经济关系虽然也属于其调整范围,但不占主导地位。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也不一样,国际私法是冲突法,它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参加一定的民事关系,但不占主导地位,国际私法只限于为调整跨国民事活动提供寻求准据法的指引,并不直接调整国际经济和民事关系。再说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国际经济法的渊源是指国际经济法的来源和表现形式,不同的法律,其效力也不同。主要有:国际条约:包括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正式的国际条约、协议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对于参加国有约束力,经过一定的转化程序成为国内法的一部分,国际条约按照其内容不同,有限可以直接在司法中适用,有限不能直接适用,有的属于强制性规范,例如,WTO规范,有的属于任意性规范,例如GSG。国际商业惯例:是由国际组织制定的,以正式文件形式颁布的规范化的商业惯例,它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习惯和习惯做法。虽然国际商业惯例本身不具有强制性,但是由于有关的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承认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也由于许多商业合同中直接并入了商业惯例,承认他们的约束力,致使国际商业惯例成为调整商事交易的,事实上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广泛地使用商业惯例,这和国内商业交往不同,是一个特点。国际商业惯例如:《国际商事合同惯例》,《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内立法:包括国内判例法和制定法,不是所有的国内立法都属于国际经济法范围,只有那些调整国际经济领域活动的民商立法,涉外经济立法才属于国际经济法的范围。通常,一国的法律只具有域内效力,当某种国际法律关系与该国具有属人或属地的密切联系时,或者法律关系的当事人采纳了某种国内法作为调整国际交易的准据法时,该国的国内法具有域外效力,于是,国内法成为国际经济法的一部分。 国际组织决议:一项重要的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IBRD)都主持制定了某些国际协议和决议,成为国际经济法的一般原则和规则,该组织成员国在制定国内政策法令时,应遵守国际组织制定的协议文件和发布的决议。国家经济法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作用,通常是经过国家完成的。

学习经济法的感想作文

  学习经济法之前,经济法律给我的印象往往是比较实质性的意义,比如哪些经济行为或事情可为或不可为,哪些行为或者事情符合规定,哪些行为或者事情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

  而通过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的经验,在讲解中穿插引用了许多生动的关于经济法不同方面的案例,并且通过多媒体,让我们在听的同时,看到了许多的真实纠纷实况。经济法包括企业法 公司法 证券法 合同法 票据法 企业破产法 而三资企业法是重点等的内容。我们学得津津有味,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经济法对维护社会的正常稳定所起到的贡献,也了解并体会了法律究竟是如何最大限度的维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听过老师授课以后,我明确了曾经模糊不清的经济法的印象,经济法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是研究经济法所立足的社会基础关系,在当下,这个基础关系就是市场经济关系。所以,研究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从分析市场经济的属性开始。重新建立了经济法的概念,全面认识了经济法的功能。

  然后,老师在上课手脚过程中穿插了许多学习经济法的方法。对于课本要买注册会计师的那本书。不仅详细而且与时同进。对于课本先通读一遍.then逐章细读,and把知识点写在笔记本上,后面写上它出现的页码.等到以后看自己的笔记,回忆不起来的看下书.通读教材是必要的,最后就开始抓重点,比如说合同法之类的,然后就是案例分析,.主要是理解,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以上这是老师给我们提供的经验。

  接下来。我说下我对经济法的大体理解:首先是为什么实行经济法。

  要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坚决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封锁和垄断。这就需要国家介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在国家进行市场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就是市场监管关系。市场监管关系应该由经济法调整。这有助于完善市场规则,有效地反对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市场功能。

  其次是我国经济法的重要社会地位。我国经济法律的调解范围已经涉及社会管理、经济协调、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权利制约、国际经济纠纷仲裁等十分广阔的领域,并与社会道德标准相辅相成,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调解器。但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复杂多变的,经济法律由于在制定时需要严谨的思考和斟酌。这种差别造成了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相对不太完善,被投机份子有机可乘,对一些损害国家人们利益的行为无法可依。但只要努力做好普法工作,树立以及强化公民的相关经济法律意识,让人们在经济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都寻求经济法律的保护,才能有助于经济法律的完善,才能真正的做到知经济法,守经济法,不犯经济法。

  再次是我们大学生学习经济法的重要意义。经济法律知识是大学生必备素质之一,我们必须通过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它来促进和规范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处理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公平交易,合法赚钱。而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更应该在生活过程中,遵守经济的相关法律,享受个人权利,履行义务。

  学习经济法有很大的社会现实意义,首先是因为我国颁布和施行了大量的重要的经济法法律。这些法律是适应国家经济调节的需要而颁行的,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部位,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总体结构和运行,而且同其他部门法性质的法律规范相分离,独立组合为性质较纯一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其次我国经济法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是因为,当我们遇到了经济纠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拿法律来保护自己,在签合同的时候有这个法律我就知道什么地方应该是有规定的,什么地方规定是违法的,意义很大,要不然学校怎么会有专门的一个课程是让我们学习这个的。呵呵。

  综上所述,我通过学习了半学期的经济法。知道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调节市场的法律原则和理论基础;经济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法律有机联系、整合统一的纽带,学习经济法更有助于我们运用法律武器规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从而确保国家经济健康稳步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的经济行为提供可行的模本。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心理课的收获与感悟

寻猫启示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