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的作者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石灰吟》

  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明朝于谦的诗作,诗名是《石灰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因将石灰石拟人化而衍生出人生的道理,不仅深深的吸引我,还成为我的人生座右铭。

  在阅读这首诗的同时,我彷佛同诗人于谦一起在深山中寻幽访胜,探寻山中之宝,于是我们来到更深的山林中,开采出石灰石,经过大火的燃烧变成石灰,这洁白的粉粒将遗留在人间。石灰不害怕被粉身碎骨磨成粉状的个性,正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最佳写照。

  这首诗充分描绘出于谦忠良的个性,藉由石灰石燃烧的过程,当作人们遭受各种挫折的历练一样,引申为人必须要挑战自我的极限且勇于在困难中有所突破、成就,最后造福人群,这种烈火见真金的精神是最令我敬佩的。

  这首诗运用独特的拟人手法描写石灰石,简短的七言绝句却刻画出深远的意义,于谦在十二岁时能撰写出这篇千古佳作真是令人啧啧称奇、感佩万分。

石灰吟的作者

石灰吟诗歌讲解

  朝代:明代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 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身碎骨全不怕)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译文及注释: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注释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 显示全部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显示全部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普通的石灰吟

  我是一块很普通的石头,灰溜溜的外衣,身上棱棱角角,很容易碰伤人,动物们对我们的抱怨很大——这里有很多我的同伴。

  我生活在一个山谷里,这里很漂亮,阳光也很好,可仍然不能驱走我的灰色心情,我太普通了,一点也不出众。上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我好希望……好希望我能够不是我。

  是那小鹿,跳跃在山涧中;是那雄鹰,翱翔在天空中;是那猴子,攀越于悬崖峭壁上……

  可惜,我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灰色石头,我一点用也没有,这话是动物们说的。

  如果这些愿望上天不能给我满意的答复,起码,让我有一点用处。我好羡慕那些漂亮的大理石,它们被运到城里,有的打磨成了光滑的瓷砖,有的送到博物馆展览。也羡慕那些金刚石,镶嵌在金属中,人们好喜欢它,带着它到处炫耀,在阳光下,它闪着熠熠的光辉。

  直到有一天,我平凡的生活就要结束了,我永远都会记得那一天的。

  在朦胧的晨光中,我看到一张张汗津津的脸,兴奋的脸有些发红。嘴里好像在说着什么“石灰石……好多”。石灰石?我们是石灰石吗?我不知道,没有人告诉过我。

  我终于离开了这个山谷,我知道,我将会到城里去,我好高兴,却不知道前方的路有那么多的痛苦。

  我睡着了,当我醒来时,我发现自己在一个小房子似的东西里面,旁边有好多我的同伴,也有许多荒草之类的东西。

  一个人走进来,手里举着一支火把,他将火把丢向荒草堆,迅速离开了。着火了!火放肆地燃烧着,房子里的温度急剧上升,好热,火焰开始向我靠近,我被烈火包围了!痛!撕心裂肺地痛!那种痛难以忍受,透过红红的火焰,看到同伴一张张因痛苦而扭曲的脸。我的意识开始模糊……

  当我再次醒来的时候,我变成了雪白的粉末——石灰。我成为了一堵墙的一部分,原来,我也是有用处的。

  悲伤什么?难过什么?高兴什么?欢喜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是注定的,每人只有在经历了一番磨难之后,你的才华,你的用处才会显露出来。而我,注定要为别人奉献一生。

