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豆瓣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地心引力读后感

  《地心引力》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三个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修理太阳能光板时,因被大量的太空垃圾所袭击,导致美国空间站被摧毁,三人中,其中一名男宇航员牺牲,两外两名拼死相救,才逃离了空间站。最后,为了帮助女宇航员逃生到俄罗斯空间站,另外一名男宇航员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被送上空间站的女宇航员,并没有那么走运,许多危险相继而来。但她战胜了种种危险,最后乘坐“天宫一号”返回地球。她降落在一片湖中,刚打开舱门,大量的湖水涌进舱内,让她进退两难。她用尽最后的力气逃出来,在湖里蹬掉航天服,才游出湖面。

  在整个过程中,她有数次接近死神,期间,她经历过没有氧气、迷路、发生火灾、没有工具、没有能源、不懂中文等种种困难,但都被她克服。

  英国作家笛福曾今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事实上确实如此: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她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成为了唯一一个逃脱者,一个幸运者。

  她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她不是低头叹息,而是勇敢面对,在困难面前不放弃,凝聚自己全部的身心之力与困难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性生存下来,终于踩在了土地上。

  有这么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只要不断的鞭策激励自己,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有的困难都会被自己踩在脚底下。

地心引力豆瓣

地心引力的观后感想

  刚学了《梦圆飞天》这一课,承老师就给我们看了《地心引力》这部电影,引得许多同学情不自禁地赞叹:“哇!这片子真不错!”

  故事讲述了美国宇航员瑞恩·斯通在太空中九死一生,最终通过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驾驶中国飞船飞回地球的怀抱。整部片子可谓是悲喜交加,时而让人感动至极,时而却让人捧腹大笑。

  有一个情节不知大家注意与否:虽然多次遭到宇宙碎片的袭击,但瑞恩每次都能冷静地分析情况,并应对自如。就在进入“联盟”号飞船却点不了火时,她失去了沉着冷静,关闭了氧气与照明……迷茫中,瑞恩仿佛看到为了救她而飘走在宇宙中的同事也进入了飞船,并指引她从死亡的边缘走了回来,还告诉了她如何运用反推力自救……突然醒来的瑞恩重新打开了氧气和照明,重新见到了希望的曙光,重新燃起了生命之火,心中坚定了一个信念:我要活下去!看到这儿,我的眼里不禁充满了泪珠,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它是热的。

  还有一个地方让全班笑得吵翻了天:一进入中国飞船,瑞恩就呆住了,因为飞船里全是中文,她根本就看不懂,只能通过模拟飞船上按钮的位置来大概理解方方正正的所表示的意思。最终通过记忆让飞船启动了起来,回到了地球,回到了苏黎世湖的家。看到这,我还是蛮为是一个中国人骄傲的,造出来的飞船能让一个不识汉字的人重新返回地球,还是挺厉害的(虽然离现在还远了一点)。

  影片非常生动,让人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勇敢的瑞恩·斯通,与她一起在宇宙中探险。奥斯卡大奖也是名至实归。

《地心引力》观后感:关于Gravity的碎碎念

  思行于Gravity的碎碎念

  第一次看《地心引力》是三年前,在五道口工人俱乐部最大的那间放映厅。去电影院的路上很激动,开始后十多分钟的天地对话有些无聊,从俄罗斯作死搞出了太空碎片剧情开始刺激起来。随后一直悬着心,跟着女主经历了恐惧、慌乱、绝望,最后女主终于返回地球,趴在沙滩上亲吻大地,站起来仰望天空,我的心情也十分激动。虽然有几处明显的科学错误,但无论从画质、声音还是题材,都算是一个很好的电影。还记得走出电影院,意外地发现外面天色还大亮,才意识到这部电影并不长,可是给我感觉却像是真的过了一天。

  后来买了蓝光的DVD又看了多次,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慢慢的不再是那些唯美的太空镜头,而是绝望之后重获信心的人性之美,以及人类挑战太空环境的梦想之美。探索未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我们必须要有探索太空未知环境的勇气和决心,即使会有牺牲,即使会有失败,即使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也要像剧中的女主一样,努力争取、创造奇迹。

  最近《航天医学基础》这门课程布置作业,要求用专业知识分析这部电影,于是我从“找茬”的角度又回顾了一遍,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列举一些:1舱门向外开,不调节气压

