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批注笔记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向我们叙述了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刘备三次骑马去卧龙冈,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

  读过这篇课文,让我不由想起了一件发生在我家中的事情——几年前,妈妈报考了全国执业药师考试,在考前一个多月的时候,妈妈一下子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劲头。

  在白天的时候,妈妈清晨5点钟就起床,在我和爸爸睡得沉沉的时候,她脸上架着一幅眼镜,坐在电脑前,不断地忙碌起来,有时她的眼睛盯着电脑,似乎在思考什么;有时,她低下头来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有时,她仰起头来,嘴里不时地蠕动,似乎在背诵一些主要的内容……她一直就这样忙碌着,直到时针和分针停留在7:50的那一刻,她才停下手中的忙碌,去上班……

  晚上,眨眼功夫时间到了8:00,我已经上床睡觉了,可妈妈还坐在电脑前,不停地往脑子里输入一批一批的知识,妈妈在学习的时候,好像永远也不知道疲倦似的……

  现在想起来,觉得那时的妈妈和课文中的刘备还真有点相似。刘备可以说是求贤若渴,而对妈妈来说知识仿佛是一个口干舌燥的人看见了一桶水一样。

  你们也能做到吗

三顾茅庐批注笔记

三顾茅庐优秀读后感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么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险呀!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习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平原君又怎样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刘备”的到来,过分寄希望于“伯乐”。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阳市黄秀乡有个年轻的党委书记,本是岳阳氮肥厂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诸葛”之称。他想:“在厂里,我还派不上大用场。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闯,去干一番事业。”于是他自荐担当任何一个乡的党委书记。岳阳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阳市的新闻人物,《黄金时代》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如果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在那里等待,那么“刘备”再求贤若渴,识人善任,恐怕也不会发现一个后勤干部具有党委书记的才干。

  诸葛亮等刘备自有他的原因。当时昏君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君。这种等待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变革时代,在一个百端待举的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进取,去显示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对自己做出选择吧!

三顾茅庐读后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和发明家。他料事如神,才识过人,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最崇拜的历史人物之一。这样一位能人才俊,为何会对刘备如此忠心耿耿、肝脑涂地呢?这就要讲我讲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三顾茅庐》了。

  诸葛亮在蜀国时留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过:“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兴复汉室天下”,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晓这个故事。《三顾茅庐》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他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行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称自己与他相比犹如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于是,刘备先后三次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最后刘备用自己的谦恭和诚意打动了诸葛亮,终于在第三次相邀中得到了诸葛亮的效忠。

  是什么让一代人杰的卧龙心甘情愿俯首称臣并三十年忠心耿耿、励精图治呢?我想最最重要的是刘备的真诚。真诚即真实诚恳,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古人说:“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可见“诚”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品质。

  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本可以尽择天下雄主,又或闲云野鹤悠然一生。但他却因为刘备的“诚”而忠心辅佐,为了报答这份知遇之恩,与刘备出生入死殚心竭虑,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出一个个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由此可见,真诚能够让我们的身边充满朋友,让我们的力量变得强大。所以我们要学会真诚,真诚待人、真诚处事,在真诚中创造自己的明天。这是我从《三顾茅庐》中品味、收获的真谛!

《三顾茅庐》读后感

  孔明常自比管仲乐毅,是不会随便委身于人的。徐庶临别刘备时,曾专往孔明处(偏他就能随便遇见,也可见刘备之不遇的必然性)劝其辅佐刘备,反被孔明怒斥一番: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孔明在等待时机,他要择良木而栖。以他对天下大势的洞明,他是不应该没听说过刘备的,只是没有机会亲自考察,因此当刘备第一次前往卧龙岗之前,实际上孔明已为刘备设下考场。

  第一次去,童子的一句“我记不得你这许多名字”,也可视为孔明对刘备的有意怠慢。当刘备听说孔明不在家,想且待片刻时,在关张的劝说下,竟真的离开了。故这一次刘备来得勿忙,没有做充分准备,孔明对他是不满意的,使一小童即打发了他,因此第一顾失败。

  第二次去,正是朔风凛凛,瑞雪霏霏之时。没想却又是孔明之弟出场了(呵呵,刘备所见之人也在提升档次。孔明若现在做导演,片子也肯定不会引起观众视觉疲乏),一句哥不在我不敢久留你等于对刘备下了逐客令。这次刘备比上次表现好,留下了充满诚意的书笺五份。孔明对他的态度基本满意,因此为第三顾的成功埋下伏笔。

