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武夷山之旅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这次,我在暑假期间和旅行团去观赏武夷山水。

  第一天,我们来到天游峰,迎面是一块如刀切似斧劈的巨大岩石,这就是武夷山最大的石头。蜿蜒的小路一眼望不到头。上山路极险,是在山石上凿出来的,只能一人通过,而且,只能上,不能退。胆小的便上不去了。爬天游峰的人密密如蚁,长长一对。红红绿绿的小旗子在飘动,五颜六色的衣服在晃动,笑声,喊声尖叫声在山间回荡。

  我们团队的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向山顶爬,我也不甘示弱。沿着陡峭的石阶,挽着险阻的扶手,凭着一股冲劲,爬了好几段石阶。可是,山越登越高,路越爬越陡,步子越来越沉重。这时,我突然想起一句谚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定能上绝顶!”于是我一鼓作气,经过汗流浃背的一番努力,终于爬上了山顶。当我把天游峰踩在脚下时,才真正体会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极目远眺,武夷山的美景尽收眼底,刚下过雨,千山往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去九曲溪漂流。我走上竹筏,穿好救生衣,怀着兴奋坐上了竹筏。竹筏便顺流而去,进入了如诗如画的九曲溪。竹排在溪水中轻轻地漂流。抬头,是两岸青山;俯首,是碧绿的水;侧耳,溪声潺潺,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难忘的武夷山之旅给我留下了快乐的回忆,不仅武夷山的丹山碧水,甚至武夷的空气和雨都那么美好,使人留恋。

福建省武夷山

武夷山之美

  人乘着竹筏,逆水,仰望可见山景,俯视有可见水色,侧耳还可听见溪声,伸手能触清流。在此处,可令人心旷神怡。

  武夷山是中国国家级重点保护区,也是重点风景区。风景区里景色宜人物产丰富,以茶叶,碧水丹山,奇峰异石而出名。再有苍松翠竹,云雾缭绕,是景色更为妩媚。所以有“奇秀甲东南”的美称。我为生在福建,为有武夷山

  而自豪。

  呀!武夷山的山真美啊!就拿天游峰来说吧,它位于九曲溪的北部,东边有仙游岩,西边有仙掌峰,高耸于群峰之上。每当雨后天晴,他就焕然一新,风吹云荡时起时伏,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登危峰,望云海,变化多端,像遨游在天宫琼阁似的,所以有“天游峰”之称。这是武夷山第一美景,十分美丽。

  武夷山的水也很美,九曲溪全长九公里,宽有七米多。山险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的景色。游人乘着竹筏,逆水,仰望可见山景,俯视有可见水色,侧耳还可听见溪声,伸手能触清流。在此处,可令人心旷神怡。

  我爱家乡的山,爱家乡的水。我要在学习上多努力,长大好为家乡做贡献。

武夷山真美

  要说山清水秀,在我游玩过的地方里,武夷山可最是名副其实。武夷山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和江西省接壤。以盘流山中的九曲溪为中心,山中有碧水丹山、奇险秀丽的名胜古迹。

  天游峰有“武夷第一胜地”的美称。上天游峰有880个台阶,我们用了近一个小时才爬上天游峰。在峰顶的一览亭里,可以望见武夷山的全景。坐竹筏漂流,观武夷风景,是最轻松、愉快的事了。我们穿上了救生衣,上了竹筏,艄公就开始撑竹筏了。

  我们的竹筏在九曲溪里行驶。九曲溪最深处可达72米,溪水清澈见底,鱼儿欢游其中,十分美丽。在竹筏上,雄伟的大王峰、接笋峰、修长的玉女峰便不断出现在面前,令我们流连忘返。经过艄公的指点,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仿佛都变成了活的人、动物,令我们遐想不断。最后,我们在武夷宫里,参观了朱熹纪念馆。朱熹是南宋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朱熹纪念馆里,有许多关于他的图片和说明,在纪念馆的正门处,还有题诗“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和武夷”。由此可见,武夷山在我国文化长河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武夷山的风景真是太美了,要不是时间的限制,我真想在这儿多逗留几天呀。

