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辅导的方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2018心理辅导: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期

  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一、初二,到了十三四岁,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乖乖仔和乖乖女仿佛一下换了个人,变成了一个喜欢和父母对着干,脾气古怪又神神秘秘的家伙?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在长大,他们开始寻找独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在心理学中,把孩子的这一段成长时期叫做“叛逆期”。

  在孩子的叛逆期里,很多过去看上去不错的“亲子关系”好像一下子出了问题。“输不起的心态”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不信任孩子,想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甚至希望时刻监视孩子,知道他(她)的一举一动,这会让孩子非常反感,破坏你们之间的信任和关系。现场调查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家长表示关于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想知道,这说明,至少近一半的家长都可能陷入了“输不起的心态”这个陷阱中。

  为了改变孩子,父母从批评、斥责、吵闹到无可奈何、焦虑不安。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从改变自身开始,重新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中,有“三条高压线”和“两个陷阱”是家长应该特别注意的。“三条高压线”分别是忽略孩子的存在、破坏性地批评和强迫,它们会极大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意识,破坏亲子关系。“两个陷阱”是“有条件的爱”和“输不起的心态”。

  千万不要用物质奖励去激发孩子做某件事的动力,这是交易而不是爱,在这种条件下,你无论做什么,孩子都不会感受到你的爱,他不会感激你,他认为这是有条件的交换。调查数据显示,仍然有23%的家长保有此种心态,他们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

  提醒大家,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满足家长虚荣心的一个物品,或者延续父母意志的复制品;其次要明白培养的唯一方式就是引发孩子自身的成长力,让他有意识地自己去成长,而不是让他为了父母或者别的什么去成长。

孩子心理辅导的方法

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论文摘要: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提高幼儿心理素质,这无疑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如何进行幼儿的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许多教师感到迷茫和比较困难。其实,只要教师从幼儿细微的行为表现入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和一日生活常规中,心理健康教育就不是虚幻,不可捉摸的,而是十分实在

  随时随地可以实现的东西。

  关键词:集体活动个别化个性心理品质

  一、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集体教育活动包括幼儿游戏活动、体育活动、主题教学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幼儿教师应始终以支持者和观察者的身份,通过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幼儿的需要、发现幼儿的兴趣及他们存在的情绪、性格、认知和社会性问题。

  (一)、游戏是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和认知发展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他们发展的反映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同时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游戏在幼儿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导致发展,例如:“象征性游戏”的过程中,儿童表达与呈现他们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儿童学会控制情绪,与他人交往,解决冲突,获得一种成就感,这些方面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安全的获得。因此,教师在提供游戏活动时应本着儿童需要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功能性原则,让游戏给予儿童理解世界,同时也使成人能够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能够找出新的发展策略的机会。

  (二)、集体教学活动努力适应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

  教育与保育幼儿促进幼儿所完成的学习,都要适应于幼儿的身体、认知、社会性以及语言的发展,儿童不愿意通过与其他儿童同样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他们也不会对学习同样的内容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的使我们的课程具有特色、适合不同幼儿的需要同时不要忘记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除了整体上把握幼儿的这一特性外,我们也应摆脱心理教育在幼儿园具有依附性的特点,开展一些主题明确的心理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对教师的教育意图有清楚的认识。例如开展:“学会交朋友”,“我长大了”、“奇妙的表情牌”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使幼儿逐渐认识自我,发展能力,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且学会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体育活动对幼儿的社会意识与行为表现期待上起着重要作用

  1、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

  体育活动能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自己周围的一切,例如:有孩子不小心摔到,教师应及时引导幼儿主动帮助别人,如果自己被别的幼儿不小心推倒,应该有宽容的心,从而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消除自私、霸道等不良性格,进而形成孩子之间融洽的情感。

  2、培养幼儿的和群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体育活动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天性出发,愉快的投入到活动中摆脱平时的羞涩和孤独甚至恐惧。例如“刚入园的幼儿由于家园分离常常处于一种哭闹状态,但当周围的幼儿都在体育游戏中玩耍时,他也会忘记暂时的恐惧,投入到游戏活动中,从而达到和群性的目的。

