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可以定义为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马歇尔是近代英国十分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经济学原理》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学原理》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我主要有四点认识

  一、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把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的创举,这也为经济学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开创了先河。马歇尔的在《经济学原理》中确立了均衡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这就等于确立了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即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商品稀缺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调节着供求水平使其最终达到平衡。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呢?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直接决定的,其交叉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求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会影响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与此相反,假如需求小于供给,那么价格就要下降到当前价格一下,生产也会因之减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给、需求和价格的函数关系。《经济学原理》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用坐标轴的方式表现了均衡价格,即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纵坐标表示)与均衡产销量(横坐标表示),这个产量点表示均衡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二、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它的命名,是在《经济学原理》问世后有所改变的。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只是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主要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坚定的那些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啊。这一转变是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决定机制的学问。“经济学”一词正式取代“政治经济学”,而被广大西方经济学者所接受。

  三、国民收益的分配

  《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先决条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把市场价格作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导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对物品与劳务进行供给与分配以及制定报酬。

  马歇尔的分配理论实质上是把“三位一体的公式”,即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与组织——利润,即把利润归结于管理收益。

  四、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

  马歇尔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即劳动、资本与土地的理论之上,增加了第四要素——工业组织,从而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马歇尔之所以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是,是因为他触及了“规模经济”的问题。马歇尔认为,规模经济是与工业组织直接相关的。马歇尔在探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时,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至此,怎样兼容自由竞争和规模经济,就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发生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内部经济是有赖于某产业的个别企业本身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所带来的经济,它取决于产业的一般发展。外部经济是有赖于该产业的一般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它取决于从事工商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它们的管理效率。有关“内部经济”就是指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它的发生主要有一下四点原因:

  第一、专门机械的使用和改良

  第二、采购和销售的经济

  第三、技术的经济

  第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

  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指外部规模经济。在马歇尔看来。它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他自己又无法占有的利益,这一利益为其他人所获得。尤其是随着整个产业的增长,使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

  马歇尔还进一步探讨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关系。马歇尔认为,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对于单个厂商来说,虽然是外部经济,但是,对某一个产业或者某个产业集团来说,则都是内部经济,甚至对于小厂商来说也是使用的,因为把全部具有相同性质的中小厂商集合在一定的“工业区”内,而且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就是实现了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这样,外部经济向内部经济的动态转化,就使得所有的制造业都表现为规模效益递增,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分配上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所以,规模效益递增与自由竞争是不可兼容的,二者的冲突就是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的矛盾,这就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经济学可以定义为

经济学读后感

  一本书既然能够反复出版、反复修改更新至18版可见其是一部充满魅力和经典传世著作,当然也包括“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前进的课程,几乎每3年一版方式来保持它的新鲜性。相信你已经知道我指的是哪本书,那就是萨缪尔森《经济学》。

  本并不是我的首选书,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之后,我稍稍翻了几页就决定读后感[篇1]定要选择这本书。正好本学期我也修了经济学,看这本书实在是一举两得。

  我粗看了几章,着重看了15章比较优势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确,对于一本教科书,我很难用华丽的语言去描述什么。萨缪尔森数学系出生,故常常用图解方程去解释很多问题,觉得自己的理解更清楚了。不过也有可能是学过一遍的关系。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在消费均衡的地方,我看到了所谓的效用最大化。不过要我往后买东西都用无差异曲线和需求曲线求切点,正确、准确地处理好取舍实在是不容易啊。购物中的取舍是最简单最容易判断权衡的,因为相对客观也容易比较。

  说到两优取其重就想到我们学过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也是经济学中的一大分支。

  在本章中详细的图解,尤其是一副独具匠心的绘制了一副特别的世界地图。在图中各国的位置性状还是可以辨认,但版图大小却不再取决于疆土面积,而是贸易份额更是激发了我的兴趣。书中的语言除了详细还十分幽默,用了大量的比喻,使原本难懂死板的内容突然显得如此动人。

