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原著深度解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读后感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总的来说,作者是通过对西天取经的前因后果及过程的叙述来揭露并批判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现实生活。又鉴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背景,使文章的主题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小说中,最为突出的优点是作者敢于把他平日在社会上所见所闻的一些黑暗的封建社会现实,通过这部神话小说中反映出来,并进行辛辣的讽刺和严厉的批判。而对此的揭露和批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对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昏庸凶暴进行批判。如在第四十四回中,车迟国王因宠信三个妖道,残酷压迫国内的和尚。国王还御笔亲题到:若有官职的,拿一个和尚,高升三级;无官职的,拿一个和尚,就赏白银五十两。这其实是作者斥骂当朝皇帝明世宗崇奉道教的昏庸无道。又如比丘国,国王因好色过度贪欢,导致精神疲倦,命在须叟,却听信国丈的谗言,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服药,服后有千年不老之功。更有第八十四回中,灭法国国王,曾因僧谤了他,所以许天愿要杀一万和尚做圆满。此等,恰恰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如实的写照。

  第二,是反映人民社会的恶势力。西天取经路上的许多天然险阻,及妖魔鬼怪正象征封建社会恶贯满盈的地方官吏及土豪劣绅。在三十三回中,平顶山金角、银角大王两妖魔,倚神通广大,法术高强把山神、土地唤为奴仆,替他轮流当值。正像地方的土豪劣绅自倚财雄势大,连官府衙门也受制于他们。而第四十回红孩儿把土地、山神弄得少香没纸,血食全无,一个个衣不蔽身,食不充口。充分显示出社会恶势力蛮横凶残本性。

  第三.中央统治阶级与地方社会恶势力上下勾结在小说中也多有体现。在三十一回孙悟空上斗牛宫追拿黄袍怪,得知此怪是天上二十八宿中奎木狼下界,后欲除妖,却遭众神劝阻,最后由玉帝从轻发落。更有比丘国丈是南极仙翁坐骑,当孙悟空正要打杀之际,南极仙翁出面制止,再由自己收服。在《西游记》中许多害人妖魔往往与神仙、菩萨大有渊缘,每当孙悟空除妖之际,却总有主人出现以收服为名,行袒护之实。这里写的神魔关系,深刻反映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上下勾结,并且怂恿帮凶爪牙压迫人民的社会状况。

  第四,是对宗教的嘲弄和讽刺。尤其是对道教。如在四十四回中,孙悟空兄弟三人在三清殿上偷食贡品,把道教中至高无上的三清神像推倒在地,孙悟空还让八戒把神像丢在所谓五谷轮回的毛坑里去。平时受万人香火,并保佑万民的神仙,在自己的贡品被偷吃,自己的神像被丢进毛坑,也不能自顾,是多么的可笑!

  以上是主题的进步性,下面看一下这部名著的消极之处。

  第一, 作者虽然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但他并没有推翻封建社会的意念。在他眼中,社会腐-败黑暗是昏君当朝,谗臣当道所致。而封建制度是合理的,若有明君主持,贤臣辅助,便会国运昌拢作者把西游记发生时间定在唐朝初年贞观之治时期,就有此意。文中唐太宗是一代明君,又有魏征这样的忠义之士辅助,自然天下太平,社会欣欣向荣。这便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社会。再加第七回中,孙悟空对如来佛祖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表明作者最为激进的想法只是要把腐-败的王朝推翻,再建立另一个理想中的封建王朝,但始终跳不出封建社会的圈子。

  第二, 作者虽有嘲讽宗教之意,但他却不否认宗教。如在四十七回,孙悟空曾对车迟国国王说: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还有,作者在文中也或多或少宣扬了因果报应。如第七十一回,观音提到:朱紫国国王因幼年时射伤西方佛母孔雀所生二子,就教他拆凤三年,身耽啾疾。再有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候因将朝贡玉帝的贡品推倒喂狗,故凤仙郡遭遇三年干旱之苦。表明作者对宗教是有一定程度的信奉的。

  这些方面,均是主题局限之处。

  经上所述,《西游记》之中所蕴含主题有积极进步的地方,亦有消极局限的之处。但作为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其主要倾向是好的。因为它能正确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敢于去批判。对现在的社会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说《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

《西游记》原著深度解析

《西游记》读后感

  这本书的前七回描写的是孙悟空出生的过程,后面的九十三回是全书的主要部分,描写了唐僧和他的四个徒弟们降妖伏魔的九九八十一回经历,最后师徒四人终于经过磨难取到了真经。

  唐僧取经,原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年间,二十多岁的僧人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取经,历时十七年。而吴承恩却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神话的优良传统,进行再次创作,写成了《西游记》这本经典的小说。

