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大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有趣的字母象形故事

  我最喜欢的英文字母有五个,它们分别是E、Z、B、C、K,它们不只是单单的英文字母,它们还有一些故事呢!让我来分享给你们吧。

  第一个字母E,它像一个倒过来的汉字“山”,那座山上有座庙,庙里生活着三个小和尚,庙外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这日子过得可真美好!

  第二个字母Z,它像一道闪电,又快又亮,像接力赛里最后一个,总是速度最快的。

  第三个字母B,它像一个小雪人儿,被太阳晒化了好多,唉,真可怜!

  第四个字母C,它像一轮弯弯的月亮,在夜晚散发出皎洁的月光,真美丽。

  第五个字母K,它像一个倒过来的人字桥,自己横跨在两座山之间,任人走,任人踏,牺牲自己,很了不起。

  这些字母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让我们离不开,它们给了我们方便

象形文字大全

古代象形字的小故事

  《有趣的象形字》观课报告《有趣的象形字》一课是基于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日月明》一课后的拓展综合实践课。

  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赏中国古代象形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激起学生的模仿和表演欲望,经过欣赏、总结、想象、进行拓展,抓住表现对象的重要特征来用象形字进行夸张想象一副象形字的画,能较为明确的表达字的意思,并通过学生的描述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对我国的象形造字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文化。

  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首先,教师整体对教材把握很到位,教学紧扣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合理、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体要求,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

  第二,教学从生活中熟悉的象形字入手,到课中学习,课后延伸,环节完整。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师带领孩子一步步深入学习。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合理,结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先由孩子比较熟悉的象形字入手,教学中又通过有趣的象形字演绎故事,让孩子们从音、形、意上认识了象形字,又通过字卡认读,检查巩固识字,最后又拓展到现代生活中的象形字,让孩子们认识到象形字并不是离我们那么遥远,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里。课堂教学的整个时间分配合理。

  第三,本节课教学组织形式多样。通过谈话激趣导入,通过动画情景教学是学生兴味盎然,字卡找朋友检查巩固,在生活中找找象形字,绘画创意等多种形式,感受象形字的魅力和韵味。

  第四,教师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娴熟,不论从课件的设计还是到课堂的实际操作,都能够看出高科技的手段对我们教育教学提供的便利。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利用课件识字中,象形字摇身一变为可爱的人儿骑着马子,撑着小舟,打着雨伞,撒开渔网,这些可爱的动画是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可见好的技术手段,就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非常高超的课件设计制作能力,给课堂增添了非常生动而又高效的一笔。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教师对孩子的关注度还不是很够,孩子学习的参与面不是很大。教学互动基本停留在生问师答这个层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和生成。

  纵观整堂课,教师虽然没有很好地做到以生为本,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形式,但是从教学检查的效果来看,还是基本达到了教学的既定目标。在以后教学中,我也应该努力做到以生为本,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汉字,是一种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许慎在其名著《说文解字》中详细讲解了汉字的造字和使用有六种方法和条例,就是“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学习汉字可不是记住字本身就可以了哦,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不但扩充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汉字文化,从而更轻松的记忆和运用汉字。今天我们就先聊一聊象形字的小故事。象形就是像实物之形,使用线条勾画客观事物的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方法,如“山”、“水”等字。

“象形”字母

  A就像一座尖尖的宝塔,看上去真漂亮。塔尖上一定有许多宝藏

  吧,吸引着人们不断的攀登。

  S就像一条毛毛虫,它在一片绿叶上爬呀爬。毛毛虫也是绿色的,

  不注意你还发现不了。别害怕,它不会咬人的,不让我们发现只是为了保护自己。

  H就像我们坐的椅子,坐上去真舒服啊。

  n就像一扇大门,引领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

  每个字母都像生活中的物品,所以,我管他们叫“象形”字母。(指导教师

有趣的字母象形故事作文

  在字母王国里,有许多有趣的字母,比如横过来像“山”字的E;反过来像倒不出水的杯子R......让我们在字母的王国里遨游吧!

