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班科学活动课件

  有趣的肥皂

  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肥皂,有香皂、药皂、增白皂等。然而幼儿虽然知道肥皂,却对肥皂的种类、用途等还不太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发现幼儿玩肥皂、搓肥皂泡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肥皂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肥皂的特征、用途等的理解。为此我设计了这次科学活动,正如《纲要》中所说:“既帖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次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目标预设: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肥皂的主要特征,知道肥皂有去污的作用。

  2、通过操作分类活动,了解肥皂的种类。

  3、在看、摸、闻、搓、吹的活动过程中,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定位于感知肥皂的特征,了解肥皂的用途。

  2、是通过分类活动,了解肥皂的种类。

  设计理论: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以外,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学有:操作、游戏、尝试、体验等方法,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搓一搓、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中获得感知;教师还鼓励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不同的分法,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肥皂的种类;让幼儿在洗一洗、搓一搓、吹一吹的游戏活动中加深对肥皂的认识,并体验了肥皂的用途。最后,最后,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与小猴姐姐一起到小猴王国去旅行,我又设计了延伸活动,到太阳下玩吹泡泡的游戏,会有什么发现呢?让幼儿在游戏的愉快气氛中感受到科学活动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设计思路:

  我采用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此次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操作分类——游戏体验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肥皂的主要特征,了解肥皂的基本用途。

  2、乐于参与活动,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3、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过程:

  一、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认识肥皂

  猜一猜,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嗨!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小猴姐姐,今天我想带你们去小猴王国旅行,你们看,小猴姐姐这里有一只神秘的盒子,盒子里有一样东西,猜猜看会是什么呢

  1、让幼儿猜一猜,摸一模,闻一闻。

  2、原来是肥皂宝宝,请一幼儿把肥皂宝宝请出来

  二、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肥皂,说说自己的发现和肥皂的作用。

  1、小猴姐姐这里还有许多的肥皂宝宝,我们也赶快把它们请出来吧。幼儿来桌子边围着一起喊:肥皂宝宝,请出来!(老师打开盖布)

  (1)哇,这么多的肥皂宝宝呀,请你们每人挑一块你自己喜欢的肥皂宝宝,拿在手中仔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说说你的肥皂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2)先与旁边小朋友互相讲一讲,再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

  (3)老师小结:这么多肥皂宝宝是不是一样的?什么不一样?(有各种形状、各种颜色、闻起来有的香味,有的药味。)

  2、欣赏课件,认识新式肥皂,进一步了解肥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幼儿看课件认识蛋糕肥皂、棒棒糖肥皂、不锈钢肥皂、竹碳肥皂等。

  老师小结:很多的新式肥皂看起来更漂亮,用起来更方便,对我们的健康越来越有好处,所以人们越来越喜欢使用肥皂。

  3、说说肥皂的用途。

  那你们在什么地方也见过肥皂宝宝

  肥皂宝宝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它有什么用

  什么时候要洗手(在饭前便后、手脏)、洗澡(保护皮肤)、洗衣服(干净、香)等

  教师小结:肥皂的用处。

  三、感知肥皂遇水后的变化。

  小猴姐姐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肥皂宝宝有一个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知道它是谁吗?(水)你们也想跟肥皂宝宝和水一起来玩玩?(先把袖口卷起来)

  1、老师提出要求:看一看,肥皂在水里会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幼儿尝试跟肥皂宝宝和水一起玩

  (1)现在小猴姐姐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玩的呢

  (2)幼儿试一试

  (3)你们是不是让形状相同肥皂宝宝们在一起玩、或者味道相同的肥皂宝宝们在一起玩呢

  (4)幼儿说说自己的做法。

  (5)幼儿再尝试操作

  3、幼儿合作: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肥皂的小秘密:发现很滑。用手搓一搓开始能产生白白泡沫,渐渐白白泡沫变成黑黑泡沫,能溶在水里。白白的水变成黑黑的水。

