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十字架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东野圭吾的小说,越看越有味。开篇引人入胜,过程迂回曲折又峰会路转,让人摸不着头脑,最终柳暗花明,待合上书本又让人忍不住深思。

  小夜子,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把爱女留在家中,被入室盗窃的小偷杀死。在参与审判的过程中,她为爱女极力寻求检方判处对方死刑然而并没有成功。(杀人者是再犯,而且是在假释期间再犯)。小夜子无法接受爱女被害,在案件判决后,她致力于维持死刑。然而,执念终究还是成了偏执,导致她发现纱织和史也年轻时犯下的罪行(初中时生孩子后把孩子杀了)时,执意要求他们要去自首以接受刑罚,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她自己被杀害。

  对于纱织和史也年轻时犯下的罪,他们虽没有受到法律上的制裁,然而他们一直背负着这个虚无又沉重的十字架在生活。纱织自我放逐与堕落,企图通过自虐来赎罪,她却始终无法走出自己的地牢;史也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尽最大的力量帮助他人救治幼儿,挽留了更多的生命。他们的自我反省与赎罪的心情,比接受刑罚在监狱之内服刑的罪人们更甚。

  正如书中所说:每一个案件,都应该有不同的判定。所以,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有不同的结局。同样痛失爱女的中原,或许是他对小生命的敬畏之心,他没有走上前妻小夜子之路。

  合上书本,第一个念头,教育是容不得丁点马虎的,且在孩子成年之前要持之以恒。纱织和史也的悲剧,纱织怀胎十月,她父亲居然没发现;读后感.这样的父亲得是多不在意她的女儿?!怀孕这么大的事情,为啥没有人寻求父母老师的帮助?是因为害怕父母和老师而不敢说?现实生活中不乏初中生生孩子的实例。这正是大多数家庭教育的失败之处。而爱美的悲剧,则是因为小夜子的疏忽。

  第二个念头是,为啥同一事件对男女的影响天差地别?中原道正和小夜子,纱织和史也,为什么都是女的心理出问题?是因为男人更坚强女人柔弱吗?我想大概是因为孩子是女人怀胎十月所生,女人对于生孩子的付出是一般没生过孩子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虚无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借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借阅期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为了不辜负我当初借书的初衷,决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应该说这是我看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忧杂货店》。看完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书中的人物关系构思很巧妙,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出其不意。

  看这本书时,也是如此。本书开篇写的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我特别好奇他俩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被害。当时就一直在想,开篇的少男少女肯定会再次出现,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内容出现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往下看,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书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讨论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如果小夜子没有被杀害,她的立场到底会不会动摇呢?会不会奔走呼告,坚持让史也和纱织为自己年轻时所犯的罪,接受应有的惩罚呢

  我从内心深处来讲其实是不希望史也受到惩罚的,他在自己内心已经给自己判了刑,并将囚禁一生。相对于用一生默默赎罪、回报社会、造福群众,在监狱里背负着那虚无的十字架,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以上的观点也仅限于这本书中的史也。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也只有在犯人受到应有的审判、接受应有的刑罚的基础上,再来探讨他们是否真的悔罪?刑罚对他们而言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死刑是否真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从小夜子的遗作来看,她当然是倾向于"杀人偿命",这是一种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认为刑罚并没有让犯人改过自新,他们会凭着高超的演技假装悔罪而获得减刑和假释,走上社会后依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祸害苍生。

  但是我从里面也读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深深置于内心的那种复仇感,坚定而执拗,让人不禁会掩卷深思。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两对人对命运各自不同的选择,史也和纱织,道正和小夜子。史也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犯的罪,选择积极前行,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纱织却沉浸在懊恼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道正选择了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小夜子却作为受害人家属,做了更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研究。

  我不敢说哪种选择更好,毕竟我不是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前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颓废和逃避显然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本书的结尾,因为找不到婴儿的尸体,史也和纱织并没有受到审判,这无疑也说明了作者的态度。但是他们给自己的惩罚是一辈子,背负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虚无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

