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作文800字高一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家乡的文化

  我的家乡江永县是位于湖南省南部的一个偏僻的小县城,这里没有桂林甲天下的山水,也没有北京多不胜数的文化古迹,但这座小小的山里城却蕴育出了她独一无二的三千文化。

  千家峒瑶族乡位于江永县正北方。作为江永县重要的自然风景区,千家峒以它独特的瀑布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就拿龙潭瀑布来说,龙潭瀑布其实是个瀑布群,除了一些可爱的小瀑布以外,最美的就是大龙潭瀑布和小龙潭瀑布了。大龙潭瀑布较大,清澈的水流从高处冲下来,与岩石撞击出无数晶莹的水花,给人一种浩浩荡荡的感觉,好像能震动天地似的,仿佛是一位威武的将军再向我们讲述他当年的功绩,瀑布旁的岩石上滋生着一些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相比之下,更显出瀑布的气势磅礴;小龙潭瀑布比大龙潭瀑布稍小一些,那一道秀气的瀑布似乎是姑娘的泪珠凝成的,一点一滴都落入潭中。好像这一口幽深的水潭就是它们的归宿。天晴的时候,瀑布上就会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桥,一直从潭的西面延伸到东面的一块岩石上,我想,那就是古代女子浣纱的地方了吧,或是哪位仙女遗落的彩带

家乡文化作文800字高一

说说我的家乡的文化符号

  都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被这山山水水养育大的我自然可以为这人儿说些什么、道些什么、谦卑些什么……

  他,没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阔气;更没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娇气。他只是一座被称为“山城”的城池,常年坐落在北纬30度附近,总与长江低头耳语。而每每这时,总被些不识趣的号子手哂笑一番……佯怒的扬子江小姐可不干了,遂即卷起羞涩的浪花,在山城的凝视下向东流去。破旧的船只哪里经得起这般“锤炼”,急坏了的船夫喊来纤夫帮忙。他们听罢,立即披起麻绳、套好船杠,粗壮的麻绳由黝黑而坚实的臂膀担着,裸露的脚踝下登着不平的石滩路。准确的说应该是抓着,脚掌抓着石滩地,一掌、一掌的抓路探行……嘴边,响起嘹亮的号子。

  这便是重庆的一大文化符号——纤夫。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他们显得有些粗野、鄙陋,甚至更多……而我,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认为:他们就是我们山城的文化!山城,顾名思义,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水流湍急。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内对外的物资运输主要就靠船,而这停船靠岸主要靠的便是那纤夫们,所以纤夫其实也应当算作一种职业。

  纤夫们的工作场所就在露天靠江的石滩上,他们三两成群、四五成堆……有船将要靠岸,便一个也不落下的拿起麻绳准备工作。若闲着,那便端起乘满白的酒土瓷碗豪饮,好不潇洒!

  别看他们个个都是不羁的汉子,却有公认的一套规矩。拉船时却也分工明确:谁是喊号的人、谁是应和的声;谁是绑绳的人、谁是卸货的主……他们早就具备着这样的默契,无需多言语什么,一个眼神的交流足矣。

  重庆人爱吃火锅,重庆的火锅也是远近驰名。而今火锅的档次也越显尊贵,可孰又知,而今上档次的东西尽是又我们石滩上不上档次的一群号子手创新的呢?!在严冬,他们用火热得足以代表自己的红辣椒等味觉奔放的作料熬煮成一锅,再豪不吝啬地各自拿出自家现有的菜品一同熬煮、一同围坐一起取暖驱寒、一同享用这百家饭、一同道道不尽的桑田沧海……手边还不忘放上一碗甘甜的白酒,说到尽兴时便一同邀饮、一同醉方休!

  好像纤夫们一样,重庆人不怕醉,就怕热情得不到位,怠慢了远道而来的客人。重庆人出了名的好客,总是一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劲头!

  好像纤夫们一样,重庆人不怕累,就怕脚下不实诚,出了错,让人说重庆人不实诚!

  好像纤夫们一样,重庆人勇探索,哪怕赤露的脚被咯得生疼,也要一步步不敢怠慢的向前!