  4、把肥皂放在筐中,到一边去把小手洗一下,然后用毛巾把小手擦干。再过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1)肥皂在水中摸起来有什么感觉?(滑滑的)

  (2)小手搓一搓会发现什么?(白泡泡变成黑泡泡)

  (3)刚开始的水是没有颜色的,然后呢?现在呢?(溶在水中,水变白了,就叫肥皂水,肥皂水变成脏水。)

  四、“吹泡泡”游戏(在活动室一边放四盆肥皂水,让幼儿在轻松、愉快音乐声中玩“吹泡泡”游戏。)

  1、小猴姐姐跟你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吹泡泡”,看谁吹的泡泡又高又大又多。

  2、最后、小猴姐姐带你们去小猴王国旅行。

  五、延伸活动

  到太阳下玩吹泡泡的游戏,会有什么发现呢

  (二)

  试取西瓜汁

  【活动目标】

  1.知道西瓜里面有很多的汁水,学习使用不同的工具来取西瓜汁。

  2.喜欢探索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西瓜若干,小刀、盘子、勺子、调羹、榨汁机、吸管、筷子、一次性杯子、抹布、记录表(分为猜想和实验两部分)

  【活动过程】

  1.出示西瓜,以猜想活动引入活动。

  师:昨天,我们从西瓜地里买回了许多西瓜,怎么吃法呢

  幼:切成一块一块吃。

  切成两半,用调羹舀着吃。

  榨西瓜汁吧。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取西瓜汁吧,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幼:用调羹舀出西瓜肉,用筷子插插插。

  用调羹压压压。

  用榨汁机。

  倒点水,使劲搅拌。

  用手挤。……

  请幼儿在记录表上把自己的设想和方法记录下来。

  2.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到实验中去,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工具去验证设想。

  师:每个小朋友都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动手试一试,然后把你试过的能取出西瓜汁的工具记录下来。

  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随机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同时询问幼儿的操作方式,帮助幼儿用比较准确的动词描述自己的操作方式。

  3.幼儿互相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方法。

  让幼儿用正确的动词来表述自己的操作。

  最后幼儿发现,所有的工具都能取出西瓜汁,因为西瓜的瓤比较松,西瓜的汁水比较多,所以,很容易取出汁,大多数孩子都用了三种以上的工具进行了操作实验。

  在操作中,孩子们还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发现,昕宏发现,用不锈钢调羹取汁比用瓷做的调羹取汁方便、省力多了;丁丁在一开始取汁时,是先把瓜籽取出来,但后来觉得太麻烦了,他就干脆拿出工具来捣西瓜汁,最后,他把西瓜汁倒入另外一只杯子中,发现西瓜籽都留在杯底了;史淋尹想出了用手挤的办法,我让他把手洗干净进行尝试,结果他发现这个办法是最快的。

  4.一起品尝西瓜汁,并且把西瓜汁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分享。

  反思:

  幼儿科学活动是一个启发、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过程,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并作记录,为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基础,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假设,这是他们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前提,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才是真正让孩子“用做科学的本来方式学习科学”,在活动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一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了幼儿初步的科学态度,并使幼儿有了初步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西瓜汁,相对于取其他水果汁要方便得多,而且西瓜的汁水多,能比较容易地看到成效,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收获成功。西瓜的汁是红色的,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颜色,所以,孩子们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伴随着喜悦和快乐。取西瓜汁能真正激活孩子的兴趣和探索操作的欲望,真正实现了主动、快乐学习。

中班科学活动

幼儿园中班谁的科学活动策划

  活动目标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观察某些物质的溶化过程,比较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物体特性。

  活动准备

  大水盆、水杯、小勺、固体饮料,各种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物品,如面粉、白砂糖、盐、粉笔、纸片、糖纸、塑料插片、玻璃球等。