  深夜看虚无的十字架格外压抑。

  曾经也有思考过关于死刑是否应该被废除的问题。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坚定的认为,罪犯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以命偿命是必须的。不管背后有着怎样的动机和原因,都不该做出这一步。然而看到书中那句“死刑是无力的”,还是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想来也是,已经做出了丧心病狂的事,大概早就有了被判死刑的觉悟。又或者这些人对别人和自己的生命,从来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即使被判处极刑,也未必会有悔改之心。所以虚无的十字架对于他们是否真的存在。也许会像井口纱织背负着沉重无法轻松生活。也许会像仁科史也用其他方式弥补救赎,可怕的是不配为人的人永远都不会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行。而遗族又要如何面对没有得到应有制裁甚至逍遥法外的凶手。

  在这个问题上我无法理性。但即使是法官大概也无法做出所谓的真正的判决。在看到结局是彻底无力了。年轻不懂事的错误决定一步步酿成恶果。这样的悲剧明明是可以避免的,却接二连三毁了不止一个人的人生。偏偏在揭露真相后找不到证据和立场去起诉。真的,太沉重了。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喜欢拷问人性,在小说的结尾,总是难以界定清晰谁对谁错,有点像《名侦探柯南》,杀人凶手总有不得已的苦衷,让人同情的苦衷。《十一字杀人》也不例外。”

  注:以下内容有剧透,但应该不太影响阅读体验。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虚无的十字架》,如果说有所区别的话,大概是在这本书里,杀人者看起来更“正当”一些,更让人同情一些:人生背负的责任和结果不同,选择就会不同。

  起因在于日本的法律,日本法律是免除死刑的,在2017年-2018年沸沸扬扬的女留学生被杀案的审判中,杀人者最终被判20年有期徒刑,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自汉高祖约法三章以来,杀人者死,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在日本却只是被判有期徒刑而已。

  背后的逻辑,有点类似于《无间道》的核心思想,活着才是对犯人最大的惩罚,如果活着能改造好,那对于世间生命来说,善莫大焉,杀人者本身也是人。

  很佛系,很让人难以接受,被杀者和被杀者的亲属又如何能相信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呢

  在《虚无的十字架》中,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孩子被杀了,由于杀人犯忏悔了,就应该被饶恕吗?不甘于此的夫妻在孩子被杀后离婚了,离婚后的妻子,开始投入到反对日本废除死刑的运动中去,通过新闻和舆论去谴责杀人犯。

  而妻子,被杀了。

  杀人者是一个杀人犯的岳父,他的女儿被那个忏悔后的杀人犯所拯救,为了他女儿能够幸福的生活下去,他不能允许自己的女婿被揭露曾经是个杀人犯,于是他杀了推动舆论谴责杀人犯的人,并且认罪伏法。中国古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对于一个受害人来说,一命抵一命是对生命最尊重的方式了,读后感.一旦生命开始被计算质量,穷人的生命质量无疑是最低的,在计算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权力寻租空间,而对受害人亲属造成的伤害,不管施害者被处于怎样的惩罚,都是无法弥补的。

  反对死刑的人,通常用“无法更好的弥补受害者”来提出新的解决(补偿)方案,譬如让施害者经济赔偿受害者,被害者在生前应该尽的孝道让施害者进行弥补等。再用一些数据,比如在施害者被判死刑之后,受害者的亲属并没有过得更好,而施害者本可以、有义务去弥补这些,所以放过了施害者一条生路,让他活着赎罪。

  被害者似乎只是完成被害者亲属余生的工具,逝者已矣。

  当需要面对这种选择的时候,本身就已经是悲剧了,所以不要让悲剧进行下去,1个命案毁了2个家庭吗

  虚无的十字架之上,我们背负的崇高道德究竟是什么呢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

  自古以来杀人偿命,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那些变态心理扭曲的杀人者,我们往往恨不得让他死刑千遍万遍都不解恨。而这本书里,东野圭吾给我展示的是三种种杀人者:第一种是杀了爱美的凶手,是那种让人痛恨的残忍的凶手;第二种是杀了小夜子的凶手町村,一个为了保护女儿而杀人的凶手;第三种是史也和井口,因为年轻犯错后,惊慌失措的情况下杀了自己的孩子。

