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归纳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数学必修

  §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集合的概念学习目标1.了解集合与元素的含义.2.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并能利用它们进行解题.3.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4.掌握数学中一些常见的集合及其记法.

  知识点一集合的概念

  元素与集合的概念

  (1)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

  集合通常用英语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2)元素: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元素通常用英语小写字母a,b,c,…来表示.

  知识点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思考1是整数吗?是整数吗?有没有这样一个数,它既是整数,又不是整数

  答案1是整数;不是整数.没有.

  梳理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关系语言描述记法读法属于a是集合A的元素a∈Aa属于集合A不属于a不是集合A的元素a?Aa不属于集合A

  知识点三元素的三个特性

  思考某班所有的“帅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某班身高高于175厘米的男生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答案某班所有的“帅哥”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帅哥”无明确的标准.高于175厘米的男生能构成一个集合,因为标准确定.

  梳理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

  元素意义确定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确定的,即给定元素a和集合A,a∈A与a?A必居其一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互不相同,即a∈A且b∈A时,必有a≠b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

  知识点四集合的分类及常用数集

  1.集合的分类

  集合

  2.常用数集

  名称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符号NN+或NZQR

  1.若y=x+1上的所有点构成集合A,则点(1,2)∈A.(√)

  2.0∈N但0?N+.(√)

  3.由形如2k-1,其中k∈Z的数组成集合A,则4k-1?A.(×)

  类型一判断给定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

  例1考察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不超过20的非负数;

  (2)方程x2-9=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

  (3)某班的所有高个子同学;

  (4)的近似值的全体.

  解(1)对任意一个实数都能判断出是不是“不超过20的非负数”,所以能构成集合;

  (2)能构成集合;

  (3)“高个子”无明确的标准,对于某个人算不算高个子无法客观地判断,因此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4)“的近似值”不明确精确到什么程度,因此很难判断一个数如“2”是不是它的近似值,所以不能构成集合.

  反思与感悟判断给定的对象能不能构成集合,关键在于是否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使得对于任何一个对象,都能按此标准确定它是不是给定集合的元素.

  跟踪训练1下列各组对象可以组成集合的是

  A.数学必修1课本中所有的难题

  B.小于8的所有素数

  C.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

  D.所有小的正数

  答案B

  解析A中,“难题”的标准不确定,不能构成集合;B能构成集合;C中,“一些点”无明确的标准,对于某个点是否在“一些点”中无法确定,因此“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不能构成集合;D中,没有明确的标准,所以不能构成集合.

  类型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命题角度1判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例2给出下列关系:

  ①∈R;②?Q;③-3?N;

  ④-∈Q;⑤0?N,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A.1B.2C.3D.4

  答案B

  解析是实数,①对;

  不是有理数,②对;

  -3=3是自然数,③错;

  -=为无理数,④错;

  0是自然数,⑤错.

  故选B.

  反思与感悟要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首先要弄清集合中有哪些元素(涉及常用数集,如N,R,Q,概念要清晰);其次要看待判定的元素是否具有集合要求的条件.

  跟踪训练2用符号“∈”或“?”填空.

  -________R;

  -3________Q;

  -1________N;

  π________Z.

  答案∈∈

  命题角度2根据已知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推理

  例3集合A中的元素x满足∈N,x∈N,则集合A中的元素为________.

  答案0,1,2

  解析∵x∈N,∈N,

  ∴0≤x≤2且x∈N.

  当x=0时,==2∈N;

  当x=1时,==3∈N;

  当x=2时,==6∈N.

  ∴A中的元素有0,1,2.

  反思与感悟判断元素和集合关系的两种方法

  (1)直接法

  ①使用前提: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的.

  ②判断方法:首先明确集合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然后再判断该元素在已知集合中是否出现.

  (2)推理法

  ①使用前提:对于某些不便直接表示的集合.

  ②判断方法:首先明确已知集合的元素具有什么特征,然后判断该元素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特征.

  跟踪训练3已知集合A中元素满足2x+a0,a∈R,若1?A,2∈A,则

  A.a-4B.a≤-2

  C.-4a-2D.-4a≤-2

  答案D

  解析∵1?A,∴2×1+a≤0,a≤-2.

