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读书笔记摘抄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故都的秋读后感

  秋,对于我而言,不过是秋风起了,树叶落了,连蜘蛛也上吊了。读了故都的秋后,那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不由让我喜爱上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喜爱上那小院秋晨,秋雨话凉。

  倘若我能走进书中,我也想在清晨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什么也不想只是静静地感受天与地,人与物。听着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我被这份悠闲中的孤寂与落寞吸引,陶醉其中,好好领悟“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倘若我能走进北国之秋,我想淋一淋那秋雨,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一立,遇见熟人用那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互答:“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的,我被秋雨中的闲适寒意吸引。

  北京的秋是清、静、悲凉的,却透露出“秋”的独特风姿意境。那是一种可以洗净人心灵污秽的美,是一种可以让人们修身养性的灵药。

  即使我不如郁先生那般热爱秋天,我却已经被秋的美深深震撼,一步步的沦陷在秋景秋色的迷人魅惑中。

故都的秋读书笔记摘抄

描绘故都的秋

  手执画笔,架好画架,准备好我常用的几种颜料。很久没有画画了,今日闲来无事,便心血来潮重拾几年前放弃了的艺术。

  在椅上坐了一会儿,又在椅旁站了一会儿,望着空空的画纸,闭上眼,尝试感受这将印在纸上的一切。最先听到的就是鸟鸣,叽叽喳喳一阵又一阵,清脆而欢乐,唱着圆舞曲,迫着我调好彩虹的颜色;然后就是人的喧杂,好似一抹浮云飘的到处都是;再接着,是汽车嗖嗖的声音,呜的掀起一阵风,好像摇晃下来两三片叶子……三个声部合出了仿佛维也纳童乐团的合唱,那是一种柔柔的、蒙蒙的声音,美妙而和谐。

  秋风从指间轻轻划过,凉飕飕的。我向它挥挥手,却什么也没有了,干干的,调色盘中是该加些水了。往前走两步就闻到草的香气,好像一瞬间治好了那折磨人的鼻炎。使劲吸那草香,打个喷嚏,一股清爽涌入体内。

  睁开眼,画面生动了许多。

  用大笔扫上又灰又沙的土地,没洗笔就接着点上蓝色、浸上水铺在又亮又淡的天空上。风突然把画纸卷起来,架子震了两下,阳光又紧接着射入眼中,逼人的眼。在转头捂眼的刹那,看到树叶的颜色随着光线的强烈变淡了,阳光洒一天金金黄黄,树叶上的绿色也透着些许黄色……多么希望这是我拿画笔点出来的啊!

  仔细看,树的颜色是不一样的,高大粗壮的是墨绿色的,挺拔在马路两旁;矮一点的是青绿色的,显然绿意已经不浓了;剩下的那些一簇一簇的、小小无名的花草小树已染上了秋意,黄色、棕色、白色、绿色……混出了杂色,要是再点上高光,那就真是太妙了!

  我连忙上楼拿下胶带,稳定住画架,将蜷缩在一旁的纸展开、粘好,抄起画笔又在那里一点一点的画。阳光洒在纸上,加的水一下就干了,剩下的颜料凝成一个颜料块。我先上的色勾了些不清楚的边儿,那是因为轮廓限制不住秋意的蔓延。

  颜料盒标签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再也没有对齐,我画完了。画完了画,画完了故都的秋的一切。

  最后我在右下角胡乱的签上小名,描上:故都的秋——20xx。

这故都的秋味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若问我北京的什么最令我难忘,那当然是北京的金秋时节。不管我身在何处,无论是漂泊远方,还是流浪四方,怎么都不会忘却,我魂牵梦萦的,那古都之秋。

  秋天是北京一年四季里最美好的季节,她短暂却又美丽,还带着一丝浪漫,不然老舍先生怎会说:“秋天一定要往北平。”

  立秋时节,我们常要吃饺子。一盘热腾腾的饺子下肚,总是大汗淋漓。这因为,立秋时节的北京,仍是夏日炎炎,暑气难消。不仅热,连树都是绿油油的,丝毫没有要败谢的样子。这不能说是入了秋,只称得上金秋的前奏。