福建武夷山旅游

  清晨我们坐车去武夷山景区游览。首先我们去了仙女潭,据说因为古时候有仙女在这里洗澡而得名,到了仙女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仙女潭上方的一个瀑布。它像一条银色的绸带,从云天里抖落下来,真是证明了一首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游完仙女潭,我们又去了水帘洞,我们刚进去就听见潺潺的流水声,那泉水可真清啊,水滴沙石清晰可见,我忍不住用手去摸了摸清澈的泉水,呵,水可真凉啊,我不禁打了个冷颤。接下来我们要去哪儿呢?当然就是这里最出名的一线天啦!一线天是由两座山夹缝而成,从下往上看,天空好像是一条线一样,那里面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必须要用手电筒才能看得到路。关键的时刻到啦!我们到了一线天最狭窄的地方,这里只有40公分的窄墙,挺着大大“将军肚”的爸爸居然过去了耶!不知不觉在欢声笑语中我们行程已经结束了,虽然我走了很多路,可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累。

  美丽的武夷山,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来看你的。

福建武夷山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堵墙就是武夷精舍遗址。武夷精舍是宋淳熙十年(1183年),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亲自擘划、营建的书院。据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记载:武夷精舍是当时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等建筑。四方来者,莫不叹其佳胜。朱熹在武夷精舍著书立说,倡道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因此他创办的武夷精舍备爱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代都曾加以葺治、增广。南宋末期,经扩建后的武夷精舍,改名为“紫阳书院”,由官府拨给公田以供养学者。随后又设置“山长”这个教职,来主持教事。元初,改山长为“教授”。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毁于兵灾。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后,又改称“朱文公祠”,崇祀朱熹。清康熙年间,赐予“学达性天”匾额,再度大兴土木加以修葺。至今残留的精舍遗址,则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08年,闽浙总督常见罗满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从武夷精舍前行数百米,在接笋峰西壁岩下,有因峰岩崩塌形成的大小岩洞10余处。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轻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故此地名为“云窝”。云窝四周环绕着响声岩、丹炉岩、仙迹岩、天柱峰、更衣台、晒布岩、天游峰、苍屏峰、接笋峰等。过问樵台,前面大家看见的这个石门,就是叔圭精舍旧址。门额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见。叔圭、姓江名贽,北宋人,官举孝廉。这里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筑,是清初为纪念江贽而建造的,现仅存这道石门。过叔圭精舍石门,但觉豁然开朗。左边这个濒临九曲溪巡的亭子叫石沼青莲亭。右边这座山峰是隐屏峰,依附于隐屏峰,峰腰横列三痕,仿佛折断又连接在一起的山峰,叫接笋峰。隐屏峰下的这座亭叫水月亭。据说月明星稀夜晚在亭中把酒赏月,可风到四个月亮。请各位朋友猜猜看,有哪四个月亮?(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杯中一个,还有心中一个)。云窝中间这块漆黑巨石,大家看,像不像一头伏卧的大象,俗称铁象岩。铁象岩中间裂开一罅,人穿行于其中,但觉天光如线。为区别溪南灵岩一线天,故称它为“小一线天”。云窝以铁象岩为界,分上、下云窝。云窝巨石倚立,背岩临水,地处武夷山精华地带,为武夷首胜之区。这里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名宦隐潜居养心之所。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陈省曾在上下云窝间,兴建“幼溪草庐”,计有宾云堂、栖云阁、巢云楼、生云台、迟云亭等10余处亭、台、楼、阁,极为富丽堂皇。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圯,岩壁间留下的些许摩崖题刻,还能让人依稀记起昔日的繁华。关于幼溪草堂和武夷精舍,还留下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陈省在云窝构筑幼溪草庐时,朱熹当年营建的紫阳书院十分破旧。一边是优雅的环境,精美的建筑;一边是年久失修,即将坍废的书院。一士人见此情景,便题诗于壁:“紫阳书院对清波,破壁残碑半女笋。颇爱隔邻亭榭胜,画栏朱拱是云窝。”陈省见诗笑曰:这分明是激我乎。即日捐资雇工,大兴土木,将紫阳书院修复一新。

