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 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

  ①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

  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认识的反作用。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是有条件的,具有多样性: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要求: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2)发展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发展的趋势: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要求: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支持新事物;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 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要求: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要求: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要求: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要求:要求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把握主流(主要方面)同时,又不能忽视支流。

  9.辩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

  11.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1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1)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要求: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②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21

  4、哲学派别一览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意识是本原,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21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

  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

  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

  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21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4/21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5/21

  五、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做到: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七、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八、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6/21

  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九、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

  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7/21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

  ⑴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⑴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8/21

  ⑵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⑴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⑵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③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⑴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9/21

  ⑵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内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

  第八课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10/21

  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⑶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联系: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

  11/21

  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12/21

  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⑴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寒假作业

  第一次作业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选出。

  1.新华网记者2012年8月20日从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获悉,青海、河北等地“三聚氰胺”问题乳粉案件已查处,相关责任人被批捕或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除此前报道的青海民和县“东垣问题乳粉案件”外,河北、山西、天津等地也清查出问题乳粉,共计发现涉案问题乳粉103.44吨。这里被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

  A.不是商品,因为它们有价值,但是没有使用价值

  B.不应作为商品,因为它们不具有应有的使用价值

  C.是商品,因为它们是劳动产品

  D.是商品,因为它们有价值

  2.发改委决定,2013年10月26日零时起汽、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上调230元与220元,调整后汽、柴油供应价格分别为每吨7410元和6680元。此时货币在汽、柴油供应价格中。

  ①执行价值尺度职能②是观念中的货币③执行流通手段职能④是现实的货币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3.2010年7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2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其中金币1枚,含纯金1/4盎司,面额100元,最大发行量20000枚;银币1枚,含纯银1盎司,面额10元,最大发行量30000枚。这表明国家能够决定。

  ①货币的流通范围和时间②货币的发行数量

  ③货币的价值大小④货币的面值大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于2010年5月24日在北京举行,人民币汇率问题是这轮对话的首要问题。下列对人民币升值给中美经济带来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①人民币升值一美元贬值一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价格降低一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增加

  ②人民币升值一美元贬值一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价格降低一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增加

  ③人民币升值一美元贬值一中国居民去美国旅游费用降低一中国居民出国旅游人数增加

  ④人民币升值一美元贬值一美国对中国投资成本降低一美国对中国投资增加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5.大蒜价格猛涨超过猪肉,绿豆价格离奇攀升一度赶上肉价。老百姓无奈地在网上给难以控制的五谷杂粮价格取了一个个特殊的名字:大蒜涨价叫“蒜你狠”,绿豆涨价被戏称为“豆你玩”。下列选项对大蒜、绿豆价格暴涨认识正确的是。

  ①受价值影响②受供求关系影响③容易形成卖方市场④容易形成买方市场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6.受灾害天气的影响,面粉加工企业普遍预期小麦价格将上涨,纷纷入市抢购新小麦,小麦收购价一度大涨。为稳定粮价,2013年7月23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向市场投放500万吨小麦。这说明。

  ①供求变化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②国家恰当的调控有利于经济稳定

  ③价格变动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④价格涨跌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10年10月26日零时起,将国内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30元与220元。这次调价是发改委2010年4月以来首次调价。从2009年3月25日到现在,国家发改委已经7次上调油价。我国汽、柴油价格的调整说明。

  ①汽、柴油的供求状况决定其价格变动

  ②汽、柴油的价格变动要求我们按价值规律的要求组织生产

  ③商品价格总是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④国家发改委决定汽、柴油价格的变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2010年5月17日,山东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城市在威海荣成市揭牌。随着“大而美、富而强的新山东”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一些大中城市的人们用于美容、休闲、旅游、学习、进修、时尚等方面的消费大幅度提高,这表明。

  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被发展资料消费所代替②家庭消费是逐渐向较高层次发展的③现在的大多数人已经具备了进行享受资料消费的条件④山东省人民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9.低碳社区的建设除了基础设施的跟进外,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使用环保纸,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缩短淋浴时间,自制果汁,拒绝碳酸饮料,选择棉质衣物,拒绝皮革和化纤材料等。低碳社区的建设。

  ①会抑制人们的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节约资源,促进低碳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③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④减少消费支出,降低恩格尔系数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0.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一个醒目的关键词“低碳”。许多场馆的建筑、设计和展示都使用了节能手段:“零碳馆”“负排放”“可回收”等,引导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即低碳生活。这说明。

