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的名人素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传承中华文化铸造精神文明征文

  打开历史的长卷,映入眼帘的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古人劳动的成果。古人曾用他们的智慧为后代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同时也设下了种种谜团,等着我们去破解。谁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等美誉着称于世。古时候的劳动人民都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们把道德修养看得比生命还重,破坏、侮辱了它,就等于在扼杀自己的性命。因此,时间的长流里便有了古人文明的足迹,且历代相传。

  而如今,一个全新的世纪,一个高水平的现代化世纪,人类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人类的文明素质却在逐渐退步,人类的思想却在大脑里被腐化了,只剩一个被噬啮的空壳。文明是人类的根本,失去了它,人生就彻彻底底的垮了。可见,文明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占着最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如果连自身的修养都不提高,怎能去做其他事呢?生活中的文明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或视而不见,即使口头答应实际也是反其道而行之;许多问题在生活中便是漏洞百出,这是不是该作为一个焦点来热议呢

  前不久,我到深圳书城看书。乘坐62路公共汽车时,由于人多,推推攘攘的,车门打开时,都争先恐后地冲上去。我唯恐被挤倒,只好退在一边,当上得差不多时,我正要上去,突然从远处跑来几个莽撞的青年人,二话不说绕到我前面,还狡黠地对我笑了笑。无奈之下,我只好先让他们上去。下一个站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驼着背,拄着拐杖,着急地向四周望了望,在寻找空位。此时车上一个空位也不剩,老人家只好颤颤抖抖地向后挪移了几步,紧紧地抓住扶手。这时广播正好提示给有需要的人士让座,但没有一个人肯站起来让座,老人家旁边坐着的一个初中生对此视而不见。我见此状,连忙起身将老人家扶至我的座位坐下。老人家紧紧握住我的手不放,眼神里饱含感激之情。我顿时觉得有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田,一股平生从未感受到的温暖……我只是让位而已,得到的却是对方的感激。也许,这就是文明的起点吧。

  东门可以说是深圳最繁华的地方了。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是三年级,至今已有三年的光阴了,这三年前前后后去了十几次,简直是天壤之别。东门老街最受人们喜爱,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的,来往的人络绎不绝。这次来到这里,我看见三五成群的外国朋友们对这里并不是很熟悉,他们急忙向路人求助,可没人能听得懂他们的意思,笑着走开了。因为我学了六年的英语,所以我自告奋勇地给他们当起了导游。蓝眼睛的外国朋友终于遇见“救星”了,惊喜万分。我首先向他们问好,接着给他们介绍东门的文化,并带他们几乎逛遍了东门,一路上他们很高兴,对东门的景色、文化等赞叹不已,而且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他们离开的时候,我已经是大汗淋漓了,不顾擦汗便一直带他们到地铁站。他们说今天非常感谢我当他们的导游,不然这一整天还在原地转圈呢。我想,我帮助了别人,这不就是常说的美德吗

  捡起地上一片垃圾,可以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一声普通的问候,一个深情地祝福,都体现了文明的价值。其实到今日才发现文明美德原来是这么的简单,以前怎么就做不到呢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丢了做人的根本;应该把眼光放远,憧憬未来。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文明美德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不要让我们的祖先蒙羞,不要让“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等美誉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此,我们必须踏好文明的脚步,继承祖先的足迹,把中华的文明美德发扬光大!

文化传承的名人素材

历史人物传记作文

  周恩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于1898年3月生于江苏淮安。字翔宇。他的祖父是绍兴读书人,绍兴师爷名声在外,淮安周家就是由绍兴迁徙而来的。周恩来从4岁开始跟随叔母识字和背诵唐诗,5岁入私塾读书。叔母出身于书香门第,擅诗文书画,略懂医理。常给他讲神话故事和一些唱词。

  后来周恩来在私塾一边念书,一边大量地读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肆意徜徉。据说,他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

  一九一Ο年夏,十二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沈阳,入沈阳东关模范两等学堂读书。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读书?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读书,是为了以后帮助父亲记帐。还有个同学举手说:我是为了个人前途而来读书的。当老师问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庄重的回答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时,旧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年代,由于清朝反动政府的腐败统治,国家的危机一天比一天深重,"为中华崛之起而读书",充分反映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勤奋学习的宏伟大志。

  后来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为历史人物而永存的感动

  历史早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它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去聆听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在我们的耳边循循回荡。

  当我们真正去回首,去聆听这尘封的记忆时,仿佛听见俞伯牙那鼓琴的逐摔碎音;仿佛看见中国书法艺术在他笔下成就最高的王羲之在奋笔疾书。当我们真正去回首,去聆听这尘封的记忆时,仿佛穿梭在上下五千年之间。

  然而,在这不计其数的历史名人中,让我最感动的还是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天祥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令我们感动。

  是啊,文天祥等等一些历史人物,总是让我们时不时地回首,聆听!就是这样,让我们用记忆唤醒,唤醒这床已沉睡多年的冰河;让我们用心灵呼唤,呼唤那永存的感动,为历史人物而永存的感动!