  剧中国际空间站、联盟号以及天宫的舱门都是向外开,而且打开的时候都是弹开的,进去之后关上门没有调整压力就直接脱航天服。其实,飞行器的舱门应该朝向内,这样有利于保持气密性,舱门朝外开不利于操作。开舱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绝不可能是摇摇把手就弹开,要进行过闸的操作,耗时较长。

  国际空间站

  联盟号

  天宫2穿着舱外航天服移动和脱航天服过于轻松,脱掉航天服之后里面的衣服不合理两人在在舱外活动非常简单,动作又快又准确,真实的太空行走比电影中困难得多。由于工程学的限制,舱外航天服非常笨重,穿着舱外航天服移动身体、进行操作要消耗大量的体力。更换辅助电源的时候男主问女主感觉如何,女主回答“像被关在烘干机里的吉娃娃”,这个描述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她在经历更惊心动魄的事之后回到空间站里,不仅轻松地脱掉了舱外服,里面穿的衣服甚至没有出一点汗的迹象,头发也是干的,还保留了很酷的发型。其实舱外服有一百多公斤,穿脱起来非常麻烦,需要同伴配合,绝不可能一个人一分多钟就轻松脱掉。此外,在舱外服的里面也不可能简单地穿着背心裤衩,而是要穿上调节体温的液冷服、尿布等。即使这样,在脱掉舱外服之后也会全身湿透、头发像触电一样地四散开来,除非喷上一斤发胶。

  轻松脱掉舱外服

  舱外服内穿着简单、没有出汗3太空中的姿态女主脱掉舱外服后放空自我,将身体蜷缩成了一个类似于胎儿的状态,之后她开始想办法自救,这一幕受到广泛好评,隐喻“回到胎儿状态,重获新生”。其实人体在太空中完全放松时不是这种姿态,而是一种更加舒展的状态,微微屈髋屈膝,两手放在胸前。在游泳池的浅水池边休息的时候有点类似这个状态。

  回到胎儿

  实际上人体在太空中的自然姿态4一言不合就出舱在这部电影中太空行走非常容易,打开舱门就像打开家门一样简单,好像随时可以出去看看飞船哪里出了问题顺手修一下,女主在联盟号上更是直接在返回舱就开门出去了。其实出舱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先不说换上舱外服有多困难,在出舱前首先要进行30分钟的吸氧排氮,防止在舱外工作时出现减压病。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准备工作,决定要出舱到真正出舱至少要一个半小时。

  伞挂住了?出去瞅瞅5太空中的安静男主问女主,你最喜欢太空的什么?女主回答,最喜欢这里的安静,我很习惯安静。这下把之前嘴上一直没停的话痨男主憋住了,然后给了一个长长的看地球的镜头,优美而安静。其实,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是不可能享受到这种安静的。为了维持人体在太空中的正常生存,舱外航天服要有一套叫做“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的系统,用来调节压力、维持氧气供应、二氧化碳处理、水循环处理、调节极端温度等等,这套系统运行的时候,噪音非常大。

  安静6神舟飞船上的操作系统首先神舟飞船的操作系统和联盟号是不同的,女主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依靠开联盟号的记忆就把神舟飞船开回了地球显然是不合理的。其次神舟飞船上的操作面板存在一些问题,在飞船的发射和返回过程中航天员要经受超重的影响,有时还要经历剧烈的震动,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操作非常困难。从工效学的角度来看,操作面板的设计不应该像电影里那么密集,且没有防误触装置,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误。

  神舟的操作面板7神舟飞船上的物品乱放电影特意给神舟飞船上的一尊佛像一个镜头,佛像的旁边还放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仪器,这是非常危险的。在飞船刚进入轨道时,失重会突然到来,没有固定好的物体就会到处乱飘;在飞船返回过程中,强烈的震动可能会导致未固定的物体到处移动,在超重作用下,平时很轻的物体可能变得非常重,砸到航天员后果不堪设想。

