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和对联的区别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对对联的作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这是《声律启蒙》上平声中的一部分。这本书作为封建蒙学精品是对于对联学习的一个不错的途径。

  什么是对联?简言之就是“对而联之”。对,谓相对;联谓关联。对联之于诗歌没有韵律的限制,创作空间更为自由,但其难度决不亚于诗歌。因为它对平仄格律的要求更为严格。“平对仄,仄对平”要想完全精通并非易事。

  近几个月,我也在“潜心”研究对联。但毕竟受时间、空间的影响,也只是刚刚参悟了一些皮毛。绝非谦虚,事实确实如此。目前为止,真正能让我满意的也只有四联——其中还有两联存在拆东补西的拼凑之嫌。说实在的,对联这东西人人都会,小学时常练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上就有对联的影子。但要真正把它连词成句做到“句句珠玑如日月”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而像鲁迅先生那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般千古佳联更是难上加难,更别提类似于“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角;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这般可遇而不可求了。

  所以,准确地说,对联是“易会、难通、更难精”,就连我那唯一“疑似佳作”“决不中庸守旧物,却要上智出新奇”以及做语文理解题时对出的“北国豪放,放万里奔策马;南乡悠扬,扬三日绕余梁”也只能算是初入师门,不堪入目之作。

  说对联难精,就在于其包罗万象。什么天文地理、政治历史、古今中外、通俗高雅、神话典故等一应俱全。不说别的,单论《声律启蒙》一书中,便有“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等历史对;“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等虚实对;“韩信武能平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等典故对。此外,对联中还有巧联、妙联,什么拆字、析字、拼字、回文、顶真……非文豪不足对也!

  对联是中国文化精品,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你想,能用英文来对对联吗?来个又用什么对呢?所以说,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把它继承并传扬下去。我们也许不必精通对联,但至少能够对个两下还是应该的嘛!

楹联和对联的区别

什么是对联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文化瑰宝。对联要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贴对联怎么区分

  按对联内容平仄分

  对联即为讲究平仄,押韵,对整。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这是对联分辨上下的一大特点。"仄声"指三四声,“平声”指一二声。

  例如:小院栽花香四季(“季”是仄声),大门结彩乐全家(“家”是平声)

  按对联内容时序分

  季节按时序在前为上联,在后为下联;按事情先回为序,先发生为上联,后发生为下联。

  例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

  海峡三通乐,黎元一脉亲

  按日常语言习惯分

  人们在日常有着很多专属的语言习惯,如福禄寿,风调雨顺,很少会反过来读寿禄福,雨顺风调,为此部分对联可以遵循日常语言习惯分辨。

  例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寿】

  按事情发生因果分

  事情发生前为上联,产生因果为下联,如此甚好分辨,只需详读对联内容分辨,事情发生因果前后关系即可分辨上下联。

  例如: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横批:形势喜人【因为劳动才得以丰收】

  按由大见小顺序分

  分辨上下联,可以按对联内容的时间,空间,范围,事件大小分辨,上联为大,下联为小,由大见小。

  例如:占天时地利人和取九州四海财宝横批:财源不断

  【按音调平仄分】

  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按因果关系分】

  “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按时间先后分】

  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按空间范围分】

  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4]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的概念及分类介绍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楹帖",是对偶的语句。对联的历史悠久,是传统的实用文体。从古至今,无论是个人家庭或机关单位,每逢喜庆日子或重大节日,都有写对联的习惯。词堂庙宇,名山大川,旅游胜地也雕刻悬挂,张贴不少对联 对联是指用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的文字组成的、意义关联而又书写在其它实用物上的两个句子,一个上联,一个下联。一般构思巧妙,形式多样,既可抒情写意,绘景叙事,也可贺喜、庆功或题于亭榭楼台、庙宇碑祠、客厅书斋。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形式,是集书法、文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对联又叫对子、联语、楹贴、楹联。 对联具有鲜明的阶级和时代特征,其内容往往是有很强的针对性,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的对联基本是一定的。同时由于对联本身含有美的属性,所以人们也可将其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和回味。

  按照使用的时间和场合分,可把对联分为应用联和装饰联两大类。

  1)应用联。包括贺联、挽联、春联。

  贺联,是用于节日贺庆、结婚、寿诞和其它喜事贺庆的对联。

  挽联,是用于对死者表示深切哀悼和纪念的对联。

  春联,是用于描述迎接春天的来临,借此说吉祥话,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喜庆丰收,宣传党和国家政策,颂扬新风尚等的对联。

