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出言信为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人无信不立

  古人曰: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信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等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佳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涌现出无数诚实守信的典范,他们被人们世代传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要跟妈妈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古代有一个叫宋濂的人,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同样在古代,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来。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不承认自己说过的话。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比比皆是,如“公沙穆卖猪”、“管鲍之谊”、“范式守信”、“商鞅立木”、“季札赠剑”、“刘备三顾茅庐”诚邀诸葛亮出山等等。它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古人那里,我们学会了诚信。而有些因不守信用而导致失败、死亡的历史典故,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等,从这样的历史故事中,我们一定要汲取经验教训;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做一个诚实守信之人。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任;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乐于奉献,遵纪守法。

  我们作为幸福和平年代下的小学生,今天的社会更需要诚实守信,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要知道:诚信像一面镜子,一旦被打破,你的人格就会出现裂痕。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朋友们,诚信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金钱;诚信能创造财富。

  只有种下诚信的苗,才能结出诚信的果。让我们拥有一把诚信“钥匙”,去打开你我紧闭的心扉,让我们敞开胸怀,沐浴在友谊的阳光下。

凡出言信为先

诚信无敌

  所谓“诚”,主要是指“诚信”,“真诚”和“忠诚”,要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一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要“勿自欺”,“勿欺人”。所谓“信”,主要是指“信守诺言”,强调一个人要“言必信”,要“言而有信”等,东汉的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用“诚”来解释“信”,用“信”来解释“诚”。因此“诚”与“信”逐渐连用,形成“诚信”一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诚信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我国古代曾有孔明接受托孤为一“诚”字,曾子杀猪为一“信”字的美谈。孔子把诚信视为做人的首要之德,他说:“人之所以立,信智勇也。”一个人一旦失信,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他也许会得利一时,但终究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守信的人具有良好的声誉,这笔无形的财富能为个人带来直接的利益,能促进个人事业的成功。

  创办于1669年的同仁堂,虽然经历风雨,但一直生生不息。目前,已发展为拥有31亿多元资产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名列全国中药企业之首,同仁堂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能一以一贯地坚持诚信为本的药德思想。在同仁堂下属的各药店里都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炮制虽?~必不敢省人工”,下联是“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他们严把药材质量关,认货不认人。紧紧堵死假冒伪劣药材的渠道,取得了“天下第一中药店”的殊荣。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精神财富。诚信,也就是诚实守信。讲诚信,就是要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实事求是,就是要遵守信用,履行诺言。

  香港超人李嘉诚,在创业初期资金极为有限。一次,一位外商希望大量定货,但他提出需要富裕的厂商作保。李嘉诚努力跑了好几天,仍一无着落,但他并没有捏造事实,或是含糊其词,一切据实以报。那位商人深为他的诚信所感动,对他十分信赖,说:“从阁下言谈之中看出,你是一位诚实君子。不必其他厂商作担保了,现在我们就签约吧?”

  虽然这是个好机会,但李嘉诚感动之余还是说:“先生,蒙你如此信任,我不胜荣幸。但我还是不能和你签约,因为我资金真的有限。”外商听了,极佩服他的为人,不但与之签约,还预付拉贷款。这笔生意使李嘉诚赚了一笔可观的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李嘉诚也悟出了“坦诚第一,以诚待人”的原则,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言必出,行必果

  诚信,是微风里的一缕和风;诚信,是黑夜里的一丝光亮;诚信,是疲惫时的一个眼神;诚信,是悲伤时的一句问候……

  诚信就是诚实和守信。这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诚信对于每个人难道不重要吗?有一则寓言故事叫《狼来了》,想必大家已经听说过了。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的一个牧童,一天正在放羊,看着羊正在吃草,感到无聊,脑子“机灵”一动,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大喊叫道:“狼来了!狼来了!”山下的村民以为狼真的来了,有的放掉手中的铁耙,有的放下手中正要插入水田里的秧苗,有的放下手中的东西,纷纷闻声赶来。大家急着问牧童:“狼在哪里?狼在哪里?”牧童捧腹大笑,大家这才知道牧童在撒谎。经过了一次又一次,村民们不再相信牧童的话了。狼终于来了,牧童大喊起来,可是山下的村民们却没有再来,他们都以为这次又是牧童的“诡计”。结果牧童的羊被狼全咬死了。小牧童的言而无信,终究酿成大祸!苦果只能自食!

