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物态变化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云、雨、雾、露水、雪、霜、冰雹形成与物态变化

  空气中总是有水蒸气的,而且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看不见的。日常所见到的“白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1、云是怎样形成的

  当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小的微粒,能被空气上升气流顶起,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水蒸气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2、雨是怎样形成的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上,形成了雨。

  3、雾是怎样形成的

  雾一般在清晨出现。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或地面温度突然下降时会液化成小水滴而飘浮的空气中和尘埃上,就形成的雾。

  4、露水是怎样形成的

  当地面温度下降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面附在地面上或花草上,形成露水。

  5、雪是怎样形成的

  在冬季,有时上升气流较弱,云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在小冰晶上凝华形成雪花,飘落到地面面形成了雪。

  6、霜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即霜。

  7、冰雹是怎样形成的

  在夏季,上升气流很强,也很不稳定,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大冰块,当这样的冰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就降落到地面形成洋冰雹。

  8、人工降雨:

  通常人工降雨采用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直接升华成气体进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空气的温度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为小水滴或直接凝华为小冰晶,这样就可以实现人工降雨。

  9、舞台上的云雾效果:

  常利用干冰在升华时吸收大量热使空气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可直接凝华为小冰晶,形成舞台上的云雾效果。

六种物态变化

物理物态变化冰、雾、冰雹、雪、霜的形成

  雨: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冰晶熔化成的小水滴落到地面成为雨

  雪:水蒸气凝华成的冰晶落到地面上

  云: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漂浮在空中

  雾:水蒸汽在地面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

  露:水蒸气在地面的植物上液化成的小水滴

  霜: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

  雹:随着云中的水气的聚集,就会能够形成降雨,如果降雨过程中遇到冷空气的话就会形成冰雹.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现象叫做物态变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水有三态:固态:冰雪的霜等.液态:雨雾露.气态:水蒸汽.

  雨的形成:由液态水滴(包括过冷却水滴)所组成的云体称为水成云。水成云内如果具备了云滴增大为雨滴的条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这时降落下来的就是雨或毛毛雨。由冰晶组成的云体称为冰成云,而由水滴(主要是过冷却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从冰成云或混合云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气层内,融化以后也成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雪的形成: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云的形成: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雾的形成:当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露的形成: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霜的形成:应该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因为气温变冷,空气携带水蒸气的能力降低,一部分水蒸气凝华变成小冰屑,许多小冰屑产生,落到地面上不断堆积,就成了霜

  冰雹的形成: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雹核A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更多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1、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

  2、早晨,草木上的水水滴(液化)

  3、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华)

  4、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

  5、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

  6、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

  7、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

  8、洒在地上的水不久干了(汽化)

  9、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

  1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

  11、早晨的浓雾(液化)

  12、水结成冰(凝固)

  13、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

  14、北方冬天的树挂(凝华)

  15、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

  16、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

  17、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

  我是老师谢谢采纳

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湖北省枣阳市兴隆二中谢江涛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人家里都有电冰箱,电冰箱是利用低温来保存食物的。冰箱里汽化、液化、凝固、熔化、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都存在。目前使用的电冰箱都是利用氟利昂来做致冷液,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当电动机工作时,液态氟利昂进入冰箱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同时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机抽走,再次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氟利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过几天打开电冰箱上边冷藏室的门,里面的新鲜蔬菜、水果因蒸发会失去水分而变得干瘪,因此这些新鲜食物最好放在保鲜袋里保存。再打开电冰箱下边冷冻室的门,立即会看到门口“冒出”一股“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而放入冷冻室的食物,所含有的水分因温度降低而凝固形成冰。被冷冻的食物中的冰又不断的升华,由固态的冰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又直接凝华成白花花的霜附在冷冻室的内壁上。

  停电以后,冰箱内的温度升高,被冷冻的食物会解冻发生熔化现象。在冰箱的冷藏室中容易结霜的位置,安装有除霜加热器。每隔一定时间除霜加热器会自动工作,给这些结霜的部位加热,使冰霜熔化,达到除霜的目的,而熔化所产生的水会沿一定通路流出,有些水会流到冰箱底部的容器内,因此冷藏室的底部会有少量的水。

  当水果,饮料等刚从冷藏室里拿出来时,会感觉表面在“出汗”,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表面液化成小水珠。而从冷冻室里拿出的肉、鱼等食物表面会很快出现白花花的霜,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的含义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凝固知识点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熔化知识点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

  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影响熔点,凝固点的因素

  影响熔点(凝固点)的两大因素

  ①压强。平常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对于大多数物质,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升高;对于像铋、锑、冰来说,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小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降低。

  ②物质中混有杂质。纯净水和海水的熔点有很大的差异。

  凝华

  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升华

  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液化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液化现象:

  ①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2.液化的方法分为: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⑴降低温度(遇冷、放热)液化: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

  ⑵压缩体积液化: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③打火机中,常用压缩后的液态“丁烷”作为燃料。

  3.液化放热:

  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

  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要放热)