  3、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的自我意识往往不足,导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幼儿由于过往的经验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幼儿在体育活动的某些方面会表现出胆怯和退缩,这时教师要善于疏导和鼓励,循序渐进的引导幼儿投入到活动中,渐渐自信起来。

  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个别幼儿在活动中开始总是抱着胆怯心理,止步不前,特别是在竞技性体育活动中,但通过教师一声声“你能行”、“再试一试”和同伴“加油,加油”的鼓励声中,幼儿在体育活动结束时总会透露出自信的微笑。

  二、儿童个别化心理教育

  除了面向全体幼儿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必要针对个别幼儿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现状开展个别化辅导,使这部分幼儿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同伴的喜爱,以至能在轻松、和谐、快乐、满足的状态中健康成长。

  经科学研究证明行为偏差型幼儿在注意力、社会性行为、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情感发展上较正常儿童有所区别,这就忌讳教师采用简单粗暴或一概而论的方式随便处理,教师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尽量做到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训练幼儿。

  例如:当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较为频繁时,可采用隔离的方法,关键在于时间不易过长和必须在教师的视线之内,我们简称为“温柔的冷落;还有,对性格孤僻的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与幼儿展开师幼互动,做孩子游戏中的玩伴,生活中的慈母,增进其和群性和安全感。总之做有心、用心的幼儿教师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外部、内部心理环境。

  教育永远是个严肃的话题,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被社会所重视,如何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一线的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索。但永远不便的真理是:敏锐的观察、细心的照顾和良好的与幼儿沟通的能力。

2018心理辅导:如何使学习变的轻松

  60%的初三学生认为学习是郁闷的,痛苦的,甚至是厌学的,为什么这么大的比例呢?学生的确是在为父母学习,为了父母的面子,被压迫的去学习,他们从学习中找不到任何乐趣,为什么呢?如果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的话,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至少是苦中作乐。

  分析了一下他们痛苦的原因:休息时间少,每天见到的只是试卷,做题,题海啊,曾经有一个苏州的初三学生,每个单元加上教辅材料,足足有几十页的试卷,究竟这些试卷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呢?翻一下他的练习册,上面的错题有很多没有订正,还有很多漏题,可是试卷还在左一张右一张的做,每张试卷都没有完全消化吸收掉,最终效果比零大不了多少啊,练习题的处理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如何处理练习题,如何处理才会少做题又高效呢?就像刚才谈到的案例,做过的题目还有很多没有订正或漏题现象,这就是问题的起因,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你的孩子的知识没有得以系统化,有很多知识点没有消化吸收。每门课要以一本,做多以两本材料为学习该门科目的主线,精做为主线的材料,反复推敲每个题目和哪个知识点有关,不要,一定不要出现没有订正或漏做的题目,主线教辅材料的作用就是使所学的知识得以系统化。

2018心理辅导:怎么样度过中学的最后一个阶段

  如果想要提高,可以挑一本课外教辅书,不用全部都做,在哪方面欠缺的,重点加强。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光想着课外,一定要做到回归课本,很多考题是从书本内容变化而来的。

  找一个学习上的伙伴也很重要,互相帮助、交流。班级里,抱团作战,战斗力更强。

  “在家里,和爸妈也要多交流,不要因为压力大,回去话也不讲了。争取得到爸妈最大的支持。”

  初三考试会很多,很多同学会有焦虑情绪,建议把“焦虑”转化到知识点的学习上去,了解到是哪些原因让你焦虑,找到原因,马上付诸行动,解决这个问题。

  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安排好学习与休息的时间,有很多同学想到初三就觉得心慌慌,其实也没必要这么焦虑。过好每一天,该吃吃,该睡睡,每个时间段做最重要的事情。比如晚上10点了,就该睡觉了,作业没做完,也不要老想着。有计划的进行,哪个时间段完成什么内容。时间安排也有技巧,比如自己觉得难的科目,在学校里完成,遇到问题,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问老师,有应对的措施。

