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小故事50字左右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小小电报员的红军长征故事

  14岁的王玉清正在地主家干活,听见有人说红军来了。地主恶狠狠地告诉他:“‘红胡子’杀人不眨眼,专吃小孩子。”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

  王玉清不信,就跑出去看,他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地主很凶。王玉清立即去报名参加红军,几天后,他成为了红军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王玉清非常聪明,加上他又虚心向老战士请教,到部队才一个星期,就很快学会了电台的使用方法,首长们都喜欢把电报交给他发。在行军的途中,贺龙留给他的印象最深刻。由于王玉清做事干练麻利,又聪明,贺龙很喜欢他,经常把很重要的电报交给他,还常常用手指弹王玉清的脑袋,表示夸赞。在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龙还总是在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大家喜欢叫他贺老总,很远就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他还时不时地用亲切的口气问小战士们:“苦不苦?累不累?”

  有一次,平时总是喜欢开玩笑的贺老总,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都拧成了疙瘩。原来,王玉清接到一个紧急电报,交给了贺老总,内容是说蒋某人调了重兵和飞机要围堵红军,这时候的红军刚刚抢占了渡口,可是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贺老总看了以后非常焦急,部队可是他的生命啊。最后,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木排代替木船过江,简单又省时间,过了江,贺老总又变得谈笑风生了。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王玉清说什么也不要,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你还年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身体需要这些吃的,革命的路还很长,你一定要走出草地去!”后来他们走散了,王玉清再也没有见到他。

  过了一段时间,连野菜都找不到了。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身边的战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看着战友们一个一个倒下去,王玉清也失去了走出草地的信心,就坐在一条水沟边休息。四五天没有吃一点东西的王玉清,头晕目眩,浑身无力。突然,他发现水沟里有鱼,可是他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都为了抓小鱼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有出来。

  就在王玉清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军帽上不是别着两根缝衣针吗?为什么不去钓鱼呢?他把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他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他高兴极了,当时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天。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他们就是靠着这个小鱼钩,边走边钓鱼,终于,走出了草地。

  【战士拓展】

  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我记不起这是我第几次想起长征了,在我的记忆中,它就像古希腊文学中一部长长的史诗,我至今才读懂它一个小小的章节。

  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多辉煌的过去,穿越时空的苍凉与沉重,是历经沧桑后的繁华,的确,我们的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风吹过,雨打过,火烧过,铁蹄践踏过,但宁折不弯的是中国人的脊梁,这就是长征的真实写照。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百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突破反动派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

  坚定不移地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在当今的词典中,没有哪一个词能够像“长征”那样,包含了所有这些令人感动的崇高精神和象征意义!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

  展望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船正劈波斩浪,昂首向前!

  淋浴着新世纪灿烂的阳光,历史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这一代少年的肩上。过去,长征使中国辉煌;今天我们要将长征精神发扬下去。我相信,未来的中国载入世界编年史的一定是更华美的篇章!

长征小故事50字左右

草地上的小红军的长征小故事

  引导语:红军长征的时候有很多年龄较小的同志也加入了长征的队伍,我们一起来回忆这些小红军在恶劣的草地是如何度过的长征故事。

  在成千上万的红军队伍中,除了革命了很多年的老红军,大多数战士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年轻力壮,杀敌奋勇争先,是红军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还有一些十几岁的孩子,多是长征途中贫苦人家的孩子,坚持要跟着队伍打仗而加入的。红军战士们亲切地叫他们红小鬼。

  平时,他们在队伍中就负责宣传员、司号员和炊事员等工作。红军进入草地之后,整个队伍都十分疲惫,没有余力再照顾这些孩子,但这些红小鬼表现出来的勇气和精神,却是许多老红军都感到敬佩的。

  在成千上万的红小鬼中,有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红军,他的名字叫做侯登襄(xiāng),是一个红军宣传队员。

  侯登襄长得黑黑矮矮的,整个人看上去圆圆乎乎,黑黑的小脸上嵌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由于食物匮(kuì)乏,营养不良,侯登襄的眼睛显得特别大,稚气的脸上却总是笑呵呵的,有时候脸上沾了泥水,抹得花里胡哨的,就像一个小老虎。