  8舱内航天服与舱外航天服不分女主在最初的太空行走穿的是舱外航天服,也就是上面讨论过的灵活到不可思议的那套衣服。回到联盟号后她可能觉得这衣服还是不够灵活,氧气瓶里的氧气也用完了,于是后来联盟号的出舱活动、联盟号转移到天宫的过程中、乘坐神舟飞船返回地球过程中,干脆只穿着一件没有环控生保背包的舱内服跑来跑去。其实航天员的航天服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种,舱内航天服是航天员在航天器发射、返回和在轨道运行期间出现意外情况时在航天器内使内使用的,而舱外服是航天员离开航天器时穿戴的防护装备,两者的功能和设计完全不同,不可混淆。

  万能的航天服

  舱内服和舱外服以上纯属娱乐,如果完全按照科学的角度拍,可能会无聊到没人看,一个出舱活动就占据了一部电影的长度。《地心引力》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至今仍记得初看时的兴奋,以及之后带给我的思考。剧中女主的顺利返回地球也许是一种隐喻,她能活下来不只是因为头顶主角光环,更是导演和编剧对航天事业的衷心祝福。最后分享剧中的一段话:The,there’sonlyt,orIburnupinthenextten,,nohar!Becauseeither,it’llbeonehellofaride.I’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爷爷奶奶读书会”一个专注发布原创书评与生活随笔的读书共创平台。

2013【地心引力】观后感作文

  我始终觉得Gravity不是所谓的高概念电影。高概念电影讲究大场面,市场化,俊男美女。故事是这类电影的核心,但是这个故事又必须简单直接,并且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讲给观众听。观众看这类电影的时候,不需要调动意识,而只需要调动感官。简而言之,高概念电影是一盆水煮牛肉,付钱吃掉爽到,不要问意义,也问不出意义。

  Gravity很多方面是符合高概念影片的定义的。视觉效果很美好,大家都推崇去看3D IMAX不是没有道理。人物是少了点,但也都是一线明星,表演不算出彩,倒也中规中矩。至于故事,真的是非常简单,简单到我都没法和没看过的人说起这个片子,因为基本上一句话就剧透了。所以,如果把它当成一部大片看,赞赞视觉效果,骂骂剧情单薄,无情地嘲笑一下不靠谱的俄罗斯人,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阿方索卡隆并不是个纯粹的商业片导演,他总是有点自己的小九九在那儿。当我们问起那小九九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把它当成文艺片看了。整个片子的叙事节奏没有问题,90分钟,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是好莱坞电影固有的叙事模式。可是又有几个小段落,单独看来,十分写意,并没有太强的叙事推进力。比如影片开头在太空里飘飘荡荡的乔治克鲁尼讲他老掉牙的故事,比如女主絮絮叨叨说起她曾有一个女儿,又比如女主进了俄罗斯人的太空舱,脱下宇航服,婴儿般缓缓地蜷缩起来。在我看来,这些走神的段落正是小九九的藏身之所。

  Gravity的意义,我不想太穿凿附会,应该是附着和飘荡。在太空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牢牢抓住某个东西,其实在地球上也是一样的,人大概都需要一点可以抓住的东西。女主曾经抓住的东西是她的女儿,可是她女儿却忽然以一种几乎是荒谬的方式死去,从此她下班就开着车随意游荡。男主的人生多半在空间站真实地漂着,他抓住的是他的故事,和那些听他故事人们。抓住是个寄托,是安全感,从这个意义上看,全然的流动和自由,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许对于男主来说,听他故事的人大概都已经厌倦,飘然远去就是结局了。

电影《地心引力》

  时间尚早,茫然中心里有了想看电影的意念。一个人走进影城买了一张《地心引力》的影票。进去的时候电影已经开演了,女主角瑞恩。斯通博士因太空站遭受毁灭性的破坏而独自一人漂浮在广袤无垠的太空里。逼真的3D效果和宣传噱头长镜头的不断变化,把观影人的心揪得紧紧的,身临其境般从瑞恩急促的呼吸和布满恐惧的眼神里去感知太空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体会无边的孤独、无助和恐惧。明知自己会死的恐慌慢慢地侵蚀掉博士原本坚定的求生欲,深深地把我带回了自己曾经亲历的那种让每个毛孔都颤抖的无边的无助和绝望中……

  影片大概是想表达母体可以给人安详和安全吧,唯一的同伴马特放弃自己、帮助瑞恩最终成功进入可以给她一线生机的俄国太空船,历经千险后的瑞恩退掉了身上厚重的太空服后身体开始不断悬浮蜷缩,整个画面犹如子宫内的胎儿一样美到让人震撼。