  书中大多数都是用美国作为举例,让我对美国的贸易状况和历史有初步地了解。

  作为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是萨缪尔森的首创。

  萨缪尔森的观点有人喝彩,也有人批判。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理论的引进来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对于思想的多样性和学术的繁荣,都是有好处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要通过阅读,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理论的辨识能力,从而辩证地看待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

  原本认为经济学是一个很没有用的学科,尤其是各种函数各种数字符号计算方法看了我就头晕,况且实干家基本是不对经济问题进行考虑的。我想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学习经济学并非是要让你变成一个天才或是经济学家,但若是不学习的话,则命运就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更何况对于现在危机全世界的经济危机,掌握点适当的经济知识,我也能从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分析相关的国家政策和举措。

经济学 读后感

  四、五年前,我到美国留学的时候,就在大学校园里见到少男少女们怀里抱着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当时,这本书刚刚出版就轰动一时,因为书还没有写完,出版商就支付了140万美元的天价买下版权,这创造了经济学教科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经济学教科书市场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又是一个“赢家全得”的结果。套用一句广告词,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人生就是不公平。用曼昆自己在书中的例子来说,“金· 凯利是最滑稽的演员,所有的人都等着看他下一部电影是什么,看两部只有金· 凯利一半滑稽的演员主演的电影,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替代品。”同样,看很多本写得糟糕的经济学教科书,也无法取代阅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快乐,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会畅销不衰、一版再版的原因。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可读性很强,在A网站的网友评论中,有一位读者就说,他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读完这本书的。有很多优秀的经济学教科书,比如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又比如斯蒂格利茨教授1993年出版的《经济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生的道理。斯蒂格利茨教授才华横溢,读他的《经济学》就好像听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滔不绝地布道,既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是又总好像在担心老师咄咄逼人的提问。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则像是一个年轻而时尚的老师,谈吐风趣、风度翩翩,总是坐在学生的桌子上而不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对经济学感兴趣,曼昆在举例子的时候常常会说到当红的影星、体育明星、甚至富有争议的电视剧(比如《欲望城市》)。其他经济学家如大胡子克鲁格曼、畅销书作者瑟罗等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也会被他信手拈来。感谢曼昆,他的努力将有助于改善普通公众对经济学乃至经济学家的看法。不要忘了,那些来上我们的经济学课的学生并不会每个都成为职业的经济学家,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的授课未必能使他们牢记经济学里缜密的推理和繁多的定理,但却足以使他们形成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们的印象。对于像经济学这样的社会科学来说,公众的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其发展。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能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经济学家们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实质的判断力,以及他们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乐观精神。坏的教科书却只能让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无非就是那些画在黑板上的、不知所云的曲线。

  有一位来自挪威的学生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在他们那里,学生用的都是自己的教授写的那些令人无法卒读的经济学教科书。学生们厌恶地把这种做法叫做“教科书的黑手党”,因为教授们只允许学生阅读自己写的教材。这位学生的老师还推荐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尽管他多少有些不屑地说,那是本“程度比较低”的教科书。一年之后,学生忍无可忍地放弃了老师教的经济学课,因为他无法忍受在听完一门课之后仍然对这门课的内容不知所云。值得庆幸的是,他读完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所以,尽管他讨厌自己的经济学老师,但是他仍然热爱经济学。

  越是智商低的人越是害怕别人说自己白痴,所以他们会拼命炫耀自己的才华。看来,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智商的确不高,因为有个风气是只有说别人听不懂的话才能显得自己的学问高。其实,不管我们在研究生院里的学问做得如何精巧和深奥,到了分析现实问题的时候,用的最多的还是那些曾在初级教科书里学到的概念和定理。或许,这意味着经济学的道理原本就非常简单,也或许,这意味着我们学到最后常常又把简单的道理弄糊涂了。这正如弗里德曼曾说过的,“五十多年来,作为一个职业经济学家,我一直对一种明显自相矛盾的状况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相对价格理论的基本原理极其简单,甚至明晰到令人苦恼的程度。另一方面,很少有人会觉得这些原理是显而易见、非常自然的,至于能够把它们正确应用于具体问题的人就更少了”。艾林·恩索文(Alain Enthoven)的一段话更是尖锐:“我们所使用的经济学理论大部分都是在大学二年级学到的,之所以还需要经济学博士,是因为许多经济学家直到从研究生院毕业才开始相信他们已经学过的东西,因为他们这时候才成为经济学的既得利益者。”