  活动过程

  1.准备三杯白开水,在其中的一个杯子里放进一勺白糖,在另一个杯子中放进一勺盐,搅拌一会,待糖和盐完全化在水中后,让幼儿品尝三杯水的味道。

  讨论:三杯水的味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糖和盐哪儿去了

  2.让幼儿将几种不同的东西投入水盆中,注意观察它们的变化。教师要鼓励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什么东西在水中能化?什么东西在水中不能化

  3.让幼儿用准备好的固体饮料自制桔子水、橙汁、山楂汁等。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杯子中的变化。

  4.比较怎样化的快。带领幼儿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①两块同样多的肥皂分别放进热水和冷水中,看看哪块肥皂化的快。

  ②同样多的一块肥皂和一些肥皂粉,放进一种水(热或冷)中,它们化的一样快吗

  建议

  教师要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各种溶化现象,并积极动手操作。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中班科学活动策划方案

  设计意图:

  在幼儿收集废旧可乐瓶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兴致勃勃地拿着瓶子对着自己或朝着他人捏、压,并高兴的叫着:“老师,有风、有风”。根据幼儿这一兴趣和关注点,满足幼儿好奇心,因此,我决定利用可乐瓶开展一系列科学游戏活动。通过玩会飞的小伞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探索气流使小伞飞起来的科学现象,并进一步发现不同形状的伞飞的高度也不一样这一现象。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想办法使小伞飞起来。

  2、通过玩会飞的小伞,注意到形状不同的小伞飞的高度不一样,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有玩可乐瓶的经验。

  2、同种材料制作的三种不同形状的小伞(锥形、平面形、漏斗形)、大号可乐瓶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师:这里有和小朋友一样的三把小伞,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观察三把小伞颜色和形状的不一样。

  (二)、启发幼儿探索“怎样使小伞飞起来”。

  1、引导幼儿把小伞放在可乐瓶瓶口上,想办法使小伞飞起来。

  2、讨论交流:你们的小伞飞起来了吗?是用什么办法使小伞飞起来的

  师小结:要想使小伞飞起来,可以捏、拍、敲、吹等。

  (三)、用同种材料制作的三种不同形状的小伞进行比较

  1、请小朋友再用用力拍的方法,轮流把三把小伞放在可乐瓶的瓶口上,看看哪把小伞飞的最高。

  2、请三位幼儿各持一把形状的伞示范表演,幼儿观察比较。

  (四)、让幼儿拿着自己的小伞到户外自由地玩,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投放不同材料制作的小伞,比一比谁飞的高。

  2、回到家中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会飞的小伞,想想为什么小伞会飞起来呢

  活动反思:

  取得的成果:幼儿能用可乐瓶想出办法使小伞飞起来,活动积极性较高参与性较强,对“气流使小伞飞起来”这一科学现象有探索兴趣,大胆地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制作小伞时还应考虑的不易破损,幼儿的探索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待培养。

中班科学活动策划:小小清洁员

  活动目标

  1.懂得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2.能够按照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特点,对垃圾进行简单分类。

  3.养成分类投放垃圾的好习惯,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小朋友。

  活动准备

  PPT、教学资源光盘。

  活动过程

  1.谈话式导入

  通过播放PPT,让幼儿仔细观察图片,提问:

  图片上的小区怎么了

  如果小朋友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有什么感受

  简单总结:垃圾可以污染水源,破坏土壤,危害我们的健康中班科学活动:小小清洁员中班科学活动:小小清洁员。

  2.继续播放PPT,欣赏垃圾制作的工艺品,引导幼儿说说这些工艺品是用什么做成的

  逐步引出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认识图片上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垃圾。

  3.通过图片的引入,简单介绍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以及带领幼儿认识其标志。

  教师总结:能被人们重复利用的,叫做可回收垃圾

  不能被人们重复利用,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分解的垃圾,叫做不可回收垃圾。

  4.请幼儿做“小小清洁员”,尝试将垃圾按照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特点进行分类中班科学活动:小小清洁员学习总结。(注意:废旧电池应该单独处理)