  心头被重重地一击,深深地庆幸,当灾难降临时我给予了我腹中的宝贝大抵同样的安全,让他得以对生命依旧充满期待。危机重重,封闭空间里的瑞恩几度绝望直至关掉一切仪表等待死亡慢慢的降临,她坦言:我知道自己会死,可是我依旧如此害怕。在意识不断模糊的过程里,瑞恩想起了自己夭折的女儿,充满遗憾的疼爱和思念,看得让人心碎。也就是这种不同空间里的爱的力量,让瑞恩突然恢复意识并清醒又发疯一般决定自救……

  惊心动魄又温婉动人的大结局,宏大的背景音乐响起,瑞恩成功地把自己从外太空带回到地球,当她从泥土地里站起、重新适应地球引力踉跄前行时,影片留给我深深的震撼:生命,永远不该轻言放弃;活着,就有更好的可能。奋力一博,即便最后化为灰烬都不后悔当初的选择……90分钟的片子,情节简单人物单一,传递出有关生命的感悟却发人深省,我三年来的心路历程,真真地在这90分钟里找到了共鸣、归宿并得到升华:心中有爱,爱便和我一路前行,哪怕穿越空间和时间。

地心引力影评

  早就注意到《地心引力》要在中国上映的海报,一直关注其上映日期。就在这部这部片子上映没几天(11月19日在国内公映),我与我们家的公子——另一位太空迷一起到电影院先睹为快了。

  电影故事线索很简单。美国男宇航员Matt Ko和女宇航员Ryan Stone出舱修复哈勃望远镜,俄罗斯自毁其秘密通信卫星,导致爆炸的碎片不断撞击太空的其他卫星和设施并发生连锁反应。这些飞来的碎片撞击太空站,除了两名主角外,其他人魂断太空。于是,两名主角想方设法回到地球,遭遇了重重险情,Matt为了能让Ryan顺利登上俄罗斯废弃空间站,牺牲了自己。Ryan凭借自己的勇气和能力进入中国的天宫一号,最终成功乘坐神舟返回地球。电影刚开始,注入了非常不错的科幻镜头,长镜头在在地球背景的衬托下飘忽游荡,让观众也似乎体会到了失重的感觉;剧中人物的轻松对白和幽默调侃,也显得井然有序,总之,虽然是身处危机四伏的外太空,但营造出了一种别样的安全感。直到这种安全感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地面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传来,剧中角色开始还怠慢着这条消息,但很快卫星碎片就迎头飞来,打破了这种安全感,还原了天空的险恶环境。此时,镜头快速切换,音乐也变得急促,观众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之后就一直处于这种紧张的亢奋之中。电影的时间很短,只有90多分钟,因此一切都非常紧凑,毫无拖泥带水之嫌。

  不知道剧本作者是否在角色名字上下了功夫,看女主角的名字就非常考究,居然叫Ryan Stone,要知道Ryan可是美国男孩子的名字!我猜测这是有用意的:Stone是石头的意思,家喻户晓的美国经典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也定性了Ryan这个名字的男性特质。因此,用这个名字送给该片具有普通中年女人情怀的女汉子,是再合适不过了。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地心引力》最值得一提的是“天宫一号”的出现,这个来自中国的太空实验站和上面神舟返回舱是女主角最后的救命稻草,换言之,中国的科技成果客观上拯救了美国航天员,这或许会让看多了“美国人拯救世界”的中国观众为之振奋。

  我觉得这部片子,最值得称道之处是:虽然整个情节是虚构的,但却让人感觉到非常真实,因为其中的许多故事是在外太空飞行中极可能碰到的问题。绝对不像其他的一些科幻片,以一些不可能存在的怪物,或者过于强大的某种力量,或者直接弄得像某些游戏的片头来吸引观众眼球——最后不知道是科幻还是神话。当然,我和儿子也发现了影片在太空科学常识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虽然片名叫《地心引力》,但这部片子主要的场景却是在失重状态或者零重力条件下的发生的,因此用《零重力》或者《重返地球》可能会更好一些;观看之中,我就对影片哈勃望远镜的轨道有怀疑,怎么国际空间站和天宫一号处于同一轨道了?之后做了一下功课,证明了我的怀疑是有道理的: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为417-420公里,天宫一号为343公里,而哈勃空间望远镜为589公里,三者之间不可能遥遥相望;女宇航员的长发没有扎起,在失重条件下居然没有飘浮起来,其穿着也不符合宇航员的规范,居然脱下宇航服就是背心,而且连袜子也没有穿;离地面数万公里的高轨通讯卫星碎片是如何进入数百公里的轨道?返回舱刚落地不久,女主角就有力气游泳,还可以站起来。尽管有这些硬伤,但与影片的整体情节和特效相比,算不了什么,是瑕不掩瑜。