  初三不是要死读书,有张有弛。周末休息时间也要劳逸结合,出去玩玩,看看电影,打打球,放松一下。但不要沉迷于闲谈、游戏,时间浪费掉很可惜。

  对家长来说,孩子进步了,多表扬,退步了,尽量少批评。另外,尽量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家长也要多与孩子沟通,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这样可以让家长更好的与孩子沟通。

前心理辅导生心理调整的最佳方式

  一、合理评估自己水平,适当降低期望值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时,保持中等水平的动机可达到最佳效果。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在考试前,甲同学想“考什么样就算什么样吧”,乙同学想“我要努力争取考第一”,丙同学想“我一定要考第一”。这就是对考试成功所持有的三种不同程度的期望,那么,哪个人的考前复习效果会更好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甲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习没有了动力,自然会放松自己;丙要自己一定成功,给自己施加了太多的压力,容易焦躁不安,影响复习效率;只有乙才会以坦然的心态,有条不紊,尽自己所能地去复习。所以,每次考试之前,综合评价一下自己的水平,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切忌好高务远和不思进取。这样既有信心迎考,又不至于有沉重的心理负担。

  二、全面系统复习,做好知识准备

  俗话说“家中有粮,灾年不慌”,扎实的知识基础既是取得好成绩的有力保证,也是缓解考试紧张的最佳良药。当然这种复习绝不应该是为了考试而复习,而是为了学会知识而学习。努力做到边学习边巩固,及时清理学习障碍,夯实基础,稳步前进,平时都弄懂了,学会了,考前再全面系统看一下,既节省时间,又保证效率,成竹在胸方可胜券在握,切不可自作聪明,猜题、押题或抱有侥幸心理,指望同学间“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三、精力准备

  精神上的疲劳,往往会导致注意力涣散,记忆减退和思维迟钝。所以,考前,特别是重要的考试之前一定要注意休息,千万不能开夜车。习惯与开夜车的同学要将自己的生物钟及时调整过来,以免晚上神经过于兴奋,睡眠不足,白天昏昏欲睡,影响正常答题。

  四、心理准备

  不能毫无信心,也不能盲目自信,既有对成功的美好向往,也要做好迎接失败的思想准备,注意调节心情,保持情绪的稳定,做到“一颗恒心,两种准备”。

  五、放松训练

  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考前紧张焦虑的体验。在一般人看来,考试焦虑似乎是一种不利情绪状态,其实,焦虑作为一种不安的情绪,是个人内驱力的表现,是正常的适应行为,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焦虑是不可避免的一种体验,并不都是有害的。适度的焦虑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心理成分,人无所求,就无所虑,学生如果没有焦虑,就会失去刻苦读书的动力。考试紧张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使兴奋性增强,对认真参加考试,提高答题效率是有益的。不过,有些同学过分看重考试对自己的影响,整天忧心忡忡,无法静下心来去复习,就需要自我调节了。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放松训练法”。(微闭双眼坐于椅上,全身放松)

  1、紧握拳头----放松;伸直五指----放松

  2、收紧小臂----放松;收紧大臂----放松

  3、耸肩向后----放松;提肩向前----放松

  4、保持肩部平直转头向右----放松;保持肩部平直转头向左----放松

  5、屈颈使下颚接触胸部----放松

  6、张大嘴巴----放松;闭口咬紧牙齿----放松

  7、使劲伸长舌头----放松;卷起舌头----放松

  8、舌头用力顶住上颚----放松;舌头用力顶住下颚----放松

  9、用力睁大双眼----放松;紧闭双眼----放松

  10、深吸一口气----放松

  11、收紧臀部肌肉----放松;臀部肌肉用力顶住椅子----放松

  12、伸腿并抬高15—20公分----放松

  13、尽可能地收缩腹部----放松;绷紧并挺腹----放松

  14、伸直双腿、脚趾上翘----放松

  15、屈趾----放松;翘趾----放松

  休息两分钟,再做一遍,此方法可在考前一周开始,每天放松自己。

如何做好高三学生考前心理辅导

  高考对于学生而言是人生一次重大挑战,但同时也是磨练他们心智的机会。很多处在高三阶段的考生除了要面对繁重的复习任务,还要尽量排除外界干扰、努力克服由于自身心理压力产生的焦虑和不适,有些心理素质不够好的同学甚至会因为情绪因素而影响考试成绩。因此,做好高三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工作尤其重要。