  又∵2∈A,∴2×2+a0,a-4,

  ∴-4a≤-2.

  类型三元素的三个特性的应用

  例4已知集合A有三个元素:a-3,2a-1,a2+1,集合B也有三个元素:0,1,x.

  (1)若-3∈A,求a的值;

  (2)若x2∈B,求实数x的值;

  (3)是否存在实数a,x,使集合A与集合B中元素相同

  考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题点由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求参数的值

  解(1)由-3∈A且a2+1≥1,

  可知a-3=-3或2a-1=-3,

  当a-3=-3时,a=0;当2a-1=-3时,a=-1.

  经检验,0与-1都符合要求.

  ∴a=0或-1.

  (2)当x=0,1,-1时,都有x2∈B,

  但考虑到集合元素的互异性,x≠0,x≠1,故x=-1.

  (3)显然a2+1≠0.由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只可能a-3=0或2a-1=0.

  若a-3=0,则a=3,A包含的元素为0,5,10,与集合B中元素不相同.

  若2a-1=0,则a=,A包含的元素为0,-,与集合B中元素不相同.

  故不存在实数a,x,使集合A与集合B中元素相同.

  反思与感悟元素的无序性主要体现在:①给出元素属于某集合,则它可能表示集合中的任一元素;②给出两集合元素相同,则其中的元素不一定按顺序对应相等.

  元素的互异性主要体现在求出参数后要代入检验,同一集合中的元素要互不相等.

  跟踪训练4已知集合A={a+1,a2-1},若0∈A,则实数a的值为________.

  答案1

  解析∵0∈A,∴0=a+1或0=a2-1.

  当0=a+1时,a=-1,此时a2-1=0,A中元素重复,不符合题意.

  当a2-1=0时,a=±1.

  a=-1(舍),∴a=1.

  此时,A={2,0},符合题意.

  1.下列给出的对象中,能组成集合的是

  A.一切很大的数

  B.好心人

  C.漂亮的小女孩

  D.方程x2-1=0的实数根

  答案D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在N中的元素都在N+中

  B.所有不在N+中的数都在Z中

  C.所有不在Q中的实数都在R中

  D.方程4x=-8的解既在N中又在Z中

  答案C

  3.由“book中的字母”构成的集合中元素个数为

  A.1B.2C.3D.4

  答案C

  4.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0∈NB.?QC.0?QD.-1∈Z

  答案C

  5.已知集合A是由0,-3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且2∈A,则实数

  A.2B.3

  C.0或3D.0,2,3均可

  答案B

  解析由2∈A可知:若,则-3=0,这与-3≠0相矛盾;

  若-3=2,则或,

  当时,与相矛盾,

  当时,此时集合A的元素为0,3,2,符合题意.

  1.考察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就是要看是否有一个确定的特征(或标准),依此特征(或标准)能确定任何一个个体是否属于这个总体.如果有,能构成集合;如果没有,就不能构成集合.

  2.元素a与集合A之间只有两种关系:a∈A,a?A.

  3.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确定性:作为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一个集合一旦确定,某一个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要么是该集合中的元素,要么不是,二者必居其一,这个特性通常被用来判断涉及的总体是否构成集合.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与其中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如由元素a,b,c与由元素b,a,c组成的集合是相等的集合.这个性质通常用来判断两个集合是否相等.

  课时对点练一、选择题

  1.已知集合A由x1的数构成,则有

  A.3∈AB.1∈A

  C.0∈AD.-1?A

  答案C

  解析很明显3,1不满足不等式,而0,-1满足不等式.

  2.集合A中只有一个元素a(a≠0),则

  A.0∈AB.a=A

  C.a∈AD.a?A

  考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题点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答案C

  解析∵A中只有一个元素a且a≠0,

  ∴0?A,选项A错.

  ∵a为元素,A为集合,故B错误.

  由已知选C.

  3.由实数x,-x,x,-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2个元素B.3个元素

  C.4个元素D.5个元素

  答案A

  解析由于=x,-=-x,并且x,-x,x之中总有两个相等,所以最多含2个元素.

