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知识点练习

  一、看拼音写汉字

  sùbǐnɡpǔyìcu

  料干写扬顿

  xiējíyínɡ

  息祥养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

  2、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

  3、褪色撮起嘴滇池

  旋涡亲昵塑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练习,明确多音字的读音。

  三、在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的海鸥的乐谱地歌唱

  地飞翔的翅膀地说话

  飞得叫得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的”、“地”、“得”三个字的准确运用,积累相关的词组。

  四、下面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①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②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③海鸥的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④海鸥们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设计意图:不是所有有“好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巩固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

2022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语文《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知识点

  原文

  从前,在瑞典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个小男孩儿名叫尼尔斯。他十二岁起就开始冬季上学念书,夏季放牧鹅群。尼尔斯非常调皮,要么追得鹅满地跑,要么就拔鹅翅膀上的毛。鹅都非常怕他。

  有一天,尼尔斯独自在家看书,没想到,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没睡多久,尼尔斯就被一阵吵闹声惊醒了。他刚抬起头,便失声惊叫起来。放在桌子上面的镜子里面,竟然出现了一个小尼尔斯!原来自己已经变成一个拇指一般大的小人儿了。肯定是他干的!尼尔斯想起了妈妈说过的小精灵。

  尼尔斯决定去寻找小精灵,恳求他把自己变回原样。他向院子跑去,鹅们围了上来,一边啄他,—边伸着脖子叫着:“好哇,现在该轮到你害怕我们了吧!”

  这时,—群野鹅飞过村子上空,看到他们的亲戚(qi)家鹅,大声叫道:“跟我们一起飞到拉普兰去吧!”一只年轻的公鹅马丁听了,张开翅膀,就要飞起来了。尼尔斯看准机会,搂住了他的脖子。

  没等尼尔斯清醒过来,他和马丁已经高高地飞到空中。大风在尼尔斯的耳边呼啸。尼尔斯牢牢抓住鹅毛,鼓起勇气睁开眼睛,看到了头上的白云和地下的黑土。野鹅们一股劲儿地向前飞。虽然尼尔斯想回家,但已经完全不可能了。

  到了黄昏,马丁累了,就落到了后面。他竭力拍打着翅膀,想追上前面的野鹅,可他几乎连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他觉得自己好像被箭射中—样,直往下坠。幸亏下面的路边有棵细长的柳树,马丁扑到树顶上,停在树杈[chà]中间。

  马丁垂下翅膀,脖子像破布条似的耷拉下来。尼尔斯不禁怜惜起马丁来,安慰他说:“用不着为他们抛弃你而伤心,休息一下回家吧!”马丁感激地看了他一眼,使出浑身力气,猛地冲上高空,追上了野鹅。

  夜幕降临,野鹅群飞下去宿夜。他们一落地就钻到湖水中去了,岸上只留下马丁和尼尔斯。马丁伏在地上,好像死了一般。尼尔斯担心极了,抓住马丁的脖子,使劲把他拖到湖边,又把他的头浸到冰冷的湖水中。好半天,马丁才慢慢睁开眼睛,苏醒过来。

  那群野鹅抖着羽毛上了岸。—只老母鹅走在最前头,她就是野鹅的领袖阿卡。

  阿卡看到尼尔斯,诧(chà)异地问:“你是谁?”尼尔斯说:“我叫尼尔斯,本来是人,但今天早上……”没等他说完,野鹅们吓得纷纷倒退。野鹅祖辈传下的遗嘱就是不能相信人类,因此,不管马丁怎么调停,阿卡还是只同意尼尔斯留一夜。最后,他们来到湖中央一块浮冰上宿夜。

  所有的野鹅都睡熟了。一只狐狸钻出树林,蹑(niè)手蹑脚地向湖边走来。他早就看到了这群野鹅,想象着野鹅肉的美味呢!可是,广阔的水面横在狐狸和野鹅之间,他急得百爪挠心。突然,浮冰被风吹向岸边,狐狸蹲下来,耐心地等待着。

  湖岸和浮冰之间的水面越来越窄,浮冰终于碰到了湖岸。狐狸看准时机,一下跳到浮冰上面,无声无息地向野鹅群走去。警惕的阿卡突然察觉了,她尖叫着飞到空中,鹅群跟着飞起,然而藏在马丁翅膀里的尼尔斯却掉了下来。

  尼尔斯睁开眼睛,看见狐狸咬着一只野鹅,立刻赶过去喊道:“快把鹅放下!”狐狸看清他的敌人不过是个小不点儿,便毫不理会。尼尔斯急了,一把拉住狐狸的尾巴。这一出其不意的攻击,使狐狸松开了嘴,野鹅赶紧拍打翅膀,奋力地向湖中飞去。

  “啊,你好大的胆子!”狐狸恶狠狠地叫喊着,竭力想捉住尼尔斯。尼尔斯紧紧抓住他的尾巴。狐狸转了一个又一个圈子,却怎么也抓不住尼尔斯。他们像陀螺(tuóluó)似的不停旋转。—会儿,尼尔斯的手开始麻木,头也开始晕眩(xuàn)。他终于坚持不住,松开了手。尼尔斯立刻像被旋风刮去一样,一下子撞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上。