  第三次去,是孔明对刘备的最后一考,也是最苛刻的一考。一般人受不了。先是诸葛均貌似无礼地自行离去,刘三人无人引见,自己前去叩门。童子的一句先生还睡着没醒呢,把等还是叫的问题抛给了刘备,刘备选择了等,并且是恭恭敬敬地侍立着等,惹得张飞要去放火。总共等了“半晌”后又立了“一个时辰”,静侯孔明穿衣又是“半晌”(呵呵,刘备就是刘备啊。成功不是偶然的)。尤其是正式见面后刘备的态度,更让孔明满意。刘备一见孔明,如见神仙,赶紧儿地下拜,并极表仰慕之心,终于使孔明接纳了刘备。

  之后自然是刘备也拿出了自己的考题,孔明一席三分天下的预言,让刘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一对最佳拍档形成。

  孔明对刘备的认识过程,也是对刘备为人的考验。让我想起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那几句话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孔明根据这一至理明言而对刘备设下考题,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刘备就是他等了已久的有天子命并有天子素质的好主子。跟定了!

《三顾茅庐》读书笔记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刘备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就是不见他。后来刘备没有灰心,他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访,终于见到诸葛亮,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以后得到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通过学习,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一定会成功。

  另外,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感觉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说明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团结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努力提高自己,使整个集体充满战斗力。联系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其他同学学习。

  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蔗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么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概叹死去。

《三顾茅庐》读书笔记

  一天夜里,徐庶告诉刘备有一个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的人。这个人因为附近有一个卧龙冈,所以自称卧龙先生。徐庶还说:“他比起卧龙先生来,就好比天上的日月与地上的石头,是无法比的。将军如果能得到他,毫无疑问如同周文王得到姜子牙,刘邦得到张良一样。”

  早春的一天,从新野通往南阳卧龙冈的路上,远远走来一队人马。前面三人都骑着马,一身绒装,一看就知道是三位将军。中间是刘备,骑着一匹白马,挎着两柄宝剑;左边是关羽,骑着赤兔马;右边是张飞,骑着一匹乌黑骏马。远远望去,三人很是威武。

  这可是刘备第三次专程去卧龙冈拜访诸葛亮。能不能见到,三人心里都没底。他的弟弟张飞和关羽都劝哥哥别去了。刘备一听这话生气了,斥责他们说:“你们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是怎么见姜子牙的吗?”

  刘备为表示对卧龙先生的尊重,就下马步行,一直来到庄前敲门。开门的童子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现在还在草堂睡觉呢。”刘备转过身来,对弟弟们说你们在门口等着,我一个人进去。刘备轻轻推门进来,扒手站在台阶下面,等了一个多小时,诸葛亮才翻了个身,问童子:“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这等了半天了。”诸葛亮说:“怎么不早告诉我?让我先去换换衣服吧。”说完,起身到后屋去了。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穿得整整齐齐地出来了。刘备恭敬地下拜说:“在下刘备,请问先生愿不愿意当我们军师?”起先,诸葛亮不同意。后来,在刘备真诚的请求下,终于同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二个道理。首先,要做一个做事能坚持的人。故事中就是因为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请诸葛亮当军师,诸葛亮才同意的。其次,要做一个有才华的人。因为只有有才华,就会有好多地方会邀请你去做事。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给国家效力。

顾茅庐的读书笔记

  三顾者,顾名思义,第三次才得以顾而谋面,一顾、二顾却是在作势而已。如果说三顾茅庐是一出舞台戏,诸葛孔明便是最后一个亮相的人,刘关张鱼贯全戏,余者则渐次谢幕。

  引子:其实,在一顾二顾之前,还有铺垫。徐庶本为刘备参谋军事,打了不少胜仗,君臣融洽,不想曹操掳徐母而去,徐庶无奈,将奔曹营。临去,徐庶思之再四,便“走马荐诸葛”,并拿自己和孔明比较,言说孔明麒麟鸾凤耳,臣不过驽马寒鸦罢了,刘备不觉动了心。未及去隆中,司马徽来了,极言孔明之才,孔明自比管仲乐毅,不当比此二人嘛,可比姜尚张良也,刘备于是迫不及待去请孔明。这一预幕之后,徐庶和司马徽不再出现,他俩是三顾茅庐的引子人物。

  第一幕:大约在秋日,刘备、关羽、张飞一行三人迤逦来到隆中山脚之下,一农夫唱起卧龙的歌“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说是农夫,显见孔明是妇孺村野皆知的人物,可见孔明是隆中这个地方当仁不让的超级明星了。农夫出场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告诉刘备“此乃卧龙岗,岗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而且,后来的故事都绕在茅庐这个地点展开,不妨在舞台上整它一间茅庐。