  铁象岩左边这座山峰,就是我们在竹筏上看至的晒布,请大家注意看,在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晒布岩由于流水长年冲刷的结果,岩壁上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上,更见得条缕分明。俯视溪中,但见影浸水底,随波晃漾,恍如无数条流动的黑蛇白蛇,从溪底直往下窜。若逢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而未决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关于晒布岩和仙掌峰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天宫的织女每天都背着锦囊,唱着歌儿去采集五彩云锦。这些云锦配上一缕缕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一天清晨,负责运送的挑担的挑担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帛锦,踏着云路途经武夷山云窝时,不经意往下一看,顿时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他便放下锦担去游玩。等他听到天宫的鼓声时,才想起锦担,一看,糟啦,绫罗绸缎已被打湿了,他怕王母娘娘责怪,于是,就把一匹匹的帛锦抖开,晒在大岩壁上;可是锦缎太长,一直垂到六曲溪边,皱巴巴的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担绫缎抚的平平整整。几番辛劳,大脚仙已困顿不堪,寻到一阴凉处便呼呼大睡。一常见醒来,日头已经西斜。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辉,光芒四射。原来这是绫缎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衬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上烫热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然而,那一条条绫缎已熔进了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布的仙掌也永远嵌进了岩壁上。“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说的就是仙掌峰的景致。

  请大家注意看,前面这块壁上刻有“伏虎”二字。题刻的作者系幼溪草庐的主人陈省。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陈省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一而受到排挤。皇上虽数赐,但他仍然辞职荣归入闽。深厚感情感怀才不遇,卜筑武夷山中。适云窝有一岩石状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他如一只蹲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伏虎岩右边这一竹丛,就是郭沫若先生在游武夷诗中提到的方竹。这种竹看似圆,摸去却是四方的,十分奇特。不信,大家可以来摸摸。从伏虎岩前的石径登上,便可看到一道石门,门额上刻有“峥嵘深锁”四字。进石门,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就是素有产茶“甲于武夷”之称的茶洞。从洞中放眼眺望接笋峰、隐屏峰、清隐岩、天游峰、仙掌峰,以及远在三曲的仙游岩,峭壁耸立的危崖,就象一堵堵高大的城墙,把它团团围住,唯一的通道,就是西边的一条岩罅。人在面积不过六七亩的洞中,有如陷入井底一样,抬头仰视,仅见青天一围。正如徐霞客在《武夷山游记》中写道:“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也。”所以,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在洞内卜筑隐居,如宋刘衡的小隐居,明李钟鼎的煮霞居,清董茂勋的留云书屋等。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大都不见踪迹,唯猖狂留下的董茂勋留云书屋的旧址。茶洞最北面这个潭,称“仙浴潭”,从天游峰奇峰跌落下来的雪花泉就汇集在这里。相传该潭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故名。大家请看,南面这条通往隐屏峰的石径,在距我们所处位置的十余米处,有一石门,门额上刻有“留云书屋”四字,这就是董茂勋卜筑的留云书屋的旧址。二百多年前,《武夷山志》作者攻天工就是在其父董茂勋留云书屋中完成了二十四卷《武夷山志》的编工作,为武夷山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穿石门,过“鸡胸”、“龙脊”,可见岩壁上有“仙凡界”题刻,意思是这里是人间与仙境的分界线,只有有胆有识敢过武夷山险径——“鸡胸”、“龙脊”的人,才能步入顶峰仙境。立于峰尖这座亭叫“仙弈亭”。再往上攀登数十米,便到隐屏峰顶。峰顶原有清真道院,建于明万历三年(1577年),今废。自巅南下,半壁有洞,名“南溟靖”。明道人刘端阳藏蜕于此,至今仍有石冢蜃坛。各位朋友,请大家做好登山准备,现在我们开始攀登天游峰。从茶洞到天游峰一览台共有八百多级石阶,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边登边数,看谁数的数字最精确。