  ①消费行为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②家庭消费要有超前意识,要追求标新立异

  ③要改变消费习惯,提倡绿色消费④要坚持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2012年年初原油价格承2011年年末的国际原油市场走势,2012年以来原油最低价格为78.8美元/桶,最高价格为110美元/桶。据欧佩克统计,分析原油价格上涨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每年有约1%的新增探明储量;二是伴随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原油消费量不断增多;三是开采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大,支撑油价升高;四是从长期来看,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价格上升是不可避免的。

  请你结合材料分析油价上涨的原因。

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哲学前言

  一、概念

  1、人类的基本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二、原理

  1、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源于具体科学而高于具体科学。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把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特殊的理论表现出来,就成了哲学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三、方法论

  1、用什么样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世界观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概念

  1、物质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

  2、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宗教含义

  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4、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5、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6、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二、原理

  1、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2、怎样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3、哪些因素制约着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同实际相一致的计划和方案;

  以主观想象做出的判断,脱离实际的决策,宗教中的鬼神观念。

  4、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几方面的表现

  感觉、思维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分歧是什么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7、为什么想问题、办事情要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三、方法论

  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使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自足点。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整体、全面地看待问题,是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3、坚持唯物主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反对唯心主义,反对主观主义。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一、概念

  1、联系的含义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的表现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客观性的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5、因果联系的含义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6、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

  7、系统与要素的含义

  8、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哲学上讲的静止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9、发展的含义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所谓旧事物,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1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2、规律客观性的含义

  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他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原理

  1、为什么说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必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并且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4、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6、为什么说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为: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和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及必然联系。所以说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三、方法论

  1、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2、把握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3、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4、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方法论要求。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一、概念

  1、矛盾的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表现: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原理

  1、如何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原理是什么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并且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方法论

  1、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2、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地位。

  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6、学会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看问题。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一、概念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二、原理

  1、内外因关系原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为什么说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发生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为什么说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根本分歧是什么

  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三、方法论

  1、坚持运用内外因相结合的关系认识事物。

  2、如何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待问题。

  3、运用事物发展趋势的原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正确地认识问题。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 (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1)信用卡:

  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 外汇和汇率:

  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2)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要通过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3)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4)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一)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 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 (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⑴、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⑵、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 、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与消费水平成反比

  4、消费心理:

  ⑴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⑵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⑶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⑷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5、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动力)。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②各环节间的关系:A.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B.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C.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A.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C.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D.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E.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范围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②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4)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②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于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5)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股份制经济不一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

  (6)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作为现代资本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提高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注意: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股份合作制是劳动和资本联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7)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 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个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私营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国家的总和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3)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②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注意:民营经济是除国有经济以外的其它所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官营经济而言的。

  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4)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理解: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①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一)公司的类型

  1、企业

  (1)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济组织

  (2)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3)所有制类型:

  ①从性质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构成社会主义企业体系

  ②从投资方式和组织形式看:企业包括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公司

  (1)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设立: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

  (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3、公司的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4.通常都设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即公司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的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即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即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5.公司制的优点:二者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制度等优点

  4、公司的组织机构:

  公司设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二)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

  (1)直接目的:利润

  (2)意义:保持一定的营利目的,公司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①这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②企业取得优势最根本的是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①企业形象的含义: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可;

  ②企业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③企业信誉和形象的作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④树立企业信誉与形象的途径:开展正当竞争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3、企业兼并和破产

  兼并: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企业的经济现象;

  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破产: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意义: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

  (1)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2)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文明,创造了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

高一的政治必修一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6、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往往,一种消费行为会由多种消费心理引发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

  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

  ④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

  ①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③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④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管理结构。

  3、公司的经营

  ①含义及目的(略)

  ②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第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

  第二、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三、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公司经营管理不善会导致兼并或破产

  ①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其意义是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有益于减少失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企业联合——“强强联合”

  ③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四、新时代的劳动者

  就业:

  ①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

  党和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③解决途径

  3、劳动者的权利:

  ①维护劳动者权利的意义: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②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③劳动者权利的维护——维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权途径:法律。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五、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的含义: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

  3、利息:

  ①含义: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

  ②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③影响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4、存款储蓄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5、商业银行:

  ①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②组成: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④其它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

  ⑤作用:“纽带”、“依据”、“监管”

  六、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①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②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

  ③意义: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④性质:所有权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

  2、债券——稳健的投资

  ①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②性质:债务证书

  ③类型: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3、保险——规避风险

  ①含义: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②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③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

