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入则孝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我的散文雨荷发表了,女儿很高兴的把我的文章晒到了微博上,引得孩子们围观,女儿的心暖暖的,我的文章没有任何报酬,有时候幸福真的与金钱无关,女儿想写小说,我希望的就是这样,教会孩子自信的生活,教给她本领,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我最想得到的赞誉。

  幸福是什么,幸福很简单,微笑,我的努力被女儿视为榜样,我是一个好妈妈,我很自豪。虽然生活很辛苦,但我内心有了希望,微笑着迎接黎明的曙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女儿对我说,这是她听到的最暖心的话,孩子们都夸她有一个好妈妈,她自豪的说,妈妈那么棒,桐桐也要努力啊,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诺言,父母是孩子的导师!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弟子规入则孝

弟子规读后感之入则孝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弟子规读后感600字10篇。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在以前的生活学习中经常接触《弟子规》这本书,但也只是对于书的一些内容和句意的简单理解。近期在部门组织学习中,再次认真学习了《弟子规》,感受颇深,使人从内心深处觉醒。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弟子规》里面一些内容虽然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但是它所提倡的“孝、悌、仁、爱”等思想却是让我们终身受益。

  现如今,孝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入则孝”这部分主要讲的就是作为子女一定要无条件的孝顺父母的道理,要多倾听父母的需求,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多抽出时间陪陪父母,为父母创造一个好的生活条件等等。在这些方面,相信很多人做的还可以,但是在很多细节上还有待提高。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等我有时间了回家看看父母,等我有钱了带父母去旅游,等我……孝顺真的能等吗?等待就是一种遗憾,遗憾是无法挽回的。读后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不知道刺痛了多少人的心,这大概是世间最残酷的悔恨。孝顺父母,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的孝顺其实不需要多少贵重物品,更不需要多少金钱,只需要我们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多的抽出点时间常回家看看,放下手里的手机多陪父母说说话,和父母分享一下自己的工作收获,多关心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情况等,就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情。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孝”字在所有人的思想意识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儿女,孝顺父母是我们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父母一天一天的在变老,生命也有保鲜期,我们更应该趁现在一切还来得及时去孝顺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空留下许多的遗憾!

《弟子规》第六讲入则孝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注释】

  1. 擅:擅自主张,任性而为。

  2. 茍:如果。

  3. 子道:为人子之道。道,道理、法则。

  4. 亏:亏损、欠缺。

  【译文】

  事情虽然细小,不可不禀明父母就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为,有亏做人子女的本分。

  故事引导

  【陶母还鱼责子】

  东晋陶侃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吏,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送回干鱼,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拿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四十年,勤慎吏职,始终如一。

  【今解】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句话的表面上意思就是说为人子,哪怕是小事,都应该常常去请示父母,不能够擅自主张自己去做,如果自己擅自作主,往往可能把事情做坏,对不起父母,对不起父母则为人子之道就亏损。这段告诉我们不能够增长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于父母我们要常常进行报告、请示,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观意识往往不成熟,容易造成不好的、不良的后果。当我们能够培养出这样一种处处以父母为重、以大局为重,顾及到父母、顾及到大局的心,而不是只主观任意凭着自己的任性爱好而去作主,这种心我们慢慢的修养,这叫孝心。如果是常常自作主张,就很容易任着自己的一己之私,为着自己的名闻利养、自私自利的企图,而不顾父母、不顾他人,那就失掉了孝道。父母如此,我们对待父母应该这样,对待老师也是这样子。老师教诲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不要擅自违背老师的教诲,这也是这条含的意思。我们想到父母跟老师都希望我们成才,都希望我们做个有德、有学的人。

  孔子的弟子颜回,这是孔子最赞叹的学生,他一生就奉持“四勿”,就是他的四条戒,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句就讲了,凡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不道德的行为,我们不能去看、不能去听、不能去说、更不能去做,这些事情,哪怕是再小的事,再细微的事,我们都要处处依礼行事,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修持功夫。如果是平时在起心动念生起了私心,往往就会把自己的良心给覆盖,所做的事情可能是循着自己的欲望而亏欠了天理。所以事情虽小,不能不重视,小事不注意,积累起来这将会造成对道德的大的亏损。

  在工作中我们如何落实“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就是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职权范围。事情无论大小属于自己职权范围的,我们可以做主;如果超出了我们的职权范围,一定要向上级领导请示,切莫擅自做主,因为这是对上级领导的不敬。对上级领导的不敬,我们就亏了忠道;亏了忠道,也就亏了孝道;亏了孝道,也就亏了人道。最后我们就成了失道寡助之人,久而久之,我们的命运也会因之而发生改变。

