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某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大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展示的机会,参加本次青年老师优质课评比活动,同时感谢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各位老师。作为一名青年老师应该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该尽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认真备课,精通课程内容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一节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以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点。

  二、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效率

  在授课中,要用饱满的激情去授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心智参与度,条理清楚,深入浅出,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节课。

  1、要注重新课的引入

  好的新课引入,应该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打下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2、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注重启发式教学

  老师在授课时,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难易程度,精讲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与学的共鸣,激发创新性思维。

  3、要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双边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的互动性性,让学生自然地参与和融入课堂,对老师的讲解进行思考或提出疑问,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各种回馈作出进一步的反应,从而在老师与学生的不断互动沟通中把课堂推向前进。

  三、在讲课的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语速适中,抑扬顿挫

  语速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容易产生听觉疲劳。语速过慢,学生思维不集中,不连贯。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调整好语速,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2、要善于维持课堂秩序和气氛

  通过举例、发问、变换语气语调等方式进行秩序的维持,还要严肃课堂纪律。

  3、适当的距离

  在适当的时候离开讲台,拉近和学生的空间距离,不仅可以舒缓课堂气氛、提高听的效率,而且可以让老师自身的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

  4、时间的把握

  实验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进行操作的时间,因而理论授课要把握好合理的时间范围,既要学生理解实验内容,又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还要有剩余的时间做出总结,总结重点难点及实验中的不足之处。

  5、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歧视差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心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犯错的学生要多一点理解和宽容。

  四、今后要学习的地方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除了要勤于翻阅各种教辅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虚心向有经验的老老师学习,学习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等,看他们如何驾驭课堂的,吸其精华。

  总而言之,青年老师要想尽快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工作充满激情;其次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然后还要有勤学求精和虚心请教的精神。以上就是我此次授课的一点心得体会,请各位专家老师们给予批评与指正。谢谢!

对大学某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浅谈大学公开课程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强盛程度是与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直接联系的。或者,简单地说,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国民的占比。然而,相对于国民的数量,大学的数量确实远远不够的,大量的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为解决此矛盾,大学公开课程便应运而生。

  国外知名大学如MIT(麻省理工大学)、Oxford University(牛津大学)等,早在2003年左右便开始推出完全免费的OCW(OpenCourse Ware,即公开课程),包含知名教授教学现成录像、教材、习题、阅读材料等等,内容涵盖中学(high school)、本科(undergraduate)、研究生(graduate)的各个学科。几乎可以说,学习OCW与到大学直接接受教育没有大的差别。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公开课程起步晚(2011年下半年),参与计划的大学数量少(目前只有26所),并且所投放的课程数量更是少的可怜(截至目前,总共20门课,134集视频),各大学几乎都只有一到两个课程,比如清华大学就只有《大学生心理健康》一门课程,而且各个课程都只有视频,没有任何配套资料。看公开课程与到大学现场学习的意义相距甚远。

  缘何如此?先看一下这组对比:麻省理工大学的:Unlocking kno E Minds(开放知识,授予思想);中国爱课程网:高等教育出版社享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信息网络传播的专有使用权 未经书面允许,请勿转播。这体现了一种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国外公开教育,一心推进全社会教育普及;国内想方设法,全力封锁优秀资源,保持“竞争优势”,以保住生源。国内的这种类似于“闭关锁国”的教育现状,只能是各大学之间的实力差距逐步拉大,进而正反馈于现有体制,使知识更为封锁,形成畸形竞争。

  从而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大学公开课程少的如此离谱了。作为中国名牌大学,公开课程却连微积分、经典力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基础课程都没有,为何?首先,不可能是能力问题。因为这些课程就算是一个示范性高中也能教授。其次,不可能是时间问题。没有授课视频可以理解,毕竟它推出仅有几个月时间,可能还没来得及录制。但是为什么连教材、笔记、习题也没有呢?或许是没有资金,就算是国外知名大学也需要 donation(捐款),但作为一个拥有以名牌商标冠名的建筑的大学能没有资金吗?我只能想到一个解释了——它们压根就不想公开这些课程,因为它们要“应对竞争”。

  作为一个极具模仿力的名族,我们不难做出与国外形似的OCW。但是,如果我们不真心实意地去做,恐怕它永远都只能是一个模型——貌似而神离的山寨。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榜样5人物介绍及事迹精神

同意别人转为预备党员发言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