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读书笔记摘抄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之惠安馆

  童年总像一朵羞涩的花,在你成长之路上闪过一下,再也看不到了,只能重新回味,回忆它的花香与花姿。

  童年,总有令你回味的人、总有许多快乐的地方、也总有一件件难忘的事,它就像一片片的花瓣,组成了童年之花。

  回忆形形色色的人与事,从无知童真的童年中我们成长为少年。从无忧无虑的幼儿园走进小学的大门,童年总像一朵花永远绽放在我们的心田中,滋养我们的心灵。

  小时候,总盼望着自己长大成人,一直从“小时候”长大,慢慢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去“小时候”了,我们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责任: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从早晨六点一直学习到晚上十点……尽管你有百倍的想法想回去——那是不可能了。

  童年总像一朵羞涩的花,在你成长之路上闪过一下,再也看不到了,只能重新回味,回忆它的花香与花姿。当你莞尔一笑,回忆起童年的趣事、一些幼稚的玩具时,也许会难过悲伤,也许会不禁哈哈大笑。

  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童年里,幼稚的心灵也不可能永远阻止成熟。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责任——比如写这篇读后感也是我作为《城南旧事》一个读者的责任了。各种的责任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踵而来,主人公英子就是虽然不舍得松手童年,但又不得不面对成长接受各种的责任和担当。

  童年像花!

  读完这本书不禁回想起自己一切的往事了,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也能把自己的旧事写成书。

  童年像花,它在我们的心中永不凋零,但也许会被世俗隐藏起来;童年总像花,它拥有五颜六色的花瓣,更有芬芳的香气;童年就像开在大花园里的花,它吸引着无数的蝴蝶,吸引着快乐的蜜蜂、自由的愉快的绽放着它的魅力。

  童年,我多么希望它是永不凋落的花!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摘抄

《城南旧事》一书读书笔记

  我读了林海音《城南旧事》,这本书让我难忘,它像一个指路标一样,为我指引成功的道路;像一束阳光,照亮了我的心房。

  小时的英子原本与普通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妞儿与秀贞的离去后,在兰姨娘与德先叔的离去后,在宋妈的离去后,在草丛中那个陌生人的离去后,在爸爸与自己天人永隔后,长大后的她,更成熟了。但在那样的一个旧社会里,虽然经历苦难的她,却依然保留一颗快乐的童心。我明白了,英子拥有一颗纯真的心,正是因为她有这样的一颗心,她的童年才那么快乐。她把我带进了另一个童趣的世界,天真无邪,童稚青涩,那样的世界里仿佛看不到旧社会的黑暗,而仅仅是一个孩子快乐,纯真的生活。历尽人间悲欢离合的英子懂得了离开朋友的难过,懂得了失去亲人的哀伤,懂得了因为自己的过错导致了别人的不幸后的深深的歉疚之情……

  读着读着,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东阳下的骆驼队,疯女人秀贞,厚嘴唇小偷,兰姨娘,妞儿,德先叔,和宋妈以及去世的父亲。不管人或物,它们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浓厚的感情,成为英子记忆里深刻的人物。慢慢的它们都在英子的童年中离去了甚至消失了,童年的故事,也就这样的悄悄地流逝。然而,童年的每一刻都是重要的、快乐的、美好的,而且刻骨铭心。相比英子有趣、精彩且有些哀伤的童年生活,我们的生活则显得单纯且无忧无虑。她的故事非常淳朴、真实,更勾起我们对正在溜走的童年生活依依流连,使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日子。

名著《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

  这部小说主要描绘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在当时北京还是一条条小小的胡同,这部小说一共有五部分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落了》

  一生经历看英子

  英子住在北平城南的一条小胡同中,在胡同里有一条经常吃栗子,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子”秀贞,她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由于秀贞太思念自己的女儿,经常说一些疯话,小孩子们都不敢靠近她,而小英子对他却十分的同情,帮她寻找她的女儿,聪明机智的小英子仔细寻找,原来他的朋友妞儿,就是秀贞口中的小桂子,小英子,帮助她们母女相见,并且逃出了北平,但结果母女两人惨死在火车轮下。