  5.活动延伸。

  (1)教育幼儿做一名小小清洁员,保护环境。

  (2)让幼儿感受整洁环境带来的美好感受。

中班科学活动策划案

  一、设计意图: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给花儿浇水是小朋友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情。这天,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在给花儿浇水时浇了一遍又一遍,我连忙过去制止他:“浇这么多水,花儿会死的”。可他却说:“我一倒下去,水就不见了,我怕花儿没喝够,所以多浇一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可爱呀!他这一句“水不见了”引发了我的思考,“水为什么会不见呢?”这不正是一个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发现的切入点吗

  于是教师紧紧抓住这一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在活动中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外,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景,通过一个神奇的宝瓶,不仅吸引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并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三、活动准备:

  1、教师经验准备:

  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了解幼儿对物品吸水性的理解

  2、幼儿经验准备:

  l感知水的流动性

  l在生活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一些操作材料

  l会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尽量不洒出来

  3、材料的准备: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每组一盆水;实物投影仪一台;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餐巾纸、毛线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

  海绵(实物)毛线(实物)布(实物)

  棉花(实物)

  水果网(实物)

  泡沫(实物) 石头(实物)

  沙(实物)

  积木(实物)

  餐巾纸(实物)

  四、活动流程图:

  以变魔术的形式

  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水不见了)并探索原因

  实验、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容易吸水

  将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五、活动过程: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要给你们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

  1、出示一个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策划《水和油》

  活动目标

  1观察油和水混合时互不相溶的现象,激发探索兴趣。

  2.了解哪些物品可以去除油渍。开拓视野。

  活动准备

  1.幼儿初步认识了洗涤用品。

  2.烧杯、搅棒每人一套;油、水、洗衣粉、洗洁精、蔬果净、洗手液、肥皂水、雪碧、盐各四份;每人一块有油渍的毛巾;连线标记卡(附后)。

  3.制作课件:《小鸡和小鸭洗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提出问题:①桌上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油和水)②它们有什么用处呢

  2.既然油和水有那么多的用处,那我们来做个好玩的实验。小朋友们想一想.把油和水倒在你们面前的杯子里,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测并做出回答)

  3.勘儿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可以先倒入水,也可以先倒入油;可以油多一些,也可以水多一些,或者一样多.看看油和水在杯子里会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什么现象)

  4.小结:水和油互不相溶。无论用什么方法,总是油在上,水在下。

  二、基本部分

  1.举一些常见事例.并播放课件《小鸡和小鸭洗澡》,引出生活中油和水互不相溶的现象,加深幼儿印象。提问:

  ①小鸡和小鸭在水里的时候,它们的羽毛怎样了

  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小鸭的羽毛上有一层保护油层,水不能侵入到里面.它们的羽毛一抖,水就从羽毛上滑掉了,所以小鸭洗澡的时候,身上干干的;而小鸡羽毛上没有这种保护油层.小鸡一到水里,羽毛就浸湿了.变成了一只落汤鸡。)

  2幼儿操作.感知能去掉油渍的物品。

  ①刚才小朋友说了油的许多好处,可是有时候油也会带给我们很多麻烦。昨天我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油滴在衣服上了.有什么方法来去掉油渍呢

  ②出示准备好的实物,请幼儿说说哪些东西能和水溶在一起.并能去掉油渍。

  ③请幼儿清除毛巾上的油渍,得出

  结论:洗衣粉、洗洁精、肥皂水等能去除油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洗涤用品。

  三、结束部分

  1.提问:小朋友还认识哪些洗涤用品?每种洗涤用品都有不同的作用,你知道它们各自的作用吗

  2.给标记卡连线:每位小朋友椅子下面都有一张连线卡,上面是洗衣粉、洗沽精、洗手液、蔬果净,想想它们分别用来干什么,然后用直线和下面的水果、衣服、碗、手连起来。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计划:水果的沉浮

  一: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2、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二:活动准备:各类时令水果若干,“↑”与“↓”的标记各一,沉浮兄弟图片,盛水容器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出示教具,激发幼儿兴趣。“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这两位小客人。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