  或许有人会说:“我的想法和做法没错,按道理就是应该这样做”。真的吗?道理、道理,道在前、理在后;先上道、再讲理。道都站错了,我们还讲什么理呢?即便领导的决定跟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我们也必须先请示再行动;这叫做谦德,谦德是人生第一德。

  正如《易经》第十五卦“谦卦”中所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我们超越权限、自作主张,就失了谦德;人失了谦德,天、地、鬼、神、人都不会帮助我们,我们哪里会有什么美好的前途呢

  更何况位置不一样、角度不一样、阅历不一样、境界不一样,掌握的信息不一样,对问题的看法就不一样。谁敢说我们的想法跟领导的决定肯定一样呢?如果真的是这样,还要领导干什么呢?这正是曾老夫子在《大学》里教导我们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知道什么事情在先、什么事情在后,我们只是近道,离得道还差得远呢!

弟子规中入则孝的故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指后学。“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2006年以来,和谐中国网总编、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李耀君在学习研究《弟子规》过程中,与时俱进,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现代修订版《弟子规》,并应邀在全国各地讲解《弟子规》数百场。他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综合论述,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通过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认为只有学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弟子规》中入则孝说到:“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讲的是汉文帝亲尝汤药服侍母亲的故事。

  汉朝时的文帝,叫做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汉文帝的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都不懒惰。有一次母亲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亲,把侍奉母亲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汉文帝服侍母亲的病,总是很殷勤,看护得精心周到。夜间睡的时候,眼睛没有闭好过,衣带没有解开过,没有睡过一个安稳的觉。对于母亲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服用。常言道:久病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亲的身体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奉母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父母,那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慈心,才是人们行善业的开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我是带着疑问、好奇的心去拜读的这本书。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其意是说: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做儿女的若在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就要赶快去做,不要拖拉或延误时间,更不应该懒得不去做。父母教我们做儿女的学好、教传我们做人之道的道理时,必须恭敬而听,并且要将话听记到心里。如果我们做儿女的做错了事或犯了错时,父母责备、训导我们时,我们应当顺从父母的责备、倾听父母们的训导,并且承担做错了的事所造成的损失,且不可悖逆父母,让他们伤心不满。

  学习圣贤教诲之前,我觉得自己以前很孝顺父母,很知道疼爱父母,从不做让他们担心受怕的事情。学习弟子规后我反省到,看似很容易遵守的孝道,但我却做的不够完好,我时常问自己,现在我的父母虽然不在了,但回想起来还有许多地方做的不够,不够孝顺。有时候对父母的问话不够精心倾听,有时侯还常以不耐烦的口气和父母说话,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寞机。父母不和儿女计较长短,但做儿女的做的不够孝道时真是太不应该了。

  做人的最根本是从一个孝字开始的,懂得了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才会知道回馈和报答。也会对所有付出的人,对这个社会有所感知,有所理解,进而我们也会有所付出,才会之恩图报。结合自已的家庭情况,合理处理和父母之间的问题。供养父母是基本,与父母多沟通交流,更能体现孝的真谛。

  知恩图报、满怀感恩的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心态,有了这个心,我们才会知道感恩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恩社会,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每一人都应该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弟子规入则孝出则弟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注释: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解释】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释】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解释】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此处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黄香的典故)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释】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解释】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所以,应该尽量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自己的名声德行受损,必然会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应该谨言慎行,不要让自己的名声和德行无端受损,更不要去做那种伤风败俗,自污名声,自贱德行的事情。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解释】父母对我们态度慈爱的时候,孝敬父母恭顺父母不是什么难事;父母对我们态度不好,批评我们,埋怨我们,或者恶声恶气,厌恶我们,憎恨我们,打骂我们,甚至动刀动枪杀害我们,还能对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难能可贵。(当然,父母打自己,甚或要动刀动枪杀自己的时候,自己应该远远的躲开,跑掉,以免让父母背上不慈杀女弑子的坏名声。)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解释】如果自己认为父母有过错,应该努力劝导父母改过向善,以免父母铸成更大的错误,使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不过要注意方法,劝导时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说话的时候应该语气轻柔。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解释】如果自己劝解的时候,父母听不进去,不要强劝,应该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规劝,别跟父母顶真,徒惹父母生气,还达不到规劝的效果;如果父母不听劝,又哭又闹,就暂时顺从父母;如果把父母劝恼,生气责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当面埋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应该尽力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出则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解释】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fèn]自泯[]

