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行业现状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建作文

  2.1 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供产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

  2.2 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2.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农业部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发布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2.4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农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行业现状

走进现代农业,感受科技魅力

  今天,是我们二年级小朋友到市农科所春游的日子。我真是高兴地不得了,昨晚就兴奋地睡不着,今天早晨五点钟就醒来了。

  来到农科所,首先,我们看到了无土栽培的植物。平常我们见到的都是种在土壤里的植物,没有泥土还能生长吗?我的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大棚里的植物采用无土、无菌栽培,还利用计算机控制温度、湿度,不仅促进植物快速生长,而且能减少病虫害。在这种环境里生长的蔬菜对人体特别有益。

  接着,我们走进了大棚里面。大棚里比棚外暖和、湿润多了。咦!这池里的水怎么这么脏啊?讲解员阿姨说:“水池里养了好多鱼,鱼拉的粪便可以给植物做肥料,鱼又可以帮助植物吃掉多余的根……这样,植物就生长的更好了。”哦!这样就叫“双赢”吧!

  今天的农科所之行,让我长了不少见识,真是大开眼界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提高整体效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有了很大变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已稳定达到亿吨和肉类6000万吨的水平。应该说,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基本上走出了短缺经济,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种历史性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来看,199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24587亿元,与1978年比较,年平均递增%。粮食生产走出了徘徊,连续上了4个新台阶,1997年粮食总产量达49250万吨,与1978年比较,年平均递增%;同期,棉花总产量年平均递增%;油料总产量年平均递增%;水果总产量年平均递增%;肉类总产量年平均递增%;水产品总产量年平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达2080元,比1978年的元增加了13倍多。

农业心得体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农谷建设、“三化”建设、县域经济建设的有效手段。6月11日下午,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朱根祥围绕高举中国农谷旗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强市的主题,为市第三期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全体学员做了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专题讲座。

  朱主任的专题讲座内容充实丰富,立意高屋建瓴,学员听完后都受益良多,对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发展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打造现代农业强市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手段,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度持续增长,更是中国农谷建设、“三化”建设、县域经济建设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我市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认真分析朱主任课中所讲,我认为我市农业整体素质还不够高,与现代农业强市的高标准、高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交织。近年来,无论是自然风险,还是市场风险,都有加大的趋势,困难比较集中,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任务艰巨。

  二是农业结构仍需调优。在农业内部,养殖业占农业产值比重不高,没有突破50%左右;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低于农业发达地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不均等。虽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自我比较,进步较快,但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不相适应,仍然数量少,功能弱。农民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势单力薄,“话语权”弱。

  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目前随着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留在一产业的劳动力文化水平相对更低,吸纳新技术的能力弱,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设想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主要措施,就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整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抓好农民素质提升是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一方面要通过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变市民。二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对务农农民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批致富带头人。三是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培训,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培植一批现代农场主和新型农民企业家。

  2、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主要是稳定发展种植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提升水产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一是稳定发展种植业。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调整种植业作物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

  二是加快发展畜牧业。发达的畜牧业是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为它上促种植业,下带农产品加工业,和一、二、三产业都有密切的联系,地位非常重要。

  三是大力提升水产业。重点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业、水产加工制造业、休闲渔业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拓展水产市场,突出抓好水产品流通和加工。

  四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3、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发展社会化服务。

  完善加强农技推广公益性服务体系。建立起一支以国家公益型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机制。

  大力发展农民自我服务性专业合作组织体系。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使他们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体系建设,强化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提供有力保障。

  4、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多渠道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加大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以信息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网络,为广大农民和企业提供快捷、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6、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可持续农业。一是实施以沼气为主的“一建三改”项目,加快生态家园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三是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集中回收处理乡村生产生活垃圾,实现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全面净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7、打开内外贸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板块基地。一是发展优质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以质取胜,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打通绿色通道,降低运销成本,搞好销售环境。三是立足国内,走向世界。重视农产品出口,以出口带动内销,促进产品提升质量、上档升级。

