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美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红楼梦

  茶,就是这一片简简单单、淡雅清新的树叶,却惹得中国这座温婉的古国荡起了层层涟漪。“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烦。”黄庭坚在《满庭芳》对茶持这样态度;“红纱绿,春风饼。趁梅驿、来云岭。紫桂岩空琼窦冷。佳人却恨,等闲分破,缥缈双鸾影。一瓯月露心魂醒。”党怀英把对茶的情谊寄托在这首《青玉案》中;“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煜若春敷。”杜毓在《礼赋》中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祖国山区孕育的奇产茶叶,描绘品评新茶的特殊感受;“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杯,寄与爱茶人。”白居易在《山泉煎茶有怀》也有过精彩的描绘。

  而《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巨着、世界文学的瑰宝的作者就是一个白居易所期望的“爱茶人”。

  一些雅士做过这样的考证: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中有273处写到了茶,全书提到仙茗一种、名茶七种、外国茶一种。其中,涉及到的茶名就有六茶安茶、老君眉、普洱茶、龙井茶、枫露茶、女儿茶、漱口茶等多种,更有小厮名唤“焙茗”。不夸张地说,在读每回章节中都能闻到茶的清香,尝到茶的甘醇,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所以,民间有谚语说:“读了红楼想喝茶”,这样的描写一点都不为过。

  另外,《红楼梦》中对茶的用水、烹茶的艺术、精美的茶具和茶礼习俗的描述也都非常详细。而且,从作者对茶用墨的多少和对茶文化的了解来看,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绝不是一人所写。

  除了茶,《红楼梦》拥有繁盛的花草世界,充满灵性的它们不仅是各个场景的点缀,也衬托了人物的性情——薛宝钗所居住的蘅芜苑,多以香草遍植,虽整体造型朴素淡雅,但浓郁的香气暗暗将宝钗寓于俗世中的富贵妩媚。同样,“孤标傲世”的林黛玉所住潇湘馆,为苍翠的湘妃竹所环绕,既表明黛玉拥有竹子一般的气节,也点出她为爱情归还斑斑血泪。木讷懦弱的贾迎春配以“不胜愁”的“蓼花菱叶”,“槛外人”妙玉配以寒冬中苦苦修行的红梅,娇憨豁达的史湘云配以明媚鲜艳的海棠……更有宝玉生日宴上的行酒令、海棠诗社的由来,因海棠花而起;芒种节祭花神,黛玉有《葬花吟》;中秋题咏菊花诗,一共吟咏菊花韵事十二种;香菱与芳官等人斗草,一连数出观音柳、罗汉松、君子竹、美人蕉等花草名……

  浩瀚红学,不仅让我们收获了丰富多彩的知识,更了解到艺术家从事创作,缺少生活不行,缺乏艺术修养也不行。在一个安静的下午,听雨打屋檐的脆响,品一口清茶,翻一页红楼,贪婪的嗅着空气中弥漫的雏菊花的味道,不得不感叹时光荏苒,岁月静好。

红楼梦中的美食

《红楼梦》读后感:皇宫里的活祭品

  红楼中,贾府里地位最高的人物不是贾母,而是这位着墨不多的大小姐——贾元春。文中曰:此女才德兼备,因而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因为她,贾府成为皇亲国戚,真正是“白玉为堂金做马”,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之时,也就是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时期。

  让我们看看下面几段剪影。 当贾府上下得知元春晋封时,“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按品大妆起来”,入宫谢恩。再看,元宵省亲时贾政的一段话“贵妃唯兢兢业业,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再看,荣宁两府祭祀时,贾珍的一席话“咱们哪怕用了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体面,又沾恩锡福的”。还有,迎春误嫁中山狼后,王夫人的几句话“你难道没听说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里都象你大姐姐做娘娘哪”。

  看完这些后你又做何感想哪?我是想起了聊斋里的画皮,想起了镜花缘里那张浩然巾后面的脸,我有些毛骨悚然了。——当你被海浪卷起,在大海中挣扎时,内心大叫救命时,岸边的人却把你当成勇敢的弄潮儿,为你的挣扎而鼓掌喝彩——诚然,在贾母等人的眼里,元春是幸福的,她嫁了一个天底下最好的婆家,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给整个贾府都带来了荣耀。她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她的一生将有着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哪?可是雪芹先生把她列入了薄命司,如果时光倒退几百年,我也会觉得奇怪,这样也算薄命