  2)装饰联。是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也是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

不同类型对联

  拐一年摇一年缘分啊,

  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

  哲理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妙

  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

  一条大路通南北

  两边小店卖东西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少年当有风云气

  儿女情深防断肠

  天从人愿难如愿

  无愧我心不泯心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镜子店:

  现出须眉都活泼

  看来毫发不参差

  理发店:

  入门尽是弹冠客

  去后应无搔首人

  屠夫: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书店;

  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保险公司:

  小费君莫惜

  后顾自无忧

  钟表店:

  万千星斗心胸里

  十二时辰手腕间

  鞋店: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

  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扇子店:

  人受冻寒非我愿世皆温暖是予心

  右军五字增声价诸葛三军听指挥

对联的发展史及其分类

  起源:

  对联的起源,联界尚无定论,也很难定论。究其原因,一是当代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从未涉及对联文体;二是诗文、方志、掌故等涉及对联的资料少得可怜,零散孤立,不足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三是尚无联史专家对楹联发展史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地研究,所持观点多为一家之言。据此情况,我们不妨将各种主要观点介绍出来,在尊重其立论的前提下,作出我们的判断。

  1、对联起源于偶文。对偶的应用,是人类使用语言、文字的自然产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在朴素的对称美学观念的影响下,无意识地创造了对称性的语言。文字产生以后,文人们将这些语言、思想记录下来,就产生了对称性的文句,即为偶文。

  上古时期的《吴越春秋》中载有一首《弹歌》(传为黄帝所作):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宍”,古“肉”字。歌辞的意思是,割断竹子,连接成弓,装上泥土,飞射禽兽,猎取肉食。歌辞两言一句,音节短促,节奏感很强,可能是制弹弓时所唱,也可能是用弹弓狩猎时所唱,非常古朴敦厚,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四个短句都是动宾结构,词性相当,虽然不是对联,但其对偶的修辞法与现在的律联是一致的。

  偶文在先秦的诗文中更为频繁地出现。如:《尚书》:“满招损,谦受益。”《周易·乾文言》:“水流湿,火就燥。”屈原《离骚·湘君》:“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礼记》:“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些对偶句,都是自然运用,未加任何雕琢,为对联的产生奠定了修辞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偶文逐渐发展为民谣、谚语、对联、骈文等形式,偶文是产生对联的直接母体。

  2、对联起源于桃符。此说的根据是,《宋史·蜀世家》有如下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写道:“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檮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庭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谶,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孟昶为蜀国开国国君孟知祥第三子,在位三十年。他为太子时,曾自题策勋府桃符“天重余庆,地接长春”,《洛中记异录》则记为“天隆余庆,圣祚长春”。这说明,此时的桃符已由画像改为书写文字,已形成春联(门联)的形式。另外,如将桃符上的四言句视为偶文,在沈约提出“四声八病”说五百年后的当时,声律是和谐的,但经孟昶改为五言句,两句之第四字(余、长)均为平声,按今律要求是失对的。这说明,由偶文向对联转化时,是存在矛盾的,或者说是不自然的,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衍化过程。

  “楹联始于桃符”这一论断,由于出自清代大学者纪晓岚之口,他的弟子梁章钜又大力宣扬和肯定,使得这一论点盛行几百年而不衰,时至今日,此论点仍处于统治地位。鄙人以为,此论点尚有可商榷之处:

  对联的本质特征是对仗,它的起源应该是讲求对偶的偶文,二者之间存在血脉关系,或者说存在遗传基因。桃符是一个习俗的产物和载体。上古时代,过年驱鬼用的是大桃人,后来,嫌做桃人太麻烦,才改用桃木板,即桃符,在桃符上面画上神像。从汉代起,又由画像逐步变为书写“祈福禳灾”、“逢凶化吉”之语,进而改为写对偶的诗句(即所谓绝句),或者对偶的联语,即对联。对联与桃符的关系,不是继承、遗传关系,而是文字与载体的关系。因此,说对联起源于桃符是概念的错位与混乱。正像桃符上曾画有神像或书有诗句,不能说美术、律诗起源于桃符一样。

  发展: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分类:

  按用途类分

  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楹联: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挽联:哀悼死者用。

  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按艺术特点分

  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对联区分上下联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

  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三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扩展阅读:关于对联的贴法

  关于对联的贴法,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约定:以屋外面对大门作为方向坐标来判定左右。