  先来说说R吧!反过来了R就像一个水杯里面装着水,但被东西堵住了,倒也倒不出来,喝也喝不到,真让人着急。

  V像一个尖尖的铅笔,不小心就会扎到手,大家一定要给它套上一个笔盖哦!

  G向右转90度就像一个磕头的人,他为什么磕头呢?是因为那人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要进寺庙求得事业一帆风顺。当然,顺不顺利是由你的工作态度决定的,所以还是踏踏实实好好工作吧!

  我最喜欢的字母是A和D。我喜欢A是因为A是我的学年目标,我希望期末能科科考A,然后再考一个好的中学。也因为我有一个像A的帐篷,为我遮风挡雨。

  我喜欢D是因为D向左转90度就像一个面包,我是个十足的吃货,咋能不喜欢呢!这就是有趣的字母象形故事

姥姥与他的象形

  我的姥姥没有什么文化,可在她的电话簿上总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字。

  有一天下午,我去姥姥家玩,只见姥姥拿着电话簿正写着什么,我在走过去一看,哇!只见一个大鲤鱼,正用鱼鳍抱着一个大大的波浪,我不解地问到:“姥姥,这个是什么意思呀?”姥姥见我满脸疑云,便解释说:“啊,外甥你看,这不是一条大鱼吗,它的怀里抱着一个波浪。这不就是——于友波吗。”啊!我恍然大悟。我想,这电话簿里一定还有许多好玩的形象字。于是,我便向姥姥借来了电话簿,我翻开了第一页,只见一个人张大嘴在喊,第二个是一个人嘴里都冒烟了,最后一个是一个爱心。啊!这不就是韩可心吗!其中最经典还是这个;只见,第一幅画的是一个老虎头,第二幅画的是一个大铁门,有一个人把那扇铁门给打开了,我苦思幂想,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这时,姥姥笑吟吟地走了过来,说:“豆豆(我的乳名),你用形音字读读试试。”这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这时我小舅王凯,对不对?”“聪明蛋。”姥姥一边拍着我的脑袋瓜,一边说。

象形生活的散文

  一、通往无穷的路

  两年前在蓝茵阁酒吧优雅的钢琴音乐中,我守在临窗的角落等候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我还不知道他到底会不会来,我们只是在电话中约好了时间与地点,还有座位的台号,一个我们共同喜欢的数字。在预约时间未到的时间段里,这种等待成了一种心智的考验。我猜想他正在哪里,猜想的答案是无穷种。我等待他推门而入,只是猜测的一种。

  酒吧里柔适的一切使人昏昏欲睡,并且于睡眠中浮想联翩。四面墙壁上悬挂着一框框大小不一的画。我右侧墙面上的是一幅褶皱感很明显的印刷品。一个西方小男孩在没有边界的原野上,手中拿着一本书。仔细一看,那本书封面上的是一幅相同的画。也就是说,画中有画,如果——我暗想——将那本书无限放大,将会得到同一张画的无数次复制。现在的情况是那一整张画在无限缩小,肉眼看不清楚,仍然缩小成一个点。

  在我的头脑中迅速地闪过“无穷”这一词汇,它从我中学代数功课中的“数的无穷”进展成“物象的无穷”。那个倒下的“∞”符号在数字王国中演变成一种神秘,不可感知的对象。一条线段可以无限地被切割,一段路程N次地产生相遇问题。在实践中人无法做到的在理论上得到成立,就像那幅画中画,小男孩手中书本上的画变成一个∞的黑点。黑点扩大,又是一幅同样的画。

  无穷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一个词汇表面上的独立存在却又暗藏着无数种拓展的可能与玄机。无穷所构立的生活的对立面充满太多的变数,以至每一个人自我感觉——人的渺小甚至渺茫。