  我家乡的文化符号——嚎起号子的纤夫,舍其何谁!

走进家乡醋文化

  前天,学校组织了春游,带我们去了镇江醋文化馆。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有些失望:有什么好看的啊?可是这醋文化馆,还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到了博物馆门口,便看见了一个广场,东部矗立着一座雕塑,浮雕上是酿醋时的样子及蹴鞠一个CH3—COOH(醋酸分子式)形成的球。这一下子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在抑制着兴奋,等了半天后,终于,我们进了第一个展馆:醋史馆,一看到醋史馆的大门,我便觉得它很古朴。那门用石头雕成,从右向左写着“镇江恒顺酱醋厂”几个繁体字。原来这是恒顺酱醋厂的老厂门。进馆了,更透着一种古色古香之感,解说员说醋是由“酒→酉→酰→酢”这几种液体演变而来的。紧接着到了体验馆。我一掉头,发现一个电视展幕上竟有个小人在推销醋,这种推销方法可真是不一般。果然,大家都好奇地凑了上去。最后竟然投币后没有醋出来,哈哈,买的人太多,醋居然卖完了。我们又来到了老作坊。一进老作坊,扑鼻而来一阵酸味,如馒头发酵一般。我在解说员的带领下,上了些台阶,见到了一些锥形的木质物品,这是什么呢?原来酿醋用的糯米在浸渍后要蒸煮,而这就是蒸煮的工具。听到这里,我回头一看,不禁吓了一跳,百十个大缸,竟堆满了糯米。团团簇簇,好不壮观。后来我又看了过滤等工序所用的材料。心想:仅酿醋所用工具就这样的精巧,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真是处处可以体现,就如这巧妙“酿醋流水线”,真令人钦佩啊!最后,我们还去了陈列馆。各式包装的醋让人眼花缭乱,好多瓶子形状特别,我从来没见过,真是大开眼界!

  镇江的醋文化真是神奇、巧妙,我们为自己是镇江人而骄傲。

家乡传统文化伴我成长作文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中,书法艺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影响着全世界,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自小我就对方方正正的文字感兴趣,对联、福字的独特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六岁开始我就上了书法兴趣班。一开始,毛笔在我手中一点也“不听话”,写出来的字也东倒西歪,难看极了,老师就鼓励我坚持下去,当我写得好的时候,老师就为我鼓掌加油。渐渐地,我写的字也有了进步。

  今天是星期五有书法课,跟往常一样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室。书法老师这节课教我们写对联,我可兴奋了。因为马上就是春节,老师说了要是写得好,可以拿自己亲笔写的对联去做义卖,将爱心送给山区的小伙伴们。在认真听完老师讲解分析每个字的笔画要点后我开始一笔一画地练习起“千里之行”几个字来,一会儿王老师走到我的身边仔细看了看轻声说:“这个横的应该再长一些。”随后,老师示范了个“波横”,让我再练练。我觉得“波横”像一座石拱桥,起伏有度。我一边想着每个字的要点,一边结合老师的讲述开始认真的地写起来,经过几遍的练习,每个字都写得那么得心应手了,越看越像老师写的。等书法老师再次从我身过经过时赞赏地笑着说:“进步真大!只要用心多练习,你一定可以当个小小书法家。”老师的鼓励让我信心大增,我越发的喜欢上了有趣的书法。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汉字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我盼望着每个星期五快点到来,我要更加刻苦练习,让书法时刻陪伴我。

家乡的茶文化作文

  说起我们家乡的西湖龙井,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清晨,太阳公公起床了,阳光照耀在美丽的茶山上,每一棵茶叶好像都被唤醒了,舒展着碧绿的叶子,伸着懒腰在风中起舞。