  尼尔斯一口气爬到松树顶上。但是狐狸什么也没有看见,还是不停地在老地方打转。“现在你可以休息一下了!”尼尔斯在树顶上向他喊道。狐狸停了下来,看见尼尔斯向他吐着舌头,气得大喊:“你逃不出我的手掌!”说着,就在松树下面坐了下来。

  太阳升起来了,狐狸仍在松树下守着尼尔斯。突然,马丁飞到了尼尔斯身边,背起尼尔斯,向湖心飞去。在一块巨大的浮冰上面,整群野鹅已经聚集起来,他们一见尼尔斯,就快乐地拍起翅膀来。阿卡对尼尔斯说:“你是为我们野鹅做好事的第一个人,因此,我们一致同意你和我们待[dāi]在一起。”

  就这样,尼尔斯骑着大公鹅马丁,和野鹅们一起,向美丽的拉普兰飞去。

  字词

  亲戚树杈诧异蹑手蹑脚陀螺眩晕

  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尼尔斯是一个调皮的小孩子。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尼尔斯睡觉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小人儿,他骑在鹅背上飞上了天空。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讲马丁背着尼尔斯费尽全身气力来到湖边。

  第四部分(第9~16自然段):讲群鹅发现尼尔斯是人后打算把他赶走,后来由于尼尔斯勇敢地从狐狸手中救回一只野鹅,得到了大家的信任。

  第五部分(第17自然段):讲尼尔斯骑着马丁飞向拉普兰。

  课文中心

  1.了解尼尔斯是一个勇敢、善良、有爱心的孩子。

  2.感受主人公给我们带来的有趣、奇异的故事,体会小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suìquánjiāngjiè

  稻缩硬告

  ùnduōsuōqiáocuì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线标出)

  娘儿俩(liǎngliǎ)落枕(làluòlào)几乎(jījǐ)

  喷香(pēnpèn)明晃晃(huǎnghuàng)待会儿

数学数知识点归纳总结

  数的改写

  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数,写成近似数。

  1. 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 例如把 1254300000 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 125430 万;改写成 以亿做单位 的数 12.543 亿。

  2. 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 例如: 1302490015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 13 亿。

  3. 四舍五入法: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 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向它的前一位进1。例如:省略 345900 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35 万。省略 4725097420 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47 亿。

  4. 大小比较

  1. 比较整数大小:比较整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下一位,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2. 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 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数,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数的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先通分,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8匆匆(第一课时)

  一、本文文章体裁:散文

  散文是以抒发作者内心感情和思想体验为创作目的的一种文体。

  二、助学资料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

  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三、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近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散文《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文艺论著《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等。

  四、生字、词语。

  词语

  确乎空虚不禁挪移觉察叹息徘徊微风何曾游丝赤裸裸

  理解词语: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涔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潸潸】形容流泪不止。

  【挪移】挪动;移动。

  【茫茫然】对事理全无所知。

  【凝然】精神凝聚。

  【遮挽】遮挡,挽留。

  【伶伶俐俐】聪明;灵活。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蒸融】蒸发。融解。

  【游丝】蜘蛛等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赤裸裸】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五、多音字。

  多音字:

  燕:yàn燕子yān燕国藏:cáng埋藏zàng宝藏

  禁:jīn不禁jìn禁止散:sàn散步sǎn散漫

  六、整体感知

  快速读课文想一想,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根据自然界景物交替更迭的现象,说明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作者再次发出内心的感叹——日子一去不复返。

  七、课文主题: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写于1922年。在《匆匆》中,朱自清以细腻的文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虽感伤却并不颓废,虽苦闷却并不消沉。

  八、作业

  1、生字作业

  2、采集本作业(生词、多音字)

  8、《匆匆》第二课时

  课文理解:画“”部分为笔记内容

  第1自然段

  燕子可再来对比

  杨柳可再青←→逝去的日子不再回

  桃花可再开↓

  引出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仿写句子: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设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怀念。

  (2)“——”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3)一个“偷”字,一个“藏”字,说明了时光的流逝非常隐秘,不容易让人察觉。

  (4)一个“逃”字,说明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时间就会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跑掉,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二自然段: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渐渐空虚”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无奈。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是比喻句,说明日子显得是多么渺小,消逝得是那么迅速。

  (2)“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时间消逝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3)仿写:像一粒细沙在茫茫的海滩上,我的日子落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响,也无法找寻。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神态描写。“头涔涔”写出了作者因时间流逝而感到惶恐,惊吓得浑身冒汗;“泪潸潸”写出了作者因时间流逝而感到惋惜,伤心得泪流满面。

  第三自然段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1)“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以疑问句开头,引发读者的思考。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拟人句,写出了时光悄悄流逝,以及作者的茫然。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1)排比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在不经意的事情中匆匆流逝。表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不可控的无奈。

  (2)“——”破折号,在这里起提示下文的作用。

  (3)仿写: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玩电脑游戏时,日子从键盘上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拟人句,“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句话写时间的流逝之快,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惋惜。“溜”“闪”二字极具动感,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之快和不易察觉,说明时间毫不停留,无时无刻不在流逝,挽留不下,叹息也没有用。

  第四自然段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1)“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设问,强调面对时间的飞逝,作者的无能为力。