  4.已知x,y为非零实数,代数式+所有可能的值所组成的集合是M,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0?MB.1∈M

  C.-2?MD.2∈M

  答案D

  解析①当x,y为正数时,代数式+的值为2;②当x,y为一正一负时,代数式+的值为0;③当x,y均为负数时,代数式+的值为-2,所以集合M的元素共有3个:-2,0,2,故选D.

  5.已知A中元素满足x=3k-1,k∈Z,则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1?AB.-11∈A

  C.3k2-1∈AD.-34?A

  答案C

  解析令3k-1=-1,解得k=0∈Z,∴-1∈A.

  令3k-1=-11,解得k=-?Z,∴-11?A;

  ∵k∈Z,∴k2∈Z,∴3k2-1∈A.

  令3k-1=-34,解得k=-11∈Z,∴-34∈A.

  6.由不超过5的实数组成集合A,a=+,则

  A.a∈AB.a2∈A

  C.?AD.a+1?A

  考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题点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答案A

  解析a=++=45,∴a∈A.

  a+1++1=5,∴a+1∈A.

  a2=2+2·+2=5+25.∴a2?A.

  ===-5.

  ∴∈A.

  故选A.

  二、填空题

  7.在方程x2-4x+4=0的解集中,有________个元素.

  答案1

  解析易知方程x2-4x+4=0的解为x1=x2=2,由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方程的解集中只有1个元素.

  8.下列所给关系正确的个数是________.

  ①π∈R;②D∈/Q;③0∈N+;④-4D∈/N+.

  答案2

  解析∵π是实数,是无理数,0不是正整数,-4=4是正整数,∴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正确的个数为2.

  9.已知集合P中元素x满足:x∈N,且2<x<a,又集合P中恰有三个元素,则整数a=________.

  答案6

  解析∵x∈N,2<x<a,且P中只有三个元素,∴结合数轴知a=6.

  10.如果有一集合含有三个元素:1,x,x2-x,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x≠0,1,2,

  解析由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可得x≠1,x2-x≠1,x2-x≠x,解得x≠0,1,2,.

  11.已知a,b∈R,集合A中含有a,1三个元素,集合B中含有a2,a+b,0三个元素,若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相同,则a+b=____.

  答案-1

  解析∵若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相同,0∈B,

  ∴0∈A.

  又a≠0,∴=0,则b=0.

  ∴B={a,a2,0}.

  ∵1∈B,∴a2=1,a=±1.

  由元素的互异性知,a=-1,

  ∴a+b=-1.

  三、解答题

  12.已知集合A是由a-2,2a2+5a,12三个元素组成的,且-3∈A,求实数a的值.

  解由-3∈A,可得-3=a-2或-3=2a2+5a,

  ∴a=-1或a=-.

  当a=-1时,a-2=-3,2a2+5a=-3,不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故a=-1舍去.

  当a=-时,a-2=-,2a2+5a=-3,满足题意.

  ∴实数a的值为-.

  13.数集A满足条件:若a∈A,则∈A(a≠1).

  (1)若2∈A,试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

  (2)自己设计一个数属于A,然后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

  (3)从上面的解答过程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并大胆证明你发现的“道理”.

  解(1)2∈A,则∈A,

  即-1∈A,则∈A,即∈A,则∈A,

  即2∈A,所以A中其他所有元素为-1,.

  (2)如:若3∈A,则A中其他所有元素为-,.

  (3)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得出:A中只能有3个元素,它们分别是a,(a≠1,且a≠0),且三个数的乘积为-1.

  证明如下:

  若a∈A,a≠1,则有∈A且≠1,

  所以又有=∈A且≠1,

  进而有=a∈A.

  又因为a≠(因为若a=,则a2-a+1=0,而方程a2-a+1=0无解).

  同理≠,a≠,所以A中只能有3个元素,

  它们分别是a,且三个数的乘积为-1.

  四、探究与拓展

  14.已知集合A={a,b,c}中任意2个不同元素的和的集合为{1,2,3},则集合A的任意2个不同元素的差的绝对值的集合是

  A.{1,2,3}B.{1,2}

  C.{0,1}D.{0,1,2}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

  解得

  ∴集合A={0,1,2},

  则集合A的任意2个不同元素的差的绝对值分别是1,2.

  故集合A的任意2个不同元素的差的绝对值的集合是{1,2}.故选B.