  曼昆有一个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让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恋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到了中国,曼昆的使命也到了中国,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帮助他完成这个使命。

《经济学》读书笔记

  2009年12月13日,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家中逝世,享年94岁。至此,二战后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位经济学家都与世长辞(另两位是1946年去世的凯恩斯和2006年去世的弗里德曼)。“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的去世,令全世界为之叹息,但他留给世人最宝贵财富的却是那一版再版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和其中不朽的思想。

  萨缪尔森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为经济学而生的人,虽然他出生于1915年,但他却将1931年定为自己的生日,因为他在这一天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第一次接触到经济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接触经济学于保守的自由贸易理论阵营——芝加哥大学,但宣扬的却是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思想;他博采众长,读百家思想,集古往今来经济学家之大成,所研究的成果涉及经济、财政、税收、外贸等多个领域,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他将数理分析引入经济学,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学科,开创了“新古典综合学派”。他是世界第二、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他于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一书,被翻译成中、俄、法、德、日、葡等多种语言,一版再版,销量已经超过1000万册,影响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学生,许多高等院校都将此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教科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都是萨缪尔森的门徒!在这个缺乏大师的年代,他是真正的一代宗师!

  10几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萨缪尔森版的《经济学》时,我还是一个刚刚踏入大学校园,将将看见经济学门槛的少年;而今,我已是一名传授经济学入门知识的普通的大学教师。在这时节回顾往昔校园生活,重温经典的《经济学》著作,物是人非,感慨万千。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教师,我也是萨缪尔森经济学知识传播的受益者。《经济学》一书,无论是在当年的学生生涯还是如今的教书岁月,都给了我巨大的帮助。而最令我感到震撼的还是萨缪尔森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上的创新精神。在他之前,经济学教材只有文字,从他以后,经济学教材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能激发学习兴趣,打开经济学宝库的一把钥匙。他的一生获得了众多头衔,但他最看重的还是大学教师这份工作。萨老有句名言:“我不在乎一个国家的法律由谁制定,我只希望由我来编写这个国家的经济学教材。”他做到了,他的教材不只是影响了一个国家,而是整个世界。同样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教师,如何能将相对枯燥的经济学理论通过相对通俗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这既是我们要思考的,更是我们必须做到的。重读萨缪尔森版《经济学》,不仅使我原本已经模糊的记忆重新清晰,也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大师著作中通俗语言背后深邃的思想精神,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这不仅是一本著作,这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也许我们一辈子无法企及但却值得我们追逐一辈子的境界。

  大师远去已有一年,但看着案头的《经济学》巨著,大师似乎又从未离开,也永远不会离开。那么,谁将是下一位大师

经济学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分类

  微观经济学 ——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 —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

  是推而广之,号召广大农民群起效仿,结果并不会使所有农民都发财,而是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大家都赔钱。不过,有时候经济学家也进行实验。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在周围局部范围内推广,结果许多农民都跟着富了起来。奥妙在于,一个较小的局部范围内,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相似,外部大环境相对稳定,从而经济过程的可重复性比较大。

  2。 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

  所谓规范经济学,是首先确立一个伦理价值判断标准,然后据此评价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否符合标准,研究经济活动怎样才能达到所确立的标准,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简言之,也就是回答“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问题。

  所谓实证经济学,是试图摒弃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现象各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和规律,分析、预测各种经济行为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据此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它要回答的是“是什么,不是什么”的问题。

  目前,西方经济学家一般倾向于实证经济学方法,但并不完全排除规范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他们拥护资本主义制度。