  整部小说充满了敢闯敢拼的无畏精神和侠胆义肠。《西游记》还可以说是一部童话,书中,不管是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懒惰贪吃的猪八戒,还是各显神通的神仙妖魔,在孩子们眼里都很亲切,可信,活灵活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着人的长大,头上戴的紧箍咒也多了。也许你可以从《西游记》里寻找出一点“敢问路在何方”的豪情斗志。

西游记观后感

  “在冰冷的水中,孙悟空伸出手,握住那个浸入水中的孙悟空布偶”。我觉得从那时起,孙悟空才真正挣脱了封印。其实,挣脱山石封印,并且挣脱了腕间冰凉的佛印,孙悟空才真正从心灵上挣脱了束缚。

  电影塑造了一个有着复杂心理的孙悟空。不管是刚刚挣破山石的束缚,还是在遭遇山妖的嘲笑时,谁也不知道孙悟空当时在想什么。

  孙悟空从叛逆,到绝望,他似乎成了现在社会上的青年的影子。江流儿仿佛清澈的泉水一般洗涤了孙悟空的心灵。

  而结尾,甚是精彩。在江流儿死后,孙悟空爆发了,就在他迷茫,默默地坐在山顶时,身后却传来了江流儿的声音:“大圣!”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无限的感慨及悬念......

  或许,每个人都能像孙悟空一样,找回曾经的自己。

西游记读后感

  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第五回充分反映了大圣的天真率直,同时也衬托出了大圣的愚昧无知,他不畏强权,但强权是不会因为他的天真耿直就会宽容他,而且还有很多看不惯大圣所作所为的人,从中挑拨是非,无中生有,想与处置而后快。

  大声就是这些人权势利益纷争的一个工具,一个靶心而已。

读《西游记》有感

  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了五行山下,后来观音菩萨派金禅子转世的唐玄奘西天取经,孙悟空被唐僧收为大徒弟,陪同师父取经途中唐僧又收了猪八戒、沙和尚两徒弟和一个坐骑白龙马。于是,三个徒弟和白龙马一路保护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到了西天取得真经。

  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他是一个不避艰险、忠勇双全的正义人物,为西天取得真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优点挺多:——忠实,他曾经赌气离开过师父,却因实在放心不下手无缚鸡之力的师父,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师父身边,保护师父西行取经。——勇敢,一路上那些妖魔鬼怪基本上全是孙悟空给消灭的。他上刀山下火海,上天入地,所向披靡,无所不能。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这些脍炙人口故事里都有孙悟空勇猛的表现。——勤快。孙悟空常常主动帮师父化斋,不像猪八戒总想着怎么偷懒,师父遇到困难了,孙悟空不辞劳苦及时相助。——机灵。早年孙悟空上山拜菩提祖师学艺时,有一次因为祖师要教他一些法术他不学,惹恼了祖师,祖师当时打了悟空三下,背着手走进屋里,关上中门。孙悟空竟一下悟到祖师给他出了道哑谜,而谜底是三更时分叫他到祖师房里,于是他学到了许多别人没学到的本领。孙悟空的机灵还使得他在陪师傅取经途中,一路上不仅和妖魔鬼怪斗勇而且还斗智,把许多艰难险阻都化险为夷了。

  读了《西游记》,我不仅认识了孙悟空以及猪八戒、沙僧和唐僧,还学会了许多道理,比如要学会团结一致,要学会舍己为人等等。这也许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魅力。

西游记读后感

  首先,从书的背景看,《西游记》是一部借助“神魔”二字来表达现实意义的“现实小说”,影射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明朝后期,民不聊生,宦官长期干政,社会矛盾激化。而吴承恩也正经受着这些动荡所带来的问题。作者虽一片好心,想做一代廉吏,但最终仍落下牢狱之灾。这种社会问题,使得他在晚年完成了《西游记》这部创世之作。内容中所写的“九九八十一难”,就影射了当时老百姓们生活的苦难;而最后师徒四人取得了真经,代表了老百姓们生活下去的决心。

  其次,从书中的人物来讲,师徒四人各个都代表着当时的一类人:孙悟空代表了当时智勇双全的人,唐僧代表了心慈面软的人,猪八戒代表了贪食好色的人,沙僧代表了当时任劳任怨的人,而那些小妖怪代表的就是人们平常遇到的困难了。这些人都是当时社会上的几类人,作者通过小说影射了当时这几类人生活的状况。