  他每天在红军队伍中搞宣传,就像一个小皮球滚来滚去,所以大家都叫他“小皮球”。

  “小皮球”侯登襄虽然人小,管的事情可不少。宣传队一共二十多人,他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1935年8月下旬,“小皮球”所在的宣传队进入了川西北的大草地。开始了长征中一段极为艰苦的岁月。

  大草地面积约有两万平方公里,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处的一个大草原上。这里的环境非常原始,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但却到处都潜藏着危险,随时都有可能掉进泥潭。

  这片荒无人烟、无边无际的沼泽,不知埋葬了多少英勇的红军战士。变幻莫测的天气,给队伍的行进添了许多麻烦。刚刚还是大晴天,瞬间就黑云密布,狂风暴雨。

  为了行动方便,宣传队被分成了几个小组。“小皮球”所在的这个组一共有五个人,他们为了安全快速地通过草地,给每个队员都分了工:组长负责保管大家的口粮,其他几个人,有的扛捆干柴,休息时好点火做饭;有的背着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这样下雨的时候可以躲一躲,晚上睡觉时也有东西盖。年纪最小的“小皮球”,就负责背着做饭和烧水用的小铜锅。

  “我还能背得更多!”

  “小皮球”不服气,但其他四名队员全都服从安排,各自背起各自的任务,“小皮球”也只好背起铜锅,嘟着嘴上路了。

  “小皮球”全组五个人出发时,一共带了十来斤口粮,草地处处危险,必须小心前进,速度自然就慢了,想要度过草地至少需要走七、八天呢,这点粮食根本不够吃。

  宣传队员们开动脑筋,每到一个宿营地,他们就四处去寻找能吃的野菜。早在出发前,指挥员就把辨别野菜的技巧教给他们了,这时正好派上用常等在营地的“小皮球”就把小铜锅支起来,把水烧开。背粮的组长打开小口袋,一粒一粒地把青稞和荞麦放进锅里。其他几个人也把找来的野菜洗干净,撕成几片放进锅里。

  然后,几个人围着小铜锅,你一言我一语,兴高采烈地说起来:一个队员说:“咱们吃的是青稞麦炖肉!你闻闻,喷香!”说着还真把鼻子凑到小铜锅上,闭起眼睛,一副香得不得了的表情。

  另一个队员一推他,说:“才不是!这是韭菜煮青稞!我最爱吃韭菜了!”

  组长笑了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咱们吃的是八宝粥!”

  这时,“青稞麦八宝粥”煮好了,赶了半天路的“小皮球”端着茶缸子,一边吃一边说:“对!咱们吃的是八宝粥!”

  虽然这“八宝粥”又硬又苦,但他狼吞虎咽的,吃得特别香。其他战士也被他感染了,都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到了晚上,大家想找一块干燥点的地方睡觉。真难啊,刚下完雨,潮湿的草地上到处是水,一边寻找,一边还得小心不要掉到沼泽里去。

  还是组长发现一条小水沟旁,长着一丛水草,看上去很结实。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水草压倒,把被单铺在上面,就像盖起了一座小房子。“小皮球”调皮地说:“今儿晚上,咱们住上小洋楼了!”队员们听了哈哈大笑,一天的疲惫都消失了。

  草地的晚上变幻无常,晴的天会突然风雨交加。夜里,当大家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狂风把宣传队的“帐篷”刮跑了。

  虽然支起的床单既遮不住风雨,也挡不住寒冷,但队员们还是舍不得它。天特别黑,四周什么也看不见,在到处是水草的泥潭里,上哪儿去找“帐篷”呢

  队员们从睡梦中惊醒,都唉声叹气的。

  这时候,“小皮球”站起来:“我去找!”他大眼瞪得溜圆,小拳头握得紧紧的。队长拍了拍他的肩,安慰着:“别着急,这么黑,不好找,等天亮再说吧。说不定就在附近呢。”