  冬阳下的骆驼队,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所在的疯子秀贞,躲在草堆里的小偷,斜着嘴的兰姨娘,不理解我们的“德先生”和朝夕相处的宋妈,以及最后肺病去世的爸爸,他们都曾经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陪伴英子度过多彩的童年生活。

  显微镜下品英子

  小英子聪明,善良可爱,用他纯洁的眼睛旁观着这些悲欢离合,用单纯的心体会这些悲欢离合,英子的世界充满了疑惑,他身边的人一一离他而去,甚至永别。

  联系实际谈英子

  本书中的英子,用稚嫩的眼光看着这个杂乱的社会,对那些复杂的人和事,他有自己特殊的理会和看法,但他也有分不清的事,像她分不清海和天,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因为他觉得太阳是从碧蓝的大海上升上来的,但是它也是从淡蓝的天空上升上来的呀。而她更有一种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乐于助人的善心,像那次她为了别人家一家团聚。竟把妈妈的金手镯都拿去给别人做盘缠,这几乎是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

  英子的成长也令我想到了我的成长。小时候,外婆总是带着我去公园消磨时间,于是公园里那一些闲聊锻炼的老人成了我幼时的“玩伴”,爱乐观健谈的“胖婆婆”,古道热肠的李奶奶,喜欢运动的“长妈妈”……

  上了幼儿园后,我又结识了很多小朋友。为了一个枕头和我打架的帅帅,总爱穿漂亮裙子的婷芳,还有我的死党芊芊、豆豆,我们曾经说好要永远一起玩,变成老婆婆老爷爷不要分开的,现在却因为去了不同的学校而再也不得见了。

  有一天,我在街上偶然碰到了芊芊,我惊喜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我蹦跳着冲过去想拉她的手,可是芊芊却轻轻闪开了,我涌到嘴边的话似乎也受到了惊吓,全然退了回来,我们什么也没说,礼貌地打了招呼就各奔东西了,回到家里,我伤心地问妈妈怎么会这样?妈妈说,这就是成长,成长就像一把刀,削去了这块,挖出了那块。

  是啊,因为成长,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感情,都一个个、一桩桩、一点点地离我们远去了,就像毕业时歌中唱到的: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所幸的是虽然我们总是在失去,但是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并会在我们心灵中永存下去。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都会想到作家林海音所著的小说《城南旧事》。整部小说在天真盎然中道尽了人世的复杂多变,也道尽了英子面对人世凄苦的所有困惑和思索。

  起初我看到书名《城南旧事》,仅仅一个“旧”字,就让我浮想联翩,以前的校园,老师,同学,好友,以前的一切一切,现在都还好吗?童年时记忆的开始,仿佛是一个梦的符号。读着《城南旧事》,里面的故事情节及人物仿佛让我身临其境:惠安馆的秀贞,草丛里的小偷,爱笑的兰姨娘,小伙伴妞儿,从小就陪伴英子的宋妈,东阳下的骆驼队,因肺癌去世的父亲》这些美好的人,事都离英子远去了,但唯一没有远去的是英子对童年的回忆。

  童年,也许是一朵花,童年结束了,花也就凋零了。可是,我们的童年之花真的开过那么久吗?从前的老北京是那么宁静,祥和与美好,远离了喧嚣,靠近了内心最美的天堂,留下最真实的感受。而在现在这个科技速度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跟上节奏,一步也不能慢,否则就会被时代所遗忘。从前的孩子“漫步行走”,现在的孩子“光速奔跑”;从前的孩子被自由包围,现在的孩子被作业淹没;从前的孩子的童年叫童年,现在的孩子的童年却充满了作业,补习,考试......慢慢的,童年将会被另一个名词替换,这个词叫学习。长大以后,如果有人问童年是什么?我觉得很多人会回答:学习,考试。

  《城南旧事》这本书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描绘着童年的悲欢离合;也像一首幽幽的歌曲,唱说着人间的酸甜苦辣。对比起小英子的童年,我的童年或许真的太迷糊了,那些令我愉快的事儿都跑哪儿去了。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