对我市循环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省中部,地处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交接地带,交通方便,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医药和建材生产基地。辖五区三县和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5938平方公里,人口420万,其中农业人口140万。耕地总面积238万亩,其中粮田185万亩,农业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农业产值仅占全市gdp总量的3.8%,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465元。**农业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明显,地形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土地资源自然条件逐渐好转,耕地递增,林地递减,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土地资源破坏及功能退化严重,加上组群式城市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量较大,土地资源的紧缺。

  二、主要措施

  (一)以高效利用禽畜粪便资源为纽带的沼气工程能源生态模式

  1.以“猪沼果”山地果园生态模式和“猪沼菜”为主的庭院生态模式

  沂源县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山地果园“猪沼果”和庭院“一池三改”、“四位一体”和“猪沼菜”生态模式生态模式。在山地果园重点推广了“猪沼果”生态模式,创建了“猪沼果”生态能源示范区,建成独具特色的“猪沼果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果园,一座房,一池沼气,一栏猪,配套一座风力扬水机。以户为单元,以山地果园和庭院为依托,建设沼气池、猪圈及厕所,开展“沼液、沼气和沼肥”的综合利用。现已建成“猪沼果”模式6000多个。

  在农户庭院重点建设“猪沼菜”生态模式,猪沼菜”1200多个。其中还有“一池三改”生态模式,建成示范户2800多户。全县已建成沼气池8500个,发展“千池乡”7个,建成“百池村”70个,生态示范村56个,实现了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2.猪-沼-电生态模式

  **大有良种猪繁育有限公司运行猪厂粪污处理,日处理养殖场粪便约20t、废水80。日产沼气1000的usr(1000)反应器1座,年发电量49.5万k。生产期内年均销售收入57.09万元,年均总成本17.77万元,利润39.32万元。

  3.畜-沼-粮生态模式

  高青县唐坊镇农户以粮食和秸秆喂猪、牛和鸡,而猪、牛和鸡粪进入沼气池发酵后变成肥料用来种粮,而产生的沼气用于取暖、照明,沼渣可作饲料添加剂,沼液又可喷施农田作物,防病虫,形成多元化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模式。“畜—沼—粮”这一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改变了农民家庭生活方式,通过改厨、改厕、改圈,使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达到了农民增收、净化环境、节能减排的目的。目前唐坊镇已有36个村普及了这一模式。

  (二)以农作物秸秆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模式

  1.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该技术可有效提高大棚瓜菜增产幅度20-30%,每亩降低生产成本1500-2500元。目前临淄区有80%的蔬菜大棚推广应用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该区政府XX年秸秆反应堆技术每亩大棚补助900元,XX年提高到每亩大棚补助1000元。

  2.秸秆养藕周村萌山湖荷花生态园,利用作物秸秆和发酵菌产生二氧化碳作为气肥,为藕提供营养并增加其产量,亩增效益30-50%,该区已推广1500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XX亩。

  3.淄川区胶王路沿线有关乡镇玉米秸秆还田、青贮或固化等技术。

  三、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种植业产量较高与效益较低的矛盾比较突出。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种植业生产效益较低。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化肥农药浪费现象较重;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

  2.扶持力度偏小,缺少资金,覆盖面小。根据立地条件及经济负担能力,目前沼气项目的覆盖面仍然偏小,高青县是山区县,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一池三改”建设难度大、成本高,项目资金明显不足,影响了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和农业节能工作的更好开展,沼气用户仅占可发展规模的1/4,许多积极性高的村和户因受经济能力所限无法铺工建设,建设户用沼气并配套太阳能的户更是寥寥无几。

  3.产业化经营滞后,后续服务跟不上。目前,沼气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农村沼气正处在兴起阶段,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从建设→使用→管理→后续服务的产业链条,而且农村能源产品市场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许多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这无疑加大了建设成本。影响了沼气产业发展。受服务经费缺乏、运作方式不成熟等原因限制,农村沼气的后续管理和服务还跟不上沼气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沼气产业的发展。