  到庄前,叩柴门,一童子出。问答间,刘备清楚了,孔明归日无定期,惆怅不已,请小童转告,就说刘备来过。出,行不数里,见一人气宇轩昂,杖藜而来,“此必卧龙先生也,”刘备急下马施礼,刘备那刻的心情就像小儿在家中盼妈妈,听到外面传来脚步声就当是妈妈回来了。是卧龙吗?当然不是,是孔明之友崔州平。相谈有时,刘备只要见是人才都想罗致麾下,可惜崔州平无意功名久矣,气得张飞大骂其“腐儒”。一顾茅庐而不得见。这一幕过后,崔州平便不再亮相,他是孔明的一个影子,造势的一个人物,犹如武侠小说中前面出场的皆是武功平平的,大侠在后头,崔州平亮相的使命完成。童子还得出现,也是鱼贯全戏的一个人物,作用大着呢。

  第二幕:过了数日,探子回报“卧龙先生已回矣。”张飞说话了,“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张飞的傲慢是为了衬托刘备的礼贤下士,刘备当然不听啦,还得二顾。时值严冬,将近茅庐,忽闻酒店飘歌“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孔明?孔明!刘备的小孩子心情又来了,入得酒店,揖问,一答石广元,一答孟公威,卧龙之友也。刘备又相邀,二人且婉拒。为什么几次写卧龙的朋友拒绝刘备的邀请呢?大约是要告诉读者请孔明出山绝不是那么容易的,小才都请不动,何况大才乎

  上岗,到了茅庐前,叩问:“先生今日在家否?”童子答:“现在堂上读书。”刘备大喜,入而揖,堂上少年慌忙答礼:“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还告诵刘备,家兄回来过,又出外闲游去了。刘备好失望呀,一想,不行,上次留了个口信,不管用,这次留个字条儿吧。明明知道刘豫州来过,不去回访也就罢了,却不呆在家里专等,你说气人不气人!张飞真来气了,“不如早归。”还有那童子,也忽悠刘备,“现在堂上读书。”其实童子没错啊,你刘备问“先生今日在家否?”没问“卧龙先生今日在家否?”任何人都是童子的先生耶。这不,童子又叫了,“老先生来也。”刘备闻听,展眼看了,心想“此真卧龙也。”才上了马欲回去的人,忙滚鞍下马,施礼,哎呀,还不是。谁呀?孔明的老丈人黄承彦也。二顾茅庐而不得见。这一幕过后,孔明的影子人物石广元和孟公威也不再亮相,黄承彦也不再亮相,皆使命完成。童子和孔明影子诸葛均还得出现,毕竟他们是孔明的贴身人物,见孔明还得通过他两人。

  第三幕: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三顾去吧。张飞说:“今番不须哥哥去,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一向稳重的关羽也不满了,“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见。”张飞和关羽如此不看好孔明,一是要衬写刘备,二是为后面孔明显示军事才能之前,关张对孔明才能的怀疑作个伏笔,诚所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刘备说了,两位老弟,还听我的,去吧,谁叫我是大哥呢。

  这第三次是一定要相见的,再要整个四次、五次什么的,恐怕要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诸葛均说孔明此次在,童子还引刘备到孔明卧榻之侧。孔明也是够大架的,任由刘备拱立阶下,自个儿睡他的觉,气得张飞要一把火烧了他这茅庐,幸被云长劝阻。孔明好不容易睡醒过来,还问童子“有俗客来否?”接下来,便是刘备拜相的干活,孔明尽管谦逊,可还是长篇大论,侃侃而谈,是为“隆中对”,孔明还是有准备的嘛。孔明出山的意志不坚,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这一招厉害,孔明遂出山。

  故事并不复杂,叙事颇有条理,剥茧抽丝,直探谜底。将刘备如何求贤若渴写得世无二人,这么个人物形象只能是刘备了,所以一说起三顾茅庐,我们无不映像出刘备逢隐士便呼卧龙的作揖之态。余者人物,三言两语,张飞的鲁莽急躁,童子的天真可爱,农夫的怡然自乐,皆跃然纸上。

  三顾茅庐的人物安排可说是自然天成,对于我们编故事、写小说时如何安排人物,或有借鉴。

《三顾茅庐》读书笔记

  “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我一直坚信着这句话,只因我相信:坚持,是成功的翅膀!

