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饮食文化论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中国人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中国人自古至今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技术的高超,菜式的多样,造型的精致,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国饮食文化从内涵上看,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中国饮食文化从外延看,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文化从特质看,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饮食文化从影响看,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是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饮食文化心得体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

那些逐渐被人淡忘的饮食文化作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对于人们来说是何等重要。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细细品味会发现在这个追求GDP快速增长的时代,我们已逐渐淡忘了某些十分重要的东西……

  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特点是精、美、情、礼。静静思考,现在还有多少人能本着这个初衷去品尝美味呢?而又有多少人将其逐渐淡忘了呢

  瘦肉精、地沟油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实在让人担忧。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必先顾及食物是否安全,再去考虑是否精致、美味。这样,便促使人们淡忘了“精”与“美”。

  在中华饮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情”与“礼”。但,人们似乎已逐渐将其本义淡忘了。大到酒席宴会,小到家庭聚餐,它们原本只为了能让亲朋好友相聚一堂,联络亲情友情。但现在,亲朋好友分散在天南地北,连过年时的问候也只是通过一条统一编写后群发出去的信息便完成了,又何谈能聚在一起吃上一顿饭呢?即便能聚在一起吃饭,但在酒席宴会上,人们也并不注重品尝美味、联络感情,只是在比较自己是否“混”得比别人好,促而形成了一股攀比之风。这样的酒席宴会又怎能真正地联络感情呢?说到“礼”,人们可能不仅仅只是淡忘,更多的是将其扭曲了。为了托人办事,人们会摆上一桌宴请宾客,认为越昂贵奢华,则“礼”越大,慢慢地却形成了一股奢侈浪费之风。这往往也是贪官们贪污腐败的开始。原本中华饮食文化中的“情”与“礼”逐渐地形成了攀比奢侈、浪费,我们是否要反省一下呢

  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家应把这些逐渐被人淡忘了的饮食文化寻找回来,食品安全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与监督。政府部门可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志愿者可向广大市民宣传中华饮食文化,让市民去了解更多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在节假日,陪家人吃上一顿家便饭,与朋友小聚一下,几样普通但却精致美味的菜式,几杯平凡但却醇口飘香的美酒,几句简单但却感情真实的问候,没有虚情假意与做作修饰,没有妒嫉攀比与奢侈浪费,这足以将中华饮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寻找那些逐渐被人深刻了的饮食文化,了解更多的中华饮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美食文化之我见

  饮食体现文化,文化融于饮食,中国人赋于饮食强烈文化意义,单从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略见一斑,例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钱学森在美食文化里谈到文化是人民文明生活的社会表现,是人民文明生活的事业。几千年来,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立的中华的优秀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极其宝贵的必须保存并加以发扬,这一点,我也赞同。

  人们的消费水准不断提高,现代人都在过著高品质的生活,但精神文化的追求却在退后,他们都在追求这“三高”——高消费、高品质、高效率。他们更多的或许会去那些装饰华丽的咖啡厅,或许一些上班族为了今天更好地将时间放在工作上而选择了快餐厅,90后的小孩子也仅认识那个老伯—MFC,汉堡包、热狗、炸鸡翅成为了他们的最爱,现代的少男少女憧景上了西式的餐饮品味,他们觉得拿著刀叉,悠慢地切著牛排,轻轻地品著红酒,优美的姿态可以使他们变得更前卫。

  难道中国的美食文化就这样石沉大海了吗?不!现代科技发达,我们也可以利用科技、媒体唤醒他们沉睡的心,我们的领导人带领著我们维护中国美食文化,使它们千百年酝酿的香醇得以延续,先说说我的家乡吧——安铺镇,每年年初一到初八就会举办“美食节”,到如今已经举办好几届了。美食节期间,各路食客争相前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尽情品味各地美食,古镇到处充满了幸福的味道。“美食节”的举办不但极大地调动人们对美食的兴趣和欲望,而且展现了古镇浓厚的饮食文化,也推动了经济发展,可谓一举三得。

  作为中国人,“民以食为天”是我们生活中的精华,但是频繁发生的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浇灭了我们对饮食的热情,或许大家都有所瞭解吧——《舌尖上的中国》,它的出现让我们开始醒悟,开始追忆,开始重拾往日的那份情感,而且愈加浓厚。《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製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儒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这类片子其实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资深媒体陈女士在微博上这样写道。

  生活虽然现代化了,可我们骨肉间流动著中华的血液,我们不是浮萍,随波逐流。我们有根,这条根有著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不要让风吹尘掩盖了,不要让沙迷了我们的眼睛,不要让脱俗的欲望丢了心的灵魂。

  醒来吧!我们手里握著最好的东西,千万别让它丢失了,并不是得不到才是最好的,而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真正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让中国的美食文化之风来得更猛烈些吧!