  4.种植业分散与规模化养殖业环节联系不畅。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业经营模式与日趋规模化的养殖业环节联系不畅,以农作物秸秆为例,一家一户的作物秸秆集中起来,为规模化养殖提供饲草饲料困难较大,原因如下:一是秸秆密度较轻,储运难度大。二是秸秆价格较低,不能引发农民的销售积极性。三是秸秆收获时,也是三秋大忙时,农民无暇销售作物秸秆。四是秸秆收获季节性强,受贮存条件的限制,规模化养殖场不能贮存足够的秸秆。五是养殖废弃物未能充分资源化利用,降低了效益,造成了污染环境。

  四、建议

  1.抓政策推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引导机制。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要立足于大农业范畴,种、养、加相结合,统筹规划。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详尽和可行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2.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培养典型,建立集“种、养、加为一体,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园区,创品牌,为群众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引好路,踩好点,助推农村经济上档次,上台阶。沼能、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新能源是建设循环农业、节约型社会的有效载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3.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抓新技术推广应用,高标准及高起点建设,抓技术培训,确保建设质量。各级政府应加强循环农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建立起促进循环农业高新技术、增效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考核体系,让科技人才及其先进科技成果扎根于广大农村,使农民真正掌握农业科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集中培训主要是组织各乡镇技术人员学习相关理论,总结交流经验,分散培训主要是在施工现场边施工、边讲解、手把手的传教。通过选派村技术员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技术培训,加强对建设质量的督促与检查来保证使用安全和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标准。

  4.加强农村能源用产品的科研及市场规范力度。进一步加强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新技术的研发,积极探索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的新路子,设立专项资金,增加投入力度,构建促进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5.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发展循环农业,必须坚持“分阶段、分层次、分产业带”建设的规划原则。一是分阶段建设的原则。可考虑将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动员与组织阶段、规划实施阶段和完善深化三个发展阶段来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二是分层次建设的原则。由于各地区地貌复杂,丘陵、平原并存,农业资源分布差异很大,因此各区域根据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与资源特点等,可考虑在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三个层面上建设循环农业。按照此原则,能够探索出最能够发挥各地区域优势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三是分产业带建设的原则。建设循环农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以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推进循环农业建设,把各不同地区的循环农业推向健康轨道。

  6.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一家一户分散小规模生产经营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根本原因。在稳定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健全流转市场,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赋予农民土地的物权,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7.加强农业专业化组织服务体系的建立。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现状导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推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分”的功能增强,“统”的功能弱化,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在保持现有龙头企业数量的前提下,重点在提高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上下功夫,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一体化组织形式,加强产业链中各主体的协作与联合,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和带动能力。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规范化发展,鼓励农村能人、龙头企业、乡镇事业站所、基层供销社等领办合作组织,创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统一提供农资供应、融资担保、标准化技术服务等。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人才激励、社会保障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助力农业发展作文

  亲爱的广大网友:

  你们好!

  前几日公布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名单后,我们收到了众多网友的反馈。有为我国农业和农民点赞的,有针对推广大使提出意见或建议的。虽然每个人看法不同,但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你们关注中国农业发展的滚烫之心。我们组委会感谢你们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关切与热忱!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2018年起,我国决定把每年农历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彰显了对“三民”工作的重视,对农民的礼赞。罗素曾言,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为何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力量主要来源于农耕文化的繁茂。“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意在勖勉国人铭记先人的农耕知识,传承在农耕文明中滋养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华夏的文明之花永不凋谢。众所周知,今年是我们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我们组委会今年推荐袁隆平、申纪兰、冯巩、海霞、冯骥才和李子柒等六人为推广大使,正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农”工作,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但有不少网友对将李子柒被推荐为推广大使心存疑窦,我们组委会认为李子柒推荐为推广大使,当之无愧。

  现代社会,我们的眼界应该更开阔,心态应该更包容,认识应更多元。相信看过李子柒短视频的网友都会被她的勤劳、坚忍以及灵秀的匠心打动。桃花灼灼时,她亲手酿出桃花酒,酒香清冽惹人沉醉;竹子秀颀时,她亲手砍斫、打磨做成沙发,独特匠心让人赞叹。为做酱油,她提前大半年亲自播下黄豆;为了给奶奶做床蚕丝被,她从养蚕宝宝开始……不做作、不摆拍,她用勤劳而灵巧的双手播种希望,收获满足,她把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串成了生活的诗,为许多不知稼穑的青少年打开了一扇关照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窗。而诸多国人的关注与支持,不正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吗

