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

  在印刷术普及之前,西方是通过羊皮记录文字的,中国则将文字记录在龟甲、兽骨或竹简之上。用这种方式制作而成的书籍造价昂贵且不便携带,在当时那种艰苦的条件下,都流传下“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奋发求学的动人故事。

  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国家早已实行义务教育,纸质书籍廉价且浩如烟海,互联网、Ipad等高科技产品更为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我们是否应该检讨下自己,相对前人,我们的求学精神是进步还是后退了呢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末明初学士宋濂的一篇文章,马生,既马君则,是宋濂同乡的一名青年。作者通过此文叙述了自己年少求学时的不易,以此激励马生努力学习……

  ——题记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没有书可以看,但他既使是文别人借书看,依然做到了遍观群书。相较之下我们的条件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学成这样,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环境的优越与否压根不能构成学不好的理由。试想一下,同一个时代的人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学习条件好么,不是也学的很好?宋濂的学习条件不好,甚至非常

  的恶劣,照样学的很好。更说明了学习条件不是学习好坏的借口、理由。物质生活好又怎样,学不好也没有用。

  我认为只要努力了,认真了便可以学好!

  宋濂的学习的那股劲头也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有他一半的热情,就不是现在这点可怜的分数。

  还有一点,在现在的学生之中有一个很不好的通病――盲目地追求潮流和名牌,与别人攀比。而宋濂没有注重穿着打扮。这是值得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效仿的。

  古代书生的信条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了“金榜题名天下知”,为了为百姓做点好事,为了前程……只有“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十年,再去考取功名。现在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宋濂求学的艰辛、酸涩并非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所能全部了解的。

  我们考试、学习上遇到失败、挫折的时候,总是找客观理由,但我认为学的好与坏都在于自己,在于有没有认真。宋濂有句话我非常欣赏“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学的好与坏都只是为了自己,我们应该为了学习而学习!

  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在后半学期的学习里奋起直追,学出自己的水平!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

  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致:得到。

  余:我。嗜(shì是)学:爱好读书。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硕(shuò朔)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尝:曾。趋: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习惯。从这些方面出发,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诵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美文,它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易懂,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颂。因此,可以把诵读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

  2、讨论探究法:根据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已经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啦,我再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由古今的对比去看教育制度的变革,学生就更会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3、复述法: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文章内容,借以梳理行文脉络,为本课时的师生探讨打下基础。

  总之:

  从教师方面来说,主要是选择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的教法。

  从学生的方面来看,首先是要学会自主学习。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资料准备,还是课上的思考、回答。这些都要求每个学生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其次是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法。对于疑难问题或者是开放性问题,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去解决。

  四、说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教育制度或教育故事方面的材料;教师从网上下载古今教育制度沿革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一)、一个好的课题就如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往往能够让人“一见钟情”。因此在学生诵读课文一遍后教师说“本文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这是作者与太学生之间的对比。那么我们今天穿越时空隧道,把作者的处境再与我们现代学生比较一下。”本文引出本堂课的课题——《古今对比话改革》。这个课题是“立足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所以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下一步的讨论探究作准备,先抽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本文从“幼时借书(教材)——加冠时求教(师生关系、教学方式)——从师后求学(人生观)”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解题: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东阳,地名。

  2、作者: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二、古文知识

  (一)、重点注释

  1、无从致书以观: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经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每,常常。3、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期归还。4、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5、弗怠之:不懈怠抄书的事。6、录毕,走送之:抄完书后,跑着送还。7、不敢稍逾约:稍,稍微。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8、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别人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以是,因此。多,大多数。假,借。9、余因得遍观群书:我于是能够看到很多书。得,能够。10、既加冠(guān):加冠以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11、益慕圣贤之道: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1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往。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13、尝趋百里外: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趋,快走或小跑。14、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达,学术界的前辈。执,拿着。15、先达德隆望尊:前辈道德声望高。16、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塞。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17、未尝稍降辞色: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18、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我站在旁边侍候,提出疑难,询问道理。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20、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21、色愈恭,礼愈至: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22、不敢出一言以复: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2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俟,等待。2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卒,最终。获,得到,取得。25、当余之从师也: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26、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27、穷冬:隆冬。28、媵人持汤沃灌: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热水。沃灌,浇洗。29、以衾拥覆:用被子围裹覆盖。30久而乃和:很久才暖和过来。31、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32、主人日再食(sì):主人每天给吃两顿饭。33、无鲜肥滋味之享: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享受。34、同舍生皆被绮绣:跟我同宿舍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35、戴朱缨宝饰之帽:缨,帽带。戴着用红缨装饰的缀着宝石的帽子。36、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3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38、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意。慕艳,羡慕。3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40、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大概。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二)一词多义