传承中华文化争做时代文明人征文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争做博学少年。”

  挥汗如雨,金桂飘香,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让我们掀起诵读经典的高潮,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经典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的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文明家园。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名族精神,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美德,是民族经典文化的结晶,是建设文明社会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国学经典,文化蕴含丰厚,蕴藏着丰富的文明礼节和做人道理。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许多循循善诱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为至理;也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说法。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令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这件事讲了白圭总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只图个人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到别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现。孟子则用和蔼的态度、尊敬的言辞批评了白圭自以为是、以邻国为壑的错误做法,体现了孟子的仁爱思想。

  主要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有一颗仁爱的心,处理事情的时候既要有利于自己,又要有利于邻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母爱如空气,阳光和水,拥有他就拥有了世上的珍宝,什么也不能换取,她却让平凡的生活充满色彩。但没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宝,也不过是一堆货物而已。母爱神圣、淳朴,只求给予,不求回报。但我们一次次的辜负她,只求索取,不求报答。可恶的我们却将母亲一声声甜蜜的问候当做一次次烦躁的唠叨,将母亲一次次的关心当做是一种施舍、、、苍天无情,世间万物,唯独将母亲渐渐变老。“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此孝顺的孔融,一个只有四岁的小孩都知道孝顺和谦让。孝顺是一个人的品德,谦让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

  当今社会发展较快,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素质越来越低,都遗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现在一个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会做到孝顺和谦让。好听的话语谁都会说,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语言在行动面前往往都是苍白的。经典文学都是易学难行。放眼望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的财富战胜了生活的贫寒。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财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气。经典诵读可以提高我们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通过诵读经典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华文化历史,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让经典浸润人生,传承国学文明。

传承中华文化故事稿

  传承中华文化,百善孝为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带来故事的题目是《传承中华文化,百善孝为先》。

  滚滚黄河流过了万里江山,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悠久的历史;经史子集流传了千秋万代,造就了炎黄子孙光辉灿烂的文明。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

  “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个古代非常有名的“黄香温席”的故事。黄香在九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他是父亲含辛茹苦地带大的。自小看到父亲为了自己的成长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每天为自己的生活操劳,黄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黄香总是会为父亲分担很多的家务,能够自己做的事情绝对不让父亲插手。

  父亲的身体也一直不太好,夏天睡在床上总是出汗而冬天根本就睡不暖和,这可急坏了黄香。为了能让父亲睡个好觉黄香在炎热的酷暑,就会拿个蒲扇帮父亲把凉席扇凉了之后再让父亲睡上去,有时候半夜爬起来还会给父亲打扇; 寒

  冷的冬天是最难熬的,于是他每次都会帮父亲先睡暖了被窝之后再让父亲睡进去。黄香明白想要让父亲过上更好的生活就要好好学习,他熟读经书,写出来的文章文采非凡,得到了人们的称颂。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黄香温席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从古至今也还有无数孝敬父母的典范,让人们津津乐道。

  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正是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谊,也表达了儿女对父母的拳拳报恩之心。

  其实,今天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孝敬父母不必要做什么感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给父母洗洗脚捶捶背,自己打扫打扫房间,父母下班后递上一杯水等等,这些都可以体现孝心。

  孝,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让我们将这份精华一代代传承下去,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孝道,去共筑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吧!

绍兴名人精神代代相传

  一说起绍兴,许多人就会想到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的,自古到今,在绍兴这块沃土上涌现出了无数个文华四溢的名人,无数个肝胆相照的英雄······从大禹到“鉴湖女侠”秋瑾,从贺知章到“俯首甘为儒子牛”的鲁迅,从王充到“学界泰斗”蔡元培······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这些后人所敬佩,所爱戴,所学习。

  先说起古代的绍兴名人,恐怕大家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勾践。有个成语是专门赞扬他的事迹的,叫“卧薪尝胆”,对,战败后的勾践就是靠着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而最后取得了胜利,打败了骄傲自大的吴王夫差。尽管现在已经改革开放都20年了,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但依然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要知道,我们的时代是竞争时代,怕吃苦那是不行的,最终也会一事无成,只能混日子。想想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哪一个没吃过苦?又哪一个被困难绊住了?答案是:没有!但能吃苦的还是不少的。像某些小学生,尽管家里的家境并不好,甚至到了贫困的程度,但他们面对困难会勇敢地站起来,早早学会了吃苦,能做许多家务活,帮父母们分忧。在学习上,他们只要有书读就心满意足了,也知道父母供他(她)读书是不容易的,就会铆足劲认真读,给父母一个好的交代,让父母亲高兴高兴。这是多么感人啊,小小年纪,就要干这么多事,真的能扛下来的,除了能吃苦的还会有谁