  在我们看完电影,刚写完这个影评,准备发上来时,突然发现上周出版的Nature(2013-11-21)中,居然也有两篇文章报道这部电影,这是绝无仅有的。其中一篇社论是“Space spectacular(空间壮举)”,并在文章开头强调:Nature一般是不做影评的,但《地心引力》实在是太棒了(Nature doesn’t usually do fil, but Gravity is a true great)!所以,我这里也借用这个名字改头换面来作为本博文的标题。第二篇是英国科学政策作家Colin Macil以“太空探索的刺激是永恒不变的(Thrill of space exploration is a universal constant)”为题的世界观察(World Vie,认为《地心引力》提醒了人们如何继续开展鼓舞人心的科学研究和发现。

  Nature就是Nature,原来影评也可以写得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因此,我只好待饶有兴趣地读完这两篇文章,并整理成汉语与本博文发在一起。无奈最近几天实在太忙,这篇影评从周日写到今天才算写完。

  国际空间站前任指挥官Chris Hadfield在其“An Astronaut’s Guide to Life on Earth”的书中说:做最好的想象,做最坏的打算。这种哲学在太空飞行中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宇航员在地面上进行“应急模拟”测试的时候,Hadfield就会抛出一系列意外和不幸的事件,以测试宇航员的反应和改善操作。比如,如何在轨道上处理威胁到他们生命的各种设施,如医疗应急设备损坏、发生火灾了、氧气不足了或者氧气罐泄漏了、出舱后牵引绳断了,甚至如何处理他人的尸体等等。这样一连串针对坏运气的训练脚本为《地心引力》剧本提供了足够的素材,也可能推动其票房——宇航员在外太空所有可能出错的问题几乎都被电影中的两位主角碰到了。

  《地心引力》也体现了一些政治和科学方面微妙的象征意义。三大航天大国,美国、俄罗斯和中国都出现在银幕上,剧情中其不同的角色正好反映了在现实世界空间科学领域研究的状态。英国科学政策作家Macil也赞美电影的好处,是可以让公众感知空间科学,可以通过大众的眼睛进行太空探索。资助者和科学家们几十年来一直对轨道上进行研究的真正好处说得模棱两可,特别是在极其昂贵的国际空间站上。最好的故事是真实的。即使现在最壮观的电影也不太可能会吸引和激发这一代人喜欢1969年7月的登月时获取的模糊地球照片。《地心引力》是一部虚构的作品,狂热的科幻迷们肯定会说好多年没有见到这样的作品了。

  Macil说,对一个1969年在英国格拉斯哥附近长大的小男孩来说,在闪烁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有苏格兰名字的人在月球上迈开人类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怎样一种狂热。然而,自从1972年NASA阿波罗计划结束后,在欧美有关太空旅行的讨论由一些晦涩的讨论把持着:人类太空飞行是否属真的尖端科学。对孩子们来说,1969年的太空旅行、发现和科学都是一码事儿。我一直很奇怪,这应该拍一部电影的呀,现在《地心引力》的光荣使命就是提醒我们,这些东西依然存在。在欧美,一定程度上由于一些科学共同体的反对,人类太空飞行的雄心下降了,赶不上后起之秀的中国和印度,我对此感到痛惜。