  其他队员也拉住他,不住地劝说。他们只好互相背靠着背,蹲下来取暖。实在累极了,不一会儿就都睡着了。

  那天晚上,“小皮球”他们在风雨中成了“落汤鸡”。第二天,那条床单也没能找到。为了这件事,“小皮球”闷闷不乐了好几天。

  有一天晚上宿营时,“小皮球”所在的宣传队,给战士们演了一场节目。第一个节目就是“小皮球”当主角的舞蹈。他们边跳边唱,做着各种各样好笑的动作:

  川康青边大草原,

  千里茫茫无人烟。

  风霜雨雪日夜下,

  沼泽泥泞漫无边。

  天上没有鸟儿过,

  地上不见虫儿现。

  红军今天由此过,

  山水草木一片欢……。

  这首战士们自编的歌谣,在红军队伍中广为流传,加上“小皮球”十分滑稽的动作,围在四周的战士们都开怀大笑了起来,一天的疲劳都被赶跑了。

  宣传队员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啊!最大的才二十岁。

  他们白天和战士们一样,在沼泽和河水中行军,冒着风雨和烈日在草地里跋涉。宿营休息的时候,还要唱唱跳跳,为大家演出节目,鼓舞士气,创造快乐。

  许多战士被他们感动了,大家围拢在一起,拉着宣传队员的手感谢他们,与他们拉家常。“小皮球”他们见战士们这么高兴,把自己的疲劳都忘了,亲热地交谈起来。

  其中又以“小皮球”最活跃,他一会儿跑,一会儿跳,不时给大家讲几个笑话,说几件趣事。同志们都很喜欢他。

  看着他由于饥饿而深陷的眼睛,忽闪忽闪地眨着,一个高个子红军心疼了。他把“小皮球”拉到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炒米来,送到“小皮球”手里,悄悄地说:“小兄弟!拿着吧!”

  “小皮球”捧着炒米,眼睛湿润了。要知道,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一粒米都是宝贵的。一把米有时候可以救下一条命啊!

  “给了我,你吃什么呢?”“小皮球”盯着高个子战士的脸,不放心地说。

  高个子摆摆手,不以为意地说:“我还能撑几天,你吃吧!”

  “小皮球”抬头看了他一会儿,把手捧得高高的,说:“我不饿!你自己留着吧。你有了力气,好打国民政府反动派!”

  高个子红军欣慰地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转身走了。

有关长征的小故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将之一陈赓,是个屠刀面前不眨眼的顶天立地的英雄汉。可是,他却有三怕。一是怕同小孩子开玩笑,二是怕看到小孩子生病,三是怕听小孩子哭。

  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居然会有这样的三怕?这是怎么回事呢?听了下面的故事,您就明白了。

  在长征的时候,正是雨雪纷飞的季节。太阳早偏西了。陈赓在行军中看到了一个掉队小红军。这个小家伙,看来不过十二岁,一口四川腔,圆溜溜的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一双破草鞋的脚板子,冻得又青又红,正慢慢地朝前走着。

  陈赓靠近他身边说:“小鬼,你过来骑一会儿。”

  小鬼拿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那满脸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说:“老同志,我的体力可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用命令口吻说:“上去,骑一段再说!”

  小鬼用倔犟的语气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小鬼把腰一挺,做出一副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你先走,我还要慢慢走,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无奈,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口袋一拉,轻轻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比你的还要多呢。”

  陈赓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他只好爬上马背,一个人朝前走去。不知为什么,陈赓此时心情总是静不下来。他的脑子里,出现一连串孩子的影子。从上海滩上、广州沿街直到香港码头,他所打过交道的那些娃娃们,都向他的眼里直涌上来。

  走着走着,陈赓突然喊了一声:“不对,那小红军把我骗了!”他调转马头,狠踢着马肚,向着原路奔跑了回去。

  陈赓有着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他这一声突然的大喊,是因为他明白了小红军其实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候。他用开玩笑的口气和陈赓说话,实际上是为宽慰首长的心,不愿拖累同样是筋疲力尽的首长。

  当陈赓寻找到这个小鬼时,已经晚了。

  陈赓把小鬼抱上马背时,有一件硬物触到他的左手。他顺着摸出来一看,原来正是小鬼那个鼓鼓的干粮袋,里面只有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留有几个牙齿印。

  陈赓全明白了。可是这时,小鬼已经停止了呼吸。

  陈赓一手紧搂着小鬼已经冰凉了的身体,一手狠狠地给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陈赓!你这个大笨蛋,你这样怎么对得起阶级小兄弟!”