《石灰吟》作文

  明代的一位县令于谦,在一个美好的日子到野外散步,突然,他看到了一群工人推着一辆辆木车从山那边过来,于谦非常好奇,就悄悄地跟过去一探究竟。

  于谦看到大约几百名工人在凿那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头,把石头装到了车上,于谦心里一想:哦,原来他们在挖石头是为了烧制石灰啊,于谦的心中想到了一幅图景: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头从深山里被别人挖了出来,那些石头又被送到了那熊熊烈火里面,石头依然面不改色,它们从来都没有对那熊熊烈火产生一丝畏惧。它似乎在对正吐着火舌的烈火说道:“来烧啊,我不怕你!”它在火焰中和火焰激烈地抗争,可是命运的魔爪还是把石头粉身碎骨,只留下了那雪白的石灰,清白地留在世上,内心依然平静。于谦自己就是那一直与权贵豪门对抗的石头啊!虽然于谦深知自己凭一人之力斗不过权贵豪门的恶势力的火焰,他还是选择了与他们对抗,他要用自己全身的力气与他们对抗,打消他们的嚣张气焰。总有一天,他们也会被数不尽的石头消磨殆尽,到了那时,于谦已经变成那洁白无瑕的石灰了。想到了这里,于谦对自己和恶势力的战斗的决心又上了一把锁,从此变得无坚不摧,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老师评语:这篇习作不仅完全表达出了原诗的意思,而且指明了诗人的心境。想象大胆又合理。

欥—《石灰呤》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无数伟大的是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响亮的名字早已深深地刻在诗歌的历史名碑上。他们的作品,更是被后人千古传诵。我最喜爱的,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这首诗是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之作。诗的全文是这样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碎骨粉身全不怕”极形象地写出了石灰石烧成石灰的过程,而“全不怕”又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句句都在写石灰,而实际上却句句在写人。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若等闲”三个字,抒发了作者在困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末句表现了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作者用这寥寥数十字,就深刻地反映了忠心报国的高贵品质,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心中热血澎湃,被这种豪迈气概所深深吸引。“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这些词汇语句映入我眼帘时,我心中感受到的是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豪迈不已的气概。

  作者于谦身为明代大臣,以身作则,精忠报国,清白做人。他以这首大气的七言绝句比喻自身,其语言明白,内涵深刻,其人与诗,永垂不朽。这首诗表达的正是:做人要像石灰一样坚贞不屈,即使“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碎骨粉身”都无所畏惧,只为留下清白在人间。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高估品质:要清白做人。

  这就是我最喜爱的一首诗——《石灰吟》。

童话石灰吟

  石灰石一种意志坚强的东西,他又一篇精彩的故事。

  石灰和石块是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兄弟,可是他们的性格却不一样,一个整天游手好闲,一个却日夜劳动,努力学习。

  有一天,石灰对石块说:“你整天游手好闲除了吃,就是睡。这样做你以后有什麽前途发展呀!”可石块却说了:“我的事不用你管,你自己做你自己的事去。”

  石灰心想玩物丧志的弟弟可真给我们石头家族丢脸呀!

  不久,石灰和石块都长大成人了,可是石灰做的是石灰公司的董事长,而他的弟弟却到现在还没有工作。

  石灰决心借给他一万块钱,让他自己发展可是一夜之间这一万块钱就没了,原来石块整天喝酒,赌搏。他的弟弟最后整日债主上门有钱跳楼自杀了。

  从这可以看出石灰的精神很好我们要向他学习。可石块是个不争气的家伙,大家不要学她。

石灰吟

  是那小鹿,跳跃在山涧中;是那雄鹰,翱翔在天空中;是那猴子,攀越于悬崖峭壁上……

  可惜,我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灰色石头,我一点用也没有,这话是动物们说的。

  如果这些愿望上天不能给我满意的答复,起码,让我有一点用处。我好羡慕那些漂亮的大理石,它们被运到城里,有的打磨成了光滑的瓷砖,有的送到博物馆展览。也羡慕那些金刚石,镶嵌在金属中,人们好喜欢它,带着它到处炫耀,在阳光下,它闪着熠熠的光辉。

  直到有一天,我平凡的生活就要结束了,我永远都会记得那一天的。

  在朦胧的晨光中,我看到一张张汗津津的脸,兴奋的脸有些发红。嘴里好像在说着什么“石灰石……好多”。石灰石?我们是石灰石吗?我不知道,没有人告诉过我。

  我终于离开了这个山谷,我知道,我将会到城里去,我好高兴,却不知道前方的路有那么多的痛苦。

  我睡着了,当我醒来时,我发现自己在一个小房子似的东西里面,旁边有好多我的同伴,也有许多荒草之类的东西。

  一个人走进来,手里举着一支火把,他将火把丢向荒草堆,迅速离开了。着火了!火放肆地燃烧着,房子里的温度急剧上升,好热,火焰开始向我靠近,我被烈火包围了!痛!撕心裂肺地痛!那种痛难以忍受,透过红红的火焰,看到同伴一张张因痛苦而扭曲的脸。我的意识开始模糊……