  关于无穷还听到过一个故事。某天深夜,一个旅人走进旅馆想要一间休息的房子。当时旅馆已经客满了,但店主瞅见焦虑与疲惫的客人,就说:“请等等,也许我能想办法为您找到一间房。”店主唤醒他的房客,请他们换一换地方:一号房间的客人搬到二号房间,二号房间的客人搬到三号房间,依此类推,直到每一个房客搬到下一间房为止。不可想象的事情摆在眼前,一号房间被空出来,迟到的旅人住下来。但是这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涌现出来,搅乱迟来的大脑,为什么房客们移动房间,第一个房间就能腾出来呢?而开始显示的的确是房间已满。直到最后,我们也是那个旅人得以理解的是这所旅馆是希尔伯特的旅馆。希尔伯特何许人也?伟大的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他的旅馆是一个有着无数房间的旅馆。

  当然不是真的旅馆存在着无数的房间。这又是一个与“无穷”相关的话题,有些神秘,但当它是发生在数学领域,才成其为可能,并且仍然为一部分人认定为悖论。往往是,悖论与真理只是一墙之隔。

  “无穷”周围所氤氲的种种空气使人压抑,它所打开的物理上的空间使人心灵愈加虚弱。事实上“无穷”是从数学领域衍生,又复归于数学的。我们从学数数开始,数永远没有尽头,在儿时玩的各种游戏中充分隐藏,只是未被发现。掷币游戏,以正反而论,掷得次数越多,正与反的概率就会相等。在另一个叫“金、沙、江、剁”的游戏中,一把小刀在一块设定边线的区域里划一条直线或任一线,就会有无数种划分的可能。剩下的区域继续划分,到“零”为止。这个“零”是不存在的,只是因为肉眼与工具、时间的限制,导致游戏的结束——刀尖无法找到那个理论上存在实际上不可能的点。

  那天我走过学校操场,亲眼目睹一群七八岁左右的孩子在一位老教师的带领下上一堂数学实践课。每个小孩子手中拿着长长短短的尺子,一点一点地寻找着测量的对象。树叶,小草,石块,球场上的红线。他们在津津有味地奔走着测量着相互欢呼地传递着自己掌握到的数据。这些小小距离组成的大世界将被他们逐渐认识。在他们手中,那有限的距离一定测量出了无穷大的世界,我肯定。

  我所喜欢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他几近失明的眼睛里(文学作品),“无穷”是通过各种经常涌现的意象来展示的。如图书馆(图书馆是个球体,它精确的中心是任何六角形,它的圆周是远不可及的。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迷宫(深不可测)、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通向无数的将来)、故事(每一种结局是另一些分岔的起点)、书籍(某个书架上肯定有一本书是所有书籍的总和)……还有他,为了确定甲书的位置,先查阅说明甲位置的乙书;为了确定乙书的位置,先查阅说明乙位置的丙书,依此无限地倒推上去。这方式颇有些像希尔伯特的旅馆。

  对于一个心灵敏感的人,当他被“无穷”的问题纠缠不休时,是否会发出布莱兹·帕斯卡式的哀叹:“那些无限空间里的无尽寂静使我感到恐惧。”于是在通往“无穷”的路上,我又想起那句俗套了多年的话:条条道路通罗马。

  二、幻象,幻象

  第一次且一直保存在语言表达系统中对魔术(师)的定义,是田纳西·威廉斯在《玻璃动物园》中由汤姆脱口而出的:“魔术师使幻象看起来像真象,而我则把真象愉快地伪装成幻象。”

  魔术对于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我们来说是最有说头的。大凡男孩子从小就对它感兴趣,对其中的奥妙更是可以夜不能寐地去探索,而我们的少年时代就是日子在对魔术的追逐中消磨尽的。魔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隐秘性。即使是今天只要几个趣味相投的朋友坐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可能是在中国赚够了钱与掌声的世界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猜测他有多少替身,对演出场地的要求如何严格,从他能任意地在夜空中飞翔说到穿越长城,啧啧不已。没有人敢多眨一次眼睛,可还是看不出破绽。