  15.已知集合A中的元素x均满足x=-n2(∈Z),求证:

  (1)3∈A;

  (2)偶数4k-2(k∈Z)不属于集合A.

  证明(1)令∈Z,n=1∈Z,

  得x=-n2=4-1=3,所以3∈A.

  (2)假设4k-2∈A,则存在∈Z,使4k-2=-n2=成立.

  ①当同奇或同偶时,均为偶数,

  所以为4的倍数与4k-2不是4的倍数矛盾.

  ②当一奇一偶时,均为奇数,

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归纳

立体几何(知识点)-2020年4月数学(理)开学大串讲

  一、知识点

  一常用结论

  1.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3)转化为线面平行;(4)转化为线面垂直;(5)转化为面面平行.

  2.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线平行;(3)转化为面面平行.

  3.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面平行;(3)转化为线面垂直.

  4.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相交垂直;(2)转化为线面垂直;(3)转化为线与另一线的射影垂直;(4)转化为线与形成射影的斜线垂直.

  5.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5)转化为该直线与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垂直.

  6.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2)转化为线面垂直.

  7.夹角公式:设a=,b=,则cos〈a,b〉=.

  8.异面直线所成角:=

  (其中为异面直线所成角,分别表示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

  9.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平面的法向量).

  10、空间四点A、B、C、P共面,且x+y+z=1

  11.二面角的平面角

  或(,为平面,的法向量).

  12.三余弦定理:设AC是α内的任一条直线,且BC⊥AC,垂足为C,又设AO与AB所成的角为,AB与AC所成的角为,AO与AC所成的角为.则.

  13.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A,B,则=.

  14.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分别是上任一点,为间的距离).

  15.点到平面的距离:(为平面的法向量,是经过面的一条斜线,).

  16.三个向量和的平方公式:

  17.长度为的线段在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上的射影长分别为,夹角分别为,则有.

  (立体几何中长方体对角线长的公式是其特例).

  18.面积射影定理.(平面多边形及其射影的面积分别是,它们所在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

  19.球的组合体(1)球与长方体的组合体: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2)球与正方体的组合体:正方体的内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棱长,正方体的棱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面对角线长,正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3)球与正四面体的组合体:棱长为的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为,外接球的半径为.

  20.求点到面的距离的常规方法是什么?(直接法、体积法)

  21.求多面体体积的常规方法是什么?(割补法、等积变换法)

  〈二〉温馨提示:

  1.直线的倾斜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等时它们各自的取值范围

  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依次.

  ②直线的倾斜角、到的角、与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依次是.

  〈三〉解题思路:

  1、平行垂直的证明主要利用线面关系的转化:

  线面平行的判定:

  线面平行的性质: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

  2、三类角的定义及求法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θ≤90°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0°≤θ≤90°

  (三垂线定理法:A∈α作或证AB⊥β于B,作BO⊥棱于O,连AO,则AO⊥棱l,∴∠AOB为所求。)

  三类角的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二、题型与方法

  考点1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求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其关键在于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垂足,当然别忘了转化法与等体积法的应用.

  考点2异面直线的距离

  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求法,考纲只要求掌握已给出公垂线段的异面直线的距离.

  考点3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此类题目再加上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主要考查点面、线面、面面距离间的转化.

  考点4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此类题目一般是按定义作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通过解三角形来求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考点5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此类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作法、证明以及计算.线面角在空间角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考的常

  考内容.

  考点6二面角

  此类题主要是如何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并将二面角的平面角转化为线线角放到一个合适的三角形中进求解.二面角是高考的热点,应重视.

  考点7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

  众所周知,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的套路与格式固定.当掌握了用向量的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这套强有力的工具时,不仅会降低题目的难度,而且使得作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考点8简单多面体的有关概念及应用,主要考查多面体的概念、性质,主要以填空、选择题为主,通常结合多面体的定义、性质进行判断.

  考点9.简单多面体的侧面积及体积和球的计算

  二选择题辨析

  [注]:①两条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射影一定是相交的两条直线.(×)(可能两条直线平行,也可能是点和直线等)

  ②直线在平面外,指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

  ③若直线a、b异面,a平行于平面,b与的关系是相交、平行、在平面内.