  现在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游峰一览台,大家一路辛苦了。根据刚才大家报来的数字看,张先生、李先生数得最为精确,共有石阶826级,谢谢大家的合作。天游泳池峰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高耸群峰之上。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站在一览台上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邀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一览台位于景区中心,是一处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随着时序流转,在这里可以观赏到日出、云雾、佛光、夕阳、明月等天游五绝,从一览台上赁栏远眺,但见群峰点点,西望那座山峰就是八曲的三教峰,东望这卒山峰是一曲的大王峰。俯瞰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从一览台前行,眼前座宫观式的建筑,就是天游观。观后的妙高台上,大家看到的这棵挂有古树名木牌子的树,就是罕见的红豆树。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

  唐朝诗人王维有诗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但愿大家能在树下多找出几粒带回家中,成为武夷山之得的美好纪念。红豆树旁的这条涧称胡麻涧。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记得余处。其中最大这一幅“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那么,理应号称“第一山”。也有人解释说,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他所占居的名山,就应该是天下“第一山”。欣赏完摩崖石刻,登上崎岖丘,前面这座牌坊就是中正公园牌坊,原来牌坊上镌刻有“中正公园”四字,“文革”期间被敲掉,现有关部门正总任务恢复这一景观。

  各位朋友,天游峰游览到此结束。请大家歇息一下,下一站桃源洞。

暑假游武夷山

  泱泱华夏,奇山异水数不胜数。看雄奇,要数泰山;论险峻,要归华山;但要比精致清秀,还应是武夷山。

  远看武夷山,连绵不断,高耸入云。正是清晨,半山腰上飘着一层薄雾,给主峰蒙上了轻纱,迷迷蒙蒙。

  早已兴奋不已的我们进入景区。山中小路平坦,像一个悠长的故事,娓娓穿行在林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满眼的青翠,我们有说有笑向山林深处进发。

  沿溪行,约百来步,路转山回,一座嶙峋俊秀的山峰忽独立溪畔,峰顶微微前凸,似乎一位身材曼妙的少女含情顾盼,这就是玉女峰,武夷山一大美景也。我们凭靠粗壮的树干勉力爬上了峰顶。山风很大,让人感觉身体很轻,几欲翩然成仙。傲视峰下,群山俯伏,云雾翻滚,好像大海扬波。远处阡陌交错,村舍俨然,纵横几千里尽收眼底。

  离玉女峰不远,有一形似猛虎的岩石,濒于崖边,隐隐有向天咆哮之势。有一洞贯透岩石,凌劲的风出入洞中,时断时续的啸声便从岩中传来,直逼云霄。借此天籁,此石得名虎啸岩。

  玉女峰邻侧的九曲溪,蜿蜒曲折,澄澈清莹,甘甜可解渴,凭险好漂流。我们一行人乘舟从高处飞漱而下,冲波击浪,惊魂丧魄,很有凌波轻筏殇飞羽的感觉。

  山高招云,天气多变。薄暮冥冥之时,我们在山中遇雨。先是鼻尖上滴了几滴雨水,接着就是淅淅沥沥的小雨,瞬间演变成磅礴大雨。雨许久不停,透过雨帘,山色朦胧,远远近近只是绿茫茫的一片,倒也有清秀神秘的美。

  武夷占尽天下美,愿乘长风我再来。

武夷山的美景

  清晨,朝阳悄悄地从东方升起,暖暖的照着大地,好像一台不用电的暖气机,永久地挂在天空中,又像刚出生的孩子,还躺在大山妈妈的怀抱中。

  这时的武夷山,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座座山峰个个雄伟、壮观。大王峰更是不可比拟,高高的直入云霄,站在上面往下看,看不见车、树、人、路……,只能看见一片云山云海。

  一转眼,太阳已经离开了大山妈妈的怀抱,开始独立了。这时的武夷山像一个刚醒的巨人。山上已经是人来人往,像蚂蚁搬家川流不息。

  一眨眼之间已经是中午了,武夷山饭店里的特色菜:炒野菜、九典溪鱼、龙凤汤……。个个都是美味无比,吃的我口水直流、回味无穷。

  傍晚我坐上竹筏,慢悠悠的向前漂。低头一看,溪水清澈无比,水里的石头有的火红有的乌黑有的洁白。抬头一看,那笔架山好像是神仙的笔架,它是那么的巨大而美丽;玉女峰像是亭亭玉立的仙女俯视着我们……。