  每个人轮流回忆同魔术结缘的往事,情绪如同风越刮越大的湖面波纹,想要掀起什么,最后又终是复归平静。小时候就这样,对街头耍魔术杂技的人特崇拜,并且认定他们是特异的人群。现在知道不过是藏着机关,到底是怎样的机关又说不出所以然,一般的魔术看过一次就再难吊起胃口,甚至有的普通人也能露一手,只有见到特精彩的表演还是目不暇接的样子。不得不承认,魔术是有技巧的,而技巧的妙不可言妙趣横生又是非粗手脚的我辈所能戏仿的。

  任何魔术都是能用科学来破译的,只是每揭开一张面纱,就会加厚一层人们的叹息,也让魔术师们少了一样可以抖搂的活计。这在今天仍然是我所不能容忍的,我喜欢将真象隐藏成幻象,不允许魔术背后的问题展现。我拒绝收看那类“魔术揭秘”的官方节目,反感得要命。

  80年代,我和朋友们的80年代是共同的物质匮乏,精神生活不够丰富的。许多与我一样有过小镇生活经历的少年都是跟随穿梭街巷的货郎,走江湖的杂耍人,还有破喇叭高声叫唤的小剧团,帐篷里的马戏与魔术一步步成长的。外地人的到来让我们能够探索梦里的事,世界外的事。我们这群像着了魔的少年经常津津有味地守在外地人的根据地门口,见缝插针地偷窥躲在深处的秘密。

  与魔术有关对我刺激最大的一件事还烙在脑海。邻家的大兵哥跟来到镇上的某位老魔术师混上了,捣腾了几个晚上的结果是居然让平时不喜言辞的大兵哥一跃成为少年群中的红星人物。他能让一颗蚕豆变成一枚五分的硬币,让一盆清水里冒出几条活泼的金鱼,要一张红桃A转眼成为黑桃K。遗憾的是他没有把这其中的秘密告诉小镇上的第二个人,即使是对他崇拜有加言听计从的小跟班我。他于第二年匆匆地离开家乡,中间回来过一趟但时间短暂,听说他是外地一剧团的挑梁柱,且魔术的花样层出不穷,他的表演超出了扑克牌,而是将一盆火变成一大块冰,小木箱里变出一个妙龄女郎。他的名气胜过老魔术师,然而几年后,这个半道出家自诩洞窥魔术绝窍的年轻人客死在他乡的一场车祸中。

  开始我认定是魔术师大兵哥故意制造的一个虚幻事实,但他再也没出现过。于是他成为了我最熟悉的一个魔术师的死亡,除了震惊、惋惜且郁郁寡欢了几天,我也逐渐淡忘了他的悲剧,想象他还在世界某个角落的舞台上。现实让我认定是魔术带给他的厄运,从那个老魔术师诡秘的笑容里已经潜伏很久。哪怕老魔术师曾极力赞赏大兵哥天生是学魔术的料,这块料子终是没能永久地架在房梁上或是摆在客厅里。

  人的想象比奇迹和魔术走得更远。而科学又是缩短任何距离的唯一。在《百年孤独》中那个叫墨尔基阿德斯的吉卜赛人“拽着两块铁锭挨家串户地走着,大伙儿惊异地看到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甚至连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出来,成群结队地跟在那两块魔铁后面乱滚”。当时这一幕在马贡多那个偏僻的地方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而我从阅读中感悟出“魔术师的第一堂课应该是‘一切事物在于如何唤起它的灵性’”。就像那铁锭现在被称为磁铁的东西一样,照样把所有躲藏的事物喊醒并跑动起来。

  让这些东西动起来的人是有福之人。这句话是谁说的,好像是小镇上的胡矮爹——大兵哥的父亲,他是在和老魔术师啜酒时说的,大兵哥就呆在一边,认真地点着头。我当时没弄明白,但是记在了心中。