  最后,从书的内容说,也影射了一些社会问题。就拿孙悟空举例吧,他是非常神通广大的,一路上护着唐僧到西天取经,但是在他取经前、“大闹天宫”后的五百年间,还是被如来佛祖扣在了五行山下,包括在路上,唐僧也是随时为他准备着紧箍咒的。但是那些小妖却与孙悟空不同,在关键时刻,他们的统治者往往会出现,来一句“大圣请手下留情”,然后,孙悟空就不得不留了妖怪们的小命。如果不给他这个面子,那孙悟空脑袋上的东西就会给他“当头一棒”,他也就无路可寻了。这就体现了统治阶层们的不正之风,影射黑暗政治环境后的无力和无奈了。

  所以,《西游记》通过背景和内容,影射的是当时的社会问题,也给当今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让我们为之思考。

《西游记》原著深度解析

《西游记》读后感

  “妖为鬼域必成灾。”西行途中的妖魔,决不仅仅是一般困难的化身,而大都是代表着一些危害人民、无恶不作的封建黑暗势力,具有一定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内容。过去曾有人把妖魔指为“农民造反者”,而现在仍有人把妖魔美化为“敢于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的‘娇魔’”.这些说法,实在非常牵强。实际上,《西游记》里的妖魔都是一些超越了常人的“特殊”阶层,他们与仙佛一样,是可以长生的,是拥有法力的,而这里的所谓法力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实中的权力。所以与其将他们看做是“农民造反者”,更实际的划分应该是将他们看做“神”这个大范围的一员,他们其实就是“神”里面的蛀虫。不但不为民谋福利,而且时常劳民伤财,大肆搜刮剥削。孙悟空,就是这些蛀虫们的克星。他对付这些人从来都不手软,尽管许多时候并不被唐僧所理解,他仍是义无返顾地将他们扫除。哪怕事后又被满天仙佛将“妖魔”领了回去,甚至招致唐僧狠心驱逐,除害护航之心全不曾改。

  从东土到西天十万八千里,遇到的妖怪头子就有几十个,但他一条金箍棒打遍西天世界,令妖魔鬼怪闻风丧胆。并且他同妖怪斗争,大多数都是主动进攻,只要一听说妖怪扰乱人间,就决不放过。收伏八戒之后,他就对引路的高才说:“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几个,还有谢你处哩。”第67回驼罗庄主人请悟空捉妖,悟空当即向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八戒在一旁就这样说:“你看他惹祸!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很能说明悟空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作者一再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赞扬孙悟空“专救人间灾害”,“与人间报不平之事”.在通天河畔,他不仅救下了两个“祭赛”妖精的幼儿,而且除灭了妖怪,免除了老百姓世代的灾害。比丘国、朱紫国等故事,都是孙悟空主动进攻,为民除害。他每次捉住妖怪头子之后,总要把小妖消灭干净,以免给百姓留下祸患。可见,孙悟空已经脱离了专为自己斗争的性质,而是为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为了弱者而斗争。

  孙悟空的形象实质不仅在于敢斗,更在于斗则必胜,故为“斗战胜佛”.他取得斗争胜利有两个法宝:一是武艺高强——这在大闹天宫中表现得尤为精彩;一是善于斗争,亦即有勇有谋,斗智斗勇。他经常变成蚊子、苍蝇、蟭蟟虫,钻到妖精洞里去弄清妖精的底细(如黄风怪);或者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妖怪的来历,然后根据这些妖怪的特点,寻找相应的对策(如黄袍怪);有时他又化为妖精的丈夫或妻子去欺骗妖精(如三调芭蕉扇)。或者赚来妖怪的法宝,反置妖怪于死地(如计盗紫金铃)。他还善于运用钻到敌人肚子里去的战术来制服妖精(如黄眉怪)。他机智灵活,随处设计,常常令妖怪防不胜防。

  最终,当取经事业完成之后,取经集团所有成员都修成了正果。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所谓的“正果”应该只是一种喻意,和佛教的教义并不完全一致。五人中,孙悟空成佛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如来给他的“政治鉴定”认为孙悟空成佛是因为其“炼魔降怪有功”,可见他得成正果,完全是因为“有功”,即完成了造福人类的事业,为人类群体做出了贡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完成了伟大的事业,最终达到了造福于人群的目标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着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们取得真经靠的是,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大慈大悲的胸襟。这样才能到达遥远的古印度。他们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无数,他们只有依靠这种精神才能战胜一切,越过陡峭的大山,跨过宽广的大河。

  “虾虽小,却能游过大海。燕子虽小,也能飞越垂江。”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关键是要肯做,要有恒心,坚强的意志。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精神:坚强,恒心……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西游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精神。

古典名著《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本书的经典语句“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人物有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

  主要描写人物是孙悟空等保护唐僧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得正果,全书共一百回,回回引人入胜,回回精彩。一路上有很多妖魔鬼怪,但是他们团结一心,一起战胜妖魔。