  白露时,天明显干燥起来了。早晨起来,泡上一杯甘甜的花茶,细细品味,心情自然十分舒畅。通常,这时总要下几场不大不小的秋雨,但这雨却是恰到好处,带走了炎炎夏日,取而代之的是凉爽的秋。秋风秋雨像是在欢快的奏着交响乐,提醒人们秋的到来。树上许多叶子也被风雨摘了下来,这才真正入了秋。

  临近秋分,又下了几场雨,日益变凉。街上的行人相继换上了长袖长裤,少有穿短袖的人了。所谓“一层秋雨一层凉”,正是如此。

  我喜欢去颐和园去看秋风拂柳,也喜欢去看香山那火一般的红叶,还喜欢地坛金黄的银杏。每当我想起故都的秋,这些画面就会浮现在眼前。

  银杏树上挂的白果也都成熟,环卫工人正忙着摘落它。你瞧!它多像红彤彤的灯笼多好看!我倒不希望好端端的白果被摘下来。当然,白果却是臭臭的,但这是北京的秋天最有特色的一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老槐树的叶子渐渐飘落下来,花黄花黄的。有的像在荡秋千,飘飘悠悠;有的像燕子,悠然飞翔。不几天,地上就铺了一层“地毯”

  我们管乐团总是从秋天开始排练。音乐声一时欢快,一时惆怅,我的内心也是如此。

  我欢快,自然是因为秋天的降临而欢快,为丰收而欢快。

  北京的秋天气候宜人,可她跟春天一样,都转瞬即逝。这清秋佳日可称得上是黄金般的日子,正因这佳日短暂,我才感到惆怅。

赏《故都的秋》

  正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总是诗人,作家情感寄托的宠儿,且有“少女易伤秋,壮士易悲秋的”古风,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美文,毛泽东也曾伫立橘子洲头“看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百舸争流。”

  祖籍在南方的郁达夫,用思念拓出了一副第二故乡的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笔下“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丝纹。”

  正仿佛在古老的夕阳下,旧影重现,细腻又清闲,这丝纹肯定扫过了郁达夫的童年。所以,人们常说郁达夫笔下的作品是像他的名字一样深沉,凝重的。

  再有便是在雨后的大街上“青布单衣或者夹袄的都市闲人”作者没有写著名的颐和园,香山等著名景点,却独钟情于这平凡的租屋生活,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黑布马褂,青布棉袍,蹒跚地……”同样的朴素的,却易动人心。

  为了看这秋,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我想我们都已经明了。

  我也想去看看这媲美江南柔美的北方秋意。

2017-2018学年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教师用书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从这些文字可以感受到,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这样的“风景”,如果换一个人,会觉得它美吗?很值得怀疑。但是,正是这些多数人也许会觉得索然无味的地方,郁达夫感到是最值得玩味的。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一场雨,落寞了一季缤纷,催开了一季寒凉。我还在迷茫着炎炎暑日是用怎样的毅力和耐心熬过去的,夏天就这样偷偷地溜走了。仿佛在一夜之间,夏与秋就来了一个轮流替换,夏末最后的一丝热气也随风飘散了。初来乍到的秋,让风儿捎来了清凉的空气,空气中还弥散着夏末的花香,枝头树梢绿色依旧盎然,没有颓废,也就没有荒凉,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惬意而自然。

  家的前面是一片大块儿的田地,浓密的玉米遮挡了远处的视野,近距离的田地里却隐藏着别样的天地。广阔绿色的田野里生长了许多可爱的小精灵,天才的音乐家,蝈蝈。天生的圣斗士,蟋蟀。还有数不尽的蚂蚱和螳螂。每到夜晚降临,蟋蟀的叫声就会从玉米地里清晰地传到耳边,如悠扬的催眠曲伴着我进入梦乡。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刘禹锡·《望洞庭》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乐府诗集·长歌行》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潭柘寺一椽驯鸽