  3。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假定经济变量的运动总是趋向于均衡状态,据此研究经济现象如何达到均衡。如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就是假定商品价格总有成为均衡价格的趋势,然后用“价格调节供求,供求影响价格”这一市场机制来阐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变量并不一定趋向于均衡,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经常的。据此研究非均衡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和运动规律。其基本分析方法被概括为“短边法则”:即经济变量的数值取决于最短缺的因素。仍以商品价格为例,按非均衡分析方法,并不一定会成为均衡价格,在多数情况下,商品不是供过于求,就是供不应求,只有偶尔情况下,才会实现供求均衡,达到均衡价格。当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其价格由需求来决定,即所谓“买方市场”;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由供给决定,即所谓“卖方市场”。

  目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是相当松散的,并且经常处于变动中,包括各因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都在不停地变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视。

  4。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在假定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以某些经济变量为自变量(不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研究作为函数的另一些经济变量随自变量的经济变量取值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它是一种组合选择分析,其中自变量与函数的不同取值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和前后演替关系。这种分析体现的是机械论思维方式,它假定其它因素都不变,只有一种或几种可变因素,在此前提下,孤立地研究可变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看作是某种铁定不变的精确关系。

  如以需求定理为例,假定其它条件都不变,只有价格与商品需求量在变化,其中价格为自变量,商品需求量为函数。一般的规律是,当商品价格比较高时,商品需求量就比较少;当商品价格比较低时,商品需求量就比较大。这就属于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则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研究各种经济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是一种过程演化分析,其中不同的变量状态之间是一种生长生成、演替进化关系,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前因后果关系。这里体现的是系统论和随机概率论思维方式,它将各种相关因素看作一个系统整体,考虑这些相关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它们各自以及它们共同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并非铁定不变,而呈一种概率关系。例如,仍以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来讲,若用动态分析,就是首先搜集若干时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销售量)数据,建立商品价格和商品需求量的时间序列,从中可以看出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轨迹,然后进一步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最后再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商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可能使人大吃一惊:当商品价格较高时,商品需求量也较高,当商品价格较低时,商品需求量也较低,二者呈同方向变化,民

  间俗语称之为“买涨不买跌”,与上述需求定理正好相反。那么,我们应该相信哪个结论呢?其实,这两个结论都没有错,只是分析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罢了。

  目前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普遍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如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以及凯恩斯关于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原理等,都是静态分析方法的杰作。

  5。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普遍应用的基本方法,其要点是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函数关系,研究“自变量的增量”所引起的“函数的增量”的变化,其目的是要确定一个最佳的自变量值和函数值。例如,在小麦地里施用化肥,施肥量少了,产量上不去,施肥量多了,同样也可能使麦苗致病,甚至可能将麦苗“烧死”,导致产量下降。那么,施多少化肥才合适呢?这就需要进行试验研究。一般的做法是,将一块试验田分成若干试验小区,各试验小区其它条件保持一致,只是施肥量分别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然后观察比较各试验小区间小麦产量的变化,看一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的增加呈什么规律,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的施肥量和最佳的小麦产量,这就是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方法是贯穿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如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概念,宏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等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一系列“边际”原理,都体现了边际分析方法。

  注意:边际分析只适用于存在极值的函数关系。如函数单调递减,或单调递增,或呈正比例关系,等,就不适用边际分析。

  6。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其中,“环境”被定义为一个事物从中产生并影响这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所有周围因素的综合体。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其物质和能量都来自其赖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从而事物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周围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是因为,事物的发

  展变化说到底无非都是事物内部的能量和物质在发生变化。这就是“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据此,一个事物只有联系它所处的环境,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如19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这一政策的正确性,从理论上来讲就是环境决定论的体现。再打个比方来讲,好比一颗鸡蛋,单独拿来,无论怎样颠来倒去地观察和测试,都搞不清它的来历。但只要抓一只母鸡过来,一切便轻而易举,迎刃而解:鸡蛋是母鸡生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状态下,随着世界各国日益加速开放融合,传统内因论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我们应当及时更新观念,代之以全新的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才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实际的、对外开放的哲学理论。