  ④两条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图形是一条直线或两条平行线或两点.

  ⑤在平面内射影是直线的图形一定是直线.(×)(射影不一定只有直线,也可以是其他图形)

  ⑥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长相等,则斜线长相等.(×)(并非是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

  ⑦是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线段,若,则的位置关系为相交或平行或异面.

  [注]:①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平面外一条直线)

  ②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相交,则与平面相交.(×)(平面外一条直线)

  ③若直线与平面平行,则内必存在无数条直线与平行.(√)(不是任意一条直线,可利用平行的传递性证之)

  ④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平行于这个平面.(×)(可能在此平面内)

  ⑤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两个平面可能相交)

  ⑥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可能相交或者异面)

  ⑦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相等,则∥.(×)(、可能相交)

  [注]:①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可能相交,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的一个平面,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③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注]:垂线在平面的射影为一个点.[一条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是一条直线.(×)]

  ⑵射影定理推论: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注]:①有两个侧面是矩形的棱柱是直棱柱.(×)(斜四面体的两个平行的平面可以为矩形)

  ②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棱柱一定是正棱柱.(×)(应是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直棱柱才行)

  ③对角面都是全等的矩形的直四棱柱一定是长方体.(×)(只能推出对角线相等,推不出底面为矩形)

  ④棱柱成为直棱柱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棱柱有一条侧棱与底面的两条边垂直.(两条边可能相交,可能不相交,若两条边相交,则应是充要条件)

  [注]:①一个棱锥可以四各面都为直角三角形.

  ②一个棱柱可以分成等体积的三个三棱锥;所以

  [注]:i.正四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不是等边三角形)

  ii.正四面体是各棱相等,而正三棱锥是底面为正△侧棱与底棱不一定相等

  iii.正棱锥定义的推论:若一个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即侧棱相等);底面为正多边形.

  [注]:i.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

  ii.若一个三角锥,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第三对角线必然垂直.

  简证:AB⊥CD,AC⊥BDBC⊥AD.令

  得,已知

  则.

  iii.空间四边形OABC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

  简证:取AC中点,则平面90°易知EFGH为平行四边形EFGH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为正方形.

  注:①若与共线,与共线,则与共线.(×)[当时,不成立]

  ②向量共面即它们所在直线共面.(×)[可能异面]

  ③若∥,则存在小任一实数,使.(×)[与不成立]

  ④若为非零向量,则.(√)[这里用到之积仍为向量]

数学排列与组合知识点

  一、排列

  1定义

  (1)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元素的一排列。

  (2)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元素的排列数,记为A

  2排列数的公式与性质

  (1)排列数的公式:A(n-1)(n-2)…(n-)

  特例:当时,A!=n(n-1)(n-2)…×3×2×1

  规定:0!=1

  二、组合

  1定义

  (1)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元素的一个组合

  (2)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C表示。

  2比较与鉴别

  由排列与组合的定义知,获得一个排列需要“取出元素”和“对取出元素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两个过程,而获得一个组合只需要“取出元素”,不管怎样的顺序并成一组这一个步骤。

  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组合仅与选取的元素有关,而排列不仅与选取的元素有关,而且还与取出元素的顺序有关。因此,所给问题是否与取出元素的顺序有关,是判断这一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的理论依据。

  三、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知识点

  1.计数原理知识点

  ①乘法原理:N=n1·n2·n3·…nM(分步)②加法原理:N=n1+n2+n3+…+nM(分类)

  2.排列(有序)与组合(无序)

  An(n-1)(n-2)(n-3)-…(n-)=n!/(n-!Ann=n!

  Cn!/(n-!

  Cn-+Cn+1!=(k+1)!-k!

  3.排列组合混合题的解题原则:先选后排,先分再排

  排列组合题的主要解题方法:优先法:以元素为主,应先满足特殊元素的要求,再考虑其他元素.以位置为主考虑,即先满足特殊位置的要求,再考虑其他位置.

  捆绑法(集团元素法,把某些必须在一起的元素视为一个整体考虑)

  插空法(解决相间问题)间接法和去杂法等等

  在求解排列与组合应用问题时,应注意:

  (1)把具体问题转化或归结为排列或组合问题;

  (2)通过分析确定运用分类计数原理还是分步计数原理;

  (3)分析题目条件,避免“选取”时重复和遗漏;

  (4)列出式子计算和作答.