  【解释】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解释】饮食用餐,就坐立行走;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解释】长辈呼唤别人,应该立即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个人,应该及时告知长辈;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解释】称呼尊者长辈,不应该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长辈面前,应该谦虚有礼,见到尊者长辈有所不能,帮助可以,但不应该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显示自己比尊者长辈强;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解释】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行礼;如果长辈没有说话,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解释】如果遇见长辈时,自己是骑马或乘车,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解释】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不应该坐着。具体是长辈坐下前,晚辈不应该先坐;大家都坐着的时候,长辈站起来时,晚辈也应该站起来;大家都坐着的时候,又一个长辈进来了,晚辈也应该立即站起来,以示尊敬。长辈坐定以后,晚辈应该等长辈示意自己坐下时,才可以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解释】在尊长跟前与尊长说话,或者在尊长跟前与别人说话,应该低声细气,不应该咋咋呼呼;但声音太低,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尊长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解释】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该站起来回答,而且应该注视聆听,不应该东张西望;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解释】对待父辈祖辈,如养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长辈,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兄辈,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长,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同胞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弟子规·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想必这段文字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我们会读,会写,会背,可是我们真的有用心去体会过这些话的意思吗?“孝”是我们作为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则孝”的意思是在家里要善事父母。

  “入则孝”这一部分都是规范我们在家里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对父母的态度不能专横无礼;说话时要和颜悦色;冬夏季节要让父母舒适,在饮食起居上照顾好父母;即使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不好,也应孝顺父母。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在心里想着父母。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欠父母的太多的恩情,我们只能以此为报。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才是做人的根本,这才是学习“入则孝”的意图。

  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永世难忘。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最大所能去回报父母。父母在世时我们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父母;父母去世后我们要守孝三年,三年里,应杜绝酒肉,居处住所要固定,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上还有二十四孝作为我们的典范。所以,我们要把“孝”发扬光大。虽然我们现在做不了什么,但是孝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我们可以在学校认真听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父母看见我们那一张张认真听讲的脸,一张张成绩优异的卷子,也会十分高兴。这也算我们对父母的小小的回报。

  人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又怎能是滴水?我们对父母的付出只是沧海一粟。

  当父母说我们时,不要忘了,我们应耐心倾听他们对我们的教诲,他们说什么都应该,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对的;当父母打我们时,不要忘了,我们要甘愿挨打,父母怎么打都应该,因为这是他们将浓浓的爱浓缩于那重重的一拳上。

  无论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我们,都不应忘记: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我们已经学完了 弟子规·入则孝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孝顺自己的父母呢?先请大家听一则我看到的小故事:

  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人。黄香九岁丧母。因家境贫寒,请不起仆人,一切家务由他一人料理。他勤苦尽心,奉养父亲。每当夏天烈日炎炎之时,黄香用扇子扇帐子,使枕席清凉无比,伺候父亲安寝;冬天严寒之时,他则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温暖枕席,使父亲暖卧。后世流传的“黄香温席”的典故,指的就是这件孝亲事迹。

  古代的孩子这么孝顺父母,真让人感动。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最近,妈妈的脚崴骨折了,所有的家务几乎都由爸爸一人承担。有一天,爸爸急冲冲地回到家,对我们说:“下午我必须到郑州一趟,我把晚饭做好,到时你们热热吃就行了。”爸爸做好饭就匆匆地走了。

  不知不觉就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该吃晚饭了。妈妈一瘸一拐地走向厨房,要去热饭。看着妈妈艰难的样子,我鼓足勇气对妈妈说:“妈,让我来吧!”妈妈沉思了一下,说:“好吧!你就试试吧,小心别烫着啊!”

  “好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厨房,来到电磁炉跟前,双手端起汤锅,放在电磁炉上,打开电磁炉就热起饭来。饭热了以后,我把汤锅端下来,又端起盛着菜的炒锅,可是那炒锅太沉了,我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才把炒锅放在了电磁炉上。等饭菜都热好后,我取出碗和盘子,搁在厨柜上,把饭菜一勺一勺地盛满碗和盘子,再一个一个地端到餐桌上。等把筷子和勺子、馒头、豆酱等等都摆满餐桌后,我已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可以吃饭了!

  我心想,没想到做家务这么复杂、这么难!以后我一定要尊重爸爸妈妈的劳动成果,并且要体贴他们,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孝顺父母要从小事做起,凡事不要过于依赖父母。当看到父母疲倦时,给他们倒杯茶,或者讲个故事给他们听,这也是尽孝啊!

弟子规入则孝出则弟读后感

  我读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和出则弟,我知道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 ,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 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 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 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 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新菜品创新菜

乌龟生气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