  又要说到鲁迅了,他的那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曾经感动了多少中国人,激励了多少中国人为着革命的成功而奋勇向前冲!如今,虽然已是改革开放的年代了,大家都欢迎外国人来中国作客,但这两句诗依然有效,为什么呢?很简单,只要改一个词就够了,把“千夫指”的原意改成“整天游手好闲的人或违反分子”就行了。尽管中国是个大国,但还有个别违法分子在破坏祖国的和谐,我们对他们冷漠一些,不出多久,他们就会清醒,说不准还会弃暗投明,走上社会主义新道路呢。

  绍兴名人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作为后辈,我们应该好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愿绍兴名人精神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致敬英雄传承精神

  在当今这个和平年代,英雄事迹更应被传颂,英雄精神更应被传承,我们应当缅怀英雄,致敬英雄。

  致敬英雄,需要我们崇尚英雄。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古有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近有林则徐虎门销烟,八路军五战士勇跃狼牙山,鲁迅弃医从文拿笔唤醒中国人,钱学森放弃美国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屠呦呦潜心钻研终成硕果。饮水思泉,不忘来路,在我们享受着和平的安逸的同时,更应铭记英雄,致敬英雄,崇尚英雄。

  致敬英雄,需要我们捍卫英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一个有期望的民族需要英雄,一个先进的国家需要先锋。现如今,雷锋被说成是造假,黄继光堵抢眼、董存瑞炸碉堡被认为是假的,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也被人质疑......种种不尊重英雄的言论被发表出来。对此我认为,任何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言论及行为都应被谴责、被严惩,我们绝不能让英雄流泪又流血。一个时代对英雄的看法,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英雄是用来歌颂的,不是用来诋毁的。英雄,作为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有着崇高梦想和价值追求。中华民族要实现奋斗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为此,我们都应致敬英雄,捍卫英雄。

  致敬英雄,需要我们学习英雄。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是人们强大的精神目标。对英雄,最崇高的敬意,最深沉的思念,是追随,是传承。见贤思齐,我们要学习英雄“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学习英雄“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著《左传》,孙子膑脚修《兵法》......历代英雄宁折不屈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传承;我们还应学习英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即使做不到“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也应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致敬英雄,学习英雄,是一个时代的主题。

  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引领者。作为英雄的后辈,我们应当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致敬英雄!

做中华文化的传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着我们民族的伟大成就,支撑着民族团结,和谐与奋斗,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精神文化。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一颗中国人的心灵,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多少事件让我们触目惊心!又有多少伟人让我们敬佩不已!

  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为国家,为民族争光,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下定决心,努力奋斗,他的伟大精神我们怎能忘怀呢?今天,当我们成为新一代祖国的花朵时,我们真的把祖国的文化传承下去了

  同样是中国人,同样是黄皮肤,同样是说中国话,可是我们是否想郑成功一样,把民族的力量团结统一,把国家的力量,放在心头?我们会因为身边的小事和同学吵架,会因为自己的不满和老师顶嘴,如果在1661年,我们又怎么可以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作出贡献呢!

  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可是被称为“小公主”“小皇子”的我们,是否关心过?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伟大的中国养育着我们,可是我们却在一步步忘记国家,忘记了那不可抹去的耻辱,忘记了郑成功的伟大精神!

  当我们凝视着那烈士用鲜血染红的国旗时,当我们屹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面前时,我们应该好好的想想了,祖国给了我们美丽的生活环境,可我们却不能好好的保护它。如果没有了那甘洒一腔热血的英雄,哪里来的和平环境?如果没有郑成功的努力奋斗,哪里来的团结拥抱?维护国家和平,传承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也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妈妈的皱纹越来越深,可爱的家园也日渐富强。我们是民族的希望,我们是未来的继承人,我们该挑起明天的担子,让中华文化,让郑成功的事迹永远传承!