  汽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沸腾:

  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固态氧的熔点是-218℃。-182℃时,氧为气态。

  -184℃时,氧为液态。-219℃时,氧为固态。-183℃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78℃,高于78℃时为气态)

  2.蒸发:

  ⑴蒸发现象:

  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我国的温度单位:℃(摄氏度)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2、温度计

  (1).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注意根据不同的测温需要选择液体。

  (2)种类:常见的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它们的量程(即测量范围)不同,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也不同。

  (3)使用方法:使用前先要两认清,一是认清量程,二是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测量时一是注意放: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原因有:一是易碰破,二是容器底和容器壁处的温度与液体中间的温度有差异);二是注意等:放入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因为热传递需要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三是注意正确的读: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与凝固

  1、熔化

  (1)定义:固态变为液态。例如①春天来了,雪山上的冰雪熔化。②太阳出来路上积雪熔化。

  (2)熔化吸热。例如①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要吸热造成气温降低。②吃冰棍感到凉爽,是冰棍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2、熔化规律: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熔化时不变的那个温度值就叫熔点);非晶体熔化时也吸热,但温度一直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

  (1)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继续吸到热。

  (2)熔化的图像:晶体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反映图像上就是图像上有一段是平的,与时间轴平行。画图讲解图像各段含义。

  3、凝固:

  (1)定义: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例如:水结成冰,工厂里用铁水浇铸成零件。

  (2)凝固放热。例如:北方在冬天时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凝固时放出的热量来使窖内温度不至于降太低,以免菜被冻坏。

  4、凝固规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它的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的下降,没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即没有凝固点。

  三、汽化与液化

  1、汽化定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例如:湿衣服中水变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2、汽化方式:蒸发和沸腾。

  (1)它们的区别有三:①快慢程度不同。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是剧烈的汽化方式,比较快。②发生的部位有区别,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沸腾是在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③条件不同。蒸发不需要一定的温度,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而沸腾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即达到沸点时的温度。

  (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夏天教室洒水会凉快,扇扇子或吹电扇凉快,高烧病人身上擦酒精,从游泳池起来被风吹会感到冷(身上沾的水分在风吹下迅速蒸发吸热)。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温度的高低;②液体表面积大小;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快慢。

  (4)液体沸腾规律: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5)液体的沸点与气压关系:液体沸点随气压变化,气压越高沸点越高,高压锅内气压高,所以高压锅内水沸腾时温度高于100℃,食物熟的快。气压低沸点低,高山上气压低,水沸腾时温度低于100℃,食物不易煮熟。

  (6)液体沸腾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能继续吸到热。沸腾实验①现象:在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放出里面的水蒸气。②如何减少实验时间:A、采用温度较高的热水做实验,如90℃的水。B、减少水的质量,不要装太多水。C、在烧杯口用厚纸板做盖子,减少水蒸发带走的热量。

  3、液化定义:由气态变为液态。例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雾、水珠。

  4、液化的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环境就会液化。

  举例:冬天说话时嘴里冒出的“白气”(嘴里呼出的热蒸气到外面后遇冷);对着凉玻璃哈气,玻璃上会出现水珠(热的水蒸气遇到凉玻璃);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鸡蛋、冷饮瓶,放在外面一会儿,外壁上会出现水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鸡蛋和冷饮瓶液化);烧水时锅的上方冒的“白气”;剥开包装纸的雪糕周围会冒“白烟”(空气中的热水蒸气运动到温度低的雪糕附近时降低温度而发生液化形成的水雾);类似的有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的门,看到门口会有“白烟”下沉。

  (2)压缩体积。例如: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采用加压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体积小,装在钢瓶里便于贮藏和运输。还有日常用的打火机内的丁烷气体被压缩成了液体。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定义: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举例:北方挂在外面的冰冻衣服过几天变干,放在衣服箱子里的卫生球时间久了变小,堆的雪人过几天变小,灯泡内的钨丝变细。(这里的冰冻衣服变干和堆的雪人变小为什么说不是先熔化然后又汽化的呢?因为在北方的环境温度低于0℃,达不到熔点,冰雪不可能熔化,只能是是固态的直接变成了气态升华了。)

  2、升华吸热可迅速致冷。例如人工降雨时在空中撒固态的CO2(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雨水;舞台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白气”造成雾的效果;生活中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使运输的食品保持低温防变质。

  3凝华定义: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例如初冬早晨地面和屋顶出现的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在夜间遭遇低温凝华直接变成了白色的霜(固态);再如很冷的冬天早晨发现屋子的窗玻璃上会结一层冰花(固态,同霜),它也是室内的热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极低的玻璃而凝华成的小冰晶;灯泡壁用久后会变黑,是钨丝在亮灯时的高温下先升华变成钨蒸气,灯熄灭后温度降低又凝华成固态的钨颗粒附在灯泡的壁上形成的。

  附录:

  一、 自然界中的水的三态变化

  雨:地表上的和海洋中的水经过蒸发(汽化)变成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后遇冷液化形成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冰晶再熔化成水滴落下来成为雨。