  孙悟空有千里眼,顺风耳,还能七十二变,猪八戒虽然好吃懒做,但他也很诚恳保护师傅,唐僧西天取经,白龙马骑着,沙僧勤快诚恳是我的榜样。

  我最喜欢的一章是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凭他的智慧来战胜白骨精,为什么是散打呢?因为白骨精有两次逃走了,第三次是孙悟空把他打死了,白骨精为什么死?还不是因为想吃唐僧肉长命百岁。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果然名不虚传,简直厉害。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不是因为他有千里眼,顺风耳等技能,而是他的所作所为让我十分佩服,赞叹不已,师傅有危险时他会第一个冲上前来,保护师傅这四个字是清楚明白,所以我会喜欢孙悟空。

  这一路上的打打杀杀终于到达了取经之地,看着他们到达了西天。我心里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事要诚诚恳恳,不能有丁点马虎,敢于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五色西游—关于《西游记》的后现代思考

  说起《西游记》,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的了,但我如果说《西游记》里每一个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可以用一种颜色来诠释,而且这些人物汇集起来就成了现代社会的缩影,想必大家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吧!现在就让我们来用后现代思维重新解读一下《西游记》。

  黄:老实、憨厚代表人物:土地

  说起土地,大家一定会想到一个又矮又丑胡子花白的老头子吧!这形象,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老实好欺负,不说那些山中的山精野怪吧,最难对付的,就是那个孙猴子了,似乎每回碰到了一点事情,他便会连拽带拉地把土地从地下弄出来,然后就是严刑拷打加严刑逼供,就比如偷吃人参果那一节吧,明明是那人参果见土则没,可他偏赖是土地吃了去。你说这土地,上有孙悟空这类蛮不讲理之辈,下有山精野怪这类无赖恶霸之徒,可叫他怎么过日子。在这里,就可以把土地看做是社会中安分守己的平民百姓,把那些山精野怪看作是无赖地痞,而那悟空就是那出了事瞎判案,拿不住坏人拿平民百姓捣弄的无能昏官。只是,他们不知道民为国之本,没有这些土地,即使你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也终不会有落脚之地!

  黄色的土地,老实憨厚却不可或缺。

  白:文静、素净代表人物:观世音菩萨

  说起白色,大家一定会想到白领,而说起白领,众多少男少女便一定会陷入深深的憧憬。的确,在现代社会,成为一名白领是一件很好的事,待遇优厚,素养高雅。殊不知,在西游记中,也有一位白领,那就是观世音菩萨。

  这观世音可以说是如来领导的西天佛教传媒公司的骨干分子。虽然不知道她的具体工资,但从她生活中的那一些小资情调也看得出。就比如她的办公室紫竹林,就格外与众不同:不仅坐的是高级莲花牌办公椅,而且还要在办公室里放一个莲花池,不仅有金童玉女两个秘书,还有黑熊精带领的一干保安,而且她每天上下班还坐的是神牛牌独角兽,穿着打扮更是华丽无比,有词为证:“那菩萨,头上戴一顶金叶纽,翠花铺,放金光,生锐气的垂珠缨络;身上穿一领淡淡色,浅浅妆,盘金龙,飞彩凤的结素蓝袍;胸前挂一面对月明,舞清风,杂宝珠,攒翠玉的砌香环佩……”可谓待遇不凡。

  不仅如此,当白领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知识广,气质好,办起事来毫不费力。就比如收服孙悟空那类昏官吧,那观音就只编一个程序――紧箍咒,那猴子就束手无策了!所以说,知识就是力量,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才有光明的前途!

  白色的观音,文静素雅,前途光明!

  红:火热、奔放代表人物:红孩儿

  你可别看这红孩儿还是个穿肚兜的小毛孩,可人家本事不小,一把三味真火,便把那孙猴子猪八戒烧得屁滚尿流。不过这也颇令人费解,他还是个小孩,怎么会这么厉害?这你可就不知道了,这红孩儿做什么事可都有着火一样的热情,所谓笨鸟先飞早入林,正是由于他不断的努力修炼,所以就在我们还在父母怀中撒娇的时候自立门户了,而且他还因此得了一个火爆的脾气,再加上那三味真火的厉害,就算那悟空再毛躁,也自然抵不过了!不过他毕竟还是个小孩,这不,悟空一请观音,便败下阵来。前面我们说过,这观音正好是个文静素雅的,所谓以柔克刚,再加上这小子太露锋芒,观音自知日后必是祸患,便收下做门童去了!因此,如果我们有红色的激情固然是好,但也不可太出风头了!

  红色的红孩儿,火热奔放,却不知凡事都有一个尺度!

  关于《西游记》,晚生暂时只解读了这三个人物,所以请大家不妨试一下,你会找到一个更加五彩缤纷的世界!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西游记摘抄及感悟10篇

大灰狼的故事 睡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