  可是,这是事实。皇宫是个不得见人的地方,是古老中国的一个畸形的产物。元春就是这样被爱她的父母,祖母送到了皇帝的身边,当作一种礼物。她——是活的祭品,可以说话,可以解闷,却不认为她有思想。皇宫是一个大的牢笼,它没有生命,它只属于一个人,属于那个君临天下的皇帝,可是却有数千乃至上万的人为它死祭,奇哉怪哉!他们也许是宫女,也许是太监,也许是皇妃,可是无一例外。——他们的血涂在了皇城的墙根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君王。他们没有自由,也没有自我,却偏要在头上戴起五彩眩目的光环,是以迷惑世人,让人以为那里是一个神仙世界,直待走进去才发现死一般的苍白与沉寂。雪芹先生看到了,借宝玉的眼看到了这一切。所以,他写了芙蓉女儿诔,所以,他酿制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为那宫墙内琉璃世界中的白骨默祷!

  想起那首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红楼梦中的文学常识

  红楼梦经典词句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门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惊梦

  前言:我对红楼梦真的是一点都不熟悉……写这篇文章也纯粹是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啊TT。这个题目更是乱起的==。然后大家可以凑活看看。但是千万不要认真细读……。【别改格式】

  正文:对于红楼梦不算是有读过,只是粗略地翻看一下,很多精细的地方被跳过,跳过,跳过,然后对于人物的印象有些模糊。突如其来的读后感让我发愣,再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开始产生了对宝玉的嫌恶,有种心酸的感觉。自知贾宝玉是红楼里面极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不好妄下判断,但还是草率写下这样子的判断。鲁迅道:“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今日要说的就是贾宝玉的不思进取,荒诞情事。确实,荒诞情事这样子的字眼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可是我认为贾宝玉的确是这样子的一个世家子弟。口口声声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可是他却不曾真正尊重过女人,在我看来,他有着一张可以用来甜言蜜语的嘴巴以及摒弃“世俗”的眼光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按照这个见解,贾宝玉理当好好对待那些丫鬟婆子,而不是想着要吃他们的胭脂,占尽了她们的便宜。当然,这个都是在那些人自愿的情况下然后成事,百科上说贾宝玉属于风流人物,但是我却认为贾宝玉不光风流,更多的还是下流。从第五回开始贾宝玉神游太虚镜,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明说道秦可卿为贾宝玉准备一间上房,因房内挂着的是的图画是“燃藜图”使贾宝玉不快并且不愿住在这间房间里,直到后来秦可卿将他安排在自己的房间内,秦氏卧房可谓是香艳暧昧啊,贾宝玉当即含笑道:“这里好!这里好!”,由此看出宝玉对于书香世家的嫌恶和对于温软香玉的追求,再后来在香艳的房间里做了的春梦,梦中发生的云雨之情便不再奇怪。那书中道:那宝玉恍恍惚惚,依着警幻所嘱,未免作起儿女之事来,也难以尽述。至次日,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我想说的是,即使贾宝玉再怎么思想开放,但是也不至于到了看见美女就要翻云覆雨地“珍惜”一般,可见下流程度一斑。再者,贾宝玉轻视八股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他不喜念书,尤其是那些四书五经,称热衷功名者为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相反的,他素来就爱看《西厢记》之类的书籍。这个和他后天的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原因。他的生活从小便是一帆风顺,含着玉出生,老祖宗贾母疼他到骨子里,王母也刻刻挂念他为他铺好路,他的衣食无忧让他丧失了居安思危的意识。他不晓得贫穷人家的苦,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考取功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百无一用是书生呵,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难不成还下地?贾宝玉不能换位思考,当然了他明白女儿家的苦,毕竟“女儿是水做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抱在怀里怕碰了,可舍不得让她们受一点苦。如此说来,他自然也是多多少少了解一点那种苦痛的。不过只是局限于女性。最终,“一代不如一代”的贾府顺顺当当地走向了灭亡,“盛极必衰”,描述的不止是一种世事的局势道理,更是暗示世代有钱公子爷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贾宝玉的桀敖不驯铸就了不同于当时社会人物的一些想法,他的思想有悖当时常理,但是大多也算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和突破。他和林黛玉的爱情值得人们深思,同时也令人扼腕叹息。——宝玉,你怎么病了?——我为林姑娘病了。