  这就是陈赓同志为什么怕同小孩子开玩笑,怕小孩子生病,怕听小孩子哭的缘故。

红军长征的简短小故事

  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爷爷,爬雪山,过草地,他都坚持下来了,再苦再累也没有哭过。可是,有一次,因为一匹马,他哭了。

  那是在过草地的时候。草地上的泥沼非常多,稍微不小心就会陷下去,几秒钟就能把人吞没。当时大家都累得没有一丝力气,双腿发软,走着都能睡着。正当大家都想办法唱歌互相鼓劲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身后不远处,一声马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回过头的时候,战士们看到有一匹马,掉进了泥沼里,已经淹了半个身子了,眼瞅着一点点往下陷。那匹马还想挣扎着蹬腿,可是它越使劲,陷得越快,马背上的行李和物品也加快了它陷下去的速度。这匹可怜的马,它知道自己要永远留在草地了,眨了眨眼睛,流下了一行泪水,战士们看到这个场景,也禁不住哭了起来。

  突然,有几个饿红了眼的战士拿着刀,朝那还没完全陷下去的马背上割肉。大家已经一星期没有好好吃过东西了,能吃的都吃了,皮带、鼓皮,甚至连羊毛褂子都被大家分着嚼烂了。人都饿昏了,革命还没完,吃了马肉就有力量走出去。反正这匹马要死了,为了革命,远处就有篝火,仿佛他们已经闻到了马肉的香味。这时,他们疯狂地在马背上用刀划、挖,鲜血淋漓,没有人能感觉到马在颤抖……

  可是,有更多的战士,他们的肚子也饿得像打鼓一样。他们冲上来,去打那些割马肉的人,甚至还扇耳光。他们一边抚摸那矗立着鬃毛的马,一边含泪痛声骂道:“这帮没良心的,你们有没有人性啊?它从长征一开始就跟着我们,走了这么远,默默地给我们背东西,驮伤员,你们都忘了吗?饿疯了吗?”

  他们并没有饿疯,也没有失去人性。只是,这饥饿的魔爪使许多铁骨铮铮的男子汉都倒下了。吃马肉,不是没良心,是没办法呀!

  刹那间,泥水弥合了,马彻底淹没了。这一刻,大家谁也没有说话,没有吵闹,只是静静地看着。

红军长征小故事作文

  长征,一部读不完的书。

  当数万红军踏上征途,近代逐个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口。红军长征以慷慨悲壮的血战,绝处逢身的转折,感怀温暖的情谊,悲喜传奇的记录将长征这部惊心动魄的壮丽诗篇呈现在读者眼前。

  直到今天,红军战士那“抛头颅,撒热血”的壮志情怀,还让我们记忆犹新。红军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皮带充饥、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强渡嘉陵江、激战独树镇都撒满了红军战士的遍地热血。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进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们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顽强的毅力,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我们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与祖国的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过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长征小故事

  老乡的门板架起长征第一渡的浮桥。

  于都县城内有许多老房子是只有门框不见门板的,从长满青苔的门枢可以看出,这些门板早就没有了。我小时候,外公带着我走街串巷时,我问他:“外公,为什么这里没有门?”外公告诉我,当年乡亲们把门板拆下来给红军架浮桥了。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之一,穿县城而过的于都河是红军长征的第一条渡河,河面宽600多米,最深处水深3米,河面没有架桥。1934年10月中旬,8.6万名红军将士集结在于都河畔,准备战略转移。为了使红军顺利渡河,中央军委要求在近百里的于都河上架设多座浮桥。于都人民得知红军要渡河,沿河所有民船全部停运,他们划来自家的小船,很快在各个渡口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各家各户还纷纷拆下家中的门板、床板送到架桥工地。一位种南瓜的老表掐断了瓜秧,拆了瓜棚,捐出木板,把没成熟的南瓜熬了汤给战士喝。在长征前夕的于都,这样的故事几乎家家都在上演。

