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主要成就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两弹元勋”邓稼先

  课文讲的是邓稼先两弹之父是如何工作的,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夜以继日的工作着、为我们的祖国做出很大的贡献。

  邓稼先不怕艰险、工作艰苦,当他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是一片庄稼地,而科技人员也寥寥无几,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换上工作服当小工,和建筑工人一起砍高粱、挖土、推车、和泥、盖房子。

  邓稼先做事都是认认真真、不求回报。而我确实做每件事都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以后一定要学习邓稼先的精神。

  同学们,只有我们现在好好学习才能长大更好的报效祖国,为祖国出一份力,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邓稼先的主要成就

邓稼先的事迹介绍

  他只是平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万千中国人民中的一名。只因他有满腔热血与拳拳的报国之心和他高深的学识,他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犹如浩瀚的大海上卷起的一朵美丽的浪花,但是他却留下了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使我们的中国母亲站起来了。

  他,就是中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我的心中。

  邓稼先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从文章中“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作者用了很巧妙的写法,说邓稼先的贡献很大,但又说她是鲜为人知的,这说邓稼先从不张扬,他在为祖国默默付出。

  邓稼先是一个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人。“这28年见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核武器设置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我们知道核武器的伤害性非常大,它是有辐射的。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受到辐射。所以他们工作的地方是在戈壁。在这种困境中,他始终认真研究核武器。作者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是一个有胆识,遇事沉着冷静的人。书中写道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30多摄氏度,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是工作了十几年。他并没有害怕被核武器辐射。而且在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仪侧不到了,大家劝他回去时,他却不肯走,如果当时真的有意外发生,那他就死定了,但他却非常镇定。

  邓稼先是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人。它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华民族能够崛起,从整篇课文都能够体现他的爱国之情。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的前进,没有彷徨,没有矛盾。”他的方向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因为他始终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这是邓稼先为自己所选择的路儿说的。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他就是无私奉献,恪尽职守,沉着冷静,满怀爱国热情的邓稼先。

关于新中国十大劳模邓稼先的故事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和第一颗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新中国十大劳模邓稼先的故事: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王亚南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邓稼先的爱国事迹

  他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修完了美国普渡大学四年的博士学位,他还被中国人民授予一个无比光荣的称号“两弹元勋”。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邓稼先。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一转眼,一年多过去了,邓稼先取得了别人用四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学位。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带着满脑子的原子知识和给父亲的两双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国。

  转眼,已经到了1959年6月,刚刚开始研究工作的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们,遇到了苏联公开违约,撤走专家的大麻烦。中央决定自己动手,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设计的负责人。在遇到了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学时,邓稼先在数学家周光召的帮助下,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邓稼先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虽历经千辛万苦而百折不回,受尽磨难而决不放弃。回国后,“舍弃小家而为大家”成了邓稼先的真实写照。世人只仰慕成功者绚丽的鲜花,谁会注意邓稼先在大漠戈壁的寂寞,邓稼先成功了,正是源于他那长久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结果。

  1985年,邓稼先因长期接触核物质,患上了肝癌。几天之后,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换上了癌症。他无力的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的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却安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的这么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力挽救他的生命。1986年,这位中国的“两弹元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的亲人,他的祖国。

  他,肩负着民族的期望和等待,独自行走。只留下一个寂寥而孤独的背影,见证他的坚强不屈。于是,是他,邓稼先,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在世界人的面前。也是他,在毅然返回祖国后,一肩扛下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重担,告别了城市的璀璨灯火,隐姓埋名在荒僻的大西北干着最粗最苦的重活,浑然忘记自己曾有过家喻户晓的辉煌。也是他,带领堪称中国最优秀的团队,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也正是他,秉承中华传统的谦虚内敛,创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就这样默默地将一生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科学家的故事:邓稼先

  邓稼先,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名字。他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祖国要求他制造原子弹时,他义无返顾地同意;当苏联单方面撕毁和约,撤除相关人员时,他自己带头攻关,并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当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时,他并没有因成功而放弃工作,而是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5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专程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中国“两弹”之父。当他生病时,他还一直想着工作,正因为祖国有他这样的好儿子,我们国家科技武装技术才能如此的先进。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1947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读物理系。他的导师荷兰人德尔·哈尔是搞核物理研究的,所以邓稼先很自然地也做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闻知消息,邓稼先激情满怀,当即朗读了别人创作的一首长诗:当一场暴风雨过后/祖国已迎来灿烂的黎明……我们就要回到你身边/祖国啊,母亲……