  这本书从开始看,就让人觉得沉重透不过气。随着中原通过小夜子遗留下来的线索,慢慢地找到杀害小夜子的真凶,同时发现了另一对杀人凶手时,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轻松,也并不希望凶手被判死刑。

  书中小夜子认为不管有什么理由,杀人就应该偿命,应该被判死刑。生命就是这么宝贵,无论凶手事后如何反省,多么后悔,死去的生命都无法复活。

  中原却在最后的时刻对仁科史也说: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我都不会有意见。杀人凶手该如何弥补这个问题,应该没有标准答案。在这个案例上,我会把你在苦思后得出的结论视为正确答案。

  他们俩谁的做法更正确呢

东野圭吾小说《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这是东野圭吾继《幻夜》、《白夜行》之后又一部令人心碎的作品。和他以往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的推理色彩显得不那么浓,阅读过后并没有“我的天,竟然是这样”的感叹,只有无尽的叹息。作品表面的情节建构只是为了突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勾出作品背后隐含的社会问题,更让人心疼。

  小说中每一个人都让我心疼。

  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因为蛭川的再犯变得支离破碎,爱女的去世带给中原和小夜子巨大的打击。成功判处罪犯死刑后,两人的伤痛有增无减:本该相互安慰的两人却因对方的存在始终无法走出悲伤,看到对方就没法不想起曾经发生的悲剧。两个人分开了。

  至此,两个人合力争取判处罪犯死刑的故事拉开序幕,故事的主旨也渐渐鲜明:夺取他人生命的人是否该被判死刑

  祸不单行。离婚后的一天,中原接到消息,小夜子也去世了,而且是他杀。同样的遭遇发生在自己曾经深爱的两个人身上,中原究竟要背负多大的悲伤……中原开始深入了解前妻离婚后的生活。他逐渐现,前妻的死不是一件单纯的抢劫杀人案。通过不断的探寻,中原挖掘出了背后的真相。“抢劫犯”其实是为了掩盖被小夜子发现的女婿的罪行才夺去了她的生命。女婿仁科史也年轻时曾和女友井口沙织合力杀死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

  中原令我心疼,一个人如何承受得了相继失去爱女和妻子的痛苦;小夜子令我心疼,在争取废除无死刑论的路上,她必定每日揭开自己的伤疤,痛苦却依然为着心中的坚持不懈努力,她坚强得令人心疼;仁科史也令我心疼,婴儿的死让他一生都背负着十字架,救再多生命也无法抹去他心中的愧疚;井口沙织令我心疼,认为自己不配活在世上的想法在脑海中盘桓不去,她每天都在煎熬,一个厌恶自己生命的人,她的日子该有多绝望。然而,这些悲剧的背后,不仅仅只是这些人物的悲伤命运,更是对人性的拷问,是当下社会真实存在的难题。

  书中,小夜子一直认为,杀人犯只有被判处死刑才能对得起逝去的生命及其遗族,罪犯才算是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将不会再有机会伤害另一个生命。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杀人犯获得死刑的判决就能抹平遗族的伤痕吗?杀人者必定会因此而却步而反省吗?答案是不一定。再次杀人的蛭川至死也没有反省,仅仅认为这是他的命运。我想,对于中原一家,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知道杀死自己亲人的罪犯毫无悔改之意,此时死刑显得如此无力。

  再看另一个杀人者——逃过法律审判的史也,身上的十字架却是沉重无比,他选择成为医生,挽救了无数的生命,甚至抚养别人的孩子。他没有反省吗?活下来的他没有继续伤害其他人,反而时刻在赎罪。他选择了一条和蛭川截然不同的道路度过余生。

  所以,死刑真的是对一个杀人犯最好的惩罚吗

  故事的最后,被埋在青木原的婴儿没有被找到。是野兽叼走了?或是小夜子也犹豫了,于是把证据毁灭了?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而我倒愿意将它理解为无解,罪与罚该如何抉择?——无解。

