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王羲之练字》读书笔记

  课余时间,我读了许多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其中《王羲之练字》这一篇让我深有感触。

  王羲之是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许许多多的墨水,写烂了不计其数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入木三分”的成语也由此而来。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深感惭愧。因为只要一说起我的字,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没有一个不摇头叹息:“你都六年级了,写的什么……”唉,我和王羲之是天壤之别。

  是啊,与王羲之比起来,我缺少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因为作业书写太差,一再地被老师、家长批评,但我却不以为然,我行我素,不把它当回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没有多大进步,连这么一个小小的缺点都没有改正,真是无地自容。我想:王羲之刻苦练字,成为伟大的书法家,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只要努力,肯下决心,狠下功夫,难道还有改正不了的缺点吗?我在心里暗暗给自己定下规定:认真完成各科作业,把每一次作业都当作在练字,锻炼自己的写字能力。平时一有空就描红练字,因为现代社会,虽然电脑已经普及,电脑打字代替了手的书写,但会写漂亮的字,还是引以为傲的一项技能,是每个人良好素质的体现,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同学们,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做一个像王羲之一样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人吧!

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

读美德故事《王羲之练字》有感

  王羲之是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许许多多的墨水,写烂了不计其数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入木三分”的成语也由此而来。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深感惭愧。因为只要一说起我的字,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没有一个不摇头叹息:“你都六年级了,写的什么鬼字……”唉,我和王羲之是天壤之别。

  记得有一次,妈妈看着我的语文试卷,语重心长地说:“烨烨,你看这成绩还行,但按书写排名,倒数第一的‘桂冠’非你莫属呀!”听着妈妈苦口婆心的唠叨,我的脸“熟”了,头低着,恨不得找条缝钻进去。瞧瞧我的试卷仿佛变成了“T”字舞台,一个个歪歪扭扭的字在上面又蹦又跳……听了妈妈的话,我决心好好写字,可没几个月,就又重蹈覆辙,写的字就如同大海里的波浪,高高低低,胖胖瘦瘦,深深浅浅。它们仿佛在嘲笑我:“何辰烨,老毛病又犯了吧!”后来,妈妈买了一个“神奇练字板”,让我练字。开始我还有点儿新鲜感,可没过多久,我对它不再感兴趣,不再每天都练,即使练也草草了事,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啊!

  是啊,与王羲之比起来,我缺少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因为作业书写太差,一再地被老师、家长批评,但我却不以为然,我行我素,不把它当回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没有多大进步,连这么一个小小的缺点都没有改正,真是无地自容。我想:王羲之刻苦练字,成为伟大的书法家,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只要努力,肯下决心,狠下功夫,难道还有改正不了的缺点吗?我在心里暗暗给自己定下规定:认真完成各科作业,把每一次作业都当作在练字,锻炼自己的写字能力。平时一有空就描红练字,因为现代社会,虽然电脑已经普及,电脑打字代替了手的书写,但会写漂亮的字,还是引以为傲的一项技能,是每个人良好素质的体现,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同学们,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做一个像王羲之一样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人吧!

“书圣”王羲之

  古时候,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叫做王羲之。他从小就喜欢写字,一看到纸和笔就特别的开心。有一次,小羲之在父亲的书房里看到一本专门教写字的书,便求着父亲教他写字,父亲经不住小羲之的请求,便答应了他。从此以后,小羲之每天都会跑到父亲的书房练习书法,经常会连饭都忘记了吃。

  后来,王羲之慢慢的长大了,字也写得越来越好。可他还是觉得写的不好,于是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在家中的院子里练习写字。没过多久,院子里的水池都被王羲之的墨水给染黑了。后来人们还给这个墨池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墨池”。每个见到过他写的字的人都忍不住的赞叹他的书法技巧。

  后来,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写得实在太好。人们就尊称他为“书圣”。

  小朋友们,难道你们不想成为下一个“书圣”吗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中国东晋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字逸少,琅邪王家杰出之代表。他于公元303年诞生于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但生命的大部分却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度过。

  王羲之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南渡后朝政之稳定,皆赖其力。当时有民谚:“王与马,共天下”,史书上亦曾记载东晋建立甫初王导与皇帝共同接受大臣朝贺。可以想见其家族之煊赫。

  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大尉郗鉴选择女婿,“坦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他在当时是朝野看好的人物。

  据史书记载,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却屡屡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至长史,晋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后来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即出自于他的这一番经历。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王旷善行、隶二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夫人名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以后王羲之渡江北游名山,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见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经观摩各家,博采众长,终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后来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

  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

  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

  王羲之的书法长于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

  另外,据史书记载,王羲之还有洒脱漂亮的外在风貌,《世说新语》里曾说:“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这“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八字,即指其富赡的内心世界。