  雾:夜间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冷时液化成小水珠——“白气”

  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树叶、草叶上形成的。

  霜:很冷的夜晚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夜间低温而发生凝华形成的白色冰晶。

  雪:同霜的形成一样,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突然遇冷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雹:先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然后小水滴又遇到更冷的低温而凝固成小冰球儿。

  二、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规律

  物质分子间距离大小关系:固体分子排列紧,分子间距离最小;液体分子间距离稍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

  物质的分子间的距离由小变大,需要吸热来实现。固态→液态→气态。

  分子间距离由大变小,要放出热量。气态→液态→固态。

物态变化

  1)放在衣箱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这是________现象。

  (2)深秋晚间“下霜”,这是________现象。

  (3)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是________现象。

  (4)洒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是________现象。

  (5)水烧开后,壶嘴向外喷出“白气”,这“白气”形成过程是先________后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21.如图所示,甲温度计一般称为________,其测量范围是从_____℃到_____℃,最小分度值是_____℃,此时的示数是_____℃;此时乙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丙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

  22.如图所示为两种物质的熔化时的温度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这种物质在100℃时处于______态。

  23.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同学实验装置及读数方法如图所示,他在实验中的错误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调整为正确的操作后,小明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时间0123456789101112温度(℃)90929496989999959999999999

  (3)观察到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从实验可得出,沸腾是从液体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________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热,温度________。

  (4)由实验记录可知,加热____分后水开始沸腾,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

  (5)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所示,则图______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6)从实验记录可看出,第____分记录的数据是明显错误的。

  (7)请在右图所示的方格纸上标出数值和单位(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用描点法画出“温度—时间”图象。(注意画图时采用正确数据)

  五、简答题

  24.晒粮食时,为什么将粮食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并把粮食摊开

  25.夏天,如果把一瓶冻成冰块的矿泉水放在桌子上,过一会儿,瓶子外面湿漉漉的,难道是瓶子破了?解释发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2.A3.D4.B5.C6.D7.C8.B9.D

  二、多选题

  10.ACD11.ABD12.ABC

  解析:A中大雾形成是液化现象;B中冰花是水蒸气凝华而成;C中液化要放热;D选项是正确的,所以选ABC。

  三、填空题

  13.冷热程度;热胀冷缩;冰水混合物;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

  14.晶体;非晶体;海波、冰、铁

  15.升华;凝华

  16.蒸发;沸腾

  17.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压缩体积

  18.升华;液化

  19.冰;熔化;吸收

  20.(1)升华;(2)凝华;(3)凝固;(4)汽化;(5)汽化;液化

  四、实验、探究题

  21.体温计;35;42;0.1;38.9;-23;17

  22.乙;80;液

  23.(1)温度计碰到了烧杯底部;(2)视线未与温度计刻度线垂直;(3)内部;表面;汽化;吸;不变;(4)5;99;(5)b;a;(6)7;(7)图略

  五、简答题

  24.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是: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通速度。将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是为了提高液体温度,通风是为了加快空气流通速度,摊开是为了增大表面积,从而使粮食中的水分蒸发加快。

  25.夏天空气中水蒸气的温度相对较高,当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瓶子时,就会液化成水附着在瓶子表面,所以并不是瓶子破了。

物态变化

  在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好像说声现象、光现象、透镜、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都是那么的有趣。而且生活中也很需要这些知识,例如说:科学课上用的放大镜原来是用透镜中的凸透镜来做的,是多么神奇啊!

  今天真是受益匪浅啊!竟然在我哥家找到了一本物理书,封面的图画已经引人入胜,于是我带着好奇心独自进入书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黄金无处不在。以前我不知道的或难以解释的现象现在的都引刃而解了。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物态变化。首先告诉大家物体的状态有三种,分别是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物态变化的意思是:物体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就像水蒸发成了水蒸气。物态变化一共有六种,分别是熔化、凝固、汽化(蒸发与沸腾)、液化、升华、凝华。

  首先说熔化和凝固。熔化是指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恰恰相反的是凝固,它是液态变成固态。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在熔化和凝固时,如果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是晶体,相反的就是非晶体。大家要注意的是在晶体熔化或凝固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是一成不变。

  其次就是汽化和液化。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汽化有两种方式,是沸腾和蒸发。就先说沸腾吧,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时一定要不断吸热,但奇怪的是温度竟然不变。每种液体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而且不同的液体的沸点不同。然后是蒸发,蒸发就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蒸发还会有制冷的作用,怪不的游泳后会那么冷!原来是因为水蒸发时,要在我们身体上吸热,所以我们觉得冷。

  液化就是物体由气态变成液态,而且也像汽化一样有两种方法:1压缩体积2降低温度。

  最后是升华和凝华。升华是物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人间蒸发吧!)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我在书的世界里已经把裤袋装的满满的,看着剩余的宝藏,我也只好不那么贪心,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形容高山美景的句子

户外活动的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