奢侈的红楼饮食

  首先为大家上的是一道家常菜。

  看过《红楼梦》的大多记得,当刘姥姥进餐时,王熙凤给刘姥姥夹的一道名叫茄鲞的菜,制作程序刁钻得令人瞠目结舌:把才摘下来的茄子削了皮,只要净肉切成碎丁,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豆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要吃时拿出来,用鸡丁样的肉拌着吃。一盘家常菜做起来竟如此繁琐,难怪刘姥姥这样一个庄稼人说什么也不敢相信口中吃的就是茄子。由此可见,贾府的食物已不再拘泥于食物的本味,而是力图在对食物本味的超越中,来获得一种心理的或者说想象的满足。因此,有意识地把茄子而不是山珍海味拿给刘姥姥品尝,就是要让她从熟悉的茄子中获得一种陌生感,并在这种陌生中回味到茄子的那一点熟悉味道,才会产生连绵不断的惊奇效果。而那种贵族之家的既立足于现实又对现实的超越力量,像滋味一样被刘姥姥、更是被我们读者真切地品尝了一回。外在的炫耀,对贾府而言已是多余了。

  品完了菜,让我们来用点汤吧。

  第三十五回,是写宝玉挨打后,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等去探视,让宝玉想吃什么尽管说,宝玉说的是小荷叶小莲蓬汤(也称“莲叶羹”)。这汤本是一种汤面,先将面食用小巧的银模子轧出荷叶、莲蓬等各种花样,用荷叶垫底将其蒸熟,氽入鸡汤,取荷叶的清香和鸡的鲜味,这汤便制成了。然而看似简单,实则不凡:当人们把做面的模子找来时,连见多识广的薛姨妈也要忍不住赞叹贾府想得绝了:“四副银棋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的花形,有菊花、梅花、莲蓬、菱角……共有三十四样,打得十分精巧。”难怪薛姨妈说,如果不是事先说明,是再不会想到这东西是派什么用的。不过,王熙凤的解释是:“这原是备膳用的法子,只呈样做过一回,就收起来了。”这就暗示了我们:元妃省亲时,其饮食规格可能有的一种奢华。也正因为这种奢华并不是日常所需,所以刚开始找模子时,精明的王熙凤也没有头绪,想了半天也没想到。这在无意中制造了一种悬念,把平常的一次制作汤面需要器具的寻找过程,渲染得如此跌宕起伏,再加上薛姨妈在旁赞叹,想不注意都难。问题是,虽不常用,但居然让王熙凤近乎遗忘,对此器物的不重视也可以想见,从而与薛姨妈的高度赞扬形成强烈的反差,强化了贾府在饮食上惯有的奢华。

  用餐自然少不了主食,这里我想谈一谈粥。

  第五十四回,写到元宵节的深夜,贾母与王熙凤有如下对话:

  贾母说道:“夜长,觉得有些饿了。”

  凤姐儿忙回道:“有预备好的鸭子肉粥。”

  贾母道:“我吃些清淡的。”

  凤姐儿忙道:“也有枣儿熬的粳米粥,预备太太们吃斋的。”

  贾母道:“不是油腻腻的就是甜的。”

  凤姐儿忙道:“还有杏厂茶,只怕也甜。”

  贾母道:“倒是这个还罢了。”

  这段描写的主要目的当然可以说是为了表现凤姐侍候老太太的周到。但贾母几次的挑剔,凤姐均能胸有成竹地用新的品种来替代,说明了在贾府,不断变换的口味似乎总有不断变化的食物来适应,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贾府上层人士在饮食上的随心所欲。其随心所欲的背后支撑,自然是丰盈的物质基础和封建贵族生活的腐败奢华。

  当然,如果意犹未尽,我们可同颦儿到栊翠庵品茗,幽幽茶香,沁人心脾;随宝钗赴藕香榭吃蟹,吟酒作诗,其乐融融;跟湘云去芦雪庵尝烤鹿肉;和刘姥姥一起高喊:“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头老母猪不抬头。”

  《红楼》中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在余香满口的同时,封建社会上层贵族的骄奢淫逸及其制度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我们读者已然心知肚明。

  后记:《红楼梦》堪称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读时我们不应仅仅盯着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抑或金陵十二钗的别样传奇。其中的饮食、服饰、建筑、物什、诗文、人名、礼仪等均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共同展示,《红楼梦》的反封建内涵才变得真实、变得不朽。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些因素吧!

奢侈的红楼饮食

  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涵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文化、人情、历史、民俗等诸多因素已被包括在内。“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那么就请大家跟随着我,一起走进《红楼》,去见识一下那代表封建贵族最高水平的饮食追求吧。

  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涵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文化、人情、历史、民俗等诸多因素已被包括在内。“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那么就请大家跟随着我,一起走进《红楼》,去见识一下那代表封建贵族最高水平的饮食追求吧。