  7。系统分析

  19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 von Bertalanffy,1901—197

  2)提出“机体生物学”,强调生命现象不能用机械论观点来揭示其规律,只能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加以考察。举例来讲,一台拖拉机由许许多多个零件组成,每个零件都可以拆下来,拆下来之后,每个零件还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零件,这些零件重新组装起来,还是一台完整的拖拉机,这样“部分可以脱离整体单独存在”就是机械论的观点。显然,这种机械论的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生命现象的,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是,一只手被砍下来,虽然仍然叫做“手”,但实际上作为一只手的生命机能已经完全消失了,也就是说,部分不能脱离整体单独存在,这就是系统论的观点。一定的系统结构能够提高系统能量的有效系数,从而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内部各元素孤立功能之和,这就是著名的“系统效应”,也即俗话所谓“1+1>2”。

  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应用系统方法,最重要的是形成“系统结构观点”,要看到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以及事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共同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

关于经济学的读书笔记

  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

  1"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 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 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 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 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 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

学习经济学心得体会

  学习经济学的课程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平常的学习中,经管类的知识是很少涉及到的。也许是高中里经济学知识学得不好吧,也许是为了得到这门课的学分,但是更多的是对股票、投资、金融危机的兴趣和经济学知识的渴望,不管怎样我还是选上了这门课。快期末了,现在静下心来谈一下体会。

  每节课老师都给我们留了一定的时间来课堂发言,交流一下最新的经济学新闻以及一些经济学知识,单单从内容上讲,这些信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一些课本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一位同学就用一个孤岛上的事例简单明了地向我们阐述了。另一方面,课堂发言是很好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因为平常我们这样上去讲的机会是不多的。理学院的一位同学就用英语完成了他的课堂发言,既把内容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又不乏新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上课的另一部分是讲他的留洋经历,把外国的一些情况都介绍给了我们。每次讲到一个话题,老师就可以从此引出去,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地将一大堆与此有关的东西。我觉得这样非常好,作为一门通识课,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老师在这方面教给我们的都是十分好的材料,很好地促进了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比如说留洋,其实我自从高考以来一直觉得出国不怎么样的,所以我没去中科大,觉得读大学就是为了出国是一种悲哀。现在逐渐地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我是学机械的,如果想在这方面有一定造诣的话,那么至少应该去看看世界的一流水平是怎么样的。

  关于经济学,以前觉得是一门不太精确的学问,比如某个地方发生金融危机,然后有几个专家跳出来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事实证明他们分析错了。于是我就想怎么连专家都会分析错呢,那我们这些学经济不是都在扯淡吗?以前一直认为经济学是很文科的一门学问,只要背一背记一记什么的。然而翻开这本书,我的认识又发生变化了,经济学是很精确的,至少应用微积分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死记硬背显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是要靠理解。

  这本书的上篇讲的是微观经济学,上课讲的是比较详细的,但是课程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每节课的课堂发言,所以很多地方都是留给我们自己看了。不过作为一门通识课,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也是很不错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微观经济学的很多部分都涉及到了相当繁琐的数学运算,学完这部分的内容,我了解了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等等,让我对微观这两个字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宏观经济学是这本书的下篇,相比与微观经济学,这部分的内容把重点放在了经济的总体上面,像通货膨胀这样的名词,以前虽然也接触过,但是学完了这部分内容后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了。

  这本书只上了短短的八周,虽然作业论文考试的任务还是很艰巨,很多同学包括我很害怕闭卷考(现在已经改成开卷了),但是我还是很庆幸能够选上这门课,老师的讲课以及带来的课外信息都让我们受益良多。