  晋代玄学盛行,崇尚老庄哲学,因此,王羲之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当然受其影响。晋室南渡之初,他见会稽有佳山水便有终老之志;辞官归隐后,山阴道上行,山川相映发,自然有应接不暇之感;他又泛舟大海,远采药石,在他的心胸中涤除尘虑,接纳自然万物之美,进一步发现宇宙的深奥精微……所有这些他都印证到书艺上,正如《书断》所说:“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王羲之晚年移居于剡之金庭(今浙江嵊州市金庭镇),与当时名士谢安等在此寄情山水,安度晚年,去世后即安葬于瀑布山下(史传此地为道家的洞天福地之一)。

哲理故事精讲:王献之练字

  相传,王献之曾要父亲王羲之传授习字的秘诀,父亲指着院中的18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18口水缸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里不服,便从头练起基本功来。他天天仿照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练了两年,拿给父亲看,父亲视而不答;儿子又练了两年各种各式的钩,拿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开口。

  从第五年开始,王献之才天天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把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在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为“太”字,因为儿子这个“大”字架势上紧下松。王献之把自己写的字拿给母亲看。母亲叹了口气对他说:“你练字练了整八年,现在总算有一点像你父亲了。”王献之惊呆了。原来,母亲指的那一点,恰恰就是父亲加的那一点!

  王献之感到很惭愧,悻悻地走出家门。走到城门口,看见一个老婆婆在卖烙饼。老婆婆烙好一张,就用竹筷挑起,顺手一撩,就撩进背后的竹筐里,而且张张都叠得很齐整。王献之见了很惊奇,便上前请教。老婆婆回答:“这没啥,也不过像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这句话使王献之猛然醒悟,大有启发,于是回家继续下苦功练字。

  后来,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院内的18缸水,终于了解了父亲所说的秘诀所在,成了名震一时的书法家。

  【一点感悟】

  我们常羡慕某人有什么高超的本领,自叹不如。其实,所有的高超的本领或技艺,都是勤奋苦练至熟能生巧的结果。如果我们肯付出、勤学苦练,也能练就一身高超的本领。

王献之练字益智故事

  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王献之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但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

  开始时,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的腰酸背痛,也实在不好受。

  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父亲,您的字为何写得那样好?”王羲之笑了笑,说:“你要想知道秘诀的话,明天早上到院子里来。”

  第二天,王献之早早来到院子里,发现父亲早已在那儿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写好了。”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

  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书法家。

  小贴士:

  凡事要获得成功,没有终南捷径,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学会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王羲之勤奋练字

  我的家乡在湛江,家乡过年的风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舞狮”了。

  舞狮是一种中国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太平乐”,南方的舞狮也称醒狮。湛江的舞狮通常会在正月初一开始。

  我从爸爸口中得知:每年的舞狮都要采青,“采青”原有“反清复明”的意思。“青”一般用三根芹菜或葱,芹菜寓意勤奋,葱寓意聪明。人们都会把芹菜或者葱,还有利是一起挂到门前,等着“狮子”过来采。

  爸爸把所有东西挂好,我们一家人就在家门口等舞狮队来表演。

  “咚,咚,咚,咚咚咚……”老远我就听到了舞狮队伍的打鼓声。啊,他们终于要来了,我期待已久的舞狮队要来了!我时不时到门外张望,盼着舞狮队快到家门口。

  爸爸在门口摆上两串跟龙一样长的鞭炮,舞狮队到家门口时爸爸点燃了一串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一红一黄两只“狮子”走进了我家。

  他们开始了表演,在一旁还有人奏乐,“咚,咚,咚,咚咚咚……”的鼓声让家里瞬间热闹了起来。两只“狮子”盘了一个圈,再迅速凑紧,还把一只脚抬起来,身子一直在做各种摇摆的动作。接着,“狮子”尾巴把前面舞弄狮头的人高高举起来,让他可以拿走门上挂着的“青”和利是。最后,舞狮的人左右摆动着狮子头和身子离开我家,旁边奏乐的两个人还对我们做了拜年的动作表示庆贺和感谢。爸爸点燃另一串炮竹欢送舞狮队。

  我喜欢家乡的春节,尤其是春节的舞狮。

王羲之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名人故事: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

  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

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王羲之,字逸少,曾官居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生于公元303年,卒于穆帝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终年59岁。其所处时代正是战乱纷飞、政治黑暗之时。因与权贵王述不睦,故辞官誓墓,终老东土。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声大噪,开始为世人所知。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130字的硬笔书法范文

怎样跟女孩子聊天聊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