  在从有限向无限进军的阅读中,我故意地叫自己沉浸于小说、童话、故事、诗歌等充满幻象的文字中,面对它们就像观看一场魔术表演,那种“及”与“离”之间产生的分寸感,特别引人迷醉。如果可以将魔术师比作高超的作者,我是十二分地认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诘问和魔术师表演中的质疑属于同种障碍,但它们在粉碎后带给人们的是欢呼与惊讶。

  有一次逗楼下的邻居小女孩玩,抄本小女孩的书,拣个现成的故事讲。开篇之作是格林兄弟的《花衣魔笛手》。我在她这么大年纪时可没有人拿这书给我读,母亲也没讲过它。第一次接触是从同学手中接到的书,有几张黑白的插图,我是十三岁的样子,这么些年过去了,偶然翻到了,独独这篇感觉亲切。

  那城市是德国的哈姆伦宁静而美丽。一次疯狂的鼠灾搅乱了这里的生活,人们想尽办法也没能治住老鼠。市长遭到民众的指责,大伙聚集在广场上商量对策。花衣少年——粉色的俊秀的脸庞,绿面红底的披风,衣袖宽大,似乎里面藏着更多神秘,脚上一双褐色的鞋,身上耸立着一颗鲜红的圆球,尖顶帽上插着两根色彩斑斓的羽毛。衣装的鲜艳增加了他的独特与醒目,为他的神秘铺垫了一条落满叶子的道路。他静静地躲在远远的地方吹笛子。没有人此时会注意他,只是被他悠扬的笛声吸引了。大伙为这个闲情逸致的少年而恼怒,为什么在大家发愁的时候他还感到快乐。少年的快乐在哈姆伦受到歧视。少年答应帮助这座城市消灭老鼠,条件是一袋金币。虽然一袋金币够多,但市长点头表示接受了。于是花衣少年吹起手中的那根魔笛,令人吃惊的是全城的老鼠被笛音牵引着,边走边舞一只不剩地跳进城外的河里淹死了。哈姆伦的老鼠灭迹了,可花衣少年只得到了一枚金币,他被市长和哈姆伦的人们以狡猾的方式欺骗了。

  花衣少年临走时,丢下一句话:这个充满谎言的城市会有一场灾难。

  哈姆伦城的人们只顾沉浸在庆祝没有老鼠的欢乐中,没有谁在意这句话。岁月的流逝让人们都几乎忘记了那场鼠灾和花衣少年。有一天城外的山坡上又出现了花衣少年,他的笛声听上去有些沉郁,片刻后变成欢乐的节日曲。哈姆伦的孩子从四面八方朝山坡跑来,随着越来越响的笛声走。花衣少年要带他们去哪里?他自己说是带孩子去一个没有谎言的地方。孩子们高兴地进入一个大的岩洞之后,岩石堵塞了洞口。

  哈姆伦城的人们这下后悔了,母亲们哭泣着,父亲们捶胸顿足,但于事无补。垂头丧气的市长又许愿花衣少年肯把孩子们送回来,将把所有的钱给他。这到底是个美丽的陷阱还是真心的忏悔?谁也不知道。花衣少年再也不会出现。

  结尾是这样的:“每当圆月当空,人们就仿佛听到委婉的笛声在诉说,哈姆伦的孩子们在没有谎言的地方,生活得很幸福。”

  这位花衣少年,不,是花衣魔笛手给哈姆伦人们的惩罚也太过残酷了,那么多的父母在一瞬间失去骨肉,仅仅是为了一次谎言的代价。

  那支有魔法的笛子是怎样的呀?曾是我许多夜晚梦想得到的东西,我对它的形状产生过一千种的幻想,最后归结为看似普通却魔法无边。花衣少年用它展示的作用还只是它本身魔力的一小部分,我深深地相信。