  首先为大家上的是一道家常菜。

  看过《红楼梦》的大多记得,当刘姥姥进餐时,王熙凤给刘姥姥夹的一道名叫茄鲞的菜,制作程序刁钻得令人瞠目结舌:把才摘下来的茄子削了皮,只要净肉切成碎丁,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豆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要吃时拿出来,用鸡丁样的肉拌着吃。一盘家常菜做起来竟如此繁琐,难怪刘姥姥这样一个庄稼人说什么也不敢相信口中吃的就是茄子。由此可见,贾府的食物已不再拘泥于食物的本味,而是力图在对食物本味的超越中,来获得一种心理的或者说想象的满足。因此,有意识地把茄子而不是山珍海味拿给刘姥姥品尝,就是要让她从熟悉的茄子中获得一种陌生感,并在这种陌生中回味到茄子的那一点熟悉味道,才会产生连绵不断的惊奇效果。而那种贵族之家的既立足于现实又对现实的超越力量,像滋味一样被刘姥姥、更是被我们读者真切地品尝了一回。外在的炫耀,对贾府而言已是多余了。

  品完了菜,让我们来用点汤吧。

  第三十五回,是写宝玉挨打后,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等去探视,让宝玉想吃什么尽管说,宝玉说的是小荷叶小莲蓬汤(也称“莲叶羹”)。这汤本是一种汤面,先将面食用小巧的银模子轧出荷叶、莲蓬等各种花样,用荷叶垫底将其蒸熟,氽入鸡汤,取荷叶的清香和鸡的鲜味,这汤便制成了。然而看似简单,实则不凡:当人们把做面的模子找来时,连见多识广的薛姨妈也要忍不住赞叹贾府想得绝了:“四副银棋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的花形,有菊花、梅花、莲蓬、菱角……共有三十四样,打得十分精巧。”难怪薛姨妈说,如果不是事先说明,是再不会想到这东西是派什么用的。不过,王熙凤的解释是:“这原是备膳用的法子,只呈样做过一回,就收起来了。”这就暗示了我们:元妃省亲时,其饮食规格可能有的一种奢华。也正因为这种奢华并不是日常所需,所以刚开始找模子时,精明的王熙凤也没有头绪,想了半天也没想到。这在无意中制造了一种悬念,把平常的一次制作汤面需要器具的寻找过程,渲染得如此跌宕起伏,再加上薛姨妈在旁赞叹,想不注意都难。问题是,虽不常用,但居然让王熙凤近乎遗忘,对此器物的不重视也可以想见,从而与薛姨妈的高度赞扬形成强烈的反差,强化了贾府在饮食上惯有的奢华。

  用餐自然少不了主食,这里我想谈一谈粥。

  第五十四回,写到元宵节的深夜,贾母与王熙凤有如下对话:

  贾母说道:“夜长,觉得有些饿了。”

  凤姐儿忙回道:“有预备好的鸭子肉粥。”

  贾母道:“我吃些清淡的。”

  凤姐儿忙道:“也有枣儿熬的粳米粥,预备太太们吃斋的。”

  贾母道:“不是油腻腻的就是甜的。”

  凤姐儿忙道:“还有杏厂茶,只怕也甜。”

  贾母道:“倒是这个还罢了。”

  这段描写的主要目的当然可以说是为了表现凤姐侍候老太太的周到。但贾母几次的挑剔,凤姐均能胸有成竹地用新的品种来替代,说明了在贾府,不断变换的口味似乎总有不断变化的食物来适应,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贾府上层人士在饮食上的随心所欲。其随心所欲的背后支撑,自然是丰盈的物质基础和封建贵族生活的腐败奢华。

  当然,如果意犹未尽,我们可同颦儿到栊翠庵品茗,幽幽茶香,沁人心脾;随宝钗赴藕香榭吃蟹,吟酒作诗,其乐融融;跟湘云去芦雪庵尝烤鹿肉;和刘姥姥一起高喊:“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头老母猪不抬头。”

  《红楼》中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在余香满口的同时,封建社会上层贵族的骄奢淫逸及其制度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我们读者已然心知肚明。

  后记:《红楼梦》堪称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读时我们不应仅仅盯着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抑或金陵十二钗的别样传奇。其中的饮食、服饰、建筑、物什、诗文、人名、礼仪等均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共同展示,《红楼梦》的反封建内涵才变得真实、变得不朽。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些因素吧!