  (幼儿一一指认水果。)“今天要来的两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浮在水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出示标记‘↑’);“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出示标记‘↓’)。”

  2.思考与讨论“沉浮兄弟吃错了水果,就要拉肚子,所以我们要帮兄弟俩把水果分出来。”“小朋友,你们想一想,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呢?”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刚才小朋友们各有各的说法,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水果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是浮。

  3.实验操作幼儿实验,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1:“我拿的是西红柿,我发现西红柿是浮起来的。)”

  4.巩固沉浮兄弟的特征,进一步认识标记“↑”、“↓”。

  “小朋友你们看,沉浮兄弟来了,我们把水果送给他们吃吧。”

  幼儿送水果,沉浮兄弟道谢,帮助幼儿把水果区分开来。

  5.重点是能够观察到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沉浮经验;难点认识标记“↑”、“↓”,能够根据标记进行简单分类。五.与沉浮兄弟分享水果,活动结束。六.活动效果:通过活动,幼儿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直观的观察到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探索兴趣,获得了初步的沉浮经验,体验到成功的满足,通过直观的教具幼儿认识标记“↑”、“↓”,并大胆尝试将自己的想法经验与其他幼儿共享,根据标记及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将水果按沉浮特征分类。

中班科学活动总结例文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一学期的工作又接近尾声了,回顾这学期我中班组科学专题工作,有收获,也有不足,现做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全面学习新《纲要》中对中班科学这一领域的目标内容及要求,学习科学活动的组织方法。除此之外,认真学习《幼儿园五大领域目标》中的科学领域目标,并将目标贯穿于准备、过程、结果及评价等环节中,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使教师在制定活动计划时找到知识点和能力点,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让活动目标全面而准确,并将目标贯穿于准备、过程、结果及评价等环节中,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做到心中有目标,时时有目标。并以专题研讨为切入点,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将新观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二、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是提高科学教学活动质量的基础。

  1.通过相互听科学随堂课活动,让教师积极探索在科学活动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幼儿在活动能力中自我发现、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组内教师的共同研讨,提升教师执教科学活动的能力。

  2. 开展网络学习活动,共同学习了《如何把握幼儿科学活动的指导策略》、《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引导教师用《纲要》理念去选择教育内容、分析教育现象、反思教育行为,刷新教学理念,把握整个活动的基本框架,赏析课堂教学新方法,不断地给教师充电。

  3.开展中班科学专题活动《神奇层层叠》,整个活动充溢着游戏的快乐和科学的神奇,层层递进的环节不断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质疑和发现的惊喜。以层层叠游戏贯穿于活动中,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玩中思,在思中乐,为幼儿提供了轻松有趣的氛围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以本次活动为载体,带领组员一起选材、组内共同研讨教案、主备人整理教案、修改教案、组内试上、反思调整、园内展示。让教师全程参与活动过程,提高教师设计教案的能力和反思能力。本学期我们还加强了教材分析、如何突破重难点以及老师在活动中的科学、精练的组织语言的研讨。每次现场研讨不仅仅着重于活动环节的设计,而是和上课的老师共同分析教材内容,共同探讨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并和老师斟字酌句,共同探讨如何把

  过渡语提得更加自然,如何把一些操作要求提得更加简明扼要而又清晰易懂,并把这些研讨的过程落实到备课中去,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现场研讨更关注细节,更注重实效。

  二、资料丰富详实,实践与反思并重。

  我组围绕本学期科学专题计划,注重“实践——反思——实践”的操作,理论结合实践,发现问题,展开研讨,对自身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在进行实践认证,反复磨练和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设计教案、组织教学、参与教学研讨的的能力。重视资料收集,做好每一次教研活动的记录工作,详实地记录下整个教研活动中争辨、研讨的过程,组长兼执教老师认真写好学期计划、总结、教案设计和反思,并对教研资料进行整理,力争资料的有序和规范。