  东野圭吾的作品常常让我感到无力,人是那么地脆弱,无法避开的人性的弱点时刻困扰着我们,我们居住在钢筋水泥之中,却并未变得更坚强——生命这样不堪一击!但人又是坚强的,只一个信念就能驱使我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躯壳继续前进,那样地执着而坚定。

  不由得想到江歌案,江歌妈妈数百天的请愿,只为求罪犯一死。死刑对她意味着什么?死刑能挽回她女儿的生命吗?显然不能。那死刑能换来罪犯的一声真诚的道歉吗?无从得知。似乎她的坚持没有任何意义,但我想,人是需要有慰藉的。对罪犯判处死刑是许多被害人家属所需要的心理安慰,内心的伤疤已经形成了,可能唯有时间能使其淡褪哪怕终究无法抚平,但至少,死刑或许代表对自己逝去的亲人有交待,对自己也是,余下的生活好像打上一针麻醉剂,痛苦仍在,但也不那么难受了。

  人是感情动物,法律却理性得甚至有些冰冷。一个判决不只要考虑被害人家属的权益,还要考虑对罪犯、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单凭法律的力量,不能满足我们的情感期盼,这就是悲剧所在,无力到令人窒息。

东野圭吾小说推荐:《虚无的十字架》

  内容简介:

  《白夜行》后,东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

  直面挑战社会道德议题,长踞亚马逊小说畅销榜榜首!

  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

  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

  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

  爱女被杀害的道正与小夜子夫妻在凶手被宣判死刑后,感到人生失去目标,即使凶手伏法,女儿也无法再复活的痛苦,终使道正与小夜子分手。某日,道正接到刑警致电,得知令人震惊的消息──小夜子被杀了。虽然不久后凶手自首,但道正却在小夜子的遗物中有所发现,她的死因似乎并不单纯……

  如果你家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走,你希望该如何处置犯人

  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为惩罚,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作用

  作者简介:

  (日)东野圭吾(Keigo Higashino)

  生于1958年,年轻时曾是一名电机工程师,其理工背景亦展现在作品细腻精准的风格中。东野的写作生涯稳定高速,年产推理小说两到四部,不卖弄文学性,坚持大众小说作家的定位。1985年以《放学后》摘得江户川乱步奖,从此在推理小说界大放异彩,1999年以《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6年以《嫌疑人X的献身》获得直木奖、本格推理小说大奖。近期再以《解忧杂货店》荣膺第七届中央公论文艺奖,更以《梦幻花》一书勇夺第26届柴田炼三郎文学奖。2009年5月,东野圭吾成为日本推理作家协会理事长,继承大泽在昌职务,现已卸任。

  东野笔下之作品以缜密且充满娱乐性为主,深受影视界青睐,已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戏剧,如:《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流星之绊》《神探伽利略》等。

  图书目录:

  序 幕

  第一章 / 我很庆幸离婚了...... 001

  第二章 / 仁科家的烦恼.......... 071

  第三章 / 富士宫,青木原...... 145

  第四章 / 从那个夜晚开始...... 213

  第五章 / 也算是件纪念品...... 255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开始读《虚无的十字架》这本书纯属意外,机缘巧合在书架看到这本书。

  这也不是我第一次接触东野圭吾文字。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作品常常与犯罪、暴力、复仇这样冷漠的词汇联系,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和社会的炎凉。但也不乏一些温暖的语句。“我们这种平凡之人在面对胜负关键时,总需要找寻某种倚靠,但,在比赛中乃是孤独的,无法倚靠任何人。那么,该倚靠什么呢?我想只有自己曾经努力过的事实。”(选自《放学后》)“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选自《白夜行》)这些都曾给过我启迪。