  经常运用的数学思想是:

  ①分类讨论思想;②转化思想;③对称思想.

  4.二项式定理知识点:

  ①(a+b)n=Cn0ax+Cn1an-1b1+Cn2an-2b2+Cn3an-3b3+…+Cnran-rbr+-…+Cnn-1abn-1+Cnnbn

  特别地:(1+x)n=1+Cn1x+Cn2x2+…+Cnrxr+…+Cnnxn

  ②主要性质和主要结论:对称性Cn-最大二项式系数在中间。(要注意n为奇数还是偶数,答案是中间一项还是中间两项)

  所有二项式系数的和:Cn0+Cn1+Cn2+Cn3+Cn4+…+Cnr+…+Cnn=2n

  奇数项二项式系数的和=偶数项而是系数的和

  Cn0+Cn2+Cn4+Cn6+Cn8+…=Cn1+Cn3+Cn5+Cn7+Cn9+…=2n-1

  ③通项为第r+1项:Tr+1=Cnran-rbr作用:处理与指定项、特定项、常数项、有理项等有关问题。

  5.二项式定理的应用:解决有关近似计算、整除问题,运用二项展开式定理并且结合放缩法证明与指数有关的不等式。

  6.注意二项式系数与项的系数(字母项的系数,指定项的系数等,指运算结果的系数)的区别,在求某几项的系数的和时注意赋值法的应用。

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AA∩φ=φA∩B=B∩A,A∪A=A

  A∪φ=AA∪B=B∪A.

  4、全集与补集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CSA即CSA={x?x?S且x?A}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⑴CU(CUA)=A⑵(CUA)∩A=Φ⑶(CUA)∪A=U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cos(A/2)=√((1+cosA)/2)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弧长公式l=a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lr

  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降幂公式

  (sin^2)x=1-cos2x/2

  (cos^2)x=i=cos2x/2

  万能公式

  令tan(a/2)=t

  sina=2t/(1+t^2)

  cosa=(1-t^2)/(1+t^2)

  tana=2t/(1-t^2)

  §1.2.1、函数的概念

  1、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2、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

  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注意函数单调性证明的一般格式:

  §1.3.2、奇偶性

  1、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就称函数为偶函数.偶函数图象关于轴对称.

  2、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就称函数为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数学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

  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

  ⑴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加一数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仍为d.

  ⑵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乘以常数k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

  ⑶若{an}{bn}为等差数列,则{ an ±bn }与{kan +bn}(k、b为非零常数)也是等差数列.

  ⑷对任何 ,在等差数列中有:an = a+ (n-(∈N+),特别地,当 1时,便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一般性.

  ⑸、一般地,当+q(,p,q∈N+)时,a+aq .

  ⑹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 k为取出项数之差).

  (7)下表成等差数列且公差为项ak.ak++2(k,+)组成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⑻在等差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末项除外)都是它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

  ⑼当公差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随项数的增大而增大;当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随项数的减少而减小;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等于一个常数.

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1) 等比数列:a (n+1)/an=q (n∈N)。

  (2) 通项公式:an=a1×q^(n-1); 推广式:an=a^(n-;

  (3) 求和公式:Sn=n×a1 (q=1) Sn=a1(1-q^n)/(1-q) =(a1-an×q)/(1-q) (q≠1) (q为公比,n为项数)

  (4)性质:

  ①若 、p、q∈N,且+q,则a×aq;

  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 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③若、q∈N,且,则a^2

  (5)"G是a、b的等比中项""G^2=ab(G ≠ 0)".

  (6)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等比数列的第n项。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 Sn=a1+a2+a3+...+an(公比为q) q*Sn=a1*q+a2*q+a3*q+...+an*q =a2+a3+a4+...+a(n+1) Sn-q*Sn=a1-a(n+1) (1-q)Sn=a1-a1*q^n Sn=(a1-a1*q^n)/(1-q) Sn=(a1-an*q)/(1-q) Sn=a1(1-q^n)/(1-q) Sn=k*(1-q^n)~y=k*(1-a^x)。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点面结合写场景50字

立冬的绘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