  作为一个太空迷,Macil显然对欧美目前在太空领域的进步和一些政策感到不满:回到1984年,在空间站计划即将开始的时候,本杂志还有一篇社论要求取消这个项目 (Nature 307, 1C2; 1984)。五年后,我爬过阿拉巴马州的胶合板全尺寸空间站模型。当1993年美国众议院投下否决的一票时,我正在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当时,众议院科学委员会在墙上有一个标语:“当人类没有想象力的时候,就已经灭亡了。”但是,仅有国际空间站是不够的:那是一种倒退。美国和它的合作伙伴建立了空间站,但现在正走下坡路,中国也在这样做,但正在走上坡路。这个政治逻辑是无情的。载人航天计划会团结和激励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你有公共资金(中国显然是有的),现在也没有更明显的优势了。只有努力才能带来回报。太空飞行,不像基因测序或晶片制造那样买台机器几乎人人会做。火箭科学毕竟是火箭科学,它是困难的,就连像日本这样在技术上最精湛的国家,也一直无法掌握它。

  Macil显然对中国等在太空领域的进步感到有些酸溜溜的,他说:《地心引力》的一些情节,隐喻美国曾经控制的太空旅行现在成了火炬传递,交给了下一棒。Sandra Bullock饰演的女性宇航员,内心交融着决心与不确定性,带着我们所有的疑惑与恐惧进入太空。早些时候,国际空间站也曾被碎片击中过,当空间站瓦解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被撕裂得破烂不堪的美国星条旗降落伞。之后,她通过中国神舟的返回舱回到地面,滚滚下落的降落伞装饰用的是一种奇怪的中立颜色——红白相间的蓝色(说这是考虑美国人的感受)。

电影《地心引力》

  美国大片《地心引力》的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在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马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饰)以及航空新手瑞恩·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饰)在出舱工作时,飞船与空间站发生爆炸,同行们都死了,两个人在缺氧、失重、与外界丧失联系的情况下艰难求生,最后女主角独自一人回到地球,重新感受到地心引力时,她非常激动。

  简单的情节,无聊的对话,帅哥美女的脸都被扣在严实的宇航服里,看不到他们迷人的微笑和表情。甚至包括科沃斯基放弃或让度生的希望,毅然决然飘然而去的伟大共产主义品德,都不是什么新鲜元素。然而,这部电影居然还能吸引观众屏住呼吸一气看完,靠的是什么呢

  首先,这部电影始终带领观众,获得一个浩瀚恢宏的视角。从两百公里太空,看眼前那个富有压迫感的蓝色地球,在强烈的太阳光照耀下,飘浮在布满星辰的黑暗中。白天与黑夜飞快交替,地球上的大海、大陆、山脉、城市群,是一幅极其美丽的画面,你甚至想辨认正对着地球的是哪个大洋哪个大洲,寻找它们熟悉的轮廓。黑夜,你会看到山谷中布满灯火的河流。所有这些,远远超出紧紧蚁附在地球表面的我们的直觉,持续不断地给予强烈而新鲜的刺激。其次,让人们饱览失重条件下演员的各种表演。他们以优雅和富有表现力的方式打破我们所熟知的一切物理常规。他们在空中飘浮、依照惯性进行各种碰撞,稍有动力,包括一只灭火器的喷射,都能改变运动的方向。我不知道他们如何做到看上去克服了地心引力,始终处于一种失重状态的。如果不是制作成本等一系列硬邦邦的数字挡在前面,我甚至会相信就是在太空拍摄的。当然,这些肯定都是虚拟的,但整个细节高度逼真。让我们相信,那一切都基本符合航空技术数据。

  另一个视角就是远离地球高高在上的心理视角和情感视角。在浩淼的太空,与总部和联系已经中断,他们显得那么渺小无助。这里,地球上任何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声音,都变得非常的珍贵,有一个语言不通的人在哄自己的孩子睡觉,唱着摇篮曲,其中夹杂着宝宝的哭声、牛羊的叫声、狗的吠声。这时,女主角学狗叫:旺,旺旺。这个场景如果放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会变得滑稽可笑,可是在太空,在她濒死的时候,听着地球上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的亲切声音,她试着学狗叫的桥段,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意义而变得十分感人。那一刻,观众可能会因此而眼眶湿润。它在提醒人们,现实生活中离我们最近的这些琐碎的东西,有时是多么的珍贵,拥有它,就是最大的幸福!我甚至想,在那个时刻,如果看到一只我们平时非常讨厌的苍蝇也会感到亲切吧