  《虚无的十字架》也是如此。这本书主要是围绕犯罪、刑罚讲的,有冷漠不知悔改的杀人犯,有依法宣判的法官,也有执着于争取罪犯判死刑的受害者家属,平淡的语言述说故事,通过人物命运批判法律。我读书向来只能触及文字最为浅薄之意。在我看来,十字架是说让人的心灵和肉体都得到惩罚的处置。虚无的十字架嘛,是说法律不能让罪犯得到应有的、能够让他内心忏悔的审判,只是关进监狱或者死刑,并不能起到任何的实质性作用,受害者家属也不会因此得到完全的安抚。从这个层面讲,法律并没能起到真正的教化作用,也就形同虚设,所谓虚无。“死刑很无力”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将作者的看法延伸到教育中也同样适用。教师教书育人,最重不过一个育字。首先要在孩子心中培养一杆秤,使其知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其次,惩罚和奖励都不要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其内心,唤起他的羞耻感、自豪感;最后引导孩子主动的重构那一杆秤,达到内心的道德平衡。这样让十字架不再虚无,惩罚才能是真的惩罚。

  如何判断他是真的悔过,还是为了逃避再惩罚的假意伪装或是根本无惧惩罚,这是个问题。

  希望能在之后的阅读和教育实践中得到答案。

虚无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这本东野圭吾很早以前的书,是机缘巧合下在双十一淘宝免费送的,因为最近只收藏东野圭吾的日文原版单行本。都说因为日本大和民族生活谨慎的性格和冷暖的社会情形造就了这么多的推理作家。去年我也写过研究过中国的死刑历史和体制的小说。论日本的刑法体制半欧半亚,他们一面想脱亚入欧,一面有摆脱不了亚洲人的固有思维。完成司法上的很多不完善,不过是相对而言,那也比我国的先进一些。

  评论家们常说一个著名作家不可能所有作品都经典,这是一定的,比如一些早期作品不够思维要紧,晚期的枯燥,有个五六本经典就算不错了,也许是对口味的原因,我对所有东野系列都喜欢。这是在读道尔,阿婆,乱步,清张,岛田等等时没有,或多或少都有不喜欢的作品。

  中原接连失去女儿,前妻。前妻采访的对象竟然是杀妻凶手的女婿的前女友,如果是我在看过这本书,以后再回看这段简介,就不用再读一遍书了。

  虚无的十字架不算巅峰期也没到落寞期。引进中国的时间还很短,不过早年在日本卖的还好,日本中产阶级靠这些小说打发地铁和茶余饭后。小说也讨论了日本对杀人犯的刑法,不管是从加害方的亲属,还是被害者的遗族,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这是个人类社会的大问题,几千年也没有结果,中国今年积极取消死刑,取消枪决改为注射死,在电影烈日灼心里也有体现,加之近来的冤案错案,死刑改为无期也看似很有必要,不过站在被害,加害人的关系人立场就不想我们第三方视角那么明确,中国社会相对作品的国家普世价值观不同,社会更活泼一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到那么冷漠的程度。但周围和社会网络媒体的舆论还是有的,这个作品就是作者抛给大众读者的疑问,由谁去解答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你的生活提个醒。

虚无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废除死刑论中最强烈的意见,就是可能会因为冤假错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张稍微不同。我质疑死刑,是因为我认为死刑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假设有一起A事件,凶手被判处*刑。另有一起B事件,凶手也被判处了死刑。虽然是两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遗族也不一样,但结论都一样,都是简单的一句死刑。我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各种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结局。"

  《虚无的十字架》是东野圭吾的一部比较出名的小说,里面描述了有一对平原夫妇(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为他们的女儿被强盗杀死了,这对夫妇成为了遗族(死者的亲属)。他们对杀死女儿的强盗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诉,一定要让凶手"以死谢罪"因为凶手一直装得悔过的样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这件案子上诉到最高法庭,凶手已经厌倦了这种法庭上的争吵,请求法官判他死刑,虽然知道凶手要判死刑,但是这对夫妇并不高兴,因为凶手并没有因为他所犯下的罪过而感到悔恨,而是因为厌烦才请求法官判处*刑。

