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程的好处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国学的魅力

  国学,是我国的瑰宝。在我们华夏民族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国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国学的魅力是强大的。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曾有多少东西被丢弃?而国学,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五年级学生,对国学的兴趣不是很深。我对国学的认识大多都来自课本和我从小读过的国学书本,尽管我能说出些许和国学有关的东西,然而很多时候我感到这些东西还是枯燥无味的。但自从观看了《国学小名士》后,从选手那口若悬河的表达能力和主持人和嘉宾评委那妙语连珠的精彩国学点评中,我渐渐从国学中找到了乐趣并深深地爱上了国学。

  《国学小名士》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台上哥哥姐姐们的胜利与台下他们的奋斗和拼搏让我明白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实含义,而他们在台上的精彩表现又告诉我,面对自己的人生,我要努力,我更要自信。

  在这众多的古诗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诗就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让我明白了朋友情意的重要性,我也学会了珍惜我和好朋友之间的友情。

  国学,好似广阔沙漠中的一朵花;国学,犹如蔚蓝天空中的耀眼的太阳;国学,犹如漆黑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同学们,让我们从自我做起,将国学,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国学课程的好处

学习国学 接触国学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称“西学”等,与只相对,人们便把固有的学问统称“国学”等。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先秦诸子,他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得说说何谓“国学”?为什么要研究“国学”

  国学的含义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相对于晚清以后的“西学东渐”。 刚开始接触国学实在寒假里,当我一看见《诗经》里的内容,就想大叫一声。我根本看不懂任何一句话。当我翻开《大学 中庸》时,我只看的懂字,根本不知道这个字有没有背错。 我渐渐开始理解意思每本书里每句话的意思,这样背起来更加顺口了。我每背一句,都要把意思读熟,这样子一来记得就清楚多了。我和同学一起背,一起读,在脑袋里刻下深刻的影响。理解理解,再理解。加油加油,再加油。

  有一天,老师突然跟我们说要比赛,先去注册。当知道要比赛时我大吃一惊,当天晚上做好作业,就怀揣着紧张的心情,注好册后。就急急忙忙看起了国学知识来了。生怕到时候会考的很差很差,那天真的好紧张,连睡觉做梦几乎都在想这些事情。第二天中午,我和同学们怀着紧张的心情走进电脑室,开始考试了,100道题20分钟。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还剩10分钟了还有50道题,加油呀!在最后一分钟里,终于做完了所有的题目,可分数一出来,我就想哭。我只的了32分,太难了。

  经过考试,我知道了做事要有持久性,不能有头无尾。我要继续学习国学知识。

学国学收获

  国学知识,它记载着千年历史的变化,承载着忠臣烈士的血液。它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它指导我们是非对错……一句句的古文演变成一幅幅画,在我们眼前不停的摇晃,也因此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还记得在幼稚园的时候,老师整天拿着书,教我们一句一句的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到了小学我才知道这就是《三字经》,它告诉我学习是要从小,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对知识的吸收更胜于爸爸妈妈。进入了小学,爸妈也给我买了几本古学名著。

  尤其是那本《弟子规》,更让我爱不释手。爸爸告诉我“弟子规”中的“弟子”是指“学生”的意思,我们更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规”是规范、道理的意思。我好奇的翻着书,是懂非懂的看着,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它的含义,但我知道它是教我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我也慢慢的朝这个目标努力着。现在我已经是小学小学毕业班的学生了,接触的国学知识也更多了《论语》、《大学·中庸》、《孝经》……

  每次拿到《论语》我就会想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摇头晃脑的在读子乎者也,他们开心的学着人的子乎者也,我也冲劲十足。

  《论语》是中国古代巨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著的,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令,而要通过教育引导使成为事实;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即使百姓守端方,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气力,收到德治的成效。

  作为毕业班的我,妈妈说我和以前不一样了,变的更加有礼貌,也更爱说话了。我好高兴,因为这都是学习国学的作用,我还要继续学下去,我还要想像杨澜阿姨那样,温文儒雅有气质,做个女强人。

国学经典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让我们一起为弘扬国学而努力吧。

国学受益无穷

  现在整个杭州市的学生差不多都在学国学,我觉得这国学学起来可真够令人头痛的。国学包括《诗经》《论语》《大学·中庸》这三本书,这几本书可真够难记的,我读完一本后,回忆一下,真的没记到什么,全部都忘光了。

  不过在读的时候我有挺多想法的。我现在正在读《大学·中庸》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读完这段话后,就看了一下译文,我看后觉得古代人真强:他们都能从治国讲到自己的良知去了,不过也讲得很对。想要把国家统治好,君王的良知是不能没有的,有良知的君王才能拥有民心,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成为万人敬仰的好君王。我读完那段话后,就有了这些想法,可见那几本书都是很好的,很值得看。

  我相信我如果认真去看那几本书的话我一定会受益无穷的,所以我一定要认真看!