  可能有网友认为李子柒视频中的农村距离真正的农村有一定距离,过分美化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前景会日益广阔。既有“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的艰辛与苦涩,也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衣行”的清新与诗意。李子柒的诸多短视频正是体现了耕耘的艰辛与劳动的诗意。这正是乡土中国的魅力。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可谓是乡村振兴战略成败的关键。而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变,需要有如李子柒这样的年轻人的加持,他们是我国新农业发展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不同的推广大使体现着不同的推广视角,但殊途而同归。愿广大网友都能从丰收节中品读到农业生产丰收的不易,又能以乡村发展的诗与远方鞭策自我能为农业发展献策献力,推进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

  各位网友,我国农业的发展虽形势大好,但依旧长路漫浩。在丰收节推广大使的助推下,若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投身到“三农”工作中来,我们组委会将倍感欣慰,将不辍笃行。“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我齐助力,我国农业发展必将活力无限!

说说家乡的农业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北人。

  我的家乡有名胜古迹,花草树木,风味小吃和农民们最关心的农业。

  农业也算是一种平凡、轻闲而又快乐的事情。夏天,农民伯伯们忙着收小麦,金黄色的小麦在绿油油的草地中伸出了小脑袋,像一个个活生生的小精灵一样;当然,苹果也不例外,秋天,一个个火红的苹果向大家问好;到了农闲的时候,农民伯伯们便会在自己的菜地里种上一些葡萄、黄瓜、西红柿、茄子等。一年又一年农民伯伯们开始劳动了。

  你们知道吗?植树也算是一种农业,它既简单又保护大自然。但有些人却违反了树林中的“规矩”,乱砍树,把树锯断,拿一个个生命去换钱。

  除了小麦,苹果还有花生。当收花生的季节来临时,一个个花生从睡梦中醒来,花生差不多有中指长,拇指粗,黄色的衣服上裹着泥土,像一个个黑色的娃娃歪着嘴了呢!他们怎能不招人爱呢?白菜那翠绿的叶子遮盖了大地,远远望去像那绿色的海洋;玉米的叶子又细又长,像玉剑一般,风一吹,叶子扇了扇自己的“耳朵”。

  一个秋天的早晨,太阳像羞答答的小姑娘一样,悄悄地爬上了树梢,散发着温暖的红光。是哪传来了欢声笑语?啊,原来是农民伯伯们在收玉米呢。玉米娃娃在黄色的衣服中调皮地跳了出来。这时,农民伯伯们辛勤的劳动着,他们笑得合不拢嘴,感到了欣慰,因为这是他们这一年的收获啊。

  我爱这平凡、美丽的家乡,但我更爱这辛勤劳动的农民伯伯们!

关于农业

  今天我就报告中有关农业的问题,说说自己的感受。

  报告的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讲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说:“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就是这么做的,从2004年到2007年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历年一号文件的中心内容是这些:2004年“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在这一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了《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今年一号文件的中心是“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以来,针对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形成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认识,明确了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出台了许多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业农村实际的新政策、新措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有8亿农民生活在农村,没有农业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鉴于此,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抓农业,十分重视抓“三农问题”。不但有了文字的政策和要求,而且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得到落实,比如,老百姓把它们归纳为“四减免、四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四减免”是指,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特别令农民振奋的是取消了延续几千年“种地纳粮”的农业税;“四补贴”是种粮农民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村义务教育还实行“两免一补”和自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给予补贴等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农业丰收的原动力。

  2002年到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值从27000亿元提高到40000亿元;粮食总产量:45766万吨提高到49746万吨,增长了4000万吨。老百姓说:“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农业年年丰收,就保证了国家粮食的安全,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没有农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的蓬勃发展,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也不可想象。

  近来中央电视台播送了不少歌颂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电视连续剧,尤其这些天正在播送的“喜耕田的故事”,它的主题歌就唱出了广大农民兄弟,对党的“三农政策”和把发展农业,关心农民,建设新农村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感激心情。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未来的农业作文