  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26岁,被人们称作“娃娃博士”。同年8月29日,邓稼先与一百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启程奔向新中国的怀抱。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幽默地对他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大炮仗?”从事核物理研究的邓稼先稍一沉吟,马上明白——国家要研制原子弹。“我能行吗?”邓稼先似乎还没有从吃惊中回过神来。当钱三强谈了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之后,邓稼先全都懂了。不过,这项工作之艰巨、自己后半生将为此付出的代价,一切的一切,在当时他都不得而知。

  那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夜晚,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夜,他一反常态地无法安睡。到后来,他跟我说,他要调动工作。我问他调哪去,他说这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说。后来,我说你给我一个回信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他说也许这都不行。”“当时我们聊到了十几年前,国家备受侵略者蹂躏、日本的飞机肆无忌惮轰炸的情景。往日的情景或许触发了他。过了一会儿,他突然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第二天,邓稼先像变了一个人,从不喜欢照相的他,带着妻子、四岁的女儿和两岁的儿子,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这或许是他要留给亲人的纪念吧!

  之后,邓稼先走了。他的妻子许鹿希感到一种莫名的伤害,因为,除了丈夫那些简短的话,没有一个人给她解释什么,丈夫就这样活生生地从身边“消失”了。其实,她哪里知道,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的无悔选择,不仅对她和家人是一种伤害,即使对邓稼先本人,也是一种伤害啊!他的一切都将不告父母不告妻儿,没有个人的行踪,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作报告,不能出国,不能与朋友随便交往,工作成绩再大、功劳再大都将无人知晓,一辈子都不会看到自己声名的成长,甚至到死也只能默默无闻!

  但是,为了自己的祖国,邓稼先认了,宁愿伤害自己和自己的亲人!

  1958年,邓稼先从许鹿希身边“消失”的时候,邓稼先34岁,许鹿希只有30岁,幼小的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两岁。在许鹿希的记忆中,邓稼先几乎从未休过探亲假。“从1958年他被调去搞原子弹,到1986年他去世,前后28年间我们聚少离多。他的工作保密性太强了,而且当时纪律十分苛刻、严格,他不能多说,我也不能多问。甚至我的北京医科大学的同事都不能来家里,免得出事。至于他突然回来和突然走以及什么时候回来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的时候,一个电话,汽车马上就在楼底下等着,警卫员一来就马上走了。”

  那是一个几乎从零开始的事业,艰难可想而知。然而,毕竟成功了。1964年10月6日和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研制爆炸成功!

邓稼先的主要成就

邓稼先的事迹介绍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之父,被称为“两弹元勋”,是为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读完课文,我发现他是一个有责任、朴实、实事求是,负责、默默贡献的人。

  首先先来谈谈邓稼先的责任感。他于1958年奉命带领大学毕业生研究原子弹,在蓬断草枯的地方工作,工作了整整28年,没有一丝的怨言,把祖国交给他的任务认真完成,这样的责任感是无人能比、无人能及的。这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武器制做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技术人员和学者制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让中国跟上科技、军事武器的发展。他在手术过程中还不忘研究,生病时还为祖国担忧,这样的爱国精神让人感动,邓稼先的一生,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生!

  再来说说他的朴实。课文第四页,把他与奥本海默对比,让我读后就能联想到邓稼先那种忠厚朴实。邓稼先,不引人注目,与他谈话,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忠实的人。不像奥本海默那样锋芒毕露,而是平凡。他不像奥本海默在别人发言时说话打断,让人难堪。而是在下面认真倾听尊重发言人,这也告诉我们,在别人发言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倾听,不要做不尊重别人的事。他真诚坦白,没有小心眼,具有中国农民的气质,这也是别人相信他的原因。

  邓稼先还是一位实事求是的人。在第五页,作者询问邓稼先研究武器是否有外国人参与过,邓加先先说,他觉得没有,然后回去研究证实,这对这种问题,对这种问题要实事求是、这么认真,实在令人佩服!

  邓稼先还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人,在探测信号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信号接收不到,这是非常危险的,人们都劝他回来,可他却说:“我不能走!”这样的负责任的精神实在让人感动!