  随着采茶工手指的跳跃,像在演奏动听的歌曲,一棵棵小茶叶像音符果实一样跳到茶蒌里。采茶工“弹琴弹完后”满载而归。

  茶叶的采摘期为3月底、4月初,此时的茶为明前茶。它经过了一年的营养储存,里面含有丰富的茶多酚等营养成份,对人体起到抗辐射、抗癌等功效。

  将采来的茶叶放入炒茶机里,使茶叶里的水分蒸发,这一道工序叫“杀青”。只见机器发出哧哧的声音,小嫩茶们在机器里调皮地跳跃着,翻着跟斗,顿时传来一阵阵清香,五彩缤纷的蝴蝶和歌唱家小鸟也飞过来了,似乎也想品尝一下这美味的茶叶。

  把第一道炒好的茶叶放进手动炒茶锅里定型,叫“辉锅”。只见小嫩茶们翻完了跟斗又在爷爷的手掌之间优雅地跳起了芭蕾舞,你看,它们的舞姿是多么得优美呀!为了定型使茶叶的外观漂亮,爷爷的手抓着茶叶贴着锅子上下摆动,小嫩茶们好像又荡起了秋千。爷爷一边炒着一边不断地用手摸一把茶叶,仔细观察着它的色泽和形状的变化。好像是一位老科学家在仔细研究学问似的。不一会儿,经过爷爷的细心制作,一颗颗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嫩茶新鲜出炉啦!真香!

  我们杭州最正宗的西湖龙井茶产地在杨梅岭、翁家山,满觉陇、龙井村这一带。炒出来的茶叶形状一定要扁,颜色要绿。采得越早,茶叶就越新鲜。

  看着那片宽阔的茶地,闻着这清香的茶叶,我不禁吟诵道:

  茶香一飘十里香,

  游人驻足争品尝。

  疲倦烦恼忘干净,

  沁人心脾爽心情。

家乡的文化作文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方的文艺曲目也很繁多。像河北流行梆子、陕西盛行秦腔、江浙喜听越剧、评弹,而在我的家乡——东北,人们最喜爱的莫过于“二人转”了。

  二人转,也叫“蹦蹦”、“双玩艺儿”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相传是在东北民歌、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河北莲花落而成,其表演艺术讲究“讲、说、做、舞”四功,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体长短句,唱腔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唱腔高亢粗犷、唱调诙谐风趣,在东北民间极具生命力!

  尤其是农民朋友们,在耕田劳作之余,听上一曲二人转更有荡气回肠、松筋活骨之效,加之抽上一袋旱烟,嗑点瓜子喝点茶水,生活也悠闲得很哩!那唱腔激昂的《包公赔情》让人们看到了一代清官的铮铮傲骨、一段难忘的叔嫂之间的殷殷深情;那诙谐幽默的《猪八戒拱地》更是把这位天庭元帅的人间凡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有一代新人魏三创作的“傻子”系列,让农民朋友捧腹大笑,仿佛吉林也即将出个“笑星”赵本山似的……

  你看那村口搭设的露天舞台,板胡、唢呐、竹板这么一响,男女老少摞下饭碗就奔戏场的劲头,那进城办事的农民朋友,经常在音像出租柜台前,挑选自己喜爱的二人转影碟,神情专注那劲儿,真让人羡慕……

  如今,二人转这一民间表演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正由农村走向城市,由城市走向全国。更多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新的二人转曲目也在相继诞生,逐渐蓬勃发展起来!

  我衷心地祝愿黑土地上这一艺术奇葩,能早日放出它耀眼的光彩!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 走进家乡的庙文化

  家乡的漳浦县城已有千年的历史,有句俗话:“西街通县前。”从这句话就可以知道原来的旧县城有多大,而今经过四十年发展,县城已扩展到十多平方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淹没在历史里的庙文化也随之兴起。

  威惠庙

  脚踏在威惠庙这块的方土上,不禁联想到它历经数百年沧桑,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仅存为乡民捐建的一间小庙,岁月悠悠,波光泯灭。到了九十年代,县政府投资五千万元人民币重建威惠庙,并把它开发成占地450亩的游览区,园区由古建筑群、别墅山庄、森林公园三部分组成。陈氏在台湾和海外的后裔闻讯纷至沓来寻根谒祖,为威惠庙重建捐资捐物。威惠庙也成为家乡联系海外黄炎子孙的一座桥梁。