  我一直以为天文学同时也是一门最好的人生观教科书。它向我们展示的空间辽阔无垠,动辄数万光年,比较人的五尺之躯,才可见到人之渺小,从而可以消除人的自大心理和狂妄心态。把那些不可一世,自以为可以搞掂一切的人,置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会显得多么可笑。它向我们展示出的时间漫长无边,无始无终。与人生命的的几十年、近百年相比,简直如白驹过隙。在这样的参照中,人既然已经认识到其无比的短暂,还会花时间去在意那些无聊的琐事吗?总之,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进行思考,人会变得心胸开阔、豁达通透,外在表现也就会和蔼可亲,益于相处。沿着这个思路,我们是否可以与康德的伟大思想相逢呢?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地心引力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在影院里看到的最好的、效果最棒的IMAX3D影片,没有之一。当我从影院里走出来的时候,整个人似乎还完全沉浸在浩淼无垠的太空中,仿佛旁边就是漫天的黑夜,仿佛整个空间里有两个人还在一直飘着,我们还在想如何让他们抓住太空站活下来。仿佛空气中真的会有像子弹一样的碎片正面扑来,很可能击中自己的胸口。阿方索?卡隆才能真正的造梦大师,他实现了好久以来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而超大号的IMAX屏幕,让梦想更真实,仿佛触手可及。如果说,今年到目前为止,真要我推荐两部最值得去影院看的片子的话,首推《地心引力》,再推《环太平洋》,而且一定是IMAX。

  有很多人肯定是要质疑这个故事本身过于简单,比起同种太空空难题材的朗·霍华德的《阿波罗13号》显然要单薄得太多,但这并不影响它给我带来的感动,《地球引力》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把一个格局如此之小的故事借助特效的力量讲得如此气势磅礴、力道十足。它把人类面对极端状态、面对死亡的恐惧,所能有的一切肢体的、言语的行为全部真真实实地呈现出来了。乔治?克鲁尼不放弃自己的同伴,寻找生的希望,每一次镜头都带着一张笑脸,支撑着两个人共同前进,在直面死亡的袭来中,他还在感受着太空所带来的美与震撼,甚至当他松开绳子扣子让桑德拉?布洛克活下去时,还是一脸的帅、一脸的美好,生命就到这吧,我已经见识过别人未曾见过的至美了,再多活下去也就没什么意义了。而全片的主角桑德拉?布洛克更是最直接呈现出在太空遇难中一个宇航员的真实状态,由恐惧到冷静到鼓起勇气去做以前不敢做的事,面对桑德拉?布洛克的时候,我的整个人的情感完全被调动了,陪着她哭,陪着她笑,总是笑中带泪,泪中带笑,人果然是个复杂的动物,你从来不可能把你自身的种种情感彻彻底底条分缕析,反而是多重感情的交织,然后混杂成桑德拉?布洛克的表情。最能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大喜或大悲,反而是极端状态下最朴素、最真诚的表达。都已经记不清桑德拉?布洛克最后坐在天宫一号返回舱里是有多恐惧,又是有多希望,但是那种熬过极端环境存活下来对生命本身的感激之情还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所以,最后15分钟左右艰难的求生之路,让我一直坐在影院里直到字幕都结束了,才回过神来,好像我也才刚刚着陆一样。

  也只有好莱坞才能有这么成熟的电影工业,《地心引力》显然就是流水线上优秀的成品。阿方索?卡隆的运镜让这个优秀成品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极致,让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太空慢慢向我们敞开它的神秘,让整个在屏幕前方的人都完全陷入了一片黑夜的太空之中。长镜头的长驱直入、主观镜头配合着桑德拉?布洛克真实的呼吸声打探着一个完全未知的外部世界,开头的超高难度的旋转镜头又让我们充分地去了解太空的每一个不能被找到的方向,我们所能感到的除了深邃,只能是人的渺小,漫太空的星辰和地球表面的微光、极光等等,简直就是复活了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一切都太美!太美!太美!