  以

  1、连词,表目的。无从致书以观。不敢出一言以复。

  2、以,连词,相当于“而”表递进。计日以还

  3、连词,表原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中有足乐者。

  4、连词表修饰俯身倾耳以请。

  5、介词,用。(以衾拥覆)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于

  1、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向”。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在于舅家见之。

  虽

  1、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即使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之

  1、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

  2、代词录毕,走送之。

  3、结构助词的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至

  1、周到(色愈恭,礼愈至)2、到(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

  而

  1、连词,表转折。(足肤皲裂而不知)2、表顺承,不译。(久而乃和)

  则

  1、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就则又请焉。

  盖

  1、大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原来盖一癞蛤蟆。

  (三)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录毕,走送之)

  游

  古义:交往。(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叩

  古义:请教。(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汤

  古义:热水。

  再

  古义:两次。主人日再食。

  臭

  古义:香气。(右备容臭(xiù))今义:臭气,气味难闻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②弗之怠即“弗怠之”宾语前置的倒装句。③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余)游

  3、判断句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五)通假字

  1、支通“肢”(四支僵劲不能动)2、食通“饲”拿西给人吃。(主人日再食)

  3、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同舍生皆被绮绣。

  (六)词类活用

  ①鲜肥:形容词用作名词无鲜肥滋味之享。②朱缨宝饰:名词用作状语。③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④缊袍敝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⑤手自笔录:手,用手。笔,用笔。名词用作状语。

  (七)同义复词

  1.假借:借。

  2.叩问:请教。

  3.沃灌:浇洗。

  4.叱咄:训斥,呵责。

  5.欣悦:高兴,快乐。

  三、课文内容与写法分析

  (一)内容和主题作者通过写年轻时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

  (二)写法:对比

  本文将将富家子弟的豪华生活与作者自己的贫寒生活对比,将老师的严厉和自己的谦恭对比,将自己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态度对比,突出了刻苦勤奋、坚韧不拔、虔诚求学精神的可贵。

  课后题答案略

送东阳马生序

  东阳马生,我比你幸运!或许真像宋濂所说,你的读书条件远比他优越,可我却从中品出了一丝悲哀。我不想和你比读书的条件,却想比一比其他。

  在读书的目的上,我比你幸运。你的目的是明确的,千百年来,读书人都是“学成文武术,货卖帝王家”,走的永远是科举仕途。从捧读《三字经》那天起,你就注定要成为封建科举的牺牲品。不要说“不”,你的老师不也在津津乐道自己“承天子之光,缀公卿之后”吗?真可谓嚼着自己的血肉叫“鲜美”啊!我比你幸运!我的学习目的,初时简单——为读书而读书,渐渐地我明白了,读书既为个人的成材,也为国家民族的昌盛。读书是为了给个人“充值”,更是为了民族之林的茂盛!我不会一头栽进“科举”的网络而难以自拔,我要在知识的长空里放飞生命!

  在读书的范围上,我也比你幸运。你除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外,还能涉猎其他吗?头上戴着你的“读书目的”紧箍咒,只能做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虚妄美梦,可悲!你上不晓天文地理,下不知矿藏资源,理不闻数理化学,文不懂外语马列。我却不然!我可以“学贯中西,文理兼容”,我可以登临书山,遨游网海,出入国门,探微知著,充分享受解读“为什么”的乐趣,因为我生活在你无法企及的时代。

  再说教育吧,我更比你幸运。你只能折服于头悬梁锥刺股,努力于囊萤映雪,学得何其苦!面对师长的尊严,你只能垂手而立,大气不敢出,疑义岂能诉?你的宋濂师长尚且“行深山巨谷”,临“穷冬烈风”,踩厚雪,裂足肤,你还敢懈怠愉悦吗?我却不然!我虽也不乏辛苦,却很有乐趣,小班教育寓教于乐,身受着“发展教育”,师生亲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课呼名,何其可亲;下课同娱,何其可乐。