  据有关消息,县政府准备要在原有威惠庙的基础上筹建的一个城市公园,计划占地面积约5000亩,集生态、文化、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

  重温宋代改革家吕璹一首诗:“当年平贼立殊勳,时不旌贤事忍闻。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一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孔庙(文庙)

  缅怀对先师孔子的敬仰之情,走进2015年修缮后占地面积近20亩,投入3000多万元的文庙。览物之情,脑海不禁浮现出当年在这求学莘莘学子的身影,他们为了国,为了家,忍住过着十载寒窗的苦。在此,不禁问自己在这盛世如花的日子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有什么理由不担当起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呢?怎能会忘却曾在文庙里发生过“漳浦事件”这段历史呢

  武庙

  2018年1月19日早上,随着漳浦县城北路古榕树边的烟花爆竹响起,始建于南宋,后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武庙重建也落成。这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又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漫步在公园里,看到武庙已重建天日,更多想到的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怎样去保护它,让它的文化得于延伸和发扬光大呢

  走进家乡的庙文化,我为家乡在改革四十年中取得辉煌的成就感到骄傲,更为家乡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感到由衷的欣慰。

我爱家乡的川剧变脸-传统文化的作文

  蜀道之地,景色奇丽。山之景,震撼人心;水之景,叹为观止。而川剧变脸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繁华的闹市区中,我挤着喧嚣走进了宽窄巷子,舌尖上的川味飘荡在宽宽窄窄的巷子里,石灰色的墙壁揽着人流曲岩向前,街上全是些乡土民俗的产物,像是谁偷了文化瑰宝放在这巷子里熠熠生辉。全身涂满同期的演绎人撮着长杆烟,满壁书写精益的出师表吸引着游人。宽巷子里游人如织,文艺商品琳琅满目,不过窄巷子里的风韵声引着我跑去……

  左拐右绕,走走停停,看!那不是呢么!长袍戏服,巧趣戏曲,脸上面谱,这不正是驰名中外的川剧变脸么!才刚瞧见,我就激动不已,拥过外围的人群,在台下找个板凳坐下,桌上早已摆满了戏场必备的瓜子花生,我学着周围人的样子,撸起袖子抓一把,然后就目不转睛的盯着台上,看戏!

  来的正是时候,熟悉的腔调,精美的服饰,随着表演者的动作甩在空中,眉彩飞扬的表情让我看得津津有味。重头戏来了!只见那戏台中央的角儿扬起手来,盖在面前,紧接着脚下一跺,嘴中一喝,胳膊一放,那原本主调黄色的脸谱瞬间变成了怒斥似的红脸谱。众人先是呆住了一秒,便立即掌声雷鸣叫,好声不断,连我也忍不住大声喝彩“好!好!好!”那演绎者又左右张望般眨眨眼,这时全场屏息凝神,瞪圆了眼睛,急似想看清他的动作,但人家依然镇定自若,迎着全场的目光耍戏法。又是一声喝,黑袖下的红脸谱又变成了威严的黑脸谱,那表演者还好似得意似的四处扬扬下巴,但台下的观众还是没瞧出个门道来,只得笑闹着送掌声,“好!”声震天响,气氛一下炒到了高潮!台下的人声鼎沸,台上的精湛变脸,搅着暮色,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经典的戏曲,经典的变脸,是中华大地上孕育出的文化结晶,是中华儿女的艺术瑰宝!

  寻着宽巷子里不断飘出来的香味,我又偷偷流出人群,紧着安慰一下我的肚子,手里抱着肥肠粉,望着桌上的麻婆豆腐,思绪又飘回了那个神奇,又独具特色的川剧变脸……

  川剧变脸,变得是技艺的精湛;艺术传承,传的是文化的情怀!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文化,是我们当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文化,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或一个时代;文化,让我们更注重培养自己的情操。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因此,我们也有自己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朝代也有其不同的文化。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我家乡的文化——周公文化。

  周朝,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朝代,而作为周公文化的代表,我的家乡凤鸣岐山更具文化气息。

