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及作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用法

  1、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夸张)

  1.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杜牧《题乌江》 (反问)

  1.3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叠题乌江》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对偶)

  1.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秋思》 (排比)

  1.6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比喻)

  1.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 (对比)

  辨别修辞手法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借助这些修辞手法抒发什么感情,达到什么目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两首诗,看看他们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春雪 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词语可看出?嫌、故。用拟人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修辞手法及作用

作文写作技巧:常见修辞作用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

  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3.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启人想象。

  4.夸张

  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6.排比

  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通,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

  7.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9.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10.衬托

  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11.对比

  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12.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3.顶真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14.反语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

  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排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运用排比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里排比的运用,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渲染了木兰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写出她的聪明灵慧。

  反复: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都是复沓,起到反复咏叹的效果,这样突出了思想,强调了感情,分清了层次,加强了节奏感,更能表达强烈的情感,同时,反复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互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这是互文与排比的套用。“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既是互文,同时也是与对偶的互相渗透,写出了战争的激烈,伤亡的惨重,表现了木兰和壮士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英勇善战,胜利归来。这样上下句的意义互相渗透说明兼顾合指,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更加深刻。

  顶针: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写出了情况之紧迫,“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表现了木兰胜利回朝的荣耀。顶针的运用使得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正是因为《木兰诗》巧妙恰当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人物形象突出,却未见雕琢斧凿之痕,未失古朴刚健、本色自然的特色。

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及作用知识

  环境描写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二:渲染气氛三: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四: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言描写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三: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四: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作用:

  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三: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四:深化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二: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动作描写作用:

  一:显示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二: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

  三: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

  神态描写作用:

  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

  概念: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推动情节发展。

  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此外还有: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

  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描写:以动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中学作文指导:写作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如:

  ①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白云歌》)

  ②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鲁迅《祝福》)

  引 用: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 用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法叫引用。

  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犟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

  例子(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

  例子(2):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例子(3):

  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动浪千层,有时一粒浮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4、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第一种】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第二种】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第三种】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第四种】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像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像飞蛾扑火那样。

  【第五种】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1、例2是歌颂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鄙视本体。例如: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垂老之年是生命成熟之果。

  例3: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例4:冬天是穷苦人为之瑟瑟发抖的幽灵。

  5、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6、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第二种】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散文这枝花,现在自然也和“文学树”上各个枝丫的花一样,都必须盛开。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第三种】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第四种】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7、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8、比喻的修辞举例

  (1)带有比喻的成语

  恩重如山冷若冰霜成竹在胸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风烛残年挥汗如雨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虚怀若谷轻如鸿毛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易如反掌切肤之痛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如虎添翼如胶似漆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刀山火海

  a明喻:

  虚怀若谷门庭若市如火如荼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寿比南山归心似箭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冷若冰霜

  b暗喻:

  车水马龙有口皆碑唇枪舌战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明珠暗投人老珠黄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犬马之劳

  c借喻:

  望穿秋木破镜重圆风平浪静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豺狼当道掌上明珠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愚公移山

  (2)比喻句举例:

  ①露似珍珠月似弓。

  ②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③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④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⑤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⑥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⑦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⑧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⑨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⑩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23015年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五年级,学过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设问、反问。

  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1.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2.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3.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4.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15.顶真:顶真也作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6.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7.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1)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759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例②中两句诗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20.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作用: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子(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硕鼠》

  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例子(3):秋,听说你已来到。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爬天都峰课文

顾左右而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