学习国学的意义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这颗屹立东方的璀璨明珠之所以被世人惊叹,就在于它有一批优秀的国学文化,它们为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助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国学,它的一头根植于遥远的过去,一头连接着透明的未来,在渊源的历史长河与现今社会中,对个人,国家,社会民族的历史和将来,发挥着不可想象的巨大作用。

  夫国学者,于个人也,为修身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对君子自我完善的道德标尺。而无论是先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亦或是三国时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都体现了国学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国学如同一个隐形的面纱,轻轻薄薄的覆盖在我们这个民族之上。现今社会,优秀的国学都在我们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培养性格,塑造人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现代国民都在潜移默化中被国学熏陶着,国学的基因深深的扎入在我们的血脉当中。从上古至今,我们五千年来的文化基调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掉。当今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对国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了。其“和谐”理念难道不是从“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中演化而来的吗?其“敬业”精神难道不是从“知其不可而为之”,“尽吾志者而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这种尽心尽力的精神等中发展而来的吗?诸如现在大火的“工匠精神”“匠人制造”,若你沿着长长的历史脉络向前不断的推进,都可以最终寻根到国学的源头上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精神难道不是从前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富国强兵”“使民富”等拓展演变而来的吗?学习国学,对个人的“修身”有着诸多的积极作用。

  夫国学者,于国家也,立天下矣。先秦之时便有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丹心;孟子为天下发展提出“仁政”“民贵君轻”“老吾人之老,幼吾人之幼”的理想道术兹平天下,以求天下太平;秦朝的“奖罚贵贱分明”“厉行刑法,大兴奖赏”的法家精神为君主专制,实行大一统政体提供了清晰的理论依据;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为中华文明的血脉奠定了渊源的基础,使儒家成为正统的学说,使儒家的统治地位得到了确立;行至魏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的爱国,为国奉献的进步观念深远地影响了后人。宋代的抗金名将岳飞的一首《满江红》,凭借巍峨的气势,凭借对于祖国的忠心,凭借对于匈奴的憎恨,岳飞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化为一只肆意挥洒的笔,让这种爱国热情深深的影响了每一个阅读这首词的人。而在最为危急的明清之际,作为近代中国优秀的启蒙家顾炎武更是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天下苍生与国家同患难,共命运,让每一个庶民的命运与国家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感动了更多人,文天祥的忠心与肝胆相照成为他们在爱国方面的精神榜样。若不是近代以来大批进步思想家学习国学,在国学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哪来“公车上书”“黄花岗起义”等革命,哪来“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等探寻强国之路?哪来涌现一大批如毛泽东、秋瑾等爱国志士,怎能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言论?他们都是学习国学,受之精华影响,受传统“爱国”思想影响,立志将自己一生的热血交付给国家,在不停的实践中,终为中华之复兴探寻出一条可行之路。学习国学,对国家的“平天下”有着积极作用。

  国学,于个人,修身也,于国家,平天下也,于民族,复兴也。在当今中国,我们高举国学的旗帜,力图让被全盘西化中断的国学中的优秀基因重新发挥出其巨大作用。让人人学国学,推新出新,革故鼎新,让国学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让学习优秀国学的热潮涌动在这片大地上!是的,学习国学,汲取其中优秀的养分,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的血脉因此而来。在今天,“依法治国”的理念难道不是吸收法家中“有法度”“法不阿贵”等先进思想吗?建立小康社会难道不是实现中国人民千千万万年来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吗?而以德治国等,兼采儒道法家之精华,结合当今社会我们所要的需求与实际情况,为现代社会,民族复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些,难道不是学习国学的意义吗

  “一个民族,只有继承传统文化,才能繁荣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一个国家文化创新的根基。国学,历经时间长河的沉淀,于个人于国家于民族,不管是在在遥远的古代亦或是在可见的将来,都发挥着其积极的作用与意义。可以畅想未来的是,中国,一个个人修养高,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国家,由于国学的滋养与熏陶,怎能不兴盛强大?让我们在学习优秀国学之中,迎来崭新的中华盛世!