  这篇文章选自《三国演义》。主要是进了刘备兄弟三人请诸葛亮出山打理天下的事。刘备兄弟三次到诸葛亮住处,可是前两次诸葛亮都叫自己的家人说自己外出了。到了第三次,因为诸葛亮在大堂睡觉了,刘备兄弟便在堂下等候,他的三弟张飞等不耐烦了,想冲进去,也刘备拦住了。诸葛亮醒了后,被刘备这种求人做事的诚心诚意打动了,同意出山为刘备打天下,成就了刘备的大业。

  刘备求人做事诚心诚意,不怕山高路远,多次前去拜访,最终一偿所愿。这点是让我最敬佩的。

  有时我也会遇到这种事情。比如说有一次,我和爸爸去送货,早上那一次人家还没有醒来。到了中午我们再去一次,谁知看门的人却生病上医院了。到了第三次手推销,门是开了,可是收货的人去买饭了,过了一会儿,我等不耐烦了,玩东西去了,可是爸爸还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看到爸爸的诚心诚意,我脑海里闪现出刘备三顾茅庐的场面,我马上放弃了玩乐,重新回到客户大门外继续等着等着……最后,收货的人终于把货收了。

  到了现在,《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依然记忆犹新,刘备那种诚心诚意而不怕烦的精神,永远在我的心里。

  有一种信念不畏艰难,有一种执着从不恐慌。男儿心如剑,只为天下舞,一路高歌,飒舞天际。于是乎,今天展翅欲飞的雏鹰必将成为明日叱咤风云的飞鹏。剑再挥兮,不为青春留下遗憾的痕迹。

《三顾茅庐》读书笔记

  第一缕光射到我眼里,我便被这一缕光惊醒。外面的大公鸡也开始鸣叫,一切都苏醒了。我兴致勃勃地拿起《三国演义》读起来了。

  它讲了东汉末年三国的开始和结束。我读了许多篇目,但让我叹为观止记忆犹新的是《三顾茅庐》这一篇。

  刘备屡屡失败后,遇到司马徽,他告诉刘备:“你虽已有猛将,但唯独缺谋士,你如果能得到卧龙,雏凤其中一人即可得天下。”没多久,一个叫单福的人前来投靠刘备,他帮助了刘备多次打败曹操。曹操见其才华便以他母亲来要挟单福,单福不得不离开刘备。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诸葛亮在隆中居住,君主可寻他做军师。”于是刘备便与关羽和张飞一同前往。时间很巧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三次遇到了,刘备在经过重重考验后终于请出了诸葛亮。

  从此故事中,我读到了刘备坚持前去的求贤若渴的精神和在请诸葛亮时的诚心。但我又何尝又这份坚持的信念能?在学校我认真学习;在生活中我报了古筝,跳舞,奥数等等课程,我常常偷懒这不练,那不跳,这些不会算得都去问哥哥,从不好好想想这题我会不会。最终报复来了,跳舞和古筝越来越差,奥数考试也不及格。但我读过了这一篇目,我懂得了坚持。于是我从新开始学习,这些课程也恢复了原来的成绩。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无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坚持,如果不坚持,则可能失去成功。忘着窗外的美景,我暗自开始努力,准备迎接今天的胜利。

《三顾茅庐》读书笔记

  这篇文章写了刘备求贤若渴,听说卧龙庄有一位诸葛先生有大谋略,马上准备好了礼物想要前去拜访,不料司马微前来,刘备招待了司马微,没去成卧龙庄,第二次,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和随从来到庄前,下马上前轻敲柴门,一个童子迎了出来,童子说:“诸葛先生今日不在家。”他们只好悲伤地回去了。

  第三次,刘备找了个好日子,又去找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不高兴了,关羽说:“想那诸葛亮徒有虚名,故不敢相见。”张飞说:“今天哥哥不须要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根麻绳抓他来。”

  刘备一听,很生产,不要张飞同往,张飞急了,一定要一同前去,刘备禁告他不要失礼,他们半路遇到了诸葛均,就问他诸葛亮在干什么,诸葛均回答说诸葛亮在睡觉,于是刘备命众人等候,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醒来出门迎接,刘备与诸葛谈论天下大事,感叹诸葛亮才智,请诸葛出来帮助他,诸葛亮见刘备礼贤下士,当即答充。

  诸葛亮隐居在荒僻的卧龙岗,心怀天下等待合适的机会报效国家,一番三分天下的见解,令刘备茅塞顿开,三请诸葛成就一段佳话,机会与成功总是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九年级上册语文笔记

九年级三顾茅庐课文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