红楼饮食作文

  《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饮膳正要》那样的饮食专者,因此,小说中所写到的食养食疗只能是根椐情节发展而设置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所以小说的特殊食品又不是凭想象而杜撰出来的。

  第一,红楼饮食,具有富贵气,《三国演义》的饮食中充满了“阴谋”,有一股阴森森的‘杀气’,《水浒传》的饮食大碗酒肉,吃人肉包子,充满了‘绿林气’,《金瓶梅》的饮食中以酒为媒,充满了“淫邪气”。《红楼梦》中贾府是京中八公之一,“诗礼之族,钟鸣鼎食。”平日里,林黛玉,秦可卿吃的”人参汤”“燕窝粥”不是几钱几分,而是一开口就是“一两”,这需要庄稼人劳动几年呢

  第二,“红楼饮食”具有日常化、生活化的特点,小说在描写世族之家的日常生活。因此,曹雪芹在生活细节的描写方面特别显现人的艺术天才。在家宴小集是茶酒并用,至于具有食养疗品快的鲜嫩水果,小姐丫鬟们常吃的千果,更是花样翻新,经手不断,在其节日生活食品的列单名目上,亦可见这个世族日常饮食的丰富性、经常性。

  第三,“红楼饮食”侧重于食补食养,《红楼梦》中的饮食作用主要表现在食补食养方面,从前面的“红楼饮食”的描写,红楼饮食主要用来食养所列的各种食物都有突出的营养价值,以保障益寿为主要目的,这是世族的养生之道所要求的,这些食品中的主料或是辅料均有药性,药力,但表现的膳食中的功用,药性的作用是长期见效。而非药力‘立竿见影’除疾祛病。

  第四:“红楼饮食”重视烹任的技艺,中国饮食是中国传流的食养食疗和烹饪学科边缘结合的产物。因而,“烹饪”的香色味形是食品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食品因为有烹饪的工艺加工之后,其味竟大为不同。

  第五:“红楼饮食”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其中不乏‘写意’但更多是‘写实’。因此《红楼》饮食既具有愉悦功能,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例如,小说中写到的‘千红一窟茶’‘万艳同杯酒’名字都具有深刻寓意,说明红楼女子命运是悲惨的。

红楼梦里的美食刊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用一生写了这一本书,也让无数人研究了一辈子。它是文学史上,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几乎很难看到比曹雪芹更加纯熟地运用医药学、园林艺术等知识来作为辅助主线创作的人。而其中规划之精妙,布局之宏大,也是令人频频称赞。作家丁卉曾说过,世界上最治愈的东西,一个是美食,一个是文字。在红楼梦里,“吃”在贾府中也算是一大日常,饭前饭后种种规矩也是十分繁杂,而对桌上美食的描写常常引得我垂涎欲滴。

  从贾府中吃的米,便可看出富贵人家在“吃”这方面的用心程度了。文中提到过的米,就有五六种:御田胭脂米、碧粳米、白粳米、粉粳米、杂色粱谷还有下用常米。主子和丫头吃的米也分的很清,而其中的“御田胭脂米”,是一种极为珍贵的作物,产自宫内;碧粳米则是清代的贡品,通常只有主子才能吃。除了米,贾府煲的粥也是五花八门的,什么奶子糖粳粥、鸭子肉粥、枣儿粳米粥、冰糖燕窝粥等等。再来看看汤:桂圆汤,酸笋鸡皮汤,建莲红枣汤,火腿鲜笋汤,虾丸鸡皮汤,燕窝汤,火肉白菜汤,不管放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上等的靓汤。

  贾府在菜肴上也是十分讲究的,例如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一回里见到的“茄鲞”,“要把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此外,文中大篇幅提到的“螃蟹”,薛姨妈亲制的糟鹅掌,烤鹿肉,糟鹌鹑,酒酿清蒸鸭子,胭脂鹅脯,椒油莼酱,鸡髓笋,风腌果子狸,五香大头菜,豆腐皮包子鸡丝蒿子秆,豆腐皮包子…让人读来好生羡慕!

  不得不提的还有贾府的点心,与如今的西式糕点相比毫不逊色。有老太太赏秦氏的枣泥馅的山药糕、宝玉留给袭人却被李嬷嬷吃了的酥酪、宝玉挨打后吃的糖腌的玫瑰膏子、王夫人给的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宝钗送给黛玉的燕窝和洁粉梅花洋糖,更有莲叶羹、松穰鹅油卷、菱粉糕和鸡油卷儿,、油松瓤卷酥、藕粉桂糖糕、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瓜仁油松瓤月等。和点心配的茶水同样不胜枚举,例如枫露茶、千红一窟、老君眉、女儿茶、六安茶、暹逻茶、万艳同杯、屠苏酒、合欢烧酒、西洋葡萄酒、果子酒等。

  红楼梦里的美食可谓数不胜数,还有很多更是闻所未闻的,中华美食文化可见一斑。在西餐西点变得越发平常的今天,这些中华美食仿佛更显得珍贵,许多人尝试复原红楼梦中的美食、去探究红学。无论红楼梦里的美食是否真实存在或能否复原,这也是一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思维的基本形式

中国茶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