地心引力

  观看完《地心引力》这部电影,我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电影开映不到十分钟,当我见到太空中因卫星爆炸的碎片撞到航天飞机,幸存的两位宇航员漂浮在太空中时,我震惊了,这样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呀!在这危急关头,他们并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而是一起奋力求生,最终女宇航员顺利回到地球,书写了一段传奇。

  影片中惊险、感人的场面很多,当我看到他们在那十万火急的时候,为了让女宇航员瑞恩能够登上废弃的国际太空站,并借力靠近中国的太空站天宫一号,男宇航员马特放弃了生存的机会,飘向了茫茫宇宙。在彻底消失前,他还通过无线电鼓励瑞恩,一定要返回地球,绝不放弃。我彻底被男宇航员马特的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人感动了,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只要有一线希望,都要牢牢抓住,不让机会溜走。

  后来,女宇航员瑞恩历经了各种困难,近乎绝望,在濒临死亡的时候,马特的幻象让她再次振作起来,最终登上了天宫一号,并驾驶神舟飞船回到了地球。她克服了恐惧,克服了困难,她选择了勇敢,选择了战斗。她没有让人们失望,没胡让马特失望,她成功了!她的重回地球成就了一段传奇,象征着人类坚强意志和高超智慧的胜利。

  在无边的黑暗和深深的绝望中,瑞恩绝不放弃的精神令人震撼。在任何艰难困阻面前,坚持不懈和绝不放弃的精神是生命的真谛,是人生中最耀眼的那一道光芒。难道不是吗

  实际上,人的一生肯定会遇到许多的挫折和困苦,生命也因为顽强和坚韧才会显得美丽动人。因此,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坚信,一定会有办法解决,只要永不放弃,我们就可以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我们的人生因此也会变得充实而美丽。我们要有坚持、永不言败的精神,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虽然困难逼着人们放弃,但是我们不能束手待毙,我们会靠智慧走出困难。坚强、勇敢、自信、坚持不懈,这些都是战胜困难的武器。

地心引力

  11月19日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地心引力》,讲述的是一男一女两名美国宇航员在美国太空站出舱维修望远镜时,在遭遇爆炸卫星碎片的重挫的险情后,飘浮在茫茫太空,在毫无外界援助的重重险境中设法返回地球的故事。

  影片中男宇航员Matt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开动航天飞机服牵引女主角Ryan,让她登上了俄罗斯一个废弃的空间站,再设法到达中国的空间站,借助神舟飞船成功返回地球,而断开缆绳,让自己却消失在茫茫太空,把生的希望留给Ryan,把死的悲壮留给自己。

  影片展示了普通人在地球看不到的种种神奇美景:在外太空领略地球日出的美景,雄壮,神奇,迷人,从外太空俯视地球的夜晚,光怪陆离,绚丽多彩。蔚蓝纯洁的太空美得让人窒息,回旋凝固的乳白色的云团,崇山峻岭也变得渺小,江河湖海变得宁静,光亮与黑暗共存的图景令人匪夷所思。外太空的景色多么美好!

  影片中一些不为人在意的声音被赋予了生命的光彩:当Ryan在俄飞船中绝望地呼救搜索信号时,搜索到地球某处琐碎嘈杂的家庭生活的声音,其中还听到有婴儿的声音,狗的吠叫,Ryan甚至还和狗狗一样学着样子叫了好几声,这一切看似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声音让Ryan重新振作,但宇航在外太空的死寂,加上飞船没有燃料,Ryan绝望到要关氧气自杀,临死前的梦境反而提醒了Ryan如何险中求生,正确驾驶飞船飞向天宫。

  Ryan此行,有多少险情,可谓步步惊心,险境重重:修复望远镜时,空间站被卫星碎片击得粉碎;Matt接着她接近俄罗斯空间站时,因Matt的航天飞机服燃料用尽,差点错过空间站;快进入到俄空间站时,宇航服内氧气消耗殆尽,又差点丢命;进入到俄空间站又几乎被站内大火吞噬;驾驶俄飞船想要飞抵天宫又被降落伞缠住;出舱拆卸降落伞时又遭遇碎片袭击;想要飞近中国天宫空间站时,俄飞船又燃料耗尽,只能任其飘荡;逆向思维,成功开动飞船靠近天宫时又几乎错失良机;搭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时又因坠落在水域,几乎溺水身亡,凭借惊人的毅力奋力爬出舱外、潜泳出水面,Ryan总算真正回家了。

  然而强大的地球引力让她步履维艰,但得以重生后的Ryan每一步都走得沉重而有力,因为,那是生命的脚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豆腐汤的做法

北京故宫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