  一种是:横批有关论。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文字改革,现代文是从左到右写的,所以,如果横批是从左到右写的,那么,上联应贴左边,下联应贴右边;如果横批从右到左写的,那么,上联应贴右边,下联应贴左边。

  另一种:横批无关论。

  这种观点认为,文字改革不影响对联上下联的粘贴顺序,因为,按照国家法律,横排文字从左到右,竖排文字从右到右,现代从“从左到右”写的横批,正好符合中国有关文字法律关于横排、竖排的规定,所以,无论对联横批的顺序如何,对联按照传统贴法不变,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

对联与诗的区别

  一)句数字数不同

  格律诗,除排律外,无论是五绝七绝,还是五律七律,前者四句分别为20字和28字,后者八句分别为40字和56字,这就是所谓“首有定句,句有定字”。对联则“副无定句,句无定字”,句数、字数多少不拘,少则一字,多则上千言。这个篇幅长短、字数多少的不同,影响甚至决定着联和诗在创作自由度上的差别。一首格律诗,每句字数相等,排列整齐,句与句之间的平仄安排不是相对就是相粘,在词汇选择上限制较大。对联则不同,由于没有句数和字数的硬性规定,不仅在文字选择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而且每边句与句之间一般也没有平仄相对相粘的限制,因而活动空间要大得多。

  (二)叶不叶韵不同(押不押韵)

  不仅格律诗要有叶韵,而且自《诗经》以来所有的诗、词、曲甚至当代的大部分新诗都是叶韵的,所以诗属于韵文。诗中的律诗,除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外,所有偶句都必须叶韵。对联,不管多少句多少字,从理论上说,只能排成“两两相对”的两行,所以也就不必叶韵。况且,最初的对联只是四至七字的短联,这样的上下句也不可能叶韵,因为一个偶句根本就不需要同谁叶韵的问题。由此,人们有理由将对联列入非韵文。由于对联不要求叶韵,就更增加了语言选择的自由度。以格律诗为例,《平水韵》中“十五咸”韵部只有41个平声字,最多的“四支”韵部也只有464个平声字。一首诗的韵脚用字只能在一个韵部内挑选。可对联由于不叶韵,所以不受韵部的限制,几乎所有汉字都可作为选择对象。虽然近些年有韵联出现,但这是对对联品种的丰富,并不改变对联不要求叶韵的本质。

  (三)平仄匹配不同

  所有律诗包括排律在内,对仗的平仄匹配,实际上只有两种相对句式。以七律为例: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仄仄平平仄;一种是以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仄仄平平平仄仄。由这种平仄交替所形成的句式称为律句,违者称为失律。对联,当然也讲究当句的平仄协调,但不完全同于律诗。对联的平仄句式,既可以是律句,也可以是非律句。一般认为,五言、七言等短联,采用律句较好。但总的讲,不必用律句来束缚对联的创作。因为,对联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长短参差不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非得句句按律句安排。再说,对联具有不同于律诗的语言特点,既可以用诗的语言,也可以用散文语言,还可以用俗语、谚语、成语、既定语、口头语甚至俏皮话,它们不可能句句由律句组成。所以,对联平仄匹配句式,相较于律诗要灵活得多、丰富得多。

  (四)词性宽严不同

  律诗的对仗,在词性要求上是十分严格的,除上下句相对部位用语必须词性相同外,甚至还有一些细化要求,如名词相对,要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动物名对动物名,植物名对植物名,方位词对方位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对联在对仗上的词性要求较之于律诗则要宽松些。语法上古已有之的词性互用,律诗允许,对联自不必说。即使是一些非常明确的不同词性之间的对仗,对联中也时有所见。如北宋名将宗泽墓联:“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撑”是动词,“尚”是副词。再如一副贺冯玉祥五十寿联:“为民族存正气;是抗战之前驱。”“存”是实词,“之”是虚词。由此可见,联律与诗律在词性对仗上,总则相同,细则有别,诗较严格,联较宽松。

  (五)同字处理不同

  同字必须用同字相对,是对联与律诗共同遵循的规则。但在一首律诗中,颔联的同字不能再在颈联中出现。对联却不同,同一个字,不仅可以在本边各句中反复出现,而且可以在上下联两边错位出现。最大的不同是,律诗绝对不允许同一个字处于对仗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即不允许同位重字。在对联中,却允许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同位重字,诸如之、乎、也、者、矣、焉、哉之类。如弥勒佛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之”字就是虚词同位重字。还有更宽者,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甚至允许实词同位重字,如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自题》联:“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不忘”就是实词同位重字。