  (2)“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反问,用“匆匆”和“徘徊”体现了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茫然无措。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比喻句,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稍纵即逝,未曾留下一丝痕迹。

  (2)“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比喻句、反问句,“痕迹”指美好的回忆或为人类做的贡献。“游丝样”用比喻手法,把自己的人生痕迹比作“游丝”,表明作者对自己一无所获的感慨和失落。作者反省自己,表达了不愿虚度此生的心愿。

  (3)仿写:过去的日子如露珠,被阳光蒸发了,如春水,被大海包容了。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而逝的慨叹,表现了他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五自然段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前后照应,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课后习题答案:

  2.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这一连串的发问,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又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这三个问句是点睛之笔,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甘虚度年华的强烈感情。文中一连串的问句像一条线,在全文中巧妙地起到了牵引情感的作用,层层紧扣,深化了主题。

  3.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读了课文,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1)作者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写得非常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仿写示例: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学习的时候,日子从书本里流逝;发呆的时候,日子从那美丽的风景中飘过;骑车的时候,日子从耳边呼呼的风声中过去。

  9、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三.多音字:

  应:yìng反应yīng应该吓:xià惊吓hè恐吓提:tí提醒dī提防绿:lǜ绿色lù绿林好汉

  四.理解词语:

  【惆怅】伤感,失意。【耽搁】停留;拖延;耽误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眼睛)明亮动人。【停顿】(事情)中止或暂停;说话时语音上稍做间歇。

  【原谅】对人的疏忽、过失或错误宽恕谅解,不加责备或惩罚。【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急遽】急速。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念念叨叨】因惦记或想念而在谈话中提到。

  【吓唬】使害怕,恐吓。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盼望】殷切地期望。【盼望】殷切地期望

  五.积累课内词语:明媚拨弄草丛画报翻箱倒柜停顿晃动耽搁沉郁漫长休止时光惊惶亲吻依侵挽回荒凉阳光明媚,方砖,蚁穴,念念叨叨,绊在,绞在,揉动,绽开,惊慌,亲吻,依偎,搓衣服望采纳搓衣服停顿

  六.读课文,思考:课文《那个星期天》,主要内容写什么?可以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从那些词语看出

  八.作业

  1.多读课文。

  2.抄写生字和词语。

  9、那个星期天(第二课时)

  四.重点句理解。

  1.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作者用“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四个事例来表现“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将焦急的心情融在这些具体事例的叙述中。

  2、母亲买茱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莱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体会作者通过内心独白表达情感

  表达特点:有些话是“我”和母亲口头说出来的,有些话是“我”在心里默默说的,这些语言和心理独白交织在一起,平实质朴,明白,甚至有些“念念叨叨”如儿语,直接而又鲜明地表现出“我”焦急的心情。读出“念念叨叨”、越来越着急、甚至有些不耐烦的感觉。

  勾连课文中其他地方的内心独白。如,“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通过对“再不”“一洗完……马上”“决不许”的体会,感受“我”迫切的心情。最后,将这两处文字放在一起,体会作者用富有儿童情味的内心独白表达心情的好处。

  3、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沉都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体会作者把心情融入景物中表达情感作者写光线“渐渐暗下去”“沉郁下去”,实际上在写“我”的心情越来越沮丧,体会作者把心情融于景物中的写法。课文中其他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地方。(①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②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③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课后习题答案

  一.说说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从等待开始时的万分期待、心怀欢喜,到继续等待时的耐心、仍然有所期盼,再到等待未果时的焦急万分,直到最后等待结束、期盼落空的过程。

  时间“我”的心情早晨兴奋上午焦急下午焦急惆怅黄昏失望委屈

  二、读下面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

  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在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语句,仔细体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我”盼着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这里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展示了“我”焦急又执着的心理状态。母亲似乎已经忘了自己的承诺,“我”为了让母亲知道“我”仍然在等着她带“我”出去,便死守在离她最近的地方,“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用最无声的行动表达最焦急的心情。

  2、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井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这个片段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

  这个片段表现了”我“执着盼望又急迫的心情。这个片段通过描写“那个星期天“光线的变化和搓衣服的声音,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在等待过程中的煎熬,说明”我等待的孤独、时间的漫长,虽然没有直接写心情,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我“的盼望和急迫的心情。

  文中类似的语句有:

  1、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因家务繁多,母亲不停地忙碌,当她看到“我”委屈的泪水时才猛然意识到是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因而“惊惶”,并连声道歉。表现在她甩水、拉“我”入怀及亲吻“我”的动作以及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的言语中。

  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蚊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蚊穴。

  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理

  3、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4、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通过写“我”的动作(“蹲”“依偎”“闭上眼睛”)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和极度委屈。

  三、《匆勿》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①情景交融,在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情感抒发都真切、自然;②运用心理描写,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不同点:《匆匆》化抽象的时间为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落、太阳的西移等具体现象,并综合运用比喻、设问、反问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时光匆匆的无奈和惋惜,激发读者的共鸣。《那个星期天》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方式,通过描写母亲不停地忙碌,一次次耽搁出去玩耍,间接表现“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乃至绝望,从孩童的视角看人、想事,真实地展露出孩童的情感,以及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惑,让人深受感染。

小学6年级知识点总结

  一)整数

  1、整数的意义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 自然数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 数位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