  到了夜晚,武夷山又恢复了平静。

  巨人呢?它又沉睡了。

武夷山游览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这里的“三三”碧水(九曲溪),“六六”奇峰(三十六峰)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大自然画廊,素有“奇秀甲天下”的美誉。

  天游峰巍然高耸,是武夷山第一胜地。我们来到山脚下,向上望去,山路蜿蜒曲折,又高又陡,游人像一条细细的长龙在缓缓蠕动。无限风光在险峰,好不容易登上山顶,放眼四周,武夷山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将武夷群山劈得陡峭险峻,还染上了红色,十分壮观。一条弯曲的碧色玉带依山而绕,无比秀美,这就是九曲溪。红岩与九曲溪组成了世界罕见的“碧水丹崖”奇景。

  九曲溪因绕武夷山九曲十八弯而得名,约十九华里。我们登上竹筏,穿上救生衣,逍遥地坐在竹椅上。只见溪水清澈见底,两岸树绿竹翠,令人心旷神怡。行至三曲溪时,只见峭壁千仞的悬崖上架设着两只船棺,据说已有3800多年的历史。船棺作为武夷山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大景观,千百年来一直为神话的祥云所缭绕,投影在每一位过客的心底。

  竹筏在水中继续漂流,我们的心情像溪里的鱼儿一样,欢快地跳动。猛抬头,到了二曲溪,只见前面耸立着两座山峰。撑筏工说,溪北边的是大王峰,大王峰高数百仞,顶大腰细,它是武夷山最雄伟的山峰。溪南边的是玉女峰,它是武夷山最秀丽的山峰。玉女峰插花临水、独立溪畔,崖石秀润光洁,山顶上草木苍翠欲滴,如发如髻。从水中看去,犹如一位秀美绝伦的少女在沉思……

  当晚,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令人陶醉的武夷山,登上了返程的火车,然而我的心却被这武夷奇秀的美景给留了下来。

福建武夷山游记

  终于到了武夷山。导游吩咐我们要好好休息,明天早上7:20分准时到达九曲溪去竹筏漂流。我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心想着总算可以去漂流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早早地起了床,精神抖擞地站在宾馆门口等待着汽车的到来,带我们去九曲溪漂流。等我们到了那里一看,哇,溪水水平如镜,清澈见底,两旁的树木翠色欲流,倒映在水中显得更加美丽。这时候,一阵微风吹过来,水面上波光粼粼,把倒映在水中的景物显得更加惹人喜爱。真不愧是中国最美丽的溪流啊!我赶紧催爸爸去漂流。一到溪边,立刻就有几个船夫主动迎上来,想让我们去他们船上。我们委婉的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自己选了一只竹筏,做好位子,便马上从包里拿出水枪,灌好水,组装好,便开始向别的竹筏进猛烈的进攻。别人承受不住我们猛烈的火力,瞬间被打得溃不成军了。

  我看的哈哈大笑,高兴得差点从竹筏上摔下去,掉进36米深的溪流里。幸好我爸爸把我拉住了,才保住了一条小命。随后,我们又自己撑了一次竹筏,划了一次桨。时间不等人,一个半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中国最美的溪流——九曲溪,踏上了去天游峰的路程。

福建武夷山游记作文

  假期里,我和爸爸妈妈去风光秀丽的武夷山游玩。

  到了武夷山,导游先带我们去坐竹排游九曲溪,划竹排的师傅告诉我们:“这条河总共有“九个曲,十八个弯”,也就是“九曲十八弯”。到了第一个弯,我看见溪水好清,水里的鱼成群结队游来游去,真惹人喜爱,我问师傅:“这里能不能捕鱼?”师傅说:“白天捕鱼,晚上上公安局。”乐得我们哈哈大笑,师傅真幽默,一路上逗得我们其乐无穷。

  到了第五曲第六个弯时师傅指着山上的一块石头说:“这是‘汉堡包’,你们想吃吗?”我顺着师傅所指的方向一看,真的好像,惹得我咽口水。师傅又问我们知道它是什么味道的吗?我争先恐后地说:“是草莓味的。”师傅直夸我真聪明,又问我为什么知道?我说我看见山上长话梅。