  当我再次醒来的时候,我变成了雪白的粉末——石灰。我成为了一堵墙的一部分,原来,我也是有用处的。

  悲伤什么?难过什么?高兴什么?欢喜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是注定的,每人只有在经历了一番磨难之后,你的才华,你的用处才会显露出来。而我,注定要为别人奉献一生。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一】

  《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 清白 )长留人间。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石灰吟》是于谦17岁时写的一首石灰的赞歌。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拟人化的描写,表达了他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

  【赏析二】

  励志诗古有之,然而这首诗的高风亮节之品质少有。其实古人言志者众而少有励志诗词,励志大都以条屏条幅为多。然又多以手书联句与中堂,以利于不断鞭策自己的修身养性。《石灰吟》的思想价值要高于它的艺术价值,思想往往对历史有着巨大而强烈的穿透力。如莲花之神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历数宋时周敦颐《爱莲说》,明其志者莫过于《石灰吟》。莲花居其清高之韵,石灰蕴含高洁之质。

  于谦明代杭州人,一首千古传颂的《石灰吟》真诚地表达了他高洁的志向:他的一生,可谓历经千锤万锤,烈火焚烧的磨难。先是参加科举考试时,以状元的文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其原因是他不肯对主考官溜须拍马招致嫉恨而已。等他做了官,又因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的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别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威风八面;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而且是 居心叵测 仕途还能得意。

  公元1449年,蒙古侵略军席卷南下,明英宗偏听全无军事常识的太监之言,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做了阶下囚。消息传到京城,有人主张南逃,有人主张投降。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痛斥种种逃跑主义投降主义,调集各路兵马保卫京城。敌方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明朝朝廷投降,否则就杀掉英宗。有人又主张献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于谦却义正词严地质问:到底国家民族重要,还是英宗的个人生命重要?坚决拒绝敌军最后通牒。于谦带领22万大军,坚守京城,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侵略者见死伤惨重捞不到半点油水,又顾虑中原毕竟国大力大,正所谓烂船尚有三斤钉,一个不小心被于谦反攻过来恐怕后果堪虞。就卖个顺水人情,在退军之时将明英宗送回明朝廷。明英宗回朝登位不思于谦抗敌之功,却恨于谦不听蒙古兵之劝,就找个借口把于谦下狱,随即斩首,一泄私愤。一直到明英宗死后,明献宗登位,才为了平息民愤收买人心,下令为于谦平反昭雪。生衰死荣,令人叹腕。

  【赏析三】

  首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 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烈火焚烧 ,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 若等闲 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身碎骨 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 浑不怕 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最后一句 要留清白在人间 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赏析四】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这首诗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大无畏的凛然正气。于谦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仰慕古代正气凛然的仁人志士。1421年,于谦考中进士。在出按江西期间,3年时间就昭雪冤狱数百人,黎民百姓称之为 于青天 。后又出巡河南、山西等地,体恤民间疾苦,变革害民弊政,远近称颂。离职之时,山西、河南吏民上书请留于谦者以千数。

  1448年,蒙古族瓦剌部南侵中原,英宗轻率迎战,结果发生了 土木堡之变 ,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蒙古军进逼北京。国难当头,于谦挺身而出,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并击溃蒙古军,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社稷。没成想后来英宗重登皇位,十分怨恨于谦,以 意欲谋反 为由,将于谦判处死刑。行刑那天,几万市民沿途泣立,与这位忠良诀别。于谦遇害后,遗体由子女运回杭州葬于三台山麓,于谦遂与岳飞天天相向而望。

  就当时来看,于谦对 土木堡之变 的态度确实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全国精锐之师葬送在土木堡,京师守御力量极为薄弱,如果保卫京城失败,整个皇室被俘,于谦将成为千古罪人,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他甘愿冒这个风险。朱祁钰监国,权力受限,为了取得抗敌胜利,他不得不拥立朱祁钰为帝。旧帝尚在,拥立新君,而宫廷矛盾早已很深,这些于谦当然也很清楚,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也甘愿冒这个天大的风险。国难当头,于谦没有临难退缩、明哲保身,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只要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哪怕 粉身碎骨 ,也在所不惜。