  整数a除以整数b(b ≠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约数。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例如:10的约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最大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例如:16、404、1256都能被4整除,50、325、500、1675都能被25整除。

  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例如:1168、4600、5000、12344都能被8整除,1125、13375、5000都能被125整除。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0也是偶数。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4、6、8、9、12都是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约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15=3×5,3和5 叫做15的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例如把28分解质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例如12的约数有1、2、3、4、6、12;18的约数有1、2、3、6、9、18。其中,1、2、3、6是12和1 8的公约数,6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成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

  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

  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

  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

  两个合数的公约数只有1时,这两个合数互质,如果几个数中任意两个都互质,就说这几个数两两互质。

  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2的倍数有2、4、6 、8、10、12、14、16、18 ……

  3的倍数有3、6、9、12、15、18 …… 其中6、12、18……是2、3的公倍数,6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小数

  1、小数的意义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 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可以用小数表示。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做小数部分。

  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2、小数的分类

  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0.25 、0.368 都是纯小数。

  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例如:3.25 、5.26 都是带小数。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41.7 、25.3 、0.23 都是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4.33 …… 3.1415926 ……

  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3.555 …… 0.0333 …… 12.109109 ……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3.99 ……的循环节是“ 9 ” ,0.5454 ……的循环节是“ 54 ” 。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例如:3.111 …… 0.5656 ……

  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3.1222 …… 0.03333 ……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节只有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例如:3.777 …… 简写作0.5302302 …… 简写作。

  (三)分数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分数的分类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3、约分和通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四)百分数

  1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百分号是表示百分数的符号。

  二、方法

  (一)数的读法和写法

  1、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2、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小数的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4、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5、分数的读法: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之”然后读分子,分子和分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6、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

  7、百分数的读法:读百分数时,先读百分之,再读百分号前面的数,读数时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8、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二)数的改写

  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数,写成近似数。

  1、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例如把1254300000 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125430 万;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12.543 亿。

  2、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例如:1302490015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13 亿。

  3、 四舍五入法: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 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向它的前一位进1。例如:省略345900 万后面的尾数约是35 万。省略4725097420 亿后面的尾数约是47 亿。

  4、大小比较

  比较整数大小:比较整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下一位,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数,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数的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先通分,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三)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化成小数:用分母去除分子。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3、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5、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6、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7、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数的整除

  1、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先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去除,一直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2、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是:先用这几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的最大公约数。

  3、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先用这几个数(或其中的部分数)的公约数去除,一直除到互质(或两两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成为互质关系的两个数: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两个合数的公约数只有1时,这两个合数互质。

  (五)约分和通分

  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的几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三、性质和规律

  (一)商不变的规律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商不变。

  (二)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3、小数点向左移或者向右移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位。

  (四)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2、 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

  3、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四、运算的意义

  (一)整数四则运算

  1、整数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一个因数× 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 、整数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二)小数四则运算

  1、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小数减法:

  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4、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乘方:

  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例如3 × 3 =32

  (三)分数四则运算

  1、分数加法:

  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分数减法:

  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5、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四)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

  2、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

  3、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b=b×a。

  4、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

  5、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即(a+b)×c=a×c+b×c 。

  6、减法的性质: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即a-b-c=a-(b+c) 。

  (五)运算法则

  1、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2、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3、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4、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5、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

  6、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7、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8、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9、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的法则进行计算。

  10、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11、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1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六)运算顺序

  1、 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

  3、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4、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5、第一级运算:

  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6、第二级运算:

  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五、应用

  (一)整数和小数的应用

  1、 简单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解题步骤:

  a 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知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读题时,不丢字不添字边读边思考,弄明白题中每句话的意思。也可以复述条件和问题,帮助理解题意。

  b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中心工作。从题目中告诉什么,要求什么着手,逐步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进行解答并标明正确的单位名称。

  C检验:就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检查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 、复合应用题

  (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个数的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的和(或差)。

  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

  (4)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

  (5)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解答小数计算的应用题:小数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应用题,他们的数量关系、结构、和解题方式都与正式应用题基本相同,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间含有小数。

  d答案:根据计算的结果,先口答,逐步过渡到笔答。

  3、解答加法应用题:

  a求总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求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b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和乙数比甲数多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4、解答减法应用题:

  a求剩余的应用题:从已知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

  -b求两个数相差的多少的应用题:已知甲乙两数各是多少,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或乙数比甲数少多少。

  c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5、解答乘法应用题:

  a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已知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求总数。

  b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是多少,另一个数是它的几倍,求另一个数是多少。

  6、解答除法应用题:

  a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和把这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求每一份是多少。

  b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和每份是多少,求可以分成几份。

  C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倍的应用题:已知甲数乙数各是多少,求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

  d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7、常见的数量关系:

  总价= 单价×数量

  路程= 速度×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效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圆形(S:面积C:周长л 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л=2×л×半径C=лd=2лr

  (2)面积=半径×半径×л

  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2、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13、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14、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15、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6、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常用单位换算

  1、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2、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

  4、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

  5、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6、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时

  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6年级分数知识点总结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分数的读法: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之”然后读分子,分子和分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3、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

  4、比较分数的大小:

  ⑴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⑵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就大。