舌尖上的文化作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当然,在饮食方面也不例外。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里,各地的饮食文化自然是不尽相同的。在众多风格各异的饮食文化中,我对广东地区的饮食文化是比较熟悉的。

  饮食,顾名思义,就是饮和食。说起广东的“饮”,就不能不说茶。广东人素来爱喝茶,有些地区的广东人甚至将茶和米看得同等重要。茶是个好东西,对人体的益处是一言难尽的。广东人爱喝茶,在享受茶给身体带来的好处的同时,更享受“功夫茶”。功夫茶并非某种茶的品名,而是一种喝茶的形式。经过一定程序的精心泡制,才有了一小壶香气四溢的香茗。将茶慢慢倒入陶瓷的茶杯中,端起茶杯,仔细看着杯中这清透的茶色,闻着杯中散发出来的清香袅袅,轻品一口,让这甘甜慢慢浸润你的喉咙。一杯下肚,神清气爽。或许,这就是广东人饮茶的精髓所在。

  广东人爱饮茶,特别爱饮早茶。在广东,你会发现,大清早的,大大小小的酒楼、茶馆早已座无虚席了。广东人饮早茶这一习俗的起源,最早还得追溯到民国时期甚至清朝。到现在,广东民间还流传着一句话: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这足以看出广东人对于饮早茶这一习俗的重视。清早起来,到茶馆找好位置,泡一壶好茶,点上几份粤式点心,在邀上几位老友,一边品茶,一边叙叙旧,消磨闲暇时光,这难道不是人生的一大美事吗

  “民以食为天。”广东人也是如此。在“食”方面,就有广东菜了。广东菜,即鼎鼎有名的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粤菜的选料范围非常广大,品种花样繁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几乎都能上席,令人眼花缭乱。粤菜的做法十分讲究,主料选择要求严格,配料用量力求精细,而且配料味道不宜过重,要注意保留食物原味。粤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清而不失鲜,淡而不失美。像麒麟鲈鱼、蚝皇凤爪、东江盐焗鸡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粤菜。它们追求色、香、味、型,没有徽菜般咸得出奇,没有鲁菜般的大葱大蒜做工粗糙,没有川菜的重口味,没有浙菜的甜腻,更没有湘菜般刺激味蕾。粤菜在味道和食物造型上都很出色,因此粤菜才能够在如此优秀的八大菜系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代表菜系,享誉全球。

  广东地区的饮食追求自然清爽,口味清淡。有人将广东的饮食习惯比作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公子。之所以这样比喻是因为在这个调味料横行的年代,广东饮食依然能够坚持保留自我,回归自然本色。我们不能否认,广东地区的饮食文化是相当优秀的。我认为,广东优秀的饮食文化应当是每个广东人都引以为傲的!

中西合璧的“快餐文化”

  随着这样的步伐,一种另类的文化悄然走来。那是“快餐文化”,或者说文化快餐。快餐,大家都吃过的,“肯德基”“麦当劳”早已出现在中国大街小巷。其实饮食,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中国饮食,慢工细活,浓重又博大精深,而快餐呢,却以其简洁快捷方便实用越来越取悦于现代人。究其原因,那是一种对时间的危机感在发生效应,在现代人的眼里,时间是比财富更重要的东西。

  除了饮食,偌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层面都面临着文化快餐的冲击而面临两难的处境。《红按梦》《翻铁走忽样练成的》电视剧代表了原著;大部头的中外名著、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在的译文;学习古诗词,熟读“名句”,说,可显文雅,写,可彰文采;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再无需东奔西走,网上便可查询……