  一提起《城南旧事》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那首清越悠扬、古朴深婉人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以及落花下,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孩,在夕阳的余辉里静默着的画面。一边读着《城南旧事》,一边回想着电影里的镜头,仿佛身临其境:冬阳下的骆驼队,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蹲在草丛里为供弟弟上学而偷窃的厚嘴唇小偷,漂亮爱笑的兰姨娘,从小在凄风苦雨中饱受养父-待虐的伙伴妞儿,爸爸的好友德先叔,朝夕相伴的奶娘宋妈和沉疴染身的慈父……涉世未深的小英子的思绪,久久萦绕在时光与命运的变迁之中。但是这些人都在童年匆匆的脚步声中离去了。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小小年纪,为何却早已体验了“知交半零落”的愁苦?夹竹桃零落满地,英子在懵懂与静默之中送别了自己的童年……读《城南旧事》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杂念,因为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所以心绪是淡然而平和的。感动着我的,只是这文字之间荡漾的一种淡泊与纯净。海音先生以儿童清澈的眼眸,用清新淡雅的文字,诉说她对城南旧事的情意缱绻。半个世纪的别离,城南的落花依旧,然而零落的,只是人们记忆的碎片。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从容淡定之间,多少悲欢离合,掠过生命的轨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愁苦又有何用?“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童年去了,留下无穷思恋与怀想……蓦然回首,满地零落的花瓣儿,诉说着盛夏的情怀……骊歌的乐音仍在耳畔萦回着,一缕哀愁淡淡,一抹相思沉沉……情思之中,少了一丝懵懂,多了一点缅怀。正如她衣襟上的那朵沉默的夹竹桃。

城南旧事优秀读书笔记

  英子那时的童年多么幸福,她总以自己的眼光去看成人中的每一件事,不管是惠安馆的疯子还是蹲在草地里的小偷,英子总能以自己单纯,纯洁的心去和他们交流,成为朋友。但童年又是多么断暂啊!那些美好的时光就会永远留在记忆的最底层,很难寻找。所以我们现在就要珍惜。

  鲁迅的文章曾写到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世界上的生物都是如此循环,唯独时间不同,一旦逝去,就再也会不来了。有人曾问:浪费一分,一秒可以吗?这是很短的时间,完全可以补上。但你想过吗?一分,一秒是很短,但你如果把一生所浪费的时间加起来呢?也许,你算都算不清。何况总共,就算算出来了,也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那时的你早已是满头的鬓发了。

  虽然时间如此珍贵,但有些人仍不珍惜。小时候贪玩浪费时间,却浑不知这会影响你一辈子。老了什么都没有学成,连最基本的收入都没有,那时才后悔莫及。比如我,因为早上想睡懒觉而不起床,结果起床的时间晚了,刷牙,洗脸也不细致,首先是清洁问题。然后把早饭了了一吃,也没有吃饱。紧接着就去上学,有可能错几分钟,一辆车过去了,从而等了很长时间,耽误了上学。上课时,因早饭没有吃饱而没有心思听课,学习效率下降。等晚上回到家,肯定是既疲劳又脏,影响了写作业。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只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所以是一分,一秒也不能浪费。

  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俗语也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寸光阴。成语更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么多长辈的警言都是说不能浪费时间的。甚至说浪费时间就是自掘坟墓。这么多教训还不够吗?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不让时间白白流过,不让自己虚度了光阴!

小学生《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吟唱这耳熟能详的曲子,我再一次拿起了《城南旧事》这本书。