  ⑶ 分母和分子都不同的分数,通常是先通分,转化成通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小学数学(分数)知识点总结小学数学(分数)知识点总结。

  ⑷ 如果被比较的分数是带分数,先要比较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带分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它们的分数部分,分数部分大的那个带分数就大。

  5、分数的分类

  按照分子、分母和整数部分的不同情况,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⑴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⑵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⑶ 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6、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⑴ 除法是一种运算,有运算符号;分数是一种数。因此,一般应叙述为被除数相当于分子,而不能说成被除数就是分子。

  ⑵ 由于分数和除法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可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⑶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和通分的依据。

  7、约分和通分

  ⑴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⑵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⑶ 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⑷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⑸ 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8、倒 数

  ⑴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⑵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⑶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学点法律知识

  我常常爱都些法律小故事,看些案例分析之类的文章,没想到还真从中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有时候还到处乱用呢。比如妈妈要我擦地板,我大叫“不去使用童工”。妈妈叫我少给“狐朋狗友”打电话,我却说:

  “通信自由,你管不着。”妈妈起的要把我撵出门外,我又说:“我未满18岁,你有抚养我的义务。”就这样,常常弄得妈妈哭笑不得。不过,你别以为我只会乱用“法”,我还会正确地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朋友的权益呢。

  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到公园玩。玩累了我就邀请他们一起到附近的小买部去买了几袋龙条吃。到那一看,“哇塞!”下调大减价,每袋便宜打三毛钱!我用我的零花钱买了五袋。拿到手后,我正要拆,猛然看见升产日期和保质日期。呀,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些虾条的保质期已经过了四个月了!我指着虾条的包装袋对店老板说:“瞧,都过保质期了。”“我这不是都大削价了吗?”老板回答。我说:“削价出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也是违法行为。”我把前几天看到的《产品质量法》中的类似案例简要讲给他听,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都讲了出来。小伙伴们瞪大了眼睛听,店老板也傻了眼,只好从里面拿出几袋新鲜的虾条换给我们。

  瞧,懂法管用吧,只要你正确运用“法”,就可以维护大家的利益,避免许多纠纷的发生。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读学点法律知识吧!

小学6年级知识点总结

  1.掌握23个声母:b p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2.掌握24个韵母:

  1) 单韵母:a o e i u ü

  2) 复韵母8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3) 鼻韵母分为前鼻音和后鼻音。 前鼻音为:an en in un ün 后鼻音为:ang eng ing ong

  3.特殊韵母:er 它不能和声母相拼,只单独作为字音。

  4.整体认读音节16个:zi ci si zhi chi shi ri yi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5.标调:a o e i u ü,标调时按顺序,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去掉点;ü 与j q x y相拼时去两点,如ju qu xu yu 。

  6.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o p q r s t u v y z

  7.隔音符号:以a o e 开头的音节紧跟在其它音节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淆,因此音节间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如海鸥hǎi 'ōu

  【二、查字典的方法  】

  1.音序查字法。如:鼎dǐn,先在“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出音序(D),再查找音节(dǐn)及所对应的页码。

  2.部首查字法。如查“挥”字,先在“部首目录”中找到(扌),再找到部首所对应的“检字表”页码,在“检字表”相应部首下及剩余笔画数(6画)下找到要查的字及正文页码。

  3.数笔画查字法。在阅读中遇到不知读音,又很难确定部首的字,就只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来查了。首先,在“难检字索引”中的相应笔画数下找到该字,再打开所对应的正文页码就可查到这个字。如查“乙”,在“难检字索引”中查(1)画。

  【三、理解词语】

  1.先弄清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再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如:“疾驰”,“疾”是“飞快”,“驰”是“奔跑”,“疾驰”就是“飞快奔跑”的意思。

  2.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如:(近义)“焦急”就是“着急”的意思。(反义)“熟悉”就是“不陌生”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养花》一文,从“到院子里看花—回屋工作—再出去—再回屋”,就可以猜出“循环”是“不断重复”的意思。

  【四、词的感情色彩 】

  褒义词:形容好的,如“顽强”;

  贬义词:形容不好的,如“顽固”;

  中性词:形容不好不坏,如“环视”“桌子”。

  【五、选词填空】

  先分清楚所给的近义词在意义、用法或感情色彩上的区别,然后联系所给的句子进行判断选。

  填。如:正确 准确

  1) 勘测地形必须十分(准确),不能有半点马虎。

  2) 这个意见提得非常(正确),我应该接受。

  【六、常用关联词使用列举】

  1) 她(既)是个三好学生,(又)是个优秀队干。

  2) 他(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

  3) (因为)今天是六一节,(所以)不用上学。

  4) 武松(不但)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5) 小明(不仅)学习刻苦,(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6) (只有)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功。

  7) (只要)你肯去钻研,(就)一定能克服这个困难。

  8) (无论)刮风下雨,我(都)按时到校。

  9) (虽然)今天放假,(但是)小花还是呆在家里认真学习。

  10) (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爬山。

  11) (即使)你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也)不能骄傲。

  12) 凡卡心想:(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乡下爷爷那里。

  13) 刘胡兰(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屈服。

  14) 这道题(不是)你做对了,(而是)我做对了。

  15) 他(一)读起书来(就)废寝忘食。

  【七、变换句式 】

  1.“把”字句或“被”字句。改写时可这样思考:什么“把”什么怎么样;什么“被”什么怎么样。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如:我打死了一只老鼠。应改为:我把一只老鼠打死了。不能改为:一只老鼠把我打死了。