  四、下学期工作方向:

  1.教师方面: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坚持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理念,多反思、多交流,提高艺术欣赏教学能力。

  2.幼儿方面:能比较和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主要特征,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思考的能力,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教研活动方面:求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研讨活动,提升教师在研讨活动中的交流和研讨能力,提高研讨活动的质量。

  这一学期里我们科学专题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份工作,每一份成绩都离不开老师们的互相配合、理解、支持、合作,相互之间的积极沟通以及宽容的谅解,使得我们变得更紧密了。当然以后的工作还等待着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在新的一年,我们中班组全体教师更要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创新的工作思路,蹋实的教研作风去迎接全新的挑战。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策划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能与同伴进行自然交流。

  2、引导幼儿按昆虫的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虫子图片、虫子标本。

  2、幼儿观察过虫子的特征,并进行了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1、参观图片展,认识图片上的虫子。

  2、说明今天的任务:请小朋友帮助把昆虫找出来,因为只有昆虫可以参加今天的联欢会。

  3、 教师和幼儿一起找出昆虫的特点。 幼儿找出昆虫,并进行辨认。 引导幼儿自制昆虫头饰,在活动区进行表演。

  活动效果:

  由于进行过资料的查询工作,小朋友认识的虫子越来越多,于是这天我“请”来了许多的虫子,请小朋友认识,对于这些虫子,孩子们都能分清楚,也能叫出它们的名称,也就是说,孩子已经认识了这些各种各样的虫子。 在说到昆虫的特征时,幼儿还不能总结出来,于是我说:今天对参加联欢会的虫子有个要求:六只足、一对触角、两对翅膀、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今天小朋友的任务就是把能参加联欢会的和不能去的找出来。孩子们纷纷找到能去的虫子,当然也有请错的,如:有个孩子就把蜘蛛请来了,但是,他的举动马上引起了其余小朋友的反对:蜘蛛8只脚,它也没有翅膀。结果只好把蜘蛛送回去了。 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不知不觉就把虫子按昆虫和不是昆虫进行了分类。这样的学习是开心的游戏,是自主的吸收,我们现在正在努力使我们的教育变成幼儿自主性的学习。 在活动后,我和小朋友商量:我们可以做各种小虫的头饰,在活动区中进行虫虫联欢会,让我们自己当小虫子,孩子很喜欢。

中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幼儿园授课教师:于洋

  一、设计思路

  “我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孩子和家长。敏感的话题常常让年轻的父母因为尴尬而回避,甚至拿“街上捡来的”“河里捞上来的”等答案来搪塞幼儿。而幼儿好奇的天性并不因为家长的回避而消失。因此,为了正面引导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我结合香港性教育绘本设计了这节中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讲讲的形式,让幼儿了解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用动作表现出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快乐生活,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3.通过体会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1.绘本PPT。

  2.小枕头若干。

  四、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

  小结: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妈妈的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呢?到底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呢?听听故事你就知道了。

  (2)基本部分

  1.观看PPT,了解宝宝的成长过程。

  (1)认识精子、卵子。

  (2)了解宝宝在子宫里的成长过程。

  (3)了解宝宝出生的过程。

  小结:爸爸和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身体里一种叫精子的种子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做卵子的种子友好地结合在一起,留在了妈妈肚子里的小房子里,小宝宝在小房子里一天天长大,经历了十个月左右,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

  2.大胆提问:在妈妈肚子里

  引导幼儿自由提问

  3.创编活动:在妈妈的肚子里

  (1)提问幼儿“你在妈妈肚子里都做什么了?”引导幼儿用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来表示。

  (2)请小朋友跟音乐一起表演。

  小结:老师是个小小魔术师,我把小朋友们都变回到妈妈的肚子里,在妈妈的肚子里做个小小捣蛋鬼。

  (三)结束部分

  游戏《我来做妈妈》

  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增加幼儿体贴妈妈的感情。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上课玩手机检讨书

姐妹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