  林海音笔下北平,没有那么多悲欢离合,没有多那么礼尚往来,但一个个文字,虽然平凡,却在温润中把南城的故事娓娓道来。

  岁月不饶人,当年那个在胡同边和妞儿玩耍的姑娘,转眼间,已成了一位双鬓斑白的老妇人。再回想起童年,记起的不仅有驼铃,有沙果,有流水,还有那西厢房的小油鸡……。

  遥望远处,走来的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英子,她纯真而善良、聪明而勇敢。在她眼里,整个世界都是天真的:她不懂为什么大家要把胡同口的秀贞称之为“疯子”;她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要说那个厚嘴唇的哥哥是“小偷”;她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会以仇视的目光去看“兰姨娘”。于她而言,这个世界她不知道、不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但她也正是用她那双童稚的双眼,向我们讲述了大人世界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细观林海音童年经历你就会发现,这些其间提到的故事,都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还记得当初作家曹文轩先生来我们学校举办签售会时说过:“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你自己脚下。”那时的我还小,还不能深刻领会这句话的内涵,只清晰地记得语文老师在听到这句话后,有共鸣般地、重重的点了两下头。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了中间的奥秘:“写作文不能光写虚,一定要有写实。而写实的素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经历,来源于我们的学习经历。而“财富”不一定指的是钱财,更是我们生活阅历的积淀和所能支配的精神财富” 。比如,书中写到的碧云霞这个人,妞儿说她在城南游艺园唱戏。我以前从未听说过,但凭感觉就知道不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那她是英子书中虚构的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人物呢?后来,我上网一查,碧云霞是真有其人,她是当时北京戏院里,唱的最好的旦角,在当时,曾轰动一时,是最早在“游艺园”一唱而红的第一批坤角女演员。这就是一起典型写实的例子,我应该多多鉴赏它其间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再次轻快地哼唱着这首歌,我放下了手中的书。

关于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

  今天,我看了一本小说——《城南旧事》。这本书上面写的是林海音她小时候在北京城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人们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和人世间复杂的情感。里面写了《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其中,《惠安馆》讲了一个叫秀贞的阿姨,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被警察抓去,秀贞生下的女儿又被家人丢弃,生死不明,人也变得疯了,当我看到英子和秀珍一起玩的时候,我真担心秀珍会不会做出伤害英子的事,看到英子帮妞儿和秀珍母女重逢的时候,还将钻石手表和金手镯送给她们当盘缠去找妞儿的爸爸,此时此刻,我真为英子感到骄傲,我也感到奇怪:别的小朋友都怕秀珍,可是英子为什么不怕?看到最后我才知道,那是因为英子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

  小英子的童年很真实、很纯朴、很温馨,虽然她有时和我们一样不懂得人世的悲欢离合。最后,让我们向英子学习,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吧!

名著《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出版的自传体小说。这本书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它通过主人公英子童稚的双眼向我们展示了大人们世界的悲欢离合。看完《城南旧事》,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在惠安馆这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一个“疯子”母亲——秀贞。秀贞与一位书生相爱,没结婚,就给他生了一个孩子。但这孩子脖子后头正中间有一块青记,秀贞的母亲就单纯地认为这是阎王爷一生气,用手指头给戳到世上来的,简直是造孽!所以就把孩子抱走扔掉了,打这儿以后秀贞就再也没有见到孩子,书生也消失地无影无踪。对丈夫和孩子过度的思念,使她近乎疯狂,但她仍然给孩子起名、做衣服,并打算去找孩子。

  在当时,几乎所有认识秀贞的人都认为她是一个疯子,为一个可能已经不存在的孩子而神魂颠倒。但小英子却不这么认为,她认为秀贞只是一个因失去孩子而过度悲伤的母亲,并不是所谓的疯子。我觉得小英子说的对,作为一个母亲,孩子一生下来就没见到过孩子,是多么的“杯具”啊!后来即使她疯了,但她对孩子的爱却像所有正常的母亲一样,没有丝毫的减退。不管她的孩子在或者不在,知道或者不知道,明白或不明白,她的爱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俗话说的好,“儿行千里母担忧。”意思是不管孩子走到哪里,父母都会时时刻刻惦记着孩子,惦记着孩子的吃饭、惦记着孩子的睡觉,惦记着孩子的安全……在我家,是“女行一步父母皆担忧”。

  有一次,我到同学家去玩。临走之前,爸爸反复叮咛我注意安全,电话一定保持开机状态……我刚到同学家不一会儿,爸爸妈妈的电话就一个接一个地轮番上阵,他们好像早已算计好时间一样,真是一对“黄金搭档”啊!当我问爸爸为什么总是给我打电话的时候,爸爸只说了一句话:“我太担心你了……”

  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世上只有父母最疼爱我们了!父母既可以为我们付出一切,又可以包容我们的缺点。让我们珍惜这份无价的爱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昆虫记第一章摘抄笔记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