  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重现了当年的场景:河水的呜咽声中夹杂着锯木头的声音,月亮的清辉下闪现着军民挥汗如雨的身影。一位满头白发的大爷把手里的木板交给红军战士,神情焦急,似叮咛,似嘱托。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一场景刻画的正是当年已年过七旬的曾大爷的故事。他在捐献了家中所有能用的材料后,又将自己的寿材拆开,把一块块木板送到了架桥工地。这是老人的寿材啊,红军战士说无论如何都不能收,曾大爷急了,说:“你们在前方打仗,连命都拿出来了,我献出几块棺材板又算得了什么?”周恩来曾为此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正是亲如一家的军民深情,于都河上迅速架起稳固的桥梁,10月17日起,8.6万名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震惊的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小故事

  长征小故事1:一个铜盆的故事

  在行军途中,我们到了一个叫富民县的一个村子,村里有个土豪非常有钱。在打土豪时,我们拿了一些东西。

  其中就有个铜盆。这个盆子非常好看,有两个提耳,很厚实。回来后,我请求连长和指导员把盆子分给我,后来这盆子起了大作用呢!

  我拿回来后,我们班就拿它煮饭、烧水、炒菜,开会时还当鼓来敲。还有一个作用,你们想不到的,就是烫虱子。我们只有一身衣服,每天穿着,天晴下雨都穿,衣服干了湿,湿了干,晚上翻开衣服,一伸手就能捉到好几个虱子。所以晚上大伙就用铜盆烧水,把水烧得滚烫的,然后把衣服摊在地上,泼水上去烫。

  我们用完后,其他班的战士就来跟我们借,也去烫虱子。铜盆作用很大,慢慢的,战士们对它产生了感情。

  在长征路上,我一直带着它,直到出了甘肃,有一次行军时跑得特别快,挂在背包上的铜盆不知道在哪弄丢了,后来发现后,大家都哭了。

  长征小故事2:互相推让一口青稞面

  到阿坝后,缺少粮食,没办法,上面下命令,以班为单位,带上银元出去找。头一天我们出去找,什么也没找到。第二天,我来到一个村庄,村里房子倒是蛮多,但却找不到粮食。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啊!中午的时候,我到一个房子里,发现角落有一堆青稞麦子,我抓了一把,捻了捻,我非常高兴,又打又捶,直到天黑,我弄到了20多斤麦子。我背回去,大伙一起用锅炒。那个晚上我们高兴坏了,我们还是连队里第一个弄到粮食的。

  但很快粮食就吃得差不多了。大家舍不得,开始吃自己的皮带,坐在火边,一边烤一边吃,后来皮带也很快吃完了。

  一天晚上,大家都没吃东西。剩下最后一把青稞面,我捧到这个面前,这个摇摇头,捧到那个面前,那个也不要。我知道,大家都很饿,但都不肯吃。最后推来推去,把青稞面泼到地上,大家都很难过,为了不浪费,我们把地上的青稞面一粒粒拣起来吃掉了。

  长征小故事3:挨了政委一棍子

  出草地后,我掉队了。那时师长张振坤骑着马,亲自带着收容队,收容掉队同志。他一眼认出了我,问我:“小伙子,你怎么掉队了?平时你精神不是蛮好吗?”我告诉师长,粮食吃完了,实在走不动了。他听了后,很久没说话,他让我把枪放到他的马背上,让我上马。可我怎么能让师长走路呢?我坚决不肯,于是他说,前面有个森林,到了那后,我们把马、骡子全杀掉,煮着吃,你可一定要来啊!然后他就走了。

  师长刚走,来了个政委。他一见我那副模样,立刻就火了:“你怎么搞的!”“我实在走不动了,我不走了。”一听这话,政委火冒三丈,拿着棍子朝我背上狠狠打了一棍。

  怕被再打,我只好低着头继续往前走,但我心里真是委屈,我边走边哭,可想想前方有牛肉吃,我又强打精神振作起来,一口气走了10里路。一到目的地,发现牛早杀好了,我分了小半碗牛肉。后来想来,我真的感谢政委那一棍子,他当时是为我好,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多救一个人出去。