经济学心得体会

  自工业化开始发展以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对气候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增大。气候的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世界范围内的冰川减退、北冰洋冰层变薄和世界部分地区极端性气候事件增加。由此,世界各国一致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目前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的。对于困扰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突围只有三条路:一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排放;二是大力开发低碳或无碳能源,从而满足能源需求而不增加碳排放量;三是利用土地和林业的碳汇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根据市教育、人事等相关部门文件精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心为林场每位职工开通了《低碳经济》网上学习培训平台,通过这次学习,我发现,原来我们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是那样的平面。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旨在围绕人类经济活动、生产、消费各个环节全面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其本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新行绿色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追求绿色GDP。

  同样,在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现阶段,我们要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环保经济,低碳环保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环保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是产业技术水平领先就是符合经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环保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是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环保经济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该要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环保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气球变暖,关乎地球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个人。

  对个人而言,我们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应该积极地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水,节电,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纸盒,筷子等等。就像陈迎老师说的那样,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是和大自然的一种和谐统一。

  只要你我都愿意,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改进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低碳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成为自然的朋友,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友好共处。

生活中的经济学

  “爱课程网络课程”大作业

  班级:17软本2姓名:骆铭学号:

  课程名称:

  作业题目:请结合学习的内容阐述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分类、以及如何衡量通货膨胀?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所经历的通货膨胀

  什么是通货膨胀呢?一个简单的模型,里面有工人及面包工厂。面包工厂生产面包,工人也用工资购买面包。本来工人工资30元,面包1元,假设面包成本中工人工资占了5毛。每个工人一天要购买一个面包。面包价格突然有一天变成了2元,这时候工人工资不能填饱肚子。于是工厂得涨工资,一个工人涨30元,保证能够买面包。那么面包成本就增加了0.5元,面包价格又要增加0.5元,面包价格增加,工人工资就要涨,面包成本再增加,价格再增加。

  如果扩大这个模型,假设原本面包另外有0.5元成本是面粉或小麦,由面粉厂和农民提供,面粉厂工人和农民也要吃面包,随着面包涨价,面粉厂工人,小麦农民的工资就也要上涨,那么面粉和小麦的价格就也会上涨。如此,面包成本和价格就会循环成比例上涨。

  再扩大到整个社会。那就是物价和生产成本都会循环增加,货币越来越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由此可以看出,合理范围之内的通货膨胀是正常的,甚至有必然性质。而世界不仅仅只有一个国家,如果某个国家政府的货币失去了信用,或者政府将货币超发,就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比如现在的委瑞内拉。

  在许多年前,大家见了面都是问对方“吃了没”,但是随着我们的生活过的越来越好,我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已经慢慢换成了“最近过的怎么样”,这句话有很多的内涵,比如吃的怎么样?玩的怎么样?住的怎么样?穿的怎么样?吃在我们生活支出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个比重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系数叫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就代表了食品支出占以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多少,来形容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通过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得出来了一个规律,当一个家庭在食物方面支出的比例占家庭总支出越大,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相反,当一个家庭在食物方面支出的比例占家庭总支出越小,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越好。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恩格尔系数来计算自己家的经济状况。

  那什么时候会产生通货膨胀呢?有以下几种可能。通货膨胀的前提是在我们纸币流通的前提下才会发生的,然而在古代金银流通的年代就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因为金银本身就有价值,而且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可以无限的发行,金银是数量有限的,所以只有纸币才会产生通货膨胀。一,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的现象。二,大多数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的现象。三,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因此,当具备这三种条件的时候,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几种分类。按市场机制作用不同分类:可讲其分为公开型和隐蔽型通货膨胀。按价格上涨速度分类:可将其分为爬行、温和、恶性通货膨胀。按通货膨胀预期分类:可分为预期和非预期通货膨胀。按通货膨胀原因分类:可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型、结构型和。

  通胀已经是大势所趋,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就只能去改变自身的处境了。大家通常会关注到通胀的走高导致钱更加的贬值,但是有没有去反向思维进行思考,如果国家不控制在通胀的情况下而是紧缩的状况下,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