  现在的农业耕作方式比较落后,农民伯伯春天要在地里耕地、播种。生长期间还要下地除草、杀虫、浇水。到了秋天才可以收获庄稼。辛勤劳作大半年,才能获得收成。而收成的好坏,还取决于天气。如果干旱、少雨,或者发生洪涝灾害,这点收成也就没什么指望了。

  未来的农业又是什么样呢?二十年后的一天早上,农民伯伯吃完早饭,带着他的机器人助理“小黑”下地去了。到了地里,农民伯伯按下遥控器按扭“播种”,机器人就开始工作了。只见它迅速地翻地,播下有机种子,又浇上了水。大约一小时后,种子就开始发芽,尽情吸收阳光雨露,疯狂地生长。又过了几个小时,庄稼开始抽穗了,长势喜人,农民伯伯看了高兴得合不拢嘴。下午五点钟的时候,麦子就已经成熟了。微风吹过,金色的麦浪朝人们频频点头、微笑致意!这时候,农民伯伯笑着按下“收割”按扭。助理“小黑”就开始紧张有序的工作了。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小黑”就完成了收、碾、磨三道工序,并把磨好的面粉放入了仓库。

  晚上,饭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其中那盘香喷喷的饺子就是用今天种的麦子做的。这种麦子磨出的面粉,不仅口感好、筋道,而且营养丰富。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品尝着美味、营养的食品,禁不住啧啧称赞:“还是现代农业好,当天种、当天收。有机种子有魔力,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一样好。机器人“小黑”也不赖,地里的活全靠它,省时省力还听话!”

  这就是未来的农业,很奇妙吧!有机种子、机器人将成为人们的好伙伴。只要人们有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头脑,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拥有这样的美好生活!

  真是不可思议,你的想像令老师都佩服!如果未来农业真的如你所描述的,真是一次农业大革命啊!

泾源县农业变化

  “原来种植品种单一,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农民的种植观念发生了大变化,不再为吃而种,而是为发展而种,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潜力得到挖掘。”10月22日,泾源县农牧科技局负责人说,这是泾源县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最显著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泾源县干部群众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唱好“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台戏,促进了该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泾源县地处六盘山麓,海拔高、光照少、气温低,春季有冻灾、旱灾,夏季有雹灾,秋季有霜灾。长期以来,农民以种植冬小麦为主,由于抗灾能力差,一年下来收获无几,亩均产量不足150公斤。为了解决土地低产低效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县就开始调整产业结构。

  1984年,农业部门在新民乡试验播种早熟地膜玉米取得成功,但是推广过程并不顺利。打破传统的种植观念并非易事。县委、政府百折不挠,从宏观上把脉,各级部门从微观上指导,按照不同地域特点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引进新品种、算对比账、办培训班,提高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知度。泾源县农技推广中心职工陈天喜说,近年来,群众传统的种植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马铃薯、覆膜玉米等抗灾能力强、收益高的农作物得到大面积推广。

  大湾乡河堡村是一个肉牛养殖村,但饲草短缺是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2008年,该村积极响应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压减冬小麦种植面积,种植地膜玉米1180亩、马铃薯220亩、禾草500亩,形成以种植业为草畜业服务的产业结构格局,从解决吃饭向增加收入转变。当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67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尝到甜头后,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大增,今年该村种植地膜玉米1700亩,为发展肉牛养殖业奠定了基础。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泾源县顺应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压夏增秋,集中连片,扩大规模,突出特色的原则,推进主导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取得了很大成绩。

  2008年,该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0。3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9%,较上年增加1。3万亩,增幅14。4%;玉米种植面积5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8。9%,较上年增加3。5万亩,增幅233%;冬小麦种植面积6。5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7。5%,较上年减少6。5万亩,减幅100%。今年,该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种植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马铃薯10万亩,地膜玉米5。1万亩,冬小麦种植面积为3。5万亩。据局部测算,马铃薯亩产量为1824公斤,产值达1167元;饲料玉米亩产量5000公斤,产值达750元。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难过的高级表达

廉洁文化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