  落蕊细腻平仄

  歧韵椭圆颓废

  【答案】zhèchuánxùnruǐnìzèqítuǒtuí

  二、多音字

  (1)混(2)露

  (3)分(4)奇

  【答案】(1)hùn/hún(2)lù/lòu(3)fēn/fèn(4)qí/jī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2)

  (3)(4)

  【答案】(1)凋/稠/惆/绸(2)陪/赔/焙/剖(3)桐/胴/侗/恫(4)啼/缔/谛/蒂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颓废·颓败

  两者都是形容词。

  颓废:意志消沉,长时间消极、放任自流,可同“思想”“生活”“色彩”等词语搭配。

  颓败:衰落、腐败。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最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遥远,而是你心中的郁闷;最使人________(颓废/颓败)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灭。

  (2)当今时代,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如果听不到真话,让假话充斥于党内,那最终的后果只有一个,就是事业________(颓废/颓败),党将不党。

  【答案】(1)颓废(2)颓败

  2.十足·实足

  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足够、充足的意思。

  十足:①成色纯,②十分充足。形容程度、成色或成分。

  实足:确实足数的。形容数量或行为。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国庆长假期间,天气晴好,人们可以到野外欣赏诗意________(实足/十足)的秋景。

  (2)那位朋友说:“一要看重量,就是把大闸蟹放在秤上一一过称,挑选出分量________(实足/十足)的好蟹。”

  【答案】(1)十足(2)实足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智者有明确的观察力,洞察先机,故能一叶知秋。

  理由:

  【答案】√“一叶知秋”指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现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与结果。符合语境。

  2.许多游客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寻找影片中的“白鹿原”。

  理由:

  【答案】√“不远千里”形容不怕路途遥远。符合语境。

  3.他六岁的时候得了一种怪病,落下了全身瘫痪的毛病,不能自已。

  理由:

  【答案】ד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与语境不符。

  [常识·速览]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阿凤,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曾与鲁迅创刊合编《奔流》,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和《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

  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整体·感知]

  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______②

  【答案】①秋槐落蕊②寄冷落之感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受?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1)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2)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总括北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出下文具体对故都秋的描写。(2)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3.第2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

  【答案】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二、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3自然段文字在写景的同时,也写了观景的心态、动作,请找出有关词语,并说说作者当时的心情。

  【答案】词语:看,听,细数,静对,感觉。悠闲、惬意的心情,表现了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5.第4自然段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作者“细腻”“清闲”“落寞”的感受。

  6.第5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北国的秋蝉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用北国的耗子类比北国秋蝉之多。“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

  三、阅读课文第6~1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往往讲究一字着色,一词着情。请赏析“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这句话中“息列索落”一词的妙处。

  【答案】“息列索落”的雨声,本来是细小琐碎的,作者却听得真真切切,衬托出了环境的“静”;“凉风”中的“息列索落”,满含肃杀悲凉的气息,表达出了作者心头的“悲凉”。这一个词,就为“故都的秋”着上了颜色,也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到十足。

  四、阅读课文第12~1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8.第12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中心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议论。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作用:承接上文“文人对秋的喜爱,中外皆然”的议论,进一步点明文章主旨,赞颂北国之秋的深味。

  [话题·互动]

  话题:读完《故都的秋》一文,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还是悲秋

  学生甲:我认为作者是在悲秋。文中在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这种“悲秋”与“赏秋”的双重矛盾,正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的徘徊中,无可奈何地生发出的“悲”“赏”的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我的观点:

  【答案】我认为作者是在颂秋。作者紧紧抓住“故都的秋”“特别清”“特别静”“特别悲凉”的特点,并借此来赞颂“故都的秋”“特别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对祖国眷念和热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假如说该文本的感情基调是“悲秋”,那么对作者不惜周折急于再次来到北平的强烈心情和专程来北平尝秋这一举动做何理解呢?对作者对北国之秋十分眷念之情做何理解呢?对作者滔滔不绝的诉说和对近十余年前北国“特别好”的秋味津津有味的回味以及文章最后“以寿换故都之秋”的强烈情感的抒发又做何理解呢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情、景相生的情景交融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将深深的情融于对故都秋景的描写之中。