  武夷山的山山水水,人文风俗真的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我真想再到武夷山细细地玩一次。这气息,怎能不醉人?“墨动茶芬淡雅,展卷吟赏雨下。浸醉武夷文化,斜阳晚霞,梦里故乡如画。”

  武夷山之名我早有所耳闻,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武夷一小丘”这句话,但始终没有机会一睹武夷的风采。这次参加“十一”康辉旅行社组织的武夷风情之旅,才让我领略到武夷山清新古朴的神韵。

  经过一晚的旅程,我终于到达了仰慕已久的武夷山。我们到武夷山的第一站就是竹筏飘流。

  为了能赶上最早的一批竹筏观武夷山水。我们早上5点半起床,6点半赶往星村2号乘坐竹筏。只见溪中的竹筏都是由两张竹筏合在一起,每张竹筏由六七根毛竹拼成,竹筏上摆着6张竹椅,游人坐其上,显得古朴轻巧,舒畅宜人。

  我们坐上竹筏,随处可见铺在溪底的鹅卵石。撑竹筏的筏工说:“九曲溪最浅只有一两寸,最深可达36米,有些岩洞更是深不可测。在滩险流急,迂回曲折的九曲溪中,小舟都难以航行,只有竹筏能运行自如。”坐在竹筏上,一路上听筏工风趣幽默的解说,不愧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两旁的山峰形状各异,有像乌龟、蛤蟆、汉堡包、还有像“三个代表”呢!每一处均栩栩如生,构成了“碧水丹山”的天然画廊。

  竹筏随着水流穿过一曲又一曲,流过一弯又一弯。当竹筏撑至三曲时,筏工指着前面小藏峰的悬崖说:“看,前上方的洞中就是船棺。”我们放眼望去,果然见岩壁中有一口大洞,洞口处有散落的棺木板,上下各有数百米。筏工还说:“船棺,又称架壑船。公元1179年,陆游途中入武夷山,泛舟九曲溪时适逢大雨,得船木数寸,坚硬如石,诗人有感赋诗“断崖幽洞白云深,缥纱仙槎无古今,飞下一峰相劳苦,却疑天外有知音。”船棺是怎样安放上去的呢?没人知道。还有包裹尸体的丝绵等织品已经灰化成碎片了。经测定已有3800余年,为夏商时期产物。

  武夷的山山水水,每一处均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像玉女与大王的传说、朱熹与胡丽娘的传说……都非常有趣。

  正当我在饱览壮丽山色的时侯,已不知不觉的到了目的地。走下竹筏,结束“逍遥游”,我们仿佛从仙境回到了人间。武夷山水美,每个角度都可以入诗入画,使人如痴如醉。

  终于到了武夷山。导游吩咐我们要好好休息,明天早上7:20分准时到达九曲溪去竹筏漂流。我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心想着总算可以去漂流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早早地起了床,精神抖擞地站在宾馆门口等待着汽车的到来,带我们去九曲溪漂流。等我们到了那里一看,哇,溪水水平如镜,清澈见底,两旁的树木翠色欲流,倒映在水中显得更加美丽。这时候,一阵微风吹过来,水面上波光粼粼,把倒映在水中的景物显得更加惹人喜爱。真不愧是中国最美丽的溪流啊!我赶紧催爸爸去漂流。一到溪边,立刻就有几个船夫主动迎上来,想让我们去他们船上。我们委婉的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自己选了一只竹筏,做好位子,便马上从包里拿出水枪,灌好水,组装好,便开始向别的竹筏进猛烈的进攻。别人承受不住我们猛烈的火力,瞬间被打得溃不成军了。

  我看的哈哈大笑,高兴得差点从竹筏上摔下去,掉进36米深的溪流里。幸好我爸爸把我拉住了,才保住了一条小命。随后,我们又自己撑了一次竹筏,划了一次桨。时间不等人,一个半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中国最美的溪流——九曲溪,踏上了去天游峰的路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初中英语范文

幼小衔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