  花衣魔笛手一度成为我少年时向往的人物之一,悠闲地踩着阳光的鼓点,怀里揣支施了魔法的笛子流浪。和小女孩在一起选择了这个故事,无非是对过去的一种偏爱。在结尾后面有一段补白:据说,此文是根据13世纪哈姆伦有一百多名儿童失踪事件为基础而流传民间的。这应该说得上是“把真相愉快地伪装成幻象”的故事,读过之后,许多奇形怪状的思考会占据你的夜晚与梦境。你能说格林兄弟不是高超的魔术师吗

  小女孩听得很认真,眼睛一眨不眨。我问她,你喜欢魔笛吗?她点头。我再问,你喜欢花衣哥哥吗?她却是摇头。为什么呢?她说花衣哥哥让小朋友们都没有爸爸妈妈了。我只好解释说,花衣哥哥是想教训那些说谎话骗人的人。女孩说,以后我不说谎。她反问我,我爸爸有时就说谎,大人说谎话,我是不是会被花衣哥哥带走?……小女孩的单纯一举击破幻象的堡垒,将真实提供出来。

  要是时间允许,小女孩和我的对话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

  一个故事结束了,一段神秘在时间与空间的交叉处保存。幻象,幻象像枝头鸟儿的鸣唱,旋律很好听,但内容不会懂。

奶奶的象形文字作文

  我的奶奶是位慈祥的老人,对我宠爱有加。

  但是,在奶奶的心中一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她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上过学,打字不识几个。为了这事,奶奶可没少发愁。

  以前,我给奶奶当过小老师,教她认字,可是奶奶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了,刚教完的字,不一会就忘了。慢慢地,我也放弃了。

  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饭桌旁吃饭,奶奶好像想起什么了,对爷爷说:“今天有人给你打电话,叫啥名字,我给忘了。我去看看。”奶奶回到自己的房间,拿出一个本子,有模有样地翻起来。

  我心想:不认字,还装模作样地看什么?我一把夺过小本子,“让我看看.”只见上面画着一条肥肥的鱼,抱着几条波浪。我莫名其妙。奶奶说:“今天打电话的人叫于有波。”

  我觉得太有意思了,接着往下看,第二页画着一大一小两个羊头,大羊头还画着一缕胡须。我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奶奶,这两个人一个叫大羊,一个叫小羊。”奶奶高兴地说:“宝贝,你真是奶奶的知音。”

  第三页画着一个盒子,盒子里面放着一个瓶子,这回我可看不懂了。奶奶说:“这个人叫何小平。”

  我听了笑得直不起腰来。

  奶奶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可要好好读书,长大别像奶奶这样。”

  听了奶奶的话,我不笑了,我轻轻地撕下一页奶奶的象形文字,轻轻地压在玻璃板下,也压在我的心上。

  寒假的一天我和哥哥去奶奶家玩。在家里奶奶既是“食品部长”又是“通讯部长”。“通讯部长”就是把每天找爷爷有事的人记录下来。可奶奶不会写字怎么记录呢?正巧有人打电话找爷爷有事,爷爷不在家,奶奶就把这个人的名字记在“通讯记录本”上。“咚咚咚,咚咚咚”爷爷回来了。爷爷一进门还没有喘口气,奶奶就说“老头子,今天有人打电话找你,你没在家,他……叫……叫什么来着?对了,我记在我的本子上另了,我去拿。

  奶奶拿来本子,她兴高采烈地告诉爷爷:“叫钱有波”“咦,奶奶不是不认识字吗?”。我和哥哥把本子那拿过来看了看,上面什么字都没有却只有一幅画:一个硬币掉在水里激起了水花。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奶奶解释道:“画上的硬币就是钱,掉在水里不就是钱有波吗?”我们失声笑了起来。我和哥哥边笑边翻着本子,“这一个大猪一个小猪又是谁?”,奶奶细心的说:大猪就是‘朱爷爷’小猪就是‘朱叔叔’。”我们捧腹大笑,奶奶微笑的抚摸着我和哥哥的头。“象形文字”为奶奶的工作增添了许多乐趣,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奶奶那时候没有钱才上不了学,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学问,对社会有用的人。