  2.转述:把一句话通过你的口转告给别人。改写时注意人称的变化,要去掉冒号、引号,根据句意及通顺与否可对个别文字作适当改动,但不能改变句意。如:王老师对小明说:“我下去买水,你在这里好好练习。”改为转述句:王老师对小明说,他下去买水,叫小明在那里好好练习。

  3.陈述句和反问句:转换特点: 陈述句 反问句

  (肯定)------ (否定) (否定)------ (肯定)

  如: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 马跑得越快,难道不是离楚国就越远了吗

  4.肯定句和否定句。如:(“肯定句”改为“否定句”)街上的人很多。—— 街上的人真不少。将肯定句改为否定句,一定要在句子中加“不”“没有”等词,然后将“不”“没有”后面的词换成反义词。

  【八、扩句和缩句】

  1.扩句: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再在主干词前加上合适的修饰词。扩写后的句子比原句的意思更具体、充实,但主要意思不变。如:小明去看电影。扩写为:小明(穿着一件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去(新华电影院)看电影。不能扩写为:小明和妹妹高高兴兴地去新华电影院看电影。

  2.缩句。首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然后找出每部分的主干词,再去掉修饰性的词语,把主干词连成完整的句子,但要保留原句的主要意思。如: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应缩写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不能缩为:曹操听到呐喊声。

  【九、修改病句 】

  1) 句子不完整。如:战士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优秀品质。

  改为:战士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优秀品质令人敬佩。

  2) 用词不当。如:我的书包里还缺乏一个像样的铅笔盒。

  “缺乏”用得不恰当,应改为“缺少”。

  3) 搭配不当。如:他穿着一件灰大衣和一顶红帽子。

  “穿”与“帽子”搭配不当,应改为:他穿着一件灰大衣和(戴着)一顶红帽子。

  4) 词序混乱。如:打乒乓球对我是很感兴趣的。

  应改为:我对打乒乓球是很感兴趣的。

  5) 前后矛盾。如:油菜地里一片金黄的菜花,五彩缤纷。

  “一片金黄”与“五彩缤纷”相矛盾,应把“五彩缤纷”去掉。

  6) 重复啰嗦。如:他是我们班成绩最优秀、功课最好的学生。

  “成绩最优秀”和“功课最好”意思重复,这里只需保留其中一个。

  7) 不合逻辑,不合事理。如:他在霞光中读着书,不知不觉过了两个钟头。

  “霞光”稍纵即逝,持续两个小时是不符合现实的。应把“霞光”改为“阳光”。

  8) 注意常用修改符号的用法。

  【十、认识修饰句子的方法】

  1) 比喻句: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犹如”“仿佛”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变成”“是”等代替比喻词,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比喻句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有些相似,并且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类的。所以有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小花长得好像她妈妈。

  2)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像人一样。如:青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此句用“告诉”“快乐”等写人的词语来写小动物。

  3) 夸张: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地描述。如:(夸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缩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他照样锻炼。

  4) 排比:把意思相联、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国的人民心一齐欢跃起来。

  5) 设问:自问自答。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6) 反问:无疑而问,问而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如: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7) 疑问:提出问题。如:今天你去图书馆看书吗

  比喻句:碧绿的海面,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漪,真美!

  拟人句:太阳揭开云被,露出金色的微笑,慈祥地注视着大地。

  排比句:青蛙叫起来,无边的田野如沸如腾,如鼓角齐鸣,如风潮迸涌。

  反问句:光是学习优秀,就能算得上“三好学生”吗

  夸张句:桂花十里飘香。

  设问句:小明为班级做贡献,是为了老师表扬吗?不是的,他是诚心诚意为班级做贡献。

  【十一、掌握部分标点符号的用法】

  1) 句号(。):陈述句的末尾停顿用句号。如:请你稍等一下。

  2) 问号(?):问句末尾的停顿。

  3) 感叹号(!):感叹句末尾的停顿。如:这儿风景真美啊!

  4) 逗号(,):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如:他来了,又走了。

  5) 分号(;):一个句子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如: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珍珠,冒到中途又歪下去了;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水泡。

  6) 顿号(、):句子中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用顿号。如: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是我国的四大河流。

  7) 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提起下文,表示后面还有话要引起注意。如:她说:“我明白了。”

  8) 引号(双引号“ ” 单引号‘ ’) 引号的三种用法:

  a) 表示直接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书刊等的话。如: 她说:“我明白了。”或:楼的前面挂着“镇隆中心小学”的牌子。

  b) 表示强调,引起注意。如: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c) 表示意思否定。如: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注: 引号里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如: 他问老师:“老师,‘置之不理’的‘理’字是什么意思?”