  土木堡之变 ,如果没有于谦力挽狂澜,英勇反击,也许大明江山将丧失大半;如果没有于谦 社稷为重,君为轻 的严正宣言,蒙古人也不会轻易将英宗放回。但是,在矛盾复杂的封建朝廷,于谦的挺身而出与一腔耿直,却将他卷入了一场皇室争夺权位的你死我活的争斗之中。所以,于谦保住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却没有保得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铁骨铮铮、忠心赤胆的于谦尽管以悲剧告终,但于谦 甘洒热血写春秋 的爱国爱民情怀,却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楷模和丰碑,给我们铸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之魂。

  【赏析五】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 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烈火焚烧 ,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 若等闲 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身碎骨 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 浑不怕 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 要留清白在人间 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 谋逆罪 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浑: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六百年前,一位年轻的士子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佳句,这也是他英雄一生的真实写照。

  地点,北京,吏部门外。“廷益,如今王振在位,你一个地方官,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去受‘京察’,不妥啊!”一群大臣聚在宫门外,甚是关切地招呼一名脚下生风,着巡抚袍的中年人。

  “不求人,心中无愧,何来之敬礼?”中年人怒目而视,自从“三杨”内阁解散,阉党得势,朝政越加腐败。对于那些认太监当爷爷、膝下无金的人,嫉恶如仇的他自然不肯,更不会送礼。

  吏部,考功司大堂。“有无外敬?”堂官轻描淡写,好像是理所应当似的。“卑职听不明白,还望上官指点。”堂下人不卑不亢”“你!好,好,哈哈,好……”堂官气急反笑!很久没人敢这么对他说话了。巡抚也淡然地笑了,挥挥袍袖,走出这丑恶变相的官衙。他似乎听到堂官小声地对副手说:“区区巡抚,哼,干掉!”

  几日后,是程序化的罢官:言官上奏弹劾,准批,锦衣卫来了,摘帽入诏狱……巡抚自始自终没有说一句,他庄重地脱掉官服,摘下官帽,套上枷锁,便毅然走进了熏臭、恐怖的诏狱——那里,有数不清的刑法,也有数不尽的人命……

  在臭虫满地的牢房。中年人回顾自己短短的一生,从中进士,到下放地方当县官,他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收受过一分黑钱?有没有欺压过一次百姓?有没有助纣为虐、贪生怕死、不尽责任?良久的沉思后,是一声爽朗的大笑。行刑的锦衣卫经历(官名)不解:被打得头破血流,竟然还有心情大笑?他不会明白,因为,理想早离他远去。

  而在皇宫内城,司礼监(宦官权力机构)大堂里,王振急的满头是汗。他手中是一封奏疏,晋王写的,要求释放一名诏狱中的巡抚。这已是朝廷几天来收到的第四封藩王来信了。自从前天关押了一名不起眼的巡抚后,天下人似乎疯了似的,先是山西、河南的大批民众、官吏赶来京城,跪在宫门口抗议,接着是那些尊贵的亲王频繁来信,随后是御史不要命的群骂,国子监学子的血书……这个太监头头儿,朝政实际掌控者,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巡抚,竟有这么大的能耐!

  这个人,想杀他容易,但是,想消除影响,难!阉党整不起他!王振叹了口气,挥挥手,沉重地朝侍立一旁满脸媚笑的锦衣卫都督说:“放了,复职。”刹那间,脸上的意气风发不见了,他看到了夕阳,他甩掉了搀扶着他的手,跌跌撞撞地走出去,神情恍惚……

  “于大人,我等都来看您了!”当中年人被几位同僚小心翼翼地从诏狱架出来时,迎接他的是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有做官的,也有经商、务农的……

  “廷益,你要走的路还有很远,但你要记住,道义自在人间!”多少年过去了,中年人变老了,当年小小的巡抚,已然成为兵部尚书兼太子太保(从一品),正是他,力挽狂澜,拯救大明帝国于危难,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于谦!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和我的祖国内容

百合花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