奶奶的“象形文字”

  2月26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放学一走进家门,就看见奶奶绽放着菊花般的笑容说:“有人打电话找你们,我都记录在本子上了。”

  我一听,心里纳闷了:奶奶一向不识字,怎么会在本子上记下人名呢?我不解地看着妈妈,只见妈妈也正疑惑地看着奶奶。

  “我看看打电话的人是谁来着,”奶奶边唠叨边跑到电话机旁,翻开本子,戴上老花镜,若有所思地说,“噢,是老叶。”

  看着奶奶煞有介事的翻书样,我飞快地跑过去。只见本子上画着一片大大的叶子。“啊?‘老叶’原来就是一片‘老叶’呀!”“哈哈,这就是奶奶记的文字吗?”

  “对,这就是我发明的文字。”奶奶郑重地说,“看,我也会写字吧!”

  我翻看着本子,只见本子上画着各种图案,有鱼,有太阳,有小雨点,有花,有树……各种形状,各种图样,真让我目不暇接呀。

  我指着一个图案问:“那这一条小河流代表什么?”

  “这不就是‘小刘’嘛!”奶奶自豪地笑了。

  “那这个太阳指谁?”

  “噢,太阳呀,”奶奶透过老花镜,边思索边说,“对了,是你爸爸的同学‘阿阳’啊!”

  我“扑哧”一声笑了,真没想到奶奶竟然有这种智慧,真没见过一个老人竟然自创一种属于她自己的“象形文字”,真是太有创意了,太有趣了。

  “你看,我画的这片高大树林就是代表‘老林’,这片小树林就是代表‘小林’。你看我的文字管用吧?”奶奶一边解说,一边翻着本子。瞧她那自豪的神情,仿佛她真的创造了一种伟大的文字。我恍然大悟地说:“那这条鱼是代表住在莆田的‘老余’了,这朵美丽的花儿是指‘美花’阿姨咯!”

  “快来看,奶奶创造文字了!”我的呼喊声引来了爷爷和爸爸。他们也被奶奶自创的“象形文字”逗乐了,笑得合不拢嘴,奶奶也被逗乐了。

  欢快的笑声荡漾在客厅里,也荡漾在我小小的心田里。在这欢笑声中,我心怦然一动:原来奶奶心中也有一个读书梦,她的心中也有自己的文字,她的心中也有一个多彩的美妙世界。奶奶的“象形文字”给我和家人带来无限的快乐,也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与爱意。

  我神情庄重地从奶奶的本子里轻轻地撕下一张写着她自创“象形文字”的纸,小心翼翼地把它压在书桌上……

  小作者巧设悬念,让人不禁好奇,究竟奶奶的“象形文字”是什么。文章对话描写十分出彩,慢慢串联起叙事的主线,最终让读者恍然大悟。

奶奶的“象形文字”

  ””我的奶奶可能干了,她不仅是家里的“财政部长”、“后勤部长”,最近还担任了“通讯部长”。所谓“通讯部长”,就是每天把来电话人的姓名记录下来,等家里人来了向他们汇报。咦,你说我奶奶不识字,更不会写字,怎么能记录这么多人名呢?我告诉你,事情是这样的……