  2.写法指导

  怎样恰当运用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运用情景交融法作文,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亦可反为之: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二是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三是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3.迁移应用

  请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答案】吝啬的秋天,一年只光临人间一次,它浓缩了多少哲理,像一本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的书,让人们阅读,年复一年……

  悠悠的秋水是这本书的序言,“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过夏来流过秋。秋水满载了春的芬芳,夏的热烈,又赋予了秋的神秘,它流淌着一个季节的情愫,一个季节的精华,沐浴在秋风中,体味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怎能没有超凡脱俗之快感?望不穿的秋水,望不穿的沉醉。

  朗朗的秋月是这本书的彩页,“明月几时有”,待到中秋月圆,洒不尽的银辉笼罩着人间,抹不去的相思布满了心田。秋月一轮,映出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映出了“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安慰,照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读不尽的秋月,读不尽的思念。

  萧萧的秋叶是这本书的结语,从依附到颤动,从飘摇到旋转,从沉默到安宁,从有形到无言,这是一个生命的过程,秋叶绽放美丽的过程。它的结局不是死亡,而是重生,它化为泥土,庇护了它前世的家。一段生命的回归,没有埋怨,只有奉献;一种生命的轮回,没有悲哀,只有笑颜。数不清的秋叶,数不清的祝愿。

  秋天,读不尽,读不厌,更读不懂。然而读不懂的又岂止是秋天,还有那读秋的人……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景由心生

  从杭州到青岛,从青岛到北平,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青天,听驯鸽飞声,只不过是想饱尝一下那故都的秋的悲凉。郁达夫写他对北平的秋的感怀时表达出那份只属于他自己的独特体验。在他看来,恰恰是挟着清清爽爽的悲凉的这份秋味,让他记住了曾经生活过的这座城市——北平。

  他爱北平,他的爱已经和秋味混杂在一起,黏在一起,无法分开,每每品读、把玩,情感世界里便会拥有一份馨香,这份馨香原本只属于他自己,当他用笔复原这份秘密的时候,我们才有幸获得了他的这份情感。当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时,落寞、悲凉就是一份情感体验,它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因为它不是伦理道德层面的是非判断问题,而是情感层面的审美体验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

  【应用角度】“人生的收获”“景由心生”“情感的表达”“深沉与奔放”等。

  2.精彩应用

  北国的秋天,西风萧瑟,百花凋零,万木落叶。这种肃杀,最易引发人们的悲凉情绪,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与此对应,壮士落魄、现实失意、希望渺茫、前景黯淡使得悲秋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绪。郁达夫虽是现代文人,但国土的沦丧、社会现实的黑暗、个人理想的渺茫使得他在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的同时,流露出忧郁、孤独、沉静、寡淡的情怀。

  但是,秋天也是万物成熟、喜庆丰收的季节。所以面对它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抒发悲凉的情绪。即使面对同样的秋天、同样黑暗的社会现实,毛泽东看到的却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秋色,抒发的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因此,一个人眼中有一个怎样的世界,取决于他有怎样的心态,景由心生。

  [佳作·领悟]

  秋韵

  宗璞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嘚嘚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地,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起走到半山。

  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一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故都的秋

  北国之秋

  思念起

  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

  清朗清淡清闲

  点缀槐树

  触觉落蕊

  蹄唱秋蝉

  索落秋雨

  微黄果树

  深沉幽远严历萧索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仔细体味郁达夫那浓浓的故都的秋后,才觉得秋天原来是如此的美,如此的耐人寻味。

  十月的申城,又到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秋天。

  诚然,南方的秋不如北方的浓;南方的秋还那么短暂。但,这不是能让我们更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吗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去华师大社会实践。校园中,树上一片金黄,地上也是一片金黄。这温暖的色彩,使周围的空气也温暖起来。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切都变的这么华美。坐在石凳上,沉浸在这醉人的景色中,乐而忘返。