  一、考前心理辅导工作的主体——教师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作为陪伴学生学习阶段最持久、最直接的角色,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层面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尤其是针对高三考生的心理辅导。在讲到教师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应从两方面去看待:教师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教师对学生的能动作用。

  1、首先是教师自身的心理状态。众所周知高考对于考生及家长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但是这种重要性同样会给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压力。从作为老师的责任角度讲,学生最终的成绩是老师辛勤培育结果的证明,从情感角度讲,老师和学生一样需要承受高考录取率的压力。具体来看,影响教师心理状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知识结构老化、教育制度革新和学生的不断变化可能引起的不适应感;二是职业、单位升学率带来的心理压力;三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造成焦虑情绪。种种因素作用下教师的心理状态也会不同程度地对考生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在考虑教师对考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首先要关注教师自身心理状态,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和完善,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变化,增强教师自信心。帮助教师排除负面心理因素的干扰,通过交流等方式舒缓情绪。同时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

  2、教师对考生的心理辅导作用。面临高考的学生容易存在心态不稳和考前焦虑等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目标、不自信、倦怠和恐慌。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情绪波动严重容易影响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心理辅导。

  (1)以合理的方式、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的掌握学习时间,把握好复习的节奏和难易程度。备考阶段,很多学生都因熬夜复习而影响听课效率,教师要帮助学生纠正不良学习方法,预防疲劳战,让学生知道高效的复习才是缓解考生压力的最好方式。另外,理解与尊重是进行心理辅导的前提,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尊心较强,却又缺乏自信的同学,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意味着信任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对于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教师一定要保持耐心,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要充分融入班级氛围。备考阶段的教师要像朋友一样融入集体,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障碍,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不能一味地施加压力,要体谅学生在特殊阶段的心理变化,积极主动地分析原因。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所以,课堂教学就成为进行心理辅导的主要渠道,由于考前复习任务繁重,老师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因此,可以将心理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活动贯穿起来。在日常学习中适当地增添一些轻松愉快的学习信息。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的情趣性,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不仅如此,教师在课下还要做学生生活上的朋友,主动和同学交流,了解班级情况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考前一些学生感到焦虑的原因之一是学习动力不足,不能正确看待高考的意义和结果。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有些学生会将取得学历完全等同于自身价值的实现;第二、受大环境影响,用分数衡量学生能力成为现今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三、受以上两方面因素影响,学生容易在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成绩不理想的矛盾中出现心理失衡。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首先,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水平确定学习目标,端正学习动机,过高或过低的心理预期都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其次,要让学生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恐慌化为脚踏实的努力,只有将每一天的精力都充分调动起来,合理利用时间,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风险与挫折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具备把握风险和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目前个别考生在得知自己高考失利之后产生一些极端行为,这也提醒我们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心理素质也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开朗的性格、健康幽默的语言、广泛的兴趣爱好等。然后再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比如开设心理讲座,组织班级讨论或者提供专门的时间供有问题的学生咨询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心理疏导。

  二、考前心理辅导工作的客体——学生

  所有考前心理辅导的最终落脚点都是要帮助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积极备考。作为考前心理辅导的客体,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而通过建立自信心、正确对待挫折和与老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1)建立自信心。缺乏自信心是考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自信心的建立首先取决于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学生必须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其次,善于制定阶段性目标,长期复习容易导致学生疲劳应战,制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完成目标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升自信心。

  (2)正确对待挫折。考前模拟是对学生能力进行的演练,同时也能阶段性地体现出学生的实力,正因为此,如果在几次考试中成绩相较其他人落后的同学极易产生负面情绪。面对此种情况,考生首先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尽量减少或避免挫折发生。其次要正确看待挫折,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很多同学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一遇挫折茫然无措。因此,同学们要学会在挫折中成长,不断完善人格。