  ”””这天放学回家,我一进门便看见奶奶坐在电话机边,在纸上写着什么。晚上吃饭的时候,奶奶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对爷爷说:“对了,今天有个人打电话找你,他姓……姓什么来着?等会儿,我去查一下。”说完,奶奶转身进了里屋,不一会儿拿来一个小本子,她看了看说:“噢,对了,叫余有波。”咦,奶奶不是不识字吗?我疑惑地拿过奶奶的本子,想看看她是什么时候学会写字的。我翻开本子,只见纸上画着一幅图画:”一条大鱼直立着身子,用两个胸鳍抱着一团像水波一样的东西。“这是什么呀?”我左看右看也弄不明白。奶奶接过本子,指着,上面的画说:“小傻瓜,这还看不明白!这鱼抱住波浪,不就是‘鱼’有‘波’吗?”“啊噢!‘余有波’就是一条大鱼抱着一大团波浪啊。”我失声笑了起来。“奶奶你真绝,这真是你自创的‘象形文字’啊!”我边笑边翻看奶奶的本子,奶奶在一边给我解释着:“这儿画了一个羊头,下巴上还留着一绺小胡子,这就是‘老杨’,如果没留胡子,那就是‘小杨’……”

  ”””“那这三条水波又是什么呢?”“这是姓刘的‘刘’。你瞧,这不是一条河流吗?”姐姐边比画边讲解。我捧腹大笑,奶奶真聪明啊,她这“象形文字”真是绝了!

  ”””我笑得流出了眼泪,奶奶却只是微笑地抚摸着我的头。看着姐姐的微笑,我忽然心中一颤:奶奶小的时候受条件的限制没能上学,所以才不识字,但就是这样,她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弥补这个缺陷,而我现在有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又做得如何呢?这个问题有许多人问过我,我也无数次问过自己,但从没有像这一次这样被震撼过。我渐渐收起了笑容,默默地从奶奶的本子上撕下一页“象形文字”,把它压在了我的书桌的玻璃板下……

奶奶的象形文字

  奶奶是家里的“通讯部长”,所谓“通讯部长”就是每天把来电话的人的姓名写下来,然后向家里人作汇报。

  今天放学了,小美刚回到了家,妈妈便像往常一样,帮小美卸下了书包,小美总是还给妈妈一个热烈的拥抱。之后,便走进客厅,看见奶奶在纸上画着什么。她要做功课了,也没有盘问,只是打声招呼就走了。

  吃晚饭的时候,爸爸一边给小美夹菜一边问奶奶:“妈,今天有没有接到新业务?”说完向小美神秘地使一下眼。奶奶猛地想起,对妈妈说:“噢!对!早上有人打电话给你,叫、叫……”妈妈急了:“叫什么?”奶奶说:“我去查查。”说完,便匆匆地走进了里屋,不一会儿拿来一本小本子,她看了看说:“噢,叫余有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说:“噢,是我领导,肯定有重要的事。”说完马上放下碗筷,直奔电话机。看着妈妈那副紧张样,小美和爸爸相视而笑。“对了,奶奶不是不识字吗?”她心里正纳闷,随手拿来奶奶的本子,翻开一看,只见纸上画着一条鱼抱着一团水波。“这什么呀?”她好奇地问。爸爸从小美的手中夺过本子,说:“让我欣赏一下你奶奶的作品。”爸爸琢磨了半天也得不出结果。奶奶抢过本子,指着上面的画一本正经地说:“这鱼抱住波浪,不就是鱼有波吗?”这下小美和爸爸才恍然大悟,禁不住大笑了起来。

  小美边笑边翻着本子。“那这三条水波又是什么呢?”“这是老刘,你爸的上司。”奶奶边比划边讲解。这下可乐坏了小美和爸爸,他们笑得前俯后仰,眼泪都流下来了。爸爸边笑边说:“奶奶真聪明,她这象形文字真是太绝了!”奶奶腼腆着脸,不好意思地说:“人家不识字嘛。”妈妈听完电话,赶快过来解围,她拍拍小美的肩膀,说:“是啊,奶奶太聪明了,要是生活在这个年代,我们谁能跟她比?”听了妈妈的话,小美心中忽然一颤:奶奶小时候受条件限制,不能上学,所以不识字,但她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弥补这个“缺陷”,而现在我有了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又做得如何呢

  小美渐渐收起了笑容,默默地从奶奶本子上撕下一页,把它压在了我书桌的玻璃板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龙眼肉的功效与作用

走在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