  泪滴水成冰,我们的梦想不再是远在天边,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着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努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英雄文化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文化需要传承,英雄需要弘扬。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好的镜子,笔者相信中华大民族每位英雄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他们的光辉事迹和爱国精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永垂千古,万人景仰,青史留名。但是,如今历史教科书却删除了许多民族英雄,如卫青、霍去病等,就连文天祥也不能幸免。据有关专家解释说“影响民族团结,故删之”。于是,我想起了王昌龄的?《出塞》这首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非常形象地反映当代战争真实的历史情况。诗中的“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再这样下去,以后的以后,这首家喻户晓的七绝压卷之作是不是也要删除?唉,莫非我也如专家一样头脑发热?但愿杞人忧天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忠义气节,豪壮坦然,视死如归,足已令所有人敬佩,宋末三杰之一文天祥也!纵观文天祥的一生,孩童时代,在学宫中看到欧阳修、杨邦义等人的画像,就说到“要像他们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男子汉”。他自小勤奋攻读,立志报国。年仅20岁考取状元。他勤恳立政为民为国,却因为弹劾卖国贼董宋臣,惨遭贬官。但这不影响他对于国家的热爱,对南宋的忠心。在元朝举世无双蒙古兵南下时,本就摇摇欲坠的南宋政权变得更加脆弱了,文武百官更是苟且偷生对于来犯元军一再忍让。此时,文天祥哭了,愤了,怒了,他散尽家财,聚集了数万人的兵马,向北进发抗击元军。江西抗元兵败后,文天祥召集残兵奔赴循州,驻扎于河源市民紫金县南岭镇。后来,因潮州盗贼陈懿暗中勾结张弘范。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众士兵随从措手不及,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元世祖忽必烈也被他的气概所折服,想要将他收入帐下,但是文天祥严词拒绝。最后,向南跪拜后被处死,1283年,一代英雄就此陨落。

  2018年5月12,13日河源诗词协会采风团来到文天祥曾经屯兵修养8个月的南岭。在文丞相庙和甘泉胜迹前,协会采风团成员无不被文天祥刚直不阿,以国为本,高风亮节的精神气概所感动。笔者也有幸前往,借此,就让这首《南岭甘泉怀古》表达我对文天祥的最高景仰之情吧!

  南领崇山秀,修生远杂尘。甘泉留胜迹,老树忆名臣。

  浩气存千古,丹心动万神。宋元皆逝去,清水入瀛滨。

  英雄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我们纪念英雄最主要是弘扬英雄的精神气节,爱国情怀,而不是狭隘地理解为增加民族的摩擦,对抗,仇恨等。再说,中华56个民族早已是融为一个大家庭――中华大民族,无论是满族,蒙古族,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笔者认为,英雄精神是可以超越民族的,甚至是可以超越国家的。例如,很多人崇拜普京为英雄,只是崇拜普京那种硬汉领导形象和精神力量而已了,但不代表他们不爱国。中华英雄无论是出自哪个民族的都是中华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为所有民族所推崇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如仅仅从影响民族团结角度而从历史教科书中删除卫青、霍去病及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迹。笔者认是不恰当的。反而,在当今看似风平浪静但却摩擦不断的国际环境下,新时代更需要传承卫青、霍去病、文天祥这样深明大义、高风亮节、克己奉公、一心为国的中华英雄!让英雄事迹成为精神食粮鼓励年青一代为国家繁荣、和平、富强而努力奋斗终身!

传承中华文化争做时代文明人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国五十七年的艰难历程,中国人民在困境中追寻着黎明的曙光。面对五十七年的风雨沧桑,作为华夏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可以挺直腰杆,拍着胸脯,字正腔圆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经历过百年奋战的中国又蓬勃奋飞了,她博采众长,坚持创新,勇于探索,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神舟升天,实现了我们的飞天梦;2008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期待的一年,举国上下,国人一致呼喊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国家的富强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珍惜这个世界。善于发现生命是点点滴滴的美,才能拥有积极的心态,敏锐的思维,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而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来说,人文素养更是立身、立国之本、是成功的关键。然而,人们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就势必造成了对人文素养的忽视,所以就有了在风景如画的景观大道上打赤膊,在绿化树上晾衣服,刚装的电话亭里电话不翼而飞这类尴尬现象,所以才有了打着翻新的旗号对人文景观的痛下杀手,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不惜破坏当地环境的可悲局面。

  我国的历史底蕴深厚,也不乏人文大师,一个国家民族素质提高了,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高尚;这样,我们就无愧于五千年闻名中外的历史,无愧于祖辈们打下的天下。

  我们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今天的勤奋学习是为振兴中华,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沉睡的心灵苏醒吧,源远流长的古文明,需要我们传递,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等待我们传承,让我们扬起梦想的风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个时代文明人,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种理想,收获希望,让这个五千年文明历史古国,日月同辉,地久天长!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经管二十条感悟5分钟

公司培训计划方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