  (3)及时与老师沟通。由于老师和学生一直处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很多时候并不能就学习之外的问题进行沟通。所以在我们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及时与老师沟通。内容除了学习,还应针对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未来规划等等。学生只有从内心真正把老师当做朋友,向他倾吐不快,老师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做好学生考前辅导工作需要老师学生相配合,其中,老师是主体,要在调整好自己心理状态的前提下进一步了解学生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也应积极配合老师,并做到及时沟通,只有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考生排除情绪干扰,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准备考试。

2018心理辅导:中学生心理健康的10条准则

  1、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2、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3、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4、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5、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

  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广告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2017心理辅导:解除孩子心理压力的五把钥匙

  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励孩子努力向上,没有压力会使人疲乏、懒散,但压力太大会使孩子身心无法承受而出现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考试焦虑和作弊以及青春期烦恼的问题,有不少学生还有性格狭隘、孤僻、懒惰和任性。做父母、师长的有责任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心理学家指出,对青少年来说,父母是最重要的影响力量。这里给父母们分享2017高考心理辅导:解除孩子心理压力的五把钥匙,相信对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会有帮助的。下面就由上海复文教育老师来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

  一、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么压力、压力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必须听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专心地看着孩子,认真地听他说话。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够针对问题帮助他们。

  二、帮助孩子面对恐惧

  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比如不跟别人一起逃学、不跟着别人作弊、抽烟、抄作业等等,就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会受到孤立,感到恐惧、不知所措。这时,父母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不对的事一定不能做,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

  三、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

  父母小时侯一定也曾经遇到过和孩子类似的情况,当时是怎样对待的或现在遇到了什麽难题又是怎样处理的,这些都可以用孩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孩子分享。当孩子知道了父母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的时候,他们对父母所说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父母告诉子女自己是怎样应付压力的,那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就增强了孩子克服压力的勇气和信心了。

  四、培养孩子的自尊

  培养孩子的自尊可以加强他们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比如让孩子发表一些建议,把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去做,并且重视孩子的想法和言行。这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方法。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就会有勇气、胆量和辨别力,不会同流合污。

  五、关心孩子的成长

  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这对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裨益的。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这个、学那个,应该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意愿。父母要付出爱心,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光心孩子交的朋友,多关心孩子的所想所做。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你能够及早发现并且加以恰当的引导,孩子就不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轻松愉快地度过少年时光。

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

  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父母应告诉孩子,他在为谁以及为什么而学习

  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很多孩子开始讨厌学习,讨厌写作业,甚至对父母常说的“要好好学习”等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这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

  在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会更多地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从不会过多的去想“为什么”,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但是,到了四年级后,孩子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他们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好能怎样呢?由于自我意识刚刚出现,这时候的孩子固执地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父母的唠叨和命令不仅会令孩子感到厌烦,而且会给他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学习时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他在为父母而学习。在这种错误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如果父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的特点,能够采取措施让孩子明白,他在为自己而学习,并引导他找到学习的乐趣,那孩子就会动力十足地学习。

  其次,这与父母不了解小学阶段知识的难度发展规律有关。

  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很多.让孩子明白“学习时自己的事情,孩子才会真正地去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孩子都会感觉到对学习力不从心。如果父母还总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厌恶学习,从而产生很强烈的厌学情绪。

  做父母的,不管你的孩子正处于哪个年龄段,你要想教育好他们,必须提前了解他们的心理。做父母的就应该提前向孩子灌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这个观念。这样,对于思维正在高速发展的四、五年级孩子来说,这将会促使他们的成绩稳步前进,而不是厌学。父母要对孩子多些鼓励,少些抱怨;多些表扬,少些批评。

  孩子在四年级之前,或者在读四、五年级的过程中,父母还应该提前知道哪些知识呢?或者说,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呢

  方法一: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他是在为父母而学习。父母越是逼着孩子去认真学习,越可能给孩子创造了拒绝学习、反驳父母的机会。

  案例:

  一天,妈妈下班回家,看到晓宇拿着课本在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书。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勃然大怒,逼着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看书,而是跟孩子打过招呼后,就开始忙自己的家务。一会儿,晓宇沉不住气了,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考语文。”妈妈“嗯”了一声,就没再理他。他还在继续试探妈妈,说:“可是,妈妈,我还没有复习完呢!”妈妈还是“嗯”了一声,又开始忙自己的事情。晓宇有点失望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怎么不理我呀?你是不是不关心我了呀?”妈妈放下手里的家务,认真对他说:“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书。妈妈当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绩了,可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去看书,在哪看书,是应该由你自己来决定的事情。”从此以后,晓宇对妈妈的态度深信不疑了。

  当孩子试探父母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定,说不参与就不参与。如果面对晓宇的试探,妈妈用责备的口气对晓宇说“再不好好看书,就会考试不及格”“考不好会被老师惩罚的”……那么,晓宇会继续与妈妈玩这种“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学”的游戏。

  方法二:告诉孩子——你要为理想而学习

  现在有很多的家长这样劝孩子好好学习:“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娶不到媳妇(找不到好老公)!”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会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就要过很艰苦的生活!”

  ……

  也许父母们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来说服孩子要好好学习,然而,父母们却忽略了这一点: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的高速发展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他们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学习。在帮助孩子树立理想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一点,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例如强迫孩子把某个不喜欢的职业当做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根据还子的特长和爱好,帮助孩子树立理想。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

  “如果这次你考好了,你想要什么,妈妈就给你买什么。”

  “考了这么少的分,我都替你感到丢人,你还好意思要这要那!”……

  这种教育只能是害了他们,或者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蛮横不讲理,或者使他们的成绩大幅下降,郁郁寡欢,甚至走向抑郁或自卑。

  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用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成绩。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学习好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事情。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种各样的物质来奖励她,这样只会让你的孩子有个错觉:学习是为家长学的。

  对待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首先不能打骂他们,其次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帮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并告诉他们:“只要学习一直在进步,成绩是次要的。”

  家长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如与孩子一起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成绩、放学后就催促孩子去做作业,这样只能让孩子有种错觉:他是为成绩而活。

  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孩子是没有理性思维能力的,父母要求什么,他们就会做什么,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会听什么。此时,父母的严厉可以起到作用。但到了四、五年级,孩子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自我意识,当父母再严厉地要求他们去学习、再规定他们每次考试必须达到的名次时,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学,或者刚刚读小学的孩子来说,父母们不要急于教会他们多少知识,也不要要求他们考多么好的名次,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对10岁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总结的很好:

  多问快乐,少问学习;

  多问“这次考试中,你细心了吗”,少问“这次考试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问“你喜欢学……”,少说“今天我教你学……”

  三、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

  ——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四、五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一个关键期——那些成绩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学习成绩会一直保持“好”的记录;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很难变得出色。

  如果孩子总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能够经常品尝到好成绩带来的乐趣,那么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就能建立起来,就会喜欢上学习。对于那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不爱思考、粗心等,也会积极地配合家长和老师去改掉这些坏习惯,进而培养一些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但是,如果孩子在成绩很差,或成绩平平,他们就不会体会到成绩所带来的的成就感,进而就不会对学习产生信心,也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只能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有信心。

  由此可见,孩子只有在四、五年级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才能爱上学习,进而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都保持优异。

  在孩子读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多问孩子快乐、少问学习,但到了四、五年级,家长就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学习,每天都要对孩子提及学习的事情。而是说,在四、五年级这个学习成绩即将定型期,家长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兴趣、帮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呢?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方法一:经常给孩子“积极地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来自于他们的自我激励外,还需要来自于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家长说他聪明,他就聪明;家长说他笨,他真的会变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暗示”作用。

  消极的暗示:“哪里呀,我家孩子不行”;“我家孩子的功课不是很好”;“我家这孩子,成绩还可以,就是记忆力不好”;……

  即使是家长对别人谦虚客套的说法,孩子听到耳朵里,也会认为这是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在这种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变笨、变差了。正确的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记忆力不好,在学习方面真的有缺点,家长也千万不可轻易批评孩子。

  积极的暗示:“你很聪明”;“你在妈妈心中是最棒的!”“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大人物。”