  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钱不贬值的话,大家都不会愿意去消费了,因为钱越来越值钱所以本来要拿来消费的钱我宁愿放在银行里面存着,因为我知道明天的人民币会比今天的更值钱,那本身有钱的人会更加的有钱,本来就穷的人会更加贫穷。大面积的贫困势必会导致社会差距更加拉大,社会不公平现象会更加加剧,陷入恶性循环。

  那我们如何来形容通货膨胀呢?形容通货膨胀主要是物价水平的上涨,那物价水平如何来衡量?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几乎是现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用来衡量这个国家或地区通货膨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除了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还有生产价格指数(PPI),还有GDP平减指数都可以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水平。那CPI如何计算呢?首先有一个篮子,篮子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普通消费者的购物的篮子。然后,根据购买的商品的比重,给它赋予权重。第二点,找出这个篮子里每一种商品的价格,最后用价格和比重计算出这个篮子的总费用。每一年都计算一次,会发现每一年都有一个CPI的指数。

  所以在通胀的大环境下,我们能做到的第一步就是增强自己赚钱的能力,前段时间非常流行的一个名词叫做斜杠青年,既然钱越来越不值钱,那么究竟什么是最值钱的呢?肯定是你自身的能力啊,俗话说得好技多不压身,只有不断的投资自己才能有能力足以去增加自己的收入来源,钱能带来的安全感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

  再一个就是学会理财,老话说得好,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为了减小和别人的差距,除了要比别人赚的多之外,还得让自己的钱贬值的比别人慢,在这个通胀急涨的环境里,最应该想到的不是怎么使自己脱离出来站上金字塔顶端,而是尽可能的去保证让自己的钱贬值速度比别人慢,这才是我们应该做也是比较容易能够做到的事情。

  最后一点就是学会适度消费,虽然现在超前消费的观念已经普及了,日常的花呗信用卡我也会去适度消费,但是父母教的存钱的观念一直深入骨髓,绝对不会去做月光族,每月适当的存款是一定会管理好的,以备不时之需。

  学习过“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程,我发现生活很多有趣的现象都包含着一些经济学知识,以前的我不是很了解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什么,但是通过这门课程,我知道了很多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我也对经济学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经济学与我

  大学几年学的课程可谓很多,然而能够把他们融会贯通、合而为一,创新出属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着实不太容易。经济学是理论学科,是与经济相关的基础性学科,也是网络上谦称的“万金油”专业,是所有专业里就业面最宽泛,排名第1名的专业;但也是排在最难就业的全国前十专业里第8名。矛盾就在这个地方,就业面宽,但就业率不高。这也算是中国大学的一种特色吧。

  经济学,想学好不容易,学精通更是难上加难。不仅因为它的范围宽泛,还因为它的纵深度不易掌握。就仿佛,能够在全世界众多的经济学人中出名的,中国顶尖的也就那么几个,诸如,厉以宁、郎咸平、时寒冰.大多数都是埋没在岁月里。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是一个人最要命的地方。人云亦云,是最普遍的现象。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十分重要。

  我会永远记得,在当年经济系的迎新会上,江导所说的我们读大学,最终要学到的就是有一种,“独立的精神,“也即是精神的独立。我理解这也是我们秉承自身准则的最高标准。回想起来,之所以会记得这样深,我想是源于我在上大学来听到的第一个讲座。那年的开学典礼没有参加,所以对其他人的印象根本没有。从心理学上解释,也可以是源于心理偏好,叫选择性记忆。

  学经济学的这几年,努力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朝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看待问题,但收效不大。这可能源于知识储备体系的不完整,源于对知识掌握不精细,也源于对所学专业缺乏前瞻性的预测。所以,学习经济学是一件长期的事!经济学,讲资源优化配置,讲经济效用最大化,讲机会成本,讲博弈论,讲供需均衡,讲国民经济运行,讲微观经济发展,等等.  很多!几年下来学的经济学课程一大堆,诸如: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世界经济史、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经济法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市场价格学、管理学、保险学、投资学、环境经济学、国际金融、银行基础、财务管理、保险会计、风险控制、市场调研等等.当然也有没涉及的诸如房地产学、物流学等。经济学科课程庞杂纷繁,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拉出来重新组建一个专业。学科相互交织,做到融会贯通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基础,大量的知识体系,还有更为重要的实践经验。但我相信,学习经济学还是很有用的。作为基础学科,在这基础之上再架构其他纵深向的知识,将是很容易的一件事。这是我们的专业优势。  例如,金融工学中,涉及的金融衍生品。是我们作为学习金融的基础。了解并熟练运用构建投资组合,规避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但也是最晦涩难懂的,需要长期学习。