  秋天,申城的桂花也是不得不提的。每到这个时候,便开出一枝枝黄色的小花。散发着浓郁而带着甜味的香气,充溢着整个街道。每到金桂飘香时,妈妈总要买一些放在家中,尽情地享受着秋天的味道。这,恐怕是北方所没有的吧。想到这儿,不禁有些得意——南方的秋真的是那么淡么

  夜晚,草丛中传来声声虫鸣。这几声低低的吟唱,使周围显得更加寂静。一阵风吹过,树木簌簌做响。清凉的秋风,高洁的天空,这难道不是秋的气息吗

  而且,申城的秋很繁华,很热闹。丝毫没有那种瑟瑟,悲凉的感觉。很温柔。让人感到温暖。

  南国的秋,比起北国来,尽管如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尽管廿四桥的明月, 荔枝湾的残荷, 不如北国那样色浓味永, 但它毕竟是秋啊! 也不得不承认, 秋,天总是高高的,蓝蓝的;云总是淡淡的,白白的。申城的秋,不像春天那般妩媚,夏天那般火热,冬天那般含蓄。然而,又好像兼而有之。

  南方的秋同样令人沉醉,同样令人感人至深。

故都的秋

  我翻开高一语文课本,郁达夫的秋扑面而来。清,静,悲凉。于郁达夫,这是北国的秋,故都的秋。

  自小生于天津,冬夏分明,总有人感叹追不上春天的步伐。可岂止是春天,秋天的光影也只如蜻蜓掠过湖面,涟漪尚存而蜻蜓早已不知何处。

  故都的秋,是远到不了“十场秋雨要穿棉”的境地的。往往立秋已过了许久,天仍热的如三伏一般,却在一场雨后急剧转凉,使人猝不及防。比起六月,十月的天才更像娃娃的脸。

  秋,是收获,是丰满,是充实,是沉淀。沿乡间小路走过,盛夏至深秋,玉米由种子到结出果实。我们低头忙着生活不会在意,可岁月的流逝,骗不了自然生长的万物。终有一天我们抬起头来看,意识到人生短短数十载过得飞快,没时间慨叹人是物非事事休,也不能欲语泪先流。

  秋的诗意,存于文学中,存于记忆中,却再也不能被真切地感受到。小时候在院子中与狗嬉戏,秋雨后沿墙捉蜗牛,草丛里捉蟋蟀逮蚂蚱,坐在板凳上描述云的形状,等小卖铺开门买两颗糖。我真害怕,如果有一天我的记忆也随光阴慢慢离去,秋在我的生命中还剩下了什么。

  也许将有一个秋天,我站在田中,晚风拂过,带来熟悉的烤玉米的清香,带来麻雀叽叽喳喳的争吵,带来曾属于我的秋的记忆。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故都之秋

  酷暑夏日,漫长得使人讨厌,眼巴巴地盼着,盼着,盼着秋的光临,愈近立秋,心绪愈切,甚至常常在深夜里侧耳谛听,谛听着秋的脚步声。

  呵,来了,来了!风,轻盈盈的,姗姗而至,驱走了炎热,吹到人身上,凉丝丝的,教人困顿全消,惬意爽然。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也都在变,于是渐渐地、渐渐地变出了一个可爱的秋的模样。

  天,碧蓝碧蓝的,湖水一样清,湖水一样美。云儿软绵绵的,悠悠地荡来,缓缓地飘去,优哉游哉,闲适极了,自在极了。

  雨量够充沛的,风儿一吹,云儿即起,雨立马就到,三天两头下,未免有点腻,可蔬菜庄稼是需要的。瞧,白菜绿油油,水汪汪;萝卜的叶子嫩生生的,根儿直往上窜;玉米棒一天天地长了,粗了,最后裂开嘴吧笑了;高粱胀红了脸庞,像是醉酒的大汉,又像是擎起的一把把火炬;稻香随着风儿,到处飞,到处流,浓浓的,沁人心脾;谷子垂着头,沉得像灌了铅,大有少女怕羞的样儿。