  方法二: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父母逼孩子去学习,虽然有时可以达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法不能产生长效,而且孩子绝对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尤其是到了四年级,如果父母再逼着孩子去学习,孩子就要产生逆反心理了。明智的父母不是逼着孩子去学习,而是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父母的言传身教、创造一些学习的神秘感,都是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方法三:父母要谨慎对待“陪读”

  很多家长每天晚上都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种陪读现象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最大“杀手”。

  案例:

  一个作业次次都得“优”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个不及格,看着满是红叉的试卷,老师找来男孩对话。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心里话:“每天晚上做作业时我都想快点做完,因为只有做完了作业才可以上网。”“那你不怕作业出错吗?”老师问。“不怕,因为妈妈每天都要检查我的作业,有一点点的错误,妈妈都会发现。”男孩自豪地说。

  “那你遇到很难做的题怎么办?”“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诉妈妈我不会做,妈妈就给我讲。”

  “妈妈给你讲了,你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会做吗?”“我当时很明白,但是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在妈妈的提醒下我会做,要是没人告诉我用哪种方法,我就不会做了。这次考试就是这样,看着这些题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么方法来。”10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想快点把作业做完,以便去玩,于是很多坏毛病便从他们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如:粗心马虎、不认真思考问题、考虑问题不全面……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就会为此而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挨老师的批评。但是家长却剥夺了他们承受自然后果的权力,家长在为孩子检查作业时,把他们的错误都指出来了。这时,孩子就懒得去思考了,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就照着父母所说的答案写上了,更不用说去改正坏毛病了。并且,当孩子有了依靠时,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都会明显地降低。

  四、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

  ——注重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坏习惯的改正

  国外一位研究行为学的专家做了这样一项调查:

  专家分别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这次测试的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测试的结果令这位专家很惊奇,因为他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

  专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而四或五年级是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说,在四、五年级之前如果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这些好习惯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在四、五年级之后,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恶习,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关键:首先,从习惯养成的特点来看,四、五年级是强化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关键时期,过了这个关键期,这些坏习惯将不会轻易改掉。

  其次,从孩子意志力的发展特点来看,尽管这时的孩子意志力发展还只是初步的,并且是不稳定的,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意志力发展开始由弱到强,由他律到自律过度。孩子会通过克制自己,主动培养一些好习惯和改正一些坏习惯。因此好习惯的培养和坏习惯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第三,孩子在10岁左右,由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孩子行动的动机开始由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转化。孩子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性评价。

  家长在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说,必须具备哪些教育观念呢

  方法一:给孩子创造好习惯形成的好环境

  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任何一种坏习惯的改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父母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真理:孩子的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方法二: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习惯

  10岁左右,孩子的大脑进入一个迅猛发展期,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再遇到问题,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理智思考、换角度思考了。

  例如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即是妈妈主动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体谅妈妈的辛苦,当孩子年龄已大,他们懒惰、不体谅他人的习惯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样暗示,相比都是无效的。而在理性思维刚刚出现的四、五年级左右,父母的这种暗示则是非常必须且必要的。

  多方教育专家通过细心地观察和研究发现,孩子在四、五年级左右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往往更具有持久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在四年级左右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比孩子在其他年龄段养成的好习惯更持久、更易深入孩子的心灵。

  生活习惯:勤劳、讲卫生、讲礼貌、有爱心、能够体谅他人;

  学习习惯:爱思考、细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性格:坚强、勇敢、乐观、积极。

  方法三: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好习惯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做家长的不能企图孩子“一口吃个胖子”。利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法原则,让孩子慢慢来。

  坏习惯也是一点点改正过来的,这样做不仅能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增。

  方法四: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家长的权威和毅力

  父母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必须有一定的权威,在征得孩子统一的基础上,给孩子制定出一些“纪律”和“规则”。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但是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比21天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面对孩子的耍赖、软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妥协。

  五、是孩子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和社会评价能力

  与小时候相比,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道德情感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的差异:

  1、在道德认识方面,由具体、肤浅的认识,向本质的认识过渡。

  2、在道德评价方面,由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向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过渡。