  9) 省略号(……):省略号有三种用法:

  a) 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如:我读了“渔夫皱起眉……别等他们醒来”这一段,心里很感动。

  b) 表示例举事物的省略。如:动物园里有白熊、大象、猴子……

  c) 表示话没说完。如:指导员伤心地说:“我没有把你们照顾好,你们都瘦得……”

  d) 表示声音断断续续。如:“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10) 书句号( 《 》 ):表示书籍、报刊、文章、影视剧等的名称出现在一个句子中的时候,这些名称应用上书名号。如:昨天,我读了《林海》这一课,还看了《惠州日报》和《西游记》。

  11) 破折号(——):破折号有三种用法:

  a) 表示解释说明。如: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b) 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如: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c) 表示声音延长。如:“嘟——”火车进站了。

  【十二、给文章分段(归并法)】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地点变换分段。

  3.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4.按事物的内容性质分段。

  【十三、概括段落大意 】

  1.学会摘句法:

  A 总分结构的段落,概括段意抓住总写句。

  B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其中“承上”部分往往是上一段的段意,“启下”部分往往是下一段的段意。

  C 要摘录几句才能概括段意时,要对句子作适当压缩。

  2.采用层意归并法。(层与层之间是并列关系)

  3.选取主要意思。在一段中写到几个内容,其中有主要内容,也有次要内容,在概括这类段落的段意时,就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筛选”,选取主要内容作为段意,删去次要内容。

  【十四、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包括“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两部分。

  2.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1)用分析题目的方法概括思想。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舍身”二字包含有董存瑞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2)用分析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思想。如:《鸟的天堂》一课的中心句是: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从这句可知作者对鸟的天堂、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用分析主要情节的方法概括思想。如《麻雀》一课,母雀为了护子,挺身而出准备与猎狗搏斗。这体现了老麻雀的爱子精神。

  4)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方法来概括思想。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的中心,要从指导员的身上去分析,从中体会他关心下一代及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3.概括中心思想的基本形式:(部分列举)

  1)课文写了( )表达了( )。2)课文写了( )赞美了( )。

  3)课文写了( )说明了( )。 4)课文写了( )告诉了( )。

  5)课文写了( )表达了( )赞美了( )。

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进化》复习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消失的恐龙

  ★1、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1822年被发现的,发现并认识恐龙的人是欧文。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它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前,恐龙是卵生的。恐龙的拉丁语含义是“可怕的蜥蜴“。

  ★2、恐龙已经灭绝了,人们主要通过恐龙化石来了解恐龙。恐龙的模型、图形和影片是根据恐龙化石复制出来的。

  3、我知道的恐龙化石的类型有:三角龙——头部有三个尖刺、霸王龙——长着一副巨颚、梁龙——长颈、细颚龙——恐龙中体型最小、冠龙——头部有冠状骨骼、棱背龙、似鸡龙等。

  ★4、科学家推测:小鸟、鳄鱼、蜥蜴可能是恐龙的后代,但大熊猫不可能是恐龙的后代。

  5、恐龙的体型大小不一,有的有几层楼那么高,有的只有母鸡大小。

  6、会飞的恐龙如:翼龙,水里游的恐龙:鱼龙;吃肉的恐龙有霸王龙,吃植物的恐龙有梁龙。

  第二节恐龙告诉我们什么

  ★★1、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2、大自然中的化石如:恐龙化石、脚印化石(、三叶虫化石、鱼化石、虾化石、植物化石等。

  ★3、脚印化石属于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属于外壳化石,鱼化石属于残骸化石。

  ★★4、化石的形成:①动物死亡后,骨骼、牙齿等坚硬组织被保存下来;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坚硬组织被沉积层包围,并被矿物化;③由于地壳运动,化石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④岩石的侵蚀和坍塌使化石暴露出来。

  ★5、制作印迹化石模型:①将黏土擀平②把叶子、骨头或贝壳放在黏土上,用手把它压进去,留下印迹后取出③把留有印迹的黏土模型晾干

  ★6、化石分布在不同的岩层中,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岩层比作一本书,那么(化石)就是书页中特殊的文字。人们对各种化石以及生命进化感到困惑已有数百年。(化石主要保存在沉积岩中)

  ★★7、有些生物在地球已经不存在了如:恐龙、奇虾、渡渡鸟、猛犸。

  8、有些生物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是因为(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不利于它们生存)。

  ★★9、现在的一些生物与远古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我们称为“活化石”如:大熊猫、银杏、蟑螂、白鳍qí豚、水杉、扬子鳄等。

  10、为什么几千万年后有些生物还是老样子?(因为生物的遗传性,使生物的物种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且已经进化到完全适应它们周围的环境)。

  11、为什么同一种生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变化?(因为生物的变异性,使生物为适应改变的生态环境而不断变化)。

  12、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而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则依次在越来越晚的地层中才出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恐龙→原始鸟类)

  13、为什么不同年代的地层中会出现不同的生物?(因为化石分布在不同的岩层中,越古老的岩层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年代越久远,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低级),距今越近的地层中的化石,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高级)。由此可知生物进化的大致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

  ★14、有些动物肢体的动作方式完全不同,而它们的骨骼排列会如此相似是因为(它们可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如海豚和非洲黑猩猩的骨骼排列基本相同,说明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15、化石的形成过程。(注意顺序)

  动物死亡→被沉积层包围→矿物化→地壳运动→接近地表

  16、现代人类通过发现奇虾化石知道地球上曾有过奇虾这种动物。

  17、化石告诉我们: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

  ★18、恐龙的灭绝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生物都要适应环境;物种会诞生也衰亡;人类要保护好现在的环境。