  (六)音步句式不同

  陈东成副会长著文说:五言联的音步,可以是“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式;七言联的音步,可以是“二、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二”式和“三、四”式以及“二、三、二”式。而五言、七言律诗的音步只限于上述“可以”的范围,而不能进入“也可以”的领域。与律诗对仗句字数相等的对联尚且如此,其余就可想而知了。陈东成把联律与诗律在音步句式上的不同点讲到家了.如果还要罗嗦几句的话,在“其余可想而知”里,由于对联“副无定句,句无定字”,其音步句式的不同组合量在理论上是个天文数字。这就使得对联的音步较之于律诗更加纷繁多变和交错铿锵。

  (七)自对方式不同

  自对是对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从大的方面分,有本句中字与字的自对,如郑板桥联:“花开花落僧贫富;云去云来客往还。”其中“贫富”是形容词并列形成自对,“往还”是动词并列形成自对。这种双字对上下联互对可以不论词性。这是联律和诗律所共有的。另一种自对方式,就是本边自对。这种自对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本句内词组与词组的自对,如用“富国强军”对“风调雨顺”,前者为两个动宾结构词汇自对,后者为两个主谓结构词汇自对;二是本边内句与句的自对,如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燕语莺歌,龙飞凤舞”,每边两句各自相对;三是本边句与句对排比方式形成的类似自对,如马萧萧名誉会长的一副联就是这种情况:“山水好,人文好,谁不说俺嘉祥好;石雕乡,唢呐乡,无非壮咱宗圣乡。”由于字数句数上的不同,这种本边自对是律诗所不具备的、所望尘莫及的,但恰恰是对联独树一帜、引为自豪的。

  (八)违规犯忌不同

  律诗,包括所有的律句,为了保持严格的平仄交错句式和整齐的抑扬顿挫声调,明确规定:一是不得失替;二是不得有三仄尾、三平尾;三是不得有四连平、四连仄;四是不得有孤平。这些规则,凡是会写格律诗的人都很熟悉并严格遵守,稍有违反就会引起违律和犯忌的议论。

  对联本句的平仄交替,可以像律句那样进行,也可以不像律句那样两字一转换,如七言句的音步,可以分为三个,也可以分为两个,其极端的可能只有一个,所以就不忌讳失替和四连仄、四连平;上下联平仄相对,只要求节奏点的字平仄安排必须相反,非节奏点的字平仄可问可不问,因而也就不忌讳三仄尾、三平尾;由于这两种情况与律诗的不同,所以也就不存在孤平的忌讳。这样一来,就使得对联在遣词造句上享有更广阔的空间,实际上也使其所运用的语言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楹联

  中国的节日几乎遍及各个月份,其中数春节最是重要,而楹联则更是个重头戏,中国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有独特的美感,词性可以相对,又可相近,声调又分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例如:画锦来三凤,奎光聚八龙。数字对数字,名词对名词,动词,助词,虚词各有其相对的词语,所以中国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宏博。楹联作为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分类标准很多。今天就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遍及人们日常生活,大到开张迎春,小到口头闲聊。既能增添乐趣,又可表达人们的志向与愿望。虽然直到明代人们用红纸代替桃木,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春联。但从王安石所作《元日》中写: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知道春联已然是源远流长的风俗。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

  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这类有关楹联的小故事既让人啼笑皆非,又让人深感读书人的智慧。楹联,中国文字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当代中国人只知楹联而不识其趣味,只知拿来用而不究其根源,未免差了些真正的中国味儿。学就要用,用巧在活,这就是楹联。

  楹联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语句构成的独立篇章。其基本特征是字数相等,字调相对;词性相近,句法相似;语义相关,语势相当。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和文化现象,孕育在“骈语”和“律句”之中,形成在“骈文”和“律诗”之后,独立在“骈文”和“律诗”之外;又与书法艺术相表里,发达在“骈文”和“律诗”之上。楹联是一个文学品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最具有中国特色,不能翻译,也不能改写,更不能移植。

  还有些有关楹联的趣事,既让人啼笑皆非,又可显得当事人机智聪慧。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

  又好似那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这年春节,他在后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就命仆人把竹子砍了。不一会儿,家人来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员外听罢,非常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家的春联又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楹联的另类作法-对联知识

  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向着阳光奔跑

福建五大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