孩子们学国学的N多好处

  一、强化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过去上过私塾的老辈们,写东西都是非常有功底的——不写一字空,就是因于对文字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孩子今天对课文中的文言文的学习,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所谓辞达意、文载道,再写作文就简单了。

  二、对历史的感觉。读过国学的孩子对历史的感觉是形象的,比没读过的孩子对历史的理解要深刻。

  三、表达能力的锻炼。可分解成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也可以理解成沟通能力,当今社会,不会有效的沟通,则“尺”步难行。

  四、培养孩子的气质。此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随着岁数的增大,会越来越明显。

  五、通达处事为人的道理。知道如何处下如何达上。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最高的学问。

  六、培养孩子道德的基础。未来社会更需德才兼备。在现今世风日下之时,道德的力量更为重要。

  七、会让孩子有大心胸大格局大境界——为未来做大事业奠定基础。

  八、让孩子在先辈的圣言中达到智慧和般若的殊胜。

一堂有意义的国学课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认为能不能赡养父母,与孝无关,关键在于“敬”。敬更多地包含一种发自心底的佩服与信赖。

  7月8日,我走进了学雍国学学堂听到了一堂生动又有意义的感恩国学课。课上,老师让我们向父母行三拜九叩礼,这让我感受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多么的重要。

  这是南宁晚报在广西体工学校的学雍国学学堂组织的一次小记者团的采风活动,我邀了爸爸和我一同前往。

  走在学堂门前的小径上,我就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地方,小径上绿树成荫。走进学堂,迎面看到的是孔子的画像,和一个祭台,从这里就看出这里是个崇尚礼仪、庄重、严肃的地方。我进了门就去签到处签到,签完了,我们就进了一个教室等待,课快开始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好准备。随后,老师就在我们中挑选了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我们刚开始觉得很奇怪,也很好奇,最后就明白了。你知道他们是干什么去了吗

  等到正式开始,主持人老师先带我们向孔子鞠了三躬,我们的讲解老师——成老师身着一件深衣(汉服)走上了讲台,对我们鞠了三个躬,然后开始讲授汉服的来历和古代礼仪,讲到古代礼仪时,老师就叫出了那个刚刚从我们中选出去的姐姐展示古代礼仪和女式汉服,只见那大姐姐穿着古代服装,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去换服装了。汉服很美哦!姐姐像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女子一样,她行了一个古时候的礼仪,动作十分优美、庄重。老师讲到:“以前人们不懂得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是汉服出现以后人们坐着的样子。女孩用右手和左手交叉,右手在前,放在肚脐的位置。”我们赶紧学起来,才几分钟,每个人都学得有模有样了,我们仿佛已经是古代女子了。

  突然一下,整个教室黑了下来,大家都骚动起来。好像是停电了,主持人老师赶紧带我们去了另一个教室,讲课又开始了,然而,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第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学堂的老师们为了锻炼我们,便叫我们去搬椅子合影,我们就开始努力了,老师用心的指挥着,“转一个弯”,“好,就放那里”“来,我们排好,合一个影”“3,2,1”。“茄子”我们大声的呼唤到,我们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也获得了奖励,老师们贴心的帮我们准备了两大盘水果供我们享用,并告诉我们十分钟后再上第二堂课。

  上课开始了,我们又坐回了原来的教室,刚开始,老师给我们讲述一段感恩父母的故事,让我们倾听一段饱含深情的对话,让我们进入一个美好的意境当中。故事中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人事迹,把我们每个人都感动了。

  接下来,进入了一个体验环节,主持人老师叫到了三位当天过生日的同学,为他们举办一个庄重又严肃的庆生礼——让他们向家长行三拜九叩礼。随着轻缓的音乐徐徐响起,三位同学弯下了腰,跪拜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刚开始,行礼的几位同学都不熟练,到最后,大家越做越熟练,家长们也是感动不已,我偷偷看到其中的两位母亲也流下了眼泪。行礼过后,最好的一个环节是庆生的几位同学为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工作人员端来了温水,三位同学为自己的父母认真地脱下来父母的袜子,把父母的脚轻轻地放入温水中,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们都感动了,许多同学都流下了感动的泪,也迎来了其他同学最热烈、最真挚的掌声。还有许多同学拿起了摄像机,拍下了一个个感人的瞬间。