  伍衡阳,湖南省石门县人。1918年10月出生,1935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副军职。历任班长、营支书、团组织股长、团政治处主任、东北十纵队八十八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东北公安部队干部部副部长、山东省昌滩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山东省济宁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

  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各时期的主要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著名的五台山、辽西、平津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同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1988年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65年8月离职修养。

长征小故事:老山界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开始翻过广西全州与湖南东安、新宁“两省三县市”边境的老山界,这是红军长征后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是当地老乡叫的土名,地图上叫越城岭、瑶山。

  红军“红章”部队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山脚下有许多竹林,“红章”部队用竹子做了许多火把。

  老山界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30里,下山15里。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免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象山泉在呜咽,象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我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下山15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老山界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红军当时绝不会想到,后面还有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更大的困难在等待英雄们克服。

  链接一

  主题:战胜挑战

  链接二

  老山界:又名瑶山、越城岭,土名老山界,位于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兴安县、龙胜县、灵川县交界之地)和湖南省边境上,属于南岭之一。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00千米,为花岗岩断块山。南面主峰猫儿山,号称“华南第一峰”,最高海拔2142米。越城岭山脉是漓江、资江、柳江(五排河)三江的发源地。

红军长征的简短小故事

  周天浩是红军长征的一员。1936年春,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走出草地,进入西康境内。

  在与敌人的一次激烈战斗后,周天浩突然得了伤寒,发起高烧。因为部队马上要投入新的战斗,周天浩被送到15公里外的临时后方治疗。由于缺少药品和足够的休息,他的病情很快就加重了。那几天周天浩一直高烧不退,大部分时间昏昏沉沉的,不省人事。

  等周天浩清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大娘家的炕上。周天浩一脸茫然,以为自己在做梦呢,忙问大娘怎么回事。原来,当天夜里后方部队紧急转移,把他就地安置在大娘家里,他已经在这里昏睡5天了。大娘对周天浩说:昨晚给你喂了辣椒汤,后半夜出了一身大汗,看来是挺过来了。周天浩心里明白,大娘照顾自己担着很大的风险,敌军随时会来,如果被发现,她会受到连累。看着大娘熬红的眼睛,周天浩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心想这条命是大娘给他拣回来的。

  周天浩当时身体还非常虚弱,但心里牵挂着队伍,就决定到外面看看情况。大娘不肯让他出去,说怕他暴露,而且他的病刚刚好,怕再着凉。周天浩再三恳求,大娘才同意陪他一起出去探探风。临近中午时,有老乡跑过来,说有队伍过来了。由于不知是什么队伍,他们都很紧张,大娘劝周天浩躲一躲,他们就藏在老乡家向外张望。远远有3个人过来,看样子不像敌人,待走近一看,正是周天浩他们连的战士,其中一个还是他们班的。战友相见,说不出的激动。原来他们连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正在执行牵制敌人的任务,马上就要过来。不到一个钟头,连队果然上来了,连长和指导员也到了。虽然当时情况比较危急,但看到部队回来,周天浩和大娘都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次要长途转移,战友们坚决要带周天浩一起走。周天浩也早想归队了,可身体太弱了,一动就浑身冒虚汗,根本跟不上队伍。他怕拖累大家,就表示先留下,待好了以后再追队伍。连长和指导员坚决不同意落下他,他们商量后,决定派人去找毛驴驮着周天浩走。

  当地老乡养毛驴的很多,他们想雇用,老乡听说是红军,坚决不要报酬,路上还给他们引路。第二天,又换了一个老乡牵着毛驴来驮周天浩。这样,每走到一个地方,就有老乡用毛驴驮着他送一程。那些天,部队边行军、边作战,地面上有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围堵,天上有敌机扫射轰炸,但战友们从没有嫌周天浩是累赘,是包袱,老乡们也没有丢下他不管。周天浩连续骑了五天的毛驴,才能下地与战友们一起行军。

  大病初愈的周天浩拍了拍要分别的毛驴,说:“多亏你啦,小毛驴,要不是你,我恐怕走不出长征啊。”

红军长征感人小故事作文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长征精神论文的题目

红色之旅活动方案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