送东阳马生序

  与《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样,下面这篇文章也是通过亲身经历来谈论学习,不同的是,《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告诉我们要刻苦学习,本文是要告诉孩子们学会思考。

  要学会思考

  ——写给孩子

  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如何培养呢?是不是很困难?我的回答就是:做好自己的作业。

  你一定会觉得这像是在开玩笑!但如果你听了下面这个故事,我相信,你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想法了。

  讲故事的是一位带着儿子在美国学习的父亲,故事讲的是“美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

  当我把12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进美国小学时,我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保管一样,整天忧心忡忡。

  儿子放学之后,常去图书馆,背回一大书包的书,边看书边打计算机。当我问他,借这么多书干什么用时,他头也不抬地回答:“作业!”

  一看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我简直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的题目,就是博士论文也未必敢用这么大的口气啊!我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言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人组成的社会。每一个同学都要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不仅要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还要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最后还要说明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和精神都没有了。“这也叫作业?”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作业——一本20多页的打印出来的小册子。这里面写得可谓是热热闹闹: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这时的我有点发蒙:一是看到他把作业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还列出了参考书目。这不是我读了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吗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作业而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到当年我学战争史的情形:按照年代、地点硬背下发生的事件和书中的有关结论,明知是迂腐而无益的,但为了通过考试,又怎么能不这样做呢

  从上面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与我们平时完全不同的做作业的方式,那就是通过思考来完成所做的作业。经过思考完成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你说说,这样培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的方法,难不难呢

  勉儿侄

  尔兄弟齿①不居人后,学不居人先,抖策②精神,观摩师友,研究经史,毋虚掷,毋杂好。

  忆昔我兄弟,丁③汝兄弟之年,顶斗笠向赤日中,采山灌圃,形容黧④黑,毛发焦黄。吾盖十有九岁而受书,汝叔受书更后。时汝祖汝祖母拮据教我两人。吾两人夏无葛,冬无炉,朝夕不辍⑤,以有今日。

  汝兄弟乃得垂髫⑥就傅⑦,把旧书向北窗披风而哦,是汝兄弟受享,过我兄弟远甚,而或勤劬⑧少逊,可乎不可乎?警醒我言,慎勿等于过耳蚋也。

  【注释】①齿:年龄。②抖策:抖擞、振奋的意思。③丁:当。④黧(lí):黑。⑤不辍(chuò):不停止。⑥垂髫(tiáo):垂发的童子。⑦就傅:上学。⑧勤劬(qú):勤奋劳苦。

  【我读我思】本文作者和宋濂最终都学有所成,试说说二人在读书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

  示例;不畏艰难,克服重重困难,专心读书。

  (附参考译文)你们兄弟岁数不比别人小,学习不如别人好,要抖擞振奋起精神,向老师朋友们学习,研究儒家经典,不要虚度光阴,不要什么都喜好。

  回忆当年我们兄弟俩,像你们兄弟这个年龄时,在烈日下头戴斗笠,砍柴浇地,晒得面目黝黑,头发焦黄。我是十九岁时才读书,你叔叔读书更晚。当时你们的爷爷奶奶省吃俭用让我们两个读书。我们俩夏天没有葛衣,冬天没有火炉取暖,但是从早到晚不停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你们兄弟才能够从小就能读书,手握书册面向北窗当风吟诵,这是你们兄弟的福气,超过我们兄弟太多了,如果在勤奋程度上却比不上,应不应该呢?把我的话当作警示,千万不要当作飞过耳边的虫子。

  黄生借书说(节选)

  予幼好书,家贫难致①。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②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③,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释】①致:得到。②切:急切、迫切。③通籍:指做官。④素蟫:蛀蚀书籍的白色蠹虫。卷轴:书卷。

  【且读且思】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予”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同学们,你们想读书吗?你们想读完书吗?你们思考过想读书和想读完书有什么区别吗?没有的话,那么现在思考一下。