  如今各式各样的食品安全事故,千奇百怪的欺骗招式,一切都使这个社会如同乌云笼罩一般可怖。于是有些人把自己隐藏于深茧之中,用自己的硬壳来冷冰冰地回应着外界的一切。

  而在我看来,比欺诈更可怕的,是对诚信的冷淡。当蜜蜂因遇上一朵假花而放弃授粉,所有的花朵都将枯萎;当角马因遇上一次屠杀而放弃迁徙,角马的种群将要灭绝;当人类因遇上一次欺诈而漠视诚信,心灵的花园就会荒芜。当社会中有黑暗存在,我们就更应该珍视光明。所以说,当“爱心油条”的理念被一群人坚持下来时,我们应当珍重这一份秉承下来的诚信之光;当海尔企业从那家严格地销毁次品的小企业成长为今日的世界巨头,我们应当珍重这一份发扬光大的诚信之光;当习主席遵守反腐承诺,将蠹国之贼收于法网之下时,我们应当珍重这一份改头换面的诚信之光。我们都应当尊重这些人,这些事,因为这都是能够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的太阳。

  如果说诚信就是撑起整个社会的地基,那么那对诚信的珍重就如同灌注在地基上的水泥。正是因为这两样东西的存在,社会这座高楼大厦才能伫立不倒,这座大厦里的人的生活才能欣欣向荣。

信守承诺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话最要紧的是要诚实讲信用;说谎话,说胡话,这都是不可以的。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辅佐秦孝公进行了变法。变法之初,为了取信于民,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商鞅在国都的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当众宣布,谁能把它扛到北门,赏赐黄金十两。可是到了下午,还没有人去做,于是商鞅又下令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这时有一个人把木杆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将五十两黄金赐给了那人。人们见商鞅说到做到,之后推行的政策都积极响应,于是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生活中,我们也应做到诚实守信,时刻警醒自己,少一些失信的言行,少一些违约的承诺。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德。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灿烂耀眼的阳光,是切人心扉的雨露。诚信是历代社会所倡导的美好品质,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诚信为本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有道德、有修养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为人诚实的人,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诚实的人一定是讲真话、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晏殊就是一个诚实的人。14岁时,他就作为“神童”被皇上召见。一次,皇帝要他与1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晏殊的成绩很好,皇帝十分高兴。第二天复试,题目是《赋诗论》,晏殊看过之后说:“这个题目,我十天前就做过,草稿还在,请给我另外出一个题目吧!”结果,晏殊按照新题目当场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皇帝十分赞赏他的诚实,不偷巧,将来会是个栋梁之材,于是破格任用了他。如果晏殊不说出自己曾经做过那个题目,别人也不会知道,但是晏殊却没有那样做。他为人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人前人后一个样,所以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大家的尊重,他的美德为世人传诵。

  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诚实守信就更重要了。我们应该牢记“诚信为本”这个道理,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诚信,为人之本

  《弟子夫》中有一段话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我一直把它铭记在心。

  有一个故事叫《立木为信》它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主持变法,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商鞅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银子。

  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扛得到,那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在开玩笑吧!"大伙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人敢上去扛木头,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的命令,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有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出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法令公布了出去。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约定的事要尽力去做才行,这样才有很多的朋友。如果在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做不到这样,你就会失去朋友,一个人说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质,有素质的人是绝不会有那些下流肮脏、无赖粗俗的话的。

  人无不立言,良好的信誉会给自己的行动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诚实、守信也是形成强大亲和力的基础,诚实、守信的人会产生与你交往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会消除不利因素带来的障碍,使困境变为坦途。

  同学们,诚信做人是最根本的成功之道,假如你相信这一点,你就已经领悟了做人之道理,真正做出大事来,否则你的人生簿上就会写满“失败”二字!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的读后感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弟子规》共分八个部分,首先《总叙》篇为我们介绍了《弟子规》正文七个部分的题目。《孝》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信》篇教育我们要诚信待人。《泛爱众》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亲仁》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学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这就是古代学生的“日常守则”。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而《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教导大家如何修养品德、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节。我们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做好、做到位,那就会出现 “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不平凡。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凡出言,信为先—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学会孝敬,兄妹朋友间要友好相处,三思而后行……但令我感悟最深刻的,便是“凡出言,信为先”这一句。

  “凡出言,信为先”这一句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无论说了什么,都要讲信用,不可食言。这使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有诚心,本不相信,后来也会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本来相信的,以后再也不敢信了。看,多有道理!

  只有我们讲信用,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以前小时候学了宋庆龄的文章,她为了遵守自己的诺言,放弃了去亲戚家,自己一个人在家等朋友过来。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就是我的领悟。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

  上小学以后,老师教我们读《弟子规》,还一边教我们读一边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学完了《弟子规》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和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爱护。有一天,我在学校看到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因为有一个小朋友骂她伤心了,我就去哄她。我觉得她这个时候很需要别人的关心,后来,她就开心了,我也觉得很高兴。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去读书学习,才能明白真正的道理,如果不去读书学习,就永远不会明白道理。学了这句话以后,我明白了读书、学习很重要。我现在很喜欢学习,也很喜欢看书,每天晚上洗脚的时候,我都拿一本书看,而且我决心要努力做个好学生。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长辈要有礼貌,有好吃的东西先让长辈吃,然后自己再吃。我生日那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生日蛋糕,吃蛋糕的时候,我先给爷爷、奶奶切了蛋糕。奶奶让我先吃,我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说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奶奶高兴地笑了,夸我真懂事。

  学完了《弟子规》以后,我会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加注意我的行为和语言了,而且更加爱护同学;爱学习,爱读书;对长辈也更有礼貌。我要争取努力做一个好孩子。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老人与海结局

小动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