  鲁迅先生说过拿来主义。文化快餐是改革开放以后进人中国的,是“拿来”的成果。但人们可曾注意,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背后还有一个主义—继承主义。中国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何不能再创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新文化来?文化快餐,广纳丰富的信息,修身养性,升华你我的人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拓出一块新天地。

饮食文化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我国从古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

  第三,讲究美感。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中西民族心理的差异在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年:2015

  卷:000

  期:024

  页码:221-222

  页数:2

  中图分类:TS97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饮食文化;民族心理;跨文化交流

  摘要:中西饮食沿着各自不同的道路发展起来,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心理在各自的饮食文化方面有着鲜明的体现.文章着重从中西方对于饮食重视程度的不同及中西方对于"面子"的不同理解这两方面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通过跨文化交流的深化,将会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并实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老人和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2在目的论运用中的标示英汉翻译

  3不温不火,绵里藏针——分析《格列夫游记》的讽刺意义

  4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贵妇画像》中的文化冲突

  5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

  6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7《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8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

  9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1755671248

  10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沉默

  11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OldManandthe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12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13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14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15[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从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看媒体市场营销

  16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

  17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18《外星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19小说《面纱》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20浅谈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1《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

  22CulturalDifferencesandTranslationStrategies

  23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分析《红字》的悲剧性

  24ADiachronicStudyonSexis

  25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26论禁食和欢宴中乌玛的觉醒

  27The“Monstrosity”ofScience:ananalysisofFrankenstein

  28AnInterpretationofNightingaleinTheNightingaleandtheRose

  29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30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31商务信函中模糊语的使用研究

  32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33AStudyontheEffectivenessofCooperativeLearninginJuniorHighSchool

  34ABriefStudyofBilingualTeachinginChina--fro

  35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形象

  36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和局限研究

  37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38ACo

  39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

  40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使用——以《功夫熊猫》为例

  41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42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

  43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

  44英语外贸电子邮件的语篇分析

  45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46ACo

  47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

  48ApplicationofConstructivis-basedReadingTeachinginSeniorHighSchool

  49《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

  50改变,选择和责任——论电影《猜火车》中的青少年成长

  51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

  52OnC-ETranslationofChineseFour-CharacterExpresssionsinTouristicText

  53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

  54《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

  55《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

  56AnalysisoftheIndividualHerois

  57《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飘》中斯嘉丽的性格对比

  58论《宠儿》中的母爱

  59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

  60OnDiversifiedApplicationofEnglishEuphe

  61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使用

  62OntheTransculturationReflectedinDisneyMulan

  63《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64ACo

  65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和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66ACo

  67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

  68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69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70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71《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

  72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东莞企业的现状

  73记忆的主观性和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

  74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

  75《红字》中人性的罪恶和光辉

  76ACo

  77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78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

  79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80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81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82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83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84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85反译法在英译汉中的使用

  86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

  87美国俚语中的文化特征

  88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89中国春节和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

  90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91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

  92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93TheSa,DifferentLife—TheCo

  94TheSy

  95Onthe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ofMovieTitles

  96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97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运用

  98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99从《欲望号街车》探析田纳西?威廉姆斯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100浅析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

  101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

  102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03浅谈导游词翻译

  104公共演讲中的模糊策略

  105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06论《爱玛》中的新女性形象

  107商务英语合同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分析

  108ThePervasiveAgitationofHu

  109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写作风格

  110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

  111从美学视觉浅析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

  112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113从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看战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114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15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16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117ACo

  118BB电子商务安全

  119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心理分析

  120分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

  121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文化差异

  122OnSy’s“WinterDrea”(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23《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

  124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怀特的《夏洛的网》

  125AnalysisoftheFactorsthatInfluenceNe

  126OntheOriginofEnglishIdio

  127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128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129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30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

  131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32TraditionandBeyond—ReadingTheDivinersasaBildungsro

  133McDonald’sSuccess

  134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

  135简爱性格研究

  136AnAnalysisoftheTragicFateofMaryTurnerinTheGrassIsSinging

  137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

  138OnTranslationofLanguageFuzzinessinChineseLiteraturefro

  139论英文电影名翻译

  140Hu

  打开百度文库APP阅读全文取消确定

中西方的饮食差异

  由于环境、物产、地理、气候、经济、政治、宗教等诸多要素的影响,中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饮食文化。其主要差别表现在饮食观念、方式、民俗上。因此不能否定的是东西方饮食都对当地人造成举足轻重的影响。