  传说当年周公姬旦辅助其侄儿,使其成为一代帝王,由此可见周公的博大胸襟,无私和伟大。而作为周公故里的凤鸣岐山更发扬了周公文化。位于岐山的西北部有一座纪念周公姬旦的庙——周公庙。庙门前有一棵几百年历史的杨槐树,树的枝干延展各方,像一位撑开手臂的母亲在欢迎四方的游子。走进庙门,有一条主干道直通往周公像处,道路两边都是一些教人如何处事待人的礼仪,告诫我们每一位子女要有礼待人,数百步后来到周公像前,仰望周公,只见他手捧一本薄册,身着白色的素衣,和蔼可亲,但又好像在告诉我们要多读书,做一个知书达礼的人,再往里走,就是各自分开的可供跪拜的庙宇。走在周公庙内四处都可以感觉到文化的气息,仿佛走进了文化的殿堂,四处一片宁静,庄严而肃穆,但不时有几声鸟鸣,融在这宁静之中,又为其增添了一笔色彩,去周公庙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感受周公文化,体会隐居生活的美好。

  我爱我的故乡不仅因为它是我出生和生长的地方,更是因为它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周公文化不仅教导我要知书达礼,以礼待人,更让我了解了故土的历史,故乡的风土人情。

  周公文化让每一个子孙都以礼待人,让每一个子孙都热爱乐曲,让每一个子孙都铭记历史,居安思危,不让商纣王的历史重演,当初武王伐纣才有了今天百姓们的安居乐业,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希望华夏子孙可以来我的故乡,去感受周公文化,去认识“礼”“乐”的真正含义,陶治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关于家乡的高中作文:手捧乡土守望文化

  源自亘古的长风仍在浅吟低唱,万流汇聚的奔腾之河却再无法沉淀出饱含一个文明民族生存的土地。这并非乡土的缺失,而是常含泪水的眼眸早已不再凝视。我手捧着乡土,唱起文化的挽歌,盼望着、守望着城市森林片刻的回望:“你们,何时归乡?”

  城市中成长的孩童永远难以想象祖辈的过往与乡野情思。恰似远走他乡的鄂温克族人,当他们努力回忆,想再次开口讲述关于猎枪硝火与呦呦鹿鸣的故事,却只有语塞与缄默。过去的,终究成为了深埋乡土中的历史,渐渐退隐世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难道放任民族文化消亡,是你们深沉的方式么?步入城市的人们,请回眸定视。多少个夜晚你们曾在谧静夜空陪伴下安然入梦,多少次于林海上自由徜徉挥洒汗水满载而归。而现在,灯红酒绿使人忧郁,水泥建筑使人闭塞,城市如同神秘岛隔绝了一切与乡土文化的实际联系。当村落中仅余一位老者,在如血夕阳西沉之时,默默拭去苦涩的泪,我不禁怅然:“城市,真的是归宿么?”

  提至美洲,你或许会想到巴西文化、美利坚文化,可你是否听过亚马孙文化、印第安文化呢?印加古国一度被称作黄金之地,却随时代的变迁而终归尘埃。亚马孙丛林中的呼喊也被推土机的喧嚣湮没。寻根究底,仍是他们的文化未受重视保护直至消亡。若乡土文化是一棵巨树,中华大地沃野千里,不知该有几百几千棵这样的文化古树,正在凄风苦雨中萧瑟飘摇。金碧辉煌、雍容大气的杭绣而今竟仅余一人守护,象征天人合一的古琴难觅斫琴师,古建筑之灵魂--榫卯只能在典籍中瞥见……这些事实,触目惊心。愿做一只永远守护文化巨树之鸟,尽一己绵薄之力。

  看今朝,诗词大会上绣口吐锦章,故宫文创正风靡网络。夕阳已沉,朝阳正升,复兴泱泱中华浩瀚文化,我们一直在路上。

  手捧乡土,守望文化,让文化之根深植于精神家园。可否自信而言:“我们,已然归乡。”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那一次我流泪了250字作文高中

激动人心的运动会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