  树,真是满山满坡的。松树翠得滴绿,枫树红得似火;苹果从褐绿色的叶儿中间探出头来,娃娃脸蛋儿似的红;柿子可多哩,有“火顶”,有“水花”,还有“牛心”……颜色也杂样儿,有的朱红,有的深黄,有的清亮……无论哪一种,都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缀满了枝头,压弯了枝干。

  草,也是满山满坡的,密密匝匝,郁郁葱葱。羊儿“咩咩”地叫着,在山坡上蠕动,团团簇簇,恍惚是天上掉下的朵朵白云。假使你躺在草地上或花丛中,吸一口空气,会觉得凉凉的,甜甜的;摘一片草叶含在嘴里,也是清香清香的。

  山里的小溪也变了样儿。夏天,它们穿峡激石,忽而从这里钻进去,忽而从那里蹦出来,弹琴鼓瑟,一路轻歌,一路欢笑,曲曲折折,蜿蜒而去,美则美矣,可惜缺少气魄。秋季里却不同了,霪雨霏霏,山里到处都是流泉,叮叮咚咚,蹦蹦跳跳,从四面八方聚拢,然后汇成一股急流,奔腾着、呼啸着冲出山口,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摔下去,跌碎在墨绿色的深潭里,浪花层层,雪白雪白的,清凉清凉的。绿尾巴的水鸟,振翅奋翼,在飞溅的浪花间回旋翻腾。

  雨后乍晴,雾是最可观的。它们扑朔迷离,忽来忽去,来去自如,不拘形迹,活像个顽皮的精灵。有时候,它们像一缕青烟,从深壑里冉冉升起,袅袅地飘向空中;有时候,它们像一匹白绸,缠在丛林间、山腰上,一动不动;有时候,它们围着人绕呀绕的,荡于胸前,流于指缝,叫人欲捉不着,欲罢不甘,须臾间,它们又巧妙地抽开身子,翩翩而去。雾还会这样捉弄人:当你正在观山赏景时,它们会不知不觉地飞来,像乳白色的轻纱一样遮住眼前的一切;就在你发懵的那一瞬间,它们又飞快地卷成一团,溜之乎也。

  时光一天天流逝,秋色也在一天天变着模样。树叶儿黄了,一片一片地飘落;草也衰了,再不是那么翠绿;西风紧了,送来阵阵寒意。可田野里是极热闹的。你瞧,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忙起来了。摘棉花的姑娘们,身上穿着花衫儿,嘴里哼着小曲儿,手多巧,声多甜。开拖拉机的小伙子,一踩油门,那乌黑发亮的泥土,像波浪一样翻滚,微风向四处撒着诱人的香味儿。老头儿老太婆也闲不住了,他们蹒跚着走出家门,来到地里掰玉米棒。那玉米棒棒,金光闪闪的,堆得跟小山一样。孩子们呢,放学后就爬上树去摘柿子,他们从这树攀上那树,又从那枝荡到这枝,像猴儿似的灵巧。

  故都之秋哟,迷人,醉人。她牵着我的魂,她缠着我的梦,我痴心地迷恋她,我热烈地拥抱她!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4)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5)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6)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7)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8)“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9)“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10)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1)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12)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3)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4)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注:①GoldenDays:英语中指“黄金般的日子”。②Anthology:英语中指“选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是因为“蓝色和白色”恰当地传达了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并不是作者喜欢的颜色。

  B.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C.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详写故都旧院的秋,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与普遍。

  D.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E.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四世同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2.文章3-11段中,为了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本文是写景散文,为什么在第(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答案解析

  2.(1)“小院秋晨”图;

  (2)“秋槐落蕊”图;

  (3)“秋蝉嘶鸣”图;

  (4)“闲话秋凉”图;

  (5)“秋果盛景”图。

  3.(1)内容上: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点明文化渊源: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深化了主题。

  (2)行文章法上:宕开文笔,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同时,又使文章舒朗不羁,挥洒自如。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草房子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读书笔记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