  方法一:克服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偏差

  1、预防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家长对孩子产生了某种固定的看法,对孩子的评价总受这种固定看法的影响。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孩子的行为。

  2、克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就是以偏概全的意思。也就是说,由于孩子出现了某些缺点,就弥盖了孩子所有的优点,认为孩子“一无是处”;由于孩子有了某项优点,就弥盖了孩子所有的缺点,认为孩子“一切都好”。

  如果家长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总是误解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十分叛逆。

  方法二:杜绝打骂,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偶尔打一打孩子,可能会震住孩子,起到快速教育孩子的效果。过后,父母再找个机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你的”,也许很快就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爱。但是,当孩子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父母再打骂孩子,孩子就要记仇了,并且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促使不良道德行为越来越多。

  从道德情感方面来讲,父母的粗暴会使他们越来越叛逆,道德水平越来越糟糕;而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则会使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从而使孩子的道德水平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方法三:在孩子的行动问题上下工夫

  一般来讲,四、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分析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开始具有一定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冲动,并懂得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孩子还是孩子,他们在思想上懂得这些大道理,但他们的行动却往往会跟不上。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让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孩子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言行不一致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时候,他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而不是责怪和批评。

  方法四:利用潜移默化的暗示法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喜欢处于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崛起,他们的自尊心也在一点点增强,这个时侯,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让孩子接受。

  暗示教育法,能够满足四年级的孩子日益强烈的自尊心;能够满足四、五年级孩子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能够使孩子感觉到平等、感觉到尊重,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以快乐的心情去与父母父母合作。

2018心理辅导:学生前调整心理的方法

  考试心理障碍分析

  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着应试前的学习、复习和备考,而且过分焦虑会在应试中带来难以消除的紧张、焦急、恐惧等;持久的焦虑又会损害应试者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常表现为心烦意乱,注意力不能集中,这对应试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严重者还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行为表现是心理过分紧张——怯场;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偶发事项等外来“刺激”使原来已知“信息”难于“提取”,对考试正常发挥带来干扰等等。

  考前心理准备

  学会倾诉。当你为考试而坐卧不安,担心焦虑时,不妨将你的感受说出来,让他人与你共同分担。此外,你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写成信,然后扔到一边,给自己留出一定的“忧虑”时间,随后再去解决。千万不可郁积在心,使压抑情绪潜滋暗长,最终忧虑成疾。

  动机适当。学习活动中低限度的焦虑是必要的,但过度紧张,往往发挥不出正常水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动机过于强烈,那么进入考场,便会因情绪紧张而产生“怯场”现象,降低了记忆和思维效率,以致连平时较为熟悉的题目都回答不出来。当然,如果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获胜的动机,也是考不好的。所以保持适当的学习和考试动机,才会使学习活动产生最佳效果。

  学会休闲。紧张、繁重的复习难免有时会使人神经紧张、精神压抑,此时,最好能暂时丢下书本漫步于户外,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转换视野,保持乐观情绪,从而达到调适紧张心态的目的。加强锻炼。英国教育家斯宾认为“健康的人格寓于健康的身体”,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会保证心理健康。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呼吸性的锻炼,例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为这些活动让人肌体彻底放松,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自我激励。激励即激发、鼓励,使人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至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至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

  科学作息。古人云:“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尤不可一日不养”,因为心“不用则滞”而“不养则瘦”。所以日常复习中一定要注意科学作息,劳逸结合,最好是制订一份科学的作息制度,努力做到早睡早起,不开夜车,不打疲劳战。这样才能保证考试时具有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

  心理调适。考前应做到心态平和。一是学会自我深度松弛。如经常在考前进行这样的练习:在全身深度放松的情况下,想象考场的紧张情境。首先出现最弱的情境,重复进行,慢慢便会在想象出的任何紧张情境或整个考试过程中都不再体验到紧张焦虑。二是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暗示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通过自我暗示,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爱好、意志乃至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考前面临紧张的考场,可反复在心里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这种自我暗示的作用下心中的杂念自会消除,从而消除焦虑,放松身心。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家用扫地吸尘拖地一体机

怎样帮孩子解决和同学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