  第三节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1、达尔文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1859年他出版了巨著《物种起源》,他认为生物是由非生物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各种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经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发展着,进化着。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

  ★★2、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掉(在生存竟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在利用生物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获得好处或利益而采取的选择。自然选择是客观的,人工选择是主观的。

  ★3、假如我养了一群绵羊,一半白色的,一半黑色的,如果白色的羊毛好卖,我会(改良品种,淘汰黑毛绵羊,改养白毛绵羊);这样做的结果是(黑毛绵羊会被淘汰,影响羊群的生存和发展);这就叫(人工选择)。

  ★4、森林中的狼在夜间捕食,经常捕捉到显眼的白色绵羊,森林中的绵羊(为适应生存,会把毛色变为灰色等不易察觉的颜色);这就叫(自然选择)。

  ★5、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的原因是:可减少热量的流失,有利于在寒冷的环境中保暖。而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的原因是有利于在炎热的环境中散热。

  ★6、云南澄江动物化石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祖先的化石。

  ★7、云南澄江生物群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提出了挑战。

  ★8、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表明,生命从单细胞形式向多细胞形式演变是一个十分突然的过程。

  ★★★9、印度洋某岛屿上经常刮风暴,那里生长的植物矮小甚至贴着地面生长,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岛屿上经常刮风暴,高大的植物容易折断,矮小的植物容易生存并繁衍后代)。

  10、自然界在其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变化,为什么有些生物从地球上永远消逝了

  生物灭绝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生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被自然淘汰,如恐龙;另一种是被人为消灭,如渡渡鸟。

  ★11、“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只有那些适合并主动适应周围变化的生物才能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其他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12、达尔文经典进化论的哪一个观点受到挑战?证据是什么

  答: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生命从单细胞向多细胞形式的演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个理论受到了挑战,澄江生物化石群表明,5.3亿年前的寒武纪,多细胞生物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地爆发地出现了。

下册科学知识点复习-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苏教版

  第1课生物的遗传现象

  1、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叫遗传。

  2、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两种特征,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3、动物有遗传现象,植物也有遗传现象,所以说生物都有遗传现象。

  4、动物亲代的相似点包括外形、毛色、花纹、神态及食物、生活习性等。

  5、有关遗传现象的谚语和俗语有:

  (1)桂实生桂,桐实生桐。(2)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3)物生自类本种。(4)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第2课生物的变异现象

  1、变异: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不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叫变异。

  2、同变异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在生物界也是普遍存在的。

  3、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三叶草长出四片叶子都是变异现象。

  4、变异现象的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如:高茎碗豆和矮茎碗豆。

  5、不可遗传的变异: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如:用眼不当造成近视,车祸导致的残疾。

  6、有关变异的谚语或俗语如: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黄鼠狼生鼠辈,一代不如一代;龙生九子,个个不同;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桔生淮南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7、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变异培育而成的。

  第3课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1、孟德尔是著名的遗传学家,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2、孟德尔发现豌豆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他还发现这些豌豆的后代形态特征大都和它们的上代相似。

  3、孟德尔的研究结论不能圆满的解释诸如有些动物其父母的皮毛都是褐色的,但它们的孩子却是白色皮毛这样的现象。

  4、生物除父母的结合会出现变异外,生物自身也会产生变异,有的变异对生物有害,有的变异对生物有益,有的变异对生物即无害也无益。

  5、袁隆平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经过多年选育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2001年2月,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6、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比如用X射线照射种子。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

  7、“丰田十号”的玉米种子种植出来的玉米都是穗大粒饱的,这是遗传。

  8、将种子带回太空环境中,然后带回地面是属于人工变异培育。

  9、父母双方是高个的,但所生子女不一定是高个的。

  10、太空椒是因为它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所以才长得果大色艳,籽少肉厚。11、人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比如头发、单双眼、肤色。

  12、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与祖先一样。

  简答

  1、谈谈你对生物遗传及变异现象的解释

  答:遗传与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着一些差异。人们把这些亲代与后代之间的相似现象叫做遗传;把亲代与后代之间存在着的某些差异甚至差异很明显的现象叫做变异。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因为遗传,亲代的特征在后代中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因为变异,后代与亲代之间,后代各个个体之间性状上又存在着差异。

  2、简述孟德尔的研究与发现,并试着对他的实验做出解释

  答:孟德尔通过实验发现在自然状态下,不同的豌豆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些豌豆的后代形态特征大多和它们的上代相似。当用同一种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发现豌豆花得颜色始终是同一的;但用两种不同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在第一代中的所有用紫花和白花配种的豌豆花都是紫色的,而在第二代中,既有紫色花,又有白色花。

  3、美国有一位牧民,他在自己的羊群发现了一只腿短背长的羊。这只羊长得很像猎犬,连最低的羊栏也跨不过去。后来,他用这只羊培育成了一种腿短背长的两种犬—安康羊。他利用偶尔发现的现象,培育出人们所需要新品种,这其中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羊群中有短腿背长的羊是因为变异的缘故,这位牧民又利用遗传规律,让这种变异遗传下去。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学一年级成语大全

医学常识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