  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我理解,就如同五步:”接受、理解、掌握、融会、再创新。“学习知识,应持之以恒。就仿佛经济学这门学科要终生学习一样,与时俱进。诸如,我们的”克强经济学“。一、政府不推出刺激经济的政策,而是通过逐步缩减国家主导的投资行为;二、去杠杆化,以大幅削减债务,降低借贷与产出比;三、推行结构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落脚点与归宿点,最终在创新。所以克强总理创新了,诞生了今天的”克强经济学“。因而,学习,是一刻也不能停息的事。树立学习的理念,后天的成功将会是一种必然的趋 势。其实,阅读,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多读书,读得越多,自然就知道书的优劣。

  有些话说得也很好, ”你相信什么?你就会看见什么。你做了什么?决定你拥有什么。“当面临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够帮助你走出迷茫与困惑的就是一个字:做!做了就知道适不适合自己。每一个选择,我都去尝试做一下。”你相信能实现梦想,梦想就会实现。“人的一生,应该是聚集正能量的一生。未来很美好,现在很重要。做好现在,才能到达未来。也即是实现梦想的关键,就在于过好当下。未来不是只有一种假设,一种选择,做好现在,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没有哪一个选择,比选择现在更重要。到了大三下了,不多想工作的事,好好珍惜把握仅有的读书时光。工作,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每一个阶段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事,这是我现在最平静的想法。所以,认真学习才是主要的事。

  经历了前几年困顿与失落,让我学会了独处,学会了面对孤独和寂寞,学会了坚持不放弃。现在觉得我的心态在开始变化,就好像内心的坚冰在被'美好生活的热量"慢慢地融化。我知道不能只活在过去的时光里,我的人生才走四分之一呀。走过人生的一段低谷,我想重新开始起航。开始学着放下,放下曾经的不美好。因此,我选择在学校后门每天陪着妈妈练摊儿,开始以一种平静、祥和的心态融入这个多姿多彩的社会。这两天,过得很开心。忽然,发现自己很期待很享受每天下午放学后的两个小时,在与周围人的聊天中,了解了每一个人对命运的抉择,对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许。虽然东西卖的不怎么样,但我是开心的,笑得很开心很开心,应该说是三年来最开心的一段时间了。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天天把自己闷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屋子里,整月整月的不踏出门一步,颓废、无助,甚至绝望。那段时间长达半年,静默地想,想了很多很多,那一年是我人生中最为黑暗的一年,那一年没有人陪在身边,只有母亲。那一年发生的事情,需要我用一生来消化。就好像走在崩溃的边缘,内心的起伏很大。如今想来,却会觉得那一年的事情真多啊!!!我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呢?如今,明白就是一个词:坚持!!!世上没有比做到”坚持“这件事,更难做的事了。我做到了那时的坚持。所以,我才能在今天开始学着放下过去的不美好。坚定地踏出这一步,不再犹豫,不再拘泥。许下未来,让今生不再有遗憾.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未来,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期许有一天,能徜徉在,有书香、有茶茗、、有网络、有电脑、有爱的人、有一所供家人居住的大房子、有一份能赚钱的工作的晶莹别致的生活里。家,是心的归属。心中有家,温暖的家就会在心中扎根,指引着你向它靠近。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做一个平凡的人,未尝也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做一个积极向上奋斗的青年人,在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平淡和美中,昂首阔步前行!

  写于2014年3月18日四教办公室,以资纪念逝去的岁月。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天净沙秋思》

想吃东西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