  后来这对夫妇因为女儿的死离婚了。几年后,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抢劫杀死了,然后他知道了小夜子离婚后几年成为了一个作家,还在写一本关于反对"废除死刑"的书,认为只有凶手的死才能抚平遗族的伤口,杀人者必须偿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样因为女儿的死想让凶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书,在访问前妻的采访对象途中发现了妻子的死不是单纯的抢劫杀人,而是有一场谋杀(没有预谋的杀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个人叫沙织,跟她说二十多年前与作为学生的初恋男友怀孕把儿子生出来杀死儿子的事,小夜子认为他们杀了人,要求沙织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为当初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并拯救了他的现任妻子花惠(因为被男人骗财骗色怀孕并没有钱和勇气生活下去想自杀的女人),而花惠的父亲想女儿的老公史也不因为年轻的过错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杀死了,这样就不会有人告发女婿史也的杀子之过。

  在这本书中主要描写了杀人凶手杀人后的处境,并讨论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是不是杀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让凶手悔过(有一部分杀人有期徒刑结束后出来还是会继续杀人)。而且书中有一个地方:遗族一致强调判处罪犯死刑,即使最后不能判处,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议,要让罪犯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我认为这个虚无的十字架也是这本书的中的精华,失去了亲人的遗族都想让凶手判处*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是想让凶手在死刑之前一直悔恨过他曾经杀过人,我也曾经思考过,如果法院没有判处凶手死刑,为什么不亲手去了结凶手的生命来为亲人报仇,但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就知道这样报仇并不能抚平失去亲人的痛苦,只是满足了复仇的欲望而已。(书中失去女儿的平原夫妇一直在上诉,在最高法院上诉的时候,已经做好如果没有判处*刑就在法院前面自焚以示抗议,即使自杀也不去杀死凶手报仇。)

  书中有三件杀人事件。第一件杀人事件:平原夫妇女儿被杀,凶手在最高法院请求法官判处*刑结束;第二件杀人事件则是平原君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杀死,老人的律师利用老人为了掩护女婿的罪过杀人打人情牌请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第三件则是小夜子发现的年轻的情侣史也和沙织杀死他们的亲生儿子这件二十年前的杀人事件。

  在男主平原君揭开所有谜题后,发现史也和沙织已经背负了二十年的虚无的十字架,史也不仅不顾拯救了他的妻子把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当作儿子,还成为了儿科医生去救每一个儿童,沙织因为杀子一直过得不好。

  在男主揭开真相后,这对情侣一起自首,但是警察去寻找他们儿子的尸骨取证却没有找到,因此不得不撤销对这对情侣的公诉,根据书中的线索我推断:即使法院撤销了对他们所犯下的罪过的处罚,他们的内心也会对自己进行处罚,身上的虚无的十字架仍然不能放下,并且比死刑还要严重,死刑是死了就一了百了,而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却在接下来的人生一直生活在悔过当中。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杀人犯对他们的罪过而悔过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处罚,而且他们如果后悔了自己的罪过,一定会努力重新做人去造福社会,像史也一样,拯救他的妻子成为一个医生去救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而且大概小夜子或者平原君把史也和沙织的儿子的尸骨偷走了,认为他们一直为所犯下的罪过而受到足够的惩罚了,只差去自首直面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而已,只要他们去自首,也会因为找不到尸骨而不会对他们提出公诉。

  书中虽然一直强调不能废除死刑,每一个杀人必须以死谢罪(明面上表达的意思),却用故事来说对于不同的杀人应该有不同的判处,可能有人会觉得:又要一致判处凶手死刑,又要对凶手有不单单于死刑的惩罚,你这不是矛盾吗,我应该相信哪一个才好,作者你的观点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正是东野圭吾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他这本书立身于一个社会热门的话题(死刑废除),如果他偏向于一边,另一边的人就不会看了。但是他把可以选择的观点都列出来,并用事件来向人们说明,很多人其实与杀人事件相离很远,如果单单靠感觉和口耳相传的故事来做出是否支持废除死刑的决定是不科学的,因此就把几件杀人的事件用小说展现出来,引发人们对死刑废除的思考。对于读书如果单纯的欣赏是不够的,要多加思考,可是思考那么麻烦,又有多少人能去做,而东野圭吾则把思考和阅读联系起来,用悬疑的笔触调动读者的兴趣对事件的思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东野圭吾的书能那么流行的原因吧,不单单写得很深入人心,还能带读者一起来思考。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畜牧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