  ①形式:

  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①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分类(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四、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注意】财政政策的运用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五、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

  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作用: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六、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

  3、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即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弹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市场道德规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

  ①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

  ②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③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④手段:

  法律手段——立法规范、司法打击

  行政手段— 辅助手段,用得比较少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总体小康

  表现:

  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实现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

  2、全面小康

  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六个“更加”)

  3、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国内生产总值 到2020年力争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市场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 、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福足的生活。

  4、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四、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1、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GDP的增加,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

  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根本方法

  五、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

  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7、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WTO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WTO的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5、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6、要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坚持“引近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基本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7、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1、 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 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 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代售商品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4、 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补充)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5、 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压力;

  (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6、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7、 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还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和社会变化规律等。

  12、贷款消费的含义?条件

  贷款消费是指在购买住房、轿车等商品时,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一些买主的支付能力,这些买主可以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条件:对于哪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

  13、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5、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16、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7、绿色消费的含义?特征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18、为什么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获取新的成就。实践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1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0、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

  (1)原因: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由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本质要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 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 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3)两者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的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所遇到的困难。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②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阶段;④货币的产生阶段: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于是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便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

  (2)’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的本质: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国家强制方能使用。

  (3)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4)纸币的发行: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与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W价格水平×待售W数量/G流通速度)

  1、货币的发展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2、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账结算。

  (2)结算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等

  ①信用卡:

  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B.信用卡的作用:信用卡作为转账结算的一种信用工具,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减少了现金的使用及不便,简化了收款手续,节省了交易费用,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为持卡人带来极大便利。(简捷、安全、方便等优点)

  ②支票:

  A.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由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票据。

  B.种类:分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适用于办理同城转账结算。

  C.现金支票注意事项及特点:妥善保存,不得折叠;准确性,现金支票要查验金额的大小写是否一致,单位书写是否正确;有效性,要在有效期内到指定银行支取;间接性,不能拿来直接购物,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

  3、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外币可兑换更多本币-→外汇汇率升高(本币汇率降低)-→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抑制进口、刺激出口-→资本流入。反之亦然。

  ②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政策、重大国际政治事件及信息、心理、投机等因素。

  ③决定汇率的因素:汇率是由本国货币和他国货币实际购买力之比决定的。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②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人民币升值后果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中国进口。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

  ②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

  ③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

  ④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 。

  ⑤中国RMB国际地位提高。

  负面影响:

  ①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

  ②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一定的伤害 ③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④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5)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高中政治必修一常考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常考方式】选择题

  2、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其职能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与世界货币的职能。

  【常考方式】选择题

  3、汇率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本币升值的影响:

  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

  ③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2)本币贬值的影响:

  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②外资投资成本降低;

  ③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④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也有材料题涉及,结合解析型主观题进行考查

  4、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常考方式】选择题

  5、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常考方式】选择题

  6、恩格尔系数反映什么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是反映消费结构和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常考方式】选择题

  7、扩大内需的措施是

  ①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②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④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⑤开拓农村市场,开拓农村新的消费热点;

  ⑥消费者要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均有涉及,以材料题为主,需着重背诵

  8、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常考方式】材料题

  9、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常考方式】选择题

  10、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①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②作用和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

  11、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①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③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

  12、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企业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才能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常考方式】材料题居多,结合措施型主观题进行考查。

  13、企业的兼并与破产的作用

  企业的兼并和破产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其作用在于:

  ①企业兼并,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国家经济发展。

  ②企业破产,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

  1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常考方式】选择题

  15、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分配政策。

  【常考方式】选择题

  16、税收的基本特征

  ①强制性;

  ②无偿性;

  ③固定性。

  【常考方式】选择题

  17、市场调节的作用

  ①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②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③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结合解析型主观题来进行考查。

  18、市场调节的弊端与影响

  (1)弊端:

  ①自发性: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为了自身的不正当利益(盗版)。

  ②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趋势,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一哄而下(上)”。

  ③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2)单纯市场调节后果(影响):

  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级分化。

  【常考方式】选择题与材料题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的鲜明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常考方式】以材料题居多,常结合解析型设问进行考查

  20、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①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手段: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指示、规定、命令)。

  【常考方式】选择题

  21、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常考方式】材料题

  2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①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②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常考方式】选择题

  2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一国的经济波动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尤其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常考方式】材料题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教师个人研修计划表格形式

大三自我鉴定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