  答案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你是想读书,还是想读完书

  以前,读书前会很想读一本书,但实际读书时,经常是“想读完书”,而不是“想读书”。这种想法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痛苦,当做一件事想着快点做完时,我的心思其实已经不在这件事上了,整个生活变成急不可耐的煎熬。

  生活就像旅行,我们今天读的每一本书,写的每一个字,迈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这趟旅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专注于它本身并享受这种过程,那整个生活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我觉得对书的“量”的强求是完全无意义的。如果我在读一本书时专注于其中,不仅可以获得远比匆匆翻过更深入的东西,而且还能为人生增加不曾虚度的有趣有意义的几天或几小时。

  网上有个很好的问题:大学两年读了大概两百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呢?有个精彩的回答道出了个中缘由——书不在于读完它,而在它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大学时,一位很有才华的心理学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很多同学喜欢说自己一天能读多少页的书,有些人一天能读50页,有些人能读100页。可是一旦你以‘页数’为单位来度量读书这种行为时,从一开始你就错了。”

  同理,如果你用读了多少本书来形容你的读书经历,这种思路从一开始就错了。

  如果你认真读到了书里去,当你沉迷于书中绚烂多彩的世界,当你的观念被翻天覆地地革新,是不会在乎甚至会完全忽略掉今天读了多少页、今年读了多少书的。

  当我们看手表的时候,常是快等不及了;当我们数书页的时候,常是快看不下去了;当我们念叨看了几本书的时候,常是连书名都记不全了。所以,数多少页、多少本这种行为本身,就说明你已经败了。很多时候,一个人对待知识和思想的态度,就体现在用什么东西去丈量它。

  学而悟道,有时候一本书就够了,有时候1万本都不够。这取决于你读了什么书,更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读的:你有没有读进去,把自己埋在里面,又有没有读出来,敲打出一个新的自己。

  一本值得读烂读透的书,需要你去5遍、10遍地读烂读透它。于是所谓的200本,你不是读少了,而是读多了、读浅了!其实你的状态一点都不特殊,你和许多人一样,以为自己在读书,其实是在集邮。

  最后,建议你重新拿起一本你最崇敬的书,换一种方式,再读一遍、两遍、三遍……

  讲故事的人(节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摘自《莫言诺奖演说》)

  【读后思考】

  1.你觉得莫言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样的妈妈吗

  2.你觉得莫言在获奖感言中刻意回忆妈妈的用意是什么?课外请找出这次演讲的全文来看看。

  答案

  1.宽容、慈爱、坚强、会教育孩子的妈妈。当然喜欢,因为这样的妈妈教育的孩子人格健全,乐观向上。

  2.感谢妈妈的教育与宽容让自己成功,并乐意让妈妈分享自己的成功,因为她是作者成长最好的老师。

  顾欢勤学

  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①。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②舍壁后倚听,无遗亡③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④耕读书,夜则燃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⑤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注释:①止:停止。②于:在。③亡:通“忘”,忘记。④躬:亲自。⑤异:以……感到惊讶。

  【读后思考】

  1.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学习启示?请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2.你还知道哪些勤学的故事呢?请讲给同学们听。

  答案

  1.学习要专心、勤奋,不可以分心。

  2.示例:程门立雪、苏秦“刺股”等。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顾欢六七岁的时候,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顾欢作了一篇《黄雀赋》就回去了,麻雀把田里的粮食吃了一大半,父亲很愤怒,要用棍子打他,看见《黄雀赋》就没有打他。乡里有学堂,顾欢家中贫困不能上学,在学堂墙壁后面倚着听,没有遗漏掉的。八岁时,可以背诵《孝经》《诗经》《论语》。等到长大了,专心致志,勤奋好学。母亲年纪大了,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背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看书。同郡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他交朋友,到了孙宪之处,和他一起接受教育。

八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讲、学、练立体化教案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首先写自己幼时读书的艰苦勤奋和成人后求师叩问之难。家贫就借书看,还书迅速守信用。不怕路远拜师求教,毕恭毕敬。接着写自己成人后求学的旅途之艰和生活之苦。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这是写行,同时写到了衣、食、住,与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进行对比。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嗜shì加冠guān砚yàn逾yú硕shuò俟sì布衾qīn烨然yè叱咄chìduō皲裂jūn媵人yìng容臭xiù负箧qiè曳yè屣xǐ缊袍yùn绮绣qǐ