  “饮食所以合欢也”,在中国,采用的是合餐制,合餐制体现了中国人希望团圆的心理需求,在中国普通人家中,一家人在一起不分彼此,逢年过节以此作为团圆的标志。在家庭之外,朋友之间甚至是陌生人之间,以合餐作为增进感情的纽带,怎样的文化决定了怎样的生活和行为的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决定了中国人的合餐方式。西方在餐饮上选择了分餐制,这种独立的行为,更强调于个性独立,人与人之间也更宽容更自由。就比如自助餐,吃什么以及怎么吃都凭个人的心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追求平等。

  饮食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民族不同的饮食文化造就成了现在的饮食各具多样性与民族性。中国与西方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同时也不是绝对的,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之中把握住这种差异,不断地吸收好的,使不同的饮食文化在碰撞中进行互补。中国固然有着浓厚的历史,但很多历史的东西也是需要不断地进步,饮食文化既不属于历史,也不属于现在,它是通过不断地实践而形成的。当今社会下,来往的越来越频繁,语言作为媒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要将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就需要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美食,传扬我们的文化。

  中国传统社会是等级制的社会,用来维护这种秩序的是礼制,礼起源于饮食。所以中国的文化甚至可以说成是“口的文化”。并且中国人更信仰“吃什么补什么”医食本是一家的观念,可以说成无所不食。“味”在饮食中也有着重要位置,俗语说,食以味为先,而味道的产生又在于调和,调和之美也是精要之处,重调和也体现出了一种中庸。味是具有内涵的,看重内涵而不是表面,重味而不过于在意形和色,对美性追求压倒了理性,这也是中国饮食观的一个概况,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分久必合”、“天人合一”的思维。而西方饮食观受到基督教影响,基督教认为人的生命更重于日用饮食。对于饮食,需要的是节制。西方人并不把“吃”作为人生的追求,并且西方人有许多禁食的食物,比如动物的内脏。不同于中国饮食的重味而调和,西方饮食更追求的是营养,他们的配菜作用,一是在营养上的配合,二是颜色上的配合,三才是口味上的调剂,尽管西方菜追求色;香;味,但根本还是从营养出发。这种配菜形式也体现出西方文化的“自我形象”、“自我抉择”、“自我实现”的“独”的思维。

  中国人以五谷为主食,而单吃主食并没有那么可口,所以要么与其他的菜肴相搭配,要么加以烹调,不仅可以果腹,还可以满足口舌之欲。而食材的种类异常丰富,吃的范围很广,天上飞的,水里游的等等。中国的烹饪技术十分发达,在中国还分出了八大菜系,并且制作工艺还有炒、爆、熘、炸、烹等,还注重色香味俱全。西方则畜牧业发达,以肉食为主,肉食本来就可口,所以西方人就不用过分对食物进行点缀。西方人更注重煮、煎、烤,很少有炒这一个步骤。在中国采用一天三餐制,即早、中、晚三顿。中国是农耕社会,传统节日也与时令有关系,可以说节日的食俗最具有特色,比如春节吃饺子,寓意是亲人团聚;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则是纪念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中秋吃月饼,寓意是团圆。中国人还有供奉神灵和祖先的习惯,祭祀品也从最初的牛羊猪,发展到祭酒,再到供果。当然在饮食中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禁忌,比如一些食物不能同时食用的禁忌,这大多数来源于生活中的经验,再比如一些禁忌则带有着迷信的色彩,举个例子,旧时不少妇女有身孕时忌讳吃兔子肉,怕吃了兔肉,孩子会有兔唇等不同的禁忌。反观西方,他们的主餐是晚餐,一天之中,早餐与中餐都比较简单随便。圣诞节则是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而不可缺少的就是烤火鸡,有一些西方人则是要摆上一整只烤炉猪,甚至还在猪的嘴巴中放一个苹果。饭后甜点普遍是是布丁,碎肉馅饼和李子,意味着吉利。复活节则要吃彩蛋,意味着新生,这是兴旺发达的象征。而狂欢节却是需要禁食肉类,以娱乐为主尽情的欢乐。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买房子最好的网站

2022年房地产市场分析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