  最后他还是一个默默贡献的人。他不像奥本海默那样家喻户晓,而是默默在基层工作。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转变他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还是鲜为人知。

  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人。

“科星”邓稼先

  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巨匠,民族骄傲。

  我们似乎不曾留意,我们在乎关心的只是那些外貌漂亮,演技高超,或歌声动听的明星们。却往往忽视了那些无味,献身事业,无国家做贡献的科学家。难道我们就不该为这些人扮一个“科星”的称号?出生于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的他,在以着优异的成绩走向美国普渡大学之后,又获得博士学位后的他,不忘祖国,不忘国耻。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投身科学事业。而邓稼先由美国回返中国这件事,使我很受感动。

  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被侵掠者蹂躏的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像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既将要告别这个世界一样。邓稼先能在这个紧急关头回到祖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爱国之心的科学家。我欣赏他那种为了国家而放弃美国的金钱与地位,而在回国后的他,又表现出了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为国防事业而献身全部的精神。在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在之后的3年里又做了第二次手术。而正是大病初愈的他,不顾自身安危,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做着贡献。终于,在7月29日,他因全身大出血而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然而他的死,使全国人民都愤痛,伤心不已。

  然而我认为,邓稼先为了国家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吗?这一伟大的“科星”,使我感受到他为人的忠诚纯正。他去世的消息也使我永远的记住了这一位为祖国为事业而献身的邓稼先,他不在了,但他留下的东西是无价永恒的。

科学精英:邓稼先

  简介:在中国西北罗布泊戈壁深处的核试验现场,活跃着一位不为外界所知的年轻指挥员的身影。直到他因公殉职后,人们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娃娃博士”

  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6月25日,4岁时随家人迁往北平。“七七事变”后,为避战乱,他随姐姐辗转来到昆明,1941年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夏,怀着“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理念,邓稼先考取了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1950年,邓稼先年仅26岁就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获取学位后的第九天,他便毅然登轮回国,进入钱三强主持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担任研究员,与于敏等人一道开创性地开展了对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两弹元勋”

  1958年10月,他和一大批科学家被调去研究原子弹。到了北京郊区一片阳光普照的高粱地后,隐姓埋名,突然从中国的大地上“消失”了。

  起初,他们准备接受苏联专家的培训,但不久,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邓稼先只好率领着28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新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向神秘的原子王国的艰难跋涉。

  作为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和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一方面办起“原子理论扫盲班”,亲自讲课、辅导并组织翻译、学习外文资料,一方面思考原子弹研制的主攻方向。

  他正确地选定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主攻方向并运用算盘这样简单的工具进行相关的繁重数学计算。在原子弹总体力学的计算中,有个参数即原子弹爆炸时内部所要达到的大气压的数值对探索原子弹原理有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为此,邓稼先带领他领导的一班青年人夜以继日地轮班进行紧张的计算,用特性线法得出了与苏联专家结论完全不同的突破性结论。该结论最终被从苏联回国的物理学家周光召从物理学的角度科学地加以证实,从而成为指导原子弹研制的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关键性理论成果。

  研制原子弹成功后,从1965年起,邓稼先又奉命率原班人马与从原子能所调入的于敏率领的研究队伍合作,开始了氢弹理论设计任务,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提交了被外国人称为“邓-于方案”的突破氢弹原理的方案,使中国的氢弹研制工作迅速向前推进并取得爆炸理论的成功。

  邓稼先在大漠深处长年风餐露宿,艰辛地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工作中,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从第一次核试验起,他就形成了亲临第一线的工作模式。1979年,在一次航弹试验时,因降落伞破裂,原子弹从高空坠落地上。为了避免毁灭性的后果,他竟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抢上前去,抱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仔细检验,由此受到致命的核辐射伤害。尽管如此,他仍然继续带病工作,直到1985年才因癌症而被强行安排住院治疗。病榻上,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丝力气,与于敏合着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赤诚。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转了一小圈,表示自己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邓稼先逝世后,世界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特地撰文悼念他这位相交半个多世纪的挚友:“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

  他对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祖国的两弹元勋,他伟大而平凡,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就是邓稼先。

  1958年,年仅34岁的他,不顾一切的回到了中国,它放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事业没有停留,就马上回国了,这也是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的表现。而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弹武器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这也表现了邓稼先坚持不懈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也因为她的坚持和努力,使它才能领导诛多学者们成功设计出两弹他一生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这是中国好似一头沉睡的雄狮,在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之下苏醒了过来。

  1964年10月16日和1967年10月17日,这两个不平凡的日子,显示了两弹成功爆炸的重大意义,另一面也突出了在幕后用汗水播撒成功种子的四十岁的老人——邓稼先,他的成就,让中国人丢掉百年的耻辱,终于站起来了!

  张爱萍将军的评价两弹元勋也再次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到功勋卓著,以及他那种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崇高精神。当杨振宇提到一个关于中国原子弹工程的一个谣言时,邓稼先一下子脸就紧绷了起来,立即转头就开始调查,他不像其他人一样无理取闹,而是认真求实,这也突出了他做事情一丝不苟的精神。他伟大,但是从来不张扬,他就是——邓稼先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

邓稼先的贡献和事迹