  2、多音字

  guàn冠军shě舍弃xiù容臭

  冠舍臭

  guān皇冠shè宿舍chòu臭气

  二、字形

  咄叱咄俟俟机屣敝屣

  拙笨拙唉唉声叹气徙迁徙

  绌相形见绌挨挨打屦麻屦

  媵媵人缊缊袍

  腾奔腾愠愠色烨烨然

  滕滕州温温度哗喧哗

  藤藤萝蕴蕴含铧犁铧

  三、词义

  1、重点词

  卒:最终。趋:赶往。

  屣:鞋子。箧:书箱。

  曳:拖着。衾:被子。

  寓:住。略无:毫无。

  尝:曾经。怠:懈怠。

  稍:稍微、稍许。患:忧虑,担心。

  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倾慕。先达:前辈。

  2、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一词多义

  从: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②当余之从师也跟从

  若:①烨然若神人好像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至:①礼愈至周到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

  以:①以衾拥覆用

  ②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③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

  ④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手自笔录动手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穿着破旧衣服

  (2)名词作状语

  手自笔录用笔

  主人日再食每天

  5、文言虚词

  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益慕圣贤之道更加

  6、特殊句式

  (1)倒装句

  A、宾语前置

  弗之怠文言文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否定,应为“弗怠之”,不放松抄书

  B、状语后置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未尝稍降辞色省略主语“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则又请焉省略主语“余”,我

  7、古今异义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②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古义:跑今义:行走

  ③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

  ④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8、相关成语

  毕恭毕敬:十分恭敬。

  怡然自乐:形容喜悦。

  四、文学常识

  1、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散文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作为文章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代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五、名篇名句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而还。

  翻译: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致,得到。假借,借。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文言文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否定,应为“弗怠之”,“不放松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剖析:这句话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翻译: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援,引、提出。质,询问。俟,等待。卒,终于。

  剖析:这句话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表现尊敬而专心。这里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

  (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翻译: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隆冬。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支,通“肢”。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

  剖析:这里写自己成人后求师的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深山巨谷”写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四支僵劲不能动”、“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更反衬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二、重点语段

  1、“天大寒”至“余因得遍观群书”

  剖析:这里是写读书刻苦。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而“砚冰”“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

  2、“寓逆旅主人”至“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剖析:这里写成人后求师的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缊袍敝衣”,与同舍生富家子弟形成鲜明对比。对比后笔墨开始转折,进入精神境界的揭示,作者没有艳羡之意,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

  【结构简析】

  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写自己幼时读书的艰苦勤奋和成人后求师叩问之难。

  第二部分(2):写自己成人后求学的旅途之艰和生活之苦。

  可以图示为:

送东阳马生序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

  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现在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因为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我们现在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细的想一下,中国古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念而已。现在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没有书可以看,但他既使是文别人借书看,依然做到了遍观群书。相较之下我们的条件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学成这样,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环境的优越与否压根不能构成学不好的理由。试想一下,同一个时代的人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学习条件好么,不是也学的很好?宋濂的学习条件不好,甚至非常的恶劣,照样学的很好。更说明了学习条件不是学习好坏的借口、理由。物质生活好又怎样,学不好也没有用。

  我认为只要努力了,认真了便可以学好!

  宋濂的学习的那股劲头也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有他一半的热情,就不是现在这点可怜的分数。

  还有一点,在现在的学生之中有一个很不好的通病――盲目地追求潮流和名牌,与别人攀比。而宋濂没有注重穿着打扮。这是值得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效仿的。

  古代书生的信条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了“金榜题名天下知”,为了为百姓做点好事,为了前程……只有“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寒窗苦读十年,再去考取功名。现在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宋濂求学的艰辛、酸涩并非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所能全部了解的。

  我们考试、学习上遇到失败、挫折的时候,总是找客观理由,但我认为学的好与坏都在于自己,在于有没有认真。宋濂有句话我非常欣赏“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学的好与坏都只是为了自己,我们应该为了学习而学习!

  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在后半学期的学习里奋起直追,学出自己的水平!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南郭先生的故事

运动会通讯稿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