  可就在这个时刻,竟然听到了一句悄悄的说话声:“真恶心!我绝对不做。”听到这句话,我觉得很难受,很多的同学也气愤起来,在这个庄重的行礼的时刻,怎么会有人说出了这样子的话,真让人气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位行庆生礼的同学中的一位大姐姐的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她帮爸爸洗了脚以后,她说:“我们应该在平常的生活中帮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她大声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爱你!”这个时候,仿佛她就是这节课上的主人公,所有人的眼光都投向了她,所有人的掌声都送给她,她是这堂感恩课上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时间过得很快,短短的一堂感恩课就这样结束了,我们走出教室,被放在祭台上的一个小盒子吸引住了,原来,那是学堂的老师整理出来的经典语录,叫“静思语”,被折成一个个小纸卷,大家可以自愿去抽取,我去抽了三张,抽到的语录真的对我感触颇深,其中有一张写的是“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另一张写的是“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听了这次课,我才知道汉服的历史,才知道历史悠久的中国,曾经有过许多的辉煌,比如我们的名族服装——汉服。如今的中国人,几乎都不认识汉服了,多悲哀!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这也看出了现代人对国学文化就没有根本的了解,上了第二节课,我被三位同学的庆生礼感动了,我才觉得孝敬父母有多么的重要,其实,我们对父母说一句:“爸爸、妈妈,我爱您!”其实并不难。

  这是我第一次上国学课,也因此,我爱上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也爱上了国学课。

国学知识的力量

  在放寒假的前一天,学校里布置下来一个作业,要参加网络国学知识竞赛。听到这个消息,全班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垂头丧气,这个作业要完成起来不仅费时间而且费精力,至少花五天时间,而且考的题目还是我们都不擅长的主题,很无奈,又没办法。在寒假初旬,我便开始答题,第一次可谓是“时间紧迫,脑袋炸破”。

  20分钟的时间得做100题,我在开始时并未看见计时的版块,于是看一题,就在指定的书里翻答案,这让我一会儿就不耐烦了,我发现题目上的内容在书中并未找到,于是着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着询问妈妈,妈妈却从容地说:“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如果我不在,你怎么办?”话音刚落,便走向了阳台。20分钟时间,我却只做完了40多题。前去查看成绩,“哦!天哪!怎么会这样?”成绩只有27。5分,我感到自己实在太失败了。再后来的9次答题中,我汲取了第一次的教训,不再停留于难度的题目,只是填上了个人觉得最合适的答案,而在简单的题目上花心思找最正确的选项。在这种方法上,我的成绩渐渐上升,最高分达到了47。5分,这个成绩虽然连及格也没达到,但是我已经尽我所能努力答题了。起初参赛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是怀着不耐烦的心情答题的,但是慢慢的,我对答题产生了兴趣,在学习中竞赛,在竞赛中学习,可以用这竞赛时的激情和动力来鼓励自己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在很多事情中都是这样,兴许一开始你对这事情十分的厌恶,没有兴致去完成,但是在慢慢完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所在。每件事情都会有乐趣,要学会去尝试,才能找到乐趣。

一堂国学课的收获

  周三的下午,学校组织了一堂国学课,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古人的孝道。

  有些同学认为,古人的思想已经落后了,其实这是错误的。最近听到一些关于孤寡老人无人照料,甚至年轻人殴打老人的新闻,我想他们的思想远远比不上古人,他们已经丢弃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孝道。

  让我们看看从古至今,中国人是怎么重视孝道的。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不孝敬父母之人更谈不上爱国。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告诫众人:“要视别人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应该尊重天下所有老人。”《弟子规》有云:“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告诫我们和长辈在一起应该有礼节。长辈站着,我们不能坐着。当长辈问话时,不可以东张西望。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也讲孝道,在革命胜利后,他返回故里也不忘在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松枝,轻声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陈毅元帅还亲自为瘫痪在床的母亲清洗尿裤……。革命领导人在为祖国的前途操劳时,也没有忘记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更何况是我们呢?祖国为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也叫“九九重阳节”,寓意老人们天长地久,生命长久。

  学习了孝道,我想,我要从小事做起:妈妈下班回来,应该主动迎接妈妈,帮她接过手中的菜;晚饭后,我应该主动洗碗、抹桌子、扫地;长辈来了,我应该递上一杯热水,拉拉家常,报报成绩,让长辈高兴,给长辈捶捶背,搓搓腰。这就是我力所能及的孝道。

  无论身处天涯海角,我是炎黄子孙,国学文化博大精深,我要努力学习更要发扬传统孝道精神!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人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个人述职意识形态工作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